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五代柴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5年前3万元账抵得五代天青釉高足杯

5年前3万元账抵得五代天青釉高足杯

五代柴窑瓷器的鉴别 五代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06-05

五代柴窑瓷器的鉴别。

藏友求鉴:上个周末我突发感冒,高烧不退,去市一家大医院就诊,在输液大厅,认识了临位的一位叫左晓庆的老先生。他说自己也感冒了,我们同病相怜,天难海北一通狂聊,好像久违的老朋友。当他知道我是西安晚报的冰儿时,很兴奋,说他每期都在看我编辑的收藏版面,等我病好了以后,无论如何他也要请我去他家小坐一下,因为他也喜欢收藏,近十年也收藏了不少瓷器,其中一件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是他的镇宅之宝。就这样,打了多天吊瓶后,我感觉好多了,就随同左晓庆去他家里看了他的藏品。

持宝人:左晓庆

收藏主项:陶瓷器

藏品名称: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

藏家感言:收藏的过程酸甜苦辣,更多的时候是在和人打交道,在斗智斗勇、斗眼力、斗运气,更重要的是在斗做人,人做好了,好事自然会上门,好东西也自然会垂青于你。

鉴宝专家:丘小君(著名文物鉴定家)

专家点评:该杯通高6.1厘米,直径8.5厘米,足径5.2厘米,为瓷质,整器为天青釉色,釉色绿中带蓝,温润有玻璃质感,釉面有出土以后风化干裂的细小开片。该杯胎为白胎,高足,直壁,下腹收,杯口外一圈旋纹,杯外壁刀刻仿唐代金银器杯的莲瓣纹,整体刀法细腻娴熟,在不到2毫米的杯壁上,刻去约1毫米左右,使杯胎壁最薄处仅有0.5毫米,几乎刻透,用灯光一照,如同清代的“玲珑瓷”般晶莹通透,令人爱不释手。可见在一千年前,北地窑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该杯足外撇,足底旋削露胎,有“氧化铁”析出的土褐色,在民间能见如此的完整器,十分难得,可谓是民间的“稀世珍品”,对我们研究了解当时达官显贵的生活品味及审美,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证明和参考依据。

藏品来历:藏家左晓庆是陕西汉中人,早年从军,退役后当起了个体小老板,在当时曾红火过一阵子,但谁会想到,一夜之间一场大火无情地把他的店烧个精光,他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万,那段时间他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他曾一度消沉,两次自杀未遂,是一位搞收藏的老哥救了他,开导并帮助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左晓庆说在这位老哥的影响下他开始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各类老窑陶瓷器有着一股天生的痴爱和着魔。虽然他收藏总是慢半拍,刚开始收来的几乎都是赝品,好在他肯学习,爱总结,善请教,慢慢的眼力也提高不少,开始能买到一些真家伙,不过几乎都是普品,上档次的几乎没有。在他的博古架上,笔者见到最多还是明清瓷器,虽然真的不少,但都是一些存世量大的大路货,就这,笔者打心里暗暗为他叫好,对他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参观中,左先生从里屋的一个锦盒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个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来,向我娓娓地道出这件高足杯的收藏来历。

老左说那是5年前的一天,熟人老胡打来电话说他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几年前他借老左的那3万元实在是没钱还,老左说他为此催过好多次。老胡家里确实出了事,他告诉老左:你看这样行不,十年前,我意外得到一件高足杯,听一个行内人说是件上了年头的老东西,万不得已,我用这件高足杯顶那3万元账,你看行不行?老左说在他见到器物的那一瞬间,心跳不由的加快,手都有点颤抖了,果然是件好东西。于是他告诉老胡,算你命好,碰上我这个“瓷疯子”了,若换了别人,绝对不会跟你用这破瓷器顶账完事。老左说他当时怕老胡变卦,忙让老胡写了个顶账的字据。就这样,二人各了却了一桩心事,可谓皆大欢喜。老左说这件器物后经有关专家鉴定,为典型的五代天青釉仿唐金银器刻花高足杯,是难得一见的民间重器。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卵白釉雕花高足杯(元)


