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 导航 >

赞叹南宋影青印花碗

赞叹南宋影青印花碗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古代瓷器碗 古代瓷器青花碗

2020-05-25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喜爱古陶瓷的朋友都知道宋代影青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说它是青瓷,又青中闪白,说它是白瓷,又白中泛青。”这种介于青瓷、白瓷二者之间的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地区湖田、湘湖、胜梅亭等窑口烧制的,其中尤以湖田窑的产品最为精美而富有代表性。除此之外,福建、广西等地区也有窑口烧制。已故著名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认为,影青瓷“是在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制成功的”。釉水呈色佳的影青瓷,质感虽不及真玉器,却胜似真玉器,在当时市场的迫切需求下,受到特别的欢迎与喜爱是可想而知的。

这只南宋影青印花芒口碗,高6.3厘米,侈口直径18.5厘米,底足6.5厘米。口沿一周无釉,是芒口覆烧工艺的基本特征,芒口部位残留有锈蚀成黑灰色金属痕迹,很显然,原来是包裹有银边的,因如土七、八百年之久,早已被锈蚀掉了。现有露胎处呈宽窄不一的裙带状,胎釉相接处见有火石红色。碗内壁芒口下有釉处先是一周模印的连续回纹,回纹下是一周以六出筋形式隔成的六方开光,每方开光之内是模印的瓶插花卉图案和盆栽花卉图案。碗内底心为模印两只首尾相接、展翅飞翔的凤凰。因脱模技术纯熟,所印花纹线条皆清晰醒目,具有浅浮雕般的艺术效果。有研究者认为景德镇地区湖田、湘湖、胜梅亭等窑口烧制的影青印花器物,其高超的脱模工艺水平是与北方定窑的烧瓷艺匠因躲避战乱南下进入各个窑场所带去的技术有着密切关系。此说有一定道理或根据,但也不能排除当地烧瓷艺匠自身技艺的改进和提高这一主要因素。

该碗所施釉水细腻柔润,色泽白中含青,犹如清亮的湖水,印花纹凸起处因釉水流失而泛白,凹入处因釉水积聚而泛青,两者色差对比鲜明,真好似风吹湖水波光潋滟,那是一种清爽醉人的感觉,甚为雅致可爱。胎土洁白,胎骨轻薄,强光照射下通透如玉。圈足窄而浅,足底满釉,釉层较薄,薄釉下可见修坯旋纹,这是南宋时期江西景德镇地区各大窑口覆烧影青瓷的基本特征,当然也是我们鉴定真赝的主要着眼点。

眼前的南宋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印花碗,是我在逛早市时遇到的。估计是因为它口沿破碎两小块,摆在地摊上很少有人问价,再者摊主开价也明显过高,所以直到快要闭市时还没卖出。机遇——如果这也算是机遇的话,此次让我抓住了。当我第一眼看见它时,就被它那清晰美丽的印花纹饰、碧如湖水的釉色所吸引,并“一见钟情”。几经讨价还价,在我差不多想放弃时,摊主才让步,以我估算的价格转手给我。当我小心翼翼地护着它回到家中,洗去污渍,粘接上破掉的碎片欣赏时,胸中却又多了一份叹息:原本是多么精美的影青印花大碗啊,言其为国宝亦不为过,甚至在清末民初时期它的价格大大高于某些清代官窑制品,它是被文化上无知的人残害成这个样子的。现在它是幸运的,遇到了我倾心珍爱它、善护它,并介绍它给大家认识,愿大家也有缘分捡一件相似的宝贝乐得跳脚。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元代的仿古鼎影青炉


游牧出身的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积极接纳汉文化,尽管他们创造了八思巴文,但汉字依旧是当时的主要流行文字。中国制瓷史上还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不到百年的元代,创造出了元青花、枢府瓷、釉里红以及单色釉瓷、蓝底白花等新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元以前景德镇瓷单一影青釉和单一刻划花装饰的局面,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元代影青瓷器的釉色与宋代的影青相比略显青白,釉面虽滋润,但不如宋时清澈透亮,它受到失透的元枢府瓷影响;器型也由轻巧挺拔变为厚重饱满,增添了不少附饰;在制瓷工艺上,瓷胎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得烧造温度升高,产品变形减少,大大提高了效益。

