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成分 > 导航 >

瓷用原料的成分

瓷用原料的成分

瓷砖成分 古代瓷器釉水的原料 用瓷砖胶

2020-08-26

瓷砖成分。

瓷用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岭的两种土合成的。后者(高岭)含有微微发光的微粒,而前者只呈白色,有光滑们触感。为了装运瓷器,无数大船从饶州逆流而上,开往景德镇,同时,也有那么多的载有形状如砖的白不子和高岭土的小船从祁门顺流而下。因为,景德镇是不产制造瓷器所需要的任何原料的。白不子的颗粒非常微细,它不外乎是採自石坑的岩块而已。然而,并非一切岩块都能用来制造瓷器,不然就没有必要专程到二、三十古里远的邻省〔即安徽省〕把它运来。依中国人的说法,优质岩稍带绿色。

下面敘述白不子的制备工序。先用铁槌破碎岩块,后将小碎块倒入乳钵内。用顶端固定有以铁皮加固的石块的槓杆把它捣成微细粉末。这种槓杆可用人力或水力不停顿地操作,其操作方式与磨纸机上的捣槌的操作方式无异〔日文译本:其形状与唐纸机上的捣槌无异〕。然后,取出粉末,倒入盛满水的大缸内,用铁铲用力搅拌。停止搅拌数分钟后,有乳状物浮出表面,它有四、五根手指厚。再把乳状物取出,倒入盛满水的另一容器内。这一操作要重复多次,直到头一个缸内的水经过数次搅拌和取浆,在其底部只剩下不能用来制备粉料的渣子为止。然后取出渣子,重新加以捣碎。

将乳状物从第一个缸取出来倒入第二个容器内,不久便在底部产生泥浆的沉淀。俟上面的水澄清之后,将容器倾斜,倒出水,这时要注意,勿使沉淀物把水弄混。再将泥浆移入干燥用的大模子内。在没有完全变硬以前,把它切成小方块,成百成千地出售,白不子一称,是按其形状和颜色命名的。

这个倒浆用的模子又大又宽,形状象箱子,其底是用砖竖砌的,表面平整。在这个排列整齐的砖层上,舖一张面积和箱子相等的粗布,往里倒入泥浆,稍等片刻,用另外的布把它复盖,再在其上面平舖一层砖。这就能迅速地排除水份,不浪费瓷用原件〔日文译本:完全不影响瓷器的质量〕,硬化〔日文译本加字:和干燥后〕容易作成砖形。关于白不子的制备方法除了上面所介绍的以外,无可补充的。中国人对商品没有作弄虚作假的习惯〔日文译本:中国人常在这种商品上作些弄虚作假的事情〕,但还有人〔日本:如〕把团子粉掺于胡椒粉内以充真胡椒粉,在所出售的白不子内必然也混有渣滓。因此,在景德镇,白不子在使用前有进一步净化的必要。

高岭是瓷器成份之一,其加工比白不子简单。一般直接使用自然土。在表层被红土复盖的一些山中可以找到高岭矿。它埋藏得较深,并以块状存在。把它作成正方形不子的方法,与作白不子的方法相同。我认为,称之为圣·波尔(Saint-Paul)土的马耳他(Ma’lthe)白土矿与高岭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不含有像高岭中发银光的那种微细颗粒。

精瓷之所以密实, 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 高岭可比作瓷器的神经。同样, 软土的混合物增加了白不子的强度, 使它比岩石还要坚硬〔日文:由极其坚硬的岩石作成的白不子, 唯有同软土混合, 才获得可塑性〕。一个豪商说:若干年前,英国人,也许是荷兰人(在中国对这两国人起了一个共同的称呼)把白不子买回本国,试图烧造瓷器,但他没有使用高岭,因而事归失败,这是他们后来谈出来的。关于这件事情,这个商人笑着对我说:他们不用骨骼,而只想用肌肉造出结实的身体。

