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孔雀蓝釉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清孔雀蓝釉双龙扁壶赏析

清孔雀蓝釉双龙扁壶赏析

孔雀蓝釉瓷器的鉴别 清蓝釉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龙形状

2020-10-10

孔雀蓝釉瓷器的鉴别。

清孔雀蓝釉双龙扁壶

此壶高27.8厘米,宽26.6厘米,底径8.4厘米;盘口,壶颈高直,壶身为扁平圆腹状,高圈足;双龙张口衔壶口,龙四足紧抱壶身,弯颈曲腹构成鋬状装饰。壶腹两侧均饰折枝牡丹花纹,连珠纹圈内饰盛开的花朵,外区装饰回形花纹一周。近足饰一周弦纹。通体施蓝釉,圈足内无釉。釉色匀净,造型奇特。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一对孔雀蓝黑花玉壶春瓶是我国较早期的孔雀蓝制品。从金、元产品工艺看,13世纪的磁州窑系翠蓝器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

清孔雀蓝釉双龙扁壶为孔雀蓝单色釉,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WwW.tAocI52.COm

扁壶从发明至今,历经各代使用不衰,不仅是造型和携带方便,还兼有陈设用瓷的功用,清孔雀蓝釉双龙扁壶馆藏陈设瓷精品,愈显珍贵。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嘉靖青花应龙罐赏析


明嘉靖窑仿成化青花江崖海水应龙纹小罐《大明嘉靖年制》青花楷书款高15.8cm

鉴赏人:梁晓新(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前首席代表、资深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顾问)

□名家鉴赏

这是一件由海外征集来的回流青花珍品,2010年我在北京的拍卖会上看到它时,立即被它的出众艺术魅力所吸引。

这件精致的青花罐,从造型与纹饰上均是刻意追摹前朝成化时期(1465-1487)的天字罐效果,可见成化官窑瓷器,在仅仅三十多年后的嘉靖朝,就得到了热烈的认同与赞美。从一些已经发表了的嘉靖仿成化器来看,它们均是笔绘特别精细,窑烧品质也相对本朝其他官窑作品要显得更精美。譬如本件应龙纹小罐,釉水清透明润,宛如肥润的堆脂,甚至具有成化瓷器上独有的蜡质感,而青花料则仍然选用了平等青,以刻意体现成化青花淡雅细腻的感觉,同时也掺用了优质回青料,故发色层次分明之外,仍然体现了明艳青翠,蓝中泛紫的效果,仰垂莲瓣纹带有明显的成化风格,而龙头与龙身的样式却沿用了当时的绘画手法。综合以上风格特点,这件异常精美的小罐应该是嘉靖早期的官窑精品。

在已经发表过的资料记录中,只有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珍藏一件几乎完全相同的青花应龙罐;香港著名收藏家李景梁则珍藏一件万历款小罐,尺寸稍小,但造型与纹饰却与本件小罐几乎完全一致。这说明了这种具有鲜明皇权寓意纹样的小罐受到了明内府非同寻常的青睐,直到万历朝仍由官窑仿制。

清乾隆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赏析


清 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 高37.0cm

方口内敛,口沿侧壁斜弧。长束颈。肩部四面随器形成斜梯状过渡,梯面微弧。四方鼓腹下收。方圈足外撇,足沿四角再起足竖立。底部“大清干隆年制”六字三行阳刻篆书款。颈部左右堆贴螭龙双耳,螭耳简形,与壶身纹饰相对比照。口沿侧壁浮雕团寿比列,再匀雕三角波浪曲折间隔。颈中,四弦上下各二,共成长方圈带,圈带以乳钉团寿规整布局。腹部,四面浅剔轮廓,内中同式装点:中域如意云纹开光,其内回纹作地,团寿置中。外区,浮雕T纹相对,余下乳钉疏落满布。圈足侧壁雕乳钉纹装点,乳钉两侧排布,中留素洁平面。

瓷业发展至乾隆一朝,可谓顺时之兴运,集古之大成。烧瓷工艺终达历史顶峰。一方面,承袭前代的瓷釉品种日益精进;另一方面,基于高超的工艺水准,更大胆创新。于是,成就出干隆一朝彩釉超越历代的丰富品种,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者,莫过于仿烧一类。皇帝喜好雅玩,酷爱各类工艺品,此般兴趣对于当朝陶瓷工艺的革新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之陶瓷与釉彩配合可塑性极强,在著名督陶官唐英的带领下,乾隆御窑厂“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匏诸作,无不以陶为之”,在瓷业上开创出历代未有之奇观。