元仿古鼎影青炉,系元代流行的香炉款式,宋代已经烧造,具有浓厚的仿古代青铜鼎风格,元代造型更趋工整,比例尤为恰当。炉高9.5厘米,直径9.8厘米,内深8厘米。盘口直颈,冲耳,耳的正面有长条形回纹图案,鼓腹,圜底,下承三只外撇兽蹄形足。足底和炉底无釉处可见斑驳的黑砂,这是当时工艺上的一个特点。炉内为灰白色露胎,竹刀修胎精到,仔细观察方可发现腰间的接痕。釉色青白,釉面滋润光亮不透明,略有缩釉点。整个香炉器造型古朴典雅,浑厚庄重,让人爱不释手。

圈内有朋友认为这个香炉应是元代的枢府瓷釉三足炉。我当然很希望它们是枢府瓷釉,枢府瓷要比影青瓷更加珍贵。但有的书将其归为影青,或称其为早期的枢府瓷。原因是元代的枢府瓷,是从宋代的影青瓷发展而来的,有传承关系。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专门到景德镇湖田窑考察,当地人把发掘标本中釉厚者归为枢府瓷,釉薄者视为影青瓷。

已故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我的老师汪庆正先生,曾来寒舍聊叙,我请他鉴定此香炉,汪老拿下眼镜,拿着香炉仔细观察,一口说是影青瓷。他说:人们习惯叫影青瓷为“青白瓷”,闻名的14世纪的卵白釉(枢府)是由青白瓷衍生出来的,虽然元代青白瓷在釉色的晶莹和胎体的薄润等方面逊色于宋代,但它成为元青花的母胎,功不可没。汪庆正认为:枢府釉瓷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又称之为“枢府”釉。

宋官窑粉青碗的鉴赏


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官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官窑或官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官窑相媲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官与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官与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宋官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由于宋代官窑中国瓷器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带有高贵族成分也特别适合文人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官与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所以数百年来尤其明清两代皇家极力收藏。“蒋介石”在仓促逃往台湾的时候从故宫才总共带走了65件宋官窑器,且有大量的明清两代瓷器留在南京没有带走,可见宋官瓷在当时之真贵,精品大多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因为各地名窑瓷器大量地生产,不仅供皇家贵族使用,还为官员学者们、及市民阶级所珍爱、使用,所以让所有见着的人都赞叹不已。宋瓷许多的工艺都已失传,宋瓷许多的工艺水平即使现代都难达到。宋朝的瓷器是如此的精美,可以说宋朝遗留下的官办瓷器几乎都价值连城。自宋代以后,历代文人墨客及古玩爱好者对宋代官窑津津乐道,撰文著书者众多,但历史上能够亲眼目睹并真正鉴赏宋代官窑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有关宋代官窑的论述变地扑朔迷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便给人们留下了发挥自由想像的空间。对宋官窑的研究也就成了中国古陶瓷学述研究中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

提及宋代,官窑瓷业最为进步,在质料、颜色、装饰做工等方面均有神奇的造诣,在我国瓷业史上可谓登封造极。千百年以来人们均以宋瓷为楷模,虽然元、明、清各代帝王的极力模仿,还未能有超越宋官窑之佳品的,其精妙程度可想而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宋代是一个十分软弱的王朝,宋代统治者鉴于武人跋扈.藩镇作乱的教训,在努力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同时,大力推行文制主义。固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武备松弛,也必然招致丧权辱国,结果面对强敌的入侵而无能为力。北宋建国后,虽然出现了一时的相对安定,然盛唐时期那样雄键尚武精神已经完全丧失。在这种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更是追求安逸与享乐。那些世俗、田园、花间生活熏陶产生的艺术情趣,已不具备盛唐那种绚丽、豪华的特色,强调的是平淡、自然之美,在艺术上爱好幽玄苍古之趣。北宋灭亡后被金人俘虏的宋徽宗,在“决”笔词中还在用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杏花之"清雅舒淡"之美。这种所谓高雅的艺术格调与文人趣味,典雅的审美情趣,也必然反映到工艺美术中来。

