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工艺 > 导航 >

陶瓷注浆成型工艺要点及缺陷分析

陶瓷注浆成型工艺要点及缺陷分析

瓷砖工艺 古代注浆瓷器 瓷砖的工艺

2020-06-24

瓷砖工艺。

一、陶瓷注浆成型工艺要点

注浆成型是一种适应性广、生产效率高的成型方法,凡是形状复杂或不规则、不能用其他方法成型以及薄胎制品都可用注浆成型来生产但是由于温、湿度对坯体成型影响较大,直接关系到半成品的质量和成品率的高低,所以生产时必须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及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1、对石膏模型的要求

(1)设计合理,易于脱模,各部位及吸水均匀,能保证坯体收缩一致。

(2)孔隙率和吸水率适度,比可塑成型模型略大。

(3)模型的湿度要严格控制,一般应保持5%左右的吸水率,过干会引起坯体开裂;过湿会延长注浆时间,甚至难于成型。

2、对泥浆性能的要求

为了提高注浆生产效率,并获得高质量的坯件,要求泥浆具有良好的性能。

(1) 流动性好,要求泥浆在含水率较低的情况下粘度小,倾注时泥浆流出一根连绵不断的细线,使之容易流动到模型的各部位。

(2) 稳定性好,要求泥浆中的瘠性原料不沉淀,即悬浮性好,使成型后的坯体各部位组织均匀。

(3) 触变性适宜,即粘度不宜过大。

(4) 渗透性好,即过滤性好,要求泥浆中的水分能顺利通过粘附在模壁上的泥层而被石膏吸收。

(5) 不含气泡,以利于增加坯体的强度。一、注浆成型生产对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

3、对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

注浆成型的卫生瓷操作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5度—37度为好,夜间的温度可以提高一些,但也不能超过50度,因为超过50度,一方面坯体的外表面干燥速度过快,而坯体内表面的干燥速度则相对较慢,造成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内外收缩不均,导致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开裂;另一方面温度超过50度容易使石膏模过干、过热,而且石膏模形状复杂,各部分干湿度不均,在成型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吃浆过快以及成型后坯体气孔率增大等缺陷。成型操作的湿度一般控制在50-70%,过高则坯体的干燥速度太慢,影响下道工序的正常进行,过低坯体干燥速度加快,收缩速度也在加快,容易产生开裂,特别是成型复杂的产品在应力集中的部位,开裂更加严重。

4、.注浆成型的坯体对季节的要求

注浆成型的坯体质量对季节的变化比较敏感,特别是春秋季节对坯体成型影响最大。因为春秋季节风比较大,空气又比较干燥,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坯体在成型阶段就造成大面积的风裂,严重影响坯体的收成率。主要原因是风不可能均匀地吹到坯体的各个部位,造成坯体各个部位干燥不均匀,局部收缩过快而产生开裂。

因此,春秋季节坯体成型要注意的问题是:

(1) 成型车间不能开窗户,门上要挂门帘,避免外面的风直接吹到室内的坯体上,必要时可以用薄膜全部将坯体盖起来,这样在干燥过程中收缩均匀。

(2) 春秋季节要经常在成型操作室内四周喷洒一些水,喷水的目的是增加室内的湿度。喷洒水量要求刚进入春秋季节时少喷洒,慢慢地增多,在接近夏季和冬季时慢慢减少,但要注意阴、雨天要少喷洒甚至不洒水。夏季风比较小,湿度较大,室内不要喷洒水可以开窗户。冬季一定要把窗户缝糊好,保证室内温度。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及控制好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收成率是十分有益的。

二、陶瓷注浆成型缺陷分析

1、气孔与针眼

(1)泥浆的流动性差,粘度大,致使泥浆中的气泡不易排出。

(2)泥浆未经陈腐,或电解质种类及用量不当。

(3)搅拌泥浆太剧烈,或注浆速度太快,使泥浆中夹有气泡,或泥浆真空脱泡处理不严。 (4)石膏模过湿、过干、过旧,或模型表面沾有灰尘。

2、泥缕

主要原因是泥浆的粘度大,流动性差,或因倾浆操作不当,或模型工作面沾有浆滴。还有一种情况,因进浆时集中于模型内某一局部,由于泥浆的冲击而形成这一局部颗粒取向排列不同,致使干燥收缩时隆起成筋状,即使经过车修或用刀削平,烧后仍有明显的泥缕。

