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借你一双慧眼辨汝窑瓷

【陶瓷文化】借你一双慧眼辨汝窑瓷

陶瓷文化 陶瓷行业 汝窑瓷器鉴别

2021-07-16

陶瓷文化。

汝窑瓷器因其存世数量稀少而价值连城。近一时期由于河南汝官窑遗址的发掘出土,民间多有真真假假的汝窑瓷器和瓷片流传。这些年来因文物市场的渐趋火暴,导致众多造假高手潜心研究复仿制技术,其产品之造型、颜色、乃至釉层中的气泡等等无不尽善尽美,如仅靠眼观手摸,非但一般爱好者难以识别,即便专家高手出马,亦难保无走眼之虞。其实,利用现代科学仪器来鉴别汝窑瓷器的真伪,是有相当把握的。

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利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陶瓷器表面成分,为探索不同年代、不同窑址所烧制的瓷器在成分上的区别积累了大量数据,并从中摸索出了一些鉴别瓷器文物真伪的经验。尤值一提的是对汝窑瓷器的鉴别。大家都知道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烧造年代较短(约在公元1086—1106年),窑址今确定在河南宝丰县即宋代汝洲。也正因为其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局限,致使其所制瓷器在成分上的变化不大,这就使我们较容易界定它的固有成分范围。

文物的复仿制及作伪古已有之,但大多是仿其形、色,以期在外观上障人眼目,作到真假难辨,而科学鉴定多是对器物的内在本质进行判断,如成分、组织结构、老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本质上的差别。近一时期我们作了一些汝窑瓷器的分析鉴别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分数据和鉴定经验,对汝窑瓷器的真伪判别可以说有了较大把握。一般作伪器者为了使釉色接近,都要反复的调整釉料配方,以达到釉色乱真的目的,但是釉料的化学成分有十几种以上,且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烧成温度、时间、窑内气氛等诸多变数如何协调将是非常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完全模拟出古代瓷器烧制的所有细节,可以说是基本办不到的。所以伪器做得再好也只能是形似而非神似,如我们曾检测过一件“汝窑”器,外观很不错,但经成分鉴定后,发现其中四项主要组分的含量都与真器有出入,所以肯定是仿品。我们还曾发现有几件“汝窑”瓷器含有数量较高的氧化锆,真品是不含此成分的,看来造伪者是为了仿造汝窑瓷器釉层中那些“寥若辰星”的气泡而在釉料中加人锆石所致。尽管用心良苦,但终究逃不过仪器的火眼金睛。

提到釉层中的气泡,这也是判别真伪的方法之一,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汝窑瓷釉层,可以看见釉层中分布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气泡,就如同冰中的气泡一般,釉层很清亮,伪作汝窑器同样含有大量气泡,但它的釉层较浑浊,且有大量气泡破裂于釉面,使得釉面显得斑驳,有点像干了的粥疙巴。

除了以上所述,利用光谱法测定瓷釉的脱玻率,X光探伤法检测气泡分布也是可资佐证的科学检测手段。当然,以上所提到的检测手段,都是建立在对被检测对象不会产生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的。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的X射线荧光能谱仪,其样品室可以容纳直径近300mm,高度近200mm以内的器物,这样的容积足以容纳汝窑瓷器(现存汝窑瓷器最高没有超过300mm,口径没有超过200mm的)。将待检测瓷器放人样品室中,不过几分钟时间,便可得到其釉面的十几种化学组成的相对百分含量,被检测物不会受到丝毫破坏,这对于文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WwW.tAocI52.CO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瓷收藏中如何炼就一双慧眼


古瓷收藏中如何炼就一双慧眼?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古瓷收藏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目光。但同时,大量的赝品流入市场,一时鱼龙混杂,令人难辨真伪。那么,古瓷收藏中如何炼就一双慧眼呢?

