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哥柚瓷器 > 导航 >

哥弟窑瓷器

哥弟窑瓷器

古代哥柚瓷器 哥釉瓷器鉴别 石湾窑瓷器鉴别

2020-12-14

古代哥柚瓷器。

哥弟窑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源于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哥窑”以紫口铁足、釉裂成纹,变幻见长,釉层饱满丰润,釉色清雅、浑厚,素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如釉面呈现“百圾碎”、“鱼子纹”、“冰裂纹”、“流水纹”等自然纹片为之上品。“弟窑”则以晶莹润泽、釉色葱绿而闻名天下。白胎厚釉,光泽柔和,蕴润如美玉,以“梅子青”、“粉青”最为名贵。

弟窑米黄釉:聚福洗WWW.TAOci52.cOM

“哥弟窑”瓷器过去一直为宫廷所用,现今有百余件精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尊享其“国宝”之地位。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纯洁、平安、吉祥、富贵。对哥弟窑瓷器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与艺术涵养。

作为陶瓷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哥弟窑,自古以来就以它温润、清新、似水若露的高雅气韵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所珍爱亦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为世界所瞩目。

弟窑粉青釉:天池洗

“哥弟窑”所烧制成功的水洗,玉润清雅,未有蓄水,驻足视之便会出现“滢水满底”之感,令人心旷神怡,百看不厌,历来更是文房、茶道、赏玩、聚财(古称:聚宝盆)不可或缺的美器,宋代烧制的哥弟窑水洗被誉为“国宝”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祖国的骄傲。

如今,东磊瓷坊在多年锲而不舍的探索实践中,坚守原料、工艺、产地不变的原则,使“哥弟窑水洗”光彩重现,再现宋代“哥弟窑洗”之高雅神韵,现已成为各界收藏爱好者的挚爱。

“东磊瓷坊”创始于1999年,多年以来致力于“五大名窑“的探索、试制,并与全国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进行常年的合作、研发。东磊瓷坊烧制的“哥弟窑”作品,采用纯天然矿物,纯手工制作,严格遵循古法传统工艺,不靠化学颜料的添加与涂染,经“练泥、拉坯、素烧、上釉、煅烧”等几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做到了与宋代制作产地、原料、工艺、特征相符相应,用实力呈现出国宝名瓷之神韵,使件件作品具有不可重复性和无法仿造性。

弟窑粉青釉:天池洗

因完全采用天然矿物、纯手工制作,烧制过程全赖于瓷土与火的自然窑变还原而成,并且要达到高温玉化(温度高达1320℃以上),诸多因素非人力可掌控,因此与宋代一样成品率极低,故而自古完美之作弥足珍贵,一经面世便得到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喜爱,并被多国社会名流及爱好者所收藏。在以后的岁月里,东磊瓷坊更坚守着“宁无作品,不改本色”的宗旨,踏着祖辈的足迹,尽全力的打造每一件作品,给后代留下耐人品味、值得传承的精品,让这份国人的骄傲久存于世,代代相传。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哥窑瓷器和弟窑瓷器收藏价值比较


大家如果有看到充满了裂纹的瓷器,会不会觉得这是残次品然后马上丢了呢?其实这可能是大名鼎鼎的哥窑瓷器,哥窑瓷器正是以这样的裂纹闻名于世。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有时候不完美反而才更有收藏价值。那么到底是充满裂纹的哥窑瓷器收藏价值高,还是胎骨厚实没有裂纹的弟窑瓷器更胜一筹呢?

传说宋代龙泉县,有一个姓章的很出名的制作陶瓷的工匠。他的两个儿子都跟着父亲学艺。父亲死后两个儿子各自开窑,老大的即为哥窑,老二的即为弟窑。都很有名气,但是老大烧的略胜一筹,有次烧出了“紫口铁足”的瓷器,连皇帝都龙颜大悦,要大大褒奖他。弟弟心胸狭窄,于是心生妒忌,有次在哥哥配釉时抓了把灰,增加了膨胀系数,于是一开窑的时候就釉面全都开裂了。老大欲哭无泪,但是还是得拿去市场上卖,结果因为裂纹形状各异,反而更为有趣,深受人们欢迎,还卖得了好价钱。据说他还把茶水涂在瓷器上,又把墨汁涂上去,形成“金丝铁线”。当然从这个有趣的传说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更喜欢哥窑瓷器。