3、开裂

(1)泥浆配方不当;

(2)陈腐不足、不均;

(3)操作不当、厚薄坯;

(4)脱模太早或太迟;

(5)接坯的双部分干湿不一致。

4、变形

(1)泥浆水分太高,干燥收缩过大。

(2)泥浆混合不匀,干燥收缩不一。

(3)倾浆操作不当,坯体厚薄不匀。

(4)模型过湿,或脱模过早,出模操作不当,湿坯没有放平、放正。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中国古陶瓷成型工艺概说


中国古陶瓷的成型工艺也是随着人们对泥土的认识不断增加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在上古的时候,人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于是开始有意识的以泥巴去制作一些日用器物的形状。在这个时候这种以手工形式捏制出来的器物还不能被称做陶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偶然发现了经过火烧制的泥制品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这个时候陶器的制作还是以手工捏制为主。也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先用柳条或者是藤条编制成型,然后再将调稀了的泥土糊抹到这些柳条框架上,再送进火里烧制。但无论如何在商代以前陶制品还是以手工捏制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捏制法”和“泥条盘筑法”。

“轮制法”的出现可以说是制陶业的革命性进步。“轮制法”使得制作陶胚大大加快,胚体也更加规正。一般认为“轮制法”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而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的陶车转动的很慢,这也许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机械装置的认识还不足,或者是当时黏土制成的胚体机械强度还不够,不能承受很快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但毕竟陶器的制作已经开始由纯手工转向机械化制作了。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快轮成型技术就出现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利用快轮成型方法是:将坯泥放在制坯工具上,利用陶车的转动,辅以手工将胚胎拉制成需要的形状,取出晾干。然后在半干的胚体上修胎,挖足,再采用剔刻、划、画、堆塑等方式做出各种文饰图案,最后上釉,这样一件陶瓷器物就顺利成型了。如果是大件器,则需分上下两截分别拉坯,然后用胎浆或胎泥连接成整器。

除了主流的陶车轮制法外,由于一些特殊器型的要求,还有采用其他特别的成型方式。比如采用陶范模制成型。唐三彩的人物,动物等就是这样分两边模制后在合为一体的。还有一种叫雕镶成型法,就是将泥胚先制成胚板,切成适当的条块,再根据要做器物的形状用泥浆把各块胚条粘接起来,最后修理表面而成型。比如一些方型的尊、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成型的。

陶瓷知识:中国古陶瓷成型工艺概说


中国古陶瓷的成型工艺也是随着人们对泥土的认识不断增加而不断发展进步的。在上古的时候,人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于是开始有意识的以泥巴去制作一些日用器物的形状。在这个时候这种以手工形式捏制出来的器物还不能被称做陶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偶然发现了经过火烧制的泥制品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这个时候陶器的制作还是以手工捏制为主。也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先用柳条或者是藤条编制成型,然后再将调稀了的泥土糊抹到这些柳条框架上,再送进火里烧制。但无论如何在商代以前陶制品还是以手工捏制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捏制法”和“泥条盘筑法”。

“轮制法”的出现可以说是制陶业的革命性进步。“轮制法”使得制作陶胚大大加快,胚体也更加规正。一般认为“轮制法”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而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的陶车转动的很慢,这也许是由于当时人们对机械装置的认识还不足,或者是当时黏土制成的胚体机械强度还不够,不能承受很快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但毕竟陶器的制作已经开始由纯手工转向机械化制作了。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快轮成型技术就出现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利用快轮成型方法是:将坯泥放在制坯工具上,利用陶车的转动,辅以手工将胚胎拉制成需要的形状,取出晾干。然后在半干的胚体上修胎,挖足,再采用剔刻、划、画、堆塑等方式做出各种文饰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成型的。

