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定窑瓷器的铭文种类有哪些

定窑瓷器的铭文种类有哪些

瓷砖有哪些 古代瓷器有哪些 古代的瓷器有哪些

2020-06-23

瓷砖有哪些。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中期以后,由于定窑瓷器瓷质精良与纹饰秀美而被宫廷选中,大量烧制供宫廷使用的瓷器。定窑烧造白瓷始于唐代,虽然唐代以邢窑白瓷最负盛名,但定窑白瓷精品堪与邢瓷相媲美。到了宋代定盛而邢衰,人们遂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定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取代邢窑白瓷显赫于天下,一方面是由于它在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温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定窑白瓷上运用了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一个新阶段。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一书中曾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赞誉。

定窑瓷器的烧造主要采用覆烧法,就是将器皿反扣着焙烧,因此口沿无釉,露出瓷胎,这种现象谓之“芒口”。采用覆烧法可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瓷器烧成后,为避免芒口这种缺陷,有时使用金、银、铜等镶嵌器口。瓷器铭文是在瓷器制造过程中,运用刻划、模印、釉下书写等工艺手段在器物上题写的文字,书体有篆、隶、楷、行、草等。受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宗教、丧葬礼俗诸方面的巨大影响,中国古代瓷器铭文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资料性,那么定窑瓷器铭文分为几类呢?

定窑白瓷的铭文,从传世器、考古发掘品及采集标本看,可分为姓名类、纪年类、公室官府名称类等。

1.姓名类

定窑白瓷姓名类有“段”、“赵”、“杨”、“刘”、“褚”等姓名款,多为单字,也有的器物上刻有“张家造”、“陈家造”、“刘家模子何”等字样。铭文的部位大多在器物的里心或底面,这些姓名款多是制瓷工匠做广告之用。

2.纪年类

目前所见的有明确纪年铭文的定窑瓷器有十余件,器物类型以盘、碗、盒、洗为主。

另外,北京通县金大定十七年墓、辽宁省朝阳金大定二十四年墓出土的器物以及流散到英国的金大定二十九年印花陶范等定窑器物上也带有纪年的铭文。

3.公室官府名称类

定窑公室官府名称类字样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奉华”、“凤华”、“慈福”、“聚秀”、“禁宛”、“德寿”、“国”、“国宅”等等。

“官”、“新官”款白瓷,在北宋中叶到南宋初期的墓葬、遗址中多有出土。如北京南郊辽应历八年赵德润夫妇合葬墓、内蒙古赤峰辽应历九年驸马赠卫国王墓、定县两座塔基等共出土多达200余件,器物类别有碗、盘、罐、盒、壶、净瓶等。目前人们对此铭文的含义解释不一,主要有刻有“官”和“新官”铭文的器物是官窑器和官窑器样品的两种看法。

宋代宫廷下设六局,尚食局掌管膳馐之事,尚药局掌管和剂诊候之事。两局除设官员外,还分别设膳工和医师。故刻“尚食局”、“尚药局”的器物是宫廷饮食及药用之器。在传世及出土定窑瓷器中,“尚食局”款较“尚药局”较为多见。刻“尚食局”款的多为大型瓷盘,所刻字体笔划有粗、细两种。

从墓葬和塔基出土的带铭文的定窑瓷器,一般都是釉上或釉下刻好后烧制的,铭文有“官”、“易定”、“尚食局”、“尚药局”等,时代都是北宋或以前的。

传世定窑白瓷常见一些带宫殿名称的铭文,都是到达宫廷后经宫廷玉工所刻。其铭文有“奉华”、“德寿”、“皇后阁”、“凤华”、“慈福”、“聚秀”、“内苑”、“皇太后殿”、“苑”、“殿”等。

4.地名类

定窑地名类字样有“天水郡”、“会稽”。

二,定窑白瓷铭文的基本特征

1.铭文形成的工艺

刻制

定窑白瓷铭文的刻制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装坯烧窑前刻制的,主要是由北宋初官府和宫廷定制的。如“官”、“尚药局”、“乔位”、“子温”、“东宫”等。对于这类铭文,有的学者称之为“北铭”。烧窑前刻制的“北铭”,由于刻制工序的不同,又有釉上和釉下之分。釉上刻制的铭文主要见于盘、碗、洗底部,铭文是在坯胎上釉阴干前刻、划而成,刻出的铭文字体露胎,如“乔位”、“官”等;当铭文刻在器身或盘、碗内底时,为了考虑瓷器的美观,把铭文刻在半干的坯胎上,然后上釉烧制,使铭文完全被罩在釉下,如“尚药局”。

