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 导航 >

元代的仿古鼎影青炉

元代的仿古鼎影青炉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仿古瓷砖 元代瓷器鉴别

2020-08-26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游牧出身的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积极接纳汉文化,尽管他们创造了八思巴文,但汉字依旧是当时的主要流行文字。中国制瓷史上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不到百年的元代,创造出了元青花、枢府瓷、釉里红以及单色釉瓷、蓝底白花等新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元以前景德镇瓷单一影青釉和单一刻划花装饰的局面,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元代影青瓷器的釉色与宋代的影青相比略显青白,釉面虽滋润,但不如宋时清澈透亮,它受到失透的元枢府瓷影响;器型也由轻巧挺拔变为厚重饱满,增添了不少附饰;在制瓷工艺上,瓷胎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得烧造温度升高,产品变形减少,大大提高了效益。

元仿古鼎影青炉,系元代流行的香炉款式,宋代已经烧造,具有浓厚的仿古代青铜鼎风格,元代造型更趋工整,比例尤为恰当。炉高9.5厘米,直径9.8厘米,内深8厘米。盘口直颈,冲耳,耳的正面有长条形回纹图案,鼓腹,圜底,下承三只外撇兽蹄形足。足底和炉底无釉处可见斑驳的黑砂,这是当时工艺上的一个特点。炉内为灰白色露胎,竹刀修胎精到,仔细观察方可发现腰间的接痕。釉色青白,釉面滋润光亮不透明,略有缩釉点。整个香炉器造型古朴典雅,浑厚庄重,让人爱不释手。

圈内有朋友认为这个香炉应是元代的枢府瓷釉三足炉。我当然很希望它们是枢府瓷釉,枢府瓷要比影青瓷更加珍贵。但有的书将其归为影青,或称其为早期的枢府瓷。原因是元代的枢府瓷,是从宋代的影青瓷发展而来的,有传承关系。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专门到景德镇湖田窑考察,当地人把发掘标本中釉厚者归为枢府瓷,釉薄者视为影青瓷。

已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我的老师汪庆正先生,曾来寒舍聊叙,我请他鉴定此香炉,汪老拿下眼镜,拿着香炉仔细观察,一口说是影青瓷。他说:人们习惯叫影青瓷为“青白瓷”,闻名的14世纪的卵白釉(枢府)是由青白瓷衍生出来的,虽然元代青白瓷在釉色的晶莹和胎体的薄润等方面逊色于宋代,但它成为元青花的母胎,功不可没。汪庆正认为:枢府釉瓷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又称之为“枢府”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持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古代陶瓷鼎类


鼎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罐形鼎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盘形鼎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釜形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兽首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蜂形耳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古代陶瓷鼎


鼎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罐形鼎 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

盘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

兽首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影青瓷有什么特点?影青瓷的鉴赏方法


影青瓷有什么特点?影青瓷的鉴赏方法。

宋元时代的影青瓷,与宋之汝窑、官窑、哥窑、钩窑、定窑五大名窑的收藏价格可以说相差甚远,陶瓷市场甚至可以说与汝、官、哥、钩、定之价有着天壤之别。

汝官窑的一只小小的盘子都乃价值连城,而即使景德镇其同时代的头窑产品,即湖田窑的生产的名品也极难与其相抗衡,价也难值几万;一只品相全优的高质量的娃娃碗也仅仅只值一万来元;至于其他傍窑侧品那就更不用说了。

影青瓷的特点

“影青”是人们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被称为“影青”。

“影青”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

影青瓷的鉴赏方法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影青瓷的发展

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京都汴梁与临安都有专门出售白瓷的店铺,出售供都城人们日常生活中饮食、饮茶及饮酒的器皿。赵汝适《诸蕃志》记述我国当时陶瓷器对外贸易的情况,其中有在“婆”等地番商用青白瓷器交易的记载。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也有瓷器对外交易的记载。

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1世纪北方陶瓷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明清乳足炉的演变