紫砂壶独特的成型工艺


宜兴紫砂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艺术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在素有“瓷器之国”历代名家辈出的中国,宜兴紫砂陶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中独树一帜,异彩四放,它己成为广大陶瓷工作者和紫砂陶爱好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宜兴紫砂陶有关科学知识为目的,对宜兴紫砂陶生产工艺进行探讨。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手工、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其中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艺的关键则是脱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谓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对已接上颈、脚、嘴、把手的壶口、身、盖的表面,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它的作用在于:紫砂熟泥颗粒大小不一,成型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在精加工过程中,用上述工具将坯体整平,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坯面平整光润。这时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而内壁面虽在打拍泥片时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颗粒之间相对疏松,烧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状,而疏松的内部呈现一定的气孔率。

紫砂壶造型别致多样。为不使它沦为一般的釉陶,以及历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都需经过成型精加工来求得。同时,精加工也是提高坯体粘度的重要手段。例如大型圆条壶,壶口壶盖各有24条筋瓤对称。由于加工精细,烧成后壶盖任意调换方位,都能与壶口相吻。工艺水平高的紫砂壶,口盖准缝严密,二者之间的空隙(或称位移公差)一般都在0.5mm以内,是其它任何陶瓷茶壶类所无法比拟的。瓷器茶壶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于紫砂壶精度高,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成为紫砂壶泡茶不易发馊变质的原因之一。

陶瓷成型


在叙述在坯体上上釉,即施涂料的方法以前,先谈谈瓷器是怎样成形的。这个工作首先在景德镇最不繁华的地方开始,在那被围墙围绕着的境域内有庞大的作坊。在每条棚板上并摆着土坯。围墙内有无数工人在从事各自专门的劳动。一件瓷坯,在被运出这座工场到窑房的过程中,至少要经过二十余人之手,但是,并不发生任何混乱的现象。也许,这种劳动分工能使制瓷操作极为迅速地进行。

