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

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05-19

青花瓷器的鉴别。

品类纷繁的元代瓷器中,青花瓷器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青花瓷器中,又以人物故事为装饰题材的最具特点。它的数量虽少,但绘画技法高超,特别是画面小中见大,且多表现元代杂剧的故事场景,开创了全新的视觉领域。

目前所见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过几十件,而且相当一部分流失海外,国内所见者区区可数,据我所知,主要有以下这些。

现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出土于江宁县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画面在梅瓶的腹部,占据主要位置。上下饰西蕃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主题鲜明突出。画面中,主要人物萧何头戴展脚幞头,着袍束带,五络须髯。左手控缰,右手挥鞭,策马飞奔。画面的另一侧,韩信头裹软巾,身着长袍,手牵战马在溪边饮水。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错落有致。

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农科所出土一件青花瓷罐。出土时口沿稍有残损,盆已破碎。罐腹绘“征战图”,据考证。内容为《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画面中头戴束发冠,身着战袍,手持长柄叉,已露败迹的骑马战将为唐将段志玄。紧随其后,驱马追杀者头戴凤翅盔,着甲束袍,双手持矛,为单雄信。隔山石一人头戴交脚幞头,着长袍,右手持鞭端坐马上,身微侧,似对后面的人对语。此人为秦王李世民,后为尉迟恭,右手举钢鞭,左手握缰,策马疾驰而至。他头戴直角幞头,满脸须髯,铠甲外着战袍,一望便知是员骁勇骠悍的猛将。山崖间,旗幡猎猎,隐现三名手持长矛的兵士。空隙处绘怪石、云朵、杨柳、双凤和灵芝。同一题材的青花盖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画面一侧单雄信双手持矛,纵马前冲。另一侧有身着团花锦袍,骑在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钢鞭的尉迟恭。两人并辔而行。李世民头微侧转,尉迟恭左手指点,两人似在交谈。尉迟恭身后,一卒双手擎旗。大旗上直书“唐太宗”三字。相比较而言,广西横山出土的瓷盖罐上所绘,少擎旗武士而多一战败的唐将,更显得生动传神。

“蒙恬将军”玉壶春梅瓶出土于湖南常德市,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画面中蒙恬顶盔贯甲,面相威严,端坐在椅上。其后一武士披甲悬剑,双手握一杆大旗,旗上直行书“蒙恬将军”四大字。蒙恬的前方一名高鼻深目,手持弯弓的武士前来禀告。武士的身后一头戴毡笠,短衣束带的士卒右手按一抓来的官吏,此人戴高冠,着花袍,作汉人装束,跪伏于地。整个画面绘蒙恬将军审讯战俘的场景。蒙恬满面钢髯,端然稳坐的姿态,以及背后高高树起的大旗,展示了巍然肃杀之气。

湖北武汉市文物管理处收藏一件瓷瓶,瓶腹绘出四个莲瓣纹菱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有“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梅鹤”四个画面。画中人物或坐或立,或拱手,或拽杖,或在柳阴下品幽兰飘香,或在梅树下观白鹤起舞。四个不同的画面表现了一个共同的高雅闲逸的主题。

流失在海外的,以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青花盖罐最为出色。这件盖罐的形制、构图形式与广西横县出土的“单骑救主”图盖罐极为相似。罐腹绘九个人物,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九个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马上驮着弓弢、行囊。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和汉朝送亲的官员。画面中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竹、芭蕉杂衬其间。疏密有致,布局匀当。

1994年香港苏富比拍品中有一件“三顾茅庐”青花盖罐也很精致。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树下刘玄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身拜谒。关云长和张翼德在一边窃窃私语。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刻划得淋漓尽致。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同一题材的青花带盖梅瓶,画面有所变化。诸葛孔明箕坐在茅庐之内,正在悠闲地观书,茅庐旁植松柏、篱笆,一名头梳双髻的童子挥彗打扫庭院。另一边是刘、关、张三兄弟。刘备居前,躬身施礼。

其他还有流于英国,现藏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西厢记”青花梅瓶;1996年苏富比拍品“西厢记”青花盖罐;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吕洞宾”青花玉壶春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陶渊明访友”青花玉壶春瓶;1985年日本大阪《元代瓷器展》图册所录的“周亚夫军细柳”青花盖罐、“百花亭”青花盖罐等。及上述各件现在尚未对内容作出考订的人物故事瓷器,无论哪件都称得上是精品。

这些人物故事青花瓷器,相似的特点有:载体都是体型较大的器物,诸如盖罐、梅瓶、玉壶春瓶等。盖罐高度多在25-30厘米之间(有的盖已失,现在统计的只是罐体的高度);梅瓶高度为40厘米左右,最高的一件44.1厘米(只有一件带盖);玉壶春瓶高30厘米左右。三种瓷器的画面相互比较,盖罐、梅瓶腹径较粗,作画面积大,多用来表现场面宏阔的题体。前述“单骑救主”、“三顾茅庐”、“昭君出塞”是为例证。而玉壶瓶颈肩,纤细,硕腹下垂,一般选择人物少、场画小的画面。

第二,人物故事画面多置于器物中段的主体部位,视觉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玉壶春瓶绘画面积较小,需要表现大的场面时,往往以全器作画。如“蒙恬将军”玉壶春瓶,武士所擎的大旗直达瓶口,独具一种磅礴大气之势。

第三,凡绘有人物故事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不论国产的青料,还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都很纯正。

第四,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瓷窑甚少,恐怕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较少的原因,若有,多数出于当时瓷艺水平最高的景德镇瓷窑。