在景德镇的河岸,除集拢着许多载有白不子和高岭的小船外,还可以看到满载白色液体的小船。我虽早已知道这种液体是使瓷器获得白色和光泽的油,但却不知其成份,直到最近才有所了解。在我看来,给各种油起的中国名称“油,”若统统说成是液体,是不恰当的,不如称作是一种涂料(Vernis)漆为宜。我相信。在欧洲也用该称。这种油, 或者说涂料(即釉)是从坚硬的岩石中炼出来的,这是没有什么可惊奇的,因为,人们普遍认为, 岩石主要是土中的盐和油相混合并凝固而成的。

尽管釉是从作白不子的原石中提炼出来的, 但还必须经过选矿, 以提出颜色最白且带艳丽的绿斑的矿石。关于釉没有详细的记载。《浮粱县志》上只是说:适用于作釉用的矿石,带有柏树叶般的斑点(即柏树叶斑)或者有点像油芝麻糖,稍像野麻〔法文中无〕,在浅褐色的底色上有红色的斑点。应该先将此石洗净,后以处理白不子的方法处理之。即先进行一般需要做的操作,再把最纯净的泥浆从头一个缸移入别的容器内,按大约百分之一的比例往泥浆内掺入称之为石膏的明矾般的石或矿物。应先用火把把它烤红后捣碎(日本中无)。石膏能使泥浆凝结,变稠。但应时刻注意勿使它失去液态。

此石的油〔即釉〕决不单独使用,而必须掺以另一种活性油, 其配制方法如下。〔首先〕取大块生石灰, 用手洒上少量水, 使它化成粉末, 然后铺上一层风尾草, 再在其上面敷一层熟石灰。这样交替地敷多层后, 用火点燃凤尾草。在它全部烧尽之后, 再把燃灰和风尾草相间地铺上几层,用火点燃凤尾草。在它全部烧尽之后,再把燃灰和凤尾草相间地舖上几层,用火点燃。这一过程至少要连续重复五、六次,重复次数越多, 油的质量就越好。《浮粱县志》上说:除了凤尾草之外,从前还使用过其果实称之为柿子的树木作柴。这种果实大概属于山楂类(neffle), 在未成熟时味涩,蒂小。我们教会的新信徒对我说:现在不用这种树木,因为它在这里巳经很少了。现在的瓷器不如早期的美观,可能是由于缺乏这种树木的缘故。石灰和凤尾草的性质,也对釉的质量有很大影响:某一地方产的石灰和凤尾草比其他地方产的更为人们所爱用。

将石灰和凤尾草灰适量配合后,倒入盛满水的缸内,再按一百比一的比例掺以石膏,拌匀混合液。停止搅拌后放置起来。直至在其表面出现皮层为止。然后, 取出皮层, 移入别的容器内。该操作要重复数次。若器底产生了泥浆的沉淀,则将容器倾斜,排除余水,再取底浆。此浆就是二级釉〔日文中无〕,应与上述的釉浆加以混合。为了使两种釉浆充分混合,必须使它们的浓度相等。为了测定这两种釉浆的浓度是否相等,分别将白不子碎快分别泡于这两种釉浆内,看两者的吸附层厚度是否相等。上面谈了这两种油的性质。在用量方面,岩石油同由石灰和凤尾草灰制成的油的混合比例,以十比一为最好。最低限度也不可把岩石油的配比减少到低于三。卖此釉的商人想作弊也很容易:即往釉内加水;为了不使它变得过稀,再掺入石膏,这就不但能使釉量增多,而且也能使其外观如旧。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卫生陶瓷生产中坯用原料的特点


卫生陶瓷的生产工艺的特点是注浆成型,即先将坯用配方原料放在球磨中加水后研磨制成泥浆,然后将泥浆注入石膏模型中注成坯体。

卫生陶瓷的产品特点是重、大。如最小的洗面器也要在5公斤以上,连体坐便器一般重量在40公斤左右,有的可达50公斤左右。最小洗面器长度、宽度、高度的和也要接近1米,连体便器的长度、宽度、高度的和要超过2米。卫生陶瓷表面的釉是乳浊釉,可以完全遮盖住坯体颜色。

