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大量泉州古瓷沉睡海底 西沙考古重大发现

大量泉州古瓷沉睡海底 西沙考古重大发现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1-04-20

瓷砖墙面。

宋朝的青白釉执壶,元朝的青白釉粉盒,清朝的青花灵芝纹碗……谁能想到,在遥远的南海西沙群岛海域水下,沉睡着众多数百年前发自泉州的陶瓷等船货。这是“2012西沙水下考古调查”中的一项较重大的发现,泉州水下考古人员全程参加了此次调查。

4月21日至5月21日,中国水下考古队队员、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张红兴应邀参加海南省在西沙群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张红兴和队友先后多次潜入水下,调查了二三十处水下沉船点(遗存点)和文物点,发现一批宋、元、清时期的陶瓷器以及大量的清代晚期石构建等物品,虽然这些瓷器大多破碎,但从器形、釉色、纹饰等特征考察,确认出自泉州。

从采集到的这些泉州瓷器标本看,以宋元和清后期居多,主要是德化、安溪窑场生产,也有南安等地窑场产品。瓷器器型繁多,有碗、盘、碟、瓶、盒等,风格各异,纹样丰富,有青花灵芝纹、青花变形寿字纹,有的还有文字,或是祝福,或是商号。张红兴发现有的碗心上标有类似“合兴”、“正兴”等底款,而这恰与清代晚期德化青花瓷制作习惯相似。

张红兴分析,这些沉船点位于外海一带,从船货数量及沉没地理位置看,这些商船满载着泉州货物,驶往东南亚,行至这一海域沉没,并在海底沉睡数百年乃至近千年。这也再次佐证,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异常活跃和繁荣,同时也证明西沙一带海域很早就是我国主要的海上贸易交通干线。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建中说,此次水下考古在西沙群岛发现的瓷器,不仅有德化窑,还有产自南安、晋江等地的瓷器,又一次证实了古代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的繁荣。此次还发现清代用于装茶叶的锡罐,以及泉州惠安等地的青草石石构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商品种类繁多,具有品种多样性之特点。“而且发现的文物年代从宋跨至清,这也说明泉州港并非在宋元之后就停止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也有贸易”,陈建中说,“古代船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航线,把泉州的商品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一带,说明泉州港曾何等繁华”。

链接

我国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由东北部的宣德群岛和西南部的永乐群岛组成。西沙群岛海域海水清澈、洁净透明,最深能见度达到40米,在光影的映衬下,海水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犹如仙境。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发掘获重大发现


日前,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二期发掘工作,获得重大发现:明代成化瓷---“鸡缸杯”重见天日。这是江西景德镇在历史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这一珍贵陶瓷品种。“鸡缸杯”杯口直径约4厘米,高约5厘米,白底斗彩,画面清淅,红冠公鸡栩栩如生。据专家介,如此陶瓷珍品,目前世界上仅有3只。早在明代时期,一只官窑“鸡缸杯”,就价值300两文银;1998年,英国苏富比(音译)拍卖行曾拍卖过一只同样大小的官窑“鸡缸杯”,拍卖价高达2000万港币。据了解,这是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发掘中,在这个市原法院宿舍地下5座御窑遗址发掘时,发现大量成化和宣德瓷片后,进行延伸发掘,所获得的意外收获。据介绍,在此发掘当中,这个市市政府曾对该地区10多户居民进行搬迁,占地面积达260多平方,动用搬迁资金30多万元。目前,江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正抓紧时间对该出土陶瓷珍品---“鸡缸杯”进行修复。