几千年来,香炉作为礼器用于祭祀、拜佛、尊仙、焚香之用,时至今日仍是宗教界及民间不可缺少的五供之一。制作香炉的材料丰富、样式繁多,有三足、四足、五足、葱管足、鱼耳、鼓钉、莲瓣、奁形、八卦、钵式、筒式及仿青铜鬲、鼎等式样,不胜枚举。

作为香炉家族中的一员,乳足炉的出现,最早在明代中期,以景德镇及德化窑所产为大宗,器型为唇口外侈、束颈、扁圆腹,下承三乳足,明代乳足多为实心短粗敦实。清代乳足中空呈半球状,内侧下端有透气孔,各时期乳足炉的形制变化主要体现在炉的口沿及腹部。早期为唇口外侈、束颈、扁圆腹、底承三乳足。到了万历天启时,变为敛口扁圆腹,下承实心三乳足,此器型一直延续到明末。到了康熙时,乳足炉的形制基本与早期乳足炉相近,但腹部更显丰圆饱满,器型显得敦重浑厚,到了雍正乾隆以后多呈敛口、圆弧腹、底呈三乳足,此器型一直延续到清末。在烧造工艺上,明代采用垫烧底圈内施釉,足端无釉。清代器底圈内无釉,显洁白胎骨,多有细密同心圆旋文,三足满釉采用裹足托烧。

下面介绍的是笔者家藏康熙及雍正时期的乳足炉,它们形制大体相同,其制作精细,釉色鲜明,气度非凡,从中可以找到不同时期乳足炉形制上的变化。

追溯香炉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是漫长而悠久的,从中可以充分说明,香炉是适应我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或者结合传统的节令风俗和婚嫁喜庆,以达到美化生活和寄托自己理想的目的。

古瓷造型之鼎


鼎: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

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罐形鼎 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

盘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釜形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

兽首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景泰蓝香炉鼎樽


香炉是香炉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作成各种不同款式。其用途也各不相同,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几款景泰蓝香炉鼎樽,请大家和我一同领略景泰蓝的独特韵味。

鼎体四面有用翡翠精雕而成的四方神嵌在中央。鼎肩有16粒翡翠和红玛瑙精制圆点嵌制而成。珍品予人总体感观体现了景泰蓝古雅华贵与金碧辉煌。精雕四神活灵活现,玲珑剔透珠光宝气,展示神通广大气势不凡态势。珍品寓意象保平安、螭虎助力、四神在此历保万年。是一件空前难得的镇店、镇宅之宝,官臣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这只香炉鼎樽的造型较为新颖,炉圆筒形,铜镀金方形双耳,盖錾镀金,画体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盖口上錾意,莲螭纹,饰彩色缠枝莲纹;口沿及底边 阴线缠枝莲纹。外壁饰彩色缠枝林,下承铜镀金三象首足。底镀金,阴刻双凤勾莲纹。此器造型来自汉代的漆器,但器型颇大,用于宫廷陈设,制作工艺精致,掐丝流畅细腻。

景泰蓝,制作工艺纷繁复杂,但成品是极其精美的。景泰蓝,被称为我国工艺品史上的一颗明珠。

什么是炉钧釉,炉钧釉瓷器鉴赏


炉钧釉是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新创的一种仿钧低温釉,釉有施于瓷胎上者,也有施于宜兴紫砂胎上者,烧成后釉中紫红、蓝、绿、月白等色熔融一体,斑璨淋漓。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雍正朝炉钧釉瓷器上那种红中泛紫、似成熟的高梁穗颜色,被称之为“高梁红”。清代此后历朝均有烧造,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

雍正款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清雍正,高7cm,口径23.7cm,足距10cm。

花盆托呈六瓣菱花式,折沿,浅弧腹,里心平坦,内壁出筋12道,底下承以三足,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通体施炉钧釉,釉色以蓝色为主,其间密布星星点点的红、青色斑点,具有变化万千的自然之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代的仿古鼎影青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代的仿古鼎影青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