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平潭沉船开捞 清代瓷器出水

平潭沉船开捞 清代瓷器出水

清代瓷器鉴别 古代沉船瓷器 瓷器开片鉴别

2021-05-11

【www.taoci52.com - 清代瓷器鉴别】

两铁船的中间就是沉船所在地,而在附近就有海警巡逻艇“护驾”

央视就在打捞船直播

以前出水的瓷器(资料图片)

想不到这些碗是宋元时期的

海峡都市报记者李坚/侯希辰/游庆辉/通讯员傅元熙文/图

核心提示

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我省东海海域的渔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鱼时意外捞出几个瓷器,上面的花纹精美而古朴,经过考古调查,发现水下十几米处有一艘沉船。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专家认定这是清康熙年间运送瓷器的船只。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

昨日,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队进驻该海域,央视和福建省广影集团所属电视综合频道现场直播,试图从沉船中渐渐还原那遥远的海上丝绸之路……

“今天的风浪比平时大得多,估计浪高在1米以上,风力达到了七级。”在福建东海屿头乡一处码头,一名船老大望着浑浊的海水说,此时碗礁海域水流湍急,出海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技巧。

昨天,福建东海平潭“碗礁一号”沉船水下考古电视直播正式开始,中国水下考古队将在海底揭开笼罩在“碗礁一号”古沉船上的重重迷雾(今日至21日,每日下午1:00~2:00央视直播)。昨天中午12点,本报记者也租用了一艘渔船,前往沉船海域探秘水下发掘现场。

“从屿头到碗礁的海路,平时看起来风平浪静,但这里分布许多暗礁,渔民一般不来此处打鱼。”船老大小心翼翼地驾驶船只,避开暗礁。半个多小时后,记者见到海面上停着两艘有巨大吊臂的铁船,“沉船就在这下面10米左右的海底‘躺’着。”船老大指着两艘船交会处说道。

下午1点多,铁船上出现了身穿密闭潜水服的4名考古队员以及水下摄影师、水下记者,他们先后下水。

下午3点多,一阵刺耳的警笛声突然响起。两艘边防官兵的快艇从远处疾速驶来,开始在沉船区域巡逻、警戒。

下水———靠双手摸索找文物。

13:40左右,水下作业正式开始,包括水下勘测和文物发掘两部分。第一位考古人员身着潜水衣下水,很快就浮出水面,用力点了点头,表示水下情况一切正常。接着另一位考古人员下水。船边垂着一条绳子,这是入水绳,起引导作用。水下人员可以顺着绳子找到要探寻的目标,如果水下遗址面积大,入水绳也会相应增加。

昨日碗礁水域情况并不理想,风浪很大,浪头近1米高,水温约22摄氏度,水流速度大约每秒55厘米。流水带来大量泥沙,水下悬浮物多,又适逢阴天,水下光线减弱,水下能见度不够理想,对水下考古造成一定影响。

据随考古人员下水的央视记者范伊然介绍,由于水流很快,这使她下水十分艰难,必须紧紧抓住入水绳才能很费劲地下沉到水底。下到水下3米左右时就已经无法看清潜水表等仪器的指示数据了,到了水下5米,眼前就是一片漆黑,即使使用特制的水下照明工具,能见度也只有15厘米左右,主要靠感觉和手摸来寻找目标,同时还要注意身上各种缆绳不要纠缠在一起。

下水之后,考古人员首先报告了所在位置———海底12米,随即对沉船进行绘制,用不同颜色的线描绘探方位置,并且开始发掘沉船上的瓷器。水下泥沙松软,瓷器可以轻巧地取出。完成工作后,考古人员用一个塑料篮子将部分瓷器带上岸。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栗建安介绍说,从水底上升到水面也存在危险,由于压力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深度都要稍作停留,逐渐浮出水面。下水的考古人员表示,这次除了下水比较费力外,预定的工作都已经完成。

