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 导航 >

高仿夜光元青瓷被指真品 专家出鉴定要5000元

高仿夜光元青瓷被指真品 专家出鉴定要5000元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古代元昌隆瓷器 如何鉴别元明清瓷器

2021-05-14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马先生展示家传元代夜光梅瓶。

昨天上午,家住南京建邺区的马先生,抱着一只高约50厘米的青花瓷瓶来到本报,称这是元朝青花瓷瓶、三代家传的宝贝,希望寻找伯乐收藏。马先生还特别说明,这只瓷瓶在黑暗处能发出萤光,已请北京方面的专家鉴定过,估价达数亿元之巨。“我是想出售它,用赚得的钱创办属于自己的实业。”马先生说。然而,记者带着马先生来到位于南京大行宫处的一家文物公司,一位姓肖的专家在察看后指称,这是一个高仿品。北京的专家则告诉记者,不能确定马先生的瓷瓶为元青花。

初识元青花瓷瓶

记者看到这只青花瓷瓶,瓶口宽约4厘米,仅容两指出入。瓶身中间粗,底部细,最粗处直径近25厘米,瓶身线条优美,抚之并不平整,釉质较厚,色彩图案也很鲜艳。

在蓝白相间的瓷瓶身上,绘满了图案。上部有着较为舒展的蝙蝠状花纹,呈草木不规则生长的曼妙姿态,瓷瓶底部规则描绘了祥云和心形图案。瓷瓶中部绘了饱满的花草图案和四个身着古代服饰的人像。一个官兵模样的人物,手拿令旗,身佩一弯刀,类似胡刀,另两人冠帽着长衫,其中一人穿靴,一人着履;还有一个身披袈裟的执杖和尚衣袂飘飘,仿佛马上就要绝尘而去。

据介绍,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记者发现,马先生提供的这只元青花瓷瓶,仅从瓶身的印花来看,具有元代青花的特色,而瓶身人的衣着,也颇具元代古风。

果然奇特瓷瓶黑暗中发光

“此瓶为梅瓶,为摆件,主要是用于摆放观赏,并不用于盛物。”瓶主马先生告诉记者,更为奇特之处在于,这只梅瓶是夜光瓶,黑暗中能发光。为了印证夜光瓶奇景,马先生将瓶置于黑暗角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只能隐约看到萤光,和马先生描述在家中所见相去甚远。

马先生说,可能是前几日梅瓶一直在箱子里,没有吸收到充足的阳光。马先生接着提出能让瓶身充分发光的方法:给瓶身加热。在向瓶里灌了一些开水后,瓶身很快热起来。当再次放置到黑暗中时,瓶身果然愈加萤亮,光亮如萤火虫发出绿莹莹的光一般,瓶身底部和头部尤其萤亮,青色花纹遮挡处萤亮减弱,黑暗中品评青花瓷花纹别有风韵,果然令人称奇。

马先生称祖籍在陕西,爷爷曾在西北军服过役,是西北军十三太保之一的手下,因此得到了类似这样的不少宝物,并家传至他们这一辈。至于为何发光?他自己也不太清楚梅瓶发光的原因,专家也没有给出解释。这只梅瓶由爷爷辈传下来,后来摆在家中,晚上就可看到发出萤光,殊为奇特。

价值不大专家称仅为高仿品

按照马先生的说法,他曾请北京及陕西省的专家鉴定过,专家估价达亿元之巨,这让他对这个瓷瓶很有信心。身为玩家的他,希望出手赚钱创办实业,记者为一验虚实,联系了一位专家检验。

昨天上午10点多,记者陪同马先生来到南京十竹斋文物公司,就此瓶的真实性咨询一位姓肖的专家。戏剧性的一幕在马先生打开箱子时发生了,还未等马先生完全将瓷瓶取出,肖先生立即断定:“别拿出来了,这个是仿品。”肖先生称,这个梅瓶瓶身的花纹散了,颜色也不对,过于鲜艳,仅是高仿品。

虽然马先生未介绍身世,但肖先生一席话让记者大吃一惊。“这只梅瓶可以作为观赏之用,要收藏的话,价值不会很大。”肖先生说,这种仿古的东西见得比较多,听其来源,不外乎祖上是军阀、大地主等等。与马先生对记者所言,几乎如出一辙。

听说是仿品,马先生当即反驳起来,“元代青花瓷花饰有六七种,这瓶上的花纹也许是这位专家不熟知的,再说,你见过的元青花式样或许还没有我见得多。”马先生仍坚信这个瓷瓶是元青花,称如此神奇的宝瓶,他不会让它埋没,会继续咨询别的专家。

那么,马先生称曾到北京让一位国家级的鉴定师看过,确定元青花无疑。记者在网上搜到了马先生所称的专家,并找到了联系方式,发现对方属于北京的一家文物鉴定公司。接电话的专家先是称,马先生确实拿着瓶子来鉴定过。但在得知记者的身份后,他又改口称只是见过马先生发来的照片。

“具体是不是元代青花夜光瓷瓶,因没有见到实物,不能确定,仅从图片看,有点类似。”这位专家说,他们跟马先生有过联系,但具体的鉴别,还是要看他的实物。随后,这位专家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确实有一位国家级的鉴定专家,平常不轻易接待鉴定人,而公司的鉴定也分为三个档次,分别为眼睛鉴定、仪器鉴定及专家鉴定,并出具有法律效力的鉴别书,而价格也分别为300元、500元和2000元。“只有有必要时,才会由专家出现鉴定。”这位专家说。