此壶釉色仿古铜效果。古铜彩为模仿古代青铜器色彩的一种装饰彩,属清乾隆时期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之一。其工艺十分考究,一般是在紫金釉或厂官釉上,用红、绿、黑、蓝、酱黄等低温彩仿造青铜器的斑驳锈痕,或用金彩摹绘出璀璨的错金银纹饰,其质感与青铜真品几乎无异。所仿器皿的足部多为黑色或酱色,底部刻有“大清干隆年制”篆书款。古铜彩从乾隆创烧起即一直延续至清末,历来为世人看重。

细观,壶身整施茶叶末釉,口沿、腹部如意云纹开光内以褐色釉彩模仿古铜锈蚀氧化效果,尤为逼真。干隆皇帝好古,其仿古铜釉瓷器非但从釉彩仿之,器形装饰亦无一不以古为范。综合众多乾隆仿古铜瓷器观之,此类器表纹样装饰手法主要有凸雕与描金两类。陈浏于《陶雅》亦如此记述:“古铜彩独推干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书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本拍品亦然。器形模仿古代青铜礼器肃穆端庄的风格特征;凸雕纹饰中的乳钉纹则又仿古玉而来,与明清以后流行的“团寿”纹饰结合,整体观之彰显出独特的仿古创新意味。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余佩瑾的说法即在新旧结合之中,作品“蕴育出一种怪异的仿古风格,十足展现出官窑企图纳古今、集祥瑞于一器的创举。”

较之同时期的其它仿古颜色釉,仿古铜釉存世数量不多,拍品珍稀,格调高雅。目前唯一见到的类似器型和纹样的物件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清干隆古铜描金寿字方壶,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在器物的突起纹饰部位描以金彩。而该拍品保持最初一次烧成的古铜彩原色,更显古朴和端庄。

清光绪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


内底双龙纹

清代中后期,粉彩瓷以其丰富的色彩、细致的绘图,深受使用者的欢迎,粉彩瓷也逐渐取代五彩瓷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品种。本文来介绍一件清光绪时期的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

侧面图

“大清光绪年制”款及五个支钉

这件清光绪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见图),高8.9、口径31.6、底径24.9厘米,折沿,直壁,平底。口沿饰一周细密的花卉纹,并对称绘四个如意形开窗,开窗内绘四组花鸟纹,有的鸟儿驻足于花枝之上,有的鸟儿作飞行状,不尽相同。盆内壁一周饰八吉祥纹,也称八宝纹,旁以花卉纹点缀。盆内底绘双龙戏珠纹,又以云纹、火焰纹为地纹,周围绘一周如意云头纹。在盆的外壁还绘有四组折枝花卉纹,底部红彩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底部留有五个支钉痕。

粉彩是釉上彩瓷的一个重要品种,其工序是先拉坯施釉入窑烧制,成形后再在釉上绘彩,之后二次入炉烘烧。粉彩最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在“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使用了一些西洋方法调制出颜料,故名“洋彩”,色彩上比传统的五彩瓷更加丰富。而二次入炉烘彩的温度大约为700℃,比烘烧五彩瓷的800℃略低,所以其色彩质感显得比较柔软,故又名“软彩”。

八吉祥纹,又名“八宝纹”,是佛教中象征吉祥的八种宝物,分别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双龙戏珠纹也是中国传统吉祥纹样。整体观之,这件光绪粉彩双龙八吉祥纹盆形体较大,造型规整,纹样丰富,绘画细腻、工整,具有晚清粉彩瓷器常见的风格特点。

古铜珐琅彩出脊四龙罍赏析


这件清乾隆款古铜珐琅彩出脊四龙罍(见图),高32.2厘米,口径长13厘米,宽10.5厘米,腹径23.7厘米,现藏沈阳故宫(微博)博物院。

该罍系仿古代青铜器式样而制,撇口,短颈内束,溜肩深腹呈弧形,底足较高,圈足外撇,胎体较厚;肩部左右侧对称饰有兽首双耳,兽口吐水呈环形;颈部、肩部、腹部、足部在四角和前后面中央均出戟,戟沿凸螦起伏,戟面刻以回纹;腹部前后面中央另有圆雕兽首环状装饰;颈部四面雕刻凸起的变体螭龙纹、花卉纹,颈肩部之间有圆形、竖条形、方框形、三角形等数层装饰图案;肩部、腹部、足部表面用4道横向单、双弦纹形成5个分割区,雕刻变体饕餮纹、蕉叶纹、螭龙纹、花卉纹等纹饰;足部底沿饰有两道回纹。全器施以仿古铜彩釉,器物边沿、雕塑凸起部位均为金色铜彩,表面凹下部分侧刻以回纹锦地,并施蓝、紫色珐琅彩釉,器物口沿、底沿内部均为酱褐色地,点缀蓝、紫色彩釉云纹和金粉;器底部中央刻有描金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方圆章款。

