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宜兴窑器:明代白泥施釉印花陶罐

陶瓷文化:宜兴窑器:明代白泥施釉印花陶罐

陶瓷文化 怎么鉴别高白泥瓷器 如何鉴别明代釉里红瓷器

2021-07-05

陶瓷文化。

宜兴素有陶都之称,提起宜兴陶器,人们总会首先联想到紫砂陶。的确,紫砂陶的影响十分广泛,在中国陶瓷制品中独树一帜,它材质稀缺,工艺独特,造型古朴,装饰雅致,功能实用并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纵观历史,紫砂陶在宜兴陶瓷史上尚属小字辈,只有近千年的制作史,而宜兴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了陶器制作,有超过7000年的制陶史、3000年制瓷史。新石器时代,宜兴已有红陶、灰陶、黑陶生产,商周时期开始制作原始青瓷,六朝时期,宜兴的青瓷工艺已达到领先水平,扬州唐城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宜兴地区制作的高水准青瓷制品,宋代晚期,宜兴地区的优质瓷土消耗近于枯竭,因此转向日用陶生产,这时,紫砂陶的制作初见端倪,到明代中晚期达到成熟。与紫砂陶同步发展的还有宜兴均陶,如今,紫砂和均陶制作工艺都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可以说,紫砂和宜均是汲取了前代数千年陶瓷制作的养分,才达到后来的高峰,既为皇家平民共欣赏,又能远销海外名扬世界。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件古代宜兴窑制器:白泥施釉印花罐(见图)。罐身通高10厘米,广口、直颈、鼓腹,下腹略收,平底。罐体以白泥制作,向外膨胀的罐腹表面以方格对角形式构成网状纹样,下层方格之中相间分布着荷花与梅花图案,是以事先制作的花模戳印而成。罐体薄施一层深色釉料,由于历史久远,釉层已褪去大半。这种陶质小罐属于日常用器,但比一般粗货精制了许多,首先罐的器型以泥片相接成型,十分端正规整,印花装饰也相当精心,外部修饰得十分仔细,看不出接口痕迹,釉水上得非常均匀,一直浸到罐口内部。察看罐内,可见胎体厚薄一致,腹底、肩颈、口部有接痕,手指内探触摸有明显的凹凸感。

陶器上的印纹最早是因工具制作留下痕迹,给人启发逐渐发展成有目的、有意义的装饰,提升美感,富于寓意。宜兴印纹陶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陶器印纹以几何图案为主,汉代则有弦纹、波纹、席纹、叶纹和鸟纹等。这件小罐的制作约在明代,其外观饱经沧桑或与长年埋于地下受到侵蚀有关。沙老早年去宜兴收集紫砂壶,时常碰到这种不像紫砂的陶器,被商贩当作零碎搭售,价格十分便宜,因觉其古朴可观而收于囊中。

近来有识之士提出应确立中国的陶窑体系——宜兴窑系,这类印花施釉陶罐作为宜兴窑日用陶器的一个品类,亦是宜兴陶瓷漫长发展史的一件物证。tAoCI52.cOM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瓷施釉前的准备和施釉后的注意事项


素胎清灰补水

素胎去灰水上齐,不净不匀掉块子;

大件上水要多次,胎子太干大剥皮。

北方瓷,一般胎厚釉厚,为了便于上釉,大都会先素烧。胎体经过素烧以后吸水性和稳定性会有很大的提升。然而经过素烧厚的素胎上面会有一些灰尘,影响上釉的效果。所以上面的口诀讲清灰。

素胎吸水性很强,笔者用舌头舔素胎有比较强的粘滞,说明吸水性比较强(这个方法可以很简单的试验出素烧的效果),为了让素胎施釉厚度适中,所以要补水。

去灰,补水,可以预防脱釉。

另外,避免素胎上釉油性等物质,这样会使上不上釉。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个,把你不希望上釉的地方涂上油脂,一般情况会用融合的石蜡等。

涮里釉

涮里釉,釉莫稀,

四十六度正合适。

大口瓶,看见底,

里釉颜色要仔细。

小口瓶,里要严,

不严风惊出麻烦。

涮里釉主要两方面原因,一是预防风惊,二是大口瓶可以看见底部,如果无釉就显得不大好看。

这里谈风惊,过冷过热会导致风惊,里釉起一个缓冲作用。另外经过试验,四百度左右开窑炉和七百度开窑炉也非常容易导致风惊,过高或者过低的温度概率小一些。为什么是这个温度,我自己也在总结,如有知道的方家请指点,先行谢过!

