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以窑工制瓷为瓷器画片的粉彩瓶见过吗

以窑工制瓷为瓷器画片的粉彩瓶见过吗

古代瓷器瓶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2020-05-21

古代瓷器瓶。

清代瓷器画片种类很多,多是吉祥类画片,人物画也很少,多是百子图等,以窑工烧造瓷器为画片的非常少见,今天分享的粉彩瓷器瓶内容就是景德镇御制窑厂瓷器生产流程,所绘人物达50人之多,共有九组画面,分别为采石、淘泥、碹坯、画坯、吹釉、满窑、烧窑、彩器、烧炉的生产场面,构图丰满,瓷器最底层4个人应该是督陶官和监管的官员,其它都是瓷器窑工,大都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各种工匠。以房屋、工棚为间隔,形成不同的场景,生动描绘各色人物和生产工具。

粉彩窑工制瓷图瓶高60.3、口径22.2、腹径24厘米,瓷器通体彩绘,用淡雅柔和的粉彩,简练细腻的线条,真实地再现了清代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情况。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开了花的陶瓷你见过吗?


Zemer Peled出生在以色列北部的一个城市。她大学主修艺术与设计的课程,在近几年她的作品在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和画廊展出。ZemerPeled使用成千上万的陶瓷碎片,构造了这个像美丽的盛开的花朵般的雕塑。复杂的作品结合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图案,最明显的是用于日本传统陶器的艳蓝色。

ZemerPeled根据它们的长度,颜色和形状来安排碎片。长条碎片被作为花蕊点缀在中心。为了构建这些华丽的作品,ZemerPeled使用板坯辊来创建粘土片。然后她用锤子将它们打碎成小块。这些碎片被分类后拼贴在她的雕塑中。ZemerPeled的陶瓷突出花的优雅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有机结构。但与此同时,单独的碎片有锋利尖锐的边缘,与柔和彩色的花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ZemerPeled的作品展现着自然世界的美丽与残忍,她的雕塑语言就是由她周围的环境和景观组成的,在她的作品中自然与记忆的主题总是那么吸引人。

欣赏:以龙为装饰的陶瓷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有数不清的民风民俗及节日与龙的图纹有关,在龙文化中,龙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所以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龙的形象。

笔者带着丰富多彩的个人情趣收藏了很多关于龙的图纹,有古陶瓷也有铜器,还有木器及玉器等各种造型图案共百条龙,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明代青花龙纹梅瓶,高45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2厘米,小口、宽唇、平折、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胎体坚实厚重,釉面泛青,造型匀称美观,腹部主题纹为云龙,龙头小、张口、圆目、三爪、作张牙舞爪邀游姿态,一派气势磅礴的动感画面,为明代青花之代表作品。

清代青花龙纹缸 高33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23厘米,圆唇、青花花色正,蓝色,色泽淡雅明快,且层次丰富,纹饰绘制工整,笔法秀丽,腹部绘有五条活灵活现各式各样的龙,伸展有力,值得注意的是每条龙都是五爪,五爪龙在民间收藏中极为少见,一般的都是三爪、四爪,是一件非常难得的艺术精品。

清代牙白釉龙纹玉壶春瓶,高26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8.5厘米,造型规整,制作精美,发色纯正,器身堆塑着三爪龙纹及一周回纹,是一件极为少见的艺术藏品。

清代砖雕龙纹砖,高12厘米,长49厘米,采用砖雕这种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龙非常少见。龙的主题图案是用两块灰质陶砖拼在一起的,非常和谐,天衣无缝,是砖雕龙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生动和立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龙的文化更加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民间源远流长的“赛龙舟”、“舞龙”、“龙灯会”等活动更加发扬光大,乃至传播到世界各地,龙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其超越时空、超越意识形态、血脉相连、心心相印,凝聚民族感情和向心力。

在龙年即将来临之时,鉴赏古代华夏图腾,只为祈愿龙腾盛世、国泰民安!

钧瓷的这些杯型你都见过吗?


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是钧瓷品茗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

茶杯,是用来盛茶水的用具,水从茶壶而来,倒进茶杯,之后给客人品尝茶水。这个对于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往往是我们每天接触的,反而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作为茶杯来说,有大小不一,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有材料不同等,乃至每个杯子的名字都不同。今天小编从杯子的杯型带大家了解它们的名称。

1.压手杯

杯的一种样式。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于手,故称“压手杯”。

3.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也高于上一个。

4.折腰杯

是用于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从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5.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6.六方杯

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窑。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7.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

8.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型,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黏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于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9.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系明代产品,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11.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花雌、雄鸡及雏鸟,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12.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翅,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耳。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13.罗汉杯

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制作,使之既具有细腻、柔和的效果。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14.卧足杯

卧足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15.铃铛杯

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16.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斯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17.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

以上钧瓷杯由茗钧堂【白胜利】大师制作!

