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宣德瓷器鉴别 > 导航 >

宣德青花双龙杯赏析

宣德青花双龙杯赏析

宣德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龙形状 宣德瓷器如何鉴别

2020-06-01

宣德瓷器鉴别。

龙,在我们民族文化里占有显赫的地位,它象征着威严、强大、正气、祥瑞。它的形象最初表现于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雕艺术品,原始、抽象、精美绝伦。到了商代,无名艺术大师创作的玉卷尾龙之类,则较为具象地刻画了龙的形貌与神态,至春秋战国及两汉,在我国辉煌的古玉艺术中,龙的形象已得到完备的塑造。

瓷器上有龙的出现,大抵已到隋唐,以简练的堆塑手法表现,极具观赏价值。

元代首创青花瓷,所绘图案除鱼藻花卉、人物故事,龙纹更是主要题材。元瓷上的龙,龙身较细,颈部尤细,以平行的细线爽利地交叉成网状的鳞片,也有作单笔半圆形的勾画,绝大多数是“三爪龙”。

我国青花瓷的巅峰期,是明代的永乐、宣德时期。发展经济,活跃外交,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宣宗朱瞻基,注重休养生息,体恤民情,提倡节俭,广用人才,出现了富庶、安定的社会局面。随之,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制瓷业也空前繁荣。景德官窑技术力量雄厚,以当地精良的麻仓土,和从今伊朗、叙利亚一带进口的“苏麻离青”青料制作了名震海内外的永、宣青花瓷。永、宣青花瓷瓷质致密、胎骨凝重,釉质肥润华滋,特别是青料呈色秾丽清淳,幽和悦目,再加上特定时代的制坯手法与娴熟画功,可谓无论件品大小,都气貌堂皇,大美大雅。如今的一些钻营仿制牟利者,对此他们绝不具备以假混真的能力。宝之所以为宝,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可替代的内涵,否则世界上将不再有宝。永宣青花瓷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人见人爱,难怪许多国外藏家梦寐以求能藏得一件中国明代永宣青花珍瓷。

宣德青花瓷的器形品种,在继承永乐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其中之一就是双龙大杯。有称高足碗的,似不很贴切。因为永、宣二朝另有官窑青花高足碗,器形薄小得多,而且座足的上部,确与常见的敞口碗无异。双龙大杯的上部与常见的碗区别甚大,而整体上与元明时期的实用高足酒杯相似,虽硕大许多,且系宫廷陈设摆件,不妨仍称杯。

众所周知的是,宣德官窑瓷上的龙,比元瓷上画的龙形体更为健壮,双目圆睁,披发上扬,多为滚轮形的五爪,爪趾尖利有力,龙身有腹背之分,鳞片的刻画比元代的复杂。无论是云龙或是海龙,都矫健雄强,分外威猛。宣德瓶、尊、碗、盘之类青花瓷,大多绘以龙纹,而龙纹画在大杯上,似觉更具有美感。大杯上丰下敛,杯口与足底不同程度地外撇,使整体在形式法则上既稳定更活动,与龙的动态十分协调呼应,因而倍增艺术感染力。

宣德瓷的年款除极少数的篆书款以外,一般都是深具晋唐法度的楷书款。绝大多数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偶有“宣德年制”四字者。有趣的是,在凤毛麟角的几件宣德青花双龙大杯传世品中,却多为四字款。(包括故宫(微博)博物院藏品),六字款杯目前仅见一件。原因有待研究(拙文附图之双龙大杯,右四字款者高17.5厘米,口径15.8厘米;左六字款者高22.6厘米,口径18.6厘米)。

宣德青花双龙大杯,堂堂正正,端庄大气,俨然像是褒奖精英的大奖杯。2012壬辰龙年,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龙年,我们捧起双龙大杯,祝福所有正直善良,奋发向上的人龙年大吉,龙腾云天!

小编推荐

钧瓷精品赏析 荷口双龙瓶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 唐钧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明宣德青花瓷赏析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瓶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明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成为青花工艺的典范。

古代瓷器:宣德青花瓷器赏析


青花瓷器最为世人称道的是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作品。其中,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名扬天下,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宣德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由于景德镇在明代废除了元代的匠户制,工匠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另外,宣德时期瓷器烧制技术的进步,也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景德镇青花瓷外销量巨增,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制瓷技术的改造和提高;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制瓷原料,也为创造精美的青花瓷提供了物质条件。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清朝人朱琰在《陶说》中叙述宣德青花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故论青花,宣窑为最。

长沙窑青釉褐斑双龙系壶赏析 古代瓷器知识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双龙系壶高22.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1厘米。

喇叭形口,祖短颈,蛋圆形深腹,平底,肩部前置八棱短流,两侧安模印龙纹系,颈至腹部配宽带状曲柄。系流处饰褐色斑状釉,釉彩凝聚晶莹,有自然流动感。外罩青袖,胫下至底露胎,灰白色。