这些绘于青花瓷器上的图画,无一不具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广西横县盖罐上的“单骑救主”图为例,抓住单雄信杀败段志贤,欲追秦王李世民,尉迟敬德策马持钢鞭赶来救驾的场景。一边二将挺枪驰马,杀气腾空。另一边秦王李世民徐鞭缓辔,回首顾盼。前面还有两只飞翔在云际的凤凰,有一种动静持衡、相得益彰之妙。在细部刻划上,单雄信的勇猛,尉迟恭的刚毅,李世民的镇定自若,无一不跃然而出。以使用的兵器上看,单雄信所用的矟作矛的形式,与后来文字作品所描述的大不相同,更符合历史的真实(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持)。史书记载,不单单雄信用矟,尉迟恭也用矟,而且善避矟,还能空手夺矟。画面上尉迟恭用钢鞭,是后世演绎的结果。因为钢鞭最早出现于五代,隋末唐初还没有这种兵器。段志玄所用的三股叉也是金元才出现的兵器,唐代没有。

与广西横县“单骑救主”盖罐相比肩的是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盖罐,两者构图、画风几乎一致。在高10厘米左右,宽约30厘米的画面上勾画了九个人物,以及山石树木等,小中见大。表现一行人马行进在路途之中,本是个单调乏味的主题,但作画者在构图上疏密错落,间以松柏山石。人物三两簇聚,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徒步行走,或持鞭,或架鹰,既有护送的汉人,又有前来迎接匈奴的胡人。而着汉装的王昭君以怀抱琵琶为特征,丽质卓然。整体画面热烈而壮阔,不见丝毫呆板之气,称得上上乘之作。与藏于吉林省博物馆,金代张瑀所绘《文姬归汉图》、流失在日本传宫素然画的《明妃出塞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绘画技法上,这些人物故事瓷器也有独到之处。如画面人物比例得当,注重人物表情、情格的刻划。轮廓、衣纹线条流畅,山石、树木、乃至人物衣饰有平涂,有皴擦。与纸、绢不同,用青料在瓷胎上作画,当更具难度,更显功力。可惜的是,这些画师多为民间艺人,未留下自己的姓名。

元代是杂剧兴盛的时代,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创作了《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一批可传之百代的作品。同时这也是杂剧普及的时代,流行于市井茶肆,植根于平民百姓之中,这一点从元代人物故事瓷器上得到了证明。

《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见于正史。《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都有记载。秦末楚汉战争时期,韩信先投项羽,未得重用。又改投刘邦,仍未得重用。于是愤然离汉而去。萧何闻此消息,夤夜追回韩信,并劝刘邦委以重任。印证于历史,韩信确为难得的帅才,几年征战后,围楚军于垓下,迫项羽自刎于乌江,助刘邦成其汉统。萧何慧眼识英雄被后世传为佳话,至宋元被编为杂剧。种嗣成《录鬼簿》记载,金仁杰作《追韩信》杂剧,后收入《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之中。南京出土的梅瓶上所表现的就是这个题材。但“追韩信”故事,以画面形式表现在陶瓷器具上,南京梅瓶不是最早的。1980年北京房山区出土过一件宋代三彩枕,枕面用绿、白、黄三彩绘“追韩信”图。画面上人物、服饰与南京梅瓶相近,但远不如梅瓶所绘精细。

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单骑救主”叙述隋灭后,各路反王争立为帝,相互混战。洛阳王世充在榆窠与唐军对阵,世充麾下骁将单雄信率军直向秦王李世民杀来,危急时刻,尉迟恭单骑冲出,持矟横刺,雄信落马。此事《新唐书》中有载。其后历经演绎,敷衍成故事,至宋元编为杂剧。《尉迟恭单鞭夺矟》杂剧共四折,另有一个楔子,明代赵琦美编《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古名家杂剧》、《元曲选》中均有收录。但作者不同,赵琦美题关汉卿所作,《古今名字杂剧》、《元曲选》记为尚仲贤作。据查,在《录鬼簿》(曹本)中,尚仲贤所作杂剧为“齐元吉两争锋,尉迟恭三夺矟”,演尉迟恭与齐王李元吉比武,徒手三夺其矟” 之事,收在《元刊杂剧三十种》之中,杂剧后段也有“单骑救主”一折。但就单本而言,应依赵说,定《单鞭夺矟》为关汉卿所作更妥。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青花盖罐上所绘“昭君出塞”图,表现的是西汉元帝时期,胡汉和亲,王嫱(昭君)下嫁呼韩单于事,《汉书》“元帝纪”、“匈奴传”中都以寥寥数十字做了简单的记载。葛人葛洪《西京杂记》中,加入了王嫱不行贿赂,画工毛延寿画美为丑,欺瞒帝王的情节。到了元代,关汉卿作《汉元帝哭昭君》,马志远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张时起作《昭君出塞》等,对这一题材以戏曲、杂剧的形式进行了再创造,衍成了感人的爱情故事。盖罐所画正是“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场景,王昭君怀抱琵琶,点明了主题。