元 卵白釉雕花高足杯

元统一全瓶等。采用进口华中现在碗、盘类器物的造型国的前一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磁局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中华以至绝迹。装烧的”,专管皇室烧瓷。“浮梁磁局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占据物中青白瓷又称“影青瓷””的设立,促进了景德镇窑业的兴盛,带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华亚各国和中东、来了景德镇窑业的技术变革。由于湖田窑也是“浮、狮舞绣带纹等。器物中博,刻画花、印花、雕花及梁磁局”的定点窑场,湖田窑先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华博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前的窑业秩序必然受到冲击,首先是创烧、凤穿莲、莲池水藻、莲物博色质如玉。此类瓷器“了“卵白釉”瓷。“卵白釉”瓷专为元政釉色青灰或米黄。器华博政府枢密院所定烧,所府枢密院所定烧,所以瓷器内壁常印有“枢府简单的排点装饰,内底书博物印花更模糊,圈足内”字样,又称“枢府”瓷。“卵白釉”瓷胎质期相似。主要表物博并在器底书“景灰白,颗粒较大,釉色乳浊失透,具皆是。1982年,国务华物湾等。“若夫渐有凝脂般的感觉。器形有折腰碗,朝廷在景德镇设置“中物遍较粗松,色红褐,釉、圈足盘、高足杯等,造型与宋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物华青料绘制青花图案,代有异。器物内壁常模印云龙纹、缠枝菊纹、开光因采用支钉叠烧中物品。同时,其烧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在元代中晚期的窑的考古成果显示,早华博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卵白釉”、“狮舞绣球纹、开光盆华中生产青花瓷器。最白磁瓦”、玻璃等建筑用瓷。

8年前30元捞回的雍正鸟食罐


清雍正豆青釉裱花堆塑“喜登梅”鸟食罐

藏友求鉴:8月1日上午,一老哥家的孩子结婚,我同几位朋友前去道贺。席间一朋友给我引见了一位叫于隆刚的先生,朋友说,这位大哥不光生意做得大,其收藏更是了得,你应该采访采访他。于是我们交谈,聊得十分愉快。吃罢酒席,于先生邀请我去他家里看看他的宝贝。我一听是鸟食罐的专题收藏,也很是期待。于是,我和几位朋友一同前往。

持宝人:于隆刚

收藏主项:陶瓷器

藏品名称:清雍正豆青釉裱花堆塑“喜登梅”鸟食罐

藏家感言:我搞收藏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有个嗜好就是爱养鸟,于是就莫名地爱上了鸟食罐的收藏与研究,没想到,如今竟小有收获,完全是我的运气好。说白了,我的收藏纯粹是一种玩乐!玩乐中感受和继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鉴宝专家:崔涛(文物鉴藏家)

专家点评:小巧玲珑的鸟食罐在诸多养鸟器具中最为讲究,其形状、纹饰千变万化。最早的鸟食罐创烧于东汉时期,至今已快两千年了。从目前发现的各类鸟食罐形制来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为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古玩市场上能见到的以明清鸟食罐最为常见。这件鸟食罐通高4厘米,直径5.5厘米,为瓷质,豆青釉,裱花堆塑,整器呈鸡心形,胎质淘洗细腻致密,为糯米胎。圆口、内凹,一侧有一小耳,其间有缩釉。罐通体施豆青釉,罐身高浮雕一鲜艳夺目的梅花,梅花枝头上站立一只喜鹊,翘着尾巴,引颈欢快地鸣叫着,造型生动、传神、寓意“喜登梅”,表达一种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该件鸟食罐制作精美,工艺高超,纹饰简洁雅致,十分可爱,拿在手上,小巧玲珑,手感极好,极具赏玩价值,是民间难得一见的典型清代雍正时期代表之作。

藏品来历:藏家于隆刚是陕西西安人,早年在西安承包各类工程,如今开办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生活好了,品位高了,平时喜欢养鸟的他,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专题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类鸟食罐。我见他博古架上摆着不同年代,各类形制的鸟食罐竟多达百十件,不由得感慨,收藏真可谓包罗万象。于隆刚笑着从里屋的一个锦盒里取出一件小巧精致的青釉鸟食罐告诉我,这是他所有鸟食罐中来的最便宜却是他最喜欢的一件。

