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陶瓷知识:建国后景德镇瓷器款识演变史

陶瓷知识:建国后景德镇瓷器款识演变史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7-16

景德镇古代瓷器。

一、建国初期(19491954)

瓷器底款为新旧并存。部分瓷器沿用民国时期底款如江西徐生记出品、江西吉昌社出品等等。还有部分瓷器使用公司(瓷厂)款。如1948年8月,景德镇第一家公营瓷厂建国瓷业公司成立,初期使用江西建国瓷业公司底款,1950年改为建国瓷厂,随后使用景市建国瓷厂出品底款。1956年以后使用建国瓷厂江西出品底款。建国后不久,有些瓷器底款出现景德镇制篆书方款。至于由谁设计,由谁最先使用,目前尚无法确定。

一般而言,景德镇制篆书方款的使用应该不早于1954年,不晚于1955年底。而且应该不是个体或者私营企业所设计。资料显示,青花海棠纹瓷器是建国后首次设计、生产的国家专用瓷之一,其中既有无款的也有景德镇制篆书方款的。其后,这个篆书方款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常有使用。仔细观察前后的篆书方款大体一致,但是也有细微差别。总的看应该是前者精细沉稳些,后者略欠匀称。这些变化需要结合瓷器的其他特征如:胎、釉、彩以及带有时代特点的纹饰来鉴别,单看款识确实是很难说清的。

二、合作化时期(19551957)

合作化时期的瓷器底款特点为圆印章式,有的加有瓷厂数字序号。此时江西景德镇名瓷底款较为流行,文字排列可以分为自左至右式和自右至左式。

1、合作社款。因为当年瓷业合作社众多,瓷器底款较为复杂。然而,合作社底款是陶瓷行业合作化进程的见证,成为这个时期瓷器断代的依据。

如表明合作经营性质的江西鹰潭混合生产合作社出品;

如表明合作地域层级的景市一区二手工业社出品;

如表明合作生产环节的江西景德镇市陶瓷加工第一生产合作社;

2、序号瓷厂款。1956年1月,景德镇完成了制瓷业的公私合营,随即对全行业进行了相应调整:将13个老合营瓷厂与6个新合营瓷厂合并,组建成裕民瓷厂、国光瓷厂、华光瓷厂、民光瓷厂、新和瓷厂、华电瓷厂等10个公私合营瓷厂。1956年2月,又将上述10家瓷厂更名为第一至第九瓷厂和美术瓷厂。此时瓷器底款一般为第几瓷厂出品。

3、外销瓷器款。根据外销产品的需要,瓷器底款一般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两行印章款,楷书篆书皆有,还有部分为乾隆年制四字两行楷书印章款。此类款式多用于外销高档陈设瓷器中,内销的这类瓷器较为罕见。

4、其他类款式。青花瓷继续使用景德镇制篆书方款。偶尔也出现个性化底款,如篆书加金彩方框。此类款式多在定烧瓷器中出现。

三、大跃进时期(19581959)

大跃进时期的底款基本沿用合作化后期流行的款式。因为1956年文字改革已经完成,故此时期江西景德镇名瓷款、合作社款以及序号瓷厂款的文字基本上是自左至右,自右至左的极少见到。

四、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

1959年2月景德镇第一瓷厂改名为国营东风瓷厂。至此,景德镇瓷器底款全部停用序号厂款,而开始使用各厂厂名款。如景兴瓷厂、红旗瓷厂、东风瓷厂等等。

为区别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厂名款,此时的厂名款可视为老厂名款。老厂名款从50年代出现,一直使用到1964年10月止。

各厂启用老厂名款的时间如下:

1、建国瓷厂:1952年10月;

2、工艺美术瓷厂(雕塑瓷厂前身):1956年;

3、新平瓷厂(人民瓷厂前身):1957年;

4、宇宙瓷厂:1958年;

5、红旗瓷厂:1958年;

6、市工艺美术瓷厂(艺术瓷厂前身):1958年;

7、红星瓷厂:1958年;

8、东风瓷厂:1959年2月;

9、光明瓷厂:1961年8月;

10、市陶瓷彩绘合作工厂(新光瓷厂前身):1962年1月;