马先生对北京的专家的说法很是惊讶,他确实托朋友请那位专家鉴定了,但是出具鉴定书要5000元,所以他就没要鉴定书,他还是相信这是真正的元青花。

链接

央视曝假鉴定利益链艺术品摇身变价值千万文物

今年的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只要给出鉴定费,价格低廉的普通瓷器就摇身一变成为价值连城的宝贝。与此同时,2011年3月18日,播出的央视《经济半小时》也对此进行了关注,再次深入曝光了虚假鉴定文物的利益链条,一些自称国家级的专家,也参与鉴别牟利,令人心寒。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专家曝古玩高仿市场:成本在千元 高3万卖出


这件小画缸底部“泥胎底”和落款是真的,其余为仿造。

这件元青花瓷底部为真,其余为仿造。

古董收藏以及交易在珠三角一直有非常广泛的市场,尤其是在佛山的顺德、南海等地,不少古玩收藏者一掷千金,就为了买到一件“心头好”。不过,近年古董行业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损失惨重。

报料:瓷器造假数量庞大

目前,在顺德、南海的古玩交易中,古家具、古瓷器、古玉器是大热,其中又以古瓷器交易最多,梁先生告诉记者,“古瓷器的交易基本可以占据三分之二强,其一是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水平非常高;其二是古瓷器升值潜力巨大,是各拍卖行的最爱;其三是往往一件看起来不知名的瓷器,最终能卖得天价。”也就是这些原因,古瓷器在顺德、南海的交易量非常巨大,造假数量也非常多。

根据梁先生的调查,近几年各种造假瓷器在顺德各镇街出现,“其中伦教、勒流两地,受骗金额特别大。”梁先生说,他因为专业关系,从2010年开始,帮助顺德各地古玩爱好者进行免费鉴定,常受邀到古玩收藏者家中做客,因此了解了一些受骗情况。

梁先生告诉记者,他接触的案例中,受骗超过1000万元的就有三个,“相关民事诉讼还在进行中,但老实说,古董交易没有白纸黑字的合同,一切都凭眼力,官司很难打。”梁先生说。

分析:造假水平高超骗过藏家

现在的古玩收藏者鉴定水平都比较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受骗案例?梁先生告诉记者,其主要原因就是古瓷器造假中“移花接木”手段、造假水平太高超。所谓“移花接木”,就是将一些真品的古瓷器碎片“嫁接”到仿造的瓷器中,造成“半真半假”的情况,让不少古玩收藏者中招。

梁先生拿出两件收藏品,其中一件名为“清光绪青花龙纹小画缸”,其中底部泥胎以及“清大清光绪年制”的落款均为真品,是古瓷碎片,而其余小画缸部分,均为伪造,这件伪造品的成本在1000~1500元左右,但能轻易卖出2万~3万元的高价,“民间存在巨量的光绪年间真品古瓷器残片,所以造假者特别喜欢用移花接木的办法出售这类瓷器,受骗者也最多。”

另外一件收藏品名为元青花小碗,其底部依然是“移花接木”的真品瓷器残片。这件藏品碗面的釉面造假水平也非常高,“用上非常高科技的手段,提取元青花釉面的各种组成,然后进行配方涂釉,最后做旧。”梁先生说道,这件元青花小碗,让一位顺德的收藏者损失超过5万元。

据悉,经过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广州市收藏家协会三位专家的鉴定,确定梁先生拿出来的瓷器确为仿造品。

提醒:第三方鉴定也需提防

与“移花接木”手段一起的,是更加难防的“第三方鉴定”。因为移花接木的部分,是真品瓷器,某些所谓第三方鉴定专家,就会给出“瓷器底部是真品”,或者直接用红释光技术,得出底部为真品的结论,“因为底部本来就是真品嫁接上去的,所以无论他们给出什么鉴定结果都是真实的,即使日后产生纠纷要上法庭,第三方鉴定也不会担负什么责任。”梁先生说。

如何防范骗局?除了古玩收藏者提高自身水平外,梁先生倡议古玩行业也要进行“无故退款制度”,“就是在购回后,在一段时间内,比如半年一年,古玩收藏者"感觉不对",在古玩没有任何损坏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找到卖家全额退款。”梁先生说道:“实际上现在顺德、南海有数个古玩交易平台,实现的就是这套交易办法,我觉得是可以大力推广的。”

揭秘

瓷器最常见十大造假法

菜鸟级

其一,伪造器型,就是从未在历史中出现的造型,由现代人仿造,“最常见的,就是大瓷器,比如元明两代的青花瓷,为了迎合某些收藏者"越大越好"的心理,做出一些高达1米甚至1米以上的超级瓷器。”梁先生说道。

其二,伪造纹饰,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特定的纹饰风格反映在陶瓷的画片上,也是断代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但现代人会肆意发挥,不按时代特点“乱画”,就出现假纹饰。

其三,“画工不到代”,与伪造纹饰类似,这是伪造古工匠的画工。

其四就是“工艺与时代不符”,比如元代、明代青花的胎底多采用手工模印,粘接而成,现代仿造品反而会出现胎底与瓷器“浑然天成”的情况。

梁先生说,以上四种造假办法,其实很多入了收藏第一道门槛的玩家,都能轻易分辨出。

进阶级

梁先生告诉记者,第五种造假办法比较高级,就是“按图索骥”,其实就是找权威收藏画刊,或者是权威拍卖行的画册上出现的“名牌瓷器”,进行一比一的仿造,“很多都仿造得难辨真伪,但实际上有些也比较好分辨。”

专家级

另外四种造假办法,就非常难以辨认,也是目前珠三角假古董市场的主流。梁先生介绍,这些其实都属于“移花接木”派,瓷器本身就是“一半真一半假”,分别为:老胎接底、老胎新釉、老胎新彩、老胎后刻款。“这些办法非常高超,在市场上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甚至混迹于一些拍卖会上。”