长沙窑器物装饰的系钮,多为半环形,模式印纹系钮有团花、卷草、连珠纹等。而龙纹少见。这种模仿金属器钮式样,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之中,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生动地反映了长沙窑瓷器造型装饰多样性的风格。

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神杯》赏析


农历的二月十二日相传为百花的生日,自古有“花朝节”,又称“花神节”。十二月花卉杯是根据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百花中代表农历十二个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因每只杯上按一年12个月中的每月指代一个花神,也有人称之为“花神杯”。 康熙十二月花卉杯其实是一组酒器,由十二只形似仰钟的小酒杯组成,每一只酒杯上绘制有十二个月份的代表花卉,也即传说中的花神,所以“十二月花卉”杯又可以称为“十二月花神”杯,亦可称十二月令花卉杯,再配以相应的诗句。

十二月花卉杯中的花卉种类依次为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代表了从一至十二月花神。 十二月花卉杯有青花五彩和青花两个品种,创始于清康熙时期,寂园叟《陶雅》中提到 :“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彩花以有黄色小兔者为最美,菊与荷鸳者为下。昔者十二杯不过数金,所在多有,今则黄兔者一只,已过十笏矣。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试戛戛乎其难。青花价值且亦不甚相悬也。” 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胎质坚致细薄,釉色莹润如玉,器型规整精巧,造型大小一致,彩绘一丝不苟。亦是文人文化的深刻反映,洋溢着浓郁文人气息,颇具文韵。构图疏朗清新,花卉、山石与兔、蝶、水禽等小动物安排错落有致,杯上都题写有用青花料书写的一首与之相对应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部分取自于《全唐诗》当中,意蕴古雅、相得益彰。

一月水仙花,题诗为“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玉兰花,题诗为“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桃花,题诗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

四月牡丹,题诗为“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春”。

五月石榴,题诗为“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六月荷莲,题诗为“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兰花,题诗为“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八月桂花,题诗为“株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九月菊花,题诗为“千载白衣酒,一生青玄香”。

十月芙蓉花,题诗为“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十一月月季花,题诗为“不随千秋尽,独放一年红”。

十二月梅花,题诗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古代瓷器: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神杯》赏析


农历的二月十二日相传为百花的生日,自古有花朝节,又称花神节。十二月花卉杯是根据传统花朝节的传说,选取百花中代表农历十二个月份的月令花卉绘制而成。因每只杯上按一年12个月中的每月指代一个花神,也有人称之为花神杯。康熙十二月花卉杯其实是一组酒器,由十二只形似仰钟的小酒杯组成,每一只酒杯上绘制有十二个月份的代表花卉,也即传说中的花神,所以十二月花卉杯又可以称为十二月花神杯,亦可称十二月令花卉杯,再配以相应的诗句。

十二月花卉杯中的花卉种类依次为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代表了从一至十二月花神。十二月花卉杯有青花五彩和青花两个品种,创始于清康熙时期,寂园叟《陶雅》中提到: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彩花以有黄色小兔者为最美,菊与荷鸳者为下。昔者十二杯不过数金,所在多有,今则黄兔者一只,已过十笏矣。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试戛戛乎其难。青花价值且亦不甚相悬也。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胎质坚致细薄,釉色莹润如玉,器型规整精巧,造型大小一致,彩绘一丝不苟。亦是文人文化的深刻反映,洋溢着浓郁文人气息,颇具文韵。构山石与兔、蝶、水禽等小动物安排错落有致,杯上都题写有用青花料书写的一首与之相对应的诗歌,这些诗歌大部分取自于《全唐诗》当中,意蕴古雅、相得益彰。

一月水仙花,题诗为春风弄玉来清画,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玉兰花,题诗为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桃花,题诗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

四月牡丹,题诗为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春。

五月石榴,题诗为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六月荷莲,题诗为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兰花,题诗为广殿轻香发,高台远吹吟。

八月桂花,题诗为株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明宣德青花瓷款识


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青花压手杯(花心),


青花压手杯(花心) 青花压手杯(花心)底部青花压手杯(花心)杯心 青花压手杯(花心),明永乐,高4.9cm,口径9.2cm,足径3.9cm。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折腰,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绘朵梅,腹部绘缠枝莲纹。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色调深翠。 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人谷应泰撰《博物要览》一书中特别提到了这种杯:“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篆书,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在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有双狮绣球内书年款和花心内书年款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另有杯心为鸳鸯卧莲图案者,系明万历时期仿制。此种品质精良且带有永乐年款的压手杯,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4件。

明宣德青花瓷概述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民窑青花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宣德青花为蓝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宣德青花的韵味,如康熙朝仿宣德青花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宣德青花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龙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宣德青花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莲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