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全瓷瓷砖 > 导航 >

瓷皇能否落户陕西

瓷皇能否落户陕西

全瓷瓷砖 全瓷的瓷砖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2022-03-19

全瓷瓷砖。

瓷皇能否落户陕西

记者金石文/图“马未都已认可”前不久,在西安大唐西市举办的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博览会上,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秘书长王学武告诉记者,通过多方研究,现已经确定,柴窑在陕西,就在耀州。这可是考古和收藏界惊天的大事。柴窑,因传说是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宗时烧制,故简称柴窑。据记载,中国有“柴、汝、官、哥、钧、定”等“六大古名窑”,柴窑为“六大名窑”之首,有“瓷皇”之称。北宋欧阳修在《归田集》谈到柴窑瓷器时称:“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传说,明朝权臣严嵩借皇帝之名到处收集柴窑瓷器,但仅收集了十几件。可惜,很久以来,没有人见过柴窑瓷器,柴窑的位置更成中国千年之谜,有人因此怀疑柴窑仅仅是个传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瓷器泰斗耿宝昌说:破解柴窑,不但震惊中国,而且震惊世界!意义重大而深远!柴窑就在耀州的观点有哪些权威专家认可?王学武告诉记者,此观点已得到耿宝昌、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吕成龙研究员和我国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认可。记者对此置疑,王学武拿出一本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在《专家讲坛》版块“马未都谈瓷之色”《春色满园关不住——青釉(上)》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如“北地”一词不再争议,柴窑出五代耀州则顺理成章。其他任何文字描述都能与其吻合。“五代耀州”令收藏家爱不释手马未都这样的大收藏家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对柴窑在耀州的观点,是巨大的支持。王学武向记者透露了马未都写此文前的情况。王学武最早办企业,后逐渐迷上古瓷器收藏,为此参加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举办的鉴定培训班。在西安西大街改造时,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瓷器片,引起他的注意。王学武感觉,这和他之前见过的“汝、官、哥、钧、定”等古瓷不一样,其在浅绿色主基调中含有浅蓝色;许多器物的上盖、边沿、腹部甚至底部,胎厚在1毫米左右;釉面滋润、明亮、光洁照人,如镜子一般;许多瓷片上有用尖锐工具刻的纹饰;多数瓷器足底,或是带黄土色的细砂,或呈现不带细砂的“黄土色”。王学武猜想这会是什么瓷呢?一天,他猛然念起“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这柴窑瓷器四大特点。他大胆地想,是否是人们传说的柴窑瓷器呢?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称柴窑瓷器:“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这些瓷片和柴窑瓷器特点太接近了。他同时注意到,这些瓷器片,和五代耀州窑遗址中发掘的瓷器标本非常像。这使他进一步认为:五代耀州窑就是柴窑。2008年6月,经人介绍,王学武等人拿着这些瓷器片,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参加了北京中拍国际有限公司的拍卖预展,故宫博物院著名古瓷器专家吕成龙看后感觉不错,介绍他们认识马未都。当晚,王学武等人拿着8盒瓷片去见马未都。马未都看后称赞不已,希望留下让他再看一天,并拍照。次日下午,王学武等人去取时,马未都还在量瓷片尺寸。去年,马未都在《紫禁城》杂志上发表了《春色满园关不住——青釉(上)》文章。马未都在文中写道:近年出土面世五代耀州窑精品,无论残片还是整器,让柴窑的面目更加清晰,让其历史终于趋向于真实。此说由来已久实际上,柴窑在耀州的观点,早在20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1985年在郑州召开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禚振西首次提出了耀州窑遗址出土的五代天青釉瓷应是周世宗的柴窑产品。