第一道工序是重新纯化所购入的白不子和高岭,排除渣滓。因为在所出售的白不子和高岭中往往混有一些渣滓〔日文无此句〕。将白不子粉碎,倒入盛满水的缸内,用大搅泥棒拌匀,放置顷刻,取出浮在表层的物质,接前述的方法继续处理。至于高岭碎块则无需经过粉碎,而直接倒入粗格篓,浸于盛满水的缸内。这样,高岭就很容易地溶解。篓内留下的残渣要倒掉。一年之内,这些残渣便结成潮湿的白色大砂堆。由于它妨碍工作,必须把它清除出工场。把白不子和高岭两种原料按上述方法制备之后,尚须进行适宜的配合。要作细瓷,则将高岭和白不子等量相配;要作中等瓷,则高岭和白不子的配此为四比六。但高岭和白不子的配比最小为1∶3。经过第一道工序的处理后,将所配制的泥浆倒入大坑内。整个坑由石块和水泥砌成。在抗内,工人将泥浆连压带捏,直至结块为止。这是非常激烈的劳动。从事这种劳动的基督教徒没有功夫参拜教堂;找不到人代替是不允许去教堂做礼拜的,因为,只要这道工序的劳动一停止,其他一切工序劳动也随着停止。从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团泥任意割取泥块,把它舖在大石板上,向各个方向进行捏练。这时要特注意,勿使空隙和杂质留在里面。即使有一根毛髮或一粒砂子,也会使瓷器的制作归于失败。若不充分捏练泥块,瓷器就会龟裂、破裂、坍塌、甚至会变形。对于瓷器的成形,或是采用轆轤,或是采用尃门的模型。成形后用泥刀进行修坯。对于普通瓷器〔日文:圆器〕的形成,采用第一种方法(辘轤成形)如一个杯坯,当它从轆轤上离开时,只不过像未完工的圆帽,就是说,在未用模型定形以前很像帽子的上部。工人首先按一定的直径和高度进行修坯,其速度很快,几乎一着手操作就完成。修一板坯的工钱为三个“德尼埃*”(denier)。每条板上摆二十六个杯坯,这时的杯坯底足,只不过是一块具有一定直经的泥巴而已。等坯经过干燥而变硬之后,即修坯结束后,才用泥刀挖底足。下面谈谈实际操作。粗坯一离开轆轤,就立即被送到第二个工人手中,置于坯板上,不久传给第三个工人。他把坯置于模型上进行印制和整形。这种模型是安置在一种旋转装置上的。第四个工人用泥刀进行修坯。这时要特别注意口缘,尽可能修得薄些,以使之获得一定的透明度,杯坯要修数次。在修坯过程中,如果坯体太干,就用水稍润湿,以防止裂纹出现。脱模时,顺着模型旋转的方向轻轻转动,避免紧压一边,否则坯体就会挤瘪或变形。听人说,一件瓷器,直到烧成为止,要经过七十之手。亲眼看到这些真实情况后,我才相信。我常常把这些大作坊比作是一种阿列奥帕捷**(Aveopage),藉以说明,造就第一个泥人的神,他的双手也造出了我们,并把光荣和耻辱赐给了我们。大件瓷件是分两次制作的。三、四个陶工支撑着辘轤的边缘成形坯体的一半,然后把它和快要变于的另一半相接合。为了接合这两块坯体,采用制瓷原土。使用这种土时,要往里面掺水,把它制成泥浆或糊。接合后成形的整坯体,在全干燥后要用泥刀修整内外面的接合处,然后进行上釉,消除接痕,使坯体匀称。把它制成泥浆或糊。接合后成形的完整坯体在完全干燥后要用泥刀修整内外面的接合处,然后进行上釉,消除接痕,使坯体匀称。把、耳等其他附件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粘上去的。使用模型或以手工制作欧洲人订作的那些带槽的瓷器、禽兽,奇异的偶人,偶像半身像和其他类似的瓷器时也采用此法。这类瓷器是由三、四个部份拼凑起来的。然后,以挖凿,研磨等用的专门的工具精修坯体,并寻找模型中感觉不到的各不同的线条〔日文:使用模型所难以做到的挖凿,研磨等用的适宜的工具精修坯体〕。花草和其他装饰是不可能作成浮雕形式,而是用印子或模子在瓷坯上摁压出来的。另外,也有把事先制备的浮雕粘附于坯体的方法,就像衣服上的金边装饰一样。*法国古货币的名称。一译者**Areopage,即Areiospagos(阿列依奥斯·帕格斯),是神话中的杀戮之神阿列斯盘居的山岳;也是希腊雅典市的一座山丘的名称.据传,古时在这座山丘,根据国王召开的会议实行刑事裁判。《新约全书》上说:纪元五十三年,使徒保罗(基督的第十二第子)作了关于“不可认识之神”的说教,使该会议议员迪奥奴西欧斯改宗。

古今陶瓷生产工艺区别分析


古代的陶瓷制作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相对独特的工艺习惯,不同时期烧制的陶瓷器也就各具特色。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古代陶瓷生产工艺。

古瓷泥料用水碓舂制或用石碾压制,故颗粒粗,烧成后胎质不够致密,孔隙多;现代泥料用机械粉碎,真空炼泥,烧成后胎质致密,几乎无孔隙。

器物成型工艺。古代陶瓷器的制作曾使用多种方法成形,如盘条法、模合法、拼接法、拉坯法等,但单论瓷器生产,除方形或多边形器用拼接法(俗称“镶器”)外,一般圆形器物无论大小高低皆常用拉坯法成形,直到近代才出现注浆成形法。因此,凡隋唐以后的圆形立件器物如酒壶、花瓶、尊、罐等若用模制法或注浆成形者,大抵皆为赝品。

修足工艺。古代瓷器中除立足器(如三足、四足鼎;三足、四足炉;多足砚)、汤勺等以外,一般圆器和琢器都要以器底同台面接触放置,这就出现了对底部的加工和修削,也就出现了平底、凹底、圈足等不同形状。由于社会审美意识和工艺技术的社会习惯性作用,历史上对古瓷足底的处理是有规律可寻的,这也就为我们鉴定古瓷的时代提供了一个方面的依据,使我们可以根据被鉴定物的器足特征进行有利于综合结论的鉴定。大体说来,唐代较早时期流行饼形足,中唐前后出现玉璧底,往后变为环形足,至唐末开始出现浅圈足。自五代开始圆器流行圈足,虽然高、低、厚、薄、尖、圆各有不同,但仍然可以找出带有时代性的规律。

