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瓷器鉴别 > 导航 >

平潭发现清代古沉船大量古瓷被追回

平潭发现清代古沉船大量古瓷被追回

古瓷器鉴别 古瓷器鉴别真假 如何鉴别古瓷器

2021-05-12

【www.taoci52.com - 古瓷器鉴别】

本报讯记者昨天下午从有关部门获悉,平潭屿头海域近日发现一艘清代古沉船,有关部门已从当地渔民处追回数百件康熙年间青花瓷,并在为打捞古沉船积极准备。

碗礁海域发现沉船

据悉,今年6月中旬,平潭屿头一渔民在屿头乡碗礁海域拉网作业时,意外地“捕上”满网的古瓷碗,这些瓷碗为青花瓷,许多碗上长满了海蛎。“海底有宝”的消息不胫而走。是日下午,当地年轻的渔民穿上潜水服下海,终于发现一艘沉在海底被泥沙掩埋的古沉船。这一消息让小岛的渔民震惊了。

碗礁处于鼓屿门水道,这里水流湍急,环境复杂,为福清海口、长乐松下、平潭屿头三县交界处。连日来,受利益趋动,三地渔民纷纷加入到私自打捞行列。不少渔民甚至花大钱买来潜水服或雇人下水打捞,一位平潭渔民下水打捞时被淹死。

追回数百件瓷器

6月24日,平潭屿头边防派出所接到群众报案,在私自打捞沉船文物的一户人家查获破损瓷碗7件、灯具11件、探测仪1个。并将7件文物送到平潭县文体局鉴定。此后,省市文物部门专家下去调查。6月30日,7月1日,屿头乡、平潭县政府先后发出禁止在碗礁海域打捞沉船文物的通告。县委县政府、县公安、边防、县文体局、省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积极配合,制止渔民私自打捞行为,劝说渔民交回文物,大部分私捞文物的渔民交出了打捞的文物。到7月1日,追回瓷器已超过500多件。

经鉴定,这批青花瓷器共有13种,包括碗、盘、碟、酒杯等日用瓷。图案漂亮,为江西景德镇瓷器。这些瓷器做工粗糙,表面有很多沙粒,瓷质差,为民窑而非官窑生产,年代在清康熙年间。

沉船为清康熙年间运输船或商货船,下沉了270多年。沉船位置是在平潮时水下10米处,涨潮时水下12米处。据下过水的当地渔民介绍,木船长约三四十米,有说船体不大。木船破损,有说船舱已烂掉,有说下半部保存较好。

私自水下打捞属违法

有关部门同志告诉记者,此次许多当地愉私自下水打捞沉船文物,属于违法行为,反映了当地人法律意识淡薄。私自打捞还造成一人丧命,许多完整的文物被破坏,不少瓷器被高价出售。

根据《国家文物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第64条规定:“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同志说,水下考古发掘要经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打捞的文物要交给国家。私自下水打捞文物是错,拿回去占为己有是错,出售国家文物还是错。

有关部门为打捞作准备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此次大批量发现古瓷器及古沉船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来自福建、广东、浙江的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队员停下了在东山的水下考古工作,近日将全部集结屿头,为打捞沉船文物做准备。考古工作现处在水下文物前期调查、水下拍摄阶段。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将开始长达数月的科学有序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届时沉船的价值将有定论。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大量泉州古瓷沉睡海底 西沙考古重大发现


宋朝的青白釉执壶,元朝的青白釉粉盒,清朝的青花灵芝纹碗……谁能想到,在遥远的南海西沙群岛海域水下,沉睡着众多数百年前发自泉州的陶瓷等船货。这是“2012西沙水下考古调查”中的一项较重大的发现,泉州水下考古人员全程参加了此次调查。

4月21日至5月21日,中国水下考古队队员、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张红兴应邀参加海南省在西沙群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张红兴和队友先后多次潜入水下,调查了二三十处水下沉船点(遗存点)和文物点,发现一批宋、元、清时期的陶瓷器以及大量的清代晚期石构建等物品,虽然这些瓷器大多破碎,但从器形、釉色、纹饰等特征考察,确认出自泉州。