施釉三勤:

一勤搅,釉均匀;

二勤量,浓度准;

三勤捞,无釉渣;

浸釉均匀无痕疤。

施釉前,搅匀,量浓度,捞釉渣应该是老生长谈,无需多言。施釉后也应该清洗釉桶,保持干净,避免产生更多的釉渣。

【陶瓷文化】汝官窑器的鉴赏要点


中国古代的官窑制度规定了宫廷在考察全国的各种窑口后,将作品最令人满意和技术最为成熟的窑口定为御用窑,即官窑,官窑的器型由宫廷有时甚至是皇帝钦定,在官窑的周围派兵把守,官员监烧,民间不得探究官窑的情况。烧制成功后,由宫廷派员挑拣,捡剩下的一律就地销毁掩埋,不得流入民间。由宫廷支付粮银,有令则烧,无令则停。在烧制中,不讲成本,唯精、唯奇、唯美,官窑制度将中国的瓷器水平推向了世界的顶峰。定窑虽然也曾经向宫中供应御用瓷,但其被宫中捡退的瓷仍然可以向民间出售,所以定窑就不能被定为官窑。汝窑,宋代五大官窑的魁首。则是取得了一千多年来至今仍无法超越的成就。但是,荒淫无度的宋徽宗,仅仅让这种辉煌持续了二十年,在宋大观年间(1107年~1110年)停烧汝瓷,而将工匠集中在当时的首都汴京(今天的开封)新设窑口官窑烧制瓷器,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以官窑这个词命名的官窑,但由于水土的问题,官窑始终无法达到汝窑的水平,于是只能另辟蹊径,改汝瓷的胎薄釉薄,为胎厚釉厚。虽然也成就了一批精美的瓷器,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汝瓷了。好景不长,官窑的艺术成就也随着金人的入侵而断送了,一些工匠随着宋朝的南迁而南迁。瓷器是天时地利加人和的产物,南迁后,各种条件的变化,加之战乱对工匠心态的影响,从开始的官窑仿汝窑风格,到哥窑的仿官窑风格,一步一步演变,可再也生产不出汝官窑那样的器物。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变化,到了元明清时代,宫廷就将转将生产青花瓷出名的景德镇定为了御用窑一直延续了632年,人们更加注重绘画和彩绘,渐渐的仅以青釉色见长的汝官窑技术就失传了,甚至乾隆帝下令举国之力仿制汝瓷也告失败。新中国成立,周总理亲自组织仿制汝瓷,但何为汝瓷,达到什么标准即为汝瓷,仅凭几件传世品是不能作出结论的,寻找到汝官窑遗址才能解开这个千年谜团。但是这项工作始终开展的不顺利,直到邓州窑窑址的发现,地点不是在现在的邓州,而是在古代邓州的范围,才提醒人们,汝窑的窑址也应该从现代的汝州范围扩大到古代的汝州范围。这样一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赵青云研究员的带领下,1987~2000年间,经过六次发掘,终于在宝丰清凉寺发现了汝官窑的遗址,开挖出了上万片的汝官窑瓷片,和发现了生产汝官窑的生产工具,了解了汝官窑的生产方式和施釉的配方,找到了参入釉中玛瑙末的玛瑙矿,破解了千年的谜团,从此,历史上悬而未决的何为汝官窑器标准的问题开始解开,一些流传在世的,没有统计在以前所谓的汝官窑仅存世65件器之内的汝官窑器也在这个标准下一一得到了确定。下面介绍一下如何判断汝官窑器的几点体会。

汝官窑瓷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仿制者有可能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仿制,但要全面做到所有的方面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全面的分析,缺一不可。

一、眼看:

