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如何鉴别瓷器釉质量 > 导航 >

如何防止缩釉

如何防止缩釉

如何鉴别瓷器釉质量 如何鉴别窑变釉瓷器 如何鉴别明代釉里红瓷器

2020-06-27

如何鉴别瓷器釉质量。

釉层卷曲、结块、脱离坯体的现象一般称为缩釉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补救的办法的用湿海绵擦掉坯面上的灰尘。建立除尘间,避免灰尘落坯。若施釉需要适当增厚,可在釉料中添入少量(3%)的膨润土。釉下彩绘易产生缩釉缺陷,因为釉下彩绘的彩料类似于釉下留存了尘灰。针对这种情况,可在釉下粉料中混入少量的釉浆,或者少量的阿拉伯树胶。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因此,这类釉一般适宜在未素拍打的生坯上。为了适应在素烧坯件上使用,可在釉料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如煅烧过的粘土和瓷土以及方解石等非塑性原料量。加入的非塑性原料量等于减去了一定的塑性原料量。此外,用手指轻轻地摩擦干燥的釉面,使釉面变得光滑,也有助于消除一些釉面裂纹。在釉面干燥尚未达到要求时,加热过快也易产生堆釉的缺陷。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缩釉


缩釉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

缩釉形成的原理

一般来说,在陶瓷釉面上所显示的缩釉缺陷可在烧成前或烧成中引起。通常,在达到瓷器的烧结温度时,釉料应该完全液化并流动均匀地覆盖表面。当釉溶化后,陶瓷的某些部位没被釉料覆盖导致了在烧成后的产品某些无釉部位。如果釉特别稠(粘度大),在烧成中它就不能平滑地在产品表面流动。在某些地方,釉料就会聚集成堆或有时会在釉面出现大量裂纹。实际上,这些并不是裂纹,只是釉料没有流动。当釉料由于表面张力的不能很好地流动,釉料不能流动到的部位便显露出坯体,就会产生"缩釉"。有时当釉表面趋向于聚集或卷缩时,整个釉面层会裂成釉珠状。

形成缩釉的几个原因:

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缩釉。

(1)釉料干燥时收缩过大;

(2)釉料颗粒过细;

(3)釉层过厚;

(4)釉料熔融时的粘度和表面张力

(5)釉料对坯体表面较弱的附着力;

(6)不正确地使用釉料;

(7)坯体方面的原因;

(8)烧成温度、烧成条件以及窑炉的气氛;

(9)釉料中所加入的色料的影响;

(10)釉料的化学组成;

(11)坯釉之间的结合力;

(12)ZnO的影响。

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缩釉与爆釉


缩釉与爆釉是瓷器研究的一个小课题,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缩釉和爆釉与原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有直接关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瓷器的鉴定有一定的帮助。

缩釉的形成曾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因胎体上粘了油污,所施釉面无法覆盖胎体而引起缩釉。另一说法是烧窑时冷却过快而引起缩釉。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均有误。前者,瓷器的烧制温度为1200°C以上,而油污在500°C已蒸发,此时釉料尚无熔融,无法引起缩釉,此说难以成立。后者,窑内瓷器的冷却是胎釉同时冷却,冷却快大多是产生釉裂或胎釉同时爆裂。热胀冷缩是一较普遍的物理现象,冷却能缩釉,但它是整体冷缩不是引起缩釉点的主要原因。

瓷器的胎体主要是经过瓷土(或瓷石)与高岭土粉碎、漂洗、沉淀加工而成。瓷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高岭土的成分中氧化铝的含量稍高一些。瓷釉由石英、云母、钠长石等物质组成,自然界里称作釉果,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硅酸盐,但瓷釉中还加一些碱性助熔剂。除此之外,明清瓷器中一般都加入了由草木灰和氧化钙加工而成的釉灰。

瓷器的釉面有高温釉与底温釉之分,但我们却很少研究高温胎与底温胎的区别。高低温胎体的温差不大,一般为100°C左右。高温胎的胎体中的氧化铝的成分较高,它的烧结温度在1280°C-1330°C之间。由于温度高,胎体大多能烧成我们所说的糯米胎,胎体晶莹、透亮。如果胎体内加入少量的含氧化钛成分,那么胎体就显出玉白色,有玉质感。

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青白釉料,就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鉴赏这种瓷器的釉面时我们能在放大镜下看到大小不等的多层气泡,小气泡托着大气泡。以上现象在明代和清早期的瓷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民窑瓷器更多,可以作为鉴定瓷器的一个参考。此外,另一种情况也能产生缩釉点,主要是胎体坯子落了灰尘,上釉前没吸干净,灰尘的小颗粒可引起缩釉,但这现象很少出现。原因一是坯子上釉前都有一个“上水”的步骤,灰尘很少,二是一般有灰尘,大都是在釉上引起一个黑点而不引起缩釉。灰尘引起的黑点和缩釉点的瓷器大都是民窑,在道光、同治年以后生产的瓷器更多一些。

