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西夏瓷器的纹饰题材

西夏瓷器的纹饰题材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古代瓷器几何纹饰

2020-07-06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西夏瓷器的纹饰题材与中原北方诸窑瓷器大体相似,有动物、植物和人物,图案多样,构图完美和谐。

(一)植物纹饰

1.牡丹纹

牡丹被人们视为富贵的象征。宋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所以,牡丹花又称富贵花。西夏在经瓶、扁壶、罐、盆、钵、盘和碗等器物上剔刻或模印大量牡丹花。花纹有折枝、缠枝和交枝三种。西夏陵出土的牡丹纹盘,盘内模印三枝交枝牡丹,枝头缀以怒放的花朵,花朵两俯一仰,宛如牡丹池中盛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同时出土的牡丹纹碗,碗内模印两枝牡丹,一俯一仰,两花相对,婀娜俊俏。磁窑堡窑址出土的牡丹花纹瓷器多为剔刻技法,其中折枝牡丹在开光内,以一朵花为最多,也有两朵或三朵的,枝叶舒展,花姿各异;缠枝则无开光界限,布满整个画面,如在扁壶上用一花枝曲折缠绕四个花朵,枝叶相互缠绕,花叶纷披,俯仰有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出土的西夏酱釉剔刻花罐,图案上的缠枝牡丹呈宽带状布满罐腹。回民巷窑址内更是出土了不少单模凸印的牡丹花纹碗和外壁阴刻牡丹花纹的碗状印模。

总之,牡丹花纹是西夏瓷器中最常见的纹饰,体现了西夏人民对牡丹花的情有独钟,这也可能与牡丹花雍容华贵,象征着幸福美满有关。

2.莲花纹

我国人民自古即喜爱莲花,同时,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所以莲花在西夏瓷器、建筑材料中多有出现。西夏经瓶常见剔刻鹿衔莲花纹。在盆内壁也有剔刻莲花现象,磁窑堡出土白釉盆内壁剔刻串枝莲花水波纹,盛开的莲花茎蔓相连,似在水中飘浮荡漾。建筑材料中多在滴水表面饰莲花。

3.菊花纹

菊花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同样也受到西夏人的喜爱。磁窑堡窑出土的经瓶,在开光内剔刻有折枝菊花,花朵硕大,刻工纤细秀丽。西夏陵出土的六格菊花纹盘,六条棱将盘内壁分为六格,每格模印一折枝瘦叶菊花,盘底为四瓣四叶团花纹,其造型、印花、青绿色釉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制作精细工巧、装饰俊秀之感觉。

4.葵花纹

葵花纹饰在中原各窑较少见,磁窑堡和回民巷等西夏窑址并未出土葵花纹瓷器,仅在西夏陵建筑遗址中有少量器物发现。如陵区北端建筑遗址中出土的葵纹盘,盘内壁刻划葵花纹,两葵两叶,两花相对;葵纹碗内壁刻葵花纹,一叶两花。葵纹盘、碗均施青绿色釉,釉质晶莹透明,而纹饰用笔简练,线条明快,显示出西夏工匠较高的技艺。

(二)动物纹饰

1.鱼纹

鱼字因与多余的“余”同音,所以鱼就具有了丰收、富裕的意义,并广泛用于瓷器装饰上。磁窑堡、回民巷、西夏陵等西夏窑址或遗址中都出土有鱼纹盆,可见鱼纹在西夏瓷器纹饰中的重要地位。西夏鱼纹盆内口下刻一带卷草纹,其下,刻划水波鱼纹。水波鱼纹一般刻三条游鱼,相互追逐,鱼纹与水纹巧妙结合,产生了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2.鹿纹