一是“懂行”

瓷器是由中国古代首先发明并长期烧造后传遍世界各地的器皿。中国瓷器的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瓷器最为丰富。瓷主要产地有以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闻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有生产雨点釉和发展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古瓷作为商品,价格并非越高越好,这需要认真加以鉴别,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对陈设艺术陶瓷的选购,既要看整体效果,也要仔细察看器型是否周正,有无变形,釉面是否光洁,色度有无异样。

二是“慎淘”

大多数古瓷收藏者喜欢从旧货古玩市场上“淘宝”,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就整个瓷器收藏界来说,珍贵古瓷数量是较少的,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便收藏大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极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所以如果在地摊或旧货市场上发现了它的踪影,实属可疑,收藏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三是“心悟”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收藏者常常拿着古瓷鉴定理论书籍去“按图索骥”。目前,古瓷收藏方面的理论书籍和相关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因此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古瓷的相关知识,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收藏者不要受这些书籍和资料的误导。作为成熟的古瓷收藏者,要学会用心、理性地去品味古瓷,依据自己掌握瓷器鉴别方面的知识,包括看器型、胎、釉、纹饰、老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去辨识真伪,沙里淘金。

四是“求品”

收藏界有句“行话”:“瓷器一破,不值半个;瓷口起毛,不值分毫。”意即瓷器没有好的品相,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收藏的古瓷要基本完整,不能有冲、炸、磕、崩、掉彩等明显的毛病。古瓷收藏还讲求艺术性,瓷器看上去要有美感,不能是粗糙的、低档的;制作工艺要精,彩绘纹饰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妥当,审美情趣要高雅,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品。

陶瓷文化:存世名贵汝窑汝瓷大盘点


北宋汝窑葵花洗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是现今唯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的盆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是英国著名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之一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旧藏,上世纪70年代转入日本收藏。

2012年4月,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的上拍,让公众见识到藏家对精品的追捧。此次拍卖估价为6000万至8000万港元。由于现存汝瓷极为罕见,该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一亮相,便引起现场激烈竞投。8位竞标者相持15分钟,拍卖由第一口价4000万港元开始,经过34次叫价后,最终以2.0786亿港元成交,并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

【陶瓷文化】龙泉瓷的仿烧与辨伪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根据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这种刻意的仿烧往往选择一种或者一类产品,有不同时代的,有不同烧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也有分属文化背景迥异的不同国家的。

国外仿烧龙泉窑产品成为世界性的现象。埃及的福斯他特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制陶业十分发达。中国陶瓷源源不断地输入,对当地的制陶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而仿烧大量的中国瓷器。仿烧龙泉窑的产品有北宋的划花篦点纹碗、元代的双鱼小盘、菊纹贴花碗。高丽瓷与中国的瓷业有着深厚的渊源。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南宋的青瓷模印莲花碗,烧造的方法为3个支钉烧造法,支钉的断面为白色。但它莲叶舒展的纹样布局,碗的直口、垂腹、矮圈足的造型,与龙泉窑的早期风格如出一辙,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交流源远流长。龙泉窑在南宋时期生产的平口长颈瓶、莲瓣碗,高丽瓷也有仿制,特点是釉色稍深,平底,支钉支烧。元明时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大盘,仿造它的国家有泰国、越南等。伊朗所仿龙泉青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般较厚重;2、胎、釉结合度较差,在口沿部分多有剥釉现象,3、釉色多为浅绿偏黄,4、釉中普遍呈现有淡红丝的现象,5、有部分出现干漆般的釉面,6、圈足上有乳丁状的突起物。