11、市陶瓷合作工厂(红光瓷厂前身):1962年;

12、曙光合作工厂(曙光瓷厂前身):1962年;

13、景兴瓷厂:1962年8月;

14、新华瓷厂:1964年;

15、为民瓷厂1965年投产时称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6月改名为民瓷厂。

五、恢复时期(19621965)

为适应陶瓷出口换汇的需要,1963年3月30日国务院公布《商标管理条例》,对出口陶瓷商标进行统一规范。此时的中国景德镇底款至少有6类14种。除部分中国景德镇底款在文革前期发生变化,大多数此类商标底款一直沿用到文革之后,其中印花龙珠阁款使用到了21世纪初(1986年后增加了注册商标@标志)。

1.印花龙珠阁款。底款为红色龙珠阁

红星瓷厂(A);宇宙瓷厂(B);为民瓷厂(C);艺术瓷厂(D);建国瓷厂(E);人民瓷厂(F);红旗瓷厂(G);光明瓷厂(H);东风瓷厂(I);景兴瓷厂(J)。

1964年新华瓷厂从新平瓷厂划出,其使用底款代号为:K。红光瓷厂、雕塑瓷厂、曙光瓷厂从国营转为大集体后,红光瓷厂使用L标记代号,雕塑瓷厂使用M标记代号,曙光瓷厂使用P标记代号。

上述14个瓷厂在当时景德镇是作为十大瓷厂看待的。

另外,新光瓷厂当时为市陶瓷彩绘工厂,使用标记代号为N,陶瓷加工部使用标记代号为O。

还有使用X作为标记代号的,尚不清楚为何单位使用。

六、文革时期(19661976)

文革时期的瓷器生产以生活日用瓷为主,其底款基本上沿用1964年10月开始使用的中国景德镇系列。因为此类底款没有意识形态的痕迹,而且印线、印花、自上而下第一行等线体"中国景德镇"五个字,第二行英文"MADEIN",第三行英文CHINA",第四行为左右各两道短横线,中间夹企业代号(字母或数字)。此种四行款一直使用到90年代上半叶。

4.启用新式"中国景德镇制"、"景德镇制"篆书双框方款。器形小的产品则使用单框方款。

5.启用新式"中国"中英文款。文革后期随着外贸形势的变化和各厂生产状况的差异,部分瓷厂开始启用新式青花底款:自上而下第一行等线体"中国"两字,第二行英文"MADEIN",第三行英文CHINA"。此种青花款以70年代后期人民瓷厂的青花产品居多。到1985年前后,此款又被新式人民瓷厂景德镇和光明瓷厂景德镇款所代替。

八、80年代前期(19801984)

景德镇陶瓷工业公司在1976年重新颁发企业底款标记代号的基础上,增加景德镇市属华风瓷厂使用Q底款标记代号,卫华瓷厂使用R底款标记代号。龙珠阁老底款仍在部分瓷器上使用,并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从90年代开始,部分龙珠阁底款加有注册商标@标志)。

1980年11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恢复全国商标集中注册。景德镇随即制定了陶瓷商标和底款的管理办法,陶瓷生产企业开始使用统一规范的中国景德镇四行底款。

1981年3月,除市属国营大厂继续使用字母底款标记代号外,景德镇对市属各区、局、社、街道所办瓷厂瓷器底款的标记代号进行了整理和增补,一律阿拉伯数字底款标记代号:

景德镇陶瓷厂(01)、浮南矿瓷厂(02)、文艺瓷厂(03)、民政局社会福利瓷厂(04)、陶瓷加工厂(05)、跃进瓷厂(06)、立新瓷厂(07)、红卫瓷厂(08)、胜利瓷厂(09)、东方红瓷厂(10)、向阳瓷厂(11)、共大瓷厂(12)、昌虹瓷厂(13)、昌江瓷厂(14)、昌明瓷厂(15)、珠山瓷厂(16)、国华瓷厂(17)、西郊瓷厂(18)、新村大队彩绘瓷厂(19)、永红瓷厂(20)、昌新瓷厂(21)、文光瓷厂(22)、新兴瓷厂(23)、新村瓷厂(24)、鱼建瓷厂(25)、石狮埠福利瓷厂(26)、太白园雕塑瓷厂(27)、竟成雕塑瓷厂(28)、先锋瓷厂(29)、瓷石矿五七瓷厂(30)、瓷石矿勤俭瓷厂(31)、竟成公社彩绘瓷厂(32)、古城瓷厂(33)、昌盛瓷厂(34)、群英瓷厂(35)、西郊垦殖场彩绘瓷厂(36)、南河瓷厂(37)、陶瓷工艺瓷厂(38)、竟成前街大队瓷厂(39)。