同样,鹿字与福禄的“禄”同音,故鹿也成了吉祥的象征。西夏鹿纹有两种,鹿衔牡丹花和鹿衔莲花。如磁窑堡标本褐釉经瓶,主体图案为一只长着长角的鹿奔跑在花丛中,并回首顾盼,嘴衔牡丹花,体态生动。伊金霍洛旗西夏窖藏发现的一件褐釉经瓶,在腹部剔刻牡丹花纹之下又剔刻一只梅花鹿,回首作惊恐状,口吐云雾。鹿纹与表示祥瑞的花草结合在一起,既好看又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3.狩猎图

仅见于磁窑堡窑址出土的一件深腹瓶上。瓶腹刻一周送葬狩猎图。图中间刻有一马,鞍上立幡旗,马前有一狗在奔跑,狗左前侧为一猛禽(海东青)在抓一鹅,右前方有一惊慌奔逃的小兔,马后有一高靴,内插长竿前挑一灯,靴后另有一灯。

(三)人物纹饰

人物纹饰仅有婴戏纹一种。婴戏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故宋、辽、金、西夏在剔刻花瓷器中多有此题材。磁窑堡窑出土的深腹罐片上剔刻的婴戏纹,婴儿肥头大耳,两眼凸起,炯炯有神,简洁的线条表现了婴儿天真幼稚之态。碗模中的婴儿则头梳“冲天槌”,攀缘在牡丹花丛中,体态活泼,惹人喜爱。

(四)边饰

除上述主要纹饰外,作为边饰还有不少,如卷草纹、几何纹、钱纹、水波纹、卷云纹和山形纹等亦比较常用。

1.卷(花)草纹

在一条连续不断的“S”形波状主茎上,饰以各种花卉、枝叶或其他装饰纹样,构成一个以图案化的藤蔓植物为主的装饰带。卷草纹在西夏瓷器边饰中数量最多,有卷草、卷枝、卷叶和花草等纹样,多饰在盆、碗的内壁近口处。

2.卷云纹

像一朵朵翻卷的白云,多饰于经瓶腹部下边。

3.几何纹

有Z字形、山形和波浪形等,连续不断,呈一带状,在盆的内口和经瓶腹下边亦间有此边饰。

4.钱纹

盆内口部有此装饰,也有用作主体纹饰的。

另外,西夏瓷器纹饰还有剔刻藻井式图案、点彩菱形和梅花纹、刻划弧纹和模印石榴花纹等。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西夏瓷器纹饰分类


西夏瓷器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原磁州窑系影响,并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创建发展出粗犷质朴,极具党项民族特色的瓷器。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西夏瓷器纹饰的分类。

西夏瓷器的纹饰简洁、手法粗犷,民族特征鲜明。西夏瓷器的纹饰大致可分为四类:植物纹饰、动物纹饰、人物纹饰、边饰,下边我们将分别介绍。

(一)植物纹饰

1 牡丹纹

牡丹被人们视为富贵的象征。宋周敦颐《爱莲说》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所以,牡丹花又称富贵花。西夏在经瓶、扁壶、罐、盆、钵、盘和碗等器物上剔刻或模印大量牡丹花。花纹有折枝、缠枝和交枝三种。西夏陵出土的牡丹纹盘,盘内模印三枝交枝牡丹,枝头缀以怒放的花朵,花朵两俯一仰,宛如牡丹池中盛开的牡丹花交织在一起。同时出土的牡丹纹碗,碗内模印两枝牡丹,一俯一仰,两花相对,婀娜俊俏。磁窑堡窑址出土的牡丹花纹瓷器多为剔刻技法,其中折枝牡丹在开光内,以一朵花为最多,也有两朵或三朵的,枝叶舒展,花姿各异;缠枝则无开光界限,布满整个画面,如在扁壶上用一花枝曲折缠绕四个花朵,枝叶相互缠绕,花叶纷披,俯仰有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出土的西夏酱釉剔刻花罐,图案上的缠枝牡丹呈宽带状布满罐腹。回民巷窑址内更是出土了不少单模凸印的牡丹花纹碗和外壁阴刻牡丹花纹的碗状印模。