宋代官窑:一直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北宋"官"窑建立不久,宋室遭金人之乱,北宋官窑犹如昙花一现,消失在战火之中。在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埋藏在开封地下难从考证,开封地下水位很高,汴京官窑遗址之迷恐怕将成为永远千古之迷,只有南宋官窑有考古发现。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皇家宫廷画院画样,选民间能工巧匠,不惜工本,精心制作。生产产品全部归宫廷所有,由皇家独享。再加上工艺对民间严格保密制造,使宋官窑越发显得神秘。关键问题是现在很多人还不能弄清宋官窑仿制品与真品之间巨大的差别,且宋代官窑瓷器历代从来没有出土过的记录。

据考:元灭南宋是用战争手段进行武力征服的结果。公元1276年,既元至元十三年三月,元灭南宋。元兵进城时不但烧毁了南宋临安京城(今杭州)的绝大部分宫廷建筑和皇家设施,而且还挖掘了南宋历代帝王的陵墓并全部破坏、捣毁。再加上元、宋之间的文化差异,元朝统治者喜欢粗犷豪放元青花瓷器,在推翻南宋王朝时连从南宋官窑窑厂一起摧毁,南宋宫廷用官窑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后的殉葬品。

元朝相信武力制国,所以最高统治者大部分是“马”上皇帝,一般都会武功,骑马箭射战术精通。这是因为在元朝时战争频繁的缘故,为扩展疆土、平息叛乱而经常打仗,所以最高统治者无暇享受。统治期间由于元青花瓷器的出现,审美的转移。在加上元人不喜欢具有文人特点含蓄、幽雅的宋官瓷器,曾经传说在元大都[北京],元人武士用官、汝瓷器换牛肉吃的故事。作为主要是继嗣、观赏、陈设用官窑器本来生产量就少,这事实上是对宋官窑瓷器数量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但它在古代陶瓷历史地位和艺术光辉,是永远不能够完全抹杀的。

这件南宋官窑粉青碗来历:当年民国“总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想窜权当皇帝,引起国人公愤,北伐开始。袁世凯军队仓皇北撤,炸毁淮河大桥阻止北伐。后来战争结束,民国政府出资修复。我身为水力工程师的祖辈接揽工程,挣钱万于。后上世纪30年代,在济南拿一万五千银元,高价从一个日本人那里收来的不让国宝流失海外,由于悉心呵护和妥善保管,得以流传至今。

此碗口径15.2厘米、低径8.2厘米、高5.1厘米,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底部稍撇。口虽宽撇,但不失度;碗腹虽鼓,但不觉臃肿,其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一件器物的构思设计,要达到这一地步是极不容易的。开片自然,俗称“文武片”,{大小各异、自然美观,形状多样,纹片大小相间俗称“大小片”或“文武片”文为小片,武为大片}纹片纵横交织如网,大小相若井然有序。从右上而左下的方向纹裂,腾挪自如,刚健富有弹性。在碗心中有一个半圆的象[ 欧姆]标志的“Ω”形开片(这是因为施釉均匀,受力均衡所致)在宋官窑中时有出现,与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传世官窑粉青碗,也有“U”形开片有惊人相似。

真正的宋代官窑精品尤其体现在釉质上:釉层滋润,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鱼子纹的晶莹奇妙之处不可言传,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由于技术的保密,使得后世的收藏家与制瓷专家们,只能用各种方法去猜测它的工艺。像这种如玉的釉质,古朴淡雅蕴趣的“油酥光”仿起来非常困难,始终不知其密决。宋官窑器给人的印象是乍一看时并不起眼,但如长时间品味,则会被那份特别的历史沉淀与淡雅的含蓄之美深深吸引,令人回味无穷。

这件官窑粉青碗:体现出典型的紫口铁足特征(宋代官、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紫口”,此为宋官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是鉴定官哥瓷的一个重要根据与明显标志),纹片曲折婉转十分醒目,其棕红色紫口与棕灰色铁足交相辉。仿唐代金银碗的造型,古朴秀美,平淡中显典雅。胎体甚薄,釉中气泡细小,有如聚沫攒珠状{釉层中还攒聚着无数微小如珠的气泡形成唾液一样凝聚,行家称之为“聚沫攒珠”这是辨别真假官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釉对光线选择性的吸收形成散射,有一种软玉般朦胧的乳浊感使人欲看不透。此碗有些变形,有宋官、哥窑特有的均而不匀现象(因而宋官窑多有变形),底部有相间的三个黑色细小的芝麻钉。