通过清代粉彩瓷器画片介绍五伦五常是什么


古代人身份等级森严,长幼有序,五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五种道德关系。这是我国优良的传统,五伦即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今天通过通过清代粉彩瓷器画片介绍五伦。

清嘉庆粉彩开光五伦图花鸟大瓶,口径将近30厘米,高度有80多厘米。这样的尺寸,在整个中国古代陶瓷里都算的上超大的了器身遍绘缠枝莲,正面腹部采用方形倭角开光,里边有凤凰、仙鹤、鸳鸯、鹡鸰、黄莺,两两成对寓意五伦和谐。五伦即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凤凰为百鸟之长,用它来表示君臣之道。仙鹤在《易经》里说它:“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故用仙鹤表示父子之道。鸳鸯是一种雌雄生死不离的匹鸟,所以用它表示夫妇之道。《诗经》里记载:“鹡鸰在原,兄弟急难。”“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故用鹡鸰表示兄弟之道,黄莺表示朋友之道。

清嘉庆 粉彩开光五伦图花鸟大瓶

粉彩九桃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粉彩

陶瓷造型: 瓶

说 明: 清乾隆

瓶直口微撇,直颈,腹部丰满浑圆,圈足。通体绘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上结蟠桃9个,桃树旁衬一簇月季。底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题材的装饰,这类题材大都借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繁缛是其时代特点。此瓶运用渲染手法绘画桃实,桃实饰彩浓厚,成功地表现出成熟桃实的娇艳色彩,构图疏密有致,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

以九桃纹装饰瓷器是雍正以来官式瓷器的题材和样式,至光绪朝仍有仿造。雍正朝的九桃图样或见于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榄瓶,或见于过枝纹粉彩盘。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绪时期的粉彩九桃纹瓷器上,以雍正时期的纹样着色最为鲜艳且最多样化,绘画水准最高。

清官窑瓷器粉彩镂空转心瓶


利用镂空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转心瓶和转颈瓶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

转心瓶是通过子母榫铆结构把内外瓶结合在一起,且内瓶可以转动的观赏用瓶。乾隆时除生产有转达心瓶外,还生产有转体瓶,二者的差别是转达心瓶以内瓶转动为特征,而转体瓶则以套在外面的瓶转动为特点。一般情况下外瓶或套瓶多有镂孔,内瓶则绘有各种内容的开光图案,在转动时可以透过镂孔看到内瓶上的内容。有的在以套瓶与外瓶壁上绘制可以搭配成组的分体图案,也有书干支字相配记月日者。由于内外瓶分体,所以在烧造时采用分体单烧的办法,内外瓶相接合的地方和榫铆处为素胎。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瓶颈与内套瓶相连,可以旋转,套瓶白地粉彩绘婴戏社火图。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粉彩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

粉彩暗八仙纹双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7.3cm,口径16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折肩,圈足外撇。颈上对称置红釉描金螭龙耳。内壁施松石绿釉。瓶颈以紫地粉彩装饰,绘缠枝花卉纹。瓶腹饰金彩,镂空雕暗八仙纹。内瓶可以转动,以粉彩绘八仙人物纹。无款。

此瓶腹部镂雕暗八仙纹,内套瓶绘八仙人物,瓶颈转动,人、器结合,明暗互称,别具情趣。

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

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清乾隆,高32.8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呈胆式,细长颈,垂腹,圈足。瓶内施松石绿釉。瓶口、足沿涂金彩,瓶颈近口沿处、圈足外墙以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纹装饰,颈部饰蓝地轧道粉彩勾莲纹,腹部饰青釉镂空描金夔凤纹。瓶内附一小瓶。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心方形留白处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先在高温下将青釉、白釉一次烧成,完成彩绘描金后再经低温烧成,体现出当时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明代创烧低温黄釉,明代以弘治黄釉瓷器为冠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因为“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也能能是皇家御用。统观古代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得黄釉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呈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胎质细腻。

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用氧化焰低温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明弘治以鸡油黄为冠,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弘治黄釉瓷器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明弘治黄釉盘

明弘治(1488-1505)

通高4.7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3.2厘米

明弘治黄釉盘敞口,弧腹,圈足。胎质细腻。底书青花双圈“大明弘治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弘治时期黄釉瓷器独具一格。因采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所以称为“浇黄”,又因它的色彩淡而娇艳,故亦称“娇黄”。

大明弘治年制黄釉盘

黄釉盘高4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0.5厘米,盘撇口,弧壁,平底微塌,圈足。器施黄釉,釉质匀净,色泽淡雅,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贲巴瓶和瓶壶是干嘛用的,鉴赏清代乾隆粉彩贲巴瓷器


贲巴瓶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法器,本为灌顶及盛圣水之用,贲巴为藏语音译,在藏语中即“瓶”的意思,也称奔巴壶。习惯上将无流者称为“瓶”,将有流者称为“壶”,此无流,故称“瓶”。奔巴是藏语“瓶”的意思。

清乾隆紫地粉彩八宝纹贲巴瓶

紫地粉彩八宝纹贲巴瓶通高25.5厘米,口径3.2厘米,腹径14.8厘米,底径9.8厘米;口部呈筒式扁罐状,敛口,粗颈,饰粉彩竖条凸莲瓣纹,鼓腹,上饰粉彩缠枝莲托八宝纹,圈足外撇,饰双层粉彩变形莲瓣纹,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红款。

清乾隆粉彩青花贲巴壶

粉彩青花贲巴壶通高19.6厘米,口径7.2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9.8厘米;粉彩青花贲巴壶洗口,束颈,球形腹,高足微撇,腹部有龙首形流,弯曲向上,通体白釉饰青花粉彩缠枝莲纹,洗口的上下口沿、流口沿、足沿饰描金连珠纹,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蓝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