烧窑前刻制的铭文与定窑刻、划花纹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刻和划之分。刻制的铭文较硬多用金属工具,字体线条较宽,所刻部位较深,有明显的刀锋,如“官”字铭文。划制的铭文用力轻,多用竹制工具,字体线条较细,部位较浅,笔画粗细基本相等。

第二种是瓷器运到宫廷后,根据需要后刻上去的。这类铭文多与宫廷建筑有关,铭文的多数属于这一类,它们是南宋宫廷的专用器物。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德寿”、“寿成殿”、“皇太后殿”、“内苑”等。定窑白瓷刻“奉华”的有3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折腰盘及小碗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标本。“奉华”字铭还见之于北宋汝官青瓷器物上,台北故宫博物院汝窑藏品中就有出戟尊、瓶、瓜棱柱碗及碟四件器物上都刻有“奉华”二字。这一类后刻的铭文又称为“南铭”。瓷器烧成后,釉面较为坚固,要在上面刻字有一定的难度。据相关学者研究,在瓷器烧成后再刻文字所使用的工具可能是玉工琢玉所用的砣子。用砣子刻制的铭文,字体工整,笔画欠自然流畅,以直行为主,缺少自然转弯和笔锋。刻出的笔画呈中间粗,两头尖之势。这和砣子转动时的落点和收点有关。为了更加明显,铭文刻制后多数还填上朱砂一类的红色颜料。

书写

在成品瓷器上直接用笔书写,根据用墨颜色的不同,也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红彩书写。上海博物馆所藏两件定窑小杯,用红彩在碗里写“长寿酒”字体秀丽,铁口呈色鲜艳,为釉上红彩。宋代北方白瓷已用红绿黄彩绘纹饰,而定窑宋瓷尚未见到这种标本,使用红彩写“长寿酒”的在定窑白瓷中也不多见。

另一种是墨书书写。主要器物有:

河北定县静至寺真身舍利塔基出土的白釉盘,器底墨书“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更施钱叁拾文,足陌。供养舍利”。同时出土的另一件白釉花式洗的器底亦墨书楷款,为纪年供奉款:“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吴成训,钱叁拾,足陌。供养舍利。”这两件定窑器物题记,记录了吴成训两次施舍钱各叁拾文,以为建塔之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白釉剔花莲花纹枕的底部有墨书“大定八年正月初四日,康军使斋置到”款。

此外,还有一些工匠将自己的姓氏书写于器物之上,如“段”、“李”“刘”、“元”等工匠的姓氏,均以墨彩书写于白釉粗瓷碗中心。

模印

模印款是和装饰图案一起刻在印花模子上,然后压印到未干的器物坯体上,字款一般在图案的最外层。“定州公用”白釉盘,盘心印阴文楷书,定窑白瓷一向未见有印阴文楷书字铭的器物。近年在金宫城遗址出土的八方执壶足底残片,足底墨印“尚食局”铭文,文字凸起。

2.铭文的字体

定窑铭文款多在白釉瓷器的底足内,有的在器壁或器表铭文字体多楷书和隶书,也有少量铭文用草书书写。在宋代定窑铭文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随手写就,并不规范。这种铭文多见于“官”字款。

5.铭文的款式

定窑白瓷上的铭文多为直行划刻。横刻铭文的目前仅见“尚药局”,口外自右向左刻划“尚药局”三字,多为大盘。“至元八年公用”款定窑刻花花鱼盘,前五字直书,后二字横书。四季花纹碗模具之铭文“泰和丙寅岁辛且月二十四日画张记”为环刻,也极为少见。

观察考古发掘出土及传世的定窑瓷器铭文,我们发现有许多题刻供养人舍瓷入寺、祈福降灾,祈求佛祖的保佑和庇护。按照佛教的说法,供养佛祖的人可以得到诸多好处,《法苑珠林》卷41记载:“自作供养者,得大果报,他作供养者,得大大果报。自作、他作供养者,得最大大果报”。上文提到,1969年河北省定县净众院舍利塔塔基出土的定窑白瓷盖罐,即是佛弟子定烧供奉给高僧义演的随葬物。同样是在1969年,河北省定县静志寺宋代塔基也出土r两件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对蝶纹花口洗,外底无釉,分别墨书:“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供养舍利”,“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更施钱叁拾文,足陌,供养舍利”,分别记录了吴成训两次施舍钱各30文,以建塔用。