从采集到的这些泉州瓷器标本看,以宋元和清后期居多,主要是德化、安溪窑场生产,也有南安等地窑场产品。瓷器器型繁多,有碗、盘、碟、瓶、盒等,风格各异,纹样丰富,有青花灵芝纹、青花变形寿字纹,有的还有文字,或是祝福,或是商号。张红兴发现有的碗心上标有类似“合兴”、“正兴”等底款,而这恰与清代晚期德化青花瓷制作习惯相似。

张红兴分析,这些沉船点位于外海一带,从船货数量及沉没地理位置看,这些商船满载着泉州货物,驶往东南亚,行至这一海域沉没,并在海底沉睡数百年乃至近千年。这也再次佐证,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异常活跃和繁荣,同时也证明西沙一带海域很早就是我国主要的海上贸易交通干线。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建中说,此次水下考古在西沙群岛发现的瓷器,不仅有德化窑,还有产自南安、晋江等地的瓷器,又一次证实了古代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的繁荣。此次还发现清代用于装茶叶的锡罐,以及泉州惠安等地的青草石石构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商品种类繁多,具有品种多样性之特点。“而且发现的文物年代从宋跨至清,这也说明泉州港并非在宋元之后就停止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也有贸易”,陈建中说,“古代船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航线,把泉州的商品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一带,说明泉州港曾何等繁华”。

链接

我国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由东北部的宣德群岛和西南部的永乐群岛组成。西沙群岛海域海水清澈、洁净透明,最深能见度达到40米,在光影的映衬下,海水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犹如仙境。

被当赝品封存30年 清代古瓶拍出天价


据《中国日报》报道一名瑞士女收藏家30年来一直将一个青花瓷瓶当作“杂物”堆放在衣柜中,令她目瞪口呆的是,日前专家鉴定发现,这个瓷花瓶竟是产自18世纪中国清代的珍贵古董,并拍出了280万英镑(约4200万人民币)的天价,一举创下清代文物最高拍卖纪录。

据英国媒体11月8日报道,这只被拍出天价的中国文物是一个蓝白色相间的青花瓷瓶,它大约高46厘米,瓶身上绘有中国龙的图案。30年来,它一直被一名瑞士女私人收藏家当作“杂物”放在家中衣柜的最底层,瓶身上堆满灰尘。

不久前,该收藏家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一个古董展览会,她注意到有一件古董瓷瓶和她家中的那个很相似,便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伦敦索思比拍卖行的中国古董专家吉布森。专家鉴定后发现,这个瓷瓶是产自18世纪中国清代的珍贵古董,它的生产年份大约在1736年到1795年之间。由于上面的图案设计独一无二,它成为目前世界古董市场上最好的一种中国瓷瓶。

11月7日,索思比拍卖行举行拍卖会出售这只瓷瓶,7名竞拍者展开激烈竞争,最后以282.05万英镑的天价被一名伦敦艺术交易商买走。据报道,这一价格打破了此前中国清代文物250.0314万英镑的最高拍卖价格纪录。

“天价古瓷”尘埃未定,央视又欲“探索发现”


【南京日报报道】24日,“天价古瓷”鉴赏会在本报举办。向先生一行专程携带4件窖藏“天价古瓷”和其他5件藏品,从镇江赶来。本报10名幸运读者和本市几位陶瓷收藏专家亲临现场,围绕这批神秘藏品进行热烈探讨。

权威机构鉴定过的“珍品”

在众人好奇的注视下,向先生首先拿出窖藏“天价古瓷”中的4件藏品:白釉印花花口盏、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紫釉盖罐。这4件藏品都是经过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鉴定过的,向先生还出示了4份检测报告的原件。向先生指着藏品对大家一一介绍道:“看!这个白釉印花花口盏,通体施白釉,盏外可见泪痕与竹丝刷纹,盏内印有盛开的两层莲花,共34个花瓣,清晰可见。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为母子口盖罐,盖面刻有龙纹。据文献记载,‘尚药局’款是盛放药品的盒子,国内仅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碗口微敞呈葵口式,浅圈足,露胎处呈洁白色胎。牙黄的釉色温润高贵,显出玉般光泽,碗中印有3条鱼在莲花中游动的动态画面。紫釉盖罐内施白釉,外施酱色釉,定窑素以精美的白瓷著称于世,‘紫定’是定窑瓷器中的酱色,因稀少而十分珍贵。”“为什么这些上千年历史的宋代瓷器一点磨损都没有?”一位藏友指着光鲜如新的藏品脱口而出。“这4件都是窖藏的,和传世、出土藏品有所不同。”向先生说,“传世藏品一般为实用器或观赏器,人们常常接触把玩。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代代相传,器物表面会留下痕迹,行话叫‘软道’。而出土的,因为不管南方的土还是北方的土,都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对器物有不同程度腐蚀,导致釉面剥落或有轻微斑痕。而我的这批窖藏瓷器,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岳父接手时,就被细沙掩埋着,所以既没有‘软道’,也无斑痕。但由于自然老化的原因,器物表面上有层‘酥光’。”

