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制瓷原料分为几类?有哪些基本的制瓷原料?

制瓷原料分为几类?有哪些基本的制瓷原料?

瓷砖有哪些 瓷砖墙面 古代瓷器釉水的原料

2021-05-10

瓷砖有哪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泥土做成了精美的陶瓷器,当这些陶瓷器最初运到欧洲时,轰动一时,称为"天上的珍品",其价格与黄金等同。这就是历史上"泥土变黄金"的事实,今天有"泥土"同样也能制成精美的瓷器,同样也能再现"泥土变黄金"的事实,可今天制瓷用的不是普通的泥土,这就在讨论"制瓷原料"的问题。

制瓷原料虽然有许多种,但陶瓷工业生产中有的最基本的原料是石英、长石、粘土三大类和一些化工原料。

上述三类原料,提供了配料的基本组分,并以一定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各"相"!,而构成瓷。

从工艺角度讲,它们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塑性的,另一种是非可塑性的。前者主要是粘土类物质,包括高岭土、多水高岭土,烧后呈白色的各种类型粘土和作为增塑的膨润土等。这些可塑性原料在生产中起塑化和结合作用,赋于坯料以塑性与注浆成形性能,保证干坯强度及烧后的各种使用性能,如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等。它们是成形的基础,也是粘土质陶瓷的成瓷基础。wWW.TAOci52.COm

属于非可塑性的原料主要的石英,它可降低坯料的粘隆。烧成时部分石英溶解在长石玻璃中,提高相粘度,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在瓷坯中起骨架作用。除石英外可以起到瘠化作用的尚有由粘土、高岭土煅烧后变成的熟料和碎瓷粉等。

长石则属于熔剂原料,高温下熔融后可以溶解一部分石英及高岭土分解产物,熔融后的高粘度玻璃可以起到高温胶结作用。除长石外,还有伟晶花岗岩、滑石、白云石、石灰以及景德镇地区常用的釉灰等也起到同样作用。

延伸阅读

制瓷工艺


利坯(粗坯修整)

打圈(瓷胎装饰)

汶水(浸水使胎彩绘融合)

瓷器生产的基本工序为选料、制坯、上釉和烧造,每道工序又包括多项复杂的操作,任何一步操作的失误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中国古人经过上千年的摸索实践,成功总结出一整套制瓷经验,使中国古代瓷器享誉世界。

中国古代瓷器最早使用高岭土作为胎体原料。高岭土是粘土的一种,在中国分布广泛。大约东汉以后1000年间,普遍使用瓷石作为原料。瓷石为块状固体,是一种由硅酸盐、石英、云母组成的混合矿物。元代时,始将高岭土与瓷石混合使用,一直沿用至今。混合前先将瓷石粉碎加工,然后与高岭土一起搅拌成乳液,经过滤、陈腐,再脚踏使其均匀后才能作为制坯的原料。

瓷器制坯方式与陶器制坯基本相同。早期曾经使用过手工捏制和模具压制的手工成形方法,后来基本都使用轮式拉坯方法,这种半手工半机械的操作方法一直到近代还在使用。

瓷坯成型后即可上釉,有时为了对瓷器表面进行装饰,会先在坯体表面刻划或彩绘,然后才进入上釉工序。釉是一种包含石英、长石等硅酸盐矿物的混合物,在高温下能够熔融,最终附着于胎体表面,形成结晶的玻璃状釉层。正是由于釉层的存在,瓷器才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抗水性和化学稳定性。此外,釉层本身的颜色和光泽也是瓷器具有美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瓷器上釉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浸釉、浇釉、吹釉和荡釉。浸釉就是将坯体浸入釉液,使釉液附着于坯体。浇釉多用于较大的器物,以浇淋的形式上釉。吹釉是利用一根空心管状物,以气息将釉液吹至坯体表面,此法上釉均匀,而且能上薄釉。荡釉是器物内表面上釉的一种方法,以回旋振荡方式使之附釉。