总之,牡丹花纹是西夏瓷器中最常见的纹饰,体现了西夏人民对牡丹花的情有独钟,这也可能与牡丹花雍容华贵,象征着幸福美满有关。

2.莲花纹

我国人民自古即喜爱莲花,同时,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所以莲花在西夏瓷器、建筑材料中多有出现。西夏经瓶常见剔刻鹿衔莲花纹。在盆内壁也有剔刻莲花现象,磁窑堡出土白釉盆内壁剔刻串枝莲花水波纹,盛开的莲花茎蔓相连,似在水中飘浮荡漾。建筑材料中多在滴水表面饰莲花。

3.菊花纹

菊花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同样也受到西夏人的喜爱。磁窑堡窑出土的经瓶,在开光内剔刻有折枝菊花,花朵硕大,刻工纤细秀丽。西夏陵出土的六格菊花纹盘,六条棱将盘内壁分为六格,每格模印一折枝瘦叶菊花,盘底为四瓣四叶团花纹,其造型、印花、青绿色釉浑然一体,给人一种制作精细工巧、装饰俊秀之感觉。

4.葵花纹

葵花纹饰在中原各窑较少见,磁窑堡和回民巷等西夏窑址并未出土葵花纹瓷器,仅在西夏陵建筑遗址中有少量器物发现。如陵区北端建筑遗址中出土的葵纹盘,瓷盘内壁刻划葵花纹,两葵两叶,两花相对;葵纹碗内壁刻葵花纹,一叶两花。葵纹盘、碗均施青绿色釉,釉质晶莹透明,而纹饰用笔简练,线条明快,显示出西夏工匠较高的技艺。

(二)动物纹饰

1.鱼纹

鱼字因与多余的“余”同音,所以鱼就具有了丰收、富裕的意义,并广泛用于瓷器装饰上。磁窑堡、回民巷、西夏陵等西夏窑址或遗址中都出土有鱼纹盆,可见鱼纹在西夏瓷器纹饰中的重要地位。西夏鱼纹盆内口下刻一带卷草纹,其下,刻划水波鱼纹。水波鱼纹一般刻三条游鱼,相互追逐,鱼纹与水纹巧妙结合,产生了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

2.鹿纹

同样,鹿字与福禄的“禄”同音,故鹿也成了吉祥的象征。西夏鹿纹有两种,鹿衔牡丹花和鹿衔莲花。如磁窑堡标本褐釉经瓶,主体图案为一只长着长角的鹿奔跑在花丛中,并回首顾盼,嘴衔牡丹花,体态生动。伊金霍洛旗西夏窖藏发现的一件褐釉经瓶,在腹部剔刻牡丹花纹之下又剔刻一只梅花鹿,回首作惊恐状,口吐云雾。鹿纹与表示祥瑞的花草结合在一起,既好看又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3.狩猎图

仅见于磁窑堡窑址出土的一件深腹瓶上。瓶腹刻一周送葬狩猎图。图中间刻有一马,鞍上立幡旗,马前有一狗在奔跑,狗左前侧为一猛禽(海东青)在抓一鹅,右前方有一惊慌奔逃的小兔,马后有一高靴,内插长竿前挑一灯,靴后另有一灯。

(三)人物纹饰

人物纹饰仅有婴戏纹一种。婴戏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故宋、辽、金、西夏在剔刻花瓷器中多有此题材。磁窑堡窑出土的深腹罐片上剔刻的婴戏纹,婴儿肥头大耳,两眼凸起,炯炯有神,简洁的线条表现了婴儿天真幼稚之态。碗模中的婴儿则头梳“冲天槌”,攀缘在牡丹花丛中,体态活泼,惹人喜爱。

(四)边饰

除上述主要纹饰外,作为边饰还有不少,如卷草纹、几何纹、钱纹、水波纹、卷云纹和山形纹等亦比较常用。

1.卷(花)草纹 ——在一条连续不断的“S”形波状主茎上,饰以各种花卉、枝叶或其他装饰纹样,构成一个以图案化的藤蔓植物为主的装饰带。卷草纹在西夏瓷器边饰中数量最多,有卷草、卷枝、卷叶和花草等纹样,多饰在盆、碗的内壁近口处。