说起这件鸟食罐的收藏来历,于隆刚说,那是8年前的一个周六上午,天还没亮他就应约来到了西安中北古玩市场。此时约见的朋友还没来,他便在市场上几个零星的摊位间独自搜寻。在一个摊位前,他发现了一只小青釉罐,他拿起看罐上面雕有一只小鸟,还有一些花卉,鸟的神态很传神,像只喜鹊,小罐挺别致的,就是釉面脏兮兮的,沾满了污垢和灰尘。他翻过看器底儿,有很自然的使用磨痕,他用手掂了掂,感觉像是个老物件,于是他漫不经心地把小罐放回原处,故意又去搜寻别的器物。摊主仔细打量了他一番问:“你觉得小罐咋样?若是喜欢价钱好商量!”“那你要多少钱?”摊主说:“您给100元怎么样?”于隆刚说他当时摇着头要走。摊主忙说:“那您给个价。”“小玩意儿,最多30元,你觉得行,我就拿,不行就算了!”摊主顿了顿忙说:“开门生意,30元就30元。”看来小贩也不懂,于隆刚说他当时立即掏钱走人。过了约莫有十多分钟,朋友来了,朋友是个行家,他一看东西,兴奋地叫了起来:“你小子捡大漏了,是清代雍正时期的鸟食罐,最少值2000元,这回你该请客了!”于隆刚说他当时那个乐,真是无以言表。

五代定窑白瓷瓷器釉色特点,如何鉴赏五代定窑


五代是定窑瓷业的快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制瓷的风格还保留了部分邢窑白瓷的特征,制瓷工艺比唐代更为精细,五代定窑白瓷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制作精工,造型优美,胎色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五代定窑白釉塔式罐鉴赏

尺寸:口径7.8厘米 底径12.5厘米 高39厘米

直口,圆唇,短颈,丰肩,深腹,罐底以仰莲为托,下承喇叭形高足。罐盖为覆碗形,上有桃形纽。通体光素无纹,仅在中腹划刻三道极浅的弦纹。胎体洁白坚硬,釉面光润明亮,釉色白中泛青。

五代定窑白釉凤首壶鉴赏

尺寸:底径11.8厘米 通高38.6厘米出土地:定窑

壶口呈三角形,长颈,溜肩,长圆腹,下呈喇叭形高足,结带三泥条柄。壶盖塑成凤首形,盖面以刻划的折线、弧线、以及小圆圈来表现羽毛。壶身光素无纹,仅在上腹部划刻三道极浅的弦纹。胎体洁白坚硬,釉面光润明亮,釉色白中泛青。

五代定窑白釉碗

定窑白釉碗圈足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五代宣州窑青釉盘口执壶


执壶古称“注子”,出现于唐代中晚期,是唐宋时期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注子起初是酒具,后来茶具中也使用注子,因此社会需求量非常大,全国各地很多窑场都有烧造。这里来介绍一件很有研究意义的青釉双系盘口执壶,其时代和窑口都有必要认真考察一番。

这件青釉双系盘口执壶(图1),高13.2、口径7.5、底径6厘米。执壶作盘口,长颈,弧腹,饼形足,足心稍有挖削痕迹,肩部前有多棱形壶流,后有曲柄,左右对称置双系。执壶器身施青釉,釉色青中泛褐,且深浅不一,微有剥釉现象。近足处及底部露胎,胎体呈青灰色。全器器型较为规整,但在底足修整等细节上稍显粗糙,还保留有朴拙的韵味。

唐、宋执壶的断代,一般有以下几个参考标准:1.壶流,唐代执壶流口极短,而宋代执壶流长而弯曲,唐代南方窑场又多将壶流削作多棱形(如唐长沙窑执壶、唐寿州窑执壶);2.底足,唐代执壶多为平底,宋代执壶则几乎全部为圈足;3.口颈,唐代执壶多为直口或喇叭口,且直接与壶腹部相连,宋代执壶则出现了细长的颈部;4.腹部,唐代执壶大多上、下腹围较接近,有的还有垂腹的造型;宋代执壶最大腹径一般在中上部,而下腹至足部渐收。

