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扒村窑古瓷标本与绘画装饰

【陶瓷文化】扒村窑古瓷标本与绘画装饰

陶瓷文化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2021-07-16

陶瓷文化。

扒村窑是黄河南岸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它位于禹州市浅井乡。该窑以烧制白地绘黑花瓷为代表,产品大多是当时民间常用物品。纹饰内容取自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禽鸟、文字、风景、人物等。因此被人们誉为是北方古代瓷窑的一个典型代表。过去很少见有文献对该窑产瓷记载,但是在民间发现的传世品很多,大都是宋、金、元时期的产品,它以白地绘黑花纹饰为主,其次是白地划花,翠青地绘黑花或印花,白地绘褐黑花,白釉、黑釉、绿釉、宋三彩、宋加彩等。过去人们往往把该窑的产品与河北磁州窑产品混为一谈,因此,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扒村窑进行调查。扒村窑的规模十分可观,西起虎头山,南起花果岗,北起扒村。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百万平方米。据我们在扒村窑遗址调查发现的标本资料看,该窑产品种类繁多。全是民间实用器,碗、盘、盆最多,其次为瓶、罐、枕、炉、缸、杯等。白地黑花瓷是扒村窑匠师们在当时烧造的非常受民间欢迎的一个瓷种。在它的影响下,这个品种很快发展到邻近的老砦、边家坟、五家坟、瓦窑沟、猫儿朵等地瓷窑,在黄河以南形成了一个大型民间北方瓷窑体系。受其影响烧制白地黑花瓷的还有郏县黄道窑、登封曲河窑、密县窑沟窑等。扒村窑在烧制白地黑花瓷的同时,又创绘了一种白釉绘褐黑彩瓷器,使原本单一的白地黑花瓷又增加了多种釉彩品种。

扒村窑的产品比较注重装饰,瓷器上的纹饰不但题材广泛,而且内容丰富。装饰技法有:绘画刻花、划花、剔花、印花、凸线纹、塑贴、镂孔和加彩等。其花纹的种类有:牡丹、莲花、菊花等。

牡丹花纹象征繁荣昌盛,美好幸福,这类花卉常见于盆底或碗心,前者为白地绘黑花,后者为划花。

莲花纹:象征清廉洁白,出污泥而不染。莲花曾在佛教艺术中为“圣花”,后来逐渐成为工艺品上的常见装饰。在扒村窑宋、金瓷器的表面,如白釉黑彩盆、白釉刻花碗、白釉印花盘等,常以莲花、荷叶、水波装饰相映衬。有的在器盖上画—个舒展的荷叶及两朵盛开的莲花,空白地绘上水波纹以烘托,表现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风貌。

菊花纹:有的在白釉釉下彩器盖上绘一朵盛开的菊花,修长的花瓣向四周展开,给人以清秀不俗之感。有的在白釉酱彩盘心,分别绘以折枝菊花或缠枝菊花,手法相似,姿态互异,构成了别出新意的各式图案,极大地丰富了花卉内容的装饰艺术。这种花卉图案线条流畅,生动逼真,充分体现出了民间绘画艺术的特色。

动物纹有龙、虎、狮、鹿、兔、鹅、雁、鹤,还有风景、人物等。

金元时期,扒村窑的生产主要以碗、盘、盆、瓶为主,碗、盘不仅产量大,而且式样多。有敞口、弧腹、小圈足,多数内外皆施白釉。有的在器里刻上花卉图案,有的在碗中写上一个单体字,有郭、净、清、雪、花、忍等。盆:全是敞口,浅腹,平底。瓶:主要为生活用品,但由于造型秀丽,式样美观,有些成为美化生活的陈设品。其造型可分为梅瓶、鹅颈瓶、荷叶口瓶等多种。梅瓶为小口,翻沿,宽肩,弧腹,下有小圈足,瓶身体长、秀美。这时期的盆和瓶器表多数为白釉绘黑花,很多在器身写有“招财利市”、“风花雪月”、“道德清静”、“春夏秋冬”等。字体显得遒劲豪放,既注重实用,美观大方,又有民间的艺术特色,颇受民众喜爱,故得以广泛流传。

