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哥弟混合三环瓶

哥弟混合三环瓶

古代瓷器瓶 古代哥柚瓷器 古代瓷器三角

2020-05-21

古代瓷器瓶。

中国是陶瓷大国,世界上最早的瓷器是中国的青瓷,尔后才有白瓷和彩瓷等。青瓷在中国的发展历时数千年,其所以经久不衰,原因在于青瓷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雨过天晴”的釉色和“静穆庄重”的造型,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及审美情趣。其中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的龙泉青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青翠的釉色,驰名海内外,为世人争宠。

馆藏珍品龙泉青瓷———哥弟混合“三环”瓶,是目前活跃在中国青瓷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事陶瓷事业已逾四十余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的成功之作。

浙江龙泉,境内丛山耸峙,溪流纵横,风光秀美,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山高林密,燃料充足。据《七修类稿》记载,相传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擅长制瓷,各有千秋。生一所制之瓷,称为哥窑,生二所制之瓷,称为弟窑。哥窑瓷器的特点:黑胎厚釉,釉色丰润饱满、青灰淡雅,面显形状各异、不同规律的纹片,有“紫口铁足金丝线”之美称。弟窑瓷器的特点:白胎厚釉、釉层丰富、光泽柔和、晶莹滋润、犹如美玉,釉色色调不同,其中以粉青、梅子青为贵。艺术贵在创新,大师徐朝兴并不甘愿做一个传统的守护人,而是一位思路敏捷、富有创作个性的有心人。数十年来收集古今中外、陶瓷器皿实物及图片资料,构想创作一件能打破传统模式,在造型设计上别具一格,力求在装饰手法上有所突破的作品。

哥弟混合“三环”瓶即是大师创新的得意之作。整个造型设计为透空环形,口肩部配置二只耳环,在工艺上采用洒浆法,把哥窑坭与弟窑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131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给人们以新意,此瓶也因此而得名。“三环瓶”以其造型简洁厚实,自然质朴和有着典雅的文化内涵装饰手法,“诠释”并“超越”了传统。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了陶瓷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陈列在中国工艺美术馆陶瓷馆,陈列时也同样得到参观者的赞赏。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世界品牌归故里三环陶瓷入邕市场


昨日一大早,国庆前夜搬进南宁市民族大道阳光100小区B座居住的李先生,因举行家宴需要添置新餐具,当他准备到超市购买陶瓷餐具时,看到楼下醒狮起舞,锣鼓齐鸣,他走到楼下一看,原来是“三环陶瓷”南宁旗舰店当日正式开张纳客。走进店内,他被既富实用性又具观赏性的三环陶瓷餐具所吸引,当即定购了一套餐具和茶具。

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公司南宁分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三环陶瓷在海外市场历练13年后终成中国日用陶瓷的龙头老大。目前,三环集团日用陶瓷产品93%以上销往欧美、日本以及中东、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法国Arc、意大利Tognana、美国Lennox、Mikasa和Sakala等欧美最顶级陶瓷品牌的制造商,而且还成为法国“欧尚”和“家乐福”,美国“沃尔玛”公司和瑞典“宜家”公司等世界一流商业集团的全球供应商。

2004年,三环集团陶瓷产量1.8亿件、销售收入4.9亿元、出口创汇5119.29万美元,三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同行第一。今年1-6月产品出口继续雄居全国第一。在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三环集团生产的13PC幽兰精品茶具被选为国家政要指定礼品。

“三环陶瓷”有关人士还说,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阳光100“三环陶瓷”南宁旗舰店开张后,将向自己的父老乡亲——南宁市民展出其坯质薄而坚、洁白细腻、图案美丽釉色丰富多彩的顶级、豪华陶瓷产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探路区内、国内市场。

青花龙凤纹双耳活环瓶


青花瓷器从明初以来一直是景德镇生产的主流,到万历时期产量大大增加。“青花双耳活环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典型器物。

万历“青花龙凤纹双耳活环瓶”青花色泽蓝中泛灰,胎体稍重,地釉发青,通体青花纹饰运用勾线填色技法绘制,轮廓线的青花颜色较深,填以线内的青花颜色较浅,深浅互映,因而纹饰格外清晰。如瓶腹龙凤纹饰,龙头怒发上冲,细长颈,卷曲的蛇身,腿连爪,爪尖锋利。另外,瓶底为较粗沙底,带有较重的旋纹(见图左)。