出水———文物立即清理编号。

水下瓷器一出水,立即被逐个放入淡水中清洗,去除其中的泥沙,随后给瓷器贴上小标签,注明出水的位置和时间,然后分类装箱。运到陆地上在室内进行脱盐处理。

有关专家介绍,瓷器长年浸泡在海水中,盐分渗透进胎里,形成结晶,会损害瓷器的釉质,所以虽然出水的瓷器还和新的一样,但还是有“隐患”存在。

鉴定———瓷器属外销瓷早期物。

通过现场初步鉴定,专家确认这些都是清代康熙中期江西景德镇民窑的青花瓷器。

专家指出,出水的瓷器有康熙年间瓷器特别明显的特征“双圈底”。瓷器上缠枝莲、博古图、人物等图案十分精美,如“八骏图”、“渔家乐”、“五子夺魁”等绘画虽然是看似随意的几笔,却生动传神。部分做工精细的瓷器相当通透,对着阳光甚至可以看到瓷器后面的物体。其中一个类似花觚瓷器残片特别体现了当时青花瓷器的特点,瓷器用上等材料烧制而成,表面使用青花中最好的“翠毛蓝”作画,同时借鉴了中国水墨画的特点和西方美术中光线变化的运用,使得表面色彩具有深浅浓淡不同层次,能分出很多色阶,最多可达12层。

据介绍,目前出水的瓷器一类做工精细,一类相对粗糙。精细的瓷器可能是销往欧洲的,因为当时欧洲贵族将中国的瓷器作为炫耀的奢侈品。后来欧洲人逐渐用瓷器替代日常生活中的金银器皿。但从现在发现的瓷器来说,还没有发现具有欧洲风格的图案,这些瓷器可能是销往不同地区,可以推测是早期的外销瓷。

考古研究结果还表明,这艘沉船是运输瓷器的货船,但不是出海远洋的船,估计它是先驶往澳门或澎湖列岛等地,从那里将货物转到远洋船只上销往国外。

意义———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厦门大学教授、原中国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告诉记者,康熙时代的青瓷可谓中国瓷器的巅峰之作,青花瓷器更是清代瓷器的代表。这次水下考古发现的文物内容丰富、品种多样,十分难得,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为研究青花瓷发展历史和清代早期外销瓷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至于这是一艘什么船?为何沉没在这里?船上有多少瓷器?这些瓷器因何价值连城?沉船所在的位置是否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这些谜团都将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深入而逐渐解开。

背后———记者下水装备,重49公斤。

央视女记者范伊然是这次下水直播员之一,此前,她曾培训了3年多。据她介绍,下水的工具包括气瓶、呼吸器、罗盘表、脚蹼、面罩等。考古人员的面罩是新近研制出来的,可在水下进行简单的通话。而水下记者所用的头盔是专门进行水下施工使用的,可随时与船上人员保持联系,而且使用船上直接供气系统,所带气瓶在出现意外时可应急使用。全套装备足有49公斤。而水下考古人员多用轻潜设备,以方便水下工作。

“碗礁”的由来

“为什么会叫碗礁,就是因为很久以前载着瓷器的船沉在这里,渔民在打鱼时曾意外‘捞上’一些碗。”昨天下午,一名上了年纪的老渔民告诉记者。

这位老渔民说,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沉船的传说:上百年前,这里是一条商船往来频繁的航道。因为暗礁众多、海流变化莫测,一些商船沉没于此。根据沉船上的货物,当地人依次把这里的海域叫碗礁、白糖礁、银珠礁。

相关链接

福建水下沉船不少

福建海域13.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324公里,位居全国第二,地处东海和南海的交通要冲。福建在宋元时期就有发达的海上交通,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古代商船从福建等沿海地区出发,穿过南海、印度洋、东南亚、非洲将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往欧洲。而福建运输瓷器的船只因为失事等原因,有部分沉没在海底,给后人留下许多不解之谜。

据了解,在福建省闽南地区(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三市)发现的多达数百处的古代瓷窑遗址,其年代上迄南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反映了福建地区陶瓷器生产的持续发展、长盛不衰,大量产品还远销海外。福建东南沿海古为“海上丝绸之路”(又称“海上陶瓷之路”)。由于种种原因,福建大批输出的陶瓷器有一部分未能到达预定的港口和地点,而是随着失事、遇难的船只沉没于海底。连江县东洛岛与正在沉船考古的平潭县屿头乡碗礁海域,都有运输陶瓷器船只失事、遇难于此。

相关新闻

宁德截获2000宋元陶瓷碗

N本报记者黄义伟/陈贺/通讯员谢贵明文/图

本报讯9月15日上午10时多,一艘渔船从连江悄悄向宁德蕉城区漳湾下塘海域靠近,被宁德边防官兵拦下,从渔船里搜出了1393个古代陶瓷碗。接着在中午12时多,边防官兵又在蕉城区三都镇的青山海域拦下了闽平渔8551船,搜出了539个古代陶瓷碗,涉案人员16人落网。昨晚,省文物专家的鉴定初步结论出来,陶瓷碗是宋元时期的珍贵文物。