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烧造,瓷器釉层的颜色、光泽、表面形态等都与烧造的温度和气体氛围密切相关。可以说,烧造是制瓷过程最终化腐朽为神奇的一步,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

悠久的制瓷历史


中华向号瓷之国,景德镇历称瓷之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外国人的瓷器称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

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武称为“瓷都”的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代叫新平镇)。早在汉代,当时的这个地区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这样,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历史已有两千年。

史书上的景瓷生产

据有关史料记载,汉代以后的景德镇地区,已有各种各样的瓷器生产。晋代时,有个叫赵慨的人,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世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到了3公元583年,南朝的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下诏令要这里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以供皇家使用。隋代,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说明当时的景德镇地区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有了较大的影响。

强盛的唐帝国建立之后,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又叫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出名的制瓷人物,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他们所造的瓷器"莹如玉""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送到京都出售,被称为"假玉器",轰动市场,皇帝下令作贡品,"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龙泉窑制瓷习俗


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五,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欧三大洲。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1998年10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国陶瓷——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龙泉青瓷制瓷业十分兴旺,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拜祖师爷 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师父榜”。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 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能开工建窑。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建窑日严禁儿童、孕妇人窑地,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 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日,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师章生一“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届时窑匠要沫浴斋戒,在祖师爷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父榜前设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窑场用膳 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 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土地。在人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语,要严禁秽物经过,防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 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要立“窑公”。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做窑福。

隋唐时期山东制瓷业


史学界认为,隋唐时期在北方地区,制瓷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等地,而山东省域似乎处于附属地位。20世纪以来,山东地区先后发现数十处北朝晚期和隋唐时期的瓷窑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山东中南部的淄博、泰安、济宁、枣庄、临沂等市。根据对山东古代窑址的调查和出土遗物的判定,其年代横跨北朝到明清,前后约达千年之久。据对山东省域所发掘的众多瓷窑遗址及出土的瓷器物考察,山东地区制瓷业应不弱于当时其他地区。

隋唐时期山东地区瓷窑烧造的瓷器,釉色以青瓷为主,白釉、黑釉、酱釉、黄釉、褐釉等多种釉色并存,造型美观,质地精良的瓷器不在少数。如青釉龙柄蹲猴盘口壶,造型生动,妙趣横生,堪称隋代瓷器中的精品。该壶盘口稍外侈,细颈斜肩,有凸弦纹装饰,肩部贴附条状双系,从肩部至口沿堆塑单龙形柄,简括生动的龙首,张口衔着盘沿,似在吮水。龙柄高11.5厘米,龙颈细长,上贴泥丸装饰,龙须卷曲,龙眼凸起,给人一种生龙活现的感觉。与龙柄相对的一面,古代瓷塑工匠别出心裁的堆塑了一只生动活泼的顽猴。猴高5厘米,曲腿蹲坐在壶的肩部,侧着脑袋一手扶膝,一手挠头,十分逗人喜爱。壶身瘦长,自肩而上渐次收敛。平底,足根微外撇。器内外均施青绿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釉面光泽较强,流釉显著,凝釉处呈褐绿色,釉面有细碎开片。胎体厚重,为灰白色,颗粒较粗,有杂质斑点。此壶的造型受隋代南方流行的鸡首龙柄壶影响较深,但盘口比南方的较浅,单行龙柄也与南方常见的双形龙柄不同,此壶造型及堆塑已具有北方瓷器自身的特点。

淄博淄川区磁村窑址出土的油滴黑釉瓷葫芦瓶,瓶口呈葫芦状,斜平唇,小口细颈;内外饰黑色薄釉,折角处釉略厚,釉色黑中泛酱色,不甚光亮;釉面烧制出均匀的油滴,油滴外小内大,小者小如针尖,大者直径约2.5厘米。胎骨呈白色,较细硬。口径2.7厘米,残高3.8厘米。油滴黑釉是黑釉瓷器上的一种特殊装饰,油滴黑釉瓷器则是我国黑釉瓷器中的名品之一。淄博地区油滴黑釉瓷器的发现,证实了本地区烧制油滴黑釉瓷器的年代可追溯至晚唐,同时也反映了淄博地区烧制瓷器的悠久历史和制瓷工艺。