陶瓷型铸造技术的分析及研究


陶瓷型铸造是以耐火度高、热膨胀系数小的耐火材料为骨架,用经过水解的硅酸乙酯为粘结剂的陶瓷型浆料,在催化剂作用下,经灌浆、结胶、硬化、起模、喷烧和焙烧工序制成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的陶瓷铸型。现在还发展了一种无焙烧的陶瓷型工艺。基于rp技术的陶瓷型铸造技术,采用rp制作的零件原型,因此具有以下优点:

①不受零件复杂程度的限制。

②铸件表面光洁,尺寸精度高。

③模型的细微部分能被完整的刻划。

④不受铸造合金种类、铸件大小限制。

⑤模样由cad数据控制,修改方便。

石膏型铸造是以特定配方的石膏浆,依rp原型制作成石膏型铸造模样,其尺寸精度高、表面平整,适宜制造形状复杂的薄壁的铝合金铸件。由于石膏型透气性差、导热性差,故常用负压辅助浇注法铸造。

消失模铸造(epc)是用发泡聚苯乙烯材料制作铸件模样。在浇注时,模样气化而消失,实现铸造过程。这项50年代后期开发的工艺,在复杂形状铸件(如内燃机缸盖)制作中起了很大作用。国内也广有应用,它具有以下优点:

①近无余量,精确成形,不但改善加工过程,产品轻量化,甚至有利于本身工作性能。

②铸造过程容易实现清洁生产(无公害排放、低噪声、无粉尘排放)和自动化生产,生产线设备投资可减少30~50。

③为铸件结构设计提供充分的自由度(无须拔模斜度,孔、洞可直接铸出等)。

涂层转移精密铸造是通过涂层转移,将铸件模样上的细节完全均匀地复制在铸型上,改善铸件表面粗糙度和尺寸精度的铸造方法。与熔模铸造相比,没有蜡模变形引起的尺寸偏差。与陶瓷型铸造相比,尺寸精度高,铸件易清理。

精密铸造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直接铸造复杂形状及薄壁的零件,如铝合金的发动机缸盖、进气歧管和铸铁的曲轴、缸盖、变速箱壳体、排气管等。另一个则是制造各类模具,如压铸模、热锻模、冲压模等。

激光焊接与切割技术在连接与切割技术方面,重点发展了电子束焊接、水下焊接与切割、逆变焊接电源等。在热处理及表面改性方面,已基本掌握或推广应用了可控气氛热处理、真空热处理、低温化学热处理和激光表面合金化等。

由于激光器具能量集中,焊接和切割效率高,采用材料与工艺光纤可以方便地将能量传送到任意的指定部位,由机器人握持灵活且定位精确,柔性大,所以近年发展迅速,广泛用于切割下料、板料缝焊、冲压件修边切孔、点焊等工序,并能对其运动轨迹、姿态、速度及激光参数等进行离线规划和实时控制。

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


罗日军在陶瓷生产过程中釉面针孔和气泡是陶瓷生产中的主要缺陷之一。其降低了制品的透明度和釉面光泽度,影响了产品的表面质量,降低了产品的质量等级,提高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职工的收入,而且还影响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效益。而釉面针孔和气泡产生的原因牵涉面极广,所以如何尽可能地减少釉面针孔和气泡缺陷,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也一直困扰着各陶瓷生产厂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全方位阐述了陶瓷釉面针孔和气泡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克服方法,供同行参考。

1.泥釉用原料方面产生釉面针孔和气泡的原因如下:

1.1.原料中含有的有机物和碳素过多,如果这些有机物和碳素由于升温过快、氧化温度过低、氧化气氛不足等原因,在氧化分解阶段没有完全反应,而在高温阶段,釉已经熔融时再反应放出气体,就可能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其反应如下:

C有机物+O2→CO2↑(350℃-450℃)C碳素+O2→CO2↑(约600℃以上)