据介绍,此次案件的组织者是福清龙田人林财玉和三山人林光灼等人,9月10日那天,林财玉打电话给林光灼,说在连江的东洛岛附近海域有大量古董,一同过去打捞发财。当天下午,在林财玉的召集下,他们和另一个同伙“老郭”找来了三个潜水员,一起到福州寻找一个神秘的平潭人。

这个平潭人很快就找来了一条没有船名又没有船号的木质船,乘着夜色,从平潭出发,于9月11日凌晨,到达连江东洛岛附近的海域,开始打捞海底沉船上的古董。打捞活动一直持续到9月15日凌晨3时,共打捞了2000多个陶瓷碗。之后,他们计划将陶瓷碗运到福州再转手,途中被抓获。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从平潭到北京 碗礁“海捞瓷器”倒卖路径图


自福建海域发现古沉船遗址后,近期,“海底捞宝热”在当地掀起,渔民不在白日出海打鱼,而选择在黑夜出海寻找沉船遗址的文物。这些渔民出钱凑股,买来设备,请来潜水员,组建了“股份制公司”,屿头岛许多家庭入股参与了盗捞。

盗捞者在海底洗劫的“海捞瓷”,经过流通链条,在北京潘家园等古玩市场卖出,甚至走上拍卖会,被海外的买家拍下。这种非法打捞行为不仅掠走大量珍贵文物,而且严重破坏水下文物遗存,记者赶赴福建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

意外发现 渔民掀起寻宝热

按照中国水下考古队执行队长、福州考古队队长林果的说法,福建海域的海底“寻宝热潮”始于一年多前。去年6月24日,福州市平潭县屿头岛一位姓林的渔民在附近的碗礁海域捕鱼时捞上了几件瓷器。这位渔民预感海底会有些什么,当天他携带潜水装备沉到海底,看到了一艘古沉船。

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碗礁一号”古沉船,水下考古人员发掘、出水了以青花瓷器为主的文物达16000多件。当时考古人员甚至一次就遭遇了25艘盗捞船只,结局是至少有一半的文物被盗捞。

但“寻宝热潮”没有因“碗礁一号”的发掘而结束。11月21日,记者在福州调查了解时,依然有传闻说哪个渔民因为捞到海底宝物而一夜成为了百万富翁。

福建海域辽阔,岸线绵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之一。其中,福建福清海口、长乐松下、平潭屿头三地交会的“碗礁海域”,被称为沉船最集中的海域。福州市委宣传部一位官员也称:这些古沉船遗址涉及福州四个县的海域,至少有几十处。

暴利驱使盗捞团伙公司化

“后来出现渔民入股公司化的海底捞宝运作方式,购进的打捞设备甚至比考古队的还要好!”中国水下考古队执行队长林果说。

他说,从去年年底开始,渔民已经不甘心小打小闹了。经济条件较好的渔民,3个人就可以组建起这样的一个盗捞组织。购进一艘100马力的快艇大约需要10万元钱,卫星定位设备本来很多渔民就早已购置。潜水员本身也是股东,他负责携带潜水设备。这些潜水员大多来自广东、上海、江西等地。他们盗捞文物的利润分成就效仿打捞经济作物的分成:船主分六成,潜水员分四成。

“不过,这些盗捞组织可能还要花一部分钱去打通某些关节,以保证他们能顺利作业!”林果说。

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凡是入股的渔民都会亲自随行盗捞船只,因为他们担心文物分得不均。福州边防人员在一次打击行动中发现盗捞船中男女老少都有,甚至还有一名孕妇。

记者在福州平潭当地了解到,一个叫屿头岛的小岛被形容为“几乎全岛所有家庭入股参与了盗捞”。记者实地考察了解到,它位于沉船集中的“碗礁海域”,离福州长乐松下码头有近10海里的距离,全岛有1万多居民。在圈内人士口中,屿头岛成为所谓“海捞瓷”的起源地,许多因为盗捞一夜暴富的传闻,地点也是该岛。

武力对抗 盗捞者气焰嚣张

林果说,盗捞者气焰嚣张。9月16日深夜,福州考古队工作人员赶往平潭大练岛附近的海域,遭遇了两艘盗捞船。考古队的船迅速靠近了其中一艘木船,林果指挥大家将两船的缆绳系在一起。就在这时,本来刚装上东西准备离开的快艇回头,把聚光灯对准考古队员。