以上这些都对卫生陶瓷的坯用原料提出了一些要求,坯用原料的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坯料配方中的粘土类原料比较多,一般占40%-60%。

2、要求使用的粘土类原料应具有较好的、稳定的稀释性能。较高的干燥强度。优良的可塑性。这样才能制备出性能优良的泥浆。

3、坯体中的氧化铁含量一般在1.0%左右。对原料中铁的含量要求范围较宽,如性能优良的粘土类原料,氧化铁的含量可放宽到1.5%-2%。

4、坯料配方中的粘土类原料对泥浆性能最为重要,它的性能好,半成品及烧成合格率就高。广东潮州地区和福建南安地区的连体坐便器的半成品及烧成合格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就是一个例子。

5、经过多年的大量开采,卫生陶瓷所使用的优质原料尤其是粘土类原料逐渐枯竭,如唐山地区的紫木节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已经绝迹了。因此,好的粘土类原料成为全行业寻求的目标,其运输距离也越来越远,如黑泥和精制瓷土的运输距离已经超过2000公里。

6、瓷石得到广泛使用。“瓷石”是个很宽泛的名称,瓷石是个硅酸盐混合矿物,瓷石中一般总是含有石英,除石英外,它的主要矿物成分还有绢云母、白云母、长石、高岭石等矿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近年来,各地陆续发现许多瓷石矿藏,成为卫生陶瓷的坯料可以选择的原料。它价格低廉,储量丰富,可为坯料提供氧化硅和氧化钾,越来越多地在卫生陶瓷坯料中被使用。

7、烧成后后的不合格品(简称废瓷)被大量再使用。七十年代,废瓷在坯料中的再使用的添加量一般不超过3%。近年来,由于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废瓷在坯料中的添加量越来越多,一般可达到10%左右。

此外,每种原料在配方中的添加量出现了越来越小的趋势,出现了“10点配方原则”和“5点配方原则”的观念。

下面是一个七十年代在唐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坯料配方:唐山子木节24、石英24、彰武土11、大同土16、章村土16、滑石3、长石6、废瓷份1(外加)。

中国古陶瓷制瓷原料概说


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 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陶瓷的原料是什么?


对于刚接触陶瓷行业或者没从事过陶瓷技术的朋友来说,都会感觉到陶瓷产品生产的原料要求比较神秘,不同的陶瓷有不同的原料用途,接下来分别看一下陶瓷原料有哪些用途。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有帮助。

陶瓷的原料是什么?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此陶瓷原料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陶瓷原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陶瓷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此陶瓷原料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陶瓷原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神秘的『主席用瓷』


继领袖像章收藏热之后,人们近期又意外地发现了一批精美的景德镇瓷器,是当年定制给毛主席用的器皿。这套神秘的“主席用瓷”一上拍卖台,立即吸引收藏者的好奇心。在北京的数次拍卖会上,有一两位在新加坡投资的华人,悉数将其拍走,“主席用瓷”因而一夜之间身价陡增。与此同时,京城里还出现了一些收藏爱好者,在民间寻觅“主席用瓷”,他们南下景德镇,千方百计说服瓷器的主人出让这些宝贝。

这批特定时期的产物是怎么诞生的呢?故事追溯到25年前。1974年夏秋时节,中央派人先后赴湖南澧陵、山东淄博和江西景德镇,订制一批专用陶瓷用具。当年10月,三地及时搞出了设计方案同时做出样品送往北京选定。通过反复的比较选择,最后轻工业部陶瓷技术研究所的前身——景德镇陶瓷技术研究所送交的样品被选中。