其实分辨哥窑和弟窑的瓷器很简单,就是看有没有开片,有的话就是哥窑瓷器,没有就是弟窑瓷器。除去这点它们的差别也有很多。哥窑瓷器釉属于无光釉,表面有一层光泽,宛若“酥油”一般,颜色相对来说也更加丰富一点。还有就是由于皇上喜欢“紫口铁足”的缘故,哥窑瓷器的胚体大多数都是紫黑色或者棕黄色。瓷器口部或者边缘一点釉少的地方是黄褐色,因为露出了胎色。底部因为没有涂釉所以是铁黑色。弟窑瓷器则是正好相反,以没有纹路的瓷器值钱,而且市面上流传的粉青色最多也是上品。而且弟窑瓷器往往在转折处釉较为少,薄,所以露出白色的胎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筋”。

所以总的来说哥窑瓷器变化创新更多一些,自己的特色更为鲜明,在当时那个时代也更受百姓和皇上喜爱。弟窑瓷器也是很不错,但相对来说比较循规蹈矩一点,更多的是传承之前的技艺并加以完善,相比较哥窑并没有太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瓷器的市场上,自然是没有特色鲜明的哥窑的瓷器的收藏价值高。而且流传至今的哥窑的瓷器的量非常非常少,比弟窑的少很多,物以稀为贵,所以自然价格又要高一些了。

所以说,哥窑瓷器的收藏价值更高一些。而且现在市场上哥窑瓷器的价格也确实比弟窑的要高上一个台阶。

哥窑和弟窑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哥窑和弟窑瓷器的区别就在于哥窑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这也是鉴别哥窑瓷器的主要方法。

哥窑的窑址在哪儿,到目前为止还不大清楚。但是民间有一种说法,哥窑相对来说应该有个弟弟,即弟窑。弟窑指的就是龙泉窑。龙泉窑是宋代南方第一大青瓷,颜色青翠欲滴,釉色非常厚。哥窑的特点就是它的开片。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兄弟俩各烧一窑。哥哥那口窑生意特别好,弟弟多少有点羡慕嫉妒恨,就趁哥哥窑快出窑的时候,往里泼冷水,导致瓷器开片了。开片是一个缺陷,不是一个好事,但中国文人把这种缺陷上升到美学高度,变成了缺陷美,哥哥的窑反而变得更为值钱。哥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金丝铁线,一个是紫口铁足。由于它的胎是黑色的,所以在口部和足部露胎处呈现了紫口铁足的特征。紫口铁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官窑的一个特征,它在主观上向官窑靠拢,但是也有哥窑仿造官窑之说。

官窑葵花式洗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哥釉瓷器怎么鉴定?


哥釉瓷器怎么鉴定?

古语说“打眼容易捡漏难”,难就难在古玩的真假难辨。眼力好的,能淘到看似普通却价值千万的宝贝;眼力差的,就算倾家荡产买回的“古董”也一文不值。

哥釉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产品。

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焙烧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使釉面形成许多裂纹。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

鉴定知识:“金丝铁线”是哥釉的典型特征,意指开片纹中,黑色为“铁线”,黄色为“金线”,二者交织分布,它们是随着年代的久远发展而形成。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明清景德镇窑场出现较多的仿传世哥釉瓷,以明宣德、成化和清雍正朝最好。雍正仿哥釉,釉色、纹片皆佳,釉面平整,与传世哥窑比,色泽尚欠温润肥厚,器型显拘谨。

程晓中介绍,看一件瓷器好不好,主要关注它的历史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瓷器最好的烧制年代是宋朝,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保存完好并流传下来的较少,自元代起,历朝都有仿制哥窑的烧造。”陈晓中说,哥窑有个特色,釉面有金丝铁线的开片,大的铁褐色铁线里面有小的金黄色开片。此碗是民窑烧造,底足的切削方法可见足跟是浑圆的,古玩界称为泥鳅背。从碗的胎釉和造型来观察,可以确定此碗是清朝雍正时期烧造的民仿哥釉。他说,雍正时期也是瓷器烧造的第二高峰期,所以此碗的历史价值较高。此碗的金丝铁线比较明显,但不是出土文物,不过依旧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在老古玩里有三句话叫做:货好勿忧,货正勿愁,货招手让人来。意思是说,只有你有好东西、真东西,就会不愁卖。

