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图)

陶瓷文化鉴赏-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图)

陶瓷文化 陶瓷行业 古代瓷器鉴赏

2021-07-21

陶瓷文化。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窑址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个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7年,经省文物研究所试掘,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因此,省文物局于同年发出了《关于加强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保护意见》的文件,指示对该遗址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此后,又先后五次对该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大量的遗迹及出土文物证明,该遗址是一处北宋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汝官窑遗址。汝窑系我国五大名窑之一,它作工精细,胎坚质密,釉层深厚,清澈蕴润,其精湛的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由于它传世器极少,故其价值连城,国际市场上拍出天价。汝官窑的发现不仅为汝瓷的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考古界寻找了半个世纪的汝官窑遗址之谜的悬案得以了结。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二十世纪十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共分四个区域(用罗马数字表示)。清凉寺村南台地为Ⅰ区,韩庄村为Ⅱ区,小石桥西为Ⅲ区,清凉寺村为Ⅳ区。天青釉中心烧造区位于Ⅳ区西北部。1987年至2001年经过7次试掘和发掘,该遗址文化内函十分丰富。地表窑具、瓷片俯拾皆是,民窑区地层堆积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以上。官窑区地层堆积0.25米至1.2米,最厚处近2米。发掘出的遗迹和遗物:民窑区主要遗迹有窑炉、窖藏、作坊、灰坑、排水沟、水井等遗迹。主要遗物有碗、盘、碟、盏托、盂、器盖、三彩枕、炉、匣钵、支钉架、垫圈、印模等,同时出土的还有御用汝瓷鹅颈瓶、折肩瓶、细颈小口瓶、洗等。其产品类型有白釉、豆青釉和淡灰釉,黑釉和酱釉,钧瓷、三彩等。官窑区主要遗迹有作坊、过滤池、澄泥池、窑炉、灰坑、水井、排水沟等。主要遗物有瓷器、模具、窑具三大类,还有少量钱币。出土的瓷器据不完全统计,天青釉汝瓷占99%。器种有碗、盘、碟、盏、盏托、器盖、钵、洗、盆、套盒、瓶、炉、壶等。釉色以天青、淡天青、月白为主,青绿、淡青绿釉也占一定比例。出土的模具多为轮制,有花纹的刻制,花纹复杂的对合而成。分两型。A型,皆轮制,B型,莲花炉外模。出土的窑具有匣钵、支烧器座、试烧插饼、垫饼、垫圈等。出土的钱币主要有“元丰通宝”和“元符通宝”两种。文化层一般在2-3米左右,最厚处达6米,可划分为七层。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类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的发展变化,可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以六、七层为代表。出土瓷片中白釉占绝大多数,其次为豆青釉和淡灰釉,少量的黑釉和酱釉。代表器物有:豆青釉侈口印花小碗、豆青釉敞口小碗、豆青釉唇口盏、淡灰釉白口边碗、白釉外撒坦腹碗、白釉大口瓜棱罐、白釉直腹瓜棱注子、白釉敞口浅腹碟、黑釉颈白釉腹小瓶和酱釉双耳鼓腹罐。本期年代为北宋早期,即宋太祖至宋真宗时期。第二期:以五层为代表。白釉为大宗、青釉数量明显增多,黑釉较少,淡灰釉趋于衰落。代表器物有:豆绿釉牡丹纹印花碗、豆绿釉刻莲纹小碗、豆青釉团菊纹印花小碗、豆青釉花式口杯、豆青釉圆捉手器盖、白釉珍珠纹地划牡丹纹枕、白釉直口双耳瓜棱罐、白釉斜平沿喇叭座灯、白釉敞口斜腹碗。本期年代为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第三期:以三、四层为代表。青釉数量猛增,几乎与白釉相等,其次为三彩釉,黑釉较少,淡灰釉消失。代表器物有:豆绿釉内印花外刻花碗、豆绿釉印花龙纹盘、豆绿釉六分凸线纹碗、豆绿釉刻牡丹花盘、豆绿釉象鼻钮刻花器盖、豆绿釉交枝牡丹小盘、白釉葵口深腹盘、白釉敞口曲腹碗、白釉双耳瓜棱罐、白釉喇叭口度长腹注子、三彩贴塑莲瓣纹深炉、三彩划荷花叶形枕、黑釉竹叶纹酱花炉、天青釉敞口圈足洗、天青釉筒形器、越窑划花小碗等。本期年代为北宋晚期,即哲宗、徽宗、钦宗时期。天青釉主要见于本期,这进一步证明了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和徽宗时期的二十年左右。第四期:以二层的部分器物为代表。主要器形:青釉印花缠枝牡丹纹碗、青釉印花交枝牡丹纹盘、白釉敞口浅腹碗、白釉浅腹碗、白釉浅腹圈足盘、酱釉唇口盏、酱釉白内腹碗、黑釉双耳凸线纹罐等。本期为金入主中原到金来亡这段时期。第五期:以开口于二层下的一水井中出土器物为代表。以青釉、白釉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钧釉,这期代表器物有青褐釉双耳鼓腹罐、青褐釉敞口深腹碗、青褐釉浅腹盘、天蓝釉红斑直口小碗、素胎深腹盘、白釉草书“青”字碗和白地黑花盘等。这期年代为元代。由此可见清凉寺汝瓷窑址创烧于宋初,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时期,金、元继续烧造,停烧于元代末年。