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所藏青花梅瓶所绘《西厢记》,是中国传之久远的爱情故事。红娘的泼辣果断,莺莺对爱情执著的追求为后人传颂。其故事源于唐代元稹《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宋金时期,有宋官本《莺莺六幺》。金董解元将其改为《西厢记搊谈词》进行演唱,全剧有191套曲调和两支单曲。元代李景作《崔莺莺西厢记》,王实甫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尤以王氏《西厢记》为佳,推为“北曲第一”。全剧二十折,分为五本。该剧大大丰富了红娘的形象。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梅瓶,画面上一女子右手持杖,左手点指,另一女子掩面而泣。表现的该是“拷红”的场景。1994年苏富比拍品中有一青花瓷盖罐,画面正中,几上设一香炉,旁边一女子躬身祭拜。两侧衬以雕栏、假山、花树,表现的应为崔莺莺“焚香拜月”的一幕。

目前所见,其他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的画面,与宋元杂剧相关的亦不少。如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青花梅瓶、1994年苏富比拍品盖罐所绘“三顾茅庐”图,表现刘玄德三次赴卧龙冈,请诸葛孔明出山故事。元杂剧有王晔作《卧龙冈》,记载见《录鬼簿》(曹本),又有《刘玄德三顾草庐记》。日本大阪《元代瓷器展》图册所收盖罐所绘《周亚夫军细柳》,表周亚治军严整,执法如山。元代王廷秀曾作过《周亚夫屯细柳营》杂剧,记载同见于《录鬼簿》。《元代瓷器展》所收的另一件青花瓷盖罐画的《百花亭》故事,有曹元用所作的戏文。至于八仙吕洞宾故事,在元杂剧中有马致远所作的《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岳伯川作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看日本出光美术馆藏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的画面,吕洞宾道冠长袍,身背宝剑,侧视一株繁花,大朵复瓣似牡丹,可能表现的是“吕洞宾三戏白牡丹”故事。还有些青花人物故事瓷器,因未见画面全貌,或尚未仔细研究,一时找不到故事所本,或许正是今后探讨的对象,识别“庐出真面目”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元代青花人物瓷器的出现,是在宋元文学的通俗普及,特别是在杂剧的广泛传播的前提之下产生的。当时瓷器只是其中的载体之一。更早一些的金朝,就在砖雕上表现戏剧人物,山西侯马、稷山金墓中屡屡见到,其中就有“单骑救主”故事。到了元代,铜镜背纹有“柳毅传书”、“洛神”图;螺钿器有“三顾茅庐”长方案、“高力士脱靴”盒、“瑶池仙庆”盒等;江苏吴县出土过“姜太公垂钓金带扣”。但是,在这些器物上,无论人物刻划、动作表情,还是山石皴擦,都比不上青花瓷器所画的酣畅、流利。

还有一个问题,仔细揣摹元青花瓷器上的人物故事画面,特别是题材相同者,当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比如“单骑救主”图,不论是广西横县出土的,还是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品,单雄信纵马的身姿,用的矟,以及神态衣饰都很相似;秦王李世民都戴交脚幞头,身着长袍;尉迟敬德戴直脚幞头,长须髯,手持钢鞭。波士顿博物馆藏梅瓶、苏富比拍品盖罐所绘“三顾茅庐”图中,刘玄德都作躬身施礼的姿势,诸葛孔明都头裹软巾,童子都头梳双髻。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1996年苏富比拍品等两件青花瓷器上的“西厢记”画面中,仕女都梳高髻等等。从这些画面分析,当时作画应该有蓝本,或者依据了当时杂剧唱本中的插图。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广西横县盖罐的“单骑救主”图,与日本出光美术馆盖罐上的“昭君出塞”图,在总体构图形式上,绘画技法上,甚至填衬的花纹都很相似。两件同为景德镇窑烧制,或许出自同一位画师之手,或许师传相因。这些恐怕只有静下心来,仔细比较,认真推敲,才能领略其中奥妙。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崇祯青花瓷为何出现大量人物故事图案?


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全景。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全景。

明晚期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青花瓷的需求较大,外销瓷器也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这一时期御窑厂的生产几近停滞,但民窑青花瓷的烧造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崇祯(1628-1644年)时期的青花瓷器,在近几十年来更以其丰富的纹饰内容、充满生活气息的实用种类和潇洒而不失细致的笔墨意趣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收藏者的目光。本文试以烟台市博物馆藏两件明崇祯青花瓷器为例,探索其中人物故事题材的奥妙。

1

表达帝王喜好图案减少人物故事图案大批出现

崇祯朝所处的17世纪,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大厦将倾的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然而这一时期的青花瓷烧造却迸发出不同于之前一百年的灿烂火花。

嘉万时期的青花瓷纹饰题材以仙道元素居多,而这种云雾缭绕的道教气氛在崇祯时期却大为改观。崇祯青花的纹饰内容丰富,以前官窑器上纯粹表达帝王意志及其喜好的规范图案逐渐减少,各类动物纹、山水景物、人物故事图案大批出现。尤其是人物故事题材,多反映戏曲小说、历史故事等叙事性内容,世俗人物开始成为青花人物画的主角。在笔触描绘上,较之元代、明早期和明中期同类题材的拘谨,也明显放开了手脚,人物身形普遍拉长变高,潇洒利落。

如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将画面徐徐展开,可见一位官宦模样的男子站在庭园中,一手托着腰间的环圈,一手指天,两个婢女站在他身后,正窃窃私语着什么。在他脚下跪着一女子,一手撑地,一手以袖掩面,似乎是正在因男子厉声训斥而啜泣。婢女们的身后是这家的厅堂,一妇人躲在半掩的门后注视着庭园里发生的一切,一个小孩紧紧拽着她的衣角,脸上是好奇而迷惘的神色,在他们身边还立着一个陪伺的婢女,眉眼弯弯,仿佛有一丝莫名的笑意。