他们选中的样品大致包括:9分米~15分米盖碗、5寸~10寸和合器(一种餐具)、大口径品锅、中号与大号茶杯,布碟、酱油碟、醋碟、胡椒筒、牙签筒、香烟筒、烟缸、茶罐、饭锅、大小汤勺等。每套大约近30件。工艺水平精湛,每种瓷器通体都晶莹剔透洁白如玉。如其中大件的品锅,有些地方的样品每个重约1000克,而他们制作的虽然同样大小,却薄若蝉翼,每个只有250克重。样品被选中的消息传回陶研所,大家喜出望外。1975年初春,40余名技术过硬的设计、制作和生产人员开始着手进行批量生产。为了表示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对外称之为“7501任务”,意寓1975年第一号任务。陶研所从矿场精选了数十吨上好的矿石,再由人工手选出两吨精选石。由于人手不够,连工人的家属都被紧急动员起来。成形也不是注浆成形,而全是手工拉坯、利坯成形。进入彩绘阶段,更是齐心协力,16道工序有条不紊。“釉上组”和“釉下组”各设计绘制了一套图案,前者是“水点桃花”,后者是梅花、竹子,据说都是主席喜爱的花卉图案。为确保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环节和最后的包装工序是在江西省公安厅的监制下完成的。

嵇锡贵介绍说,当时,挑选瓷器是用放大镜挑选的,有一窑瓷器烧出来后,不知怎地,在梅花上发现了细小的龟裂纹。脑子里政治这根弦绷得特别紧的人立即提出,要把这件事当做政治斗争的新动向来看待。于是,所党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破坏者”主动坦白交代,把许多女人吓哭了。结果后来查明是窑温过高导致龟裂,与阶级斗争无涉,大家方松了一口气。

1975年年底,任务如期完成,共生产了100余套,约3000件瓷器,经过严格筛选,选出6套釉上彩和3套釉下彩工艺送往北京。就在这个时候,所里接到要求把其余的瓷器全部打碎,不得保留的指令。大家简直无法理解:这批陶瓷珍品是景德镇人的骄傲和荣誉,怎么能被打碎呢?!所党委决定:这批珍品暂时封存。后来,这批瓷器中的一部分被不成套地分发给职工做纪念,少部分则被送给一些关系单位珍藏。

1992年,这批沉睡民间的陶瓷珍品命运发生了变化。新加坡一位商人在得知有关真情后,经过精密策划,来到江西,以相对高的价格(据说当时1个茶杯5元钱)把一个个散件收购到手,然后把它们按照原来的设计拼装成套,在新加坡展出。当地的媒体把这件事炒得沸沸扬扬,商人也着实发了一笔大财。当消息传回江西,陶研所剩下的散件已无法拼出一整套“主席用瓷”了。

据了解,目前在拍卖会上频频露面的“主席用瓷”,都是原先散落于民间的。前年在北京,去年在长沙,“主席用瓷”都创了天价。在北京的拍卖会上,属于主席用瓷试制品的一个釉上彩“水点桃花”和合器,拍得了60万元人民币。

几种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低温陶瓷原料,其中多种已应用于建筑卫生陶瓷的坯料中,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有的已经进行过多次试验,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工业价值,是将来很有开发利用前途的低温快烧陶瓷原料种类。

1、硅灰石原料

硅灰石属于硅酸钙矿物。自然界中的硅灰石主要存在于不纯的石灰岩与酸性岩浆岩的接触变质带内。在火成岩的富钙片岩中亦可见到。与硅灰石原料伴生的矿物还有透辉石、石榴子石、方解石及石英等。均属陶瓷工业可以采用的原料种类。

硅灰石理论化学成分为sio250.70%,cao48.30%。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湖北省大冶及阳新地区最先发现硅灰石矿,其实际化学成分为:sio250.23%,cao44.9%fe2o3为0.29-1.23%。化学成分与美国、日本等国的成分基本相同。硅灰石具有良好的热膨胀特性,它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增加,呈现直线性上升,因此,非常有利于快速烧成的工艺要求。(硅灰石平均热胀系数为6.30/1000000每摄氏度在室温-200℃之间)。此外,硅灰石熔点温度比较低,为1540℃,尤其在硅灰石与瓷坯中的碱-碱土成分结合时能进行较低温烧成。这一特点也是后来引起陶瓷界,尤其建陶工业非常重视的主要缘故。一般在坯料中掺入10-20%的硅灰石取代长石、石英时,可将陶瓷制品的烧成温度下降80℃-120℃。