与此同时,景德镇制青花篆书方款仍在使用,部分底款与早期景德镇制篆书方款较为相似,但为数较少。

九、80年代后期(19851989)

1986年后瓷器底款有新的变化:出现了底款加带@注册商标标志和新厂名款。新厂名款是相对1964年以前的老厂名款而言的。新厂名款主要有:人民瓷厂景德镇、景德镇东风瓷厂、红旗瓷厂等等。

与此同时,中国景德镇印花龙珠阁款、印线六边形款、景德镇制篆书方款以及中国景德镇四行款、景德镇制篆书双框款、中国景德镇制篆书双框款等,也在继续使用。其中中国景德镇印花龙珠阁款一直使用到本世纪初(后期增加@标志)。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建国后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分那几个阶段


建国后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分那几个阶段?建国后,景德镇陶瓷艺人们从无依无靠、艰苦挣扎的旧社会走入新社会,变身为国家主人。景德镇陶瓷艺人们纷纷响应人民政府号召,走出阴暗小作坊与狭窄红店,作为公有制一分子,开始了陶瓷艺术创作新生涯。那么,建国后景德镇陶瓷的历史分那几个阶段呢?

1、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即1949年至文革前的1965年。它又可以分为初期艰难起步的工艺美术合作社时期、公私合营时期,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后艰难缔造、奋力开拓的国营时期。这期间适逢因受大跃进运动而在中国大地出现人类历史上大饥荒的三年,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出现停顿和倒退。但是景德镇陶瓷艺术之果仍然在正常地生长,景德镇陶瓷业保持着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2、文革时期,即是从1966年文革开始至文革结束的1976年。这一时期被史家称为是中国的十年浩劫时期,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景德镇有惊无险,景德镇陶瓷艺术之果仍然在顽强地生长。

3、改革开放时期,即是1977年至1997年的二十年间。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结出有史以来最丰硕成果,发展到历史顶峰,取得了历史最辉煌的时期。正是在人民共和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和文化艺术事业空前繁荣时代背景下,部分决策者对景德镇实行非理性、非道德的肢解式改革,景德镇陶瓷业整体垮掉,陶瓷艺术发展也随之结束这一历史性进程,而进入另一历史新进程。

这个时期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76年到1989年景德镇陶瓷艺术伴随着陶瓷业全面复兴而出现历史高点和在此盘整与徘徊时期;以及1989年后,人心涣散、艰难维持、非理性改革、一片狼藉的衰败时期。

至此,建国后,在国家巨大投资和景德镇人非凡创造取得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和整体陶瓷业巨大成果,毁于一旦。成为历史绝响与历史教训。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已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青白瓷刻花注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明洪武 青花缠枝莲大罐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 雍正 粉彩八桃天球瓶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陶瓷知识:壶的演变史


古代裴李岗文化红陶双耳壶上海博物馆藏

古代匏壶

壶,古代也作康瓠[h],只是一种罐状盛器,其形状没有太大限制。陶制的壶在各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大量出现了,《简明陶瓷词典》将这类壶的特征概括为:小口长颈,圆腹或扁腹,平底、假圈足、圈足或附三足。这时的壶,形态很丰富,有很多仿生的造型与装饰,如果去博物馆,很容易能见到这样的壶。有的也带把手,但是像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上的那种一侧安把手,另一侧附有流',严格上应该叫做执壶的造型则极为罕见,据传只在江苏吴江九里湖出土过一次,距今四千年。那时壶的用处大致是细颈的盛液体,粗颈的盛粮食之类,有的还用作卫生用具。