定窑瓷器中佛教供养题材铭文的流行,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整个宋代瓷器中佛教供养题材铭文的流行。定窑铭文中的佛教内容虽然有限,但它从侧面揭示了一定的社会现象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从铭文的内容、形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宋时期,佛教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民俗化、大众化、实用化的宗教。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宋,高3.1cm,口径26.7cm,足径18.1cm。

盘折沿,浅腹,浅圈足。通体施白釉,器口无釉,镶铜口。近口沿处刻划卷草纹一周,内底刻划缠枝牡丹纹,其上结两朵牡丹花,花心相对。

此件作品所刻主题花卉枝干矫健,花朵丰满,配在温润晶莹的白色釉面上典雅优美,是定窑刻花白瓷的代表作品。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元代瓷器虽然没有款识但是有记事性铭文


元代瓷器虽然没有明清官窑的款识,但是元代瓷器上有一种特别的记事性铭文,它是一种记载有关该瓷器的性质、用途、订制时间、订制原因、订制者姓名等事项的铭文。它们大多是用墨彩(估计是含氧化铁的物质)书写在瓷器的底面上的,施护胎汁加以保护。铭文中,“某某”,“某某造”,“某某置”与“某某订造”是一个意思。他们是订造者,置办者,而非如有些文献所说的是制造者。

最知名的莫过于美国大德基金会收藏都至正型元青花龙纹大瓶,让我们知道了元代也有如此大器型花瓶。至正型元青花龙纹大瓶其中一件的颈部记有六十二字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

元代瓷器里上赏赐瓷铭文

元代瓷器里底部有墨书铭文“赏赐”两字。显然,这些瓶、罐是作为赏品使用的。因为有一个“赐”字,应该是以元朝皇帝的名义赏给有功之臣的。这些瓷器的色彩都为青白或蓝白两色,暗含做人做官要清清白白的意思。

我发现的此种铭文按时间前后汇集如下:

一个元孔雀蓝地墨彩文姬归汉纹执壶有:“江南婺源县中云镇陈富貴置,至正八年六月谨记”。婺源縣,位于赣东北角,景德镇之东。

一个元青花加色八仙人物纹八棱形梅瓶有:“江南婺源縣中雲鎮陳富貴置,至正八年六月謹記”。

一个元孔雀蓝地墨彩牡丹花纹凤首流执壶有:“至正八年秋月吉日河东陈家亲造”。

一个元青花锦香亭故事纹罐有:“大元国至正八年六月吉日张文进”

一个蓝花金彩亚将军人物纹盘口瓶有:“至正八年六月吉日张文进造”。

一个元青花云肩纹大盘有:“至正八年秋月吉日河东陈家亲造”。

一个元蓝花青花龙马纹盘口瓶有:“至正八年秋月吉日河东陈家亲”。

一个元孔雀蓝地墨彩牡丹花纹盖罐有:“浮梁陳员外賀母親大人八十大夀,至正十一年訂造”。

一个元斗彩荷池纹盘口罐有:“浮梁陈员外贺母亲大人八十大寿至正十一年訂造”。

一个元青花鬼谷下山高颈大瓶有:“大元国至正十一年吉日张文进造”。

一个元青花三英战吕布高颈瓶有:“大元国至正八年吉日张文进造”。

一个元蓝釉白凤纹单执壶有:“大元至正五年造”。

此外,黄地五彩婴戏纹三系高足罐等七件延佑瓷器,在其肩上或身上有墨彩铭文:“延佑六年御赐五王府公用”。

记事性铭文对社会学与民俗学研究是有价值的,所以我把见到的此种铭文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出来。

瓷器的种类


中国自古就生产瓷器,大体分为北方窑口和南方窑口,瓷器种类也有差别,有南青北白之说。几千年的瓷器烧造历史,造就很多种类的瓷器。 瓷器的种类有按照产地分类的,有按照釉色分类的。

