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 导航 >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瓜棱瓶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瓜棱瓶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的器形 瓷器器形鉴别

2020-05-30

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八棱净水秘色瓷瓜棱瓶 法门寺博物馆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琮式瓶


南宋官窑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多管瓶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抱月瓶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宝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明代以青花为装饰,是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

抱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抱月瓶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乾隆皇帝更是喜爱有加,因此抱月瓶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

豆青釉加青花以及青釉暗刻的装饰手法很早便出现,而此件“三教九流抱月瓶”同时采用这两种装饰手法,相得益彰,殊为罕见。凸显此器卓然超群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本品存世极为珍罕,器形纹饰相类者,仅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回流一件,其余尚未见于世。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净瓶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 定州市博物馆

北宋定窑白釉龙首净瓶 浙江博物馆

净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影青瓷瓜棱形执壶


影青瓷其实就是青白瓷。首先我们可以想见影青瓷是一种质地坚实,且具有一定的透明感的瓷器,所上之釉也是一种玻璃质感很强的带青绿色的透明釉。陶工们在制作器皿时一般的多会将坯体修得极薄,线条轻盈优雅,有时加上一些花草鱼鸟刻纹或印纹作为装饰。经高温1200℃以上烧制,成为一种晶莹剔透、白中泛青、青中透白的瓷器。在器物的刻纹处或是器型的突出处由于釉的流动露出胎体的白色,凹陷处由于积釉厚而使得颜色变深呈青绿色,成为一种以单纯的青与白相对比作为装饰的格调高雅的瓷器。所以人们习惯地叫作青白瓷,但也美其名曰“影青瓷”。

影青瓷的烧造以宋代的江西为主要的生产地,而江西的诸多窑口中尤以湖田窑为最。湖田窑瓷在数量上及质量上都高于其他的窑口,因此可以说湖田窑是宋代影青瓷的代表。这里所说的湖田窑的窑址也就是今天的景德镇。青白瓷在宋代盛况空前、经久不衰且影响深远。究其发祥,一种说法是北宋时受到北方定窑、汝窑系作品风格的影响,是定窑与汝窑的仿作。从湖田窑作品的工艺上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效仿痕迹,如大量的刻画、印花以及芒口(器皿的口部不施釉),这些都是北方定窑常用的工艺;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北方地区连年战乱,骑马民族的入侵使得北方地区的陶工大量南迁,因此早期的影青瓷正是由定窑等北方窑系南迁的陶工所创造的。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确切的,那就是湖田窑的青白瓷或者说影青瓷是的雏形,因为此后出现的在元、明、清三代大行其道的青花瓷,就是在技术稳定的影青瓷的坯釉上加上了用青花颜料(化学名氧化钴)的绘画而已。具有阿拉伯风格的青花瓷器很快在海内外大为流行,以至于昌河之南的名扬海内外,西方传教士们遂将这一美丽的产自昌南景德镇的瓷器,也简称为“昌南”,这一瓷器的产地名词被西方人音译成“CHINA”,当然这个东方的制造这种神奇的瓷器的国度也就以这一译音为名了。这一说法有待考证,而且这应该是另立话题了。

今天介绍的瓜棱形执壶就是宋代湖田窑的一件非常精彩的代表之作,就其功用而言是一件酒具。釉色呈淡青绿色,极薄而透明,并且微微地带点暖暖的米黄色调,使之不像其他的影青瓷那样一味的冷绿,而是更加让人感到柔软和亲切。执壶丰腴饱满的壶体上很轻松地用手指在极薄的坯体上勒出六道筋纹,使之呈六棱瓜形。细而修长的颈向上渐渐放大直到呈喇叭形的口部为止,与此同时宽而薄的壶把从口部画一道圆弧后直垂而下,并搭至肩上,细而修长的壶嘴自壶肩部如玉笋出泥不偏不倚直出到口部相平。器物整体以一道细薄的圈足托起,嘴与把所延伸出的虚空间和壶身的实体虚实相生,形成对比,使整体灵动起来。尤其在细部的处理上,壶口的薄而细的边缘,近乎锋利的壶嘴,壶执手的缘线都给人以极致的精细的美感,而肥硕的壶身上看似不经意的一细道横线立刻使人与前者联系起来,并让壶身减轻许多分量。还与执手背面的细刻线、口部隐约的细线联系了起来,加强了整体感。虽然壶盖已经失落,但丝毫无损形体的完整。