手感平滑细腻釉色莹润如玉青中泛红,象是涂了一层粉。表面虽然晶莹光亮却没有一般青瓷那种“贼亮”的浮光。闪现着含蓄温润的光泽,精光内蕴,有凝重深沉的感受。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呈现相对差异的色泽,强光线釉如翠一般透亮,弱光线如脂玉般润滑,也是宋官窑青瓷器的特点。便身鱼子纹,{有细眼似的叫“鱼子纹”}。迎光斜视,闪着点点的结晶。釉象翡翠色呈酥蜡泪痕堆脂状,故器上常有无釉之处,显露出棕灰色胎骨,当时风尚颇以此种釉汁不均匀现象者为美观。

穿越千里的耀州窑印花碗


宋代制瓷业发达兴盛,各地瓷窑为了满足各阶层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烧制了丰富多彩的陶瓷器。如北方六大窑系之一的耀州窑烧制的碗、盘、罐、壶等产品,既具有经济大方、朴实耐用的特点,又兼顾到审美的要求,风格独特,如此件青釉印花碗,深受人们的喜爱。

北宋耀州窑烧制的这件青釉印花碗高19.8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3.5厘米。敞口,斜直腹,小圈足,釉色匀净深沉,青釉较厚晶润,釉面开小片冰裂纹。胎呈浅灰色,圈足周围有姜黄色斑块,俗称“姜黄色”,这是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碗的外壁装饰瓜皮纹,内腹印旋轮式团花和缠枝菊花纹。3朵盛开的菊花和含苞待放的3个小苞,错落有致地陪衬着布于碗心的主题纹饰团花,它们又与翻卷的花叶和柔细的枝条缠连一起,组成一个大团形图案,枝叶矫健,花朵丰满。整个印花图案,结合形体特点,配置得匀称得体。印花装饰具有浅浮雕艺术效果,在温润晶莹的青釉衬托下,给人以清新明快、古朴凝重之美感。生动地表现了八九百年前耀州窑制瓷工艺的艺术水平。

耀州窑是北方一个巨大的烧造青瓷的窑系,其中心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这个地方宋代属耀州,故文献上称为“耀州窑”,它创烧于唐代,宋代鼎盛,止于元末明初,连续烧造700年。产品种类有青瓷、白瓷和黑瓷,北宋时期以烧青瓷为主。主要烧制民间日常生活用具的碗、盘、罐、壶、钵、炉等。

耀州窑最突出的成就是图案装饰。装饰手法以印花、刻花为主,刻花刚劲有力,纹样生动活泼;印花花团锦簇,花叶配置美观。北宋中期开始出现的印花装饰,在宋代印花瓷器中最为出类拔萃。因此,在古代装饰艺术中影响极大。耀州窑产品虽然以民用为主,但由于它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在北方民用青瓷中属上乘,还被地方官吏选中,以常年例贡形式,烧造贡瓷供北宋宫廷使用。

这件青釉印花碗,系合肥一座宋墓出土的随葬品。埋藏地下八九百年,完好无损。相隔千里之遥的北方瓷碗能在南方出土,可见耀州窑虽属北方民间瓷窑,但由于它制瓷精致,工艺先进,纹饰优美,经济耐用而赢得南方人们的喜爱。有资料表明,耀州窑产品的声誉和影响在宋代遍及全国。

国瓷精华——明永乐翠青釉碗


青白瓷是指我国宋元时代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瓷窑所烧制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其釉色青中有白,白中显青,介于青白两色之间,故而称为“青白瓷”,又因为这种瓷器佳者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还有个俗名叫“影青”。

青白瓷的烧造是从北宋初期的景德镇开始的,自10世纪至14世纪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广泛流通海内外。宋代烧造青白瓷的窑场很多。江西有景德镇、乐平、宁都等窑场。湖北有武昌窑。虽然各地窑场竞相烧造青白瓷,但其胎骨不如景德镇青白瓷轻薄,釉面不如景德镇青白瓷细洁光亮,釉色不如景德镇青白瓷纯净,造型不如景德镇青白瓷丰富,纹饰不如景德镇青白瓷清晰,装饰题材也比景德镇青白瓷简单。

