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辽三彩

辽三彩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三角 古代瓷器的彩

2021-05-11

民国素三彩瓷器鉴别。

辽三彩受唐三彩的影响很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主要产地为辽宁林东南山窑、辽阳江官屯窑、内蒙古赤峰的缸瓦窑。辽三彩胎质细软,呈淡红色,少数胎质呈淡黄色,胎上挂化妆土,再施彩釉。辽三彩有单彩、双彩和多彩器物,釉色以黄、绿、白为主,不见黄色,从出土物看,其白釉与绿釉微闪黄。许多器物施釉较薄,釉层易脱落,底足无釉。只有少数精品挂釉至底足,且釉色浓重,光艳娇美,可与唐三彩媲美。

辽三彩的器型多为日常生活用具,有穿带壶、龟形壶、兔形壶、鸡冠壶、海棠式长盘、莲花式碟、印花暖盘、三角形碟等,这些器型都具有契丹民族风格,这是我们鉴定辽三彩

的一个依据。1997年12月25日在科左中旗出土了一件交颈鸳鸯壶,壶身施黄、白、绿色釉,鸳鸯体形肥硕,交颈环绕,双翅并拢,短尾下垂,足曲于腹下。此辽三彩交颈鸳鸯壶,实为辽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辽三彩的装饰有划花、印花和贴花。一般盘、碗、碟等多用印花,纹饰多以牡丹花为主,还有一些水纹、草花纹、双鱼纹等。

延伸阅读

唐三彩俑


在唐三彩众多的器物中,最为突出的是俑类。艺人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物、动物形象的认真观察,经过提炼和加工,将其艺术地再现出来。不同人物、不同身份,塑造得准确生动、生气勃勃。如唐三彩的女俑有三种形象,即贵族妇女、侍女、艺妓,劳动妇女的形象较为少见。

文吏俑一般头戴梁冠,身着官服,双手持笏,拱于胸前,直立于三彩台座上。武士俑身材健壮,表情威严。天王俑体型高大,身着甲胄,一手又腰,一手举拳,脚踏恶魔或猛兽,怒目圆睁,威武异常。同镇墓兽一样,天王俑也是墓中镇邪之物,它是受佛教影响而出现于唐代的一种新造型。盛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民族及世界各国来往密切。深目高鼻、身着胡服、足蹬长靴的胡俑,出土较多。他们牵着背负重载的马与骆驼,仿佛正在长途跋涉。除胡俑外,还有黑身卷发、红唇白眼、被人们称之为“昆仑奴"的黑人俑及许多肩背货袋、手持水罐的“大食人”俑。

唐代的镇墓兽在前代的造型基础上,有的两胳膊间增加有火焰形翅膀,大耳、兽身畜蹄,竖眉鼓目,张口怒吼,各色对比强烈的色釉,更增加其咄咄逼人、凛然不可侵犯的感染力。

在动物俑中,马俑最为精致。唐代马的特点是头小颈长,膘肥体壮,臀部发达,骨肉可辨,线条流畅。它们有的昂首嘶鸣,有的腾空奔驰,各种形象塑造得细腻生动、栩栩如生。有的骏马颈项鬃毛上剪留有“三花”、“二花’’或“一花”,这是区分马的等级的一个标志。除造型外,马的釉彩极为富丽、晶莹明亮。除马俑外,骆驼也是唐三彩中最常见的动物。在陕西西安中堡村出土的骆驼载乐俑,骆驼体型高大,四肢强健有力,站立于方形板座上,昂首引颈,张口长鸣,颈毛、腿毛质感极强,刻意追求真实,造型结构准确自然。驼毡上置乐舞俑七人,男性乐俑六人,手持乐器,姿态各异,中间立女舞俑一人,且歌且舞,气氛欢快热烈,反映出盛唐时期兴盛的歌舞景况。

珍贵的素三彩


寿星,是民间传说中主宰人间寿夭之神,即南极老人星。在古代,寿星的地位极为崇高,《尚书》说:“(人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中“寿”排在首位,可见人类对长寿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自东汉起,祭祀寿星与敬老活动结合在了一起,列入历朝历代的祭典,并由帝王亲自主持祭祀仪式,直到明代洪武年间才废除。但此后,民间对寿星的崇拜却更为普遍了。自有寿星崇拜以来,其形象有一个逐渐演变发展的过程,到清代已基本定型。河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清康熙年间的素三彩“寿星捧桃瓷像”,就是一位天庭饱满、鹤发童颜的古装老者,手捧鲜桃,含笑而立,那慈祥和蔼的面容,令人感觉可亲可敬……由此可见,银发长须、头高额隆、大耳短躯、面目慈祥———凡此种种形象特点,于寿星而言是缺一不可的。素三彩,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釉上彩瓷器品种。这种工艺始创于明成化年间,到清康熙时已日臻成熟。这个时期景德镇的素三彩瓷器极负盛名,是素三彩制品最为精致的时代。素三彩常见的颜色有黄、绿、紫,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颜色中没有红色等鲜艳色彩,显得素净、淡雅,故名“素三彩”。当然,“三”在文言中有“多”的含义,所以素三彩并不限于黄、绿、紫三种颜色,譬如这件“寿星捧桃瓷像”中,寿星的内衣为绿色,飘带为黄色,外衣和靴子则是施以褐色釉。在此,黄、绿、褐虽皆为素色,但釉色却很鲜艳,因此并不给人以沉闷浓重之感。