三国越窑青瓷盘口壶

瓷器的普遍使用是东汉末期以后的事,三国两晋时出现了青瓷制作高峰,壶的造型也趋向统一。比较多见的一个是盘口壶,它的口部展开,极像一个盘子,下面连着细长的颈和圆球形或扁球形的腹,没有把,但在肩部常有系。

南北朝印文唾壶

另一个是唾壶,造型与盘口壶略接近,只是颈很短,口很大如漏斗,也有的用盘口,没有系,作用相当于现在的痰盂。三国两晋的青瓷多动物造型装饰,如蛙形的水盂、瓷塑的羊、狮子或辟邪形的虎子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鸡首壶。

黑釉鸡首瓷壶东晋国家博物馆藏

最初的鸡首壶是在盘口壶的一侧肩部塑一个尖嘴无颈的实心鸡头,相对的另一侧从肩部到盘口塑鸡尾。鸡头纯粹是装饰,而鸡尾可当把手用。大约在东晋时,鸡嘴改作圆形,中空成管状,从而成为具有实际倾倒作用的流。鸡首壶后来持续发展,越做越生动优美,一直流行到唐中期,才衰微下去。鸡首壶并不是古代的称呼,而是现代依据器形命的名,但它已具备了现代茶壶的基本形状,可以看作是茶壶的祖先。唐中期以后,取代鸡首壶的是注子。由盘口变成了撇口,颈变得粗短,器身变高呈圆筒状,鸡头被简化为短小的管状流,流和把依旧安在肩部两侧,有的保留了系,平底沙胎,整个器形显得稳重端庄。

唐长沙窑青釉虹彩四瓣注子香港茶具博物馆

唐代湖南长沙窑的注子最为有名,有一个题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可见当时称之为瓶。因为是用来盛沸水,所以注子也叫汤瓶。又有一个长沙窑的注子自铭卞家小口天下有名,故又名小口。注子还有个别称叫偏提,大约是源自把手安于一侧,提法与穿绳于系时不同之故。汤瓶已经可以被列入茶具,这与晚唐时新兴的饮茶方式点茶有关。先将茶末置于茶盏内,以汤瓶煮水或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把茶末调成膏状,再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沸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就称为点。点茶特别讲究点的技巧,强调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注壶、注碗故宫博物院藏

抹茶点饮法延续至宋代最为鼎盛,后被东瀛学去,发展为日本茶道的主流。日本镰仓末期至南北朝初期成书的《吃茶往来》中描写唐式茶会中的点茶仪式时道:亭主之息男献茶果,梅桃之若冠通建盏,左提汤瓶,右曳茶筅,从上位至末座,献茶次第不杂乱。这里也提到了汤瓶。

宋越窑青釉瓜棱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汤瓶继承了鸡首壶流短小而置于肩部的特点,所以口往往高于流,造成器内无法灌满,倾倒也不很便利。因而自唐至宋,汤瓶的流和把始终向着细长的方向发展,宋代时流口已基本与瓶口平齐,并且流的安放点逐渐下移。

元代龙泉窑青釉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至元代,流和把从肩部一直移到了腹部,流变成了细长外撇的管子,以致流与肩之间往往连以S形的饰物,用来加固防断裂。至此,汤瓶改了个名字叫执壶,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壶这才定了型。执壶中有不少是酒壶或水壶,壶身多高而细长呈瓶形。真正的茶壶出现还是明代以后的事。

明供春紫砂壶国家博物馆

清陈鸿寿紫砂壶

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从而确立了叶茶泡饮法的主导地位。叶茶取代抹茶带动了茶具在各方面的变化,也使直接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饮用成为时尚。茶壶的说法也就出现于此时。茶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易落尘的不足。形制基本上沿用元代,但立足于专门泡茶的角度也作了一些改进。比如明人冯可宾《茶笺》中道: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明代的茶壶虽然源自唐宋的汤瓶,也都是茶具,但因饮茶法的改变,功用完全不同。茶壶用于泡茶,汤瓶则用来煮或盛沸水以供点茶,类似于现在的开水壶。在叶茶泡饮法流行以后,如此单纯用来煮水的器物一般不再作为专门的茶具看待。