2

科举官宦相关题材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

这一时期戏曲小说题材大量出现的现象与崇祯朝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不无关系。虽然中国的专制体制依然顽固,但资本主义的诸多特征在此时已经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不少地主缙绅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持续增加。至明晚期,中国的城市化率更是高达接近8%。买卖关系与雇佣关系深刻地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表现在文化生活领域,便是戏曲作品、传奇故事和白话小说的风靡。

明中叶后,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戏曲出现了新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明代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和《金瓶梅》都诞生在明中期后,明晚期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更是贴近市民阶层喜好的通俗小说杰出典范。因此,明晚期青花瓷器上出现的贴近世俗生活的人物故事题材,是这一社会现象的折射,表现出的是当时民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莘莘学子对一朝中举充满了热切的渴望。明中期以后,与科举官宦相关的题材也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而明晚期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普通民众内心急需安定祥和的愿望更加急切,这种世俗的祈求与愿望,也是崇祯青花热衷表现的题材。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图中一男子骑于马上,一手抱如意,一手执签,其僮仆身背行囊,主仆二人似是赶考或是赴任;一旁有一老者面目温和慈祥,眉目含喜,怀中的签筒内还有数签。而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上的人物手指天上的太阳,也迎合了“指日高升”的期盼,是当时较为常见的人物形象。

3

芭蕉、萱草和合欢树寓意植物绘入画中

值得注意的是,崇祯青花纹饰的一般性特征在这两件瓷器上均有体现。如花觚的近口沿处和胫部、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的肩部和近足跟处均装饰一周釉下暗刻花纹;画面中绘有左右回绕盘旋如水涡状(或括号状)的云纹,这一极富时代特征的纹饰一直延续至顺治。另外,筒瓶的口沿和花觚的胫部都装饰一周倒垂的大小相间的蕉叶纹,蕉叶中间留白,加上故事背景图上出现的芭蕉,均为崇祯青花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

芭蕉在古时由东南亚的热带国家传入中国,南朝宋以后逐渐成为象征文人士大夫形象的植物,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中。随着佛教的传入,芭蕉所寓含的“空”和“无常”的意义也被大众接受。明晚期,芭蕉形象更多表达的是文人阶层生活闲适、高情逸致的含义。

而且这两件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萱草和合欢树。嵇康在《养生论》中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明晚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

崇祯青花人物题材的绘制风格与明晚期绘画风格联系紧密

青花瓷表现出

文人士大夫隐逸思想

戏曲人物题材在青花瓷器上的大量出现与蓬勃发展的文艺创作不无关系,而这些作品的传播需要依托书籍作为载体,由此带动了与刻书业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即版画。明清两朝是中国版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崇祯青花瓷上的戏曲人物题材有的就是以同时期的版画样稿为基础描绘而来的。如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中人物的线条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均比较强烈。另外,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一衣饰纹样亦广泛见于明晚期的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次是大写意绘画风格的影响。明代是中国绘画中学古与创新两种意识相碰撞的特殊阶段,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画掀起了一股反传统的思潮,文人画更注重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及情感宣泄。大写意所蕴含的自由奔放的精神和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充满了东方神韵与现代意味,得以迅速发展,尤以明晚期的徐渭为集大成者。“舍形悦影”是徐渭水墨大写意的基本追求,他的画把水墨大写意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至高境界。

这一影响同样深入到当时瓷画创作中。明晚期青花瓷器上的绘画内容、意境和笔法与当时的文人水墨画风格一致,着意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失意后寄情山水田园的隐逸思想。青花山水、人物题材上的留白,表现了民窑瓷画对文人大写意绘画的理解。明晚期青花瓷上的画法,更加注重通过勾、点、写的途径来达到“影”的效果。在“舍形”的基础上摒弃了物体形象,“不求形似求生韵”,营造一种视觉感受的“影像”,以“影像”间的亲疏、远近、上下关系来体现意趣。这种深藏的布局意趣在崇祯青花瓷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如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图花觚,虽然画法有勾线、分水两步,但起主要视觉作用的还是分水之后形成的“影”之轮廓和“影”与“影”之间所留的空白美,大片的空白并不使画面苍白空旷,相反却给观者带来了空灵幽美的心理感受。这些形象虽与生活中的实景相差较远,但却符合视觉美。由于广泛采取分水和晕染技法,多有大写意的情趣,画面开阔,笔意潇洒酣畅,着笔不多但艺术效果不凡,与同时代绘画中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相映成趣。

康熙人物故事纹瓷器


康熙青花瓷器胎质坚硬细腻、釉面光洁莹亮、青花色泽青翠明快、画面层次清晰分明,被推为清代青花瓷器之冠。各色瓷器中,以青花瓷器上的故事画面最多,而且题材也非常广泛,如有祈福求祥类的四美十六子图,反映文人士大夫气节、风尚的俞伯牙携琴访友、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太白醉酒、十八学士图以及《三国演义》中铜雀台比武、空城计等戏曲故事中的刀马人图等。小豫挑选出部分精品,与您共享其中的典故。

1

▌青花十八学士图棒槌瓶

清康熙(1662-1722)

高46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十八学士图”是清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唐代李世民当秦王时,在宫城西开办文学馆,网罗文士贤才,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班,每天六人值班,讨论文献,商略古今,称为“十八学士”。此画题为后世画家所青睐。

2

▌青花铜雀台比武图棒槌瓶

清康熙(1662-1722)