最后一种造假办法最特别,名为“仿造钜钉”,主要是很多老古旧瓷器因为历史原因破烂不堪,有专家会用专门的钜钉进行拼接,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就故意仿造老锔子钉去蒙蔽藏友,“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因为残破瓷器本身在珠三角受众不多,很多人都不喜欢买残器。”梁先生说。

几十元淘来的仿品竟被专家认定为宋瓷真品


神垕老街旁到处是仿古陶瓷摊档。

仿古瓷拉坯高手朱占坡现场表演拉坯。

由神垕镇民间高手做旧、在当地仅售几十元一件的当代汝窑瓷器,居然被几位来自北京的资深专家一致认定为宋代的真品。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就发生在不久前的河南省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

“我们仅仅是测试一下当地的仿古工艺,没想到其逼真程度竟能让专家大跌眼镜。”4月15日,该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颇为感慨地告诉来访的南方日报记者。禹州神垕镇素有“中国钧瓷之乡”的美称,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钧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当代北方最大的仿古陶瓷工业重镇。馆长张金伟则透露,近年来,国内多起古陶瓷文物贩假案件,涉案标的的生产源头都一路追溯到了神垕。尽管新世纪以来,当代钧瓷产业迅速崛起,带有现代工艺师落款的作品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市场,然而,仿古陶瓷产业在当地依然是不少匠人的赖以生存的手艺。

钧瓷之乡不只生产钧瓷

一踏入禹州的地界,仿佛就能闻到空气里飘着的那股浓浓的陶瓷的气味。

尤其是穿过启功题写的那块“神垕镇”的牌匾,踏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走进“七里长街”,看到肖河两岸林立的那些古老的戏台、神庙、楼宇、民宅和商行,木雕石刻,青瓦灰砖,无不写满数百上千年的历史沧桑,记者不知不觉便穿越到了民谣所唱的当年“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那种繁华。

禹州古名阳翟,乃夏朝古都,学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大禹治水的地方。其辖下的神垕是与周庄、凤凰、西递齐名的千年古镇。

从地理上来看,神垕是禹州市、郏县、汝州市三县(市)交界处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全镇总面积49.1平方公里,总人口42000人,其中镇区人口3.2万人。然而,就是在这个镇区建成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的地方,积淀了中国数千年陶瓷文化的精粹。宋代汝窑走向衰落后,神垕便由于生产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而引起皇家重视,很快由民窑转向官窑,进而扬名天下。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神垕人只生产钧瓷。“事实上,由于千百年来,当地的陶瓷工艺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因而,神垕的匠人不仅熟稔生产钧瓷,而且擅长制作汝、官、哥、定等其它著名窑口的瓷种,甚至在磁州窑、耀州窑等其它窑口的瓷种制作工艺下亦不输于原产地的工匠。”兼任禹州市陶瓷研究所所长的张金伟同时也是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陶瓷艺人,对当地的陶瓷文化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梳理得清清楚楚。在他眼里,神垕人的仿古陶瓷制作技艺堪称一绝,甚至已经达到了能够以假乱真的地步。近年来许多曾经在拍卖市场高价成交的所谓陶瓷文物,其实就是神垕一些当代民间高手的“杰作”。

接待记者的另一位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则透露,前不久北京来的几位专家集体鉴定了他们馆里提供的一件汝瓷,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均一致认定其为宋代的真品。“但颇为遗憾的是,这件东西只不过是我们此前从一位神垕的匠人手里买过来的高仿品。由于仿制品经过人为做旧,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所以连专家都看走眼了。”

“发生这种‘意外’一点都不奇怪。”应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和陶瓷学者、《神垕影像民族志》纪录片拍摄组负责人王洪伟博士邀请,这几天与南方日报记者一起在禹州考察交流的古陶瓷收藏家、广州市当代艺术研究院理事长冯玮瑜表示,很多学者,虽然长期与古董打交道,但是他们接触的多是真品,对于市场上流通的赝品则较少上手,更不用说去钻研仿古陶瓷是怎么做出来的。

此前,曾有媒体分析,除了龙泉窑的瓷种神垕镇不能生产,其它任何瓷种,当地的匠人都能在自己的手工作坊里边鼓捣出来。不过,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与龙泉窑颇为神似的玉石釉陶瓷在当地已开始风生水起。这或许意味着,神垕镇的仿古陶瓷制作工艺已经全面覆盖古今各色名窑瓷种。

行业

高仿瓷可在文物市场以假乱真

在禹州的神垕,仿古陶瓷的研究、制作和销售,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站在大刘山的文公窑窑口门前的一块高地上,可以鸟瞰到该镇的大部分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第一次来神垕,从这里远眺,整个镇区都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大烟囱。这些大烟囱,可以见证当时全镇除了民居,最多的就是窑厂。”当代艺术家杨国辛在记者面前回忆道,随着气窑的普及,煤窑在当代逐步退出陶瓷的工业生产。现在所能看到的大烟囱虽然已所剩无几,但搭载上了新技术的当地陶瓷产业却越来越大。

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除了老街,在包括神垕新区在内的其它地方,大路两旁和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陶瓷的作坊和门店。在老街旁边的一座古玩城里边,是仿古陶瓷的大卖场,站在停车场中间,记者看到,汝窑、哥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各色中国老窑口瓷种应有尽有。在一楼一家主推磁州窑的门店里边,白底黑花、外观素雅的仿古磁州窑碗罐盆洗,高中低档一应俱全,价格高低则以高仿工艺的粗细来论。随行的当地匠人朱占坡告诉记者,别看有些罐子在这里几十元一个,到了北京潘家园或广州的荔湾区,同样的东西就可以被古玩店卖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神垕人便开始背井离乡,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古玩街开店卖古董。在北京潘家园和广州荔湾区,随便逛一下便可以遇到神垕来的古董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辛国正是土生土长的神垕人,早年也曾经从事过仿古陶瓷的生产。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经多次送货到广州沿江路一带。他透露,以前买家对上游产业了解不多,这一行很好做,神垕出产的仿古器很多在外地古玩城都是被当成真古董来叫卖,中间商在下游的流通销售环节一倒手,利润就可以翻上几十倍。而流入到拍卖市场上的高仿器,其卖价就更加吓人。