瓷器知识: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

景德镇茶具特点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用如此精品品鉴茶艺,是每个爱茶之人不能错过的妙事,那么景德镇茶具特点是什么?如何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有没有瑕疵是不是正品呢?下面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1、景德镇的瓷器特点就是白瓷质如洁玉,釉质润得像镜子,而且和瓷胎纸一样薄,透过光能看透背面。

2、瓷杯轻轻互扣,发出的声音清脆如玉石。

景德镇茶具的特点

3、景德镇茶具的做工都非常精致器形周正,圆润自然,没有变形和别扭之感。

4、釉色光洁,色度一致,不会出现砂钉、气泡眼、脱釉的情况。

5、瓷器上绘制的图纹颜色不艳不晦,不浅不深,光泽内蕴。

景德镇瓷器茶具

二、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1、查看茶具底部

辨别景德镇瓷器茶具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茶具的底部,景德镇瓷器底部都会有“景德镇”、“景德镇制”、“中国景德镇”等字样,而其他地方的瓷器茶具是绝对不会有的,他们往往会在这茶具底部加上“景德镇彩”,很多朋友上当。

2、挑选手绘茶具

景德镇瓷器会有贴花和手绘两种,贴花价格较为便宜,而手绘通常会价格贵一点,但如果你购买手绘的景德镇瓷器茶具会有80%以上是正宗的,而贴花很大的可能会是假货。

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

3、放在手心转一圈

把手指用水沾湿,把景德镇瓷器茶具放到手心进行转一圈,看能不能听到声音,正宗的景德镇瓷器茶具听起来声音清脆没有杂音。

4、细看细摸外表

景德镇瓷器茶具有很明显的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故在挑选时可以细看茶具的做工是否光滑精细,细节等地方是否处理光滑。

小编提醒:选择购买景德镇瓷器茶具要去正规的店里,这样可以避免选择到假景德镇瓷器茶具。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分享的景德镇茶具特点,景德镇瓷器茶具辨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景德镇茶具的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装修选齐装,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10秒极速获取报价还能免费获取四套设计方案,更有装修管家全程跟踪服务,抓紧行动吧!

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介绍


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的所在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新厂;老厂;樊家井;三闾庙;高新区等)。“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段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其他窑场都难以企及的。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尤其以“骨瓷”最为有名。骨瓷的瓷质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世”,东汉约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景德镇瓷器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景德镇薄胎瓷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景德镇雕刻瓷器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在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设立于1278年的浮梁瓷局掌烧的“枢府”瓷,胎体厚重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又称“卵白釉”)。这种洁白润泽的枢府卵白釉,是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为以后釉上彩瓷器和明初“洁白”瓷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它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景德镇青花瓷器

明时的景德镇官民竞市,“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到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又造出精细的青花玲珑瓷,玲珑瓷碧绿透亮,青花青翠幽雅,融为一体,引人入胜。

景德镇青花玲珑瓷器

大龙缸和薄胎瓷的烧造成功,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能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荘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进而更现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能,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以成化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空前的绝作。创于成化时期的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成化时期的閗彩,釉上色彩一般都有三、四种,多者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其鲜明,比单纯的釉下彩或釉上彩更加绚丽,给人以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之感。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万历(公元1573-1619年)年间在成化閗彩的基础上创出了青花五彩,改变以閗彩中仅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地位,而使青花只是构成整个图案的一种颜色,青花和红、黄、绿等色处于一样的地位而没有主从之分,这就大大丰富了青花五彩的表现力,呈现出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以及釉下蓝色为主突出红色的局面,嘉靖、万历彩瓷也就以图案花纹满窑,色彩浓艳深翠而行于世。明代彩瓷还有白地绿彩、青花红绿彩和釉上五彩以及填彩、金彩等等,素三彩也较为出名。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烧出温度在1200℃以上)和低温单色釉(烧成温度在1200℃以下)瓷器都有很大发展。白瓷的制作,明代各朝都有烧造,各臻其妙。永乐的洁白甜净;宣德(公元1426-1435)的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嘉靖的纯净无杂;万历的透亮明快;无不使人叹服称奇,爽心悦目。明代单色釉最具突出成就的还有永乐、宣德的红釉和蓝釉,以及成化孔雀绿和弘治(公元1488-1505年)黄釉。明永乐时的鲜红器亦称“祭红”,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之宝”之誉,赢得“永器鲜红最贵”的评价。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极其名贵。明代的蓝釉瓷器,在宣德时烧造较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