对于青白瓷的呈色原理,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对景德镇五代以后的瓷器抽取标本作了胎釉分析,其胎AL2O3含量低,约17%左右,耐火度不高,可塑性差但洁白度高,质地细腻有利于釉的表现,烧出色质有如玉的特征。瓷器的釉用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俗称“釉果”)配以适量的“釉灰”制成。釉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景德镇的釉料为重石灰釉,氧化钙含量较多,烧制时流动性大,所以烧成器物表面光亮透明,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它青中有白,白中显青的“青白玉”特征。同时到了北宋中晚期后,由于装烧方法的改进,还原气氛得到有效控制,青白瓷真正达到了色质如玉的效果。元代早中期景德镇青白瓷虽有所发展,但总体而言,不如宋代青白瓷精致茂美,质量趋于下降,宋代青白瓷色质如玉、轻盈秀丽的两大特征到这时渐趋于消失。不过,促使青白瓷生产走向衰亡的最主要原因是景德镇在元代中期创烧出了其他的瓷器品种。因此也改变了景德镇传统瓷釉。到了明代我国陶瓷生产结束了长期以来以青白瓷为主的局面,进入了绚丽多彩的彩瓷时代。其制品无论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超越了前朝。江西景德镇以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丰富的自然资源、成熟的技术条件,以及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刺激下,明代景德镇无论是民营窑场还是官办御器厂都有相当大的规模。武汉博物馆收藏的明永乐翠青釉碗,就是一个典型的明景德镇官窑精品。该碗通高5.5厘米,口径11.8厘米,敞口,口沿外撇,深腹折腰,平圈足。1991年出土于武昌县龙泉山明楚昭王墓。楚昭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1370-1424),昭王墓建于洪武十五年(1382),坐落于距武汉城区21公里的龙泉山天马峰南麓,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出土时该碗深藏于一个盛满液体的白瓷盖罐中,釉面光润,色泽青翠,犹如毫无瑕疵、晶莹剔透翠玉一般,十分精美。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湖南益阳羊舞岭窑出土南宋刻铭青釉器


近日,湖南益阳羊舞岭窑考古有了新发现:经过数月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清理出四座南宋晚期至元代的龙窑及其作坊遗迹,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一件有南宋度宗年号的刻铭青釉器尤其珍贵。专家表示,羊舞岭窑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龙窑及纪年器的发现,勾勒出了湖南青白瓷的大致烧制时间。

羊舞岭古窑址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龙光桥镇早禾村、石笋村和沧水铺镇交界处的山丘和坡地上,窑址附近有古河道与洞庭湖水系的烂泥湖相连,目前已发现有高岭窑址、杨泗庙窑址、瓦渣仑窑址等,是一处南宋至明清时期的窑址群。2013年10月至2014年初,为配合319国道益阳南线高速公路建设,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对红线范围内的瓦渣仑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四座南宋晚期至元代龙窑及其作坊遗迹。

这四座龙窑的产品以青白瓷为主,少量为青瓷。产品分为芒口器和涩圈器两种,芒口器占大宗,种类有深腹部碗、印花斗笠碗、平底印花碟、高足杯、敞口浅腹碗、敞口圈足印花盘等生活用具,以及笔架、象棋等文娱用具,胎质细腻,胎体轻薄,青白釉,许多器物釉色泛青绿。涩圈器很少,种类有敞口斜直腹圈足碗、侈口弧腹饼足碗、折沿盏、折沿炉等,胎质细腻,青白釉。窑具种类有垫钵、垫柱、支圈、火照等。

龙窑的产品多具有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的特征。而且在窑址的作坊区地层内出土一件写有“……陀佛丁卯咸淳三年八月日十一万诸佛……”刻铭青釉器,咸淳三年即1267年,咸淳是南宋度宗年号,进一步印证了该龙窑的始烧年代为南宋末年。在另一区域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曾发现有与元代龙泉窑莲瓣纹碗共存的“大德……”轴顶板盏。

元代中后期,羊舞岭窑开始大量仿烧龙泉窑厚胎厚釉涩圈器,胎体厚重,虽多有刻划花,但制作粗糙。此次发掘的四座龙窑产品都仍以芒口青白瓷为主,涩圈器仅局限于少量器物,且胎体轻薄,很少发现仿龙泉窑厚胎厚釉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宁波综合分析认为,龙窑的终烧年代在元代中期。