在全国,除了神垕,目前能够在不同领域如此成规模地仿制古代陶瓷的地区,只有江西景德镇、福建龙泉、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和禹州的宝丰县。其中,景德镇专门制作元明清官窑高仿品,南石山村主要生产高仿唐三彩,宝丰县主攻高仿汝窑瓷品。业界流传过一件荒唐的故事,河南烧制的仿北魏陶俑,在北京古玩市场上曾经被某文物研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

由于历史悠久,陶瓷文化的积淀较为深厚,神垕的仿古陶瓷工业在上述所有地区当中,“综合实力”被视为是最强的。在河南省古陶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陶瓷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国政的帮助下,记者也实地淘了两只高仿古瓷,一只是仿宋钧瓷鸡心碗,一只是仿元钧瓷大碗。拿到实物后,记者翻开张金伟馆长赠送的博物馆藏图录一看,外观上与图录的真品几无二致。“这是接了老底做出来的高仿品,底足是真的,只有碗身是新制,如果经过认真做旧,拿到市场上去可以以假乱真。”文国政说,不仅釉色、纹路与对应年代的真品高度相似,而且连那个年代的朱毛孔都原样做出来了。神垕匠人的仿古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分析

新工艺能否代替仿古技术引领产业?

神垕人的仿古陶瓷制作工艺,在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正因为仿古和做旧的工业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使得这片陶瓷文化沃土长出一代代“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师傅。

近代最有名的钧瓷世家卢氏,其作品如折边盘,乳钉罐,天青釉加紫红彩,异常精美,曾流入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误作“宋钧”珍藏。《钧瓷史略》亦记载:“禹县神垕镇艺人卢广同、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作到以假乱真。”上海、开封古玩店常把卢钧误作宋钧收购。

“神垕人善作仿古瓷器,与当地匠人学习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王洪伟被誉为“当代钧瓷研究第一人”,他近十年来曾经调查和访谈过当地数十名陶瓷工匠,有些是闻名全国的国家级工艺大师,有些则是从未抛头露面的“世外高手”。在他访谈过的艺人当中,刘志钧的仿古工艺远近皆知,其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以假乱真,全因为长期对古代陶瓷残片的收藏和研究。几乎每一次听到哪里有古瓷品出土,他都会第一时间前往。

朱占坡曾经也是当地仿古陶瓷产业链上一位非常有名的拉坯高手。从十几岁开始,在刘富安等匠人的推介下,他就帮着韩美林等艺术家拉坯。由于学习能力强、悟性高,他很快顺势进入了对古代陶瓷经典器型的制作。他拉出来的仿古瓷,不仅器型形神兼备,而且连重量都很少有出入。

“镇上搞仿古的民间艺人举不胜举。”文国政也说,今天的神垕镇上的陶瓷厂,大大小小已经发展到上千家,据粗略统计,其中专注仿古工艺的作坊就有60多家,容纳的相关从业人员多达数千人,已经形成一条巨大的产业链,生产的仿古瓷器,多达1000多种。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当地匠人生产的仿古陶瓷可以在市场上以假乱真,但是,大部分受访的匠人均表示,随着国内古董市场的日益成熟,收藏者对上游仿古产业链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现在想要把一件仿古瓷器当成真古董卖给玩家的难度越来越大了。”神垕老街附近古玩城的一位卖家在记者面前感慨道,“外面的人老说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古陶瓷造假基地,而实际上,我们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以仿古瓷器卖给下游商家的,买家不再像以前那么好忽悠。现在整个仿古产业的利润很低,能正儿八经在外面开店的,赚的都是辛苦钱。”

仿古瓷器的微利时代,倒逼着一大批原来的匠人陆续退出了这个古老的职业,开始转型到当代陶瓷的生产。新世纪以来,像孔家钧窑、大宋官窑等一批品牌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品牌时代的到来,也在神垕及周边催生了一大批像刘富安(已故)、孔相卿、杨志、晋佩章、张金伟、文国政、任星航、辛国正这样的工艺大师。新一代的陶瓷艺人,开始把目光转移到推动当代钧瓷艺术的创新发展,志在树立优质个人品牌。

不过,在业界看来,新一代艺人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仿古陶瓷即将落幕。毕竟在当代钧瓷产业上,神垕还存在只求规模、不求精品的粗制滥造现象,当代作品普遍艺术含量比较低,“低价竞争”的格局短期或难打破。

3000元买“水书”注碗 被专家鉴定为无价国宝


考古发掘的水书文稿

一个普通“注碗”的外观

水书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它传承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等文化信息,并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然而,由于缺少实物考证,因此,水书出现的起源时间,最早也只能推进到明朝。不过,记者昨从贵州考古界了解到,经过多位古文字历史专家考证发现,扬州民间藏有一只堪称国宝级的真品“八莲瓣陶瓷注碗”里书写的十个神秘符号,正是夏朝传承下来的水书文字。这就意味着,水书最早形成的历史源头是夏代而不是明朝初期。令人更加震撼的是,这只“八莲瓣陶瓷注碗”还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存世最完整的宋朝青花瓷器,而注碗中的文字,极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易经》中的第一部——夏代“连山易”中的部分古老文字。

意外发现

扬州藏有一只国宝级的“水书注碗”?

