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獅子 > 导航 >

[传奇]“昌南子”王隆夫

[传奇]“昌南子”王隆夫

古代瓷器獅子 南定瓷器鉴别特点 民国范子楠瓷器鉴别

2021-05-08

古代瓷器獅子。

日前在广州壹号国际文化广场举行的景德镇精品陶瓷收藏交流展上,记者看到了展出的一幅价值80万元的瓷版画《李铁拐》,其人物特写形肖神扬,意态天然,惟妙惟肖。在放大镜下看,人物毛发都清晰可见。而这幅瓷版画正是出自于别称“昌南子”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之手。

出身于“陶瓷世家”的王隆夫,是地道的江西浮梁人。其祖父王昌彬,曾任晚清景德镇御窑厂总办。王昌彬在任上,协助烧陶官烧造了同治皇帝的婚典御用瓷、奉造了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寿典御用瓷。辛亥革命后,御窑厂停办,王昌彬不弃旧业,自办作坊,仍以瓷业为主。

王隆夫称,当时,家族的作坊主要是与郭葆昌(世五先生)合作,专司制作,由郭葆昌负责销售,作坊不对外经营,外人也看不到家族的瓷品。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曾看到郭葆昌卖过一个瓷器,价格是按其重量用黄金来计价的。在一个天平上,当瓷器的重量和黄金的重量相等时,就是这件瓷器的价格。

王隆夫父亲王庭芳早年就读于江西窑业学校,后考入上海美专,善画、书、诗词、金石。王隆夫曾一度助父亲管理窑场,并将书画运用到陶瓷装饰中。

王隆夫对记者说,“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着他性情、志趣的形成。在这个家庭里,我从小耳濡目染的是画与瓷的人和事。我还记得,十岁时祖父把着我的手练毛笔字,父亲在油灯下给我讲《陋室铭》。我至今还记得童年学画临摹的那本《芥子园画谱》和陈洪绶的《博古叶子》。”

他称,陈洪绶这套《博古叶子》的版画共有48张,画的全是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画家在人物画技法上的造诣,也反映了画家本人的思想境界。在陈洪绶的笔下,已经摆脱了作为一个亡国遗民感事伤怀的狭窄境界,而是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他比划着说,在这套作品里,除了画了一些历史上为人民所景仰的英雄志士以外,还画了许多豪客富商。这种以歌颂财富为题材的人物刻划,是陈洪绶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所有这些都成为了王隆夫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的一种感悟。

14岁那年,因家境窘迫,父亲只得让上了两年初小的王隆夫辍学,进了太平瓷社拜师学艺。三年后,王隆夫有了自己的画室———隆夫画室。王隆夫以画粉彩人物为主,同时也工于青花花鸟。他画的瓷器都是自画自填,作诗题跋从不假借他人,而是自吟自写。王隆夫年轻时曾创作了一幅《唐三侠粉彩》瓷版画,容貌服饰各异而个性鲜明,整个画幅笔致尖秀爽劲,眉目点染传神,且在布局上一张一弛,一动一静,产生强烈的对比关系,印证了“情动于中而形于画”这句话。

但王隆夫并没有满足于此,每有新作,必携画作向师父王锡良等人登门求教,常常获益匪浅。1955年,王隆夫加入了工艺社。1958年随社合并,转入了市艺术瓷厂。

对此,王隆夫深有感触地说,“那个时期,我的画风还没有定型。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切不可过早定型,不定型就能博采众长,集百家之大成之后才能厚积薄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定型就是最好的定型。”

不过,在王隆夫的心里还有一道抹不过去的伤痕,那就是一场十年浩劫把家中所有的藏品都洗劫一空。1966年初夏,王隆夫被扣上了“裴多菲俱乐部黑干将”、“反动学术权威”的高帽子,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而打入另册。家中所藏大量文献史料及历代陶瓷珍品,在“文革”期间被“造反派”席卷而去,十年之后王隆夫才被“平反”昭雪。然而,那些被他视作“家珍”的藏品却难觅踪影,最后仅归还了一本有他祖孙三人批读圈点的线装古籍《易经》。那年,王隆夫已过了不惑之年,时年45岁。