扒村窑产品的主要特征是胎质粗松,无论是白釉、绿釉、黄釉或白地绘黑花、宋三彩、宋加彩等,釉下均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该窑烧制的白地黑花瓷构图比较严谨而繁密,釉调非常鲜明,可以说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但是也有些釉面不甚坚实,常有剥落失亮的现象,特别是到了元代,产品更为突出,但是在元明时期的器物画面上,看到的笔绘技法,要比宋金时期的绘画技法有所提高和进步。其特点是用笔简练,线条明快,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扒村窑在烧制白地黑花瓷时,受到河北磁州窑的技术影响,但它又具备自己的独特风格。它不仅产品丰富,而且种类俱全,既有高温的黑白瓷,又有低温的釉上彩。但该窑还是以烧制白地黑花瓷为主,兼烧别样,虽互有交替,但各有侧重,在主流上泾渭分明,各有千秋。如果说当地钧窑开启了铜红釉之先河,在陶瓷发展史上曾放异彩,那么扒村窑可谓进而丰富了瓷器的釉色和造型,更多地满足了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该窑影响广泛,如白地黑花瓷的碗、盘、盆等器,长期以来为北方民间所喜用,但它的其他品种釉彩瓷器更是独具特色,有的已达到红如朱、白如腊、黑如漆、绿如翠的水平。这说明该窑在借鉴其他窑系的先进技术后,又在原材料质地粗劣的条件下,善于利用白色化妆土,做到了粗料细作,精益求精,合乎实用,经济、美观的大众需求,这是扒村窑最成功的一面。

扒村窑瓷器的绘画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因格调朴拙粗犷,不为宋时上层人士重视,是很自然的。扒村窑匠师把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予以概括,用纯熟简练的笔触画在瓷器上,使人们首先对题材感到亲切,其次扒村窑的白地褐黑彩绘画装饰又是一种新型的瓷绘艺术。它把制瓷工艺和传统书画艺术两者结合在一起,在器物的主要部位画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等。画面线条流畅,题材生动亲切,色彩对比强烈,为一般农村民众所喜闻乐见,构成了扒村窑的特有格调。扒村窑的装饰不拘一格,除常见的白地黑花以外,还有白地褐黑花,珍珠地划花、白釉红绿彩等,产品多达十几个品种。如此丰富的装饰工艺,为其他窑系产品所难以比拟,因而能在河南地区宋代几大窑系中卓然自立。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与磁州窑相似的扒村窑,它有什么特点?


在今河南省禹县扒村,故称扒村窑。扒村窑创烧于唐代,终止于元代。是我国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窑主要品种有白地黑花、白釉、黄釉、黑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瓷盘、枕、花瓶、罐等等。但以烧白地黑花瓷器为主。

宋代扒村窑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题写书画诗句作装饰,在碗、盆中心画一枝花叶或书写大字,如“风花雪月”、“花”、“书”、“张”、“道”、“忍”等字。

扒村窑器的构图严谨,一般装饰多用花草、莲瓣、水藻、鱼、人物、鸟兽、荷花等。纹样线条流畅,生意盎然,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格调朴拙粗犷,取材来源于生活。扒村窑瓷器以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而见称,在宋代瓷中别具一格。特别是画面装饰多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景,极富有生活意趣与幽默感。

扒村瓷的风格有点像磁州窑系的产品。装饰品种有白地黑花、黄地黑花、白釉划花、红绿彩、三彩、白釉、黑釉、黄釉器等,但是它的陶瓷纹饰笔调比磁州窑更加粗放凝练,黑彩也更加浓厚,它的装饰技法主要采用绘画和划花,分为釉下和釉上两种彩绘。 扒村瓷胎质坚硬;但略微显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黄两种,釉面没有光泽,白釉通常泛乳黄色。白地黑花瓷虽与磁州窑相似,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一是黑彩浓厚;二是纹笔粗犷;三是支烧痕不同。磁州窑支烧痕为长条形,该窑支烧痕为不规则形。在扒村窑的产品中,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性,盆内用黑彩绘莲花,纹饰布局层次繁多,这是扒村瓷器装饰的一个重要特征。

浅谈古瓷绘画装饰艺术


从元代开始,风行的青花瓷,具有中国国画的笔致韵味。由于它是用毛笔把图象直接抒画在瓷器上,烧成后,在洁白光润的瓷画上,透出青色国画般的艺术形象而且青白相映、幽靓苍翠,十分富有艺术魅力。