众说纷纭,仁智各见

介绍完后,向先生邀请大家上前观看。几位收藏爱好者立即凑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天价古瓷”,相互交流着赞许或疑惑的眼神(如图,南京日报记者姚强摄)。一番打量后,收藏爱好者王春洪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些是对的,因为它这符合定窑瓷器的特征。釉面、胎体、芒口、指甲痕都符合。”而多数收藏爱好者表示,很少有机会见识到定窑的完整器物,因此无法判断是真是假。几位陶瓷研究专家并没有急于上前一探究竟,而是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拿出一堆瓷片来。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有一些定窑的标准器物瓷片。其中有些是南京出土的,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在南京即位,这些定窑瓷器应该是宋朝皇族在南京流传下来的宫廷御用器物;另一些是从河北曲阳定窑遗址采集到的标准器物残片,其中有盘、碗、罐等。和存世定窑瓷器相比,在器型上会有些差异,但质地相差不会太大。”一番对比后,周馆长告诉记者:“我感觉还是有些差异。首先看釉色,定窑瓷器釉面为‘亚光’,表面润泽;其次,定窑瓷器印花工艺非常高超,图案自然;再次,白瓷积釉处釉色并非白色,而微微泛黄、发青;最后,瓷器上刻花刀法细腻,一气呵成,即使一刀不到位,也绝不加第二刀。”至于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有些专家对其中“样品成分与宋代定窑白釉表面成分符合较好”的“含糊”说法表示“不理解”。对于专家的质疑向先生表示理解,但他也认为,定窑瓷器存世量很少,在收藏界有争议是难免的;而且,定窑系列包括很多窑口、无数器物,而“标准瓷片”并非包罗万象,因此藏品和瓷片对比有些差异,并不能说明藏品本身不对。

专家谈“收藏经”

鉴赏会上,周馆长告诉记者:“现在收藏正成为继股市和房地产之后最热门的投资话题,收藏鉴赏知识也尤其受到关注。现在文物鉴赏多用三种方法,一是科学法,二是对比法,三是经验法。科学法听起来最科学,其实却没达到应有效果。对比法就是用‘标准器物’和藏品对照,这个方法比较直接有效,但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器物’并不全。经验法听起来最不可靠,‘连猜带估’的。其实并非如此,它恰恰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它要求鉴定的人有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能从胎、釉、器型等各个方面进行判断。”此外,收藏心态也非常重要。周馆长告诉记者,自己接触到一些收藏发烧友,想通过一两件藏品一夜暴富,这种心态是不足取的。随着鉴赏会的结束,“天价古瓷”系列报道也暂告一段落。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的工作人员鉴赏会当晚给南京日报记者打来数个电话,对本报“天价古瓷”系列报道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或许随着央视记者镜头的深入“探索”,围绕“天价古瓷”会有更多的“发现”。南京日报记者将密切关注,将“天价古瓷”的最新进展及时披露给广大读者。

乐清芙蓉镇发现南宋古窑


乐清芙蓉镇发现南宋古窑

日前,乐清市芙蓉镇包宅村,发现一座古窑。5月11日,文物部门经过现场勘查确定,古窑建于南宋,距今已近800年。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蔡钢铁说,古窑的发现,对研究温州古时陶瓷制造业有很高价值。

发现古窑地点在包宅村村东一座叫窑山的山脚处。昨天下午,记者在包宅村窑山看到,挖开的窑孔已经封闭,现场已有专人看管。由于昨日凌晨雨水的冲刷,窑头旁边的一棵树已经倒下。路面泥土里,夹杂各种瓷片,有的粗糙,有的精致且光亮。