小编推荐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小村发掘汝瓷碎瓷片


一座古老而神秘的窑场,能把矿石、泥土与火幻化为晶莹剔透、如冰似玉的珍宝,这就是备受北宋皇帝偏爱与赞赏的汝官瓷。由于烧造的汝瓷仅供宫廷使用,严禁流入民间,所以汝瓷存世稀少,成为陶瓷界注目的焦点和世界各博物馆争相收藏的宝物,而民间则有“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的说法。字

串8

汝窑窑火仅仅燃烧了二十几年,就因战争而消失了,而汝瓷的所有谜团,就像这神秘的器物一样,或埋入地下,或湮灭人间了……字

串6

“纵有家财万贯,不抵汝瓷一件”,汝瓷是传世品保存最少的一种瓷,据专家统计,目前全世界传世的汝官瓷不足80件。

2000年6月,河南省宝丰县偏僻的清凉寺小村,突然热闹起来,大批的考古工作者、文物贩子几乎同时来到了这里,因为在村民居住的民房下面,考古工作者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里发现了一批千年难得一见的宝物——碎瓷片。

人们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它,这些破碎的小瓷片里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名列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因地处河南古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誉。这些专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之所以被称为五窑之魁,就在于它独特的颜色——天青色。

专家介绍说,汝窑瓷之所以受大家欢迎,主要在它的天青釉。汝窑的天青釉色应该在北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目前还没有发现比汝窑的天青釉色烧得更好的釉。为了烧制釉色独特的汝窑瓷,工匠们不惜工本,选名贵玛瑙入釉,使其工艺更加精湛,最终使汝瓷呈现出汁如堆脂、面若美玉、莹润纯净、素雅高贵的皇家之气。h

ttp://

因此,历代皇帝都把汝瓷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南宋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可出卖,近尤难得。汝瓷在南宋初就显得十分珍贵,到了元、明、清各朝代,更是深藏宫中,直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汝瓷才流出宫外,几百年来,可谓弥足珍贵,有价难求。

1992年,散失于民间的一件直径为8厘米的北宋汝窑瓷盘在美国纽约拍卖时,成交价为154万美元;而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中,一件宋汝窑三牺尊,以5000万港元易主。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烧造汝官瓷的汝窑究竟在哪里,它是如何烧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谜。为破解谜底,无数的古陶瓷专家学者为此费尽心血。