硅灰石还具有独特的工艺性能,如使用硅灰石原料后,可以有效的减少坯体收缩率。而且能够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防止陶瓷坯体的后期干裂等。含硅灰石的坯体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低的介电损失。引入硅灰石的坯体,在烧结过程中成熟速度加快,可以在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使坯体成熟,大大降低了单位制品的热损耗,其烧成周期也从过去的90小时,下降为仅仅50分钟。硅灰石最先引入到釉面砖坯料配方中,使面砖的烧成热能损耗由3600大卡/公斤,下降为1850大卡/公斤制品。除釉面砖外,硅灰石原料近年来已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其节能降耗的效果,已为陶瓷业界人士有目共睹。

2、透辉石原料

透辉石属于硅酸镁-硅酸钙铁类质同象系列中的矿物。它常与磁铁矿及其它含铁矿物共生,矿物特性为浅绿色短柱状晶体。透辉石的化学组成为钙、镁、硅的氧化物组成,其化学分子式为cao’mgo’2sio2。透辉石的理论化学组成为:氧化钙25.8%,氧化镁18.5%,二氧化硅55.7%。其实例有我国吉林省透辉石矿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51.6%-45.71%,氧化铝3.52%-7.29%,氧化铁2.69%-0.27%,二氧化钛0.13%-0.1%,氧化钙23.78%-19.98%,氧化钾和氧化钠0.96%-0.63%。

透辉石的热膨胀系数与硅灰石大体相同,从下表列出的热膨胀系数来看,也是非常适合低温快烧工艺的优质陶瓷原料。透辉石具有的熔剂性质也很独特,如其开始变化温度为1170℃,软化温度为1280℃,熔融温度为1290℃,软化温度范围为110℃,熔融温度范围则为10℃。鉴于此透辉石与硅灰石同样可以有效的减少陶瓷制品坯体的收缩率。引入有透辉石原料的面砖产品,其坯体的总收缩(包括干燥收缩与烧成收缩)仅为0.2%=0.4%。配入透辉石的瓷砖坯体同样可以降低坯体的吸湿膨胀,杜绝釉面砖使用的后期龟裂缺陷,保证使用质量。

作为优秀的低温快烧原料,引入透辉石的建筑陶瓷制品,其烧成温度极低,仅为980℃-1020℃左右,较之硅灰石坯体的烧成温度还要降低100℃左右。因此,将来扩大透辉石原料的使用范围,将具有更大的节能降耗效果,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珍珠岩原料

珍珠岩属于一种酸性火山岩浆喷发的玻璃质熔岩。在珍珠岩内常含有一些透长石、石英的斑晶微晶及各种形态的雏晶及稳晶矿物等,如角闪石刚、叶蜡石、黑云母等等。珍珠岩的化学组成范围一般为二氧化硅68-75%,氧化铝9-14%,氧化铁0.5-4%,二氧化钛0.13-0.2%,氧化镁0.4-1%,氧化钙1-2%,氧化钠2.5-5%,氧化钾1.5-4.5%,水3-6%。珍珠岩的氧化与熔融温度为:开始收缩温度为1025℃,软化温度为1175℃,熔融温度大于1500℃,软化温度范围为150℃,熔化温度范围为325℃。

从上述数据来看,珍珠岩开始收缩的温度比长石低120℃,软化温度低75℃,软化范围加宽95℃。由于这些特性,珍珠岩在陶瓷制品烧成中可以大大降低烧成温度,改进烧结的质量。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珍珠岩还有一种特性,即含有珍珠岩的陶瓷坯体中,莫来石晶体形成较早,从而有利于烧结过程的展开。这样一来,含珍珠岩坯体除具有与长石-石英-黏土(高岭矿物)三元系坯体配方相同的工艺特性之外,还能降低烧成温度(从原来的1280℃降低为1180℃-1160℃),并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元代瓷釉成分的变化与釉面显色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为收藏界所珍重。