高44.5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14.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铜雀台比武”是三国时很有名的故事。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在邺城建成铜雀台,选吉日聚集文武百官设宴庆贺。曹操命众将比试箭法,胜者赠送一件锦袍。最后徐晃与许褚争夺锦袍,相持不下。曹操看众将骁勇,各赠蜀锦一匹以解围。画面中的曹操站在铜雀台的最高层,手捋胡须,观看众将比武。众将骑马观看比箭,杨树上挂一战袍,象征为此角逐。徐晃与许褚轮番比射。图中还有多名文武官员。

3

▌青花仕女婴戏图胆式瓶

清康熙(1662-1722)

高23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5.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出自《晋书·郄诜传》。晋代郄诜(qiè shēn)为雍州刺史,赴任前,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举贤良对策,我是天下第一。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中的一块宝玉。”画面借用这个典故,用“折桂”来寓意“今日膝下小儿,明朝登科及第。”

4

▌青花人物故事图盘

清康熙(1662-1722)

高2.2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9.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故事取材于明代传奇《红拂记》中的场景。《红拂记》前半段描绘李靖、红拂女、虬髯客结拜,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风尘三侠” 。虬髯客一直有帝王之志,听说太原李世民有“帝王之气”,特地赶来看个究竟。一见面,虬髯客就被李世民的英气折服,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志向。盘中描绘的是故事的下一幕:数日后,虬髯客在家中宴请李靖夫妇,饭后让仆人抬出了二十几口大箱子,将自己的万贯家财全部赠给李靖,让他有能力辅佐李世民夺天下。

5

▌青花四妃十六子图罐

清康熙(1662-1722)高34厘米、口径11.7厘米、足径16.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四妃十六子图”,又名“庭院婴戏图”,是明清时期瓷器人物画常见的题材之一。此题材的运用表达了一种国运昌盛,政通人和,家庭幸福,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执着追求。

6

▌青花人物图笔筒

清康熙(1662-1722)

高12.8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0.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笔筒一面画洞石树木;另一面中画四个高士坐在长案前饮酒作诗,画面上方写有:“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诗句摘自唐代诗人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的后半段。画面描述了李白和友人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的情景。

康熙青花开光人物故事纹大瓶


2006年,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受康熙青花开光人物故事纹大瓶的现拥有人委托,将于太平洋秋季艺术精品拍卖会中进行公开拍卖。

17世纪后半叶,大量的中国陶瓷艺术品开始航运至欧洲。在荷兰、英格兰、德国和法国的君主及大人物中,收藏中国陶瓷变得非常流行。

这尊瓷瓶最初由东印度公司订购,用以进献普鲁士王宫。富雷德里克·威廉一世(1688 1740年)继位普鲁士皇帝后,对艺术品毫无兴趣的他全情投入于加强普鲁士的军事力量。在18世纪早期,他将这尊瓷瓶连同其余十几件艺术品献给了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二世,以此交换了一支全副武装的600人的龙骑兵军队。

奥古斯都二世(1670-1733年)即奥古斯都强者,是萨克森选帝侯及波兰国王。他是整个欧洲最先对中国陶瓷着迷的君主,对陶瓷的酷爱甚至促使他于十八世纪初在梅森建立了一个陶瓷艺术品工厂。他的收藏品包括超过25000件的中国及欧洲的瓷器,其中保存至今的收藏仍然在德累斯顿茨威格他昔日的宫殿中展出。

1781年,这些收藏品被存放到王宫的地窖中,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在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其中部分藏品被送到柏林的拍卖会上出售,用以偿还战争赔款。一名来自瑞典歌德堡的工业家詹姆士·凯勒收购了这尊瓷瓶,并把它带回了瑞典的家中。

2002年10月由瑞典歌德堡的AntikWest公司接受凯勒家族后人的委托在国际市场中代理出售这件瓷器。

此瓶造型特殊,有一宝珠钮盖,上画婴戏图案。瓶体敞口,溜肩,见腹下收,平底。颈部分绘花卉、变形蕉叶、锦地纹,中心以四面开光绘亨园婴戏和刀马人物,两组场景用花卉相隔,形成一动一静遥相呼应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用心独特。画工精细,笔法纯熟,整体构图饱满,近足处以冰梅团花以及细微曲线勾勒,填补空白。整器上下共用十层不同风格纹饰来进行装饰,固看凌乱,但细品仍可看出层次错落有序,风格清晰明朗。这件器物的工艺与器型在当时来讲,制作难度极大,成品很少,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同样器物纹饰的,目前仅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所见。2006年7月在伦敦一对相同器型不同纹饰的瓷瓶,以21.8万英镑成交。这次上拍的这件曾于2002年10月展览于歌德堡萨卡博物馆。

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的收藏价值是多少


青花是藏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它的艺术美感超强,历史研究价值也很大,因此想要收藏的人非常多。不过可惜的是,精品青花作品实在是太少了,现代能收藏到的极少,而大部分精品都在博物馆或者是私人收藏手中,这些大部分都是不流入市场的。即使偶尔会有一两件流入市场,也很快会被有钱人买走,让人叹息。不过,虽然我们无法收藏到这样的好东西,但是不妨碍我们对他们的欣赏。今天,本文就要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的收藏价值,看看这个瓷器的魅力在哪里。

什么是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

蒜头瓶,顾名思义,看起来和大蒜头似的,否则也不会叫这个名字。蒜头瓶的创烧时间是在战国晚期,到秦汉时期快速发展起来,在当时有铜制、陶瓷制两种类型。蒜头瓶口像大蒜一样突起,宋代人认为可以将它的口堵上。而瓶颈部位细又长,便于握住,再加上瓶腹扁矮,能装东西,因此在宋代时期,宋人常将其作为温壶使用,用来当做酒器。

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的瓶身是白釉,以粉彩绘画花鸟纹,同时腹部绘有丁香枝叶,紫丁香以及白丁香等,绿色与蓝色映衬,显得格外的漂流。纹饰敷色浓艳,画工细腻,整个藏品看起来分而不散,动静适宜,浑然一体。因为瓶有平的寓意,所以,这种瓶子在民间非常受欢迎。

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的收藏价值是多少?