后来,王隆夫在将旧宅改建成一栋二层楼新居时,特将新宅易名为“还经楼”。在艺术上重获新生的王隆夫再度焕发了艺术青春,佳作迭出,获誉频频,他也被称为瓷苑画坛中的“出水芙蓉”。

1979年,王隆夫被景德镇市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同年,他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其后,王隆夫的不少作品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并享誉东南亚各国。

记者了解到,王隆夫擅长运用粉彩绘制古代人物画,兼及山水、意笔花鸟。他的作品融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取其情境神韵,笔力刀功。立意气势磅礴,用笔苍劲古拙,格调高古秀雅,风格洗练含蓄。笔下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着力表达真情实感,着意反映生活真实,着重发掘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多以工笔带写意的手法塑造形象。其作品也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多次获奖。他先后多次出访泰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并现场表演,博得收藏家的一致称赞。他的传记也已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和《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名人辞典》。

近几年来,由于出品量少,使得王隆夫作品价位不断攀升。“如今,我在家里玩得高兴才动笔,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满意。但每年的作品很少,一年才出四五件。”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由于求购者甚众,膺品就开始出现了。

王隆夫告诉记者,有的膺品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甚至连他的儿子都难以识别出来。“刚开始的时候真是很生气。不过,现在又不生气了。心里想想,他们也是为了求生存,又不是去偷去抢,这总比他们在社会上去偷去抢要强吧。”王隆夫平静地说。

作品威水史

王隆夫设计的《八仙飘海薄胎碗》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一等奖;《一苇渡江》获设计评比一等奖。他创作的《百件高脚筒瓶》,以传统题材八仙为主要装饰内容,但在人物形象处理上却个个性格分明,神形兼备,朴素动人。特别是在曹国舅这个形象刻划上别出心裁。作品中的曹国舅,衣冠不整,一手抓帽,一手提靴,那种鄙视俗世、不屑凡尘的神态跃然瓷上,呼之欲出。

他的另一件作品《唐三侠》,着力描绘了李靖、红拂女与虬髯客道别的瞬间情景。虬髯客骑在急欲狂奔的驴上,回首拱手,似有千言万语难以表达。红拂女跨在马上,若有所思,含蓄地体现了她欲言又止,依依难别之情。这一张一弛,一动一静的强烈对比,十分生动地表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富有情意,引起人们无限遐想。

1990年,王隆夫创作的一件《六鹤同春》粉彩花鸟万件瓶以12万元的高价被印尼华商求购,创下了当时全国产瓷区单件瓷换汇率的最高纪录。(何晓晴)

王家后继有人

如今,让王隆夫感到欣慰的是,自己的衣钵是后继有人。王隆夫育有三女一子,长女王淑凝,毕业于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三次赴日本学习和工作。她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丽人行”花瓶获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并被日本“中国近代美术馆”收藏。次男王安维毕业于学院美术系,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作品融书、画、诗于一体,粗旷泼辣。作品获全国青年科技成果博博览会金奖和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奖,系当代青年书法家和陶艺家。

此外,王淑凝、王安维姐弟分别应邀出访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台湾等地,并作技艺表演,得到广泛赞扬。另两个女儿王淑明和王淑嫒两人的陶瓷作品也多次在国内获奖,其作品风格以秀丽见长、雅俗共赏,得到美国、台湾、香港等地收藏家的一致好评。1993年,“还经楼”王氏家族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称号。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市新增“玉风”“昌南”两件中国驰名商标


近日,从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该市江西省玉风瓷业有限公司使用在第21类日用瓷器、瓷艺术品商品上的“玉风”商标,江西省陶瓷进出口公司使用在第21类日用瓷器、日用陶器、瓷器装饰品商品上的“昌南”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继2013年该市江西开门子肥业集团有限公司使用在第1类上的“鑫森淼”商标、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使用在第21类上的“法蓝瓷”商标、中国景德镇瓷厂使用在第21类上的“红叶”商标获认定中国驰名商标后的又一喜讯。至此,该市的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8件,改变了之前“红叶”作为瓷都瓷器商品中国驰名商标独树一帜的格局。