最早对汝窑瓷的寻找是从陈万里先生开始的。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陈万里先生专程来河南寻找汝窑。他当时跑了河南的不少地方,临汝、宝丰、鲁山,回去以后写了一篇文章《汝窑的我见》。而从60年代,当时找到的主要是民窑烧造的那些瓷器,并没有找到汝窑。

“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一句流传于宝丰县清凉寺一带的乡间俚语诉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贸易盛况,这也引起了来此进行调查的考古人员的注意。

字串8

20世纪80年代初,一群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徒步沿清凉寺到段店进行考察,10多公里范围内竟发现有数十座窑址,但是却并未发现汝官窑遗址的任何线索。与此同时,当地一些酷爱汝瓷的民间人士,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寻找着有关汝官窑窑址的蛛丝马迹。

74岁的王留现老人,老家就在宝丰县的大营镇,家距清凉寺不足4公里。小时候也耳闻目睹过这一带有宝藏的传闻,自从他进了县文化馆后,就把传闻当作一项事业去研究了。后来,他调到陶瓷厂从事专业陶瓷研究工作后,就更加留意从田地里寻来的碎瓷片,他不断问自己:“汝窑会不会就在清凉寺这一带呢?”

字串4

1985年盛夏的一天,有人告诉王留现,大营镇清凉寺村有户人家的红薯窖塌了,无意间露出了一个瓷器,王留现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了清凉寺村。

王留现到那儿一看,吃了一惊。那个东西猛然一见,就有一种雾光效应,虽然这个雾光效应很短时间就消失了,但是这个东西跟过去的不一样。最后,王留现毫不犹豫地借了600元钱,买下了这件从未见过的瓷器。但是,它到底是官窑还是民窑呢,王留现的心里也没数。

1986年,王留现带着从清凉寺出土的那件瓷器,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他找到了当时著名古陶瓷专家、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副馆长。

回上海以后,汪庆正就派人到清凉寺去调查了。一年后,王留现意外地接到了一封从上海博物馆寄来的信件。信上说,希望他能够拿瓷器到上海来和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汝瓷进行对照鉴别。对照鉴别完后,汪庆正就跟王留现郑重地说起了收购他那件汝瓷的事。汪庆正说这个汝瓷洗就是国家珍贵文物,不能个人收藏,应当献给国家。最后,上海博物馆给王留现颁发了国家文物局的奖状,并发给了5500元奖金。王留现老人当年花了600元钱买下的这个汝瓷洗,据说现在的价值近千万美金。德-化-陶-瓷-总-站

1987年5月,上海博物馆依据他们在清凉寺采集到的同传世汝窑器完全相同的46块碎瓷片,和王留现捐献的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窑的发现。

德化陶瓷总站

为找到汝官窑所在地,揭开它神秘的釉料配方和烧造工艺,以孙新民为主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准备开始对宝丰县清凉寺进行第一次试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10月份进行了第一次试掘。当时开了两个探方,发现有11件比较完整的、可以复原的汝窑瓷器。这就证实了宝丰清凉寺就是汝窑的产地。

在随后两年的发掘中,考古队尽管也发现了一些汝窑瓷碎片,但是,发现的大部分还是民窑的产品,它们并不是汝官窑。

字串6

10年后的1998年初,考古队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第4次重点发掘。http://

他们先后发现了4座烧制民用青瓷的窑炉,找到了汝窑瓷器的单独烧造区,在此之前发现的多是混烧窑炉。但是,最为关键的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一直扑朔迷离,不肯与考古学家们谋面。

在发掘的间隙中间,清凉寺的一个村民在清凉寺村内挖了个地窖,在地窖里面出现了一些瓷片。专家们感觉这个非常重要,因此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1999年在此做了试掘,终于发现真正的汝窑的中心铸造区应该是在清凉寺村内。

当时考古队仅仅是在村外的小便道上,或者是在村民的院内进行了局部的钻探,但还不敢肯定这里就是汝窑烧造区。因此搬迁村民的时候,考古队心里担心,如果没有发现汝窑,就对不起搬迁的村民。