“快艇上有7个人,当时他们有人亮出了刀,准备冲过来夺回木船。”当时在场的《海峡都市报》记者侯希辰回忆。

当这些盗捞分子冲上来砍断木船缆绳时,附近的渔民赶来帮助考古队工作人员,对方这才弃船逃离。

9月23日,考古队的船再次到了平潭大练岛附近的海域,几艘盗捞快艇把考古人员的船只夹在中间,有一个男人还举起一个像炸药包的东西,威胁:“再靠近点就炸了你们。”

考古队工作人员只好拨打了海警电话。等海警赶到时,这些盗捞船已经四散逃走。

野蛮盗捞炸药炸开古沉船

对于考古工作人员来说,最痛恨的莫过于盗捞者的粗暴盗捞方式,盗捞者甚至用炸药直接炸开古沉船船体,取走里面的文物。

林果介绍说,水下考古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工作,远比陆上考古复杂。光是前期调查就要花费很多精力,要对船体定位、拍照、清淤、防腐等,而打捞本身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工作,还不到总工作量的百分之十。

“但盗捞者根本不可能采取考古的工作手段,他们的潜水员带着网兜,装上东西就跑。我们调查时发现有一艘古沉船船体有一个大洞,现场一片狼藉,明显是盗捞者用炸药炸开了船体把东西取走了。”林果说。

据其介绍,对从海里捞出的东西还有一个重要工作要做,就是褪盐,因为长时间在海里浸泡,文物的缝隙中有盐,如果变得干燥,盐发生膨胀就可能把文物损伤。但许多盗捞者不了解这个知识,捞来的东西就会被糟蹋。

“海捞瓷”流通链条

储放点:屿头岛渔民家中

青花小碗卖价1000元左右

福建海域被盗捞的以青花瓷为主的文物究竟流向了什么地方呢?

11月23日,记者从福州长乐坐船到达屿头岛。屿头岛属于平潭县管辖,被当地考古人员形容为“几乎全岛所有家庭入股参与了盗捞”。

记者试图在岛上寻找卖家,但村民一听说要“水下捞的东西”都笑着摇摇头跑开了。最终一位开三轮摩托的陈姓村民说:“货肯定有,但你是外地来的,现在抓得紧,谁敢卖给你?”

“你找到这里的关系人或者亲戚再来找我吧!”这位村民说。

而据圈内人士说,一部分盗捞的文物就被渔民储藏在家中。

中转站:福州长乐松下村

青花小碗卖价2000元左右

福州长乐松下村离“碗礁海域”近,又离机场和高速公路近,成为这些所谓“海捞瓷”的中转站。当地财力较强的人从盗捞的渔民手里相对便宜地收购“海捞瓷”,再以较高的价格卖给从各地来的文物贩子,而这些中间商在交易的同时还能保证对方安全离开福建。

长乐松下村有一个圈内人士皆知的文物贩子“陈老大”。知情人阿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提供了当时在“陈老大”家看货时的照片。

阿黄说,今年10月,他经人介绍,到“陈老大”家中地下室看货。当时他惊呆了,一个大水池中至少有千件“海捞瓷”正在褪盐。

接头点:北京“程田旅馆”等

青花小碗卖价4000元左右

圈内人士说,北京一个叫“程田旅馆”的地方是“海捞瓷”的私下接头交易处。

11月26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朝阳区十里河的“程田旅馆”。这家旅馆已经成了文物贩子的聚集地:每间房间的门上甚至特意安上了大玻璃,许多文物贩子常常直接把东西放在床上,购买者看中可以敲门进入。

在该旅馆租住的几名文物贩子告诉记者,因为水温低,最近“海捞瓷”不多见了,在市面流通的货也不多。

终端:各大拍卖会

中国水下考古队执行队长林果等人介绍,有些高档的“海捞瓷”最终是通过一些拍卖会拍出,然后以合法化的身份流到国外。

他说,今年10月份,他从电视上看到了北京一家拍卖会的拍卖画面,他可以确定其中一只被拍卖的大盘就是从福建平潭大练岛海域打捞的,至于文物是如何走上这个拍卖会的,他就不清楚了。

“这只大盘的起拍价超过了100万元。”林果说。

海外热捧海捞中国清代青花瓷


1月底,苏富比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了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约7.6万件中国清代青花瓷器,引起了全球收藏界的关注。为期3天的5场拍卖会取得了300万欧元的总成交额。