清代雍正仿制的环耳瓶,瓶的口部一面仿写“大明嘉靖年制”,是仿嘉靖的作品,由于没有嘉靖时的原作,只好与万历时期的环耳瓶相比。它们在型体上、纹饰布局上都基本相同,区别是:仿品的型体较小,在高度上相差2厘米到3厘米,胎体较轻。地釉为浆白色,青花色泽浓重呈色蓝中泛紫红,很像嘉靖的青花色调,给人感觉纹饰漂浮,瓶底为细沙底,底面较光润并带较细的旋纹,为典型清代器物(见图右)。

康熙哥釉胆式瓶


清康熙时期,朝廷对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业格外重视,进一步推行“官烧”与“官搭民烧”政策,开始派督窑官统管官窑窑务。康熙在位61年中,瓷业发展迅猛,品种丰富,青花瓷器进一步得到发展。工匠们很好地掌握了浙料与珠明料的炼制技术,青花蓝色显色像翠毛一样娇艳,像宝石一样明快,用分水法和晕染法可将蓝色分出浓淡深浅等许多色阶,使得画面富有立体感。

五彩瓷工艺是康熙瓷的另一大成就。常用彩料有红、黄、紫、绿、蓝、黑等。早期五彩用彩浓烈,形象硕大,画面繁满,受清初“四王”和明代沈周画风影响,人物画摹陈老莲风。彩瓷有青花五彩、哥釉五彩、斗彩等。后发明了珐琅彩、粉彩、抹红三彩、墨地三彩等,把彩瓷工艺提到了极高水平。

这是一只罕见的康熙哥釉、斗彩、五彩加粉彩剔刻开光大胆瓶,瓶高40厘米,口径8.5厘米(微残),最大腹径23.5厘米,底径13.5厘米。生成年代应为康熙晚期,堪为康熙年制瓷工艺的集大成作品,弥足珍贵。此瓶工艺特征有如下四点:

第一、哥釉。通体施亮清釉,呈百碎圾状的棕色细开片,不规则布列其中。

第二、此大瓶通体分3部分。左右分别为2个圆形开光五彩纹饰区,开光外为剔刻斗彩缠枝番莲纹。青花区的缠枝番莲以及开光窗棂,由工匠在未施釉前,在素胎上剔刻而成,故而罩釉后,浅浮雕美学效果跃然而生,主体纹饰立体感分外凸显。第三、番莲纹作为主体纹饰,工匠为了突出工艺效果,把釉上红绿彩“拼”、“斗”于青花之中,使图饰更为清雅。莲心施釉上绿彩,“斗”于青花之上,突破成化斗彩传统的青花勾边、釉后“填”彩的工艺,而是采取“外青花内斗彩”的创新工艺。“里青花,外斗彩”是康熙朝瓷器的创新技法,这在康熙瓷器中是未多见的。施用珠明料,以“分水法”表现花枝的阴阳向背,大面积青花造势,艳丽的青花由浅入深,“色分五等”,层次感极强,把莲花枝叶的灵动、向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而“斗”、“拼”、“填”入花心和小枝叶上的浅绿釉上彩,正是工匠高度艺术修养的体现,其艺术构思显然以这“斗”绿之笔,把莲心和新枝,不经意地表现于画面之上,堪称“神来之笔”。更为令人击节叫绝之处,是与斗绿彩相套用的斗红彩工艺。作者将釉上红彩点染于莲花的莲蓬心和几片叶片边缘,使这若隐似现的几抹红彩掩映在这万绿丛中,真正表现出莲花在结果期“英落蓬生,新叶茂”和“绿肥红瘦”的诗境。

联想到五代越窑莲花盏托中托心为莲蓬的造型,荷花叶瓣以伏莲纹环刻于莲蓬四周,肥大的荷叶作底托的造型创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古代陶瓷艺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之一斑。

第四、开光内五彩与粉彩套用。左边开光内的春江山水人物图是一幅绝妙的清代五彩图,分别用绿、矾红、赭色、棕、浅蓝、黑色、紫色八种彩饰图,其中远山、楼阁、土地施釉上彩;江水、近山、人物、树木、花草用釉下彩;桃花用桃红粉彩,海水江乐、海浪边缘及海兽之爪、腹、獠牙施白色粉彩。粉彩是珐琅彩盛行前的一种工艺,大量使用于雍正朝瓷器。在康熙晚期瓷器中已有五彩、粉彩共用的现象。