从实用性来讲,此壶虽属珍贵之物,但笔者有幸将之注水一试,令人惊讶叫绝的是,出水流畅之极,水流如圆润的玉柱,提至两尺高处落入杯中仍不泛不沸,水流仿佛像油一样有了粘性。更为高妙的是,此壶对流的掌控,竟然可以达到以一滴为限。斟酒时,多一滴少一滴也可斟酌自然。功能上的讲究不能不说是叹为观止了。

影青瓷六棱瓜形执壶集形之妙,用之极。我们所能看到的触摸到的体会到的一切皆出自一双灵巧的陶工之手,其工艺之难仅举一例为证。壶嘴是以钢针捅压的方法制成的,瓷泥竟然如此听话地在他手中均匀地展成一根薄薄的细管,泥的状态即使是实心的也是极难拿捏的,再切成需要的形状,对接在壶身上,而此时只是成功了一半,还要经过火的洗礼,高温烧成很容易就将壶嘴烧歪斜,烧裂。而此壶之嘴竟毫不偏离,周正之极。

其他部分也有技术上相当的难度,可以让人细细体会。但是总而言之,此壶整体来看造型上清新优雅,细致高贵,功能上究极精妙,非同一般,工艺上难度高超,匠心独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都藏在看似不经意的行云流水的手工之中,这就使作品有了不事雕琢的气息。中国陶瓷美哉!宋代陶工大哉!

五代越窑瓜棱云纹梅瓶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瓷的釉色以青为主,青中带灰,形成特有的“艾叶色”,晶莹润泽。越窑创烧于唐朝至五代时期,烧制技术至宋朝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在当时的吴越一带,即现在浙江的余姚、上虞、诸暨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越窑古窑址,这表明了盛唐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制瓷业兴盛。从五代 公元907 960年 起,制瓷业开始设立“御窑”即“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使用,越窑瓷器作为御用的也称为秘色瓷,宋人曾慥《高斋漫录》说:“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实即还原焰经1300℃高温烧成的,釉色即所谓艾青、湖绿、翠青的“千峰翠”色。

本件藏品是一件五代越窑瓜棱云纹双系梅瓶,瓶高31厘米。梅瓶是古代的储酒器,釉色为典型的艾青色,通体施釉,圈足支烧,底部阴刻“内”字(见图),可见这件作品是当时供“内府”使用的官窑器。整件梅瓶刻有六条瓜棱线,并在瓶体上以本色釉划刻六朵飘带立云纹,瓶肩部塑二圆孔,便于穿绳系带,瓶口外卷,亭亭玉立,美不胜收。五代梅瓶与后世梅瓶稍有不同的是口颈稍长、肩腹较宽,并带有双系,这是梅瓶初创时期的特征,不过那时这种作为酒具的窑器,不称梅瓶,而叫酒经、经瓶,至晚清“梅瓶”称谓才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纳一枝梅而得名。

2005年,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秋拍,曾以46.04万美元,拍出了一件器高39厘米的五代越窑刻花带盖梅瓶,得主是台湾私人收藏家,刻花图案也是飘带立云纹。由此可见梅瓶因其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人文价值,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是收藏拍卖市场的宠儿。

这只宋代白釉瓜棱葵口瓶假在何处?


相比于唐三彩的多姿艳丽,宋瓷是恬淡、是雅而美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极简美学的代表。此外,宋瓷在造型上是贴合日常生活的,比较注重瓷器的实用性,同时又兼顾质朴、优雅的审美,其所谓“无分生活瓷器与艺术瓷器”。

藏友本次带来的就是一件他认为难得一见的宋早期瓜棱葵口瓶。那么这件瓷瓶真假如何呢?

先看瓷瓶整体,它器型小巧细媚,胎薄如纸,釉色莹润,是典型的仿唐代金银器的瓷器。其瓶肚瓜棱纹透出微薄的青釉色,瓶颈与之相连处青釉色稍浓,瓶葵口有一小块残缺。最后,瓶底漏胎处呈粗黄土色。藏友认为此器虽有残缺,但釉面润泽,宝光内敛,是一件价值至少3000元的藏品。

结果十分遗憾,经过专家鉴定,这只是一件改革开放后景德镇生产的现代仿古工艺瓷。

专家解释说,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技术问题,青白瓷基本没有仿制品,这件瓷器大概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仿瓷工艺做得更好的时候出产的。