2.卷云纹——像一朵朵翻卷的白云,多饰于经瓶腹部下边。

3.几何纹—— 有Z字形、山形和波浪形等,连续不断,呈一带状,在盆的内口和经瓶腹下边亦间有此边饰。

4.钱纹 ——盆内口部有此装饰,也有用作主体纹饰的。

另外,西夏瓷器纹饰还有剔刻藻井式图案、点彩菱形和梅花纹、刻划弧纹和模印石榴花纹等。西夏瓷与较之稍早的辽瓷一样,在中国陶瓷收藏品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好好研究。

玉溪窑瓷器的纹饰题材与特征


玉溪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所以它的内容与景德镇一样,带有鲜明的民间民族色彩,主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辅助纹饰等,适应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植物题材主要有牡丹、菊花、宝相花、西番莲、秋葵、松竹梅、蕉叶、莲叶、兰花、水草等;动物纹主要有鱼纹、狮子、凤凰、神马、大雁等;人物主要是棋琴书画仕女图和高士图,文字装饰有吉祥语和其它花押记号,还有龟背锦、月华锦、云纹、回纹、卷草纹、水波纹等辅助纹饰。

纹饰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常见缠技式、折枝式、开光式等。纹饰遍布器身,给人繁缛美丽的感觉,但构图严谨,繁而不乱,采用弦纹将图案分隔成多层,层次丰富,每层都是二方连续构图,展开后成为连续不断的长卷,层次主次分明,即主题纹饰突出在显眼的位置,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青花罐、玉壶青瓶往往器身遍布四至六层图案 ,主题纹饰多安排在肩部和上腹部,最多有两组主题纹饰,常见渔藻纹、狮子绣球纹、凤穿牡丹纹、缠技牡丹、折枝牡丹等,碗盘类的主题纹饰则主要在内底心,有的也在外壁,主要是花卉纹。而辅助纹饰多用在瓶、罐类主题纹饰的上方、下方,也就是器物的口部、颈部、下腹、胫足及其它边缘位置,主要是蕉叶纹、水波纹、云纹、卷草纹、莲瓣纹等,碗、盘类的辅助纹饰则主要在口沿内外侧、内壁等,尽管纹饰稍显图案化,缺少变化,但用笔洒脱淋漓,豪放自若,充满了民间生动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

1、植物纹饰

牡丹纹牡丹寓意幸福美满,富贵昌盛,被寓为富贵花,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唐宋以来成为人们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装饰图案,宋代以后的各地瓷窑多采用牡丹纹样,是玉溪窑使用最多和最典型的纹饰。常见的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正面牡丹、十字牡丹等,还有与凤纹组合在一起的凤穿牡丹。缠枝牡丹主要用于碗、盘的内外壁,玉壶春瓶和罐的腹部,枝茎连续,起伏缠绕成一圈,大花大叶,叶子采用一笔点划的实笔涂绘,有的呈葫芦形,有的呈爪形,花朵则先勾画成花瓣轮廓,再在其内涂绘,留有白边。有的花瓣描绘细致,中心为圆花蕊,四边各有团状花瓣,呈现一种鲜艳华丽盛开的情形。折枝牡丹普遍绘在碗、盘的内心及瓶、罐的器身,一般一朵花数片叶,仿佛迎风抖动,充满动感,叶子一笔点划,简洁明朗,花朵有的细致勾画,有的简化成一圆圈内加一点,有的则画成一填实的圆点,而且折枝牡丹往往采用开光的方式,用花形边框圈起来,构图独具韵味。十字牡丹是玉溪窑中常见的纹饰,主要用于碗、盘的内心,表现的是正面开放的牡丹,花蕊简化为圆圈内加一圆点,众多花瓣围住花蕊,但四边各有一细长瓣的明显伸出,致使整个花形呈"十"字形,与景德镇元明时期的宝杵纹相似,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十字宝杵纹。玉溪窑的青花玉壶春瓶罐上的牡丹的纹常常与凤纹组合在一起,构成凤穿牡丹的寓意,象征富贵吉祥。