1、型:汝官窑的器型主要是仿前朝的青铜器礼器为主,实用器较少,还有一部分观赏器。作为官窑,而且北宋的陶瓷技艺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器型一定是稳重、古朴、大方、每个细节都显出大气、规整。转角处挺拔有神,有灵秀的感觉,但凡有使人感到别扭的造型和局部,就首先不能归入汝官窑。后仿者由于手工拉坯的技术不可能达到当时官窑工匠的水平,所以往往采用开模具,用注浆的方法来仿制,但由于模具是依照施釉后的成品来做的,所以做成素胎再施釉后,细节部分全部模糊或丧失,整个型显得呆板,笨重。

2、釉色:汝官窑的釉色以天青釉为主,大约占65%,火候欠一点的,成粉青(比天青绿一点),卵青、月白(比粉青的颜色淡,多一点黄),约占28%,这一部分由于玻化程度底,容易受到腐蚀,所以表面一般会显得较旧,火候过一点的成天蓝、豆青色、豌豆青色最少,占7%左右,这一部分由于玻化程度高,较耐腐蚀,表面晶莹明丽,显得较新。如果新旧程度和上述的颜色不符,则有可能不是汝官窑。

3、表面情况:表面一般肉眼可以见到棕眼、汝瓷碱,棕眼的形成主要是釉内气泡上浮、逬裂形成小凹处,由于汝瓷的烧造温度较低,一般认为在1250度,而许多专家都把1300度定为瓷和陶的分水岭,所以低温烧制的汝瓷,表面看起来应该有点松,没有那么密实和光亮,并有相应的棕眼出现,汝瓷碱是在汝瓷表面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其它任何瓷器,在任何环境下也不会出现相同的痕迹,它有的发白、有的发黄,是一种不能用手轻易去掉的,零星分布的结晶碱状物质。

4、开片情况:汝官窑一般开片,但也不排除极少数不开片的现象。汝瓷的开片机理与其它瓷器不同,其它瓷器的开片是由于胎与釉的热收缩不同,而造成的大多数为直道开片,呈网状布满器表面。汝官窑的开片是由于釉中参合了玛瑙末,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面出现的开片是不规则的曲线,虽然不是严格的不能贯通,但贯通纹很少,给人一种美感,不能有开片开碎掉了的感觉。

陶瓷文化:明代陶瓷鉴赏感悟


古人对陶瓷既有书籍记载,又有诗文赞颂。下面是笔者从实践中得出的对明代陶瓷的一些感悟。首先,明代陶瓷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对明清瓷器的胎体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二是在强光下透视明代陶瓷可以看到胎釉是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不管是迎光透视、强光下透视,还是在日光或灯光下映照,这里的关键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视?开始笔者拿着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透视,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心里很纳闷。后来,笔者突然醒悟,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它不是电灯,而是烛灯、烛光;二是太阳、太阳光;三是燃烧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着明代的碗盒,点是蜡烛,凑近烛光看,胎体肯定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通红的太阳强光透视,胎体肯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燃烧的柴火透视,胎体肯定呈粉红、肉红或虾红色。

其次,明代永乐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怎样理解这个“甜白”?专家认为甜润的白糖色泽,瓷色甜净,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画彩色的白瓷)。当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为现代生活中绵白糖、白砂糖的洁白色,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在的绵白糖和白砂糖产是近代工业机器提纯的产品,洁白如雪。古时的麦芽糖、蔗糖色泽不是纯白,而是带一点淡黄色或白中带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应和现在榨出的甘蔗水经过沉淀后的色泽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发奶白色泽的,至少应该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

【陶瓷文化】紫砂器泥色的鉴别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这块江南文化发达地区──陶都的恩泽,是大自然的恩惠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艺术大师,历代紫砂陶矣家以共聪颖的知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经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烧成,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片,莫来石晶相,赤铁矿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烧结形成了陶瓷原料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物相结构。使得紫砂泥「魔术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国茶道茶具系列适应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好一句「色香味皆蕴」!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上达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黃色),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旳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染─级配─练制─陈腐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型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給收藏者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历史作品鉴赏的內涵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別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給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形如:豆沙、红木质的感觉,取悦于于心,雅致迷人。

明代德化窑“猪油白”