此器造型古朴雄壮,仿古铜釉形象逼真。

乾隆霁蓝釉粉彩描金莲花纹双燕耳尊


乾隆霁蓝釉粉彩描金莲花纹双燕耳尊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对,是传世瓷器。瓷尊敞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内敛,肩颈之间雕贴一对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子作为耳。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蕉叶、缠枝花卉等纹饰,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外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尊需多次入窑和施彩,制作集雕、贴、凸压之大成,工艺高超。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生产工艺达到了高峰,品种齐全,装饰技法丰富多样,绘画水平高超,器型制作精美,这件瓷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时代特点。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多寄予吉祥寓意,称之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种现象在明清时期尤甚。乾隆霁蓝釉粉彩描金莲花纹双燕耳尊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整件器物蕴含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

唐郑锡的《日中有王字赋》中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说。河,黄河;晏,平静。“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此语用以歌颂天下太平,“海晏堂”之名应取意于此。海晏堂亦是圆明园中最著名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不幸的是,圆明园这一世界名园连同海晏堂于公元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最终沦为一片废墟。当年海晏堂内的实情实景后人已无从得见,这件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也因此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元、明、清霁蓝釉瓷器如何鉴定和区分?


瓷器釉色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一、元代霁蓝釉浅浮雕鱼藻纹瓶鉴赏

敞口,束颈,溜肩,肩下渐收,圈足。造型古朴典雅,端庄大方。胎骨坚质细腻,通体施霁蓝釉,釉面肥臾莹润,釉色蓝如深海,深沉典雅,瓶身浅浮雕鱼藻纹,水藻摇曳,鱼儿畅游,悠然自得,纹饰清晰,线条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值得珍藏。

二、明,宣德时期,霁蓝釉盘

宣德朝所烧的霁蓝釉,色调纯正艳丽,酷似蓝宝石的颜色,因此又名宝石蓝,与红釉、甜白并称为宣德时期三大高温单色釉品种,历来即享有很高的声誉,传世品较为少见。

盘内施白釉,釉色微青,橘皮纹明显。外壁满施高温钴蓝釉,口沿处釉层垂流显露白色胎骨,蓝釉发色纯正,色如蓝宝石般晶莹剔透,是宣德朝霁蓝釉瓷的代表作品。

明宣德时期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三、成化至正德时期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 ,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总的来说,目前霁蓝釉瓷器清代的价格走向是比较高的,因为数量的原因限制,有人去需求,才有会炒作,有了炒作,才会有热度,有了热度,价格自然上去了。

西夏陶瓷扁壶


扁壶在我国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都有出土或收藏。西夏瓷窑对扁壶的烧制从早期到晚期一直生产,西夏陶瓷扁壶产品数量大,制作精美,也是西夏以外其它烧瓷窑口所不见的。

西夏陶瓷扁壶造型及类型

西夏瓷扁壶壶体大小不等,小的体高约有10厘米,小巧玲珑,大的体高达30厘米~40厘米。扁壶扁腹、耳系都是左右对称的,使本来不太稳定的扁壶给人以稳定之感。扁壶的基本造型为小口,腹扁圆,有的壶腹部正反两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也有小型扁壶没有圈足的。壶体由两个浅腹钵对接粘合而成,其接缝处常以附加堆纹进行弥合,腹侧上下分别置两耳或四耳。将壶口用木塞塞住,壶可平放,这样重心矮,加之有圈足支撑,非常稳妥。腹侧有耳可供穿系,系于马背,征战、狩猎时携带甚为方便。另有一种小型扁壶,器形与大型扁壶相似,唯不置圈足,其体态轻盈,随身携带方便实用。扁壶是西夏人从实用出发而创制的,各方面想得很周到,很合理。扁壶釉色多样,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一般是通体施釉(除圈足外),光亮匀净,即使是单色釉,也显得素雅清纯(茶叶末釉的效果更好)。西夏博物馆馆藏的褐釉双耳扁壶,瓷质。高12.0厘米,口径3.0厘米,足高3.5厘米。斜唇口,束颈,扁圆腹,褐釉,背面无釉凹足,腹侧近口处有对称双耳,壶嘴向正面微侧,器形比例适当,小巧优美,被评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西夏陶瓷扁壶制作工艺与纹饰