一.瓷器分为单色釉瓷和彩绘瓷

单色釉瓷又分为素瓷和色釉瓷,二者均俗称为“一道釉”。中国明代以前是素瓷时代,明代以后才有了彩瓷的蓬勃发展。 素瓷是指无论釉上和釉下都没有色彩的瓷器,没有绘制的花纹。素瓷是在通风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釉中所含氧化铁的含量不同而导致不同的釉色。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种。

青瓷:也叫绿瓷。釉中含有氧化铁,是最早出现的瓷器,发展到宋代时最著名的是龙泉窑。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础上增加了铁的含量烧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窑和德清窑。

白瓷:由于含铁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窑和邢窑。白瓷的出现使得在瓷器上作画成为可能,因此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于青和白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类冰类玉。

色釉瓷是指带有颜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闭状态下烧制而成的,由于氧化铁、氧化铜等含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的釉色。色釉瓷包括红釉、酱釉、蓝釉、黄釉、绿釉、紫釉等等。 彩绘瓷就不是以釉色取胜了,而是以器型、绘画和彩来取胜的瓷器。彩绘瓷的发展由青花开始,即在釉上或者釉下开始出现纹饰,随着发展,分别出现了青花、两彩、三彩、五彩、斗彩、粉彩、古铜彩、金彩等等。其中青花一般为釉下彩,三彩和五彩一般为釉上彩。

二.从装饰手法瓷器的种类分三类:

1、胎装饰 多为印花、划花、刻花、堆贴、绞胎等

2、釉装饰 单色釉(青瓷、白瓷、黄瓷、蓝瓷、绿瓷等单一色泽釉色的瓷器)、结晶釉(兔毫、油滴、铁锈斑、茶叶末釉等含结晶物质的釉面装饰)、花色釉(窑变釉等)、纹片釉

3、彩装饰釉下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釉上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斗彩)

三.按瓷器的产地划分

北方地区有: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钧窑系;南方有泉龙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越窑系、建阳黑釉瓷窑系。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四大名窑:河北的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1.定窑系:是北方重要瓷窑体系之一。定窑因刻花、划花、印花著名,又以首创覆烧工艺而著称,影响极大,波及很广,各窑竞相效仿。宋室南迁,曲阳的工匠也随之南选,将定窑的先进工艺带到景德镇,曾对当地瓷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定窑在北方受影响较大的有山西的平定、阳城、介休、霍州窑,北京的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河南的鹤壁集窑等,南方地区除景德镇窑尚有江西的吉州窑和四川的彭县窑等。定窑系以烧白釉印花为主,兼烧黑、酱、绿釉以及白釉剔花瓷,并以曲阳为中心,产品质量居各窑之上,也最具代表性,产品以折腹盘、碗为大宗。北宋前期为定窑的鼎盛期,胎薄质细,釉层匀净,工艺精细,光洁润泽,并采用刻花、划花和印花技法,构图严谨,题材广泛,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其中有花卉、动物、人物、禽鸟及婴戏图等,尤以孩儿枕为其代表作品。定窑的覆烧工艺为首创,对全国各地瓷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磁州窑系: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之一。它的产品气势磅礴、画技熟练流畅、图案丰富,品种多样,深受民间欢迎。装饰以白地黑花、剔花、划花、刻花、褐彩等多种技法,内容和题材更是丰富多彩,有花卉图案、禽鸟游鱼;有人物风景、诗词歌赋;有吉祥语、姓氏铭记。为招徕顾客,各窑都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磁县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居群窑之首,画法流畅,一气呵成,刚健挺拔,颇具北国雄风。修武当阳峪窑以剔花、划花见长,利用化妆土形成多层次的色彩对比,技法娴熟,纹饰活泼,别具神韵,其绞胎更是工艺独特,图案清新,有的组合为花朵盛开,还有的犹如羽毛折起,又似孔雀开屏。登封曲河窑则以珍珠地划花见长,将金银器的钻花技法移植运用到制瓷器上,独具风采。禹州扒村窑也以白地黑花见长,粗料细做,画风更加豪放,其色黑如铁、白如玉、红如珠、绿如翠,绿釉红彩,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尤以宋三彩之精,加彩之美,更传为佳话。山西介休窑则以黑釉剔花构成自己的雄浑风格。江西吉州窑盛烧于南宋,融磁州窑和建窑之长于一体,其画风既有北国之雄姿,又具有南国的精巧细腻,更创一种剪纸贴印花技术而闻名于天下。