这批“海捞瓷”是从一艘沉睡在南海海底近300年的中国商船上打捞上来的,包括青花茶具、瓷盒和彩釉人像等,品种繁多。从形状和图案可看出,这批瓷器专为欧洲市场特制,部分瓷器上还有雍正年制的落款且大部分瓷器都产自中国赫赫有名的瓷器重镇景德镇。

据苏富比拍卖公司中国艺术品专家卡若莱·舒尔顿女士介绍,17至18世纪时,欧洲的皇王公族、商贾名士很崇尚中国瓷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清朝政府并不鼓励对外贸易,但从1999年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这个陶瓷商船看,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惊人。她指出,谈到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上的经贸往来,人们提到更多的是中国丝绸,但至少从这整船的货品不难看出,中国瓷器当年在欧洲已经颇有名气。

据悉,此次拍卖会吸引了200名收藏者,其中以欧美人士居多。苏富比荷兰分公司总经理马克·格罗说:“我们对拍卖的结果相当满意,它表明收藏界非常看好中国清代瓷器。”

7万多“海捞瓷”讲述清代外贸故事


1月底的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对全球收藏界来说无疑是一大热点———约7.6万件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中国清代青花瓷器于今明两天在这里拍卖,而在拍卖之前举行的3天预展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瓷器爱好者。

这批“海捞瓷”是从一艘沉睡在南海海底近300年的中国商船上打捞上来的,通过苏富比拍卖行进行拍卖。在这次拍卖前举行的预展会上,苏富比拍卖行中国艺术品专家卡若莱·舒尔顿说,国际收藏界对此次拍卖十分关注。据称已有不少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新加坡的藏家表示将参加竞拍。在这批瓷器中,大部分产自瓷器重镇景德镇。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清朝政府并不鼓励对外贸易,但从1999年在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这一陶瓷商船看,中国当时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惊人。”舒尔顿一面把笔者引入陈列着数千件中国瓷器的大厅,一面认真地说。

她指出,谈到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上的经贸往来,人们提到更多的是中国丝绸,但至少从这整船的货品不难看出,中国瓷器当年在欧洲已经颇有名气。

据说,17、18世纪时,欧洲的王官贵族、商贾名士很崇尚中国瓷器。当时多数人不可能到达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但在家里摆几件中国瓷器,喝茶、吃饭用上来自中国的瓷器似乎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次从越南海域打捞上来的瓷器中,不但有专门针对东南亚市场的茶具,亦有瞄准欧洲市场的杯盘碗碟。

舒尔顿说,那些外表涂有咖啡色釉料的茶盅是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的瓷器,而描绘有欧洲风景的盘子,似乎是当年“来样加工”的产品。在这艘23米长、8米宽的木船上,人们还发现了一些“康熙通宝”字样的铜钱、虎面吉祥物和一枚有“潘廷采印”字样的私人印章等物品。虽然没有发现公司章印,但专家推测,出自中国广州著名外贸中心“十三行”的潘廷采应该是这艘商船隶属的贸易公司的合伙人之一,而且他当时可能亲自携带印章押船出海。

海捞瓷器鉴定的方法


“海捞瓷”是指从海里打捞出来的古代沉船瓷器。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载有中国瓷器的船只在远洋途中因意外事故而沉没在大洋深处,随船瓷器也被埋藏在海底。随着沉船打捞技术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底沉瓷陆续面世,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研究也开始升温。与此同时,为商业利润驱使,伪造的海捞瓷开始在市面上出现。

要识别海捞瓷,首先要清楚海捞瓷的形成过程。一般情况下,船沉入海底的过程中,船上货物会随货箱的破裂而倾散在海底,但有的包装较牢固且摆放位置恰当的货箱也会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两种情况下的海底沉瓷的外观形态完全不同:前者由于散落在海底,被海底海流、泥沙冲击掩埋,同时被海底生物附着,年深日久就会在器物表面形成程度不同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附着和海流泥沙冲击痕迹等;后者由于存储在较完整的货箱或船舱内,或被深埋海底,除海水浸蚀外基本没有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此类瓷器出海后经简单清洗就可焕然一新(如“碗礁一号”海捞瓷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这种情况),其外观无明显的包裹体,但海水的腐蚀会在瓷器表面留下痕迹,往往使瓷器表面呈现哑光,甚至出现腐蚀斑块等。而一些看似久经沧桑、粘满了奇形怪状海底生物残留体的瓷器,清洗出来也许是一件外观铿亮、釉水肥润的现代瓷器。当前一些人正是利用海底生物来伪造海捞瓷。