青花装饰主要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点线等笔法来表现各种艺术意象。一笔之下,有刚柔、虚实、浓淡、轻重的变化,运笔之法有中锋和顺、逆、拖等。

青花绘画装饰的构图注意水路变化,即掌握整体黑白效果、大小块面、纹样组合的黑白空间。空间的疏密大小,也就是相对地由纹饰的疏密大小所造成。把非纹饰部分的白地,看作与纹饰部分同样重要的因素加以对待。

元代青花的绘画,继承了汉唐以来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在表现客观事物的风貌上更加精辟。宋以前的牡丹纹饰,大都只有正视和侧视两种形态,而元代青花上的牡丹则多姿多态。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瓶,所绘牡丹,俯视、向背、聚散、飘逸,各尽所致,或绿叶拥簇;或疏花独放;或挂于枝头,低首不语;或嫩枝托护,昂然直上;或侧转返顾,娇态十足;或妖娆端庄,落落大方。

元代瓷器上的绘画艺术,既不同于唐代那种雍容富贵,又别于宋代之精致秀丽,而呈现出一种浑厚而又妖娆雅致的神韵。元代青花气势磅礴,笔势飞动,讲求大效果,并不拘于细枝末节。即使是云纹、海水、四方、二方连续那样需要规矩的图案纹样,也只是大体规整而已,且凭借其用笔之纯熟,悬肘运腕而写,转折有致,极富动感。

元代中晚期的青花绘画构图满实,但不死不僵。江西高安元代窑藏出土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全器纹饰有12层之多,但并不因此有拥塞之感,反倒有壮美之情韵,令人叹为观止。在器物的肩部、底部和盖面上虽然都用了变形莲瓣纹,但是,莲瓣纹内所附加纹饰却不雷同,有花卉、八宝、火焰等,因而在重复中显现出变化,加上其独有的运笔方式,使原本极易呆板的图案式纹样表现出动感。

明代瓷器的绘画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永乐、宣德朝为晚期;成化朝为中期;嘉靖、万历朝为晚期。

永乐、宣德时期,青料流动性较大,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深厚,料色透入釉层,线条往往有晕散现象,很象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象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晕点,使画面越发显得浑融沉着而华滋,景德镇的陶艺家为了追求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则更有意识借助和发挥这种青料的自然属性,形成了一种披离错落、豪放潇洒、气韵生动的艺术风格。此时的绘画表现题材,同元代相比,变化也大。植物纹样和动物画面激增。蔓草纹中有牡丹、莲花、蔷薇、宝相花、山茶花、菊等,与四季花共同表现。花和叶子比元代要小,富于写生趣味,形式自然,蔓草逶迤轻盈,加之白地与青色纹样比例适中,相互衬托,更加美丽动人。永乐、宣德时的瓷画风格改变了元代遒劲、挺拔的格调,而呈现出一种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风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宣德青花海水龙纹扁瓶,瓶身以连天翻涌的海水作背景,怒龙横行于惊涛骇浪之间。

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


1、陶瓷文化与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外。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晴”,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地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著名陶瓷雕塑艺术家刘远长,对中国绘画与陶瓷雕塑之间的关系深有体会。他在《学习瓷雕古装人物的体会》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物画特别是工笔重彩人物画,对意境、形象、动态、衣纹都有严格的要求。既写实又夸张;既要求逼真,又讲究装饰性。传统人物瓷雕受中国画的影响很深,它们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因此,学习中国人物画对于古装人物瓷雕有着直接的影响。应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它们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古装人物瓷雕也是如此,石湾‘公仔’的传神、古朴和苍劲,德化瓷塑观音的慈祥端庄、衣纹流畅婉转,以及景德镇瓷塑色彩斑斓、富丽堂皇、造型简练、富于装饰性等等,都是传统的中国画中吸取了营养”。他还结合其创作,具体谈了他从国画中汲取了哪些营养,“我创作的《文成公主》瓷雕,文静典雅,脸型圆润(成鸭蛋形),发饰细腻,衣纹简练而又流畅,都吸收了中国人物画的营养。而瓷雕诸葛亮,又类似国画中兼工带写,着重了形象刻划,前额开阔,仪态自然,眉宇间表现出思虑远谋,而衣纹都是寥寥几下,借用了国画的‘钉头鼠尾描’”。