菊花纹菊,花之隐逸者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菊花常用于表示清高优雅、不屈不挠的文人气节,同时又兼有长寿的寓意,所以是唐宋以来各种器物上常用的装饰题材,是玉溪窑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装饰的部位和形式与牡丹纹一样,主要有缠枝菊、折枝菊和菊瓣三种。缠枝菊多用在碗、盘内外壁,瓶、罐的腹部,折枝菊用在内心,采用青花绘画的菊花纹往往大花大叶,菊瓣为扁形,由里向外旋成螺旋形,具有元代遗风。菊瓣纹多采用印花手法,往往有三层,花蕊在最里边,呈网格状,近似葵花,外面两层为外瓣,都向外伸展,整个菊花瓣呈得富丽华贵,端庄美丽,线条清晰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效果,网格状花蕊具有元代风格。

莲纹莲花是佛教的圣花,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盛,象征“纯洁”、寓意“吉祥”,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被古代文人赋予高雅洁净的内涵,也因此成为各地窑口喜欢采用的纹饰,是玉溪窑的主要纹饰之一。玉溪窑的莲纹主要有缠枝莲、一束莲、折枝西番莲、莲瓣纹等。青花缠枝莲一般装饰于罐、瓶的腹部,手法与缠枝牡丹、菊相似;一束莲纹则有的用青花绘在碗盘内心,有的刻划在碗的内壁,且由几束围成一圈,划工简单随意;折枝西番莲是玉溪窑印花图案的典型代表之一,往往印在盘心,莲瓣饱满端庄,珠圆玉润,线条流畅,美丽繁缛;莲瓣纹则是玉溪窑中最普遍的辅助纹饰,几乎所有的青花罐和玉壶春瓶的胫部都用莲瓣纹进行装饰,莲瓣之间往往紧密排列,形成共用边,有两道轮廓线,即在莲瓣内再加一道略有起伏的线,有的有三道轮廓线,轮廓转角圆润,有的莲瓣内填有如意云头和璎珞纹等,有的莲瓣则草率地简化成几个缠绕的圈,似卷云纹,有的莲瓣纹也采用覆莲瓣的形式装饰于器物的肩部,玉溪窑还有一种多夸张变形的莲瓣纹,往往采用双细划线划花变形莲瓣纹,在青釉碗、盘内壁上普遍出现,有的是直瓣,但大多花瓣呈S形,形成一种螺旋式的流动效果。

蕉叶纹蕉叶纹最早出现在商周的青铜器上,宋代以来被借用于瓷器的装饰,是玉溪窑的主要纹饰之一。主要装饰在玉壶春瓶、双耳瓶等颈部,以蕉叶作二方连续展开,围瓶颈一圈,根部连在一起,蕉叶略呈长三角形,叶尖部呈尖角,叶边为斜弧线,明显加粗,中茎为双线,中间留白,叶脉呈上斜状,玉壶春瓶的颈部几乎都是这种装饰,与景德镇元末明初风格相近。双耳瓶颈部的蕉叶纹往往是双层,即两片蕉叶间再加一片蕉叶,只是比较细狭长且简单,这种两层蕉叶往往上下两组正倒成称。玉溪窑的蕉叶纹也用于装饰盘的内壁,叶片短而宽,但多数经过夸张变形。