海捞瓷真品特征瓷器沉入海底后,海底生物在瓷器上必然经过附着、生存、死亡的过程,并随瓷器一起经受海流冲击,最终被泥沙掩埋,因此,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看上去“干”“老”,近期才“乔迁新居”的海底生物遗存基本没有。经过上百年时间,能在瓷器上“寄生”下来的海底生物残留体已完全钙化,有的已成化石状,没有新鲜感。扳开个别海底生物残留体观察,会发现里外钙化程度相同,色泽基本一致,嗅之无异味,且基本没有锐角及特别突出的部位。但也有特殊的情况:有些瓷器由于刚好掉入海底岩石或珊瑚礁缝隙中,受海流、泥沙冲击影响较小,一些海底生物如珊瑚类还能在瓷器上长成一定的形状。瓷器来源于瓷土,与碳酸钙类矿物质有很好的物理亲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类矿物质,海流运动和温度变化会使海水中这些盐类物质逐渐集结在瓷器表面并沉积下来。因瓷器表面釉层坚硬光滑,附着在瓷釉上的一些沉积物并不牢固,出水后用指甲也可以刮掉部分.利用渗透原理,以稀盐水浸泡这些瓷器数日后,瓷器表面那些盐类沉积物会逐渐剥落,个别附着较牢固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清洗,一般都可清理干净。

如何辨识伪造海捞瓷假海捞瓷多是将新瓷器装入网内沉入海中经浸泡数月而成。作伪者往往将装有瓷器的网一端系牢在水面固定物(如趸船、浮标、网箱等)上,一端沉入海水中进行浸泡,以便回收。有趣的是,他们有时还定期将瓷器提上来下些饵料之类,以吸引海里的鱼、贝类来器物上附着、排泄,过半年左右,这些所谓的“海捞瓷”就可以出水了。这种短期浸泡瓷器有破绽可寻:瓷器上附着的海底生物残留体看上去“湿”“新”,有的贝类好像是刚“乔迁新居”。有的附着物还有新鲜感,扳开个别螺壳观察,里外色泽相差明显,外面陈旧,里面却很新鲜,有的还能嗅到明显的腥味。有的海洋生物残留体形体完整,有棱有角,没有磨损痕迹。这些“海捞瓷”绝大多数粘附的是螺壳类生物及其排泄物,偶有类似无机盐类的沉积物,实际上也是用一些物质捣碎后加粘合剂粘上去的,与真正的碳酸钙类沉积物相比很容易分辨。这些粘上去的东西用指甲刮不掉,用水长时间浸泡也不会剥落,用刀去刮也很难刮掉,当其被刮掉的时候,器物的表面也损坏了。据观察,目前市面上出现的海捞瓷中真品还是较多的。就整器而言,宋代以前的陶瓷器也经常可见真品,但多属普品,而品相较好的青花、青瓷类器物很难见到完好真品。

欢迎订阅此号:古玩古董鉴定评估、实时输送最专业的古玩鉴定知识。

开片瓷器怎么鉴别


开片瓷器原本为一种瓷器釉面的自然开裂现象,形成开裂原因主要有两种:一 在瓷器成型时胚泥沿着一点方向的延伸;二因为胚胎以及釉的受热程度不均,烧成后冷却会使其釉层发生快速的质变,就会引起开裂的现象。自然的开片经过了时间的发展,瓷器的釉面温度不均以及原料的提纯度不一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裂纹,但这样的裂纹不会深入到瓷器的底部,只会在其表面;人为的开片则是在宋代时的哥窑开始烧制,会露出瓷胎,这是因为在制胚的过程中经过浸泡的原料会形成泥浆,制成的胚胎,外形就像是龟裂的纹路,渗透到了其瓷器的里面。

开片瓷器的发展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主要出现在汝窑、哥窑等地方,釉面的开片也是大小不均、粗细、长短不一,有蟹爪纹、冰裂纹、鱼子纹等多种纹路的形式呈现。