禚振西是我国著名陶瓷考古学家,在耀州窑研究方面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专家,她从1973年就开始带领考古队在耀州窑考古,至今虽然已退休,还担任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并继续从事耀州窑研究。1984年,禚振西带领的考古队在耀州黄堡窑址处首次发现了五代地层,在此地层中,出土了12件带有“官”字款的青瓷标本。其字体工整,制作精细,整体格调高雅,是一种十分高档的瓷器。而直接出自窑址的“官”字款青瓷,目前仅见于五代黄堡窑。它是目前所知全国五代时期第二个烧“官”字款青瓷的窑场。第一个是越窑。但越窑“官”字款青瓷出土于墓葬。黄堡窑五代青瓷胎釉质量、器物造型、纹样装饰,均可与越窑媲美。他们因此认为,对于北方来说,五代黄堡窑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一处青瓷窑场。禚振西正是在这样的考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她的论文宣讲后反响强烈,不同意见不少,后来论文发表后,更是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提出许多问题。禚振西持之以恒,继续研究,终于找到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史料证据。禚振西的观点,深受社会关注,《收藏家》杂志发表了她的论文,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2008年因此对禚振西进行了报道。曾参加耀州窑考古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小蒙告诉记者,199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考古报告《五代黄堡窑址》一书,确定五代黄堡窑是官窑,而文献记载,五代的官窑就是柴窑,等于说黄堡窑就是柴窑。但担心反对声太大,当时就没有明确说是柴窑,而说是东窑,为以后研究留下余地。可见,马未都的文章,与这些考古专家的研究不无关系。如何“落户”陕西要让柴窑这么尊贵的瓷窑“落户”陕西,不是你拿出几件出土文物就能说明问题的,必须符合历史记录。明代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明确记载: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马未都在《春色满园关不住——青釉(上)》一文中下结论是有前提的:如“北地”一词不再争议。北地在何处?禚振西经过考查古代地理发现,“北地”是一个古代的郡名。它始设于秦代,隋开皇中废除。“北地”绝非泛指,而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自汉代以来,黄堡窑所在的同官县(今铜川市)正是在北地郡的辖区内,特别到三国魏后,窑址更是处于北地郡“实土”之中。北地郡的实土,包括三原、耀州(华原)、富平、同官等地。在此范围内,仅有黄堡五代时期烧瓷,与《格古要论》原著所记述的“柴窑出北地”完全相符。禚振西因此认为,柴窑窑址在北地郡同官黄堡。王学武认为,明代《格古要论》没有写为“柴窑出耀州”,其原因有二,一是尽管唐末“撤‘郡’改‘州’”,但人们还习惯称这一带为“北地”;二是当时渤海也有一个“耀州”,避免混淆,才写为“北地”。五代后周时,也只有耀州窑能烧出这么好的瓷器。因为,自唐以来,耀州窑烧造青瓷的水平,仅次于越窑。耀州“十里窑厂”为北方最大,再加上此前大唐帝国的首府在长安,全国各地的许多顶级手工艺匠人自然会被招募或聚集到长安。他们带来的顶级技术,必然使在长安附近的耀州瓷业达到全国最高水平,成为五代北方青瓷的魁首。柴荣在自己统治领域内确定技术不差上下的耀州窑作为“御窑”,更是顺理成章的事。马未都告诉记者,他过去也一直认为北地是指北方,后来才知道北地郡,说这个一下就豁然开朗,就和耀州窑联系起来。要为柴窑正名经西安市文物局批准,王学武于去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和西安几位瓷器藏友成立了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并请耿宝昌、中国考古界泰斗石兴邦专家学者担任顾问。王学武告诉记者,他们这个研究所,不仅是要研究柴窑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要确立柴窑的存在。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发现柴窑窑口,也不见实物,久而久之,人们认为柴窑是子虚乌有的事,五大古名窑“柴、汝、官、哥、定”,遂以钧代柴。马未都告诉记者,他很早就见到五代耀州窑的瓷片和瓷器,过去都是认知有限,到处瞎归,有归到越窑类的,有归到龙泉类的,最早也没有五代耀州窑的概念。他买过一些。他当时从心里就认为,如果柴窑有的话,就是五代耀州窑。这些年|>>>>|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德化窑与德化瓷