1.2.原料中含有硫化铁,因为硫化铁没有磁性,所以用吸铁器、吸铁棒没法除去这些杂质,硫化铁氧化反应产生的气体不仅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而且反应生成的Fe2O3还会影响制品的外观颜色,且Fe2O3在高温时又会进一步分解或还原而放出气体容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其反应如下:

FeS2+O2→FeS+SO2↑(350℃-450℃)

4FeS+7O2→2Fe2O3+4SO2↑(500℃-800℃)

2Fe3O3→4FeO+O2↑(1250℃-1370℃)

Fe2O3+CO→2FeO+CO2↑(1000℃-1100℃)

1.3.粘土类原料中所含有的结构水,因为粘土类原料中所含有的结构水的排除温度与其结晶程度、矿物组成及升温速度等因素有关,如升温过快等操作不当的原因也可能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陶瓷生产中常用的几种含有结构水的原料的脱水温度分别为:高岭石类粘土400℃—600℃,蒙脱石类粘土550℃—750℃,伊利石类粘土550℃—650℃,叶蜡石600℃—750℃,瓷石600℃—700℃,滑石800℃—900℃。

1.4.原料中含有碳酸盐,因为这些碳酸盐矿物的分解反应一般要在1000℃左右才基本结束,而这时釉已经烧结,甚至熔融,分解反应所产生的气体相对较难排除,所以也较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其反应如下:

CaCO3→CaO+CO2↑(600℃-1050℃)MgCO3→MgO+CO2↑(400℃-900℃)

MgCO3·CaCO3→CaO+MgO+2CO2↑(730℃-950℃)

4FeCO3→2Fe2O3+3CO2↑(800℃-1000℃)

1.5.如果原料中含有较多的硫酸盐和高价铁,则非常容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因为这些硫酸盐和高价铁在氧化气氛中要在高于1200℃以上的温度下才进行分解,在还原气氛中也要在高于1080℃以上的温度下才进行还原分解反应,而此时坯体已经有液相存在,釉面已经开始融化,反应所产生的气体较难排除,所以非常容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其反应如下:

MgSO4→MgO+SO3↑(>600℃)

CaSO4→CaO+SO3↑(1250℃-1370℃剧烈)

Na2SO4→Na2O+SO3↑(1200℃-1370℃)

2Fe2O3→4FeO+O2↑(1250℃-1370℃)

Fe2O3+CO→2FeO+CO2↑(1000℃-1100℃)

以上反应在还原气氛中温度为1080℃-1100℃

泥釉用原料方面产生釉面针孔和气泡的相应克服方法如下:

(1)泥釉用原料尽量选择不含有或尽可能少含有硫酸盐和高价铁的原料,也尽量选择不含有或尽可能少含有硫化铁的原料,也应尽量选择那些含有有机物和碳素较少的原料,泥用原料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含有碳酸盐的原料,釉用原料中含有碳酸盐的原料也不宜过多使用。

(2)硅灰石不含有有机物、吸附水及结晶水,所以硅灰石几乎不产生气体,因此用硅灰石代替方解石或白云石配泥、用硅灰石代替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英配釉时,可以减少泥釉中气体的产生量,从而相应减少了釉面针孔或气泡。

2.烧成操作方面产生釉面针孔和气泡的原因如下:

2.1.低温火焰不清,燃烧不充分,造成沉碳素,在高温时随着过剩空气系数的增加或在还原末期、冷却期而被烧掉,从而留下釉面针孔或气泡。

2.2.强还原气氛过浓,强还原时间过长,造成坯釉吸收过多的碳素和碳化物,而这些碳素和碳化物如在还原末期或冷却期而被氧化,从而留下釉面针孔或气泡。

2.3.氧化分解阶段,如果升温过快、氧化温度过低或氧化气氛不足等原因,造成有机物、碳素和硫化铁未被完全氧化而进入了还原期,那么这些有机物、碳素和硫化铁在还原末期或冷却期有可能才被氧化而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2.4.氧化分解阶段,如果升温过快等原因,造成碳酸盐没完全分解以及粘土类原料的结晶水没完全排除,当烧成进入高温阶段后,坯体出现液相、釉面已经开始融化,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无法自由排出釉面,于是便出现了釉面针孔或气泡。