这四座龙窑均以支圈覆烧法为主,在产品形态以及窑业技术方面都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窑业技术相似,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另一区域的元代作坊遗迹曾采集到“饶州”刻铭垫钵,进一步证明羊舞岭窑的窑业技术直接源于江西景德镇。

杨宁波表示,近几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湖南株洲醴陵窑发掘了几座南宋至元代的青白瓷窑,也曾出土南宋咸淳年间纪年器物,羊舞岭窑南宋末年至元代中期龙窑及纪年器的发现,勾勒出了湖南青白瓷的大致烧制时间,对于今后研究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窑业技术的传入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南宋


题明妃出塞图

——黄幼藻

天外边风扑面沙①,

举头何处是中华②。

早知身破丹青误③,

但嫁巫山百姓家④。

①天外:指塞外。

②中华:这里指汉朝。

③丹青误:指王昭君不愿贿赂画师毛延寿以致被远嫁匈奴一事。丹青:丹砂和青护的简称,是绘画的原料。

④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境内,离秭归不远,这里代指昭君的故乡 作为一位女诗人,她理解王昭君远离故乡的悲苦之情。这一朴素、细腻的情感,虽说与大诗人们的有关胡汉和亲的高论相比略显纤弱,然而,诗的本质在于抒情,在于想象,读者从诗中,可以读出女性之间的一种关照情结,这珍贵的感情,耐人寻味,是值得珍惜的。 黄幼藻(1600~1639),女,生卒年份不详,约1596年前后在世。字汉荐,明代女诗人,福建阳塘(今福建莆田)人。苏州通判黄仪之女,林恭卿之妻,她博学多才,十三、四岁便通熟经史,擅长音乐。著有《柳絮集》诗集传世,其诗多感伤之情。

由于传统文学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里表现这类内容的中国画也很多。特别是一些文学故事,被画家绘入画卷后,在为后人提供了生动形象画面的同时,更让人领略到古代画家丰富的想像力和高超技法的表现力。金代画家宫素然的《明妃出塞图》卷就是—幅这样的作品。

《明妃出塞图》卷,图中绘西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字嫱)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与众随行冒风出塞的情形。此图里的人物造型以契丹人为模型,形象生动、传神,用笔用墨精良,特别是对线条的丰富使用,使得整个画面里的几组人物情态更加丰富而且多有变化,局部人物群组既自身相互照应,又与整个人物群组有着且断且连的关系。画家在背景的处理上可谓独到:不着一树一石,只用几处大笔触淡淡渲染,就给人景色荒凉、长路无边、黄土漫漫之感。寒风凛冽的表现更绝妙无比,是通过对四组人物、马匹情态的生动刻画体现的:前面开路的两匹马跨步低头艰难地前进着,一旁的小马看上去有些为弱不禁风;马背上的人一个扛旗,旗杆斜向身后,另一个侧身掩面。后边一女伴在马背上,—边有—女子骑马相随。她们都用衣袖遮着睑,一副不堪风吹的样子。牵马的人也缩头缩脑的。接下来的一组人马动势较大,似在追赶。最后一人呈策马飞奔状。这一系列精妙传神的描绘,让观者感受到明妃出塞的艰难,更领略到画家长于摄情的功力。该图上鉴赏印有“笃斋审定”、“壶公经眼”、“完颜景贤精鉴”等。

关于此图的作者及时代,学界颇有争议。有人根据款字“镇阳宫素然画”,推测作者是位女道人。实际上镇阳为地名,即河北定县,也有人说是贵州某地。至于创作年代,一般认为是金代,也有认为是北宋末南宋初或元明之际的摹本。此图因与张瑶的《文姬归汉图》构图极为相似,因此有人怀疑是临摹本。

【名称】南宋 宫素然 明妃出塞图

【年代】宋代

【简介】卷,纸本,水墨,纵30.2厘米,横160.2厘米。(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瓷砖印花新工艺:喷墨技术提高印花品质


目前,国内大量瓷砖生产多是采用平网印花和圆网印花这两种工艺,然而这两种印花工艺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和大量的人工投入,虽然这种工业印花工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印花丝网紧贴瓷砖的方法,却会对印花瓷砖生产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要的影响。