我们知道,线条、无论是对于国画,还是陶瓷雕塑以及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著名陶瓷雕塑家、周国桢先生对泥条盘筑工艺作了生动而深刻的论述。他在《本土意识的崛起――谈泥条盘筑陶艺》一文中写道:“近来,我运用古老的盘筑工艺创作动物雕塑作品,深有体会:泥条盘筑不仅可以作为成型手段,而且它的立体线条比绘画艺术中的平面线条有更广阔的表现余地。因此,我在成型中非但舍不得抹去那凸现的线条,反而要设法发掘它潜在的表现力。这是我自然要综合借鉴中国画等门类中的线条的表现力”、“盘筑工艺的基本语汇是以线造型,但表现对象的形体上不能满足整齐划一的线条排列。要讲究线条的对比变化,例如粗细、长短、疏密、虚实、浓淡、穿插、扭结,从而产生线条的节奏韵律。有的线条可以淡化,形成块面。这样形成了线面的二层对比,互为映衬,互为突出,犹如水墨画中的黑白关系,有时还要在线与线之间、线与面之间的适当位置上,加上一些圆点,以示提神或补缺,或者产生装饰性的效果(有的还同时起到加强外壁的支撑点的作用),这样,又形成了点线面的三层对比关系,交相辉映。”

古陶瓷与水文化


水是人类共同的资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古人制作陶瓷,其目的是用来汲水盛水。古人对水的崇拜,烛照反映在中国古陶瓷器装饰上,便形成了内涵复杂的水文化。

陶瓷器上的水纹装饰,表现水流动形态的,称为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表现水漩涡的,称为漩涡纹或涡纹;而表现海水波涛的,则称之为海水纹或海涛纹。水波纹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早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为刻划水波纹,中晚期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为彩绘水波纹。工匠们在划绘水波纹时,凭藉平时对水的观察和印象,随兴而至,线条流畅优美,构图丰富变化,富有艺术感染力。商周的硬陶器、战国秦汉的彩陶和原始青瓷上,水波纹成为主要装饰。东汉至西晋青瓷上,仍流行水波纹。惟独东晋南北朝青瓷器上不见水波纹,为弦纹和时兴佛教的莲瓣纹所取代。也许受人类活动范围和视野的影响,此前古陶器上的水纹装饰,所模拟的是与先民活动相关的江河湖泊塘中之水,与后来的海水纹在气势上还逊色一大截。隋代起,又重现水波纹,欲寻觅先人情怀,崇尚古朴,作为古陶瓷器边饰出现。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与海外贸易的兴起,宋人的眼光穿越到海外,宋人的胸怀盛装了波涛汹涌的海水,其情愫表现在瓷器上,便有了宋代吉州窑瓷器上的白地褐彩海水纹,景德镇影青瓷中的海水婴戏纹,定窑瓷器上的海水游鱼纹,耀州窑器上的落花海水纹。那模印、刻划、彩绘的海水,波涛汹涌、惊涛拍浪,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以至于今人模仿造假时,所刻绘的海水纹均无法再现宋人海水纹的那种神韵,显得死板呆滞,成为绝响。元、明、清瓷器上的海水纹屡见不鲜,白龙、绿龙、青花龙在海涛迭起的托衬下,气势夺人,表现了盛世的张狂、帝王的威严、征服者的得意。

陶瓷器纹饰中的江河水演化为海水,鱼蜕变为龙,工艺上的刻划、彩绘、模印、拍印,构成一道水文化的风景线,足让后人观赏个够,研究个透,赚得瓷友藏友尽白头。

浙江建成国内首个古窑址标本中心


国内首个“古窑址标本中心”近日已在浙江建成,并将于国庆后免费试开放。业内认为,该标本中心的建成对解决国内瓷器赝品的泛滥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古窑址标本中心面积达500平方米,分成越窑、龙泉窑、瓯窑、婺州窑、南宋官窑、其他窑口等几个区块,以时代先后作为纵线序列。以绍兴富盛、萧山进化窑址出土的印纹陶、原始瓷揭开浙江青瓷发展史的序幕。