2.5.对于低温快烧的陶瓷,虽然坯内的有机物、碳素、硫化铁和碳酸盐等杂质在釉熔融前都已经完全氧化分解,但由于升温过快,所产生的气体在釉熔融前没能完全排出,在釉熔融后仍有大量的气体排出,这些气体冲破釉面而造成釉面针孔,没能冲出釉面便形成气泡,因升温速度过快,釉也难以拉平气体冲出釉面留下的凹坑,即使延长高温保温时间,仍会在釉面留下釉面针孔缺陷。

2.6.烧成温度不够,使釉料未能充分的均匀流布而造成釉面针孔。

2.7.强制通风,灰粒过多,水蒸汽存在,可能造成釉面针孔或气泡。

2.8.釉面玻化时升温过快或烧成温度过高,釉面产生沸腾而造成釉面针孔或气泡。

2.9.当坯体采用还原气氛烧成时,还应注意两个重要温度点的选择,即由强氧化气氛转为强还原气氛的温度点(气氛转换温度)和强还原气氛转弱还原气氛的温度点。窑内的气氛及其强弱以烟气中的游离氧及一氧化碳的含量而定,游离氧浓度为8%—10%时,称强氧化气氛,游离氧浓度为2%—5%时,称弱氧化气氛;游离氧浓度小于1%时,而一氧化碳的浓度为1%—7%时称还原气氛,其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为2%—6%时称强还原气氛,一氧化碳的浓度为1%—2%时称弱还原气氛。转换温度应根据坯釉配方情况适当选择,转换温度太低或太高,即转换温度太早或太晚都可能造成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还会产生阴黄、烟薰等缺陷。

2.10.烧成气氛对釉面针孔也有很大的影响,氧化气氛可促进釉熔体化学反应的进行和有机物及碳素的燃烧,有利于气体在釉料熔化之前迅速排除,从而避免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而还原气氛则抑制釉料中氧化反应的进行和有机物及碳素的燃烧,致使气体的排出推迟到釉料熔融之后(尤其是锆釉),从而导致釉面针孔或气泡。

烧成方面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的相应克服方法如下:

(1)氧化分解阶段,要保证足够了氧化气氛,升温不宜过快,氧化温度不宜过低,还可以在进入强还原气氛之前,一般使制品在950℃-1050℃附近,于强氧化气氛下适当保温一段时间,以期在釉层玻化前使坯内的有机物、碳素、硫化铁和碳酸盐等杂质尽可能地完全氧化分解,以及结晶水的充分排除。

(2)还原末期,升温速度不宜过快,缩小温差,促使釉充分熔化流布均匀,但又必须防止过火而引起釉面沸腾。

(3)强还原气氛不宜过浓,结束不能太迟,以免造成过多的沉碳,也有利于沉碳等物质早点被烧掉。

(4)窑炉操作人员应根据产品的种类,窑车的装车密度等进行小火操作。窑车装杯类产品的装车密度比装碟、碗类产品的装车密度大,氧化温度可适当高一些,且氧化时间可适当延长些;注浆类产品的氧化温度可比可塑类产品的氧化温度适当高25℃左右,且注浆产品的氧化时间比可塑类产品可适当长些;厚胎类产品应比薄胎类产品的氧化温度适当高15℃,且氧化时间比薄胎类产品可适当长些,这样以使产品(窑车各个部分的产品)中的有机物、碳素、硫化铁和碳酸盐等杂质尽可能地完全氧化分解,以及结晶水的充分排除。

(5)当坯体采用还原气氛烧成时,气氛转换温度因坯釉配方而异,要慎重选择,一般气氛转换温度确定在釉层始熔温度前150℃左右为宜,气氛转换温度太低或太早,因有机物、碳素、硫化铁和碳酸盐没有完全氧化分解容易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还会产生烟薰等缺陷,气氛转换温度太高或太晚,则容易使制品产生阴黄等缺陷;强还原气氛转为弱还原气氛的温度也要根据坯釉配方情况适当选择,一般日用瓷制品在1250℃左右转入弱还原气氛,转换太早易使制品产生阴黄等缺陷,转换太晚,则会增加坯釉吸收的游离碳素而可能使制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