清三代混合彩瓷的六种组合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景德镇御厂制瓷业稳步发展,制瓷者结合现有海内外各种彩料,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许多前所未闻的釉色品种。这些改革创新为当时景德镇制瓷业带来了春风,为清三代景德镇彩瓷业的蓬勃发展、再创历史辉煌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一、混合彩瓷的界定

“混合彩瓷”是指“釉下彩”、“釉中彩”与“釉上彩”等相互结合烧制的彩瓷。在历代官窑瓷中,釉下彩多使用钴料(青花)或铜料(釉里红)发色。由于釉下彩是在覆盖表面玻璃釉层之前施绘,因此釉下彩烧制的温度要与表面玻璃釉烧制温度一致,多采用高温釉系;釉中彩是指将色釉料混合于表面釉水中,在施表面釉的同时一起上色,比较常见的釉中彩为霁青、霁红、茶叶末、胭脂红、钧釉等;釉上彩主要应用于五彩、珐琅彩、粉彩瓷中,色彩种类丰富,例如矾红、金彩等。由于釉上彩是在已经烧制好的瓷器表面再次施彩烧制,因此一般采用低温釉彩。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由于三者的定义划分一般是以表面釉层为基准,因此导致概念区分的不严密性。例如釉中彩的单色黄釉如果运用在斗彩、粉彩上,由于位置处于玻璃釉层表面,届时就将其划分为釉上彩。

官窑混合彩瓷的起源时间暂且难以考证,大量的制作应始于明宣德朝,当时黄地青花、青花矾红、以及斗彩的雏形——青花五彩等混合彩都被御厂大量制作,之后迅速发展的斗彩是也明朝极具代表性的混合彩。

二、混合彩的制作

从制作工艺程序上看,混合彩瓷要比普通彩瓷更加复杂繁琐,因此混合彩瓷的制作难度也比其它彩瓷更高。制作一件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混合彩瓷时,首先在素胎表面绘制釉下彩料,然后覆盖一层玻璃釉,入高温窑烧制成半成品,挑选合格半成品继续进行釉上彩绘制,最后入低温窑烧制。根据彩料各自烧制温度不同,釉上彩部分可能进行数次烧制,直至完成。

三、清三代的混合彩

由于清代初期彩瓷制作工艺的不断成熟发展,景德镇御厂制瓷者借鉴以往原有的混合彩瓷(例如黄地青花、青花斗彩、青花五彩等),制作出许多具有该时期鲜明特色的混合彩瓷。

组合一:釉里红与五彩的结合

明、清时期,由于铜料(釉里红)发色不稳定、烧制难度较大,导致御厂在掌握釉上矾红彩烧制后的许多情况下使用其代替釉里红(明后期五彩瓷中尤为明显)。清康熙时期,由于瓷工对釉里红器物烧制的准确把握以及釉里红发色优于矾红,该类制品又被御厂大量制作。同时在原有青花釉里红制品的基础上,创新使用釉里红代替矾红与其它低温釉上彩结合,制成新颖的混合彩瓷。现存的康熙釉里红五彩水盂、苹果尊等都堪称是该类混合彩瓷的代表性制品。

组合二:斗彩与粉彩的结合

随着康熙时期彩瓷技术的不断发展,景德镇御厂在康熙末期已经制作出典型的粉彩瓷,同时,将粉彩运用到青花斗彩瓷中,使该时期的不少斗彩制品隐约带有粉彩味道。从康熙末期开始,青花斗彩瓷中的粉彩特征主要表现在花瓣渲染部位,上海博物馆所藏斗彩花卉纹双耳扁瓶充分体现了该特征。

器2由于无落款,从花瓣处略有康熙味道的粉彩特点来看,雍正早期制品可能性较大。器3落“大清雍正年制”青花篆字款,彩料发色、应用都极为得当,因此推测为雍正后期制品。根据器2与器3的粉彩部位特写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后者的粉彩风格较前者更加成熟。其实撇开器2、器3,观察康、雍、乾三朝的斗彩瓷,在使用花卉纹图案时,花瓣处的调色几乎都可以看到粉彩的踪影。

组合三:釉里红与斗彩的结合

乾隆时期的彩瓷发展相当迅速,该朝制品中首次出现釉里红与斗彩相结合的混合彩瓷。由于康熙时期曾有过釉里红与五彩结合的先例(见图1),所以釉里红与斗彩相结合的混合彩也就容易接受、不足为怪了。