从日益加快的市场变化的视角来观察分析时,也可以看到由于不断增加的全球商业竞争,以及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使得生产瓷砖的传统工艺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尽管工业丝印花比起手工印花操作有很多的优点,但是这种批量的呆板的复制方法仍有不少的缺陷。因此,陶瓷界很快认识到采用非接触式印花技术的好处,特别是压电按需喷墨技术将会为这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利益。

瓷砖印花新工艺:喷墨技术提高印花品质

采用喷墨技术可以提高印花工艺生产速度,降低成本,保持并改善陶瓷印花产品的质量,支持产品的多功能性并提高产量。简言之,喷墨技术可以满足当前不同市场提出的要求,为新的机遇和新的应用铺平了道路。虽然眼下数码喷印技术还不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生产工艺,但是实践证明运用数码喷印技术能使瓷砖的印刷获得很多的益处。

目前各种市场均对缩短瓷砖生产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瓷砖生产商不得不寻求能够提供高印花图像品质,高生产效率和具有多功能性的印花印刷设备。相比其他转移印花系统,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数码喷墨技术还具备更多优点。这些优点包括简化生产操作,提高图像精度,延长工作寿命和可以应用更广泛的油墨。

与丝网印花墨相比,喷墨印花所使用的墨具有较低的黏度,这就使得如何掌控高固态成分(即较高的颜料含量)的墨,同时保持不间断无接触喷墨印花,成为一个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对喷墨解决方案供应商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近30年来,压电式喷墨技术,为印刷系统制造商和终端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并且特别设计满足工业化生产的苛刻要求,同时在设计上着重考虑到需要承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其中,打印头以其具有持续高频喷墨和适用多种墨水的能力,又以同时满足高精度和高速度的优点,广为商家和用户所接受。液滴落点精度是获得高品质图像的基础,液滴落点精度低则会导致图像模糊和带有瑕疵点。

打印头的优良特性来源于公司的专利设计,设计赋予每一个喷嘴通道一个压电激励源,这些压电激励源又是与液体通道物理上隔离的。把压电激励源与喷墨所用的墨水相互隔离开的设计方法,使得打印头可以应用多种多样的配方墨水,包括导电墨,并且使得打印头上所有喷嘴可以单独寻址激励,即可以同时激励喷射液滴,以通道间内在的低相互干扰特性,让喷射液滴高频,直线,准确地落在预定的位置上。以全负荷工作效应的压电喷墨打印头为设计基础的喷印设备具有固有的高速特性使之具有支持更高的生产需求的能力。

在保持喷墨直线性的同时,这种能够高频(40kh以上)持续激励喷墨的能力给予机器设计师们更多的自由度,允许喷嘴与瓷砖或其他承印物之间留有较宽的间隙距离。这里的间隙指的是打印头喷嘴到承印物表面的距离。间隙距离的增加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基材等级和表面粗糙性。间隙距离的增加也降低了印花过程中打印头偶然接触到基材表面而受到损坏的危险性。用两个不同的打印头在相同间隙距离进行实际喷墨印花时做比较,在同一高速印刷速度下工作,其中使用较高液滴速度和更好喷墨直线性工作的打印头的设备获得明显更好的画面质量。

压电式喷墨技术是一种成熟的工业喷墨技术,已经被大量应用在制作广告牌的产品中,这是因为采用该技术的设备使用沉积度极小的导电墨滴构成精细的图像阵列。讨论喷墨应用的一个关键是液滴尺寸大小,即从打印头喷射的微小墨滴的物理体积。考虑到要满足各种各样的要求,例如要表现各种颜色和涂层的色调,并且需要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基材表面喷印,瓷砖生产面临一系列独特的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开发的可变墨滴技术,是一种高级喷墨技术,它可以使一个打印头或多个打印头阵列上数千个喷嘴中的每一个喷嘴喷射2到150皮升(pl)可变大小的墨滴。