德化窑与德化瓷

在今福建省德化县,故名。其中该县境内的碗坪仑、屈斗宫、南窑岭等都是著名的烧造白瓷窑址。宋代创烧,至明代所产白瓷在全国制瓷业中成为代表性的品种,清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德化白瓷,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之称。

寂园叟在《陶雅》中评:“德化所出白瓷花盆,瓷质雪白,价廉而式样不俗”,“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

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评价德化窑,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

民国时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清代干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这样向世人介绍德化窑以及德化瓷器的制造过程:“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 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马可波罗的介绍,引起了西方人的强烈兴趣。

德化窑种类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负盛名。

瓷塑胎质优异,别有情趣,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逼真,风格洗练,有一种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其中,以何朝宗所塑最佳。《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都称其为“善塑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共宝之”。

德化窑所制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闽山记》中所称“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

清代德化白瓷的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清代的白瓷生产,已经改变了明代瓷雕以仙佛和供器为主的局面,而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如八枝四足酒杯、瓶、壶、碗、洗等等,釉由明代的象牙变为白中泛青。

德化白瓷产品是我国历代外销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在海外很有影响,享有“东方艺术”之誉。

经典文章:故宫藏瓷


故宫藏瓷

这里是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故宫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这里办公。

这位叫耿宝昌的老人,已经84岁了。他已经在故宫工作了将近50年。在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鉴定瓷器、抚摸这些瓷器。

瓷器,是我们这个善于创造,并深赋美感的民族曾经所独有的。

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

中国人把那个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器皿。

它曾经是武则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

是宋徽宗宫廷院落中雅致的摆设;

是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贵重商品;

是永乐皇帝赐予外国使臣的珍贵礼物;

是雍正皇帝亲自参与创作和设计的艺术品;

也是中国每一个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中无处不见的珍宝。

它跨越千年的时空,成为今天紫禁城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如今在这座博物馆里所收藏的150万件文物中,约35万件是瓷器。据耿宝昌先生自己介绍说,这些瓷器他都曾亲自鉴定过。而在这其中,和他最有缘分的,是一对高不过两寸的小瓷杯。它是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故宫博物院里最珍贵的藏品之一。

70年前,当耿宝昌先生在琉璃厂的古玩店作学徒时,就曾和它有过一面之交。

这对瓷杯最初的主人,是统治大明帝国的成化皇帝。

据传说,明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481年。主持日常朝政的大臣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们的皇帝了。此时的皇帝朱见深,经常和自己最宠爱的万贵妃,在后宫里寻欢作乐。

为了讨这个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的欢心,成化皇帝命令景德镇的工匠,特制出一种小巧玲珑的酒杯给她把玩。这种绘有子母鸡图案的,叫成化斗彩鸡缸杯,目前世界上仅存十几只。

而绘有蝴蝶、兰花和小草图案的成化斗彩三秋杯则更为珍贵。世界上保存完好的仅有一对儿,现在珍藏在故宫博物院。这些小小的杯子一出世不久,就被当时的文人,称赞为天下酒器中的极品,其鲜嫩而淡雅的风格旷绝古今。

时间已经过去了500多年,成化皇帝和万贵妃曾经把玩过的这些瓷器,有的至今仍然收藏在这座宫殿里,有的已经散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35万件瓷器中,绝大多数都是这座宫殿曾经所独有的,这些瓷器与生活在这座宫殿里不同时代的主人,发生过很多的故事。斗转星移之间,它们大都成为了今天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经典艺术品。