组合四:青花与粉彩的结合

青花五彩始于明初宣德朝,清代康熙时期也曾延续制作,随着景德镇粉彩瓷业的发展成熟,青花与粉彩相结合的青花粉彩也自然产生,并在乾隆之后大量制作。

组合五:斗彩与珐琅彩的结合

康、雍、乾时期的斗彩瓷制作相当精美,除许多带有粉彩特点外,还存在珐琅彩特征明显的斗彩制品,该类混合彩瓷与上文中提到的釉里红斗彩相结合的混合彩瓷一样比较少见。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粉彩与珐琅彩在某些彩料烧制时都呈明显凸起特征,因此器7也有可能为斗彩与粉彩的混合彩瓷。

组合六:青花、斗彩、钧釉、粉彩等的结合

混合彩瓷中最为复杂的应属现藏北京故宫的各种乾隆釉彩大瓶,该类瓷集釉下彩(青花)、釉中彩(钧釉、豆青釉)以及釉上彩(粉彩、金彩)等于一体,成为清代最复杂、且最具代表性的混合彩瓷。

四、总结

由于康雍时期景德镇御厂制瓷者对外来珐琅彩的逐步掌握与认识,瓷工们成功研制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色彩绚丽的御厂粉彩,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推动了御厂彩瓷的迅速发展,并带动了其它诸多彩瓷的连锁革新。当御厂窑工辛勤制作这些富有浓郁清代气息的彩瓷时,也不知不觉将御厂彩瓷制作又一次推向了历史颠峰。

乾隆仿哥釉粉彩花鸟纹饰描金六方瓶


清乾隆帝尤喜赏哥窑,尝然欣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据清蓝浦《景德镇陶录》称:“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可见此时仿古技艺之高。

窑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

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再者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

于是“金丝铁线”、““紫口铁足”成为宋代哥窑的最大特色,使其在后世依然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

此哥釉粉彩花鸟纹饰描金六方瓶,为乾隆亲命御窑场烧制而成;撇口,束颈,通体呈六方形态,肩下渐收,六方足。瓶型俊雅秀美,勾染皴擦,浓淡相宜。瓶口描金,并以如意纹、回纹等辅纹做点缀。

瓶身正面绘粉彩花鸟纹饰,花卉色彩娇艳,花瓣轻盈俏丽,浓淡相宜,为突出主体花头,特意将叶子部分作低调处理,明暗变化柔和,形成浓艳与淡雅的对比,颇具层次感和立体感,鸟儿俏丽枝头,仰头鸣叫,神情生动自然,一幅春意盎然、活跃灵动的花开鸟鸣图跃然瓶面。

内壁及底部均施松绿釉,釉质紧致细密,釉色素雅大方。显示出乾隆期粉彩瓷富丽繁缛的特色。底款为蓝料双框书“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足底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老气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哥釉瓷


哥釉瓷

又称哥瓷、哥窑瓷,南宋龙泉青瓷窑系中—些技术力量很强的作坊,受官窑工艺的影响,生产出的一种釉面满布碎片纹的青瓷。瓷器釉层开裂片纹,是由于胎体原料受热时膨涨系数大于釉层的膨涨系数,在瓷器烧成后冷却时,胎体将表面玻璃釉层拉碎,即为百圾碎。由于胎釉密合极佳,釉层不剥落,也不划手,除了出现奇特自然的片纹,没有任何有碍使用之感。宋代龙泉窑的工匠人为控制胎釉成分作出这种奇特片纹的瓷器,为宋代瓷器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光彩。龙泉地区考古发掘、调查发现的哥窑瓷器,都是灰白胎,质地比较粗,施浅灰色青釉,釉质肥润,片纹大小相错,深浅有致,装匣时垫坯工具为垫饼或垫圈、垫烧工具的质地很细腻。传世瓷器中被认为是哥窑作品的,还有铁骨胎、深灰胎、土黄色胎的,釉色有炒米黄色、浅炒米黄色等。宋代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哥窑,或哥釉瓷,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开始出现“哥哥洞窑”、“哥哥窑”,对哥窑特点的描写不具体。到明洪武时曹昭在《格古要论》描写哥窑器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元末新烧,土脉粗燥,色亦不好”。没有说明哥窑和弟窑之间的关系。嘉靖四十年的《浙江通志》有更具体的描述。指出其产地在琉华山下的琉田镇,即龙泉的中心窑场大窑。《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的龙泉青瓷。哥窑弟窑故事的完备,从《静斋至正直记遗编》到《浙江通志》成书,经历一个世纪。这个故事是逐渐编出来的,与历史事实不符。多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龙泉窑系进行大规模的拉网式调查,1979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没有发现章氏兄弟的庙、碑、墓葬及任问历史遗迹、也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釉瓷的窑址。与龙泉地区青瓷生产情况完全符合的明人著作,只有陆容的《菽园杂记》,他在龙泉访古、谈龙泉青瓷很多,但只字未提哥窑。情况应该是这样,釉面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场的一种产品,很有特色,生产作坊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地把它们分为哥窑和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的哥瓷更加复杂化,因为景德镇有专门仿哥釉瓷的哥窑户,这些仿品应该和宋元哥釉瓷区分开来。