汝窑瓷器烧制的开片,其瓷器的釉层十分的薄,在其天青色的釉面上会隐隐约约呈现出胎骨的红色,开片细小且杂碎;还有一种是鱼鳞状的玉质感非常强烈的开片,这类型的纹路存世量较少,曾经拍出的价格高达两八亿。在宋代官窑烧制出的开片瓷器,在南宋官窑发现的开片瓷器大多器物都在20~25厘米之间,釉色主要是以米黄色和灰青色两种为主,米黄色的瓷器只经过了一次的上釉,而灰青色的瓷器则是经过了多次的上釉,釉面上都呈现出了大小不一的开片裂纹,主要的特征就是器型以及色泽上。发展到哥窑的时期,开片瓷器迎来了属于它的高峰期,大量的开片瓷器问世,将这一种缺陷加以利用和改造发展成了一个真正以开片为装饰的瓷器窑,金丝绒线就是黑色的纹路,卡片较细碎。

现在我国的开片瓷器在市场上大多都是由现代瓷器所仿制的,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快速的进行辨别:一观其开片的裂纹,是粗还是细、繁多还是少数,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烧制出的纹路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二 裂纹瓷与无裂纹瓷之间的区别,一种是其瓷器本身就有釉面的裂痕,而另一种是经过化学原料的加入使其产生出裂纹,两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会直接影响其价格以及收藏价值;三是观其瓷器的大小,宋代时期的开片瓷器大多都是在二十厘米左右,而汝窑烧制出的瓷器大多都是小件的器物,不同的时期烧制出的开片瓷器的大小、造型、光润度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现代的仿制虽然在其瓷器的釉面上也存在着开片纹路,但是是因为添加了其他的东西,使其的收藏价值变得更低,在外形上与古代的裂纹瓷却是十分的相似。因为朝代的不同、原料的不同、烧制工艺的不同在其价格以及收藏价值上、辨别上都有着不同的价格以及方式。

清代镇窑开窑 12件瓷器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出窑瓷器呈现四大亮点

据悉,镇窑(第2窑)复烧的6种12件复仿制首都博物馆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的古瓷藏品被首都博物馆收藏。“开窑门啰~”6月16日上午,景德镇清代镇窑里的一排排匣钵被窑工搬出,万件瓷坯经过烈火的烧炼蜕变为精美的瓷器,经专家认证,出窑瓷器质量优良,复烧成功。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纯一法师,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王国聘教授,江西日报社副巡视员赵抗援等嘉宾出席仪式。

首都博物馆收藏复烧瓷器

景德镇清代镇窑(第2窑)复烧点火仪式在6月12日举行。经过一昼夜的烧炼,在烧窑把桩师傅的判断下,13日12时15分歇火。经过2天的冷却后,复烧开窑认证仪式在6月16日举行,20多位窑工将装瓷器的匣钵一一搬出。

这次复烧产品中复仿制了首都博物馆的6种12件景德镇古瓷藏品,分别是清康熙豇豆红釉洗、清雍正祭红釉玉壶春瓶、清雍正粉青小口瓶、清雍正青花云龙纹尊、清雍正缠枝葫芦纹橄榄瓶、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仪式上,首都博物馆接受了这12件复仿制瓷器并宣读收藏证书。“在我们博物馆里收藏了很多景德镇的瓷器,我们与景德镇很有渊源。”在接受大江网记者采访时,首都博物馆专家张鹏说,“这次我们见证了复烧的全部流程,对于首都博物馆今后的研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复烧古代窑可以更好传播传统文化,而我们也将把向大众传播传统制瓷技艺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

出窑瓷器呈现四大亮点

记者从开窑认证仪式上获悉,这次复烧的瓷器具有四大亮点,除了复仿制首都博物馆的景德镇古瓷收藏品外,还烧制了6518只青花碗,据悉,这些青花碗全部由古窑民俗博览区清代圆器作坊的老艺人手工制作。

而高温颜色釉瓷的釉料由景德镇颜色釉瓷世家传人使用祖传秘方配制,据悉,这一秘方已相传二三百年,令烧制的瓷器再现古代精品水准。此外,这次烧制的作品还包括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如、刘远长、赖德全的作品和1位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敏祺设计的传统茶杯。

现场工作人员展示镇窑烧出的瓷器

专家现场认证

6种12件复仿制古瓷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阅读延伸: 世博会景德镇瓷器精品——即将拍卖