《唐六典》记载:在河南道的土贡中,有河南府的瓷器;河北道的土贡中,有邢州的瓷器,这些地区所产瓷器能作为贡品,进入皇宫,其质量、造型当为上品。官窑瓷窑工匠生产瓷器的工艺风格,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民窑的产品。毗邻的山东地区作为北方重要的瓷器生产地,其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小影响,所出瓷器品质自然不会太差。

山东地区瓷器作为商品,起码可追溯到隋朝。1975年秋,在山东省平度县新河公社大苗家村(今平度市新河镇大苗家村)西南0.5公里泽河东岸,发现一只隋船。该船身残长20.24米,两条独木舟首尾均残,可能每头至少还需向外延伸1~2米,因此推测该船的总长度约23米,载重量约23吨。这样的大船在内河或沿海一带行驶,若以桨为主兼施橹棹,所用船工当在一二十人以上。由于在其附近未发现橹棹、楫桨航驶工具,可推知此船可能是作为趸船使用。船体所在第五层出土若干瓷器残片。由此可知,当时山东沿海地区,商品贸易较为繁盛,海运或河运较为发达,并且贸易产品中有瓷器。

瓷器的流通,会促使当地制瓷业的快速发展。而便利的交通,又给瓷器流通提供了条件。隋唐时期的山东地区,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

隋唐时期,从京都到各地设置了四通八达的驿路,日本高僧圆仁以亲身所见所历,记述了山东陆路交通之发达。当时在各州县的交通干线上,均设立了用来计算行程的“里隔柱”,“唐国行五里立一候子,行十里立二候子。筑土堆,四角,上狭下阔,高四尺或五尺、六尺不定,曰唤之为‘里隔柱’。”这种“里隔柱”类似现代的路程标牌,提示行人客商的行程。在山东主要交通线所经城市,还设有供外国客商、使节往来食宿的驿站和客馆。如在文登县,圆仁一行住在招贤馆和斜山馆;在牟平县,曾住法云寺(又名“伐台馆”)、芝阳馆,并途径故县馆;在黄县,于战斋馆、乘夫馆吃斋喝茶;在莱州掖县,于图丘馆吃斋;在青州北海县则停宿芙蓉驿;在临淄县,途径淄水驿,宿于金岭驿。这些驿馆,均是供往来于该地的中外使节和客商使用,食宿极为方便。隋代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把江、淮、黄、海四大水系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内河交通运输网络。唐代,又对大运河的永济渠进行积极的改善和治理,并开辟了若干条支流航道,进一步促进了华北平原及鲁西北地区的水运交通发展。在山东地区,河流交错,且在各瓷窑址附近都有河流经过,因此山东的瓷器产品运往洛阳、长安的水路交通应是便利的。

此外,隋唐时期山东沿海的登、莱、青、密诸州都设有出海港口,形成当时北方最大的海上交通网络。客货船只从这些口岸定期或不定期地出发,或北达辽东和渤海国,或东往高丽、新罗和日本,或南下东南沿海城市,进入江浙港湾。《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了唐朝交通四邻的7条路线,其中两条海上交通线中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就是通过登、莱——辽东、朝鲜一线而远航载运,互通有无。这条海路,大抵从登州主港出发,穿过渤海,到达今旅顺一带,然后向东沿海岸线行驶,直抵鸭绿江口,可北通渤海国;若再沿海岸线南下,可以到达新罗国的各个港口。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谈到:“登州牟平县唐阳陶村之南边,去县百六十里,去州三百里。从此东有新罗国,得好风,两三日得到。”又说:“从赤浦(赤山浦)渡海,出赤山莫琊口,向正东行一日一夜,至三日平明,向东望见新罗国西面之山。风变正北,侧帆向东南行一日一夜,至四日晓,向东见山岛段段而接连。问艄工等,乃云:是新罗国西熊州西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登州黄县的大人故城港口:“在县北二十里。司马宣王伐辽东,造此城,运粮船从此入,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可见,山东与朝鲜半岛之间的交往极为便利。历史学家木宫泰彦在其著《日中文化交流史》中也谈到了中日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即从日本难波的三津浦港口(今大坂市南区三津寺町)登船出发,经过壹岐、对马,通过朝鲜南畔与聃罗国(济州岛)之间到达现在的仁川附近,然后或直渡黄海,或沿朝鲜半岛的西岸及辽东半岛的东岸,横渡渤海湾口,在山东半岛的一角登陆。山东通往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交通,也异常方便,圆仁在其著中多有记载。如圆仁自楚州(今江苏淮安)到密州路上曾遇一商船,船上人称:“吾等从密州来,船里载炭向楚州去。本是新罗人,人数十有余。”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山东地区,从瓷窑的分布与生产时代、瓷器的工艺与品质以及瓷器的流通状况看,足以说明了制瓷业的发展,其地位同北方其他地区一样,是当时重要的瓷器生产基地。

