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人品艺德淳风来

人品艺德淳风来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0-05-25

大理石瓷砖。

一场紫砂“黄金梦”,引发了前几年紫砂行业的疯狂、失序、失控。从业人员从几千人激增到超过3万人,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伪品、劣品、滥品充斥市场。“疯狂劲”过去,紫砂价格曾一度跌入低谷。

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看来,经历一场“价值回归”,把反常的超高价位拉回到正常价位,还原紫砂的本来面目,这无论对紫砂从业者还是广大“壶迷”都是好事。

壶贵三品:名品、精品、孤品

何道洪被紫砂业内认为是继壶艺泰斗顾景舟之后又一位实力派大师,是当代紫砂艺人的领军人物。他的壶这两年在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拍价动辄几十万元、几百万元。2011年6月21日长风拍卖拍出的“集思壶”,成交价747.5万元。

拍卖场的规则是,精而稀为贵。何道洪的壶能拍出如此高价,奥妙全在“精”、“稀”二字。

作为一位技术全面的紫砂艺术家,何道洪擅长光素器、筋纹器等,创作题材以“松、竹、梅”最为出名,风格敦厚、有张力。在紫砂界,除了技艺高超,他对精品的不懈追求亦为人称道。

熟悉他的人说,他的壶年产量最少,一年只制2-3把壶,但件件都是精品,可谓“千金难得”。而且,他的作品都是孤品,绝不重复。

“现在很多人觉得壶难做了,卖不出去了。其实,道理没变:首先,壶要精,要功底好,还要创新;其次,壶不能滥做,所谓的名品、精品、孤品,热爱紫砂、嗜爱茶壶的,怎么能不收藏?”何道洪说。

紫砂国礼送日本首相

何道洪可以说是年少有成。他1943年出生在宜兴丁蜀镇,16岁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后,他有幸得拜“紫砂七老”中的两位为师。他先和王寅春学习制壶和雕塑技艺,在圆器、方器、筋纹器等方面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此后又投在裴石民门下,重点学习花塑技艺。他30多岁时就已经充分展现了“取形摄神、浑厚古朴”的何氏风格。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邓小平于当年10月22日出访日本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日本。当时,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福田纠夫的一套紫砂茶具,正是出自何道洪之手。

弹指一挥间,这件事过去30多年了,但对何道洪来说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他壶艺生涯中不竭的动力。

开创紫砂“豪放”新风

也是上世纪70年代,何道洪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修造型设计,在系统地学习造型设计及现代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后,他开始反思传统的紫砂壶艺。

经反复试验,他终于形成独特的“何氏风格”:豪放、大气、遒劲。“大松竹梅壶”、“集思壶”、“道鼎壶”等紫砂作品一面世,便在紫砂界引起了震动。

如今,沉醉紫砂50多年的何道洪,不仅贡献出了累累硕果,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紫砂专业人才。此外,他还潜心理论钻研,参与编写图书,出版专著。

编辑推荐

紫砂壶:艺德就是真诚对待艺术


做紫砂壶是做艺,做艺也是做人。一个做壶的人,假如仅仅是为了吃饭、生计,为了养家生活,那么,做做好、有市场就可以了。假如要想成为一个壶艺家,作品传世留人,青史留名,就应该做工考究、技艺精湛、晋升品位。壶是人做的,壶与人又有不少相似之处,专心观察,你会发现同样造型的壶,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韵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别。

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当真做人,当真做艺,不要把造型、工艺委曲带得过的作品给人,这样对珍藏者是极不负责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不要看今天带得过去了,跟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也会评价做壶人的艺品。紫砂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是对自己负责。

作品能不能传世,能不能青史留名,历史上有很多典故,可供我们鉴戒。如古代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千年留传,万古不朽;当代字画家徐悲鸿、林散之等人的作品都被后人视为至宝,不仅仅是由于作品的艺术品水准高,而且他们的人品也值得称颂,人们保藏他们的作品往往在赏识中感到荣耀。另一种情况截然不同,如宋朝的秦桧、明代的严嵩,据史料记载,他们的书法水平也极高,但至今不见作品留传,究其原因,专家一语即中,恰是由于他们的名声,试问有哪一个珍藏家愿意珍藏遗臭万年之奸臣、坏人的作品呢?同样,当代又有哪一个人愿意珍藏大贪官胡长青的书法呢?假如真有人愿意,亦和他们同流合污了。认当真真做艺,清清白白做人,是艺术家的艺德。