这些国外所仿的龙泉窑产品,因为采用的是当地的瓷土原料,使用的是当地传统的烧造技术,尽管模仿的器物很明确,但只能达到形似而质不同的效果。同时这些仿烧的产品,以间接的方式传达出这个地区和时代的特有的产品风貌。因此,国外烧造的仿品与龙泉窑的产品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清《南窑笔记》记载有仿龙泉窑:“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不)亚于古窑。”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张高乐、李君义以及龚庆芳、龚庆靖、龚庆平兄弟,八都吴兰亭、吴庆麟、蒋建寅、黄观光,木岱口徐子聪等亦仿制古青瓷。龙泉县长徐渊若著《哥窑与弟窑》所言:“……有时颇可混珠,若用药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上钩。盖二章之器,殆无完璧,仅损米许,已属可珍,若不故损一二,则购者必疑赝品,若毁过多,则价不能过索,故仅损米许,可使人惊喜欲狂也。”民国34年(1945年),陈佐汉曾将仿古弟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蒋介石题赠“艺精陶仿”匾。陈佐汉还遍访龙泉、浦城各地,将民间发掘收藏之古龙泉青瓷器绘图100余幅,集成《古龙泉窑宝物图录》。1950年陈又将“云鹤盘”等3件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送往苏联,作为庆祝斯大林70寿诞献礼。民国时期烧制的仿古青瓷,工艺落后,成品率低,釉色优劣不稳,有的对仿古青瓷加以伪造,如南宋时期的蟠龙瓶,把龙纹堆塑成鹤纹,几可乱真的传世仿品这一时期也不多见。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1959元青釉印花龙纹盘直径41厘米估价40万一60元港元成交价98万港元佳士得2001年4月30日年,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由科研、生产、文物考古等部门组成,在对龙泉窑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同时,龙泉瓷厂的研制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不仅使传统的龙泉青瓷获得了新生,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器物品种。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为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作假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作伪,从民间简陋小窑的个体作坊到陶瓷专家精心的高仿,不仅从造型、釉色、纹饰上力求逼真,还用特殊的技术进行作旧处理,企图以假乱真。这就要求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大量的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应用地层学和类型学排比,特别是以纪年墓出土的标准器为依据,结合科学的测试手段,了解掌握作伪的各种方法,增强鉴别真假的能力。根据经验,龙泉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伪:

陶瓷文化:临汝窑瓷器介绍


宋、元民间瓷窑。在河南临汝县(今汝州市,因1913年,废州改县改汝州直隶州为临汝县而得名)。烧制耀州窑系青瓷列号以盘碗为多,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饰以印花,另有少数刻花器。印花中的海水纹具有临汝窑独特的风格。所烧钧窑系青瓷,既有汝窑特征,又有钧窑特色。釉色有玫瑰紫。青绿月白、天蓝等;另有一种淡月白釉中带红色斑点的,为其它钧窑系瓷窑所没有,很是名贵。

临汝窑的耀州窑系瓷窑烧造年代始于北宋中叶,盛于北宋后期,延续到金代。主要烧造碗、盘等器皿,造型式样不多。胎稍厚,修坯较草率。釉色多青中闪绿釉釉层稍厚,气泡较多。装饰技法一为光素无纹,一为印花。印花纹饰多数凸起,轮廓线凸起较高,叶筋多以点线纹表现;题材多见缠枝、折枝的菊花和牡丹花,团菊纹亦常见。海水纹更具临汝窑自己的特殊风格;海水布局为圆圈式,多为八到十圈,形成多层波浪式水份;中心常为一朵花,也有饰田螺纹的。临汝均窑系窑址,属宋元时代,所烧青瓷既有汝窑特征,又有均窑特色。器型有洗、盘、碗之类。装饰有天兰地中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的,施青绿色釉,月白色釉和天兰色釉数种。釉质纯粹,色泽滋润。特别是一种于淡月白釉中带红色斑点的板沿洗,鲜艳的红色用淡月白釉衬托,互相辉映,情趣盎然,是其它均窑系窑址所不见的。

在严和店发掘窑炉1座,略近圆形,窑长3.95米,宽3.65米,分窑门、火膛、窑床、窑墙、后腔5部分;窑门残长0.8米,火膛呈半圆形,窑床以砖叠砌,厚1.05米,砖上铺残匣钵,上面再铺0.3米厚的碎瓷碴,起稳固匣钵作用。窑具有筒式、漏斗式两种匣钵,有大小垫环、垫饼及工字形支具。