据了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大了《商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指导企业制定品牌规划,搞好品牌策划,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积极使用自主商标,切实提高商标运作能力。同时,积极开展知名商标认定工作,加大著名商标、驰名商标争创帮扶支持力度,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群体初步形成。在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中,该局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侵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专用权行为,有力保护了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该市有注册商标4000余件,其中驰名商标8件、省著名商标92件、市知名商标4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

南定


文献所称南方生产的定窑系产品。明代人田艺衡《留青日札》说定窑:“色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南定有花者出南渡后。”首先提出“南定”的概念。定窑工艺水平很高,对全国各地制瓷工艺影响很大,四川的彭县窑、山西金、元的霍县窑均生产定窑风格的白瓷。而覆烧工艺只有景德镇湖田窑、广州西村窑、元代福建的德化窑使用。田艺衡是明代人,他所说。“南渡后”,是指宋王朝南渡后在杭州建的南宋王朝还是别的政权尚不清楚。如果指的是南宋,南方只有景德镇的青白瓷可以和定窑相比,青白瓷不是白瓷,恐怕不能称“南定”。四川彭县窑虽然学习定窑风格,但社会影响小,亦不似田艺衡说的南定。符合南定定义的只有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卷三《仿古各釉色》中所言;景德镇仿定作品。“白定釉,有粉定、土定,厂止仿其粉定一种”。同书卷二说:“白定器,陶户专仿白定者,盅、碗、杯、碟等具,外及多小件玩器,精、粗各在造户为之。”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许多明、清两代景德镇生产的仿定白瓷,是否田艺衡、蓝浦等人所说的南定,还需深入探讨。

收藏的粉彩传奇


粉彩陶瓷

收藏市场里,中国书画作品在大幅升值,中国的古代瓷器也在大幅升值,而粉彩瓷似乎是集合了这两者的特点:它本身既是瓷器,又有色彩艳丽的传统绘画,所以粉彩瓷的升值是不容置疑的。

不久前的一则新闻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收藏家的注意,在香港佳士得举办的“戴萍英基金会收藏”专场拍卖会上,一件乾隆御制粉红地彩轧道蝴蝶瓶成可拍卖会的焦点。这件蝴蝶瓶釉地为粉红色,瓶身上精心绘制了24只大小不一、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蝴蝶,制作工艺可谓精雕细琢,独具匠心。蝴蝶瓶最终以4700万港币落槌,这一价格创下了乾隆粉彩拍卖的又一个记录,仅次于中国嘉得2006年以5280万元人民币成交的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在传世的乾隆御制瓷中,此花瓶为孤品,未见其他相同器物。瓶身修长,造型典雅高贵。瓶卷口内收,细长头,圆折肩,腹部下敛,圈足。口饰金彩,口沿外壁雨道描金弦纹中饰花卉纹。瓶内施松石绿釉。外壁粉色轧道为地。肩部描金弦纹下饰凸起如意云头纹一周,牡丹,牵牛,雏菊,罂粟,山茶等花卉散落器体,多彩的蝴蝶翩翩纷飞于折枝花卉之间,姿态各异,群蝶或逐花而飞,或两两相对,或相交耳语,或采蜜花间,生机盎然,别有一番天然意趣。足墙绘一周莲瓣挂磬垂璎络纹。底足松石绿地,矾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其图案绘制异常精美,粉釉底子暗刻花纹,用各色珐琅彩绘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蝴蝶,可谓精雕细琢,匠心独运。

天朝奇葩粉彩瓷

粉彩瓷与青花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并称四大名瓷,“粉彩”是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粉彩工艺创于清康熙时期,由于当时经济繁荣,使景德镇制瓷手工业得以发展,工艺不断创新。制瓷工艺越来越讲究文化底蕴,生活中对瓷器的需求和兴趣也越来越讲究艺术情趣,清代康熙五十二年,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玻璃白”,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调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因为“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在瓷器上面绘画时,先在所需要的纹饰部分施一层玻璃白,如同纸上粉本一样,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因此使画面具有粉质感,立体感也很强,所绘图像表现力强,融会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画面浓淡相间,阴阳衬托,形象生动,线条工细流畅,色彩清丽粉润,而且色彩柔和、细腻、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静物图案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