景德镇“明三代”官窑古瓷走进世博

景德镇举行清代镇窑第二窑复烧点火仪式

瓷器开片纹路介绍


“冰裂纹”开片:这是形容在冰晶玉洁的釉面上形成了象冰雪一样清彻的裂纹。这种裂纹十分致密,没有缝隙,杂质无法侵入,历经数百年,仍然显得晶莹剔透。

“文武”开片:这是形容陶瓷器物上下左右,通体开片。其中呈大型的不规则开片,比喻为“文片”,当中又套有较小型的开片,比喻为“武片”。

“鱼鳞”状开片: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开片现象,主要集中在北宋汝窑、宋官窑和少数南宋龙泉窑制品上,其他品种未曾见过。形态是在肥厚釉层的层与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开片现象。

“金丝铁线”型开片:《简明陶瓷辞典》解释为“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而得名”。

“百圾碎”开片:这也是哥窑开片的一种,只不过是纹片更细碎而已,是出窑前降温过快,致使釉面四分五裂,裂纹密如攒珠。

“苍蝇翅”开片:这是唐三彩特有的现象。

唐三彩是唐代盛行厚葬之风的产物,并吸收西域风情,塑造出了器型丰富、绚丽多姿的器物,充分昭示了盛唐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芝麻纹”开片:这类开片形态与唐三彩釉面开片类似,细如芝麻颗粒,但因附着在瓷化胎质上,附着力相对强,釉层无翘起现象。唐长沙窑制品最具代表性

蟹爪纹开片:蟹爪纹是胎釉的遇热由于它们的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一种陶瓷烧制过程中的物理现象,这种物理现象表现在汝窑的釉面上,则是如同螃蟹爪走在泥沙地上产生的痕迹,由此,被人们称之为蟹爪纹。

巧遇出水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长江航运公司的船员老张。吃饭闲聊,我津津乐道地讲起自己的瓷器收藏,这位船员听了之后,带笑向我说:“我们的沙刁子(指专门在江里捞沙的船舶)在江心里夹沙,捞了许多瓷器在船上,我们不懂,你肯定有用。明天我带你上船看看。”

听到这样的消息,对一个搞收藏的人来说,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夜里难以入睡,第二天按约定的时间和地点来到江心的大沙刁上,惊奇地发现,到处都是明清时期青花瓷片,有的器皿几乎只残缺一点。进了老张的舱室,我第一眼就看见他的床铺底下有一只蓝地白花螭龙盘,拿起细看是清雍正年间所制,底足内是笔锭如意花押图记款。那釉色,那幽菁的青花色调,令我赞叹不已!接着,老张把我领进船员的舱室,向大家介绍说:“这位先生是搞瓷器收藏的,我们每人把捞上来的那些玩艺儿拿出来让他鉴赏鉴赏!”船员们听说,纷纷从自己的床铺底下拿出许许多多的碗、杯、鸟食罐、瓶等,大都是明清两朝的民窑青花瓷。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一观赏,并十分认真地挑选了其中的10余件完好无损的瓷器。当我要按市场的时价付款时,他们都一个劲地推让,后来在老张的协调下,我付了一半钱算是给他们买香烟抽的,他们才乐意地接受了。

午饭时,我发现桌上的餐具全是出水瓷器(有伤残),酒壶是宋代的影青执壶(长流缺盖、毛边、冲口),杯子、碗、盘全是明清的,清一色的出水餐具所造成的氛围仿佛将我带入时间隧道,使我感到似乎是生活在古人之中,那心情、那感受,是我从未经历过的。

辞别老张和船员们,回到家,我细心地把这些瓷器进行分类整理。有宋代影青撇口外卷入棱瓜楞杯二只,高13.5cm,口径12.5cm,足径7.7cm。两杯胎质洁白细腻,胎壁极薄,瓷化程度高,胎呈半透明状态,是典型的湖田窑瓷。明代青花鸟食罐3只,蓝釉水水盂一只。青白釉高足杯一只,口径12.5cm,高7.5cm,足径4.7cm,足高3cm。青花小碟一只,口径12cm,足径6cm,高2.5cm。明代晚期青花碗5只,清代青花碗3只,青花盘4只。从出水瓷器和船上的大量瓷片推断:长江这一水域运载瓷品的沉船时间上朔可到北宋,下至清代乾隆(因为乾隆以后的瓷器未见)。后来我经过多次调查,事实和推断是吻合的。据船员们介绍说:古代长江这一流域情况极为复杂,水流湍急,主航道逐渐北移,因此,清代嘉庆以后,这一水域的沉船事件就少了。

偶然获得的这10余件出水瓷品,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收藏。待有机会再向藏友们介绍实物,向藏友们求教。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平潭沉船开捞 清代瓷器出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平潭沉船开捞 清代瓷器出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代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