临汝窑以烧青瓷为主,遗物以各式碗、盘最多,印花青瓷占有一定数量。印花绝大多数为阳纹,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此外有菊瓣、水波游鱼与莲池鸳鸯等,碗心有印“童”和“吴”字者。阴纹印花及刻花装饰只有少量发现,制作技巧与纹饰布局均不及阳文印花装饰娴熟。临汝窑印花青瓷的造型与纹饰与陕西耀州窑非常相似(见耀州窑址)。印花青瓷盘碗中有6等分布局法,这类装饰具有明显的金代特征。东沟、陈家庄两处窑址均烧一种青绿釉盘碗,釉色介于钧、汝两窑之间,过去称之为邓窑,两处窑址发现后,解决了这类瓷器的产地问题。

临汝窑青瓷器据标本看来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光素无纹饰,一种为印花。印花绝大部分为凸起的阳文,纹饰轮廓线凸起较高,叶筋多以点线纹表现。纹饰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以缠枝菊纹最为多见,在碗里多用缠枝布局,大小六朵菊花相间排列,除菊花外还有牡丹等多种花卉纹饰。折枝花有两种:一为大花大叶,二方连续布局,以两朵饱满盛开的花朵为题,辅以大叶衬托,花叶轮廓均为阳文,花瓣及叶筋为凹入阴文。另一种花叶较小,布局亦为六朵花卉,碗中心为三组花枝交叉,也有印折枝叶纹的,主枝一分为二,两枝上各为三叶,左右对称。团菊纹也较多,大体也分两种:一种团菊中心无花蕊,一种团菊纹中心为一圆圈,内印阳文“童”或阴文“吴”字,这表明是作坊或工匠的标记。具有临窑独特风格的为海水纹,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到十圈,如像在静静的湖水之中投入一枚石子,击起的水波由小到大,形成多层波浪式水纹。中心为一花朵,具有落花流水的含意,也有中心饰以田螺纹的。

临汝窑盘碗胎稍厚,轮旋修坯较耀州窑草率,尤其表现在盘碗圈足部位,釉色青中闪绿较多见,与耀州窑的青中偏黄色调不同,施釉稍厚,气泡较多。

陶瓷成堆待慧眼


潘家园的陶瓷摊群规模宏大,大多以仿古产品为主。大者有半人多高的粉彩尊,小者有盆景中的亭台楼阁等摆件。

原始社会及商周时代古陶现在是难见真迹了。十几年前,潘家园市场还是散乱地摊时,民俗学家靳之林就曾出资近万元买下仰韶时期的人面陶罐,还按地摊商的信息,赶赴河北山区农家买下一批釉彩朴拙的明代酒缸。当时,甘肃出土了大量陶器,农户里大多能见到。《消费时报》摄影家徐志伟也曾斥资数千买下好几件马家窑及大汶口文化的陶罐。

宜兴茗壶有十几个摊位,造型十分丰富,但大多平俗,因为市民们比较青睐20元左右的模具注浆的大路货。好一些的是陶泥经摔打手工制坯成型,工艺较细、表面光润,而上品则是高级工艺师富有创意的代表作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港台社会曾流行过收藏宜兴壶的时尚,很多人给上司或新婚夫妇送礼,宜兴名师的壶具竟首当其冲。几年功夫,宜兴的工艺师们迅速致富,藏壶热也遍及大江南北。

唐三彩是家喻户晓的艺术品,以洛阳美陶厂“九州”的质量最好。十年前我曾买下一匹三彩马。现在,一哄而起的大小厂子在洛阳近百个,很多造型差、釉彩生甚至随意改变传统款式不伦不类的“现代唐三彩马”也涌入市场,有的马前蹄腾空,扬鬃嘶鸣,底座还搞了祥云或山石,成了有三彩釉的现代军马。