它是温润的玉,它是晶莹的冰,它是山水之间的青翠。这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这种瓷器的赞美。它就是秘色瓷。这是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为皇宫专用的瓷器。在将近数百年的时间里,关于这种瓷器,有很多神秘的传说。关于它是否存在,关于它的来历和名称,曾经众说纷纭无有定论。直到1987年,13件秘色瓷,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这种争论才结束。目前仅存于世的秘色瓷数量尚无考证,故宫博物院在新中国成立后,收购有3件藏品。这种神秘的瓷器,即便是明清两代的皇帝,也难以见到它的真容。乾隆皇帝曾经做诗感叹: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东西,往往会被皇家垄断。明洪武二年,御窑厂正式在景德镇设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它由朝廷督办,集中全国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瓷土,专门生产皇家使用的瓷器。这些瓷器禁止民间使用和买卖,烧制手段和配方对外严格保密。贫穷出身的朱元璋,也就是在设置官窑的这一年,出于节约的目的,规定将祭拜天地的礼器,改为瓷器。过去这些礼器,都是用金银器和玉器制作的。后来明成祖朱棣,带头将吃饭使用的玉碗换成瓷碗,还将随葬时的明器,对海外臣国的赏赐换成了瓷器。

这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明永乐青花压手杯。在它的内底,写有"永乐年制"的字样。这是中国官窑瓷器上,第一次出现皇帝的年款。从此以后,新皇帝登基,都会在他新烧的瓷器上,写上自己的年号。这也成为中国官窑瓷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皇帝的提倡和带动下,明朝瓷器的烧造水平又得以提高,并开始大规模生产。那个时候,景德镇"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一位到过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形容其制瓷的壮观场面"白天浓烟遮蔽了云彩,晚上窑火映红了夜空"。那些烧制好的瓷器,将被带到世界上各个文明地带。那些从扬州、广州、泉州出发的,中国的、波斯的、葡萄牙的和以后英国的船队,满载着瓷器,驶向印度、阿拉伯半岛、欧洲、甚至非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里烧造的最精美、品质最高贵的瓷器,却只会运往一个地方,这就是北京紫禁城。

这些瓷器,就是当年从景德镇运到皇宫的,明代官窑瓷器。现在故宫博物院不仅收藏着专为皇家烧制的御用瓷。也收藏着,元明时期向海外输出的贸易用瓷。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花瓷。这种白底蓝彩的瓷器淡雅青翠,被后世称为人间瑰宝。