历代哥釉瓷器特点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 “ 金丝 ” “ 铁线 ” 。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 “ 紫口 ” ,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宋代哥窑瓷既如此名贵,那当时其窑址又在何处呢?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 “ 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釉面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60 年代时,浙江省文物考古单位曾对龙泉大窑等几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不少黑胎片纹青瓷,大部分为日常生活用瓷。但与另一部分传世的哥窑器物相对照,这二种哥窑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纹片均有不同之处。为此,文物界将这些原藏于宫廷、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流散于民间和国外的这类哥窑器称之为“ 传世哥窑 ” 。

传世哥窑瓷器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烧练时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钉,而目前发现的龙泉哥窑是不用支钉烧成的。这一闻名世界的传世哥窑的产地迄今还未发现,尚待文物考古学者的分晓。

龙泉青瓷千年哥窑弟窑结合出创新


“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陶瓷“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龙泉“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目前龙泉青瓷南下,正登陆广州传统工艺美术中心开展,传统的哥窑、弟窑和创新哥窑弟窑结合瓷器一起亮相,市民可现场尝试复杂的青瓷制作过程。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过去五年间高端龙泉青瓷受到市民追捧,升值近10倍。

现代科技兄弟窑合二为一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昨天,记者在广州传统工艺美术中心看到,龙泉青瓷呈现出不同的青色,粉青色如同雨后乍晴的秋日长空,梅子青如同青涩的梅子,又如同翡翠,呈现出不同的风情。

现场记者看到一件哥窑和弟窑结合的产品,上半截是光洁的弟窑,下半截则是有裂纹的哥窑。“这是创新工艺,古代是没有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永德告诉记者,要将两者结合非常困难,因为哥窑和弟窑的泥料配方是不同的,收缩比也不同,如果硬粘在一起往往容易断裂。必须找到一个临界点,让两者能融合在一起。这种作品的成功率不到10%。

80道工序百件胚只烧出三成

现场有两名工艺大师表演了青瓷拉坯、素胎刻花等技艺,不少小朋友亲手玩陶艺。烧制龙泉青瓷要经过揉泥、拉胚、晾干、修胚、刻花装饰、素烧、上釉、多次喷釉、烧制等80多道工序,再经1300℃高温才能烧成,成功率仅有30%。

陈永德告诉记者,烧制青瓷要经过14个小时左右,用1300℃的高温烧制,冷却又要经过十几个小时,工艺师们忙活了一个月能否做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往往就要看最后这一天一夜的烧制。很多工艺师不眠不休地守着炉子,15分钟检测一次炉压。当温度降低到200多摄氏度的时候,允许将窑门开个小缝观察陶瓷的成色,每个工艺师都会等不到最后揭宝盒的一刻,总是忍不住拿着手电筒打开个小缝观察陶瓷的一角。“如果是粉青、梅子青,心里就落了地。如果是黄色、黑色、灰色,烧坏了。”

据陈永德介绍,最难得的精品是胎薄釉厚的官窑作品,胎薄如纸,很难成型,成功率只有1%。在龙泉只有一位大师在烧制,往往一年只能烧成功几件,今年更是至今未烧出一件作品,巴掌大的茶壶价格已经飙涨到40万~50万元。

深山存宝过去五年升值近十倍

“艺术无国界,龙泉青瓷是人类共同的瑰宝。”龙泉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徐定昌告诉记者,龙泉青瓷之所以能留存至今,是因为龙泉地处大山,一度交通闭塞,近年来才开通了一条高速公路。

迄今龙泉已发现烧制龙泉青瓷的古窑址达360多处。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介绍,过去5年,龙泉青瓷的价格年均升值20%~30%左右,精品龙泉青瓷更是升值了近10倍。即便在去年全球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遇冷、大幅萎缩之际,当代龙泉青瓷的大师作品仍逆市大涨了30%~50%。龙泉共有9名国家级大师,5年前,国家级大师的作品还能找到1万元左右的,现在很多已经达到了10万元以上。徐定昌表示,由于宣传少、产量低,目前龙泉青瓷仍在中低价位运行,有很大的升值潜力。

历程千年烧青瓷

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

工艺千度火淬精

烧制龙泉青瓷要经过揉泥、拉胚、晾干、修胚、刻花装饰、素烧、上釉、多次喷釉、烧制等80多道工序,再经1300℃高温才能烧成,成功率仅有30%。

成色一色万种青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龙泉青瓷呈现出不同的青色,粉青色如同雨后乍晴的秋日长空,梅子青如同青涩的梅子,又如同翡翠,呈现出不同风情。