“中国白”的骄子——明代德化窑“猪油白”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生产白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其品质的绝对优势备受世人的喜爱而大量外销。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德化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德化窑白瓷按其品质的不同,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这些瓷种被法人统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a)

“猪油白”是德化窑明代白釉瓷的精品,选料讲究,制作精细。从窑址出土的标本上看,“猪油白”瓷产品釉质莹厚细腻,油光明亮,润如油脂,胎白质坚,胎釉结合紧密浑为一体,肉眼可见一种白润如脂的感觉。

“猪油白”瓷产品和其它瓷种一样,主要以适应市场需要的造型为主,除了外销订货的产品造型外,大部分造型是民间百姓常用的日常器具,如碗、盘、盆、杯、碟、壶、炉、盒、洗、盏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和陈设品等。明代是德化陶瓷史上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猪油白”瓷雕作品也不例外,造型很多,主要有观音、达摩、弥勒、如来、文殊、菩提、布袋和尚、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土地公)、寿星、关公、童俑以及各种瓷塑人物造像。其中“猪油白”梅花杯、龙虎杯、犀牛杯等大量销往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为雅士喝饮料的器具。“猪油白”瓷以其特色工艺艺术的独到之处,载入中国和世界陶瓷史册。

关于明代德化窑“猪油白”瓷的鉴赏,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特征:1、器物造型厚实丰满,装饰部分讲究民间艺术的粗犷手法,堆贴、手拉坯、捏塑等部位的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这是德化窑明代中低温材料配方所独有的瓷质特征。2、釉层均匀,釉面莹厚,玻璃相好,釉色洁白光亮,透光折射犹如油脂,这种滋润油脂感是釉面所独有的特征。3、烧成工艺与同一时期的“象牙白”瓷一样,叠烧器物内壁有支钉痕迹,其它器物足底有谷壳或匣钵砂的痕迹。该瓷种的瓷雕作品同样深带艺术匠师的个性风格。而现代的仿古作品,胎、釉现代注浆、施釉方法明显,釉面光亮,缺乏丰满古朴的神韵。只要细致观察就能看出现代制作和烧成工艺的痕迹,稍加分析比较,就不难分辨出来。

从酒令杯看明代德化窑器制作工艺


最早的酒字写作“酉”,是酒器的象形。“象尊形,中有酒也”,说明酒器与酒相伴而生。最早的饮酒器皿,就是用陶器制作的。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在今河南、山东一带,已出现了用黑陶制作的,不同用途的酒器,如樽、、杯、缶等。在出土的古代陶瓷中,酒器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陶质酒器,制作工艺十分精美,现已成为珍贵的艺术品。比如,在酒城泸州市博物馆陈列室里,有一只当地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先秦陶质饮酒角杯,它是专供饮宴宾客之用。福建省博物院收藏一件明代德化窑八棱形酒令杯(见照片),它融艺术、科技和实用为一体,造型之优美、设计之巧妙不仅是实用的酒具,也是精致的工艺品。

该杯高3.8厘米,口径7.8厘米,呈八棱形,杯内底有一直立的瓷塑老翁,双目微合,敞袍袒腹。雕塑线条简练,衣衫袍带,寥寥几笔,栩栩如生。饮酒时,倘若将酒注入杯内,至瓷塑老人胸前时,酒不再上漫,而从杯底一个小圆孔中汩汩流出,故有人称瓷塑老人为“公道老”,称此杯为“公道杯”或“平心杯”。造成该酒令杯平心现象的关键在于杯内的瓷塑。“公道杯”内中空,有一道与“公道老”胸部等高的间隔。左侧空腔在“公道老”足部有一边长为0.5厘米的方孔,与杯内相通。右侧空腔与杯底圆穿沟通。当酒漫至“公道老”胸部时,左侧压强大于右侧压强,酒便向右侧运动,经小圆孔外流,造成平心现象,也就是物理学中的虹吸现象。清代俞敦培的《酒令众钞》记载了贵族士大夫饮宴中的各种酒令,明清二代尤为盛行,输者罚饮一至数杯,为避免杯中酒多酒少之嫌,平心杯应运而生。