据专业藏家介绍,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在中国瓷器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瓷器中的奇葩所在,不仅制作工艺精美,且图案也非常漂亮,而且它的团都是选取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气的一些故事作为图案,所以在市场中的受欢迎度非常高。无论是当时的世人还是如今的藏家,对这种瓷器的钟爱值居高不下。

至于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的市场价格,目前市场中并没有关于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的价格,藏家也轻易不会出手。但可以从其他蒜头瓶的拍卖价格来获知。比如清代乾隆时期的唐英制青花釉里红狮子戏球蒜头瓶,成交价格是16800000元,而判断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的价格可以根据材质和年限来判断,基本上年代越久,市场价格越高,制作越精细,价值越高。

尤其是在康雍乾时期制作的青花人物故事蒜头瓶,其市场价值至少也是千万以上,好的还可能过亿元,足见这种瓷器的珍贵度。

青花蒜头瓶瓷器精品鉴赏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乾隆青花并蒂莲纹双环蒜头瓶,尺寸:高29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6,675,000 ,成交时间:2015.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5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蒜头瓶通体绘以青花缠枝并蒂莲纹,枝叶舒卷自如,一展柔美之态。青花浓妍青翠,以浓淡二色绘就并蒂莲蓬,视觉效果突出。颈部装饰二道留白凸起弦纹,为修长的造型平添一份韵律之美,饶见匠心独运,远视之,宛若佳人玉立,风韵无限。底部书六字篆书年号款,笔道精练有神,为乾隆早期独特之写法。并蒂莲属荷花中的千瓣莲类,是花中珍品,集莲荷之精华于一身,尤能引人入胜。自古以来,视之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据《群芳谱》卷二十九:并头莲,晋泰和间生于玄圃,谓之嘉莲。另见《全芳备祖》后集·莲部记载:泰始二年,嘉莲双葩,并实、合跗、同茎。明人林承芳赞之艳若凤翎,晖若龙烛。色震百草,艳绝群英。

2:明万历青花龙凤穿花纹蒜头瓶,尺寸:高55.2厘米,估价:HKD 7,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HKD 11,972,000 ,成交时间:2011.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3: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蒜头瓶,尺寸:高51厘米;宽39厘米,估价:RMB 3,8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10,640,000 ,成交时间:2009.12.13,拍卖公司:广东中翰清花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9“清花岁月”专场艺术品拍卖会。

釉面光润如玉,造型大气开阔,上下层次丰富规整,纹饰细腻无比。底书“大清乾隆年制”标准篆书款。

4: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尺寸:27.7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6,415,000 ,成交时间:2019.04.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款。

蒜头瓶器形优雅,长颈垂肩,近口沿处圆鼓如蒜形,属历代官瓷造形中特为突出者,盛行于明、清二代。清代御窑所造瓷瓶多为陈设器或花器,蒜头瓶口敛,适合插饰单枝花卉,或繁果枝条,正如同瓶身所绘折枝花果。纹饰以青花点染钩描,积料处色深浓艳,仿效早明青花瓷著名之铁斑效果。乾隆帝命景德镇御窑烧造仿明瓷之器,此类蒜头瓶虽无形、饰完全吻合之明初先例,永乐官瓷已可见类同折枝纹饰,多为六组或八组,尺寸相异。

5:清雍正青花缠枝花卉纹蒜头瓶,尺寸:27.6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600,000 ,成交时间:2005.10.2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5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雍正年制》款。

6:清乾隆青花莲花纹如意耳蒜头瓶,尺寸:高23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3,300,000 ,成交时间:2004.11.22,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瓶为蒜头形口,束颈,溜肩,圆腹,圈足。口肩之间置对称如意耳。通体青花装饰,绘莲花、如意云、莲瓣纹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如意耳蒜瓶是清代雍正时期创新器形,乾隆时延烧。造型别致,端庄隽秀,青花头发色纯正,纹饰精致,为乾隆青花瓷中的佳作。

7:清雍正青花宝相花纹小蒜头瓶,尺寸:高11厘米,估价:RMB 1,8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2,760,000 ,成交时间:2016.06.07,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十周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蒜头形口,束颈细长,鼓腹,圈足。通体以青花为饰,口沿处绘变形莲瓣纹,肩颈处绘波浪纹配以如意云纹,腹部主题为饰为八角形变体宝相花纹,纹饰清新素净,宝相花团呈放射状排列,饱满和谐。底圈足内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此器造型小巧别致,胎质细腻,釉面光润莹澈,青花色泽淡雅,工致细腻,其器形直追商周,所绘宝相花纹媲美成窑,实为雍正朝摹古佳作。