那么这件仿品暴露出的问题在哪儿呢?一个字,“过”。专家表示,如果以宋官窑的角度看,因为宋代对造型设计是非常重视旧有体制的,是仿古之先,官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并且烧制的成品造型古朴典雅。所以从这里看,仿唐代金银器就仿得太近,难以转化唐代金银器浓脂艳粉的一个特征,不容易形成既凝练大气、又古朴优雅的成品。另一个问题在于,如果将它当成哥窑出产来看,其胎色灰白而薄的特点倒是有些符合,但是在釉色匀净这点上是有问题的,它的接痕处的釉色由于可能是老底新作,其釉色是无法接近的。这就是最能说明造假问题之处。

对于此器的价值,专家称作为一个日常赏玩之物,因为其残缺,价值也就几百元。但如果是宋早期真品,因其年代较远,即使是有混合窑系特征和这样一块残缺,价值也要将近万元。

器之形,婀娜多姿梅瓶


梅瓶是中国古代瓷器最美的造型,小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瓶体修长如婀娜多姿的女子,符合古代中国审美的标准,梅瓶为盛酒用具,美酒配佳人,古代文人让梅瓶走进了文学,让古代的盛酒器变得了不平常。

梅瓶是中国瓷器瓶式的一种,因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若而得名。从唐代出现,北宋开始流行,本人认为宋代和元代梅瓶器形最优美,明清虽然也有梅瓶,不仅仅是酒瓶了,而逐渐变为陈设器了,最主要的是明清时梅瓶器型从瘦长秀丽演变为肥矮丰硕,没有之前朝代的优美了,可见人的审美是会变的。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荷莲纹梅瓶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荷莲纹梅瓶高45.3cm,口径4.9cm,足径10.8cm。瓶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外撇,圈足。瓶身修长。通体施白釉,釉面滋润。釉下刻划缠枝莲纹 ,纹饰线条遒劲奔放。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高46.8cm,口径4cm,足径10.3cm。

瓶唇口,短颈,溜肩,上部丰满,腹下渐敛,宽圈足。瓶身以白地黑花为饰。肩上绘图案形莲瓣纹一周,腹部绘缠枝花卉纹,腹下饰卷枝纹一周,每组纹饰间及瓶身下部均隔以粗细线纹数道。素底无釉。

白地黑花梅瓶瓶纹饰构图简练,寥寥数笔,神采飞扬,体现了磁州窑简练而生动的装饰风格。

元朝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

该梅瓶采用五段抖接成型。小口,唇口平折,短颈,丰肩,圆鼓腹下收,矮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有跳刀痕,底足中部有一支钉点,配覆杯型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子母口套合结构,子口呈锥管状。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禮”字,瓶底由于年代久远,土壤侵蚀等诸多因素墨书字体无存。

以瓶盖花苞钮尖为中心,青花绘花苞脉弧线,外壁绘覆莲纹一周,莲瓣内填云头托垂珠纹。梅瓶主要纹饰大致分三段,腹部为主体纹饰绘缠枝牡丹纹一周;肩部绘四如意云肩纹,内以海水纹地、蓝地白花荷叶及荷花纹为饰,云肩纹间以折枝灵芝纹;胫部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变形花头及垂珠纹。段与段之间,分别用卷草、菱形纹、弦纹、双弦纹相间。该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主次纹饰多达十层。

明代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

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明永乐,高41cm,底径12.2cm。

瓶小口,带盖,盖上有宝珠形纽,圆肩,肩下渐收,平底。盖纽及盖面中央饰莲瓣纹,盖之立壁上绘折枝花卉。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泽浓艳而有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梅瓶肩饰正反连贯的如意云纹,如意云纹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绘竹石芭蕉,衬以坡地、花草,宛如园中小景。足部绘莲瓣纹及卷枝纹各一周,莲瓣内绘各种折枝花卉。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

清雍正斗彩缠枝花纹梅瓶,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

清代梅瓶瓶圆唇,小口,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斗彩装饰。颈部绘4组朵花纹,肩部饰勾莲纹,腹部以6组折枝花卉纹为主题纹饰,上下以变形勾莲纹相隔。胫(jìng音敬)部绘缠枝宝相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时代再变迁,审美也在改变,最优雅的梅瓶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变着,器形变了,但是反应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鉴别梅瓶提供了依据,收藏瓷器,收藏自己喜欢的瓷器器物最重要,必经每一个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多元化。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瓜棱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瓜棱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不同时期瓜棱形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