“将水书文字形成的历史源头,由明朝初期推到夏代,还得从一只国宝级的‘宋瓷水书’注碗说起”。贵州省荔波县档案局局长姚炳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如是表示。姚炳烈告诉记者,2003年年底,扬州曾有一位爱好收藏的藏友,自称藏有一只北宋早期河南临汝窑烧制的“八莲瓣陶瓷注碗”,而碗内还书写着十个神秘的符号。这些符号虽经四方求证,但始终没有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这位藏友看到贵州新闻媒体刊发有关水书和水族古文字的新闻报道的之后,遂给贵州省档案局致函,希望能够帮助其破解注碗中文字含义。后来,贵州省档案局又将李先生的求助信,转交给了荔波县档案局(水家学会)。

姚炳烈介绍,当他收到省档案局转来的求助信,一看信中临摹的神秘符号,便意识到这就是水书。不过,令他感到奇怪的却是,水书作为水族的独特文字,主要在贵州南部山区传播,而如今却出现在中原文物上,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弄清信中临摹的神秘符号究竟是不是水书,姚炳烈便找来当地几位认识水书的水书先生,水书先生告诉姚炳烈,信中临摹的符号正是水书,而且是几个天干地支的符号,它们分别代表季节、时辰、数字等。

水书先生根据注碗里的水书符号排列,画出来的连山卦

两组水书对比符号:即夏陶24个水书符号和“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十个水书符号

姚炳烈告诉记者,为了慎重起见,他便将信中的神秘符号全部抄录了下来,然后让每一位水书先生单独辨认。在经历一天时间的短暂辨认之后,几位水书先生所写出的每一个字(符号)的含义,基本完全吻合。而且他们还从档案局现存的水书中,找到与“八莲瓣陶瓷注碗”里10个符号一模一样的文字记载,并一一标明了出处。

初步考证

神秘符号竟是夏代水族文字?

水书先生们的考证结果,不禁触动了姚炳烈的想象力:“难道在宋代,就有水族人到中原去烧制瓷器了吗?”为了进一步研究和确认“八莲瓣陶瓷注碗”与水书的因果关系,姚炳烈通过电话要求扬州藏友为其提供“八莲瓣陶瓷注碗”的实物照片。在姚炳烈的一再要求之下,扬州藏友便给荔波档案局寄去了“八莲瓣陶瓷注碗”的实物照片。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姚炳烈等一批水书历史研究专家意外地发现,扬州藏友收藏的“八莲瓣陶瓷注碗”基本排除了假冒的可能,这就意味着水书文化研究将出现划时代的“分水岭”。姚炳烈表示,由于水书一直流传在民间,因此,水族古文字形成于哪一个年代,基本是无从考证。尽管目前征集到的水书原件,历史最长的也不过是明朝初期。在这种缺少实物考证的情形之下,水书出现在中原文物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在河南二里头找到历史渊源?

据介绍,就在荔波档案局进一步研究水书产生的历史源头时,扬州藏友为荔波档案局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10个神秘符号,与河南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的24个神秘符号(即24个符号与水书象形古文字有众多的相同和相似之处)非常相似。姚炳烈在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再次邀请多位水书先生参加水书比对研究。初步比对研究结果是,水书中确有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记载。这就是说,“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水书,完全可将水书形成的历史时间,由明朝推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代,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事后,荔波档案局又为扬州藏友收藏的“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10个神秘符号的出处,出具了权威的认定书。

对话扬州藏友

为买“水书注碗”曾四次故意“被骗”

为了解“八莲瓣陶瓷注碗”的相关背景,记者几经周折,终于与扬州藏友取得了联系。这位藏友告诉记者,经国内多位考古专家和“央视鉴宝”栏目的专家鉴定,他所收藏的“八莲瓣陶瓷注碗”,确实系北宋早期河南临汝窑烧制的青花瓷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拍摄的专题片“破译水书”也印证了这种判断。而夏商二里头文化历史专题博物馆——河南偃师商城博物馆王竹林馆长,在电话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比对研究,如今存世的古代青花瓷数量,除了元代还有几十件完整的瓷器外,宋朝烧制的青花瓷基本没有几件,加上该瓷器里又出现了夏代的水书文字,因此,它的价值无论是从古文字考据还是陶瓷考古上来说,均堪称国宝级古玩。

谈到收藏“八莲瓣陶瓷注碗”的往事,藏友满脸的兴奋。藏友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自己帮朋友购买玉器时,认识了几个河南商人。当时,由于他们不懂瓷器的收藏价值,因此,才将“八莲瓣陶瓷注碗”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我市一位古玩商人。藏友表示,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直接找到了那位古玩商人,并表示自己想看看“八莲瓣陶瓷注碗”。看完之后,藏友吃惊地发现“八莲瓣陶瓷注碗”里居然有10个类似古代象形文字的符号,在这种情况下,藏友意识到这是一件品相很好的古瓷。于是,便要买走“八莲瓣陶瓷注碗”。不料,那位古玩商人却故意抬高价格。

“为买回‘八莲瓣陶瓷注碗’,必要的砍价策略少不了”。藏友说,当时为了买回“八莲瓣陶瓷注碗”,他曾先后四次故意“被骗”。即四次出高价向古玩商人购买了四件收藏价格不高的瓷碗。藏友表示,“故意‘被骗’不是不懂行,而是要消除藏友的戒心和取得对方的信任。”在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古玩商人发现“八莲瓣陶瓷注碗”一时还很难脱手,加上“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神秘文字符号又属于书写文字。按照当时识别古玩的先例,类似象形文字的古文字符号,应该属于刻画文字。如果不是,则可能是假冒的古玩。在这种两难的心理影响之下,古玩商人才将“八莲瓣陶瓷注碗”以3000元较低的价格,转卖给了藏友。

考证猜测

猜测一是失传《易经》中的“连山易”?