此件青花宝相花纹蒜头瓶极具佛教韵味,而雍正皇帝对佛经颇有研究,因此此类器形有可能是依照雍正皇帝的旨意烧造的。宝相花是佛教的经典装饰纹样,“宝相”一词出现较早。在《文选·卷第五十九·王简楼头陀寺碑文一首》中记载有:“金姿宝相,永藉闲安”,唐代李善注曰:“金光明经曰: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如金山王。又曰:光明炽盛,无量无边,犹如无数珍宝大聚。楚辞曰:像设居室静闲安。”即说明,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已有“宝相”之说。此种青花宝相花纹蒜头瓶简约、高雅、秀丽、精细,又极具佛教韵味,应该就是依照雍正皇帝的指点烧造,且深得皇帝喜爱的。

8:清道光青花海水云龙纹蒜头瓶,尺寸:高31.3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2,702,500 ,成交时间:2019.06.02,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2019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慎德堂制”四字二行楷书款,道光时期。

蒜头瓶,因器口形似蒜头而得名,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秦国青铜器之中,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瓷质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窑厂皆有仿制,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蓝釉、酱釉,洒蓝描金等。本品造型即为一件清代道光时期的蒜头瓶,器形典雅规整,胎体洁白细腻,釉面肥厚温润。

瓶身通身满饰青花,青花发色与嘉庆青花相仿,淡雅宜人,呈色稳定。口沿绘一圈如意纹,足颈处为海水纹,主体绘制苍龙穿云纹,六只苍龙蜿蜒盘踞于瓶颈、腹各部,头生双角,鹿角竖直,长须向两侧探出成回首,或张吻,神态不一。鬃毛竖起,怒目圆睁,青花点睛,炯炯有神,龙身矫健盘旋,龙鳞坚实细密,龙爪犀利,与瓶腹下海浪纹浑然一体,苍龙破海,气势威猛。周身环视祥云,交叠悬停,气韵生动,填彩饱满,渲染匀称,愈显得神龙腾云驾雾,皇家气势神圣不可侵犯。龙鳞成整齐的点状,龙头趋向和善,体现了这一时期龙纹的绘制特点。

9:清道光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一对),尺寸:高28.1厘米×2,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2,700,000 ,成交时间:2017.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六字篆书款。

元代青花瓷器怎么鉴定?


元代青花瓷器怎么鉴定?1、造型特色

在造型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四系扁方壶、执壶、凤首壶、梅瓶、玉壶春瓶,口径达45厘米的大盘、大碗脱颖而出,都与传统的造型有明显的不同。如梅瓶,器型高大粗壮,器身上肩肥腴,腹下削瘦,配以稳定的器座,造型十分新颖。它是符合当时的审美观与实用需要的历史产物,因此,烧制多样的美器是很自然的。更加新颖的造型有:多穆壶、僧帽壶、梨式壶、龙凤壶、葫芦瓶、S耳瓶、戟耳瓶、蒜头口瓶、双系小口罐、鸟食罐、鼎、炉、豆、、高足杯、杯盏、大碗、墩碗、折腰碗、浅盘、葵口洗、菱花口大盘,口部呈平沿的梅瓶等等,其形制均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元青花纹饰由当时的画局出样,其工艺采用印、堆、绘、先印后绘、剔花、镂孔、堆塑、填色、洒点、绘画等技艺进行装饰,收到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

2、钴料的变化

元代青花所用钴料,有国产与进口的青料。国产料发色灰,进口料绘画的青花色泽浓艳,层次清晰,明净素雅,时有黑色斑点。如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瓶一类大器多采用进口青料。国产料多是用于小件器物,如菲律宾出土物及江西九江市博物馆征得的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莲菊连座瓶炉。青花装饰丰富多彩,描绘有细腻入微和线条粗放之分,常用青花涂染为地章留白的处理手法,或加以浮雕工艺,或阴刻剔出花筋叶络,使之突出,更富立体感,或在繁密复杂的纹饰空间染以蓝色,将留白的翎毛、花卉衬托成生动的画面。绘画精致而细腻,构图繁缛,器体纹饰多至八九层,但主次分明,处理和谐。器物口里往往也加绘蕉叶、云纹、回纹装饰。多饰变形莲瓣,如意头形的倒垂云肩,其中时绘海水、花卉或祥禽瑞兽。牡丹花瓣留出白边以显层次,花大叶大形如手掌,精工细绘,栩栩如生。绘工粗放者用笔雄豪遒劲,寥寥几笔构成梅菊、云纹,形象极为生动。

3、丰富的纹饰

元代青花纹饰内容题材丰富,繁花似锦。云龙纹是历代沿袭运用的纹饰,龙的形象一般是头小、双角、颈细身长,有三、四、五爪之分。龙凤纹主要为独龙、团龙、行龙、穿花龙、云凤、穿花凤。云纹有团云、灵花龙、如意形云、飘状长带云,一、二连三云片或山字形大片云。动物有:天鹿、麒麟、狮、虎、豹、象、鹿、羊、海马、白兔、仙鹤、孔雀、鹭鸶、长尾鸟、芦雁、鸳鸯、莲池鱼藻、秋虫螳螂等,均极逼肖。花卉有:牡丹、月季、荷莲、蕃莲、宝相花、菊花、梅花、月影梅、松竹梅、牵牛、射干、灵芝、芭蕉、竹石、瓜果、葡萄等。人物多采用历史故事,主要有:蒙活将军、周亚夫细柳营、萧何追韩信、韩信赠金、文姬归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吕洞宾、尉迟恭单鞭救主、四近人物(周茂叔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如靖爱梅、王羲爱鹅)、西厢(拜月、拷红)等等,以及仕女、婴戏图。佛教的法器金刚杵、道教的八仙也入画面。人物形象多高大而清秀,但开光四爱人物则景小,神态飘逸,辅助的边饰采用卷草纹、钱纹、水纹、回纹、串珠纹、蕉叶、变形莲瓣纹等。文字诗句者较少见,这一装饰系受磁州窑影响,如高安窖藏出土的青花高足碗,以草体书写“人生百年长如醉,算来三万六千场”的警世之言,书体流畅。还有上写“福”“寿”以及属姓氏的何、黄者。纪事干支纪年铭也见于装饰之中,如“至正七年”即是。