近年来,笔者已鉴定过不少仿制的景德镇元青花瓷器。据初步统计,仿制元青花的中、低档水平瓷器占有97%左右,高仿、精仿的青花瓷占3%左右。我认为这类瓷器有一个共性特点,那就是器身的釉面显色无法达到景德镇元代真品的程度。现就元青花釉面的显色的鉴定谈一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元朝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至正期烧制了各类精美的瓷器,大体上早期釉面莹润透亮,微带淡青色。瓶、罐类釉面亚光居多。至正中期釉色白中泛青,光洁滋润。晚期则较白,称卵白釉。这是含铁比例不同所致。元代早期因铁含量较高,故釉色微闪青蓝。中、晚期随着陶瓷釉药技术的进步,釉中铁含量渐渐减少,器物釉面白度也相对提高。元代青花瓷早期釉料的结构也由宋代的石灰釉变为长石釉,这种改变使胎和釉之间的成分差距缩小了,在同一高温还原气氛下,胎与釉能够相互构成良好的整体。同时由于窑火温度的提高与还原气氛的稳定,釉层中的气泡也增加了。

元青花瓷的釉色以白中闪青者居多,莹润透亮,有的釉层会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厚的地方呈鸭蛋青色,有的釉色含青显淡牙黄色。元代青白瓷的釉色温润中略带淡淡的蓝色,好像鸭卵一样,故又称卵白釉。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因烧制的温度不同,釉面的显色也相应地改变了。

景德镇瓷釉料宋代以前采用釉果掺入釉灰配制。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时增加了釉果,减少了釉灰的用量,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大小气泡中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早期青白釉也称透明釉。元代枢府釉无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早期元期青花瓷和枢府釉是没有气泡的。

元青花瓷的三种釉面

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元期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②白釉。从至正年间开始使用,釉面白中含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厚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

③卵白釉。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多用于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器盖内侧素胎,呈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官窑瓷、官用瓷、贡瓷的区别


南宋龙泉粉青瓶

秘色瓷瓶

建阳窑兔毫碗

五代耀州青釉碗

五代定窑“官”字款碗

官用瓷,作为官方使用瓷器的描述,并不是第一次,但作为陶瓷的一个门类概念的提出,还是第一次。官用瓷是指宫廷或官府指定或定制的窑厂精工细作而成的瓷器,并由官方出资收购,多为宫廷及官僚使用的瓷器,残次品也可出售或供给官僚或贵族,如越窑、邢窑、耀州窑等。与官窑的区别是官窑由宫廷建设并派专人管理,生产瓷器多为宫廷所用,不作为商品出售,残次品通常销毁,生产可不计成本,如宋修内司官窑、明清景德镇官窑等。贡瓷是指地方或属国进贡给朝廷或上级官府的精品瓷器。与官用瓷不同的是贡瓷是地方为进贡而特地制作的精品瓷器,不是官府指定或定制,贡瓷是作为礼品的形式送给上级,不是上级出资定购,时间上也有不确定性。这三者的主要区别:官窑是官方出资兴建与管理的;官用瓷是官方定制购买的;贡瓷是进献送礼的。有时即使官窑时代的产生,也同时存在着官用瓷和贡瓷,如宋代越窑、耀州窑等,明代龙泉窑与钧窑、磁州窑等。那么怎样确认官窑瓷、官用瓷和贡瓷这三个品种的质量呢?通常官窑瓷因为官方建设烧造,精益求精,又不惜工本,质量要求非常高,陶瓷能工巧匠云集,从整体上保障了官窑的质量。不仅材料优良,工艺也十分精湛,且很少流入民间,只有皇帝赏赐部下,偶尔才会流入民间及随葬。

官用瓷器通常都是出于宫廷或官员、官府的需要,选定在当时比较成熟或有名的窑口中烧制需要的品种。在质量上有较严格的要求,甚至原材料、工艺也有很高的要求,如五代耀州窑的黑胎支烧器、柴窑的白胎器、龙泉粉青黑胎器等皆反映这一特点。但整体质量略逊同期官窑。