据姚炳烈介绍,当他第一眼看到那个注碗中文字时,他便发现“八莲瓣陶瓷注碗”有八个莲花瓣一样的碗边。其中,十个符号中的八个在碗内壁,两个在内碗底。姚炳烈说,当他把“八莲瓣陶瓷注碗”的照片拿给水书先生们看后,一位水书先生提出,这只瓷碗是依次占卜的记录。水书先生谢朝海认为,“八莲瓣陶瓷注碗”不是用来装饭和其他用的,它是用来打卦占卜的。因为这个注碗里的符号,与连山水书记载中的占卜内容相符,加上连山水书也是一本打卦祭祀用的经书。因此,可以推断注碗里的文字符号,就是一次占卜记事。

谢朝海说,注碗里的水书符号排列,实质就是一幅水族的连山卦,它预测了25年以后,将发生一次变故。简言之,这只“八莲瓣陶瓷注碗”就是为记录这个占卜结果而特别烧制的。对于谢朝海的这个解释,结论不论是对是错,但连山卦这个词,却让姚炳烈眼前一亮。姚炳烈告诉记者,他曾在一本书看到过,中国的易经原本有三部。一部是夏朝的连山易,一部是商代的归藏易;另外就是周易。而“归藏易”早已经失传,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周易。为此,“八莲瓣陶瓷注碗”中表现出来的连山卦,可能正是失传已久的夏代连山易中的一次卜卦。

经了解,根据扬州藏友提供的“八莲瓣陶瓷注碗”实物图片显示,水书先生们认为:“八莲瓣陶瓷注碗”内壁上的8个文字,表明了该碗装窑点火的最佳季节、日期及时辰,而碗底的“一”和“七”,可能代表某种序号。在这种情况下,姚炳烈表示,截止到如今,尽管破译“八莲瓣陶瓷注碗”里的神秘夏陶符号工作仍在继续之中,但上述解释却与夏陶符号“可能是制陶工匠为表示某种特殊含义而刻画的”说法相吻合,为破译神秘的水族水书增强了信心。

猜测二

“宋瓷水书”就是一部古代兵法戒律?

尽管破译“注碗水书”里出现的水族文字工作,已经有了不少新的发现。但最终的破译结果,仍需等待专家的最后考证。不过,记者却根据夏代陶瓷上刻画的符号表发现,“八莲瓣陶瓷注碗”里有6个水书符号与夏陶出土的水书文字符号一致,其余四个符号则略有变化。

扬州收藏者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与揣摩,他认为:“八莲瓣陶瓷注碗”实质就是一部行军打仗的古代兵法戒律。其综合意解为,为武用兵之道应切记,平坦的川道、灌木草丛堵塞处、低洼之地、丘陵山谷中间不能屯兵,久辎安灶做炊。对于这种解释,扬州藏友认为,这也符合春秋孙武所总结的“苞、源、塞、险、阻忌屯兵”的用兵法则。

新闻延伸

水书究竟是什么?

水书,水族的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其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最新的考古研究表明,水族文字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陶上的符号有相通之处,水书先生甚至可以大致解读其含义,这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重视。进而提出了水族先民可能来自北方和夏陶符号是一种文字。2002年3月,“水书”纳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水书又称“鬼书”、“反书”,其一是指其结构,有的字虽是仿汉字,但基本上是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字形的写法。“水书”文字为何与汉字不一样,其写法与汉字相反,这些问题令世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二就是:在古代,水族先民因受统治阶级迫害,相传其祖先“陆铎公”创制“鬼书”以反对和报复统治者。

大爷250元淘个大盘子 专家估价100万元


“花250元买回一只大盘子,现价超过100多万元!”昨日上午,一场比拼民间宝物的赛宝大会,在成都武侯祠大街238号拉开帷幕,其中一件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留白大盘,被专家估价100万元以上。持有人李大爷透露,他只花了250元就买回了这件宝贝。

 花了250元 “捡”回青花瓷盘

“上等精品!”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手持放大镜,对准一只大瓷盘研究10多分钟后赞叹。几位藏家立刻起身去看这个大瓷盘:大瓷盘非常沉,盘沿是均匀的流线型,盘中央洁白,盘身有白色凸起缠枝牡丹,四周点缀着青色菱形图案,青花纹饰清晰雅致。盘底印有“大明宣德年间制”7个大字,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李知宴说,经鉴定,这个青花瓷盘烧制于明朝宣德时期,出自景德镇窑,是一件难得的精品,最保守的估价在100万元以上。

藏品主人李大爷非常激动,他今年87岁。李大爷说,去年他来到位于罗马假日广场的古玩物市场。这只盘子并不是非常起眼,他扫了一眼就走了。但他觉得心里很不踏实,又跑回去仔细看了看盘子,发现盘底写着“大明宣德年间制”。他也不知道盘子是真是假,但一问要价才250元,也不是很贵,就掏钱买下了。

李大爷称,30多年来,他已淘了几千件藏品,包括青铜器、瓷器、陶器、字画等。他开玩笑说,已经可以开一个小型博物馆了。

 家有9只碗 每只价值12万

昨日上午,一位身着紫色T恤的男子,抱着一只黑色布袋走进鉴宝室,“专家,您帮我看一下这两只碗值不值钱?”男子小心翼翼地打开布袋,打开里面的盒子,拿出两只碗。这位男子说,他姓宾,一大早从郫县赶来。