“标本中心既是古窑址收藏、整理、展示中心,同时也是科研与信息交流中心。”浙江博物馆宣教部主任赵幼强说,作为科研与信息交流中心,展厅内将设置多媒体电脑检索系统———全省古窑址概况一览表、全国重点窑口简介、浙江古代各窑青瓷精品简介、中国古陶瓷研究文章目录等均收入其中。此外还辟有专门的区域,用于展示全国其他窑口的瓷片标本。

“陶瓷专家云集,各时期各类型的瓷片几乎都有收集,并有强大的检索系统,这对解决国内瓷器赝品泛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赵幼强说,人们可以将自己所购买的瓷器与中心的瓷片进行对比判断真假。此外,中心正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将对多达上万种的各种瓷片的胎质、釉等进行微量元素测试,以形成鉴定数据库。“这对鉴别瓷器真假意义重大”。

学古陶瓷收藏 标本第一


广东古董文化研究会会长伊有成坚持收藏和研究相结合,在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的基础上,常去全国各地的20多个古窑遗址,不断搜集古窑瓷片。他主张,“学古陶瓷收藏,标本第一。有了标本,通过对比研究,才会有眼力分辨真伪好坏”。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专注古陶瓷收藏之前,伊有成的收藏涉猎很广,除古陶瓷外,还对玉器、钱币、竹木牙雕等各种杂项都感兴趣,但渐渐地他发现,这对于个人的精力和财力都是不小的负担。1991年一次偶然的杭州之行,让他找到了延续至今的有个人特色的收藏方向。

龙泉窑VS南宋官窑

当时伊有成在杭州出差,参观了南宋官窑博物馆出土的南宋官窑标本,发现一件修复的笔洗釉色和形制与龙泉窑差不多,便问展馆的工作人员:“这不是龙泉窑的瓷器吗?怎么也放到这里展览?”工作人员向他解释:“这是南宋官窑出土的,与龙泉窑的瓷器很不一样的。”

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的瓷器看起来十分相似,但市场价格相差甚远,有不少人因看不准而蒙受损失。由于龙泉窑在历史上还特意仿烧过官窑瓷器,使两者愈发难辨。杭州之行对伊有成的触动很大,他决定开始研究两者的异同。

因龙泉窑出的多是日用瓷器,如今在古玩市场上多见,且价格相对便宜,而南宋官窑少见,即使是瓷片也不好找,价格还贵。在每月工资还只有二三百元的上世纪90年代初,伊有成曾经一次性花800元买了两小块南宋官窑瓷片。如今他收集的各种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瓷片已达200多件。

伊有成先后9次前往浙江龙泉窑、南宋官窑遗址,以及南宋官窑博物馆参观考察,收集了数百件瓷片标本,今年他还准备去第10次。他还与许多对龙泉窑和南宋官窑有研究的当地专家学者广泛交流,甚至和专门高仿官窑的老板都交了朋友,购买高仿标本,进行对比研究。

有眼光才能捡漏

通过多年反复对比研究,伊有成对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的区别越来越有心得,他从胎质、釉色、敲击声音、形制、工艺等诸多细节方面对两种瓷器做出了区分,体察入微的好眼力让他常常获得“捡漏”的意外之喜,也因此在古玩界被人尊称为“龙泉王”。

1999年,他在广州古玩市场天光墟逛,一位老板向他推销一件“龙泉”小炉,一看之下,伊有成暗喜,他认出那实际是南宋官窑。开价8000元,最后以6000元成交,当时他还是向朋友借钱买下的。拿回来后,很多朋友过来看,都认为这就是龙泉窑,不值那个价。直到几年后,有真正识宝的人专程从浙江赶过来,以比原价高出百倍的价格从伊有成手中购入这件瓷器,朋友们才对这件宝贝有了重新认识,纷纷对伊有成超前的鉴赏眼光表示钦佩。

在多次古陶瓷展览中,伊有成都拿出一件官窑瓷器参展,展牌上只写“南宋青瓷”,不写窑口,让参观者自由评判。自然也有识宝的人,但毕竟是极少数。有感于此,伊有成萌生了组织一个平台的想法。2006年,华夏古董研究会正式成立,在朋友们拥戴下,伊有成当了会长。他鼓动大家研究、认识古陶瓷,不定期相约观赏标本、交流信息和心得体会。如今会员已有200多人,其中的专家不定期帮市民鉴宝,还开设了古董鉴定方面的培训班。