贡瓷通常是以优良窑口定烧或特制瓷器中选出精品作为进贡的礼品。一般情况要比普通品种质量好,不仅技术要求高,材质也要比普通品种质量好些,如唐五代越窑、邢窑、磁州窑,甚至上世纪60—70年代的毛瓷也属这类。

明代张应登的《游滏水鼓山记》碑曾记载:“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而且《大明会典》中也有:“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所,岁造瓷坛,堆积官坛厂,舟运入京,纳于光禄寺。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筒。”由此可知:宫廷官府用瓷当时不仅限于官窑,其不是陈设器及直接使用的食器外,其他官用瓷如酒坛、酒缸,因其用量大,对其质量自然也不会一概要求严格。比较有名的窑场,一样能承担烧制宫廷及官府需要的瓷器,钧窑的花盆、磁州窑的酒坛、龙泉的大盘,无疑会起到这样的作用。而且这类瓷器皆属官用器的范畴,自然官用瓷也存在质量的优劣,但优劣体现在功能和品种上。如直接使用的碗盘、食具、供器等会很精致。其他大件产品如盛酒、酱油、醋等坛瓶类,质量自然难以与小件生活器皿相比。

官用瓷与贡瓷上的确认,在考古中多以款识与铭文题记为主要参考。如建阳的“进盏、供御”、邢窑、定窑的“盈”“官”字款,耀州窑的“官”字款等。其他如辽代上京窑、宋湖田窑、唐五代越窑等都出现官字款。还有直接写有官府或官用器器具之名,如元代“枢府”、辽金“上京”之类款识题记,特别是五代、宋、辽、金等官僚贵族墓葬出土这类官用器,皆能说明这一问题。

官用瓷器从其属性而言及考古资料发现,最早应该在新石器时代即产生了。从大量的新石器考古陶器来看,质量有着明显的高低之分,像相当于夏文化的“夏家店文化”、“龙山文化”等,都发现质量非常精湛的彩陶、黑皮陶及磨光陶、白陶。甚至更为精湛的镶嵌美石等的陶器。当进入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的时代后,陶瓷显然难与其比肩,但到了魏晋唐时,宫廷与官府渐渐重视起来。到了宋代,中国陶瓷焕发了灿烂的艺术光彩,享誉世界。贡瓷官用瓷官窑瓷无疑引领着陶瓷发展的最高科技成就。

本文所列的官用瓷及窑口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历代的官用瓷及窑口。还有相当多的官用瓷等待我们研究和开发。像景德镇枢府瓷、辽上京林东窑、四川乐山西坝窑变釉瓷、青羊宫与彭县窑、山西法华瓷等都曾给官府烧造过瓷器。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广阔,也是我国陶瓷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陶瓷知识:中国古陶瓷制瓷原料概说


陶瓷原料包括高岭土、粘土、瓷石、瓷土、着色剂、青花料、石灰釉、石灰碱釉等。

高岭土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因首先发现于江西省景德镇东北的高岭村而得名。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03·2Si02·2H20,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呈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粘土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由长石类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与地质作用而生成。它是多种微细矿物的混合体,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蕴藏量大,种类繁多,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瓷石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纹理。瓷石本身含有构成瓷的多种成分,并具有制瓷工艺与烧成所需要的性能。我国很早就利用瓷石来制作瓷器,尢其是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传统细瓷生产中,均以瓷石作为主要原料。

瓷土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并含有少量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被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着色剂存在于陶瓷器的胎、釉之中,起呈色作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计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

青花料是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我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的乐平、上高、上饶、丰城、赣州,浙江的江山,云南的宜良,会泽、榕峰、宣威、嵩明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蕴藏。我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中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氧化钠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石灰碱釉的发明与运用,是传统青瓷工艺的巨大进步。石灰碱釉出现于北宋汝窑青瓷中。南宋龙泉窑瓷器大量采用石灰碱釉,使釉色呈现出如青玉般的质感,如粉青、梅子青。可以说南宋龙泉青瓷已达到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器的顶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用原料的成分》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用原料的成分》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成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