发现古窑的包宅村村民董先生说,古窑的发现,纯属偶然。几天前,他和村里几个朋友到窑山上玩。下山时,他发现,山脚处露有几块瓷片。“小时候听老人说,这座山之所以叫窑山,源于山上有古窑,但谁也不清楚古窑的地点。看到瓷片后,我想,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古窑。”董先生说,他和朋友开玩笑说,这里面可能有宝。由于好奇心,随行的一个朋友用工具掏开部分泥土后,发现一个制工粗糙的钵及一些瓷片。消息传开,一些村民便拿着锄具到现场来挖掘,同样挖到了几个钵和一些瓷片及几个灯台。后来还挖现了窑孔,窑孔由红砖砌成。包宅村村委会有关负责人得知消息后,立即制止了村民们的行为,并上报了文物管理部门。

后来,董先生让人将挖出的钵带到北京,请人鉴定发现,钵已有八百年历史,但没有多少经济值价。

5月11日,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蔡钢铁及乐清市文物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赶到现场调查,确定该古窑建于南宋时期。

蔡钢铁说,中国陶瓷史里,有官窑和民窑两个概念,包宅村的古窑为民窑。现场发现的瓷片为青瓷片,钵叫匣钵,是用耐火泥料制高温焙烧而成。匣钵是装烧瓷器的重要窑具之一,各种瓷坯,均须先装入匣钵,然后才装进窑炉焙烧。蔡钢铁说,瓷片的釉子(釉子:以硼砂、黏土等为原料制成的物质,涂在瓷器、陶器的表面,烧制成有玻璃光泽的涂层。)光亮,瓷胎细腻,其工艺已达很高的水平。和现在老百姓用的瓷器相比,瓷片表面的颗粒略显不平

包宅村部分村民说,窑山上有古窑群。对此,蔡钢铁认为,目前还不能轻易断言。但古窑的发现,对研究温州古时制窑业具有很高价值。而匣钵等却没有多少经济价值。

蔡钢铁说,因目前这座古窑还不宜发掘,只能在原址上保护。目前乐清文物管理部门已在包宅村展开文物保护宣传,包宅村委会还请人现场看守古窑。

[考古]余干发现晚唐青瓷古窑遗址


有关专家称:将进一步证明江西也是青瓷的发源地

记者昨日获悉,在余干县黄金埠镇刘家山,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古代窑址,窑址内出土的青瓷文物证明,我省也是青瓷的发源地。

昨日,记者赶赴现场采访了解到,这座古窑遗址是在景鹰高速公路余干县出口互通施工现场发现的,位于余干县黄金埠镇上行村委会的刘家山。连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干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窑址500平方米范围进行抢救性发掘。

从发掘情况看,目前发现龙窑一座,出土了大量青瓷器,有碗、盘、碟、钵、罐、壶、砚台及各类烧具。这次出土的器物,其造型有的雄浑,有的精巧,釉色呈现铀青绿和青黄,色泽精美,为同时期江西窑址所罕见。

从外形看,釉色与浙江越窑有密切联系,胎上施褐彩的碗类器,又与长沙窑工艺如出一辙。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玉璧底器,对研究我国古代瓷器文化有较高价值。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余家栋告诉记者,这个窑的时代为中唐到晚唐,说明余干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烧制地之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称,我们原来一直认为青瓷的发源地在浙江,这个古窑的发现,填补了江西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进一步证明了江西也是青瓷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古瓷修复


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者数量很少。无论是出土器还是传世品,由于受自然界或人为等因素的作用,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修复古陶瓷是一项传统技艺,它产生的年代已难以考证,可以肯定,当古陶瓷品类成为鉴藏家和古董商们角逐的目标时,古陶瓷修复技艺就应运而生了。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这些艺人中的佼佼者,其修复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损坏的器物经他们之手修复后,连收藏者本人也不能自辨其损坏部份。