清代乾隆哥釉青花描金龙凤灵芝纹螭耳瓶


“哥釉青花”始见于明末天启、崇祯年间,乃青花瓷上罩以效哥窰之冰裂釉命名。明清时期的哥釉青花瓷,又称“碎纹素地青花”、“纹片釉青花”,集纹片釉与青花工艺为一体的瓷器。其特点是青花彩瓷上罩以纹片釉,由于碎片纹很象哥窑釉的开片,故名“哥釉青花瓷”。

宣德时期御器厂仿烧哥釉瓷器时,底部用青花书写款识,可谓此品种的始创。万历朝的器物纹片釉釉面闪米黄或黄色,开片纹路呈现粉红色,青花呈色多为蓝中闪灰或发黑,一般多用白、褐色等彩料堆绘出松鼠、花蝶、蟠螭等图案。

清康熙朝制品的纹片釉开片呈米色或灰色,青花则青翠明快、色泽浓艳。到了乾隆以及清中期,烧制工艺进一步提升,也有一些哥釉青花的精品之作。

此哥釉青花描金龙凤灵芝纹螭耳大瓶,胎骨坚密细白,釉面肥厚滋润,光洁柔润。开片的纹路为肉粉色,尽显繁花似锦,青花发色深沉沉稳,蓝中闪灰黑,比较少见。

瓶口描金,往下绘如意描金纹,颈部及腹部青花描金绘龙凤灵芝纹。青花发色纯正,浓淡有致,灵芝花卉神态生动逼真,线条流畅,气韵传神。肩部及底部均绘青花描金海水纹饰,画风简易遒劲,气势雄浑。瓶内及底部均施松绿釉,底部中部留白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灵芝纹间绘以龙凤呈祥,但见云龙纹五爪伸张,鬃发上扬,闭口鼓目,形神威猛;凤纹俯身回旋,机灵矫健,华丽婀娜,在翻腾的祥云之中显得富丽堂皇, 如此龙凤呈祥,寓意福泽绵长,更有书云 “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

清康雍乾三代混合彩瓷的六种组合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景德镇御厂制瓷业稳步发展,制瓷者结合现有海内外各种彩料,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许多前所未闻的釉色品种。这些改革创新为当时景德镇制瓷业带来了春风,为清三代景德镇彩瓷业的蓬勃发展、再创历史辉煌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

一、混合彩瓷的界定

“混合彩瓷”是指“釉下彩”、“釉中彩”与“釉上彩”等相互结合烧制的彩瓷。在历代官窑瓷中,釉下彩多使用钴料(青花)或铜料(釉里红)发色。由于釉下彩是在覆盖表面玻璃釉层之前施绘,因此釉下彩烧制的温度要与表面玻璃釉烧制温度一致,多采用高温釉系;釉中彩是指将色釉料混合于表面釉水中,在施表面釉的同时一起上色,比较常见的釉中彩为霁青、霁红、茶叶末、胭脂红、钧釉等;釉上彩主要应用于五彩、珐琅彩、粉彩瓷中,色彩种类丰富,例如矾红、金彩等。由于釉上彩是在已经烧制好的瓷器表面再次施彩烧制,因此一般采用低温釉彩。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由于三者的定义划分一般是以表面釉层为基准,因此导致概念区分的不严密性。例如釉中彩的单色黄釉如果运用在斗彩、粉彩上,由于位置处于玻璃釉层表面,届时就将其划分为釉上彩。

官窑混合彩瓷的起源时间暂且难以考证,大量的制作应始于明宣德朝,当时黄地青花、青花矾红、以及斗彩的雏形——青花五彩等混合彩都被御厂大量制作,之后迅速发展的斗彩是也明朝极具代表性的混合彩。