类别兄弟两风情

龙泉青瓷有哥窑与弟窑之分,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带有神秘的瓷裂纹。而弟窑瓷器则是光滑的,以粉青色、梅子青为主。

哥窑与弟窑的传说

传说古代时在龙泉曾有兄弟二人烧窑。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高明,招致弟弟的忌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心地善良的哥哥见此情景惊呆了,怎么办呢?只好拿到市场去处理,没想到一到市场,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产生极大兴趣,一抢而空,于是哥窑便由此而闻名天下。而弟弟仍烧造青釉瓷器,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一筹,人们称其为弟窑。

哥窑和弟窑的区别是什么?


哥窑和弟窑的区别是什么?

我国五代时期,人们创烧了“龙泉青瓷”,人们用“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来形容龙泉青瓷。龙泉青瓷的制作在宋代发展至顶峰,期间龙泉青瓷又衍生出两个小类:哥窑和弟窑。这里小编和和大家分享一些哥窑和弟窑的区别的知识。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瓷器的特点是胎薄釉厚、釉面开片,即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被誉为“瓷中珍品”;弟窑特点为胎骨厚实、胎釉青翠、瓷器表面光润纯洁,被誉为“青瓷之花”。

哥窑瓷器和弟窑瓷器的区别在于,哥窑为开片瓷,弟窑不是开片瓷。哥窑青瓷在烧造过程中,因为瓷胎膨胀系数比胎釉膨胀系数大,烧成之后的青瓷表面布满像裂痕一样的纹路,并且纹路各不相同,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本来这些裂痕是一种缺陷,但是因为出现了“金丝铁线”的效果,形成了一种残缺美,于是闻名瓷界。弟窑是不开片瓷,没有裂痕、纹理者为上品,其出产的粉青釉最为珍贵。弟窑在烧造粉青釉的时候,在往瓷胎上的涂釉料时,涂在一些转折部分的会比较薄,烧造完成后会形成“出筋”现象。

哥釉瓷


哥釉瓷

又称哥瓷、哥窑瓷,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些技术力量很强的作坊,受官窑工艺的影响,生产出的一种釉面满布碎片纹的青瓷。瓷器釉层开裂片纹,是由于胎体原料受热时膨涨系数大于釉层的膨涨系数,在瓷器烧成后冷却时,胎体将表面玻璃釉层拉碎,即为百圾碎。由于胎釉密合极佳,釉层不剥落,也不划手,除了出现奇特自然的片纹,没有任何有碍使用之感。宋代龙泉窑的工匠人为控制胎釉成分作出这种奇特片纹的瓷器,为宋代瓷器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光彩。龙泉地区考古发掘、调查发现的哥窑瓷器,都是灰白胎,质地比较粗,施浅灰色青釉,釉质肥润,片纹大小相错,深浅有致,装匣时垫坯工具为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瓷器中被认为是哥窑作品的,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的,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等。宋代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哥窑,或哥釉瓷,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对哥窑特点的描写不具体。到明洪武时曹昭在《格古要论》描写哥窑器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没有说明哥窑和弟窑之间的关系。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有更具体的描述。指出其产地在琉华山下的琉田镇,即龙泉的中心窑场大窑。《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的龙泉青瓷。哥窑弟窑故事的完备,从《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到《浙江通志》成书,经历一个世纪。这个故事是逐渐编出来的,与历史事实不符。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系进行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没有发现章氏兄弟的庙、碑、墓葬及任问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釉瓷的窑址。与龙泉地区青瓷生产情况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陆容的《菽园杂记》,他在龙泉访古、谈龙泉青瓷很多,但只字未提哥窑。情况应该是这样,釉面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很有特色,生产作坊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地把它们分为哥窑和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的哥瓷更加复杂化,因为景德镇有专门仿哥釉瓷的哥窑户,这些仿品应该和宋元哥釉瓷区分开来。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哥釉


哥釉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产品。它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焙烧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使釉面形成许多裂纹。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窑病,但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控制并强调开片,造成了一种缺陷美,从而打破了单釉瓷的均衡与单调,化腐朽为神奇,令历史文人骚客大加赞赏。由于历史上的哥窑窑址至今尚未找到,加之它的年代确实存疑,因而,成为目前学术界的一大悬案。