清代前期的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唐英《陶人心语》),“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与明代一样,清代也是官窑民窑并存共荣,并且均有名窑精品。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陶官臧应选所造。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艳丽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尤其是民窑青花更为清代青花的典型代表;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樊红、霁红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宣德和成化窑器而着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象玻璃般光泽鲜艳夺目,又象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曾烧制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缸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青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砷元素的掺入,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书画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烧成温度较古彩低,色彩对比比较和谐;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夺目,工致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而又以瓷器艺术为第一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正如《景德镇陶录》所述:“公深谙土脉,火性,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金。又仿效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种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窑至此,集大成矣!”。从乾隆中期开始,景德镇的瓷业已露衰落之端倪,到晚清而日趋衰落,道光以后,一直到公元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景德镇瓷业一直处于萧条状态,“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饮流斋说瓷》。

景德镇在"集大成"之后,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艺传播开来,促进了全国及世界各产瓷区制瓷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及生产体系不愧为中国陶瓷业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当地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配合城区改造,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迹,把散落在市区的部分古窑场、古作坊、古建筑异地集中保护,建立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整个博览区由古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之一,也被国内外专家和陶瓷爱好者称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建国以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景德镇瓷业习俗开始淡化,现已濒临消亡。景德镇传统的制瓷手工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其中的一大部分仍在不断地流失和消亡,亟待抢救和保护。

欧洲“景德镇”千年陶瓷史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下陶瓷的发展各具特色。中国以精美的瓷器闻名于世,其他国家的陶瓷艺术又是什么样呢?日前,“千年马约里卡: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在深圳博物馆展出,近150件意大利陶瓷珍藏首次跨越重洋来到了瓷器的故乡——中国。

绘制神话故事人物故事是其特色

13世纪末,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至今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马约里卡陶瓷(即锡釉陶)便是意大利带给世界陶瓷艺术的重要贡献。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介绍,意大利法恩扎国际博物馆作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精美陶瓷。此次展出的只是馆藏的一个专题,即马约里卡陶瓷。

马约里卡是对意大利锡釉陶的泛称。马约里卡陶瓷造型独特,装饰图案精美,文化内涵丰富,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馆长克劳迪娅·卡萨利告诉记者,公元13世纪,当被泛称马约里卡的锡釉陶经西班牙传入意大利时,恰逢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话、宗教故事及油画遂成为这种陶艺的主要素材和表现形式。

记者在现场仔细比照,发现,马约里卡陶瓷与中国陶瓷最大的不同是,其绘制的多是人物故事题材。比如绘有“伊阿宋和美狄亚”的盘,它由16世纪极重要的艺术家弗朗切斯科·夏恩托·阿韦里所作,作品取材希腊神话故事“伊阿宋和美狄亚”,色彩艳丽如画。

还有一些作品直接被塑为人形,比如16世纪末,由乌尔比诺的潘塔纳兹工坊所作的人像水罐,表现的是传说中半人半神的奥菲欧弹奏竖琴迷惑动物,他坐在一个圆桶上,液体从桶下方的小孔流入池中。据克劳迪娅·卡萨利介绍,这件产品专为私人居所而设计,可能在豪奢的宴会上用作烈酒容器。

毕加索也是陶瓷界核心人物

提到马约里卡就不得不提法恩扎,法恩扎是意大利北部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小城,早在中世纪时期就开始了陶器制作。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为马约里卡陶艺发展提供了重要创作源泉,以法恩扎为中心的陶艺工坊不断探索创新,特别是近代以来知名艺术家相继参与,最终成就了这种“土与火”的艺术地位和辉煌,使其薪火相传,享誉世界陶瓷行业,被誉为欧洲的“景德镇”。