当然这些只是参考,时代的划分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暂且依照这几项来看:这件青釉双系盘口执壶壶流比唐壶稍长,但明显比宋壶短,且作多棱形;底足为饼形的平底足,但足心稍有挖削迹象(图2),这一现象很有意义,是制瓷工艺中由饼形足向圈足过渡的一种表现;此执壶为盘口,有细长颈,较接近于宋壶的风格;此执壶为下腹部渐收的造型。综上可以看出这件执壶的风格介于唐、宋之间,表现出一种过渡期的特点,所以将其时代断定为五代时期比较合适。

关于这件执壶的窑口,也有必要探讨一下:此执壶釉色不是特别纯正,青中泛褐,釉面不够匀净,另外底足修整工艺较为粗糙,达不到越窑青釉瓷器的精美程度。而在安徽省南部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在宣城市水阳江流域出土了不少这类釉色青褐的瓷器,其中包括执壶,很多器物也都具有晚唐五代时期瓷器的特征,所以笔者认为这件青釉双系盘口执壶极有可能是皖南地区窑场烧造的产品。

近年在宣城市境内也发现有山岗窑、小河口窑等窑址,据周京京在《熠熠生辉的安徽古陶瓷器》一文中介绍:“宣城山岗窑与小河口窑相去数公里,是晚唐五代时期的窑址,主烧青釉瓷、青釉点褐彩瓷及褐釉瓷,器型有执壶、四系罐、双系罐、盘碗等。”可见,青褐色釉正是这一地区窑场晚唐五代时期瓷器的显著特征。宣城,唐宋时期为宣州府府治所在地,五代时期先后属于杨吴国和南唐国统治。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民国时期黄矞的《瓷史》中都有关于“宣州窑”的记载。不过,如今对于宣州窑对应的具体窑址尚有争论,本文姑且以“五代宣州窑青釉盘口执壶”名之。

从外地一倒家手上收购来五代柴窑天青釉薄壁水盂


五代柴窑天青釉薄壁水盂

藏友求鉴:7月10日下午,朋友老张打电话说有个老板想要买几件上好的铜镜,只要东西好,价钱好商量,于是我联络小东门古玩市场的老于,他专收铜镜,让带人直接过来看就行。在老于的店里,我帮这位老板买了三枚隋唐铜镜。正在看一件原始陶壶的时候,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中年人走进店里,问收购老窑瓷器不?他这里有一件上了年头的瓷水盂,大家让他取出来看看,看过后大家几乎都说不好说,也不敢认。中年人再三说这是你们陕西窑出土的,你们不敢认,真是太让人失望了。中年人装好东西正准备失望地离开时,老于喊住了他,说让我们古玩行的王一眼看看,说不准还是好东西呢?老王看过后说东西不错,应该是北地窑的东西,中年人一听,高兴地说总算碰上识货的专家了。最后,老王推荐给藏家阎肃,老阎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件水盂请回了家。

持宝人:阎肃

收藏主项:陶瓷器

藏品名称:五代柴窑天青釉薄壁水盂

藏家感言:收藏就像融资,会玩的藏品越玩越精,规模越做越大。不会玩的只会收一屋子假货。重要的是你搞收藏要动脑筋,运气占很大比例,眼光和胆识更为重要。

鉴宝专家:王学武(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

专家点评: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最早出现在秦汉。该水盂直径6厘米,高5厘米,为瓷质,淡天青釉色,圆腹,三足。胎质较白,韧性极好,圆腹薄胎为一次性拉坯而成,这说明五代时期“北地窑”的窑工已经拥有了非常高超的拉坯技艺,这样成熟的拉坯技术,在当时其他窑口上是比较罕见的。“北地窑(耀州窑前身)”的拉坯技术在全国是遥遥领先,尤其这样拉坯成为“薄如纸胎”的技艺,可以评定为绝活,在全国各个窑场中是绝无仅有。这件薄胎水盂为典型的五代时期的文房用品,是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尤其在民间能完好如初地保留到现在,非常不易,尤其是薄胎器物,更显得极为珍贵。

藏品来历:藏家阎肃玩老窑瓷器已有好些年头了。遇到上好的重器,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收为己有,然后邀请一大帮行里人前来观赏――品头论足,他享受的就是这一过程。在老阎客厅的博古架上,笔者见到好几件隋唐至五代的重器。谈起这件五代水盂,老阎感叹,好物难求啊。