绚丽多姿的制瓷艺术


中国瓷器发展到了宋代,不管在艺术外观还是瓷质上都产生了很大的飞跃。南宋时,南方青瓷便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在制釉技术上更有多项新的突破,如开始了由石灰釉向石灰碱釉的转变,发展了铜红釉和乳浊釉,发明了影青瓷、粉青釉、梅子青、油滴釉、兔毫釉以及片纹釉等。许多品种都具有强烈的玉质感。在装烧工艺中,发明了“覆烧”法及“火照”术。在唐代“南青北白”的基础上,宋代又涌现了汝、官、哥、钧、定,以及龙泉、景德、耀州等许多名窑,它们各具特色,都为我国瓷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宋制釉技术产生突破

上釉,是制瓷过程中一项极为关键的加工工艺,瓷釉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瓷器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高低。因此,釉料的研制就成为制瓷业中颇受重视的一环。中国瓷器发展到宋代,在制釉技术上产生了多项突破,主要表现为:石灰釉开始转变为石灰碱釉,釉质和釉色丰富多彩,发展了铜红釉和乳浊釉,出现了影青瓷、粉青釉、梅子青、油滴釉、免毫釉以及片纹釉等。另外,景德镇生产的影青瓷、龙泉窑烧出的粉青釉和梅子青、建窑烧制的油滴釉和兔毫釉等釉品种、南宋官窑烧制的片纹釉等,都在制釉技术上进行了创新。宋代制釉技术的多项重要成就对元、明、清瓷釉技术的发展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汝窑天下第一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明代文人品评把它列为首位,因而汝窑有“天下第一窑”的美称。汝窑窑址位于今河南宝丰清凉店。由于它主要为宫廷烧造青瓷,而且烧造时间不长,仅20年左右。所以传世品不多。汝窑青瓷釉色呈浅青淡蓝,或如湖水晴空或如鸭蛋青色,灰而不暗,蓝而不浓,绿而不翠。釉质莹厚滋润,有玉石之感,釉面有很明显的细小开片,器形仿古,多为洗、炉、尊、碗、盘等,素面无纹。由于天青色的主色调比较稳定而变化较小,而且釉面多无光泽,所以汝窑又是与同期瓷器的不同之处。汝窑工匠对每一件器物都是精工细作,因而能够达到薄胎的效果。可以说,汝窑青瓷代表了宋代青瓷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中国青瓷史上的最高峰。