平潭发现清代古沉船大量古瓷被追回


本报讯记者昨天下午从有关部门获悉,平潭屿头海域近日发现一艘清代古沉船,有关部门已从当地渔民处追回数百件康熙年间青花瓷,并在为打捞古沉船积极准备。

碗礁海域发现沉船

据悉,今年6月中旬,平潭屿头一渔民在屿头乡碗礁海域拉网作业时,意外地“捕上”满网的古瓷碗,这些瓷碗为青花瓷,许多碗上长满了海蛎。“海底有宝”的消息不胫而走。是日下午,当地年轻的渔民穿上潜水服下海,终于发现一艘沉在海底被泥沙掩埋的古沉船。这一消息让小岛的渔民震惊了。

碗礁处于鼓屿门水道,这里水流湍急,环境复杂,为福清海口、长乐松下、平潭屿头三县交界处。连日来,受利益趋动,三地渔民纷纷加入到私自打捞行列。不少渔民甚至花大钱买来潜水服或雇人下水打捞,一位平潭渔民下水打捞时被淹死。

追回数百件瓷器

6月24日,平潭屿头边防派出所接到群众报案,在私自打捞沉船文物的一户人家查获破损瓷碗7件、灯具11件、探测仪1个。并将7件文物送到平潭县文体局鉴定。此后,省市文物部门专家下去调查。6月30日,7月1日,屿头乡、平潭县政府先后发出禁止在碗礁海域打捞沉船文物的通告。县委县政府、县公安、边防、县文体局、省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积极配合,制止渔民私自打捞行为,劝说渔民交回文物,大部分私捞文物的渔民交出了打捞的文物。到7月1日,追回瓷器已超过500多件。

经鉴定,这批青花瓷器共有13种,包括碗、盘、碟、酒杯等日用瓷。图案漂亮,为江西景德镇瓷器。这些瓷器做工粗糙,表面有很多沙粒,瓷质差,为民窑而非官窑生产,年代在清康熙年间。

沉船为清康熙年间运输船或商货船,下沉了270多年。沉船位置是在平潮时水下10米处,涨潮时水下12米处。据下过水的当地渔民介绍,木船长约三四十米,有说船体不大。木船破损,有说船舱已烂掉,有说下半部保存较好。

私自水下打捞属违法

有关部门同志告诉记者,此次许多当地愉私自下水打捞沉船文物,属于违法行为,反映了当地人法律意识淡薄。私自打捞还造成一人丧命,许多完整的文物被破坏,不少瓷器被高价出售。

根据《国家文物法》,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第64条规定:“盗窃、哄抢、私分或者非法侵占国有文物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关同志说,水下考古发掘要经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打捞的文物要交给国家。私自下水打捞文物是错,拿回去占为己有是错,出售国家文物还是错。

有关部门为打捞作准备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此次大批量发现古瓷器及古沉船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来自福建、广东、浙江的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队员停下了在东山的水下考古工作,近日将全部集结屿头,为打捞沉船文物做准备。考古工作现处在水下文物前期调查、水下拍摄阶段。待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将开始长达数月的科学有序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届时沉船的价值将有定论。

[考古]余干发现晚唐青瓷古窑遗址


有关专家称:将进一步证明江西也是青瓷的发源地

记者昨日获悉,在余干县黄金埠镇刘家山,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古代窑址,窑址内出土的青瓷文物证明,我省也是青瓷的发源地。

昨日,记者赶赴现场采访了解到,这座古窑遗址是在景鹰高速公路余干县出口互通施工现场发现的,位于余干县黄金埠镇上行村委会的刘家山。连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干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对窑址500平方米范围进行抢救性发掘。

从发掘情况看,目前发现龙窑一座,出土了大量青瓷器,有碗、盘、碟、钵、罐、壶、砚台及各类烧具。这次出土的器物,其造型有的雄浑,有的精巧,釉色呈现铀青绿和青黄,色泽精美,为同时期江西窑址所罕见。

从外形看,釉色与浙江越窑有密切联系,胎上施褐彩的碗类器,又与长沙窑工艺如出一辙。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玉璧底器,对研究我国古代瓷器文化有较高价值。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余家栋告诉记者,这个窑的时代为中唐到晚唐,说明余干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烧制地之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称,我们原来一直认为青瓷的发源地在浙江,这个古窑的发现,填补了江西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进一步证明了江西也是青瓷的发源地之一。