粉彩瓷器在近几年的国内外拍卖场上,主要以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瓷器备受推崇,每每推出,总能诞生令人咂舌的天价。比如,2000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一件清乾隆粉彩花蝶如意耳葫芦尊以3304.5万港元成交;200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以4150万港元成交;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接着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亿多港元的高价成交,引起轰动。

粉彩瓷器创烧于康熙一朝,雍正朝发展成熟,乾隆朝达到鼎盛。再加上雍正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因此,雍正粉彩存世稀少,十分难得。乾隆粉彩虽然与雍正粉彩相比缺少了些文气,但富贵艳丽,符合盛世情怀,一经推出,也是众人瞩目。

稀有精品百鹿尊

在2008年秋季北京歌德上拍的一件清乾隆粉彩百鹿矾红描金双螭耳尊以1255万元人民币成交,此价格创出了当年北京秋拍瓷器类单品的最高成交记录。这件百鹿尊出自名门收藏,历经1996年纽约苏富比、1999年香港苏富比两次拍卖,曾著录于《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精品集。这件百鹿尊是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的一件瓷器,多年来一直被当做稀世粉彩瓷器珍藏。此类型的百鹿尊仅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景德镇博物馆中略有珍藏,海外藏品则更加稀少,像北京歌德上拍的这件拍品一样流传有序,并且品相完美的就更加罕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北京歌德秋拍上的这件百鹿尊瓷器,圆口,鼓腹,圈足,造型硕大端庄。肩部饰捏塑矾红描金双螭耳。器身通景以粉彩绘山水园苑百鹿图,百鹿纹饰明代即已出现,但此图粉本或出自清初宫廷画家沈铨之《百鹿百鹤图》,寓意福禄万代,福寿长春。全图施彩丰富,图中山石、树叶多以绿彩绘就,彩头艳丽;百鹿、树干枝多用赭色、墨彩勾皴点染。绘工精雅细腻,布局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富丽华典,雍容典雅却又清新悦目,充分体现了乾隆官窑精品的时代风貌和技法水平。

珠山八友瓷板画三大王—王琦、王步、王大凡


王琦(1884-1934),祖籍安徽,后迁居江西信江,字碧珍,号陶迷散人,早年以捏面人为生,1901年来景德镇后,向邓碧珊学习陶瓷绘画艺术和人像绘画艺术,后又学习钱慧安的绘画艺术,因扎实的绘画功力和聪颖的绘画悟性,很快就超过碧珊先生。1916年浮梁知事程安赠王琦“神乎技艺”一匾,从此声名鹊起。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参观海上画派画展,接触扬州八怪,尤喜欢黄慎的画风。黄慎,号婴瓢子,专攻人物、兼画山水、花鸟,人物画以狂草笔法作画。王琦因捏过人像、雕塑、画过瓷像、又吸收了西洋画阴阳彩瓷技法,并确定了用西画明暗画人物头像,以写意笔法画衣纹的画风。在此之后,王琦的画风,始终没有摆脱黄慎画风的影响。因此,王琦的绘画风格虽给景德镇陶瓷艺术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也是他率先在陶瓷绘画上使用西洋画技法,但他狂放崎岖,典雅飘逸的画风,仍保留黄慎的画风,而尚未自成一格。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祖籍山西省太原市。擅长陶瓷人物画,兼写山水、花鸟。他的画风古朴,构思严谨、气势洒脱。能巧妙地把中国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有机结合起来,作品画风纯正端庄。

赏析:作品色调淡雅,人物刻画生动细致,笔法粗细相间,兼工带写,充分将诗、书融会贯通与画面之上,为作品平添了不少高洁的意境。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以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等方法都创作过瓷器,尤精于青花。享有“青花大王”之称。其作品画意浑厚、清新、简洁、淳雅,运笔自如、流畅,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成为国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珍藏品。瓷坛巨匠,青花独步。百年世纪,唯成其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步是那个时代弥足珍贵的记忆,哪怕放任于历史的任何支流之中,他的“青白”之作都无所比拟。王步不仅是景德镇,也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一位功勋著的艺术伟人,他势必为历史所永记,这一点,毋庸置疑。