要关心、培养中青年的紫砂艺术人才,鼓励他(她)们在艺术上的追求探索,认可他(她)们各种风格的竞争,为他(她)们一点一滴的成长、成功而喝彩,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已经有一些名望的紫砂老艺人应该具备的艺德。

良心是对自己行为的规范,艺德就是真诚对待艺术,真诚对待珍藏家,随时保持清醒的艺术品格,保持真诚待人的品德,能让昆裔人真心说一声好,实在很不轻易,这也就是为下一代、为后代树了楷模,树立风范,让艺德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夺得千峰翠色来


叶宏明“复活”的官窑大盘

与叶宏明老先生和他的青瓷相遇,是在北京荣会艺术中心里。

叶老的青瓷作品,翠色夺人,瓷韵悠长。而叶老本人,恰如其瓷,纯粹淡定。

在荣会艺术中心举办的叶宏明与藏友见面会上,负责人宋宁颉告诉笔者,作为中国官窑研究会会长、全国古陶瓷委员会主任,叶老在青瓷领域贡献卓越。他的卓越,并不仅在于他作品的观赏性,而是他成功完成了光复龙泉哥窑、弟窑,宋代官窑的特殊使命,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

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龙泉哥窑早在1279年南宋王朝覆亡时,就随之消逝了。而龙泉弟窑,虽然在元明两代仍继续生产,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也每况愈下,最后废止。

业已失传了几百年的工程,制作和原料配方早已无从考证,让龙泉青瓷再现宋代之恢宏气度几乎不可能。而龙泉地区,重峦叠嶂,地形险要,挖土窖、烧制青瓷的难度可见一斑。叶宏明就是在这种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接受重任的。

从1958年开始,他遍访老窑人,奔波行走在那些废窑址上,经过几百次配方的筛选,无数次的尝试,让龙泉弟窑最先恢复。据叶老现场介绍,龙泉弟窑的最显著特点是没开片、胎白釉青、温润如玉。从使用角度来看,它无铅无毒,含铁量高,非常环保。

而与龙泉弟窑相比,龙泉哥窑的恢复就没那么幸运了。哥窑白胎厚釉,有开片,质地比弟窑更加讲究,烧制难度大。

当时,关于哥窑制作和原料配方也没任何记载,叶宏明只好从古瓷片入手,通过化验揣摩配方进行试烧。他先对宋瓷真品进行研究,将其表面的青釉刮下来,进行化学、光谱分析,了解胎釉内部结构、测定胎的烧成温度等,试验出青釉的大致配方,然后用这个配方点火试烧。1963年4月,失传700多年的龙泉哥窑在他和同伴的努力下“复活”了。

重新烧制成功的龙泉哥窑青瓷古朴典雅,晶莹滋润,釉色、纹片、造型与故宫藏品几乎完全相同。

龙泉弟窑、哥窑相继成功恢复后,给叶宏明很大的鼓舞。他又做了更大胆的尝试,让居于五大名窑之首的南宋官窑重见天日。

一般说来,官窑产品只供皇宫显贵,烧制数量严格控制,存世只有百件左右。官窑的烧制技术和龙泉哥窑一样,也随着南宋的灭亡而失传。

为了恢复官窑,叶宏明研究了大量的古瓷典籍,他运用了许多在光复龙泉哥窑弟窑时积累的方法和经验,但尝试数次,还是失败了。从失败中摸索到的经验是,官窑所用原料土很考究,不同产地的土,其物理化学性能也不同,所以“土”的选取至关重要。

偶然,他从一部旧瓷书中发现这样一句介绍官窑的话,“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叶宏明反复领悟体会,终于悟出了这其中描述的,就是烧制官窑所需要的“紫金土”。而土在哪里呢?

遍寻了太多次而不得。他无意中了解到,当年南宋皇帝在杭州南部的万松岭和乌龟山建造了两座官窑,并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工匠烧制瓷器。这万松岭、乌龟山一带很可能就是紫金土的产地。他为这个发现兴奋不已,毅然带着水壶、铁锹、锄头、干粮在杭州城南寻找紫金土的踪迹。一次偶然的降雨冲刷,紫金土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完全对接中现出真身。1978年春天,色似碧波的官窑仿制品灰青釉和月白釉瓷器终于问世。

有人说,眼睛疲劳时,不妨看下龙泉的青瓷,视力会马上恢复,因为那绿色的波长正是眼睛所需要的最舒适的色泽。在这份典雅的愉悦背后,是一位如青瓷一般的老人,贡献了一生时间,在默默完成“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努力,他给世人贡献的不仅是青瓷作品,更是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高超的瓷器技艺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