目前,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河南考古发现唐青花瓷发源地


文物考古部门对河南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近日获得重大发现,数座烧制唐三彩的窑炉露出地面,窑址内发现唐代的青花瓷片和接近于青花的蓝彩白瓷。据专家推测,这里极可能是唐代青花瓷器的发源地。

2005年7月,文物考古部门开始对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唐代窑炉六个,瓷片、三彩、素烧器残片一千五百余袋,完整和可复原器物八百余件。

一大批完整和较完整的白釉、黑釉、黄釉、青釉瓷器标本,尤其是出土的大量精美三彩器皿、半成品和各类窑具,再现了唐三彩制作工艺流程,为研究黄冶窑的分期、手工业作坊的布局及窑炉的整体结构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介绍,这次发掘的地层堆积丰厚,出土的文物保存都非常完整,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发掘出土了青花瓷片和彩釉瓷器。20世纪80年代初期,考古专家专门对在扬州出土的唐代青花进行分析,推断扬州城出土的青花很可能是巩义黄冶窑烧制的,但巩义窑没有发现青花瓷,此次发现唐代青花,足可以证实巩义黄冶窑便是唐代青花瓷产地。

据了解,在中国范围内,唐代青花瓷目前仅于扬州出土过,世界保留的唐代青花瓷器也仅有五片,且都流于国外。

丽水龙泉窑考古新发现600年前瓷器大量出口?


古代,瓷器作为中国文明的使者,流传到很多国家。丽水龙泉窑的一次考古发现,成为我国瓷器传播的又一个佐证。丽水云和县横山周窑址考古发掘日前结束,有关专家推测,这里的窑炉生产的瓷器曾大量出口,见证了当时中国瓷器文化的辉煌。

为配合丽龙一级公路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云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云和县文保单位横山周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50天的工作,共清理出窑炉五座,作坊一处、池一个和大量元、明时期的瓷器标本,包括碗、盘、炉、高足杯、碟、等。

据考古队领队沈岳明介绍,横山周窑址属于元明时期的窑址,距今约五六百年。窑址中有很多带有“八思巴”文字的瓷器。八思巴文字得名于蒙古国师——八思巴,他发明了与汉字篆书相似的文字。沈岳明说,带有八思巴文字的瓷片,省内的龙泉窑很难看到。

龙泉窑最早开始于南朝,结束于清代,是我国制瓷历史最长,影响深远的一个瓷窑体系。沈岳明介绍,史料记载,元明时,龙泉窑出产的瓷器曾大量出口。龙泉一带是龙泉窑的中心区域,云和、丽水、永嘉一带分布很多龙泉窑窑址群,当时,瓷器一般被装上船,顺着瓯江运到温州,然后从温州港出口。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像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都有龙泉窑的瓷器。此次发掘的横山周窑址正好处于窑址群中,年代属于元、明,规模较大,在已发掘的龙泉窑址中,属于中等规模。专家推测,这里出产的瓷器可能大量出口,但具体哪些产品出口,出口到哪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金毅)

海底沉睡250年后 “回家”陶瓷紫禁城开箱


9月26日,一批250多年前沉睡在深海中的中国外销瓷,将在重返故乡后与“家人”见面。

9月18日,一批来自瑞典的中国瓷器,在紫禁城午门城楼接受北京海关现场业务一处的现场查验。它们将要参加9月26日开幕的“瑞典藏中国外销瓷展”。

250多年前,瑞典著名商船“哥德堡”号满载着中国商品从中国起航,在返回瑞典途中不幸触礁沉没。据说,当时船上的货品价值相当于瑞典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据北京海关关员介绍,这批展品于9月9日由空运渠道抵京,共计53箱,165件,总重1150公斤,总价值约122万美元,分别来自瑞典海事博物馆、如斯博物馆、东方博物馆和西方古董公司。