西夏瓷扁壶制作精美,产量较大。从器形分析,西夏瓷扁壶的制作工艺高超。因为扁壶不像呈圆形的器物那样可以用旋转的机械陶轮制作,而需要用手工制作,其三维掌握的难度,器形对称的精确,都需要特殊的技巧和成熟的经验才能达到。西夏瓷扁壶有素釉和剔刻釉装饰。剔刻釉是在施釉的胎体上用刀剔掉部分釉面,烧制后纹饰与胎色的色差明显,扁壶大多用此法,使黑釉、褐釉与胎色形成对比强烈的色差,突出主题纹饰,装饰效果极佳。扁壶的剔刻技法不仅犀利流畅,而且刀痕尺度自然清晰,线条刚劲洒脱。装饰花纹不一,有的大面积的剔刻花,多以开光构图内的大朵牡丹花为主,线条流畅,加上釉色鲜亮透明,使整个花纹图案显得鲜艳夺目,优美动人。花朵枝叶相互缠绕,花叶纷披,俯仰有致,古朴又不失华丽。灵武窑出土的黑釉剔刻花扁壶,残高29.0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9.8厘米,器形扁圆,见两侧有双耳,腹部正中两侧有圈足,壶面开光内剔刻折枝牡丹花和叶,施釉与剔刻胎底对比鲜明,颇具艺术匠心。

西夏陶瓷扁壶作用和特点

西夏主体民族党项人及境内的吐蕃、回鹘等民族多是游牧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流动性强需要经常搬迁的特点,扁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西夏扁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系,便于穿绳携带,这种器物适应游牧民族生产、生活,设计巧妙,体现了党项人的聪明才智。党项民族长期生活在马背之上,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背在人身上或敷在马、骆驼背上,内装奶、酒、水,搬动方便,适应马背民族生活需要。器形偏圆上有系绳之耳,器表剔刻牡丹花纹,造型别致的扁壶,是骑马民族驰骋于草原沙海装水、装酒的最佳用具。

西夏扁壶的造型设计与党项族的游牧生活密切相关,散发着浓郁草原泥土的芳香。且扁壶种类丰富、图案精美,产量之大,制作之精,由此可见,西夏人对自己创造的这种瓷器情有独钟。西夏瓷扁壶既是党项民族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西夏瓷雕中的艺术佳品。

王者之尊——成化青花九龙盘赏析


明·成化 青花九龙盘

规 格:高 6.6cm 宽 39.5cm

预估价:32,000,000-38,000,000

说 明:香港回流

成化青花九龙盘

瓷器鉴定行业有一俗语“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说的是这两朝瓷器製作水平高超,在同时代中属於出类拔萃之态势。成化青花器形规整,庄重圆润,玲珑俊秀,製作精巧,表里如一,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胎体厚重的大件器物较少,多轻巧圆润的小件,故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此次中翰清花从香港瓷器收藏大家手中征集一件成化青花九龙纹大盘,可以说是这这种提法的挑战。此盘高6.6cm 宽39.5cm,在所见成化盘类器物中,规格当属超群绝伦,无可比拟,可称“成化第一盘”。

此盘盘心绘一升龙,内璧绘八小龙,周边环绕云纹,共同组成九龙图案。外壁绘折枝花卉纹,底部施釉,现出淡淡的火石红,俗称“糊米底”。所用青料为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色料淘炼精细,含杂质较少,发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墨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龙纹均为五爪,具有非常明显的“九五之尊,飞龙在天”之意。我国古代以“九”为阳数(奇数)中最大,有最尊贵之意,而五在阳数中处於居中的位置,有调和之意。这两个数字组合在一起,既尊贵又调和,无比吉祥,常作为帝王之象征。“九”、“五”两个数字与封建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瓷器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可谓宫廷专用,帝王独享。单从九龙纹饰看,历朝瓷器上极少见,此盘绝无仅有,可谓“第一龙盘”。

遍查国内外公私馆藏,目前无论规格、还是纹饰,此盘都可谓当之无愧的存世孤品,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高等级的成化御用大盘,极其珍贵,世所罕见。原为香港藏家早年境外得手,密藏数十年,属於一旦面世,转手即将消失视线的顶级珍藏,极具收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