龙泉窑代表越窑青瓷

龙泉窑位于今浙江省西南,在北宋中期越窑渐趋没落的情况下,它继承越窑的传统,主烧青瓷,在南宋时达到它的鼑盛阶段,并成为越窑青瓷的代表。在彩绘瓷出现以前,宋代即以青瓷为主,宋代青瓷,南北竞烧,官民齐上,争奇斗艳,各有千秋。龙泉窑能够于此中脱颖而出,主要就归功于它在继承上有所创新,烧出了粉青釉、梅子青等特殊品种。龙泉窑青瓷的装饰手法也比较多样。早期比较普遍地采用刻花装饰,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等纹饰。北宋晚期开始出现刻花莲瓣纹,多装饰在碗的外部,瓣尖呈圆形,瓣内均划直线。这一时期浮雕和堆贴的装饰手法也大量运用于瓶盖和器物外部,从而带来了瓷器的立体感。龙泉窑作为宋代著名的青瓷产地,其影响较为广泛。邻近的庆元、云和、丽水、武义、江山等县以及福建的浦城、松溪两县都是龙泉窑的竞相仿效者。龙泉窑也因其高超的青瓷工艺而存在了近800年。

景德镇青白瓷成名

景德镇是宋代江南地区著名瓷器产地,在当时以主要生产青白瓷而闻名于世。青白瓷是一种仿玉产品,在古代因玉器属稀有珍品而多为统治阶层所垄断,人们只好转而寻求以瓷代玉。景德镇匠师出色地实现了这一模仿,烧出了色质如玉的青白瓷,满足了市场所需,博得了“假玉器”的美称。青白瓷,是一种釉色介于青与白之间的薄胎瓷器,釉色明澈丽洁,白中泛出一种青绿色或青蓝色;其胎质洁白而坚,轻薄透明。青白瓷在宋以后相继有“隐青”、“影青”、“映青”、“印青”等别称。青白瓷还辅之以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装饰,更增强了青白瓷的艺术感染力。北宋前期青白多光素无纹饰,规整的器形和润洁如玉的釉子,博得了人们的赞赏。中其以后至南宋,刻划、印花纹饰的大量出现,使青白瓷更加盛行。

耀州窑系独具风采

宋代北方青瓷的著名产地,是耀州窑,当时北方民窑青瓷便以耀州窑为代表。北宋前期耀州窑曾一度仿烧越窑青瓷,如仿越窑同类装饰而作浮雕莲瓣纹饰。但随着刻花装饰达到成熟阶段,耀州印花青瓷也逐渐流行,并对今陕西、河南、广东、广西等地的瓷窑产生很大影响,从而形成了耀州窑系。耀州窑青瓷刻花具有刀锋犀利、线条洒脱的特色,在宋代刻花装饰中堪称一流。耀州窑刻花题材丰富,以花卉最为常见。耀州窑青瓷器形以生活实用器皿为主,造型浑厚,纹样潇洒犀利,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朴实健康、活泼开朗的精神风貌。

定窑饰花瓷器兴旺

定窑为宋代5大名窑之一,从唐代时就开始烧制白瓷,至宋后期白瓷更是著称于世。此外还在白瓷胎上涂罩高温色釉,烧制出墨瓷、紫釉、绿釉以及白釉剔花等品种,并大量饰以花纹,因此定窑瓷器更加为世人所喜爱。定窑饰花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印花、绘金花等。定窑刻花工艺还常见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的外侧划以细线相衬,突出了纹饰的立体感,也强调了主题。定窑印花题材多为花卉,还有走兽、禽鸟、水波游鱼等纹饰。由于定窑瓷器胎体坚细轻薄,釉色较为丰富,花饰内容富有生活气息,以及瓷器种类符合人们的普遍需要,因而定窑瓷器在宋代一直长盛不衰。

南宋官窑与五大名窑齐名

南宋官窑窑址在今杭州一带。据文献记载,宋室南迁后,在首都临安(今杭州),先后设立的两个官窑,一是修内司窑,二是郊坛下窑。修内司窑与北宋汴京官窑、汝窑相似,都是紫口铁足,都有蟹爪开片。此窑地址迄今尚未得到证实。南宋官窑传世器物以盘、碗、洗等圆器较多,器身有葵瓣、莲瓣诸式,造型精细规整。南宋官窑存世时间不长,而且官窑之间前后依存性较明显,南宋官窑(修内司窑、郊坛下窑)都模仿北宋官窑(汴京官窑、汝窑),注重器形釉色,不重纹饰,素面无纹,浅青色中没有明显的开片面,器形端庄大方,富于贵族气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