松、竹、梅纹松树有长春不老、以及延年的寓意;竹子指虚心向上的君子之道;梅花因冰肌玉骨又被称为群芳领袖,最早出现在元代青花瓷器之上,三者结合在一起,人称"岁寒三友",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境界的写照。玉溪窑中松竹梅结合在一起的不多见,常见分别为一图,组成一组。玉壶春瓶的腹部上绘三个如意形开光,每个开光内分别绘有松、竹、梅,合在一起组成统一的寓意。此外松、竹、梅经常被分开采用,竹子常用在碗、瓶 、罐的主要位置,疏朗的几竿修竹与玲珑耸立的怪石组合成竹石纹,也常和湖景纹给合;松树则皆为松枝,松枝虬劲,松针绘成密集的针状团形,常绘于碗心内;梅树也常被绘画于盘心,枝干古拙苍老,梅花先圈后点,往往留有空白,有的梅树下绘有鸟禽,增加生动气息。

竹石湖景纹是玉溪窑中最为常见的纹饰之一,主要用青花绘在碗的外壁,围碗一圈,表现的是湖畔的美景,陡峭的怪石,疏朗的竹子,如盖的荷叶,大片大片的卷云,还有野草等,极富田园气息。其中有一种是飞檐翘角的二层楼阁在湖畔的云气中若隐若现,云气纹气势旷远,形成一派人间仙境的意境。

此外植物类纹中尚有兰、秋葵、宝相花、太阳花等等。

2、动物纹样

鱼纹鱼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已出现。唐宋时期,被广泛使用在瓷器上,由于"鱼"与"余"谐音,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鱼"来比喻富裕、充足的寓意,并成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纹饰图案,是玉溪窑最典型,使用最广泛的动物纹饰。碗、盘、瓶、罐上都有鱼纹装饰,主要是和水草、浮萍组合成鱼藻纹,碗、盘心的鱼藻纹用一圈青花围住,最常见的是双鱼纹,两条鱼的构图为反转180°,头尾相接,鱼儿造型夸张写意,身体S形曲起,动感十足,鼓目,翘翅,剪刀形尾,鱼脊填实,露白肚,与景德镇常见的双鱼平行或双鱼相反游的构图相比,比较特殊。此外,单鱼纹在碗盘中也常见,鱼儿动感十足,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加上游鱼间点缀飘动的水草,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鱼戏图。青花玉壶春瓶和罐上的鱼藻纹则为二方连续展开图样,一般有两条,有的是三条首尾相接,比盘心的鱼更肥硕,也更为写实,画工更加精细,鱼的各部位更明显,腹部除露白外,有的描成网格状,有的描成平行的斜线,充分体现了玉溪窑对鱼纹的偏爱,鱼儿间的水草、浮萍形状多样,绚丽多姿,衬托出鱼儿的神采。

狮子纹狮子于西汉时自西域传入,被视作祥瑞之兽,后被应用于陶瓷上作装饰纹样,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宋代以来,普遍流行狮子与绣球搭配的狮子绣球纹,也是玉溪窑中的典型装饰纹样之一。装饰的种类有青花和青釉印花两种,青花狮球纹多用在瓶、罐的肩、腹部,三至四只狮子呈二方连续展开,狮子采用写意的笔法,回首曲体,扬蹄飞奔,毛发飘起,追逐绣球,绣球为螺旋纹圆球,上缚美丽的飘带,飘扬缠绕得很远,整个图案生动形象,极富动态,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青釉印花狮球纹主要出现在盘心,造型与青花狮相同,毛发后飘,尾巴上翘,四足扬起,足上腾起云烟,带飘带的绣球形似古钱,位于狮子的身下,图案夸张精妙,具有神秘飘逸的气息。

凤纹凤凰古称瑞鸟,被誉为百鸟之王,是由现实中的多种飞禽走兽组合而成的想象中的神鸟,象征高贵,吉祥,在新石器时代即出现了凤纹装饰,唐宋以来,凤纹成为各窑口瓷器常见的装饰纹样。玉溪窑中的凤纹比较典型,几乎都是与牡丹构成“凤穿牡丹”典型纹样,寓意富贵吉祥,并且凤纹几乎都是一个模式,展翅飞翔,头部回首高昂,美丽的尾部舒展飘逸,精神抖擞,在繁茂 的牡丹丛中飞翔,有百鸟之王的绝代风华,线条流畅自若,神形兼备,主要用在玉壶春瓶和罐的腹部作为主题纹饰。