因为参展的艺术品价值很高,包装方式比较复杂,北京海关特允许将展品运送至展厅后再开箱查验,并现场逐一核对展品,避免了在海关监管仓库开箱查验后再次装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

12月26日展览结束后,“粉彩孔雀牡丹纹汤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纹大盘”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将由此次展览的赞助商之一———沃尔沃公司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总价值达48.3万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1.05925746元人民币)。

展览中露面的除了18世纪通过瑞典商船运出的中国瓷器,还有19世纪20年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挖掘出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

中国和瑞典早在18世纪就已开始频繁通商,这次展览即为最好的证明。

海底“瓷都”


英国海底探宝者麦克·哈彻在南海贝尔威德暗礁捞获的35万件中国德化清代瓷器,日前由德国内戈尔拍卖行在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经过激烈竞拍,共获2240万德国马克。

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古时,我国海上贸易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在我国茫茫的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沉船呢?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中以宋元船只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外国船只,如唐代日本遣唐使沉没的海船、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的沉船等。倘若加上世界各国来中国进行贸易返回途中的沉船,可谓不知其数。马来西亚古陶瓷研究专家魏止戈称这些沉船中的古瓷为“海底瓷都”。近20年来,载有古瓷的沉船不断有被捞起的报道。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1984年10月,韩国打捞起新安海底的中国宝船,得到2万余件中国元代古朴浑厚的青瓷。1985年,哈彻又在南海打捞了满载中国瓷器的荷兰沉船“格尔德马尔森”号,这是1751年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的货船,打捞得16.8万件清代乾隆年间的瓷器,这些光彩夺目的古董次年在荷兰拍卖,哈彻获得了1500万美元。

最近10余年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牵头下,我国水下考古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活动。1999年在西沙群岛先后发掘了14处水下文物遗存,共出水元、明、清时代的瓷器1000余件,以碗、盘、碟、壶等日用品为主。

千姿百态的海底古瓷重现了我国昔日陶瓷的丰采,它们也说明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盛况,亦是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史的见证。

考古发现中国在千年前已生产青白瓷


安徽繁昌近日发掘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古代瓷窑,经专家考证认定为我国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址之一。这一发现使我国青白瓷烧造技艺的产生年代由宋代推至千年前的五代时期。

这次发掘由安徽文物考古所、中国科技大学和繁昌县联合进行。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出土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有数百件较完整或可复原的青白瓷器物。

我国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瓷器依瓷料中含铁量不同而分为青瓷、白瓷、青白瓷等类别,北方多产白瓷,南方多产青瓷,中部地区则产青白瓷。瓷器既可作器皿盛放物品,也可仅作装饰之用,它以漂亮的外观和实用的价值受到各国人们的喜爱,许多收藏家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自豪。

繁昌瓷窑地处我国中部,出土的瓷器标本釉色以青白为主,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是典型的青白瓷。专家称,窑旁堆积下层出土的瓷器标本具有五代特征,其同类器物曾出土于南唐二陵,表明繁昌窑在五代已烧造青白瓷。

这些瓷器器型有执壶、罐、炉、粉盒、碗等,其中瓜棱壶、葵口碗等造型精美,釉水滋润。还出土有大量匣钵、垫饼等窑具。匣钵分为漏斗状和筒状两种,以漏斗状为主。从窑旁的大量废弃堆积观察,其中绝大部分为匣钵碎片,瓷片很少,表明该窑成品率较高。

据文献记载,晚唐五代时期,我国南方有宣州窑,五代时为南唐国的官窑,繁昌古属宣州,系南唐国所辖。此次发掘证明繁昌窑曾为南唐宫廷生产贡瓷,其中一些产品可能曾销往海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大量泉州古瓷沉睡海底 西沙考古重大发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大量泉州古瓷沉睡海底 西沙考古重大发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