李知宴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并自言自语地说:“釉色青中闪绿,苍翠欲滴;釉质肥厚,多小气泡及垂流现象;釉层均匀,釉面玻璃质强……”李知宴最后鉴定称,这两只冬青釉瓜枝碗出自宋朝,估计一只碗值12万元左右。宾先生说,他家总共有9只同样的碗,从祖上传下来的,是祭祖的祭器。分家后,他们兄弟九人,一人分得一只碗,但大家一直都不知道碗值多少钱。宾先生表示,回家以后要把好消息告诉他的几个哥哥。

现代臆造品 专家估价:500元


古语说“打眼容易捡漏难”,难就难在古玩的真假难辨。眼力好的,能淘到看似普通却价值千万的宝贝;眼力差的,就算倾家荡产买回的“古董”也一文不值。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藏家、爱好者,本报隆重推出“江南鉴宝”栏目,免费为您的藏品进行鉴定。我们有着最资深、最权威的文物鉴定专家团为您授业解惑,同时帮您的宝物“验明正身”,评说市场价值。

本期鉴宝专家吴念亲: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玉器委员会副主任

藏宝人:山东潍坊 陈先生

藏品名称:现代臆造品

藏品尺寸:高24厘米 口径7.5厘米 底足6厘米 重550克

藏品描述:此件玉觚是本人1984年从古玩市场买的,当时花了500元。现在请专家帮忙鉴定一下它的年代和价值,谢谢。本人认为是汉代的。

藏宝人估价:50000元

专家点评:从读者寄来的照片看,当属现代臆造品,材质为地方玉料。整件器物现代做旧痕迹明显,刀工凌乱、生硬,纹饰粗糙,没有收藏价值。

专家估价:500元

鉴定知识: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其基本形制为侈口、束腰、长身,口和足部似喇叭口状。青铜觚初见于商代早期,于商周时期盛行,从商代中期到西周后期,觚身向高耸发展,但在西周后期绝迹。从器型上判断青铜觚的年代有如下规律:①口越侈,年代越晚;②腹膨出有扉棱者,年代越晚;③圈足边越高者,年代越晚;④圈足上有十字形孔,越大者,年代越早。玉觚始见于明代,为明代仿古玉中数量最多的器型,其造型和纹饰均模仿青铜觚的样式,清代更盛,而造型有所创新,除了作为供器陈设,还作为花插使用。清代宫廷或称为花觚。此外,汉代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一时期玉种繁多,造型丰富,主要有礼器、陈设艺术品、装饰艺术品和葬玉等几类。常见的纹饰有云纹、鸟纹、龙纹、 螭虎纹、谷纹、蒲纹等。汉玉常运用“跳刀”勾出细如游丝、若断若继的细线,刚劲有力,是鉴别汉玉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要对一件藏品下手,起码要先了解该藏品本身的时代背景、材质及工艺特征,否则只会多交学费。

鉴宝热线: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和寄信的方式(南京市管家桥65号10楼大江南收藏)将您的藏品照片发送至本报(请在信封上注明“鉴宝”。备注:请您标明藏品尺寸,同时简述您的收藏经历、藏品介绍。如果是瓷器,要拍底足、款以及口沿的细部特征

仿大明成化御制斗彩鸡盘专家估价:500元


本期鉴宝专家:李一松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收藏家协会鉴定专家库成员、陶瓷鉴定专家小组成员

藏宝人:广东省增城市 谭先生

藏品名称:仿大明成化御制斗彩鸡盘

藏品尺寸:高3.6厘米 口径18.7厘米 底足11.7厘米

藏品描述:盘心4组子母鸡图,外沿2组子母鸡图,底足款识为“大明成化御制”,并赋明宪宗御诗一首。用80倍放大镜可见中小气泡疏密有致,有破旧气泡,有使用过的旧伤痕。釉面彩色艳而柔和,鸡图布局均匀。此盘是本人5年前花8800元购买,敬请专家鉴定。

藏宝人估价:12000元

专家点评:明成化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斗彩中应该见到蛤蜊光彩,但此件仿大明成化御制斗彩鸡盘见不到蛤蜊光,绘画手法拙劣,另外器物的底部也不自然,为了增加收藏价值画蛇添足在器底题字,且全器人工做旧痕迹明显。因此,是属于仿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题材的现代的臆造品。

专家估价:500元

鉴定知识: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以青花作纹饰的轮廓线,或作局部图案再填彩色,经低温二次烧成。成化斗彩,设色很多,却无黑彩。其彩色透明鲜亮,尤其红彩,鲜艳耀目,后仿者难及。黄彩变化多端,绿彩有深浅之分,紫色多如熟葡萄的黑紫或茄皮的浅紫,特殊的是姹紫,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可作为识别成化斗彩的特殊依据。成化斗彩名气大,影响深,著名的有鸡缸杯、三秋杯、婴戏杯、葡萄杯和花鸟杯,均为一代精品,后世争相模仿。1999年4月在香港的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记录。

鉴宝热线: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和寄信的方式(南京市管家桥65号10楼大江南收藏)将您的藏品照片发送至本报(请在信封上注明“鉴宝”。备注:请您标明藏品尺寸,同时简述您的收藏经历、藏品介绍。如果是瓷器,要拍底足、款以及口沿的细部特征)。

千元花瓶被评估为88万 文物鉴定幕后藏玄机


千元花瓶被评估为88万 文物鉴定幕后藏玄机一件古董从“南宋精品”变成“晚清作品”,鉴定结果不同引发官司

6日上午,成都武侯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因古董鉴定引发的官司。原告在所委托的公司聘请专家鉴定其持有的瓷器为南宋时期的精品、价值88万元后,该瓷器又被北京的文物检测中心鉴定为晚清作品,因此原告要求公司退还服务费并赔付损失。庭审现场有不少古董爱好者旁听,他们称,之所以关注这起案子,是因为想了解专家对同一古董做出不同鉴定结论的幕后是否有“玄机”。