翻阅古文献,最早记载与哥窑有关的是成书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刊刻的孔齐所著《静斋至正直记》“窑器不足珍”里:史行素说:“……乙未(即至正十五年〈1355年〉)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这段话说明“哥哥洞窑”至元末仍在烧造,而且“绝类古官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成书的曹昭《格古要论》“哥哥窑”中:“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这里提到“元未新烧”,那么究竟哪类品种属哥哥洞窑或哥哥窑?笔者有幸参加了1992年10月上海博物馆建馆四十周年而举办的“哥哥瓷器学术座谈会”,会上,海内外诸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讨论热烈。其间参观了北京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带来的出土实物资料。从实物资料的时代排序上,南京市博物馆1970年10月清理的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东胜侯汪兴祖墓葬出土的青灰釉葵瓣口盘,较引人注目。该盘釉质肥厚,釉面开大片,圈足露出紫酱色胎骨。这是否是“元末新烧”的哥哥窑,诸专家各执一词,意见难以统一。况且,窑口问题尚难以确定。因而,以上所见所闻,似乎与本文所述的景德镇仿哥釉瓷器,相距甚远。

2000年5月,笔者参观了南京博物馆隆重推出的全新陈列展“明都南京”。展柜中有一件仿哥釉贯耳小瓶,令人为之一振。该瓶造型清秀古朴,颈修长,呈圆柱形,瓶口下沿饰一对小巧贯耳,腹部呈球形状,留有一道明显接痕。瓶外壁通体施釉,釉面匀净滋润,呈灰白色,开有细密片纹,纹路微微闪黑,口沿、底足露胎处呈酱褐色,即所谓“紫口铁足”。此瓶1959年春,出土于江宁县东善人民公社印堂村东观音山龙埂之西的沐英墓。“沐英(公元1345年~1392年),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托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作为洪武帝的义子,这件仿哥釉贯耳小瓶,应是沐英生前所好之物。笔者就此,查阅了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葬出土的官窑贯耳瓶、杭州元代鲜于枢墓出土的青瓷贯耳瓶等资料,并与之器物进行比较,发现三者墓葬中的贯耳瓶,从器型上比较,各有特色,并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其一,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的南宋官窑贯耳瓶,直口,颈长度适中,两侧贯耳较大与瓶口平齐,丰肩,腹扁圆形若荸荠状,圈足,器身纵横细纹开片,施灰青釉。器口、耳釉薄处略呈紫色,即“紫口铁足”。杭州元代鲜于枢墓出土的青瓷贯耳瓶,直口方唇,两侧饰贯耳略小,但低于瓶口,斜肩鼓腹,矮圈足。圈足底无釉,呈现二次氧化的朱砂底。三者之间同样是贯耳瓶,由于时代不同其器型的局部演变,呈现出各自时代和窑口的特征,因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其二,沐英死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墓葬出土的仿哥釉贯耳瓶,在时间上应为其下限。笔者认为,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曹昭《格古要论》中所述哥哥窑器,应指此类器物。其三,仿哥釉贯耳瓶出土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填补了古文献中明洪武年间无仿哥釉窑器记载的空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其四,笔者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以及与其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认为:这件仿哥釉贯耳瓶,应为江西景德镇仿哥釉产品。

目前,许多出版物中,都认为明代仿哥釉瓷始烧于永乐末年,其依据是明皇甫录《皇明纪略》中,记载了明仁宗在太子时,喜爱哥窑并仿制成功的史实:“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德扬士奇曰:哥哥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其玩好心,答云:此窑之变,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玄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然而,笔者在扬州市缺口基建工地,与洪武地层叠压的永乐土层中采集到民窑仿哥釉碗的残件,其造型均为撇口,分厚胎、薄胎两种。其碗腹部丰满,器面光素,内外均施哥釉,釉面光润肥厚,无橘皮纹,呈灰青和灰白色。开有细密片纹,纹路均微微闪黑。无“金丝铁线”,厚胎碗外壁有旋坯痕,圈足小。呈外敛内坡式,足端外侧斜刮削,足端平切,足内为细砂底,有旋痕。由于厚胎碗胎土中掺和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故底足露胎处为酱褐色,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痕,而釉面的青灰色也应是受此影响所致。由于薄胎碗胎土中掺和紫金土较适度,因而釉面呈灰白色。