王琦作品:粉彩人物瓷版画,长120cm,宽36cm,*4条屏。

拍品由四条屏组成,长方木框精致,上配镂雕团寿铜钩,内嵌白釉瓷板,胎质缜密坚实,釉面细腻润洁,其上以粉彩绘人物与自然相融合,构成情景交融的悠远意境。

该藏品已通过香港中国艺海拍卖审核将在中国艺海秋拍中拍卖,如对该藏品有兴趣可留言咨询,拍前如要购买收藏该藏品,低价可出手,可到珠海征集处看实物。

王大凡作品:长124cm,宽39cm,*4条屏

该藏品已通过香港中国艺海拍卖审核将在中国艺海秋拍中拍卖,如对该藏品有兴趣可留言咨询,拍前如要购买收藏该藏品,低价可出手,可到珠海征集处看实物。

王步作品:长120cm,宽36cm,*4条屏

王步青花是景德镇陶瓷艺苑中一枝奇葩,其作品以笔意简练、博大精深和水色莹澈、淋漓尽致的艺术特色而独树一帜。王步一生致力于青花艺术的研求与实践,数十年如一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绘制技巧,又能熟悉和掌握原材料的性能,因材施艺,运用自如。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青花艺术一代新风,展示出青花绘画的新姿彩,形成了自身鲜明的青花艺术特色——淳雅、简洁、清雄, 从而独步近代百年,无人可步其后尘。

该藏品已通过澳门澳门中信拍卖审核将在澳门中信秋拍中拍卖,如对该藏品有兴趣可留言咨询,拍前如要购买收藏该藏品,低价可出手,可到珠海征集处看实物。

喜欢该藏品的可留言咨询,或咨询红太阳华艺国际—交易中心。

耿宝昌谈宋代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与汝、官、定、钧窑齐名,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其产品历来珍贵,明代宣德时,宫廷藏品目录《宣德鼎彝谱》即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的记载,清代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传世的“宋哥窑”与“宋官窑”一样,迄今未曾发现确切的窑址,既没有在文献《天工开物》记载的地区——浙江省龙泉县觅到遗址和残片,也不见于宋皇室陵寝的随葬品中。

(宋陵多早被盗,故历史上有无不详,此类情况与汝、官窑器相同),故至今还难以从考古角度寻找科学的佐证材料。

有关哥窑的文献

元代至正23年(1363年)刊《至正直记》,记述作者于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宜兴)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明代洪武时曹昭著《格言要论》,提到“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如董窑,今亦少有。成群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明代宣德年间,宫廷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汝、官、哥、钧、柴、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比《格古要论》晚一个世纪的《浙江通志》云:“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绝冠当时,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为章生一、章生二最早之说。

明代嘉靖45年(1566年)刻《七修类稿续稿》中说,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唯土脉细薄,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圾破……。”

明代万历19年(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在谈官窑时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窑在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清代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称:“哥窑,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业,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即开片也,釉以米黄、豆绿二色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凤唇,其釉极厚纯粹,万千年而莹泽如新。元末明初,既唐英屡有仿制,然远不及宋型之精。”

榴开百子图案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瓷器上的榴开百子纹饰。榴开百子吉祥图,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常见的是裂开的石榴果与枝叶,有的在石榴树边点缀儿童,或以儿童为中心,用石榴在周围点缀。此外,较为常见的有石榴望柱头,也有多子的寓意。

那么榴开百子的出处是什么呢?石榴原产西域,在汉代时传入我国。古人视石榴为吉祥物,并赞叹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北史·列传第四十四》中记载:“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刀,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问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这段是关于北齐皇帝高洋和石榴的趣事:高洋宠爱侄儿安德王高延宗,安德王娶了皇后李氏的侄女为王妃。女婿回门,皇帝高洋以新女婿家长的身份来到李家,安德王妃的母亲宋氏拿出两个石榴敬献到皇帝的面前。高洋觉得很奇怪,就询问随同来的臣子们。大臣魏收回答说:“石榴多子,安德王新婚,王妃的母亲是用石榴来祝福他们子孙众多。”高洋大为赞叹。石榴成为极受欢迎的装饰图案,俗称“榴开百子”。