马纹马是人们喜闻以乐见的动物,被用于陶瓷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上,元代时得到兴盛,但主要是以海马的形式出现,神马在汹涌的波涛中飞奔,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玉溪窑中马纹较少见,目前仅在古窑中发现有多件印花马纹,尽管马回首望天,口中吐出瑞气,脚下有星月装饰,以暗示马的神奇,但整个造型和神态更象一只经过长途跋涉后停下来踌躇不前的民间马,两蹄扬起,马尾下弯,马背上的马鞍清晰可辩,与今天当地的马鞍极其相似,与景德镇描绘的神骏大相径庭,可能融入了窑工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表现了一种当地浓郁的民间生活趣味。

雁纹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常与芦苇相配成芦雁纹,景德镇元瓷上常见一种雁口衔芦苇展翅飞翔的定式,明瓷上则将雁置于芦苇滩汀之上 ,充满一种野逸气息。玉溪窑的雁纹发现较少,有一种青花翔雁纹碗,画的是一只大雁展翅飞翔在天上,头部伸长,左右两侧各有一片祥云,自在高飞,构图简洁明快,意境旷远,线条飘逸潇洒,出神入化,翔雁纹似乎表达了窑工的思乡之情。

3、人物纹饰

人物图案是中国古代常见的装饰纹样,尤其是宋元以来比较盛行,与当时流行的戏曲版画、小说等很有联系,所以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中常见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历史人物和戏曲故事的图案,玉溪窑也学习和借鉴了这种装饰手法,题材主要是琴棋书画仕女图和高士图,用在罐的腹部作主题纹饰,一般采用如意形开光分成连续的四个图案,分别描绘仕女操琴、下棋、读书、赏画等内容,与景德镇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图案比较接近,高士图则是描绘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题材,比如读书、对奕、松下散步、水边远眺等,绘画的人物神形兼备,活灵活现,五官精妙绘出,衣着服饰层次丰富,具体了一种娴熟细腻的绘画技法,可看出明显的学习内地装饰方法的痕迹。

4、文字装饰

在陶瓷上题诗写字作为装饰,在长沙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德化窑等各窑口中都有发现,密切了陶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玉溪窑中的文字装饰主要有“子”、“海”、“王”、“人”、“生”、“化三”、“上”、“元”、“常佳”等,其中“元”和“常佳”发现几件,采用青花书写在盘心,字体秀逸挺拔,笔法精妙,推测是一种吉祥语,表达一种美好的祝福。而其它文字主要是书写在圈足底部,有的是墨书,有的压印上去,有的是用钴料书写而成,未罩青釉,书写简率,随意,估计是为当时的产品所作的记号,可能是窑工的记号,也可能是窑主的记号,也可能是定烧瓷器的货主的记号。

5、辅助纹饰

龟背锦借鉴织锦图案的一种纹饰,是玉溪窑的典型纹样之一,主要出现在青花碗的外壁,往往在碗外壁的上下弦纹之间绘上下两个圆圈,并呈二方连续展开,使整个碗壁分布繁密的由圆圈在内心填圆实点的图案,看似乌龟背甲,故称龟背锦,具有吉祥的寓意。

月华锦出现在青花盘心,图案比较特殊,采用青花留白的方式绘成一朵盛开的花朵,花瓣清晰流畅,似螺旋形,有月华般的美丽,与景德镇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比较相似。