据陶瓷鉴定大师耿宝昌回忆,20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曾下文在全国征集搜寻素三彩器物,但所获甚微。另据琉璃厂的老人回忆,真品清康熙素三彩大件,在民国时期就已罕见。近些年来,国内外各大拍卖会上的各类素三彩也很少见,其中尤以清康熙时期的素三彩价值最高。据悉,河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寿星捧桃像”,是1965年束鹿县信托公司收购的。尽管其可能是曾散落于民间的旧物,但其完好的外观却显示出十分完美的品性:瓷质坚致细密,刀法娴熟、雕工细致。老寿星神态自若,清秀飘逸,古拙厚重与秀丽轻盈的气象兼而有之,清康熙素三彩瓷之珍贵,由此可见一斑。字串8

陶器精华唐三彩


三彩釉陶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多用于殉葬。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3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马、骆驼等)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而人物一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

马的造型这个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进贡而来的,所以和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马的眼部通常刻成三角形的,眼睛圆睁,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好像听到什么动静一样。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表现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韵律,也可见当时匠人们高超的制作工艺。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3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将红、绿、白3色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复色、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时期也仿造中国的三彩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

唐三彩的兴起


唐三彩是一种兴起于唐代的低温变色铅油陶器,用于随葬。在唐代唐三彩的盛行是由其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唐三彩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赭、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

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其次,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

民风日渐受其影响,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

唐三彩——唐代瓷器传奇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三彩釉陶瓷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因为常用三种基本色,又在唐代形成特点,所以被后人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美术工艺品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各种姿态。至于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辽金西夏时期瓷器


辽代陶瓷在技术上受中原影响,工艺与北方各窑大体相似。造型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类,杯、碗、盘、碟、盆、瓶、罐、炉、砚等日用杂器均是按照中原样式烧造,而长颈瓶、凤首壶、鸡冠壶、鸡腿瓶等则具有鲜明的契丹民族特征,与其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反映了辽代畜牧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装饰手法有刻划花、印花和贴花三种胎上装饰以及多种色釉褐色釉上描画两种色釉装饰,装饰纹样以牡丹、芍药为主,白釉黑花器是其晚期出现的装饰方法。

金代早期陶瓷生产是在辽代瓷窑的基础上建立的,釉色简单,造型朴拙,胎骨厚杂,釉面缺乏润泽感。后期迁都燕京以后,在关内生产的产品大部分承袭宋式,宋时有名的定窑、钧窑、耀州窑和磁州窑均继续烧造,创烧出白地黑花葫芦瓶、黑釉桃形壶等特殊器型,为历代罕见,其他品种造型类同于宋式。装饰手法有刻花、印花、剔花、笔绘、加彩等多种形式,花纹图案趋于简单,题材以折枝、缠枝花为主流。

西夏以黑褐釉瓷为主,器型古拙,其中的高圈足碗、高足杯、小杯、三足灯、折肩瓶、双系扁壶、折沿钵等是反映西夏王国居民的生活习俗的代表作。其作为装饰的剔、刻花纹粗犷豪放,突出了民间工艺的特色。

唐三彩—唐代瓷器传奇(二)


历史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发现

1905-1909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而毁坏了一批唐代墓葬,发现了为数众多的唐三彩随葬品。常见的出土唐三彩陶器有三彩马、骆驼、仕女、乐伎俑、枕头等。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骆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联想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鼎盛时期

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就是黄色和绿色的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那么到了唐代以后,就是说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有的就是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讲,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系。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吧,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那么就是说这个时候从绘画也好,从陶瓷也好,从金银器的制作也好,它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这么一个特点。

历史原因

唐三彩在唐代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首先陶瓷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雕塑、建筑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它们之间不断结合、不断发展,因此从人物到动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现出来。

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当时也是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规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说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明文有明文的规定,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他们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数,去做这种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如此,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厚葬之风,这也就是唐三彩当时能够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