3.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

4.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 景德镇窑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景德镇窑是以景德镇命名的。

红色瓷器的种类


红色瓷器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瓷器颜色,寓意红火吉祥之意。红色被称为中国红。红瓷是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古代红釉瓷器种类有郎窑红瓷器、霁红釉、豇红釉、钧红釉、胭脂红瓷器、中国醴陵红瓷等。

红釉瓷器品种

1.霁红釉瓷器是明宣德时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是瓷器中的精品,非常珍贵。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氧化铜含量少于1%,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

2.郎窑红釉是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3.矾红瓷 矾红釉色瓷器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因是以青矾(FeSO4.7H2O)煅烧所得到的氧化铁(Fe203)配入釉中,故称矾红。与铜红釉相比,矾红釉容易烧造,明代嘉靖年间,铜红釉瓷器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一再上疏皇帝,请求改烧矾红。 

4.豇豆红釉是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名贵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因其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恰似豇豆色泽,故名。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美名。

5.胭脂红瓷器”。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被称为“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为低温釉彩。包括釉和彩两种:一为浓艳的粉红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见于康熙晚期,雍正时用得较多,施釉较薄,色调鲜艳。另一种指绘画于粉彩器上的桃红色彩,多用于花卉图案上。

6.金红釉瓷器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金红呈色鲜丽,娇柔悦目。17世纪晚期从西方传入我国,故也称洋红。清代康熙晚期的彩瓷中已见应用,雍正时期金红普遍用于粉彩瓷器上。根据呈色的浓淡,有胭脂红、胭脂水、粉红釉的区别。大约在釉中掺入0.2‰的金,可得较浓艳的胭脂色,掺入0.1‰的金,即呈淡粉色。金红釉一般施于白瓷器上,在800-850℃的炉内烤烧而成。

7.中国红瓷亦称醴陵红瓷,中国红瓷是湖南醴陵特产,醴陵红瓷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在四大发明出现以前,它就已经传遍世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醴陵红瓷承载着吉祥、尊贵、自古就成为皇室追求的珍品。今天,中国红瓷将红瓷技艺运用到日常生活器具中,使古代只能皇家享用的红瓷进入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

8.鲜红釉瓷器颜色釉品种之一。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高温铜红釉瓷器,初创阶段呈色多偏暗。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出纯正鲜艳的红釉,前人称之为鲜红。它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因此高温铜红釉是最难烧造的颜色釉品种,历来为人珍视。这种红釉器釉汁莹厚,器色鲜艳。因是当时祭日坛的用器,故也称祭红,又有积红、宝石红等异称。

中国瓷器的种类


中国是世界瓷器的始祖,从夏商周的陶器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瓷器。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瓷器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创烧的瓷器的种类,所有中国瓷器的种类很多,有按照烧造工艺分的低温釉瓷器和高温釉瓷器;有按照颜色分的五彩瓷器、郎窑红瓷器、龙泉青瓷;有按照产地分的瓷器的种类比如建窑瓷器和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官定钧汝窑等。下面介绍各个朝代中国瓷器的种类。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青瓷。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内部进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中国出现了真正的瓷器。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隋唐朝的陶器和瓷器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秘色瓷就是唐代最著名的瓷器种类。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瓷器—

宋朝时期的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承上启下得朝代也是集瓷器之大成的朝代,出现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所以宋代瓷器闻名世界。

元朝时期瓷器种类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所以瓷器烧造工艺没有汉人技术好,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知名的元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为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瓷器的种类

我国的瓷器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的瓷器种类,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成为明清官窑瓷器烧造窑厂。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瓷器的种类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清朝瓷器是历代创烧瓷器的种类最多的朝代,因为清代集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瓷器的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瓷器,艳丽照人,吸取了西方写实风格的影响很大。

中国瓷器的种类繁多,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让世界人民喜欢中国古代的瓷器,让瓷器文化影响着世界,这就是中国瓷器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古代定窑瓷器的模具


古定窑遗址出土的定瓷模具及其残片,均为陶瓷制品。模型有单模和合模,可分为外印模具及内印模具两种。模具大多经800°C以上素烧陶胎,少数素烧温度达到1200°C以上为瓷胎,古代模具的制作是在半阴干的胎泥上雕刻后入窑烧制,如果烧制温度低于950°C,一般收缩在3%左右,超过950°C时坯体大量收缩,最高可达13%左右,这是第一次收缩;当模具制好后,用于印制的坯体入窑烧制成品时,高温下又有13%左右的收缩现象,这是第二次收缩。