3.泥釉配方方面产生釉面针孔和气泡的原因如下:

3.1.釉料中含有碳酸盐(尤其是石灰石)过多,高温时碳酸盐分解产生的气体,以及碳酸盐分解生成的CaO在烧成过程中容易吸收游离碳素和碳化物,这些被吸收的游离碳素和碳化物随着温度的提高而被烧掉而生成的气体,这些气体如果逸出则可能产生釉面针孔,如果没有逸出则可能形成气泡。

3.2.釉料的高温粘度大(釉料的高温粘度与釉料的颗粒、流动性能和釉料的化学成分有关),使釉下层排出的气体,最初会出现小气泡,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大气泡被熔掉,而小气泡被留下,也会出现釉面针孔或气泡;釉料的高温粘度大,釉料的流动性能也差,使气体逸出釉面时所产生凹坑难以被流平而产生釉面针孔。

3.3.釉料的始熔温度过低,阻碍了气氛渗入到坯体中,从而推迟了坯体中的各种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当釉熔体封闭坯胎后,这些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容易使产品产生釉面针孔或气泡;而釉料过早玻化,氧化分解所产生的气体不易逸出,只能滞留于釉层中而形成气泡,这些气体如随温度的升高而冲出釉面便形成釉面针孔。

陶瓷及工艺茶具的选购


茶文化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即便在灯红酒绿、喧嚣躁动的今天,也总有人倾心那一杯清茶,于清香弥漫之际寻找久违了的安宁与惬意。而集沏茶良器与欣赏佳品于一身的各式茶具,更可以给人带来独特的文化享受。

细腻敦厚的陶瓷茶具

陶瓷茶具在茶具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价格适中而更多地流行于寻常百姓家。具体可分为青瓷茶具、精陶茶具、彩陶茶具等等。青瓷质地细润,釉色晶莹,青中泛蓝,如冰似玉,有的宛若碧峰翠色,有的犹如一湖春水,再加上茶具独特的造型,有的精炼挺秀,有的端庄淡雅,给人以极美的视觉感受。除了运用传统的浮雕、暗刻等工艺手法,釉色上也有娇嫩明润的颜色。而精陶茶具则多洁白无瑕、华丽精致,属于陶瓷新品,兼有陶和瓷的特点。精陶茶具色彩和谐悦目,有的壶身还经过素刻、镶嵌、描金、丝绸印花及化妆土装饰,光彩照人、异常精美。至于彩陶茶具则釉色润厚、绚丽多彩,颜色十分丰富且纯正,观之赏心悦目、乐趣无穷。

陶瓷茶具有一壶四碗一套的,也有一壶六碗一套的,有的还配有托盘。有较好的耐冷热激变的性能和较高的抗冲击强度,比较实用。市场上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造型丰富,款式多样,既有古色古香又有极富现代气息,能适合较多人的品位。

新颖别致的工艺茶具

近些年随着家居装饰的升温,各种工艺品也日渐走俏。而工艺茶具便也应运而生,成为一些人的消费热点。

顾名思义,工艺茶具,既可用来沏茶又极具观赏性,造型常以新、奇、特见长,引人遐思。从材质方面看,有紫砂的、陶制的,也有铜制的或几种材料混合而成,并配有精致的底座或托盘,摆在居家之中,是一件很好的装饰品,于不经意间增添了一份东方艺术品位。一般说来,这类茶具价格并不十分昂贵,百元左右,价格适中,一般的工薪家庭都能接受,因而也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当然茶具并不仅于此,市场上还可见到玻璃的、不锈钢的等等,但款式相对比较简单,价格也更低廉,但无论选择哪种茶具,只要心中平和宁静,那么,茶的馨香、壶的美妙,都会带给您一个不可多得的古典曼妙的世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注浆成型工艺要点及缺陷分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注浆成型工艺要点及缺陷分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工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