高温胎与低温胎是相对的,即使低温胎,瓷胎的烧结温度也要1200°C左右。原始瓷大都是低温胎,从胎体不结实、较为疏松的现象看,它的烧结温度应在1200°C以下。这些瓷器胎釉结合不牢固,胎厚釉簿,欠观赏性。

道光以后的瓷器烧结的温度也不太高。主要是康乾盛世后,经济的发展使瓷器民用普遍化。乾隆后期已有五件套作为姑娘的嫁妆,嘉道后盛行。所以瓷土的需求量很大,精细的原料仅能用于官窑。道光以后瓷土质量欠佳,主要是精品高岭土减少,胎中氧化钙的成分增加,降低了瓷胎的烧结温度,一般在1200°C-1250°C烧结固化。嘉道以后在烧制陶瓷用的釉料中增加了碱性助熔剂,在温度近1300°C时釉料熔融,但较前期的粘度低,较稀薄。但这种较稀薄的釉料均匀地渗入烧结的瓷胎中,所烧制的瓷器也很漂亮。此种瓷器胎釉结合尚可,釉面较薄,有的可见胎痕。釉内气泡较小,少有层次感。

为什么瓷器会形成缩釉?


为什么瓷器会形成缩釉?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如何防止辊棒污染瓷砖?


提问:如何解决棍棒易脏及砖面受其污染的问题?

裘会军:钢质辊棒通常被用于窑尾出砖台,其容易脏的原因主要来自套在其上的工业橡胶包皮。

瓷砖出来窑炉后的运行过程中,其背面在辊棒表面上磨擦滚动前行,砖块尚未到达窑尾的拣选工位之前,经由压机的压缩空气输气管道压力和气缸活塞将窑尾的挡板顶起时,钢质辊棒继续转动并与砖块背面不断发生滚动摩擦,辊棒中被磨损的黑色粉末被粘附在砖块背面的沟槽内。

当第一片砖块在包装机的定位机构定位后,第二片砖进入包装机的定位机构,其背面沟槽中的黑色粉末就撞击并粘附在第一片砖的釉面上,使第一片砖的釉面被擦伤,而且还把从辊棒中磨下来的黑色粉末镶嵌在被擦伤的釉面划缝内,难以去除。

当辊棒上的工业橡胶包皮被完全磨损,而备件又跟不上时,可以为钢质辊棒缠上几圈具有粘性的封箱带,以避免钢质辊棒上被磨耗的黑色粉末屑落到砖块背面的槽沟内。用砖块之间的衬纸也可解决这一问题,但切记使用湿纸及带颜色的纸,否则由于壁砖的吸水率大于10%,可能造成在砖的表面留下污迹。

避免陶瓷辊棒受脏的方法通常是在入窑前的坯体背面涂抹高温氧化铝浆(砖底浆切记钙、铁含量过多),以及用磨管机磨去辊棒上粘结的脏物。对泥坯刮边、清洁砖底粉尘等措施可进一步避免辊棒受脏

瓷器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那么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


瓷器的缩釉缺陷是怎么形成的?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那么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陶瓷文化:如何防止买到假冒的清代瓷器


我国很早时候就开始制造使用陶瓷,历朝历代仿制前朝瓷器的现象也都有存在,清末民初时候,这种仿制现象尤其突出。如今瓷器收藏热度升温,而赝品充斥的古玩市场让很多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如何防止买到假冒的清代瓷器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必修课。

清朝时期生产的瓷器总的来说,胎质厚薄适中,一些圆形器皿的胎质则随瓷器的不同部位的转折而有厚有薄。康熙时期的瓷器胎质细密坚韧,所以瓷器瓷胎较厚重。雍正时期的瓷器则胎质细腻、润泽、轻薄,白度高。道光时期以后的瓷器则胎体质地疏松,胎体笨重。此外清朝瓷器很少有看见在瓷器腹部或者颈部有接痕。

清朝瓷器的釉面与明朝相比,没有那么厚润光亮。清朝时期瓷器的釉面一般都是很薄的一层,颜色为白中泛青或是青中泛白。清朝瓷器的纹饰图案受到了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官窑瓷器的图案趋于规范化,图案内容丰富、注重细节;民窑瓷器的图案有写实的也有虚幻的意境,取材广泛,用笔豪放。清朝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方艺术对制瓷工艺产生一定影响,很多瓷器的图案纹饰带有西方绘画的风格特点。

清朝早期出产的瓷器和大件瓷器,瓷器胎底多为光滑的砂底。其中顺治、康熙时期瓷器足形样式较多,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景德镇官窑出产瓷器所带表示多为纪年款,民窑瓷器款识则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官窑标识款识手法也很多样,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书写的字体样式也很多:康熙时期多为楷书,较少篆书、雍正时期楷书、篆书都用、乾隆时期多为篆书、较少楷书、同治、光绪、宣统时期则又多为楷书。款识字体外围一般有方框或者圆圈圈起,民窑款识则多为随意乱写,字体潦草。

如何防止瓷砖铺装中瓷片下落


巧匠告诉你瓷砖铺装防下落的绝佳方法

家居要装修,你是否会为铺贴瓷砖时瓷片下落而烦恼?你是否请教过能工巧匠为你支招?