4、胎釉处理

元代青花瓷鉴定要领,除对以上造型、色彩、纹饰细致体察,认真研究,掌握其特有的时代特征外,识别胎釉及工艺的处理也十分重要。

以景德镇的湖田烧造的元青花瓷而论,胎质坚细,露胎砂底光滑,时有附著铁色斑点,尊、罐类底部边际略有浅显较宽边足,盘类足内边呈坡形,梅瓶类足边刮削棱角有力,干净利索,宽窄不齐。玉壶春瓶圈足边线虽然齐平,但有显示里出外进之疵。

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般较厚,色泛青白,往往有欠润泽。通常称之为卵青,较有光亮的则青白度稍弱,它与明、清瓷的釉面色泽显然不同。

元代烧制青花瓷的窑场,尚有云南玉溪、建水,浙江江山县,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水平为最高,产品远销国外,成为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瓷器而名扬世界。

八十年代起始,海内外出现了大量仿制的元代青花瓷赝品,多为独出心裁臆造的古怪器型,确是新颖。即使据型摹制之器也大都走样,其与原器相比差之远矣。大略观感作为现代艺术品尚可值得欣赏,不善于识别很容易被其迷惑,对此万勿自我陶醉。

怎么鉴定元代青花瓷器?


怎么鉴定元代青花瓷器?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

另外,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

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元青花所使用国产青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无论是国产料或进口料,整体画面青花纹饰色调受窑温影响存在深浅不一的变化,但用放大镜观察,给人一种清澈深沉之感。细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浓艳之处有鲜活的“流动状”。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5.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还有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现修正内壁那就是仿品。

6.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7.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画匠,其中不少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白,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盘盘口有采用菱口的,凤形壶与八楞缸为特有造型,只有元代才有。元瓷白釉泛青色,釉质虽莹润,但常有积釉处,积釉有时如泪痕,青花常有晕散现象。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盖内不施釉,器胎轮旋纹粗糙,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口。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这是元至明特有的绘画技法。

元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工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前代"釉下彩"等工艺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完善了青花瓷器的烧造技术,并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到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青花瓷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瓷器中的主要产品。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点。常见的器形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等,这种造型继承了唐宋(公元7~14世纪)以来的传统风格。由于当时的旋削技术较差,器身上常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也多有旋纹。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在淘洗技术上不如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细致,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等污迹,底足和缩釉处常呈现出一种火石红斑。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般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为重,可能是当时施釉较厚和釉料中含铁量较多的缘故。

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节状凸起的弦纹,器身与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在装饰上,元青花一般多装饰莲瓣纹,器物肩部绘有垂云纹,中间主题部分填以各种花卉,纹饰繁密,层次较多。这种繁密饰纹的手法,不仅表现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现在元代织锦和石雕工艺上,成为当时的独特风格。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是中国中部江西省的景德镇。此外在中国东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云南省,也有烧造青花瓷器的瓷窑。

元代青花瓷


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该类器件做工精良,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10来层,画得很满,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这类瓷器国内传世品极少,墓葬出土也不多见,绝大多数是窖藏出土。估计是由于当时发生了某些突然变故,在不便随身携带的情况下,埋于地下保存的。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罐 元 高38.4厘米

估价:RMB3500000----4500000 成交价:RMB6503794

此罐直口,颈部稍高,鼓腹,圈足。通体纹样密满,然层次分明,排列井然有序。肩腹两侧堆贴兽耳,有孔,可供串环之用,器身牡丹花瓣与瓣之问以串珠相隔,花叶硕大,具有元代纹样特征。青花缠枝花卉罐 元 高28厘米

估价:RMBl500000----2200000

此拍品1949年前曾藏于一加拿大银行家处,20世纪六七上年代先后在加拿大、日本展出。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 直径48.2厘米

估价:RMB6000000----8000000成交价.RMBl0582520

此盘菱花口板沿,兜腹圈足,口沿、内壁青花地留白凸起缠枝花开,盘心青花绘鱼藻纹。印花凸起纹饰是元代白釉、卵白釉瓷器常见的装饰方法,移植到青花瓷器上非常少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如此硕大的盘子,适应阿拉伯人的生活习惯,应为元代景德镇窑专为西亚烧制的外销瓷器。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 44.1X5.5厘米

此瓶线条圆润流畅,通体绘青花纹饰。肩部为杂宝纹及缠枝牡丹纹,腹部绘汉代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人物故事及梅,竹、松、芭蕉、山石等纹样,下部有宝莲纹。虽通体装饰各种图案,但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其艺术成就之高,在元青花瓷中似可夺冠。青花荷鹭双耳罐 元 高37.9厘米

估价:RMB450000----600000

此罐上口缩颈,溜肩鼓腹,收胫浅圈足,肩腹之间饰两兽耳。其口、颈、肩、胫部绘画的卷草纹、缠枝花卉、双脚流云,仰覆莲中的火珠,大如意垂云山的折枝花以及主题纹饰荷塘鹭鸶,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常见的题材,纹饰自然流畅,疏密得当,极富韵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