二、混合彩的制作

从制作工艺程序上看,混合彩瓷要比普通彩瓷更加复杂繁琐,因此混合彩瓷的制作难度也比其它彩瓷更高。制作一件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混合彩瓷时,首先在素胎表面绘制釉下彩料,然后覆盖一层玻璃釉,入高温窑烧制成半成品,挑选合格半成品继续进行釉上彩绘制,最后入低温窑烧制。根据彩料各自烧制温度不同,釉上彩部分可能进行数次烧制,直至完成。

三、清三代的混合彩

由于清代初期彩瓷制作工艺的不断成熟发展,景德镇御厂制瓷者借鉴以往原有的混合彩瓷(例如黄地青花、青花斗彩、青花五彩等),制作出许多具有该时期鲜明特色的混合彩瓷。

组合一:釉里红与五彩的结合

明、清时期,由于铜料(釉里红)发色不稳定、烧制难度较大,导致御厂在掌握釉上矾红彩烧制后的许多情况下使用其代替釉里红(明后期五彩瓷中尤为明显)。清康熙时期,由于瓷工对釉里红器物烧制的准确把握以及釉里红发色优于矾红,该类制品又被御厂大量制作。同时在原有青花釉里红制品的基础上,创新使用釉里红代替矾红与其它低温釉上彩结合,制成新颖的混合彩瓷。现存的康熙釉里红五彩水盂、苹果尊等都堪称是该类混合彩瓷的代表性制品。

组合二:斗彩与粉彩的结合

随着康熙时期彩瓷技术的不断发展,景德镇御厂在康熙末期已经制作出典型的粉彩瓷,同时,将粉彩运用到青花斗彩瓷中,使该时期的不少斗彩制品隐约带有粉彩味道。从康熙末期开始,青花斗彩瓷中的粉彩特征主要表现在花瓣渲染部位,上海博物馆所藏斗彩花卉纹双耳扁瓶充分体现了该特征。

器2由于无落款,从花瓣处略有康熙味道的粉彩特点来看,雍正早期制品可能性较大。器3落“大清雍正年制”青花篆字款,彩料发色、应用都极为得当,因此推测为雍正后期制品(见图3)。根据器2与器3的粉彩部位特写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后者的粉彩风格较前者更加成熟。其实撇开器2、器3,观察康、雍、乾三朝的斗彩瓷,在使用花卉纹图案时,花瓣处的调色几乎都可以看到粉彩的踪影。

组合三:釉里红与斗彩的结合

乾隆时期的彩瓷发展相当迅速,该朝制品中首次出现釉里红与斗彩相结合的混合彩瓷。由于康熙时期曾有过釉里红与五彩结合的先例(见图1),所以釉里红与斗彩相结合的混合彩也就容易接受、不足为怪了(见图4)。

组合四:青花与粉彩的结合

青花五彩始于明初宣德朝,清代康熙时期也曾延续制作,随着景德镇粉彩瓷业的发展成熟,青花与粉彩相结合的青花粉彩也自然产生,并在乾隆之后大量制作。(见图5、图6)

组合五:斗彩与珐琅彩的结合

康、雍、乾时期的斗彩瓷制作相当精美,除许多带有粉彩特点外,还存在珐琅彩特征明显的斗彩制品(见图7),该类混合彩瓷与上文中提到的釉里红斗彩相结合的混合彩瓷一样比较少见。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粉彩与珐琅彩在某些彩料烧制时都呈明显凸起特征,因此器7也有可能为斗彩与粉彩的混合彩瓷。

组合六:青花、斗彩、钧釉、粉彩等的结合

混合彩瓷中最为复杂的应属现藏北京故宫的各种乾隆釉彩大瓶,该类瓷集釉下彩(青花)、釉中彩(钧釉、豆青釉)以及釉上彩(粉彩、金彩)等于一体,成为清代最复杂、且最具代表性的混合彩瓷(见图8)。

四、总结

由于康雍时期景德镇御厂制瓷者对外来珐琅彩的逐步掌握与认识,瓷工们成功研制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色彩绚丽的御厂粉彩,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推动了御厂彩瓷的迅速发展,并带动了其它诸多彩瓷的连锁革新。当御厂窑工辛勤制作这些富有浓郁清代气息的彩瓷时,也不知不觉将御厂彩瓷制作又一次推向了历史颠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哥弟混合三环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哥弟混合三环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