由于运用这种技术,可以简单编程控制一个打印头或喷头模块上的任意喷嘴,在每一个压电激励周期中喷射同样大小的液滴。本技术更加完美地诠释了灰度打印功能。基于编程控制特定的通道,在同一工作画面中,激励喷射不同大小的墨滴,灰度喷印功能可以操作印刷系统在最高生产速度下喷印要求更丰富色调层次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可以想象,在拥有多个打印头的生产线上采用可变墨滴技术所带来的巨大效益,无论是成直线排列还是方阵模式,或者两种方式混合排列,都可以体会到喷墨技术在陶瓷印刷中拥有的极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印刷系统的正常运行时间,几项突破性创新技术值得一提,例如独一无二的喷嘴板设计,特别敷形及非湿润表面涂覆,增强型打印头电路,喷嘴不间断墨水再循环,以及对特殊喷射液所定制的波形,这些都促进和发挥了打印头的满负荷生产能力,同时降低经常性的维护保养费用。这些创新技术可以缩短初始启动及不停机动态维护保养时间,减少相关液体的消耗,特别是在使用快干墨或重颜料配方墨时,就像在工业瓷砖装饰高速一次过喷绘印刷系统中使用的油墨。

对于瓷砖生产来说,喷墨打印头的耐用性极为重要,要求也很高,因为这里要用到玻璃基油墨和其他重颜料配方墨,以获得鲜艳夺目及设计中带有浓厚着色的产品。

众所周知,德迈特克斯打印头具有高满负荷周期比和长寿命的特点,因此,打印头产品也支持喷印多种多样的墨水和其他类型的液体,这使得使用打印头设备能够满足多种具体的应用要求,这些应用不仅需要图像精细和具有高速生产能力,同时还要做到运行的可靠和经济。

目前,从热议新技术到采用新技术,陶瓷生产工业彻底转用喷墨打印技术和设备,仅仅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金代定窑的印花技艺


金代(1115年-1234年)前期东北地区的瓷器生产,以辽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江官屯窑为代表,多为日用粗瓷。金代后期有观台窑、钧窑、耀州窑、磁村窑。而其中很有特色的要数定窑。金代定窑胎质细白,釉色润泽,制作规整精巧,装饰绚丽多姿。

金代定窑印花菊瓣盘就是一件。此盘口径21.1厘米。其设计巧妙,造型独特,利用菊瓣盛开的造型大胆创新。此盘的花边口沿处无釉,是又白净又细润的露胎,这是定窑器物覆烧的特征。盘口部分是一圈古香古色的印花图案,图案下侧是带有斜度的菊瓣纹饰,盘中是缠枝牡丹,牡丹中央俯卧着一只美丽的梅花鹿。

这只印花菊瓣盘具有两继承一创新的工艺特色。

继承印花与印花创新的特色:北宋中期,定窑的窑工们将金银器的模造技法和缂丝织品的图案,以及白瓷的烧造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技法──印花,从此印花技法对我国南北瓷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到北宋晚期,印花技法完全成熟。纹饰多在盘碗的里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金代定窑印花菊瓣盘正是继承了北宋中期印花的技法,并推陈出新。其中有3点:(1)印花盘口沿创出美丽的花边口。(2)带有斜度的菊瓣纹饰具有新颖感,对盘中印花牡丹主题文饰起到烘托的艺术效果。(3)印花牡丹之中俯卧一只美丽的梅花鹿,辽金时期很多艺术品时兴这种动物文饰。例如秋山春水玉等,梅花鹿在印花纹饰中凸显出了金代定窑盘的艺术特色。

二、继承覆烧与加大覆烧难度的特色:北宋中期产品需求量大增,当时的窑工们为了增加窑的烧成量,并节省燃料,开始使用覆烧方法。覆烧是宋代定窑瓷器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因此称为覆烧。金代定窑印花菊瓣盘正是继承了北宋中期的覆烧方法,因此盘的器底是满釉。同样是覆烧,花边口要比盘碗的圈形口难度大得多。

三、金代定窑印花菊瓣盘造型创新的深刻内涵:金代粗瓷较多,粗瓷的形成有一定历史原因,然而精品的创新又具有深刻内涵。分析起来应有如下3点:(1)金代定窑印花菊瓣盘造型创新有超越宋代定窑器物的大胆追求。(2)金代定窑印花菊瓣盘展示出了高超的创造技艺,这种高超的创造技艺显示出窑工强烈的竞争意识。(3)玩家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这只金代定窑印花菊瓣盘也如其人,它倾注着窑工的心血,它是窑工重塑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件佳作。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赞叹南宋影青印花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赞叹南宋影青印花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