老阎说7月10日下午五点左右,老王打电话说给他推荐一件北地窑的瓷水盂,东西他看过了,很不错,好多人不敢认,他从造型、釉色、胎质、分量等细部特征,判断为五代北地窑制品。老王想的是,老阎是这方面研究者、收藏者,所以推荐的第一个人就想到了老阎。老阎说当时他看到该水盂时,上面粘满了污垢,显得脏兮兮的,但依然掩饰不住它本身的自然与生动。他当时心想,既然行里老王都看过了,并说东西不错,他便直奔主题问对方想卖多少钱!对方开出的价钱远远超乎他的意料。他开始了艰难的砍价扯锯战。他告诉对方,你打河南老远拿东西来就是想给器物找个好的归宿,也只有我才会下大本买这玩意,我只是为了研究和学习,跟赚钱没有任何关系,换别人,不一定要,也不可能给你出一个理想的价位,我出个最高价,你觉得中,我们成交,你若觉得亏,请另找买主。就这样,这位中年人想想也是,便成交了。老阎说东西抱回家后,他用清水给器物上上下下洗了个澡,没想到原来器物竟是如此的漂亮,釉色温润、鲜亮,让他越看越喜欢。

五代宣州窑青釉盘口执壶欣赏


执壶古称“注子”,出现于唐代中晚期,是唐宋时期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注子起初是酒具,后来茶具中也使用注子,因此社会需求量非常大,全国各地很多窑场都有烧造。这里来介绍一件很有研究意义的青釉双系盘口执壶,其时代和窑口都有必要认真考察一番。

这件青釉双系盘口执壶(图1),高13.2、口径7.5、底径6厘米。执壶作盘口,长颈,弧腹,饼形足,足心稍有挖削痕迹,肩部前有多棱形壶流,后有曲柄,左右对称置双系。执壶器身施青釉,釉色青中泛褐,且深浅不一,微有剥釉现象。近足处及底部露胎,胎体呈青灰色。全器器型较为规整,但在底足修整等细节上稍显粗糙,还保留有朴拙的韵味。 

唐、宋执壶的断代,一般有以下几个参考标准:1。壶流,唐代执壶流口极短,而宋代执壶流长而弯曲,唐代南方窑场又多将壶流削作多棱形(如唐长沙窑执壶、唐寿州窑执壶);2。底足,唐代执壶多为平底,宋代执壶则几乎全部为圈足;3。口颈,唐代执壶多为直口或喇叭口,且直接与壶腹部相连,宋代执壶则出现了细长的颈部;4。腹部,唐代执壶大多上、下腹围较接近,有的还有垂腹的造型;宋代执壶最大腹径一般在中上部,而下腹至足部渐收。

当然这些只是参考,时代的划分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暂且依照这几项来看:这件青釉双系盘口执壶壶流比唐壶稍长,但明显比宋壶短,且作多棱形;底足为饼形的平底足,但足心稍有挖削迹象(图2),这一现象很有意义,是制瓷工艺中由饼形足向圈足过渡的一种表现;此执壶为盘口,有细长颈,较接近于宋壶的风格;此执壶为下腹部渐收的造型。综上可以看出这件执壶的风格介于唐、宋之间,表现出一种过渡期的特点,所以将其时代断定为五代时期比较合适。

关于这件执壶的窑口,也有必要探讨一下:此执壶釉色不是特别纯正,青中泛褐,釉面不够匀净,另外底足修整工艺较为粗糙,达不到越窑青釉瓷器的精美程度。而在安徽省南部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在宣城市水阳江流域出土了不少这类釉色青褐的瓷器,其中包括执壶,很多器物也都具有晚唐五代时期瓷器的特征,所以笔者认为这件青釉双系盘口执壶极有可能是皖南地区窑场烧造的产品。