观察近年古玩市场的变化,伊有成预测,在明清瓷器的热潮后,唐宋古瓷器的收藏也将迎来兴盛。他希望有兴趣者一起来研究,共同来探讨,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古玩艺术传承并传播开来。

藏家简介 伊有成

广东古董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陶瓷鉴定评估师。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先后考察了南宋官窑、龙泉窑、越窑、汝窑、钧窑等多处古窑遗址。多年来收藏了不少唐宋名窑瓷器精品,尤其对龙泉窑和南宋官窑情有独钟,收集了丰富的标本和资料,具有一定鉴定水平。

陶瓷文化:伤残与古陶瓷鉴定


陶瓷是易碎物品,古陶瓷在长期的使用和流传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或其他外力作用,在一些器物上会出现破损、磕伤、缺碴、暴釉、毛边、冲线、鸡爪等伤残或伤痕。伤残对于器物的收藏价值虽然有一定影响,但是由于这些伤残大多数都是在使用和流传过程中留下的,伤残本身也是一种历史痕迹,因而伤残对于古陶瓷鉴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依据器物的伤残进行鉴定,首先要辨别是老伤残还是新伤残。一般而言,带有老伤的器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年代。老伤残是在使用和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伤残部位的形状较自然,伤残边缘处的棱角较钝,残缺部位露出的胎质较老旧,伤残处多数沉积有一层自然污垢。老的毛口、毛边、暴釉的露胎处或釉面棕眼内一般都有颜色较深的污垢。老的鸡爪和冲线的线条里,一般有深浅不一的自然积垢或沁色。老器物伤残处的污垢,是经历多年逐渐形成的,因而显得自然、深沉,有一定层次感。

新伤残,即产生时间不久的伤残,可分为老器新伤和新器新伤两种情况。老器新伤,一般是由于保存不当或其它人为原因而造成的对老器物的新破坏,虽然对收藏价值有一定影响,但还是属于真品之列。新器新伤,即新仿器物上的伤残,除少数是在搬运或销售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慎而产生的外,多数新器新伤都是人为故意做出的,即“自残作伪”,这是因为带伤残的器物一般不容易引起怀疑。新仿品自残作伪的方法有多种,如将器物口沿或底足敲破一块(有的再用胶水粘好);用硬物撞击新仿瓷,使之产生裂痕;将器物的口部截掉然后磨平,或将圈足磨去一段;将器物敲出大的裂纹,或敲成几块,然后用锔钉方法修复;用锉刀在器物口沿人为做出剥釉现象等。

一般而言,自残作伪的伤残在形态上可能显得不自然,伤残太整齐或太规则,仔细观察有时能看到敲击时的着力点或工具痕迹。新伤残的棱角一般较锋利,伤口处露出的胎质也较新鲜,冲线等裂纹内无积垢或沁色。有的伤残经过涂抹脏物做旧,但污垢的颜色、深浅较一致,这与老伤上的自然污垢有明显区别。新伤残处的污垢一般浮在表面,容易清洗干净,清洗后即露出新鲜的胎质;老伤残的污垢一般深入胎骨,不易清洗干净,清洗之后露出的胎质仍然十分老旧。有的新裂纹、冲线采用染色的方法做出积垢和沁色,但颜色、深浅一致,与老裂纹和冲线相比缺乏浓淡、层次变化。

用锔钉方法修复的新伤残器,由于采用的是新锔钉,锔钉的腐蚀程度一般较轻,铁锈一般为黄褐色,锈色漂浮较湿润(图1);而老器物的锔钉,铁锈一般为黑褐色且受腐蚀程度较重,锈色深沉较干燥(图2)。也有的伤残器采用铜锔钉,与铁锔钉同理,老的锔钉铜锈自然,氧化程度较深,而新锔钉的铜锈漂浮不自然,氧化程度低。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的新仿品,采用从老器物上取下来的老锔钉进行作伪,在鉴定时需谨慎辨别。

以前认为鸡爪纹不易仿制,带鸡爪纹的器物一般都老,因为如果采用撞击方法,如果力度掌握不好,很容易把整个器物都弄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仿制鸡爪纹的技术已经得到突破,除采用撞击方法外,采用玻璃刀也可以在器物内外刻出鸡爪纹。