是南宋?是晚清?结果不一

原告李尧称,2007年,他来到成都历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想了解一下自家一件古董的价值。该公司请广东国际钻石商会玉器古玩商会会长黄其昌来做鉴定。黄称,李尧的瓷器是国宝级文物,南宋作品,估价88万元整。此外,该公司承诺会对李尧的瓷器是南宋龙泉精品这一结论负责。于是,李尧于2007年9月7日与该公司签订协议,向公司缴纳了服务费11800元,委托该公司代为拍卖、展示、包装、保管、交易和销售。

然而在南宋龙泉精品市场价100万元左右的行情下,李尧的瓷器降价到10万元仍卖不掉。2008年11月3日,双方商议后将瓷器送到了“北京中博文物检测鉴定中心”做检测,结果李尧的瓷器并非南宋龙泉精品,只是清代晚期的作品。

假鉴定?很正常?都说有理

“如果知道它不值钱,我还会花高于它的服务费去做鉴定与拍卖吗?”李尧疑心公司最先聘请的专家提供了虚假鉴定,为此他要求该公司返回服务费11800元,并赔付35000元损害赔款金。

被告代理律师辩称,被告从来没有说过对方的瓷器是“明代以前的古董”,也没有为之做过鉴定。不同专家做出不同的鉴定结果,说明鉴定专家意见不统一、有争议,这也很正常。爱好者投资古玩,应意识到这是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具有风险。公司已按合同要求提供了合同义务;现在双方解约了,对方瓷器卖不出去,不应由公司承担责任。

旁听者:希望有人解“玄机”

在庭审现场的旁听者中,有不少古玩爱好者。来自安县的涂先生称,2008年,有人向他的父亲推销一个瓷罐,声称是无价之宝。父亲也通过一家服务公司请专家鉴定,专家说是元代的古董,价值40多万元。于是,涂先生的父亲就借来了28万元将罐子买下,后交了3万元的服务费,请公司代为拍卖,结果一直卖不出去。后来,他与公司商定后请“北京中博文物检测鉴定中心”做检测,结果表明“元代古董瓷罐”只是近代作品。“我们亏得血本无归!”涂先生认为现在的困窘与服务公司胡乱请专家鉴定谋取高额服务费有关。

来自大英县的段某也怀疑,自己被鉴定极具价值却至今未能卖出的3件瓷器是类似的情形。他希望有关部门对其中的“玄机”予以解开,让古玩爱好者的交易有一个健康的市场。

景德镇高仿陶瓷以假乱真 鉴定专家鱼龙混杂


古玩拍卖市场向来十分火爆,其中瓷器,尤其是明清官窑器屡次成为拍场的焦点,不断爆出的天价令人瞠目结舌。然而,在拍场以外同样亢奋的还有——瓷器造假商。近年来,随着古代官窑制品市场价格飙升,并不断创造天价,为了牟取暴利,官窑造假业也迅速发展壮大。无论是从制作工艺上还是流通渠道上,造假都已经俨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其实,高仿陶瓷的去向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流向富豪收藏者的家里,这些一夜暴富的企业家或为投资或为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认为自己可以捡漏买到一件国宝。还有一类就是直接送去拍卖。上拍的东西没有后遗症,因为拍卖法中规定对拍卖行提前声明不保真的拍品免责。2008年,瀚海拍卖公司因为拍卖吴冠中画作的仿品被告上法庭,尽管吴本人认定是赝品,但买主依然败诉。这样的大拍卖行尚且不那么可靠,更别说那些小的了,有时一场下来拍品六七成都是假的。

然而,那些由景德镇仿造出来的“官窑”瓷器,无论是被富豪收藏还是拿去上拍,都有绕不开的一关:专家鉴定。富豪买货会找专家把关,拍卖行更是有不得少于5位副研究员的专家鉴定。如果说这两个环节问题最多,那么专家们的“火眼金睛”面对高仿品,难道也失灵了吗?

你别看那些端坐电视鉴宝节目里的专家,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他们说的都是行话、套话,比如说窑口、造型、纹饰、用料等等,都是文物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在外行人看来这些专家能把上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了然于胸,实际上都是些基本要素,这些话套到真东西上是这样,套到假东西上也是这样,都是模式化的。所以真正辨别文物真假时,真在什么地方、假在什么地方是需要仔细辨别的。比如说明代的釉的鉴别,是真正的明代釉,还是仿制的,区别在哪里,那些所谓的专家可能就说不来了,一业内人士如是说。其实这些专家都是高高在上的,无法了解业内真实的行情。还有些专家本来看不出真假,但又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不行,所以就信口开河,利用现在收藏界的混乱局面,故意忽悠。[PAGE]

除了实践功底不够,专家们道德上的缺失也是一方面。有一些专家鉴定,如果没有好处的话,基本上说是假的,得到好处后,假的也说成是真的。一些古董贩子在卖瓷器时甚至和专家勾结,提前说好是四六分、还是五五分(利润),合伙把赝品卖给一些企业家。若干年后,这些企业家醒悟过来了,但也无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可悲的是现在还有很多人仍执迷不悟。

如今总结现在的鉴定文物专家队伍可以这样形容:鱼龙混杂。有些专家写文章真是很漂亮,真看起东西来却不如倒卖文物的贩子,但就是这些人仍然在鉴定文物甚至签字、开证书,这一方面扰乱了文物市场,另一方面却使真正需要保护的国家文物无意中流失,不得不说是文物界的悲哀啊。

面对现状,收藏之水又如此之深,如果不尽快建立一支过硬的专家队伍,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将会是一堆高仿文物,其危害之深重,后果不堪设想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