近年在宣城市境内也发现有山岗窑、小河口窑等窑址,据周京京在《熠熠生辉的安徽古陶瓷器》一文中介绍:“宣城山岗窑与小河口窑相去数公里,是晚唐五代时期的窑址,主烧青釉瓷、青釉点褐彩瓷及褐釉瓷,器型有执壶、四系罐、双系罐、盘碗等。”可见,青褐色釉正是这一地区窑场晚唐五代时期瓷器的显著特征。宣城,唐宋时期为宣州府府治所在地,五代时期先后属于杨吴国和南唐国统治。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民国时期黄矞的《瓷史》中都有关于“宣州窑”的记载。不过,如今对于宣州窑对应的具体窑址尚有争论,本文姑且以“五代宣州窑青釉盘口执壶”名之。

五代越窑青釉瓷茶具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闻于鲁周公,兴于唐五代,盛在宋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在饮茶过程中,创作了许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1975年镇江市何家门五代砖石墓,出土一组茶具共4件,均为越窑青釉瓷。其中,除1件青釉带托茶盏残缺外,其余3件器物均完好,现介绍如下:

青釉团花带盖执壶(图1),通高20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7.9厘米。塔式形盖,直口,短颈,丰肩,球腹,圈足微外侈。肩部设流,流细长略有弧度,流口与壶口相平,柄高于壶口。器盖饰云纹和羽状纹,颈部、柄与流饰云纹,肩部饰卷叶纹,注身饰四组缠枝团花与折枝花图案。胎浅灰色,细腻,全器施釉,釉色滋润。

青釉鹦鹉纹茶碗(图2),高7.9厘米,口径18.4厘米,足径6.9厘米。敞口,口微外撇,弧腹,下腹渐收,圈足。碗心(图3)饰一对鹦鹉纹,鹦鹉头尾相向,刻划线条简洁。胎浅灰色,细腻,全器施釉,釉色青翠润泽。

青釉莲瓣纹渣斗(图4),高9.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9厘米。喇叭形口,口微敛,扁圆腹,圈足微外侈。口沿下刻划二周弦纹,腹部刻划三层莲花瓣纹。胎浅灰细腻,全器施釉。

这组茶具具有时代特征,因晚唐时期出现了点茶,短流水注变成长流的执壶,饮茶用的茶碗分为带托茶盏及大碗两类,通常在大碗里点好茶,饮用时再用茶勺舀出放入小盏中饮用。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器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

五代越窑制瓷作坊集中在浙江省慈溪一带,这时期的越窑已被吴越钱氏王朝垄断,将越瓷生产推向新的高峰。由于装烧工艺的改进,成功控制窑炉还原气氛,使得“秘色瓷”即青釉色瓷比北方白釉瓷成色的稳定性有所提高,釉层匀净如玉,釉色晶莹滋润。秘色瓷是越窑青釉瓷制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表明,秘色瓷至迟出现于晚唐时期,全盛于五代宋初,北宋中期以后渐趋式微,北宋晚期随着越瓷的衰落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文不但极尽赞美秘色瓷器釉如“千峰翠色”,而且明确指出其为越窑所产。晚唐诗人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亦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不惜连用“捩翠融青”“巧剜明月”“春水”“轻旋薄冰”“盛绿”“古镜破苔”“嫩荷涵露”诸溢美之词来形容秘色瓷的釉色纯净与器型精巧,且点明秘色瓷为当时贡品之一。

仿哥釉八方高足杯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杯高9.7cm,口径8cm,足径3.9cm

生产时代: 成化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紫釉

陶瓷造型: 杯

说 明: 明成化

杯呈八方形,敞口,深腹,折底,喇叭式高足。口沿作八方式,延至腹底起八条棱线,足上凸起弦纹一周。此杯胎体较厚,里外均施仿哥釉。口、足施酱紫色釉,以摹仿宋哥窑“紫口铁足”的效果。内、外均以开片青釉为饰,淡淡的青灰釉上黑、黄色纹片交织,呈现出宋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外壁开片较大,内里及足部的片纹细碎。足内自右向左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明代景德镇仿宋代哥窑瓷器始于宣德时期,此时,景德镇除烧制传统品种外,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仿哥窑瓷是其中之一。成化时期继承前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尚。这件仿哥窑八方高足杯为成化时期新创品种,其形制玲珑俊秀,装饰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虽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质肥润,平整光亮,光泽度较强,故无宋哥窑的“酥润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丝铁线纹也较宋哥窑片纹规整,少天成之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