本次展览分为马约里卡的诞生和传播、文艺复兴时期马约里卡的繁荣、东风西渐中马约里卡的融合与创新、马约里卡与艺术潮流的探索等四部分,不仅集中讲述了意大利陶瓷的发生、传承、创新和发展,也展示了马约里卡丰富的架构和多样的艺术倾向。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除了古代的陶瓷艺术品,现场展出的还有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原来,毕加索是二战后意大利陶瓷艺术领域的核心人物,1947年夏天起毕加索开始探索陶艺,他把不同的形状和纹饰交替整合,并在绘画中融入黏土雕塑手法,创作出近乎幻觉的效果。这次深圳观众看到的《苦恼的农牧神的脸》就是毕加索1956年的作品。

马约里卡也有“青花瓷”

记者在展览现场意外地发现,有不少意大利陶瓷像极了中国的三彩、青花、广彩。原来,作为奢侈品的中国瓷器自中晚唐以来便开始销往地中海地区,并刺激了当地工匠的尝试仿烧,马约里卡产品逐渐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克劳迪娅·卡萨利介绍,15世纪前半叶至16世纪,马约里卡在造型和装饰方面都模仿中国明代青花瓷器,形成所谓的“瓷器风格”装饰纹样。但是,因为并不了解青花真正的烧造工艺,所以马约里卡“青花”只是一种单纯的在样式和装饰上的模仿。

其实早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的意大利釉陶中,就有一种三彩装饰,其最初技术源头来自中国唐三彩。唐三彩从两河流域传入意大利,最终成为意大利釉陶中颇具中世纪古风的装饰。

到了18世纪晚期,意大利陶器匠师们在繁缛多变的东方纹样基础上,将罗马式香熏纹样、橡实、垂花饰、葡萄藤蔓等绘画作品上的装饰元素,应用到瓷器装饰中,形成了一系列崭新的欧式纹样,独具特色。

江西景德镇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建成开馆


10月17日上午,江西景德镇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建成开馆,并在建国瓷厂原址上隆重举行了“镇当代艺术馆”开馆仪式。

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项目,是景德镇市按低碳经济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全国各地为促进文化创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9年,该市为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将其列为八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进行重点扶持。2011年8月,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在项目筹备期间被列入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项目。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的建成与投入运营,无论是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还是陶瓷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据了解,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的定位和模式,在全市众多陶瓷企业中具有鲜明特色。它以该市十大瓷厂之一的、解放后第一个国营性质的瓷厂——建国瓷厂为依托,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创造性地将老瓷厂与现代的艺廊、展厅、设计室、工作室、制作室、培训室、时尚餐饮酒吧等多元化艺术相融合。形成艺术陶瓷创作的完整生产链,为陶瓷艺术家提供艺术创作、文化交流、陶瓷贸易的“一条龙”服务,使一个曾经辉煌的老厂子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

目前,已有35户国内外名家及新生代艺术家入驻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为再就业创造工作岗位近2000个。

陶瓷知识:早期景德镇瓷器有什么特色


历史上,景德镇瓷开始是以素瓷著称的。从晚唐五代到元.都是如此。最初的作品如陶玉的假玉器,就是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同时代霍仲初的作品,也是“色亦素”,宋景德时作品,也是光致茂美的素瓷。到元代还是洁白不疵。当时景德镇的白瓷,能与外地的红瓷,青瓷比美,《陶记》作者蒋祁认为是奇迹。

景德镇瓷,为什么素来就尚白呢?这与本地的原料有关系。如许之衡所说:“瓷质之贵,在于瓷泥…。是种土砂,非随处所恒有。复分各色;有紫,有黄,有褐,有白;而以白为最贵。紫也,黄也,褐也,均无法使之白。而白之一种,千百年来,独尊景德镇之所制专。”

景德镇白瓷的高度成就,还是在宋代仿北方定窑的粉定产品之后,而定窑又是继承邢窑的,邢瓷类雪,带一点乳白色,而景德镇瓷的特色是“白里泛青”,宋元时期,景德镇还生产了一种色质如玉的青白瓷器,俗称“影青”;明永乐年间还制造了一种高水平的“甜白”瓷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建国后景德镇瓷器款识演变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建国后景德镇瓷器款识演变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