“乱世藏金 盛世藏瓷”:当代名人瓷应该怎样收藏


“乱世藏金 盛世藏瓷”:当代名人瓷应该怎样收藏

“乱世藏金,盛世藏瓷”,据了解,我国目前有近1亿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其中以“捧瓷大军”最多。而在这庞大的“捧瓷大军”中,名人瓷收藏者占三分之一。近年来,各类瓷器展览会、拍卖会的不断举行。2004年,中国陶瓷艺术名人名作精品展首次在北京亮相,共展出陶瓷艺术作品500余件,分别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家王锡良、王恩怀,中国陶瓷艺术家刘平、周国桢等30位名家之手。去年,广州又举办了“2006年广州首届中国百年名人陶瓷精品、绝品展”。这个以景德镇近百年来的名家佳作为主体内容的展览,展品总数近3000件。各地的陶瓷市场上,名人瓷的交易也成为一股热潮。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的藏品交易市场来看,当代名人瓷器的交易非常活跃。尤其“文革瓷”在收藏品市场上行情走势一直坚挺。武汉一家古玩店老板告诉记者,今年的市场比以往有了很大转变,以往人们都喜欢买老的瓷器,但随着名人瓷的升温,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了名人名家瓷。当代名人瓷,就是指民国时期一批著名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和建国后1959年获得国家首批“陶瓷美术家”称号的艺术大师创作的精品,以及后起获得国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名人名作。当代名人瓷何以成为瓷器市场上的“新宠”?有关专家分析了个中缘由。其一,高古瓷器价位冲高,投资风险加大。从目前整个的瓷器收藏板块上看,高古瓷器因为价位冲高接近顶部,再往上投资的风险很大,造成其升值空间越来越难以把握,这一变化使得人们对于高价位瓷器的投资兴趣发生转移。近年来,一些资金能力有限的收藏投资者偏好开始向尚在低价区的当代名人瓷转移。其二,当代名人瓷艺术价值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制作艺术对传统工艺进行了良好的继承和开拓,特别是现代绘画大师林风眠、唐云、朱屺瞻等亲临景德镇参与陶瓷绘画,再加上众多制瓷高手和陶瓷教育家打破旧行规,培养了一大批瓷业人才,他们对瓷艺的创新和发展,使这些名人名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近两年来,景德镇陶瓷艺术界新品迭出,精彩纷呈。诸多陶瓷艺术家纷纷加大了创新研发力度,更为注重的将作品考虑到了多样化需求,不仅对作品的用色、质感、器型等进行全方位的改良和创新,同时一些国际流行元素及搭配方式也被引入。瓷都景德镇的名人瓷也因之出现三大亮点:创新性强,技术和艺术价值和谐凸显;尊重收藏者心理需求,引入编号的概念;传统绘画流派赋予瓷器强烈的生命力。可以说,当代名人瓷新品为瓷器收藏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三,价格优势蕴藏升值空间。目前市场上一些中小名家瓷作价格一般在100至300元左右,而部分大师的瓷作,有些作品价格也只在800元至1500元左右,许多远没有达到其应有价位,升值空间显而易见。留心名人瓷陷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们对当代名人瓷的关注,一些商家也在名人瓷上打起了主意。专家们指出,目前名人瓷收藏的突出问题正在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一是赝品、复制品陷阱。今年4月,景德镇市新闻出版局集中销毁了近千件薄胎瓷碗和瓷版画等“名人瓷”。被销毁的薄胎瓷碗的落款是景德镇市“薄胎大王”高梅生,瓷版画的落款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据悉,被销毁的“名人瓷”中一部分属于赝品,但熊钢如大师的作品系他本人创作,原本允许经销商在市场上限量发行,而经销商却擅自复制了部分作品。商家大肆制作赝品、复制品这些唯利是图的作法,既蒙骗了收藏者,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精品文章:定窑与定瓷


定窑与定瓷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定窑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唐以碗为主,宋代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为主,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历来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而颇受人们的青睐。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禽鸟、浮鸟、云龙等为主。

定窑虽原为民窑,但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此,影响较大,各地纷纷仿制。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陶瓷浅析:瓷制酒器(图)


瓷制酒器(图)

瓷器始于东汉前后。与陶器相比,不管是酿造酒具还是盛酒饮酒器具,瓷器的性能都超过陶器。唐代的酒杯形体比过去的要小的多,故有人认为唐代就有蒸馏酒。唐代就有了桌子,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适于在桌上使用的酒具。如注子,唐人称为“偏提”。其形状似今日的酒壶,有喙柄,既能盛酒,又能将酒注入酒杯中,因而取代了以前的樽勺。

宋代是陶瓷生产鼎盛时期,有不少精美瓷器。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故发生了注子和酒碗的配套组合。使用时将盛用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流水,可以温酒。瓷制酒器,一直沿用至今。明代的瓷制酒器以青花、斗彩、祭红酒器最具特色。清代的瓷制酒器则是以具有清代特色的珐琅彩、素之彩、青花玲珑瓷及各种仿古制品为主。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名扬天下,灿烂辉煌的历史自隋唐以来名扬天下。米通瓷业立足于景德镇这一方热土,继承古老瓷都的优秀工艺,优选各种精制原材料,大胆引入现代文化元素,为当代名酒提供了最具文化气息的新型瓷制酒器。

陶瓷浅析:官窑与官窑瓷


官窑与官窑瓷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本人且从第三种说法。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且呈黑色,釉为淡青色,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精品文章:哥窑与哥窑瓷


哥窑与哥窑瓷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

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

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

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象鱼子,有的象柳叶,有的象蟹爪。他欲器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传世哥窑器的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迭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其三、“聚沫攒珠”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但哥窑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