榴开百子的寓意表达了人们求子的愿望,寓意多子多福、儿孙满堂。

景德镇市领导深入高新区、中心城昌南拓展区、陶瓷工业园区调研


7月22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董立新到高新区、中心城昌南拓展区、陶瓷工业园区调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良华陪同调研。调研期间,董立新强调,要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

在高新区,董立新参观了华意压缩机、昌河机械、北通航江直投、诚德轩等公司、工地现场,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听取高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汇报。董立新要求,高新区要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和“省委作风建设二十条”意见,严明党的纪律,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插手干预工程项目建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把驻区企业做大做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心城昌南拓展区,董立新先后察看新城大厦、绿地148地块、社会公共事务服务中心、综合管沟和学校等项目施工现场。他指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大在建项目推进力度,保障施工进度;严格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建成优质工程;加强对引进客商的服务和管理,既要高标准服务又要高标准要求;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做到工程安全、廉政安全、干部安全。

在陶瓷工业园区,董立新考察了安华片区、景浮宫、名坊园研发中心,并与园区党员干部座谈。他强调,园区要按照既定发展定位和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承担起“触摸瓷都千年底蕴脉搏”的重任。在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放松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作风建设二十条”意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转变工作作风,支持纪检监察组织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党员干部插手工程项目等突出问题。

耿宝昌与耀州窑壶


现年83岁的耿宝昌先生是国内瓷器界首屈一指的鉴赏大师。我的一篇《耀州窑,耀我九州》谈到了耀州窑青釉刻花倒装壶,引起了耿老的兴趣。耿老告诉我,耀州窑青釉刻花倒装壶当年就是他和冯先铭等先生鉴定的。这件国宝被誉为“华夏第一壶”,现已放大约30倍仿制成耀州窑博物馆的标志雕塑。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见过原物,精妙无比。

耿老回忆了当年鉴定的情景。他说:“陕西省博物馆派人来北京,请我们对它进行鉴定。根据它的釉质、造型风格及纹饰特点,我们确认它是北宋时期耀州窑烧制的。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装壶是迄今发现的绝品,上有宋代日用瓷中罕见的凤凰纹饰,看来是件贡品。壶高15.8厘米,直径13.9厘米,凤梁狮嘴,雕刻精美,充分表现了宋代耀州窑青瓷的艺术风格,这件稀世奇珍怎会轻易地流落民间,埋藏地下,迄今还是个谜。”

在耀州窑考察时,我听博物馆同志讲:1968年,铜川市西100公里处的陕西彬县,一位农民在城关镇的城墙根取土时意外挖出这件瓷壶。农民家有位高姓亲戚于1982年回乡探亲,在桌上看到了这件古色古香的瓷壶,认为是件文物,这位农民就让高带回西安交给省博物馆。这件国宝不仅造型独特,艺术价值更是无与伦比,更吸引人的是,壶内有着巧夺天工的设计。壶盖与壶身相连,作为实用器物,怎么向壶中灌水呢?原来壶底的中央有一个梅花形小孔,水从孔中灌入,壶内可盛水910毫升,再把壶放正,水就不会从梅花形的注水孔漏出来,当把壶嘴往下倾,水可从壶嘴里流出来,故名倒装壶。这件八九百年前的“高科技产品”,使今人称奇不已。

耿老眼光厉害是出名的,这得益于他年轻时下过的功夫。耿老与上海也是有缘分的,他在1942年来到上海这个号称收藏“半壁江山”的古玩界做事。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上海纱厂、五金、银行业等蓬勃发展起来,古玩界也相当活跃,每天一船船瓷器从全国各地运到上海这个大码头,生意异常火红。越窑、建窑、吉州窑、唐三彩及明清官窑等古陶瓷多得很,从他手里进出过的名瓷珍奇多得数不清。解放后他应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长期从事研究中国历代古陶瓷。他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导、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导等,担任了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他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为国内重要的古陶瓷研究鉴定论著。他还将自己珍藏的瓷器、铜器等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传奇]“昌南子”王隆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传奇]“昌南子”王隆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獅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