现在,瓷厂遍及乡镇,明清器物的仿制品比比皆是。由于人心浮躁,画工精美脱俗的十分罕见。可由于居室悬挂、陈设、实用的需要,普通的中外顾客还是挺认潘家园。比如梅瓶、祭红瓶、缠枝牡丹瓶、蟠桃蒜头瓶等,造型大度、釉彩绚丽,室内一放,四壁生辉。前不久,我见到一件浑圆的仿清青花大海碗,虽然色泽较亮、无温润感,但画工还行,只要80元。我正准备接洽,可已有人先我接了过去,成交了。

由于货品庞杂,很多摊主也不是十分懂行,有些农村山区低价收购的旧陶瓷中,还真说不定有上朝代的好东西。《中国旅游报》收藏家杨小连,以十余年之心力从官园、潘家园等处买下了500余件明清瓷器,由于财力所限,买下的大多是有残的,但正因为有残,经鉴定,大多是真品,不影响研究和欣赏。他还出版了收集500图的精美画集。漫画家毕克官对历代瓷窑的瓷片情有独钟,二十余年来,收藏了数千种精美瓷片,出版了大型学术专著。北京出版社的收藏家白明,二十多年搜集的瓷片、古瓷有上万件,在花市搞了个很有品位的私人博物馆,其中也有不少好东西来自潘家园。

对普通文化人和市民来说,夏天买个荷花缸,冬天买个水仙盆,爱写写画画的买个笔洗,想发财的买一尊“福禄寿”瓷雕……潘家园这块宝地,总会给你带来不少人生情趣。

【陶瓷文化】瓷器辨伪有妙招


古玩市场上那么多瓷器,如何辨别真假呢?不少读者希望能知道一些简单的辨伪方法。

瓷器收藏家黄国强认为,辨伪首先要区分赝品和仿品。仿品是文化的延续,仿得好的瓷器同样有收藏价值,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间。而赝品是在仿品的基础上,人为做旧、打磨、酸浸、碱咬,使之看似真品,这有明显的欺骗性。

黄介绍了三种区分新老瓷器的方法。首先是听声音:新胎声音硬、脆,而老胎铝含量较高,具冷性,敲打时声音沉闷;再看光泽:新瓷有高光点,光亮刺眼,而老瓷光从内发,黝亮养眼;最后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旧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而老胎表层不能轻易洗掉。还有一种用胶搀和杂物的方法特殊做旧,不容易洗,需综合分析再做判断。排除人为造旧的因素后,再从形、色、神韵、纹饰、成型工艺、绘画技法等方面,根据书籍资料断定瓷器的年代。