最后,他们还是决定冒这个险,毕竟,半个世纪的寻找积累的经验,使他们对这次挖掘还是有信心的。因此,考古队最后下决心,报请当地政府搬迁了4户村民。

2000年6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精干人力,在当地政府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第6次考古发掘,经过近半年多的发掘,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

字串9

毫无疑问,宝丰县的清凉寺村就是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苦苦寻觅的北宋汝官窑瓷器的中心烧造区。2000年的第6次发掘,共发现了窑炉19座,作坊两处,以及水井、灰坑、过滤池、沉泥池等重要遗迹。字

串8

这里的汝官窑遗址,经探定大约有25万平方米,几乎全在清凉寺村内。这次发掘,弥补了长期以来研究汝官窑瓷器不见窑址和实物标本缺乏的遗憾,窑址中出土的遗物之丰富,也是历年来发掘所没有见过的。

北宋以来,汝窑青瓷工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不仅保持了汝窑的传统瓷艺,又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烧造出一批精良作品,而博得北宋皇帝的赏识。字

串9

在一幅古画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桌上陈列着许多瓷器,足见那个年代瓷器业的兴盛,而此图正是宋徽宗皇帝亲手所绘的《文会图》。也许,如果没有宋徽宗就没有汝窑的辉煌。宋徽宗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喜欢瓷器,是他首先肯定了汝瓷的精美。据南宋史料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所指正是徽宗下诏书“弃定用汝”的决定。“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是宋徽宗对汝瓷的最佳赞誉。

德化陶瓷总站

短短的20年间,汝窑昙花一现,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之中,它的烧制工艺随之失传,工匠们再也烧制不出同样的精品了。

康熙、乾隆年间,瓷器烧造蔚然成风,大规模地仿烧也使北宋五大名窑中的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四大名瓷重回人间。而在北宋末期消失的汝官瓷,在烧造工艺上没有留下任何片言只语,但是,价值连城的身价,又使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争相仿烧汝瓷,但都因找不到其要诀而未能成功。因而,世人有“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这更给汝官瓷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陶瓷文化:河南宝丰开建汝官窑遗址公园


日前,河南省宝丰县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全面启动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公园建设,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使遗址公园建设凸显成效。

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官窑因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而蜚声海内外。但辉煌一时的汝官窑窑火仅燃烧了20年就神秘地消失了,不仅烧造工艺失传,连窑址也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千年悬案。1998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宝丰县清凉寺村发现了汝官窑中心烧造区,确认清凉寺为汝官窑遗址,这一发现曾轰动海内外,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全国100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总体保护规划已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但由于经费不足、拆迁困难等原因,保护规划的实施进展缓慢。

据了解,宝丰县委、县政府将实行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公园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并将遗址公园规划建设任务细化成93项,明确分工到28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每周召开联席会议,确保遗址公园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陶瓷文化鉴赏-官窑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官窑】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注:图为官窑贯耳瓶(宋)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公元十四世纪--十七世纪)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陶瓷文化鉴赏-汝瓷起源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陶瓷文化鉴赏-南宋官窑


一、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庭。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址的两种称谓,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二、南宋官窑瓷的特点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三、南宋官窑瓷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近年来,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一九八七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陶瓷文化鉴赏-洪洲窑顾遗址


丰城市稳博院馆洪洲窑顾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州窑遗址为我国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创烧于东晋至南朝,盛于唐,衰于宋。洪州窑中心遗址位于江西省丰城市域东北部6公里曲江镇罗湖村一带丘陵地区,丰城在唐代属洪洲,故称洪洲窑。系唐代名瓷产区,为当时全国闻名的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创建于东晋至南朝,盛期为初唐、盛唐阶段,停产于唐代晚期,是一处规模很大,连续生产1500多年的瓷窑区历史。