根据不同修复目的和修复要求,可以把古陶瓷修复工作划分成三类——研究修复、商品修复和展览修复。

1.研究修复:目的是为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较好的实物资料。因此,此类修复对损坏不严重的器物比如:剥釉、冲口、土蚀、非完全性断折及少量缺损等情况,一般只需清理干净表面污垢,而无需进行其它方面的修理工作。对损坏严重的器物,也只需在清理干净表面污垢的基础上,把断裂的各部位重新粘接在一起,必要时可把短缺严重的部位用石膏填平补齐,对风化严重的陶器进行适当加固处理就可以。

2.商品修复:是把修复好的器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为了能使商品取得较好的观赏效果并获得较高的商业利润,对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极高。它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而且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

3.展览修复:是为博物馆、展览馆提供理想的实物展品,以供广大观众参观鉴赏。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与商品修复基本相同。其不同的是,对修复部位表面的视觉效果的要求可以比商品修复销差一点。因为普通观众是不可能把展品拿在手里进行观察、鉴赏。只要隔着展柜的保护玻璃看不出大面积的损坏痕迹就可以了,有时还要有意留下少量损坏部位不去修复以供鉴赏。

梅县发现一处宋代古瓷窑遗址


梅县发现一处宋代古瓷窑遗址

从梅县博物馆获悉,梅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工作人员近日根据群众报告,在梅县松口镇松南磨坊村一坡地山坑梯田中,发现一处宋代古瓷窑遗址,占地近2万平方米,现场遗存大量宋、元时期烧制的罐、碗、碟等瓷器残片。

这次发现的宋代古瓷窑址,是梅州继上世纪80年代发现著名的唐代梅县水车窑、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梅县瑶上宋代印花青瓷窑后的第三次发现。

梅县博物馆文物专家考察发现磨坊村叶屋对面约30亩(近2万平方米)的坡地山坑梯田中分布着大量宋、元时期的瓷片和多处堆积层,现场采集有罐、碗、碟等瓷器残片,以及唯一一块直径为8厘米、厚度为0.6厘米、用于烧制碗碟的完整圆形窑垫,初步认定此处梯田,在800多年前为宋、元时期的古瓷窑址。由于尚没有挖掘,现场未发现窑膛。

据梅县博物馆专家初步考证,这个宋代古瓷窑的烧制年份长达近300年之久,跨越宋、元两个朝代。它的发现,为研究客家先人的迁徙历史和粤东北地区烧瓷业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文物专家根据采集标本的特征分析,认为这些生活用品大部分为碗、碟等日用青瓷器。内外施半釉,器内底留色圈,或饰施釉绳圈,开片青釉柔润,烧制火候高,瓷片击声清脆。该窑址以往未见于著录或公布,是本次调查新发现,为研究客家先人的迁徙历史和粤东北地区烧瓷业分布、区域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显得弥足珍贵。

重庆打掉一盗墓团伙追回清代陶瓷枕


记者从重庆璧山县公安局获悉,璧山警方日前打掉了一个挖掘古墓的盗墓团伙,成功追回一只被盗的清代文物陶瓷枕。该团伙共盗掘坟墓多达14座,经鉴定共有清代古墓5座。

7月5日,璧山县大路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家中被盗。刑事技术民警在被盗现场发现了一枚作案人员遗落的烟头。通过DNA提取及比对,发现烟头上遗留的DNA与当地前科人员汪强吻合,警方遂对汪强实施了抓捕。在审讯中,民警发现汪强不但入室盗窃,而且曾和王某等另外4人组成盗墓团伙,在璧山从事盗墓活动。

办案民警介绍,2012年7月,汪强等几人收看电视上的鉴宝类节目,看见一些文物古董动辄估价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再联想到璧山当地有不少清代坟墓,几人便产生了盗墓的想法。汪强等遂在璧山当地盲目挖掘自认为年代较久的坟墓,共盗掘坟墓14余处,盗得一个清代陶瓷枕。经重庆市文物专家实地鉴定,被盗挖的有5座为清代古墓。

民警已在5名嫌疑人家中追回了文物陶瓷枕,查获了铲、探杆、铁锹及挖洞的铳子等盗墓工具。目前,璧山警方已将5名盗墓嫌疑人刑事拘留,此案正在进一步深挖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平潭发现清代古沉船大量古瓷被追回》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平潭发现清代古沉船大量古瓷被追回》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