收藏界历来有“瓷器带毛,不值分毫”的说法。对于器物的瑕疵和伤残,古玩商们总是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掩盖或修复,因而器物是否带有伤残、是否经过修复,也是古陶瓷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器物上的较大伤残,一般较明显,很容易发现;器物上的细小伤残,一般不明显,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也有的明显的伤残经过掩盖或修复后,看起来会变得不明显。除了仔细观察外,对于冲线、裂痕等伤残,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敲击器物听声音。关于陶瓷的声音,古代文献中有诸如“声如磬”、“声音清越”、“声音悠扬”、“声如击木”等描述,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声音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器物的声音,与胎、釉、烧成火候等因素有关,不同窑口的器物由于胎、釉的成分、厚薄和烧成火候不同,在声音方面必然存在一定差别,但是由于声音是一种感觉,缺乏固定标准,因而对于鉴定器物的新老和窑口不具有操作意义。敲击听声音的作用,仅限于检测陶瓷器物是否带有冲线、裂痕或大块缺肉等伤残。一般而言,完整器的声音,听起来圆转清脆,余音较长;伤残器的声音,听起来有突然断裂、停顿感,缺乏流畅感和完整性,伤残较重的器物在敲击时还会发出破声。

古陶瓷伤残器的修复,最常用的方法是将伤残处覆盖起来。一般是用石膏等材料填补器物的残缺部位,恢复器物的原有形状和纹饰,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修复后的器物在釉色、纹饰、质感和自然旧貌等方面,尽量达到完好无损的效果。由于采用了喷枪和透明的仿瓷漆,如果色彩调制较好,这种修复器,不经仔细观察,一般不容易发现破绽。鉴别这类修复器,需要仔细观察釉色是否一致,转换观察的角度察看釉面的反光是否相同,花纹是否有残缺;用手摸釉面,感觉是否有局部釉层厚薄不同的情况,由于修补过的地方和未修补的地方热的传导度不一样,未修补的地方一般比较凉,而修补过地方凉的感觉不会太明显,因而在用手摸时能感觉出来。鉴定修补器,还有一个方法是用强光透视。经过修复的部位,由于使用的材料与瓷器的胎、釉有本质区别,用聚光电筒近距离照射,通过观察透过光线的强弱、均匀度和反光情况,可以发现器物的修补情况。此外,由于瓷器在修补时一般会采用仿瓷漆或其他涂料,这类材料的硬度与瓷器的釉存在差别,用硬物或指甲刮划时可以感觉出来;同时修补处的沾水情况与瓷器表面也不一样,将修补器的表面打湿后,可以发现修补处一般不沾水。如果是有冲线、缺肉等较大的伤残,可以通过敲声音将其鉴别出来。也有的高档修复器采用了补配复窑的技术,鉴定起来难度更大些。

除修复外,伤残器的常见作伪手法还有磨口、截口、接口、镶底、改件、磨底、磨耳、磨嘴、补彩、补釉等。这些作伪手法,只要在鉴定时仔细观察均不难识别。

随着收藏观念的转变,伤残器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进行古陶瓷收藏时,不能因器物带有伤残而一概舍弃。需要说明的是,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许多博物馆的藏品中均有部分堪称国宝的重要伤残器(图3—图6)。伤残器和残片不仅是学习入门和研究的实物标本,同时还具有很高的收藏、鉴赏价值。在完整器日渐难觅的情况,伤残古瓷逐渐受到收藏者的青睐,近年来的市场走势表明,伤残器也具有很强的保值、升值潜力。