该八棱形酒令杯系传世品,唯一有从胎釉形制来判断年代、产地。明代德化窑的瓷土碾磨极细,漂洗甚净。瓷土含氧化硅等较高,烧成后胎体致密细腻,透光度好,质感如玉,滑而不腻,润而不淫,因而德化窑釉色与同时期其他瓷窑迥然不同,色质光润,于光线下微微泛红。这种呈色在史籍中亦有记载。如《福建通志》、《闽产录异》云:“皆白瓷器,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瓶盘、皆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体现出粉红,至今其价翔矣。”八棱形酒令杯的釉色、形制符合上述特征,当为明代德化窑精工之作。

从八棱形酒令杯分析,明代德化窑器物制作工艺十分考究:1、器物造型厚实丰满,装饰部分讲究民间艺术的粗犷手法,堆贴、捏塑等部位的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这是德化窑明代中低温材料配方所独有的瓷质特征。2、釉层均匀,釉面莹厚,玻璃相好,釉色洁白光亮,透光折射犹如油脂,这种滋润油脂感是釉面所独有的特征。3、采用各类匣钵烧造器物,普遍运用支烧即正烧方法,器物足底有匣钵砂的痕迹。

乾隆彩瓶施釉17种堪称“瓷母”_陶瓷知识


各种釉彩大瓶(故宫博物院网站提供)

这是一件在当时号称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瓷器。整件瓷器从上到下用了多达17种的釉、彩以及工艺,可谓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釉和彩,如果只是单一使用,对于烧制一件完整的瓷器来说都不是难事儿。可它难就难在让那么多釉、彩在同一件瓷器上出现,这只有在对烧瓷技术熟悉得炉火纯青,对各种釉、彩的性能了如指掌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

让我们从上到下仔细端详一下这件瓷瓶上的釉彩工艺:金彩,用在瓶口沿,瓶的螭耳以及各色釉之间的间隔条上;紫地花卉纹珐琅彩一周;蓝地花卉纹珐琅彩一周;仿汝釉一道;青花缠枝花卉纹一周;松石绿釉一道;仿钧釉的窑变釉一周;斗彩缠枝花卉纹一周;模印皮球花图案的粉青釉一周;霁蓝釉描金一周,其上有12幅长方形开光,内绘粉彩吉祥图案,其中6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6幅为轧道粉彩万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仿哥釉一周;青花缠枝莲纹一周;绘蕉叶纹的淡绿釉一周;红地描金彩回纹一道;仿官釉一周;酱釉描金花纹一道。

在这些釉彩中,青花、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仿钧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属于高温釉,需用1250℃以上的高温才能烧成;粉彩、珐琅彩、金彩、松石绿釉属于低温釉,需用700~1250℃的低温烧成。另外,青花属于釉下彩,粉彩、珐琅彩、金彩属于釉上彩,斗彩属于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釉彩。如何能全局统筹,充分发挥各种釉彩的特性而又互不妨碍,是烧成这件瓷器的关键!

清代乾隆时期的景德镇御窑厂,在乾隆皇帝好古追奇的驱使下,聚集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再加上督陶官唐英的苦心经营,各种新奇灵巧的制品层出不穷。这件素有“瓷母”美称的各种釉彩大瓶,体现了当时制瓷工艺的登峰造极,传世仅此一件。

宜兴紫砂壶泥料究竟为何物


宜兴的紫砂壶陶土品种繁多,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白泥它是一种灰白色为主颜色单存的粉砂质铝土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通称页岩),未经风化,又叫石骨,材质硬、脆、精;嫩泥则是一种以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材质软、嫩、细。宜兴陶都所产的各种天然陶土,不论是甲泥或嫩泥,都含有多量的氧化铁。因各种甲泥和嫩泥含铁量多寡不同,泥料经过适当比率调配,再用不同性质的火焰烧可以呈现颜色深浅不一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颜色。这就是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的原因,那宜兴紫砂壶泥料究竟为何物呢?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其中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1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目前仅产于黄龙山一地;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至于红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

红泥也称石黄泥、朱泥。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朱泥由生坯至烧成,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紫泥取之于紫砂岩,含有较多的铁质,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宜兴窑器:明代白泥施釉印花陶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宜兴窑器:明代白泥施釉印花陶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