宣德时期,御窑厂仿宋五大名窑产品之风颇盛,仿哥釉瓷器也在情理之中,所见仿哥釉瓷的造型有菊瓣盘、菊瓣碗、鸡心碗、菱花式洗、执壶、三足旋纹炉等,釉色多为细密片纹,纹路微微闪黑闪黄,不像传世典型哥釉开片纹大小兼有,错落有致,也没有所谓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特征,仅在器的底面上用青花双圈署六字双行楷书年号款。

而此时民窑受官窑仿哥釉瓷器的影响,生产了许多日用器皿。在上述扬州市同一地点,永乐地层上方土层中,笔者采集到仿哥釉碗、盘、洗。其碗为撇口,造型古拙凝重,碗壁厚度自上而下均等,碗心为确保烧结,减少厚度,旋削后,留下隐起的台阶痕。碗内外施哥釉,釉滋润肥厚,有油腻的酥光,釉面均匀,有橘皮纹和缩釉点,釉色呈灰白色,釉面开细密片纹,纹路微闪黑,圈足与碗整体相比较稍大,呈外直内斜坡式,足内施哥釉,足际较圆,足露胎处为浅褐色。而盘为收口式,微敛口,浅弧形壁,盘壁上薄下厚,盘心内留有修坯后的台阶式旋纹,盘心微下塌,器内外均施哥釉,釉肥厚匀净。有橘皮纹和缩釉点,釉色呈灰青色,釉面同样开细密片纹,纹路闪黑,圈足大而与口沿较近,呈外敛浅足。足内施青灰釉,釉面有缩釉点,却无开片纹,足端平切。足露胎处和盘底漏釉处呈酱褐色。还有文房用具洗,其造型为花口式,矮壁,广平底,底心微下塌,为外敛浅足。器内外施哥釉,开细密片纹,釉色呈灰青色。足内施白釉,足部露胎处为浅褐色,胎釉结合处有铁锈褐色痕。与官窑别致华贵的菱花式洗相比,民窑仿哥釉花口洗,工艺虽相对简略,但仍不失古拙典雅之风范,甚为罕见。另外,笔者在工作中还发现一些仿哥釉水盂,由于器型较小,制作粗糙,往往不引起人们重视。其造型为矮直口,圆唇,丰肩,腹部丰满而有接痕,器内留有明显涡状旋削痕迹,内外施哥釉,釉肥厚滋润,釉色呈灰青或灰白色。足呈内外斜削式,足端较尖,底面旋削较粗,砂底,足端与底面露胎处为浅褐色。

与宣德时期相比,成化官窑仿哥釉瓷器无论是数量、品种,还是制瓷质量,都高于明代同类品种的水平。造型有贯耳瓜棱小瓶、撇口瓶、梅瓶、菊瓣碗、卧足碗、盘、凉帽式小碗、小杯、八方高足杯、钵式三足炉等。其特点是釉质肥润,匀净光亮。釉色有粉青、月白。釉面开有大小片纹,纹路呈黑色,器口与足端涂酱黄釉或酱褐釉,以达到摹仿传世宋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足内施哥釉,暑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或双方框款,也有不暑款的。

而成化民窑仿哥釉器,直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这方面的报道和实物资料。

嘉靖、万历时期仿哥釉瓷器的生产仍在继续,所见的传世品有碗、盘、文房用品、梅瓶、胆瓶、葫芦瓶、鱼耳炉等。其胎体厚重,质地粗松,器身欠规整。釉质凝厚,釉色呈月白、米黄,不光亮。釉面开片较细碎无规则,片纹呈深灰或黑色,器口沿仍涂酱色釉,以示“紫口”。其中,不乏有佼佼者在仿传世哥窑中达到逼真的程度。

万历时期还出现一种哥釉青花器,显而易见是在仿哥釉器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新品种。所见传世品中有瓶、罐、洗、炉等,器物大多胎体粗松厚重,有明显接痕,釉面肥厚,闪米黄色,开片纹路有深灰、粉红色,青花色调蓝中泛黑或发灰。常见用白花、赭花堆出简单图案装饰。如:花蝶、松鹤、鹿等。堆出的白花、赭花不开片纹,底足处理不规整。此外,在江西省南城县天启四年(1624年)墓中出土的哥釉青花松鹿梅瓶、江西省南城县崇祯元年(1628年)墓中出土的哥釉青花折枝蝶胆瓶,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笔者通过研究认为,明仿哥釉器,从明初至明末,基本上是延续不断的,只是“空白期”较有证据的实例较少,而明末数量则不多,因此需要多做调查,以求得更多的了解。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哥弟窑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哥弟窑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哥柚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