【陶瓷文化】古瓷鉴定


古瓷鉴定的主要内容1、断代:即鉴别某件古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古瓷中,多数器物上没有落年款,有的器物上落有年款的。前者首先是解决断代问题,后者有辨别真伪的问题和伪品的仿造年代问题。对景德镇古瓷的断定,一般要求按如下时代来区分:五代,宋朝早期、中期、晚期,元朝前半期、后半期,明朝与清朝要求按照帝王年号来分期。但按照帝王年号分期是为了表述上的方便,决不意味着产品所具的特征是随着帝王的更换而变化的,而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审美观和生活习惯的变化、陶工的一代代地更新而渐渐变化着的,是沿着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艺术发展常规变化着的。所以我们在断代时,掌握产品演变的总趋势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考古学上的广泛应用,近十多年来已使用了"烈释光(TL)法"测定古瓷的烧造年代,误差可达到10%以内,但这种方法往往要在器物上钻孔取出少量的标本,有损害器物。另外,对那些"后加彩"、"后烧款",或受到过暴晒、加热等干扰的器物,是不太适用的。在目前情况下采用目测仍是十分重要的,即是用科学仪器对古瓷断代推广了,也必须和人的实际鉴定经验相结合,正如医学上先进的诊断仪器不能完全代替医生的临床诊断一样。2、断真伪:名窑产品影响其他窑口的生产,这是在商品生产中常见的事,如景德镇五代生产的"蟹壳"青釉瓷,在胎、釉、造型等方面都深受越窑青釉瓷的影响,但这并非仿古生产,从古瓷鉴定角度来说,是属于窑口的问题,不属断真伪的内容。断真伪是区分有意仿制前代产品的赝品。即把"仿古器"与"真器"识别出来。景德镇明朝成化御窑厂仿宋朝龙泉哥窑纹片瓷极似。正德时开始写"宣德年制"等寄托款,嘉靖、万历以来更盛。清朝雍正、乾隆仿古瓷的水平很高,唐英所督造的御窑厂,"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景德镇陶录》)。清末和民国,仿古生产有不少专门的小作坊,有的达到了乱真水平,此时的对外货易也几乎成了古董贸易了。解放以后,仿古瓷生产仍然是瓷业生产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致使传世的"古瓷"中赝品充斥,鱼目混珠。我们在古瓷鉴定时就要认真去做"去伪存真"的工作了。3、断优劣:即鉴别古瓷的质量和价值。质量一一是指古瓷本身是否存在烧制时所造成的或使用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毛病,如变形、裂痕、冲口、阴黄、粘釉、磨釉、缩釉、剥釉、剥彩、脱彩、漏彩、补彩等。价值--是指某件古瓷的历史、科技、艺术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是说该产品带有绝对的烧造年代或知道了相对的烧造年代,可作为断代的依据;能证明某一品种的创烧年代或衰落年代;能证实中外技艺交流或反映某一历史事实等。科技价值是说该产品能反映古代制瓷技艺发展进程和瓷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反映瓷业的革新、创造和高超的技艺等。艺术价值是看构成产品美的三个基本要素:瓷质、器型、装饰的艺术处理是否高,三者之间是否和谐统一,能否代表某时期的陶瓷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此外,国内外稀少的产品也往往是珍贵品。4、断窑口:即鉴别产品的产地。唐代陆羽《茶经》,在品茶时同时评论了不同产瓷地区的茶碗,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是在古文献中较早以瓷产地来称道产品的窑口的名称也相随而生,随着瓷业的发展,窑口的命名方法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法。(1)以烧造地点来命名。如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江西吉州窑,景德镇湖田窑等,这种命名方法较为普遍。(2)以某窑的主技者的姓氏来命名。如景德镇唐代的陶(玉)窑、霍(仲初)窑,明代的崔公窑、周(丹泉)窑,清代的郎(廷极)窑、年(希尧)窑、唐(英)窑等。

(3)按烧造年代来命名。如景德镇明代御窑通常分别叫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4)按产品的攸用者的身份来命名,如官窑、民窑、枢府窑等。所谓官窑,是生产专供朝廷和皇家使用(包括皇帝用来赏赐入贡国及使臣,或赏赐群臣、亲贵)的各种瓷器的窑,也称御窑。如北宋的汴京官御、南宋的杭州官窑,景德镇元代的"御土窑"、"枢府窑",明、清的御窑(又叫官窑、厂官窑)。所谓民窑,是为了满足国内外广大人民生活需要而生产民间用瓷的民营手工业作坊。据《陶雅》说:"民间所卖之瓷器厂人则谓之曰客货。凡所以别于官窑也。官窑之尤精者,命曰御窑。御窑也者,至尊之所御也,官窑也者,妃嫔以下之所得用者也。"同时期的不同窑口产品,有差别明显的,亦有相近的,这需要我们去加以区分。产品的地方特色主要是因原料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断窑口主要是看产品的胎、釉特征,其次是看工艺、造型和装饰等诸因素。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扒村窑古瓷标本与绘画装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扒村窑古瓷标本与绘画装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