家居装修的第一步,便是根据不同的居室要求来选购瓷砖。例如厨房卫生间的墙面,可选光滑釉面的材质,清洁起来很容易。卫生间则选用防滑的亚光面材质,以免潮湿情况下摔跤。

选瓷砖先要看制作工艺是否优良。买前要检查产品包装箱上是否有厂名、厂址以及产品名称、规格、等级、数量、商标、生产日期和所执行的标准。

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质也是选瓷砖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消费者可以将《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国家强制性标准GB6566-2001》作为一个参考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市场许多产品没有放射性物质检测报告,还有一些即使有也不是国家的抽检报告,而多为送检测试报告或委托检测报告。

瓷砖铺贴小窍门

TIPS:目前瓷砖的品种很多,可以用“看、听、切、水”的诊断法来检验瓷砖的质量

“看”就是在充足的自然光线或日光灯照射下,将砖放在1米远处垂直观察,应看不到明显的釉面缺陷?图案应细腻、逼真,没有明显的缺色、断线、错位等缺陷;背面的底纹、商标等清晰、完整,少有釉迹或缺损;将一批产品垂直放在一个平面上,看看有没有参差不齐的现象;选择一个表面平整的玻璃板、塑料板、桌面或陶瓷砖,把砖的侧边和正面分别平行地紧贴在该面上,观察边的平直程度和面的翘曲程度。也可将两块砖的边紧靠在一起,看看有没有缝隙。

“听”就是用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瓷砖一角,轻松垂下,另一手食指轻击瓷砖中下部,如声音清亮、悦耳为上品,如声音沉闷、涩浊为次品。“切”:就是看瓷砖断片的断裂处。断裂处细密,硬脆,色泽一致的为上品。“水”:将水滴在瓷砖背面,水散开后浸润得慢的瓷砖密度大,视为上品。

面积计算

购买前应计算出需要铺贴的面积。据专家介绍,不少建材店备有换算图表,根据面积即可查得所需的瓷砖数量,或者根据贴瓷砖墙面的高度和宽度,即可查出瓷砖用量。同时,瓷砖包装箱上也会列明一箱瓷砖可铺贴多大面积。粗略计算起来,80平方尺面积可按640块4.25寸的瓷砖或320块6寸的瓷砖计算。因铺贴时会有损耗,算出总数之后,还要再加上备用数量。

对瓷砖不在行的消费者应该事前多咨询,现场多问多比较。不要只单顾美观或者单纯从价格上考虑。各箱瓷砖的颜色会有差异,在铺贴前要充分混合,最好购买同一批号的箱装瓷砖。

市场上瓷砖可以按平方米出售或者论块购买。在十里河陶瓷一条街上有200多个经销商,大宗购物的消费者有可能以批发价购买,而建材超市里的瓷砖可以按块购买。

提示:买瓷砖提防被掉包,一定要注意逐个拆箱验货,而且要看着装货上车。一些商家给你看的是一等品,提货提的就成二等品了。另外还要防止装修工人既当托儿,又当挡箭牌的情况出现。

科学铺装

贴砖前应先清理基层,如墙面上有石灰膏、乳胶漆、壁纸等装饰物,或地面上有污物,一定要清理干净,否则水泥砂浆与基层粘结不牢;另外,如果墙体自身有裂缝,应做妥善处理后才可贴砖,以免日后基本结构裂缝变大导致墙面砖开裂或脱落;还有,对于平整度或垂直度差距太大的地面、墙面,还要用水泥砂浆进行找平处理。铺前还要比较瓷砖的色彩差异。

其次,墙面砖要充分浸水。因为墙面砖有着较高的含水率,在粘贴时必须考虑到它的这一特性。贴砖前基层应充分浇水湿润,瓷砖也应在水中浸泡至少20分钟后充分阴干方可使用。否则,砂浆中的水分被干燥的基层和瓷砖迅速吸收而快速凝结,会影响其粘结牢度。否则,墙砖会从水泥里吸收水分,使水泥无法起到粘贴剂的作用。

铺地砖要用水泥砂浆先将地面铺平,将未涂水泥的地砖铺在地面,敲平后,将水泥浆涂满地砖,铺于地面,四块砖的对角位置齐平。而铺设的顺序也有讲究。贴地面砖应由内向外贴,如地面有坡度或有地漏,应注意按排水方向找坡;墙砖应从下向上铺贴,为美观起见,最底层的砖应后贴。墙砖贴完后再压地砖。另外,一面墙不能一次贴到顶,以防瓷砖自重较大,引起塌落。铺完地砖短时间内不要踩踏。

为迎合追求新潮的消费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工艺方法,例如瓷砖黏着剂、多彩填缝剂、留缝铺装等。瓷砖黏着剂(也叫干贴法),瓷砖不需预先浸水基面不需打湿,只要铺装的基础条件较好就可以,使作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如何防止缩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如何防止缩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如何鉴别瓷器釉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