窑址主要分布在罗湖寺前斜坡山、象山、管家、狮山、文龙包、南坪、下坊、对门山、鹅公包、尚山、北沿至龙雾洲红壤丘陵地。分布范围广,长约3000米,宽1000米,面积3万余平方米,地面遗物多堆积瓷片达4—5米厚。1979年已挖掘两座龙窑址基址,揭露面积439平方米,出土青瓷器和窑具2917件。1992年至1996年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其中列为一、二、三级藏品137件,参考品2132件,外有处理品1267件。主要产品有青釉色和褐融色两大类,青色略淡、青中闪黄;釉汁均匀光润,色泽稳定纯正,产品的造型朴素大方,且制作精工,施削规整,胎质坚致。品形品种繁多,器类有罐、壶、钵、盆、盘、碗、盏、碟、杯、砚等类,有些器形且具有仿金银器的风格。图案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堆塑、镂空等技法;以莲瓣、梅花、蔷薇、牡丹、柏树、宝相花,水波纹居多。纹样清晰、线条流畅,达到了当时瓷业的较高水平,产品运销京师及中原地区。现丰城市博物馆仍保存此窑在东汉时烧制的青瓷鸡壶和八系褐釉青瓷罐,东晋时的褐釉点彩青瓷匣钵,西晋镂孔香熏,南北朝时叶脉纹青瓷碗和双层双线青瓷莲瓣纹茶盏、盏托、青瓷博山炉和青瓷灶,隋唐时青绿釉印花碗和印模,唐代仿金银器青瓷杯褐釉麻布纹青瓷大瓮等,属稀世珍品。《唐书·韦坚传》中有洪洲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中国名胜词典》亦以“罗湖窑遗址”列条收载。

洪洲窑,因规模大、能工巧匠多、烧造产品精制美观而闻名中外。至今仍有“香山寺连根佛”和“窑师传月根夫妇作金凤凰”等美丽动人的故事。先后四次有日本考古专家计50余人,慕名前来洪洲窑进行考察研究。

陶瓷文化鉴赏-汴京官窑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南北之分、北宋后期所设官窑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宋顾文荐《负喧杂录》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以后明、清文献多因袭此说。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北宋汴京官窑,按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的观点,窑址在今开封地下,目前未曾发掘,无法取证。但从传世品来看、此窑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口,器物形制与烧制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官窑器形多仿古,釉色为粉青、月白色,釉质晶莹润泽,釉面开片纹,有文献上所描述的紫口铁足特征,底部有土烧痕。另—观点认为北宋官窑不存在,汝窑即北宋的官窑,这也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陶瓷文化鉴赏-临汝窑址(图)


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窑址。位于河南省临汝县。始烧于北宋时期,历经金、元两代。1950~1964年,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等单位作过4次调查,共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东沟、陈家庄等14处窑址。

[临汝窑窑炉平面、剖面示意图]

在严和店发掘窑炉1座,略近圆形,窑长3.95米,宽3.65米,分窑门、火膛、窑床、窑墙、后腔5部分;窑门残长0.8米,火膛呈半圆形,窑床以砖叠砌,厚1.05米,砖上铺残匣钵,上面再铺0.3米厚的碎瓷碴,起稳固匣钵作用。窑具有筒式、漏斗式两种匣钵,有大小垫环、垫饼及工字形支具。

临汝窑以烧青瓷为主,遗物以各式碗、盘最多,印花青瓷占有一定数量。印花绝大多数为阳纹,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此外有菊瓣、水波游鱼与莲池鸳鸯等,碗心有印“童”和“吴”字者。阴纹印花及刻花装饰只有少量发现,制作技巧与纹饰布局均不及阳文印花装饰娴熟。临汝窑印花青瓷的造型与纹饰与陕西耀州窑非常相似(见耀州窑址)。印花青瓷盘碗中有6等分布局法,这类装饰具有明显的金代特征。东沟、陈家庄两处窑址均烧一种青绿釉盘碗,釉色介于钧、汝两窑之间,过去称之为邓窑,两处窑址发现后,解决了这类瓷器的产地问题。

[刻花青瓷残片(宋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