内印模具:多为盘碗类模具,可分为晚唐五代简单出筋模具及宋晚期金代繁深复杂构图严谨的盘碗类模具。

外印模具:如枕类、人物类、粉盒类等,部分印完后又用刀类工具加以修饰。

宋晚期金代模具有一共同特点:图案题材繁深富丽,多取材于定州缂丝图案,可模具的艺术风格与缂丝却是极大的差别。线条粗犷、肥润,构图也不甚规整,整体看来有几分憨拙,很难让人与宋朝的纤细精巧及定窑印花器物的美观精致联系起来,模具与同时代的缂丝,绘画相比甚至有几个拙劣。而现今仿品石膏模具,从材质来看,吸水性好,并不逊色古代陶瓷模具,而且雕刻的十分精细、漂亮,构图也充分体现宋代纤丽婉约有些极尽缂丝、宋画神韵。

瓷器冰裂纹的种类


瓷器冰裂纹也叫瓷器的开片儿,是瓷器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瓷器冰裂纹以龙泉哥窑开片的冰裂纹为代表。

瓷器冰裂纹有冰裂纹、蟹爪纹、百圾碎、鱼子纹、流水纹等。冰裂纹在哥窰各纹片中排名首位,素有「哥窰品格,纹取冰裂为上」的美誉。其纹片如冰碰裂,裂缝深粗,有的裂片如鱼鳞,层层迭迭,又称之为「鱼鳞片」。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邢窑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邢窑瓷器特点有哪些,中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8月,邢窑遗址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邢窑瓷器特点。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那么邢窑瓷器特点有哪些呢?

一、胎质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1、粗白瓷

邢窑白釉罐

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2、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二、釉层

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

三、器型

邢窑白釉碗

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四、底款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辽代瓷器受到宋代瓷器的影响有哪些


辽代与北宋、金与南宋同西夏形成了“后三国”时期,都受到宋代中原文化影响,辽代瓷器同样也是受到宋代瓷器的影响。

契丹人本以游牧为生,日常生活使用的大都是金属、皮革、木质器等,看国博藏“辽代银鎏金鸡冠壶”。契丹人进入中原后,看到唐代的精美青、白瓷器,甚是喜欢,但不知道怎样制作。唐五代时期,北方的定州、磁州窑的制瓷业正在发展,尤以定窑烧造白瓷且地处最北,近于辽国。《辽史》中记载,辽太宗天显三年(928)三月,后唐义武军节度使王都以定州降辽,唐兵征讨,王都向辽求援。五月,辽兵南下,占据了定州八个月。另,辽世宗天禄二年(948),定州节度使耶律忠“尽驱人民入蕃”,后弃定州而去。

辽国烧造瓷器,应该与上述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关系。辽瓷的窑口,如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始烧于辽太宗时期;内蒙古赤峰的缸瓦窑,始烧于辽太宗到世宗时期;还有稍晚的林东白音戈勒窑,始烧于辽景宗到圣宗时期,时间吻合。

辽代与北宋、金与南宋同西夏后三国之间是国际关系,他们的文化受宋朝的影响更多,特别是瓷器。先说辽,它是生活在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的契丹人创立的,他们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族,在中原的北方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辽国。

残唐五代时期,辽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和战争。辽天显十一年(936),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不顾部将刘知远的反对,派桑维翰以拜辽帝为父并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辽太宗耶律德光出兵灭后唐。辽太宗大喜,亲率五万骑兵,南下打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帝,史称后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登基后,不愿再自称儿国臣服,辽太宗大怒,再次率辽军南下,灭后晋。947年,辽太宗在东京汴梁(开封)的皇宫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竟然做起中原皇帝来。一直到辽景宗时,仍支持北汉割据,与北宋交战。辽代早期的瓷器相对于宋代瓷器工艺落后,制品粗重,另外辽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器形保持民族文化特征,无论什么日用器物,用瓷器也要做出皮革、金属或木制的样子来,如皮囊壶,您看皮囊的形状是不是很像用兽皮缝制起来的模样。还有穿带壶、穿带瓶、鸡腿瓶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