汝窑瓷器工艺特点和辨伪方法


汝瓷是古瓷中的一个重要派系,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艺术内蕴。她既有造型讲究、工艺精湛、技术卓绝之特点;又有釉层匀净、蕴润如玉、青色淡雅、宝光内润之秀丽。特别是她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造型高雅之艺术风格。对汝瓷瓷器佳品的收藏与鉴赏,不仅可以了解汝瓷、认识汝瓷,而更重要的是欣赏汝瓷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从中领略汝瓷文化的内涵,享受汝瓷文化之精髓。现将汝窑瓷器辨伪存真的方法提供出来,供识别参考。制作:真品为手拉坯捏制,并经慢轮修整,工艺精细,线条流畅,棱角自如,形体得当。而仿品多为注浆模制,做工粗放,工艺欠佳,棱角突出,修痕显著。造型:真品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胎壁较薄,秀丽潇洒。而仿品注浆成型,胎壁较厚,外型秀丽,比例失调。装饰:真品刻、划、印花,技术娴熟,构图严谨,疏密有致。刀法流畅,形象逼真,风格随意不拘谨,线条自如有神韵。而仿品为刻意效仿,以临摹为主,刀法生硬,画意呆板,花卉图案,缺乏神韵,画风粗糙,比例失调。釉色:真品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柔和蕴润。而仿品则清澈透明,光亮如镜,刺目耀眼,釉色单纯。尤其重要的是,真品以玛瑙作釉料,形成特殊色泽,由于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开片。若用40倍放大显微镜观察,釉内玛瑙结晶体则呈现珍珠状,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十分奇特。而仿品的表面则利用胎、釉的收缩比的差异,出现一些开片,但大多为直道道,呈网状布满器表,缺乏真品的自然韵致。仿品的胎、釉配方,与宋代失传的配方不一致,所以釉色单调,不够蕴润,更缺乏玉润之感。从1987年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址发现之后,不少厂家也根据发掘简报、报导文章提供的资料,到现场采集玛瑙矿石作釉料掺入釉内,但由于在釉内掺和玛瑙的比例不对,其结果与宋代真品仍存在很大差异:器表开片不对号,釉内气泡特多,玛瑙的结晶体,呈繁星密布状,气泡犹如肥皂泡沫,拥挤排列,釉内的红斑不见。这是目前仿古作旧的厂家刻意寻求解决最关键的难点之一。据最新了解,有的厂家可通过多次反复在冰箱冷却,然后再高温处理,可将釉内气泡处理掉,但又失去了宋代汝瓷稀疏的气泡周边布有玛瑙结晶体的光点,即寥若晨星之美景,反而弄巧成拙。至于在表面作旧,或经过吃土处理,或用药水腐蚀,使釉层剥落,这些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辨认其破绽。当然判断一件收藏品的真伪,还应从综合方面加以细心观察,第一靠感觉,要观其形体美,工艺细、制作精、色玉润、有神韵;第二靠手感,光润有度,轻重合体,棱角圆滑,手感适中,给人以舒心、美的享受;第三靠观察,看其工艺流程,釉色底蕴,装饰艺术及艺术风格等。这种仿品在有些方面虽已乱真,但仍留下破绽,只要细心观察,仍可辨伪存真。

陶瓷文化:宋·民汝窑香炉


在汝窑遗址考察时,管理员告诉我大雨布覆盖着的便是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汝窑,那一刻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期待。管理员轻轻卷起大雨布,遗址完整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惊叹世界闻名的汝窑竟悄无声息、与世无争。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喧闹吵嚷的其实是争名夺利者,站在那片汝瓷前,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悟。此尊盘形口宋代民汝窑炉,于烧制汝官瓷的所在地宝丰县清凉寺出土。它高9厘米,炉口直径8厘米,束颈,扁鼓腹,下附三兽形短足;炉底中心形成自然凹陷,一厘米见方。胎体厚重,胎骨坚硬,除了内壁底部有些露胎外,其余均为满釉;施釉肥厚、莹润、饱满;釉彩呈香灰色,土气较重,留下了明显的被泥土侵蚀的痕迹。整个香炉造型古朴,气韵典雅。在汝窑遗址实地考察时,我见过不少民汝、官汝出土遗物,此尊盘形口香炉的釉色离官汝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民汝窑。但就是民汝香炉如此完整的也颇少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汝窑创建于宋初,鼎盛于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御用器时间很短,而生产民用汝器的窑场却不少。汪庆正先生在《汝窑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北宋后期,汝窑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接受宫廷指派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一个窑口被钦定为官窑并不容易,应有一个技术传承过程。当时汝窑生产的瓷器的质量已鹤立鸡群,其中有些窑场的产品先被宫廷选用,后来再为朝廷征用,最终被皇家所垄断,钦定为官窑,不再为民间烧造瓷器。其实,一些官窑在钦定为官窑之前,就是民窑。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可见,汝窑是民窑生产的,既有被官府挑剩下来的汝器,可以在民间流通,也有专门为老百姓生产汝器的汝窑。汝器在南宋初就十分珍贵,历代皇帝都把汝器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宫中。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汝器才流出宫外。北宋之后历朝历代都曾尝试着烧制汝器,但没有一次成功。明清时期,几代皇帝都曾招募天下优秀工匠,在景德镇建御窑仿制其他名窑的瓷器,都可以仿到乱真,唯独天青色的汝器无法如愿仿造。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借你一双慧眼辨汝窑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借你一双慧眼辨汝窑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