云纹常用在竹石湖景纹中,大片大片如意形云纹缠绕连绵,也有的用在碗、玉壶春瓶、罐的下腹缠绕一圈,作为点缀,有时作为开光装饰的轮廓纹出现,多呈如意形。

回纹常出现在罐的口沿作辅助纹饰,用短横竖线环绕成回字形呈二方连续展开,但在玉溪窑中更多的是分布在盘的口沿内侧,往往简化变形,宽扁,多见横线。

斜线水波纹绝大多数的玉壶春瓶、罐的肩与腹相交处均有,主要由两组相反相交斜线组成,并成二方连续展开,有的还在交叉处点上一圆点象征石子,整个图案就象景德镇水波礁石纹的简化和变形。

卷草纹多用在与水波纹一样的位置,主要用于分隔肩部和腹部的主题纹饰,缠枝相连的草叶二方连续展开,比较细长,连绵不断,让人遐思。

此外尚有杂宝、几何纹等辅助纹饰。

西夏时期的瓷器特点


西夏瓷器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所生产的瓷器毕竟与中原瓷器有所区别。区别表现在常见瓷器局部造型和装饰处理与中原不同,另一方面不少瓷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属性。

(一)西夏瓷器的总体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器物外壁多挂半釉,施釉较薄。白釉碗、盘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则为涩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在宁夏灵武崇兴乡西夏窖藏中出土的112件西夏瓷,器物多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盘和白瓷碟等,内壁光滑,外壁较粗糙,胎细壁薄,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

(二)西夏瓷的民族属性

瓷器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夏瓷在造型、装饰、用途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反映出党项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是比较常见的器物,产量较大,壶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它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上吊挂携带。另外,如瓷钩、瓷铃是游牧民族常需的用具,牛头瓷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瓷骆驼、马、羊、狗等工艺品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物塑像多作秃发状,说明景宗元昊所下“秃发令”在西夏各代均严格执行。磁窑堡窑还出土有力士、擦擦、金刚杵、如意轮、圆形花饰、伞、莲花座、数珠和摩羯鱼脊饰等,这些器物都是佛教中的吉祥物或功德物,反映出西夏境内佛教非常盛行。

辽、西夏瓷器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杯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西夏瓷器的生产受宋、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较大。品种主要有白瓷、黑瓷、青瓷、黑釉剔花瓷等。它们的特点是:瓷胎较粗,多数呈浅黄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纹,釉面不甚光洁,胎釉之间常施有化妆土。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颈瓶、杯、小釜、扁壶等,有些造型与宋、金瓷器相似,也有些具有当地特色。例如长颈瓶,造型与宋悔瓶相仿,但它的特点是小口、折肩、暗圈足,与梅瓶圆肩的做法显然不同。再如扁壶,壶身为圆型,上有小口,除底圈足外,正反两面正中还各有一圈足,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供系绳用。另外,西夏一些盘、碗类器物还有“挖足过肩”(即圈足内侧高于外侧)的做法,也比较有特色。鸡冠壶、穿带壶都是仿游牧民族游牧时放在乌背上用皮子缝制的皮囊壶的造型。

“官”字款镶金口白瓷盘 辽

辽代早期从中原地区虏掠了一批制瓷工匠,建立了自己的制瓷业,这些工匠主要来自定州,因而早期的辽白瓷全仿自著名的定瓷,辽还仿照定州窑建立了目己的官窑。此盘胎质细腻而色白如粉,瓷化程度甚高,内外施全釉,澄明光洁,口镶金边,底刻"官"字则说明是高级的、供御用的官窑产品。定窑人首鱼龙壶 辽 l5Xl9X7.5厘水

通体白釉,壶前端为一少女头像,眉清目秀,头有发髻,颈、臂间有彩带、花朵作贴饰,两手捧一璃首短注;壶身呈一鱼形,尾鳍上翘,身刻细鳞片,两侧各有一欲展翅的飞翼,背部有花冠样的注口,颈部和尾鳍之间有一桥形提梁。这件水注将人及鱼(龙)、鸟、璃等动物混合为一休,构思绝妙,造型奇特,是辽瓷中罕见的造型。 绿釉凤首瓶 辽

辽代陶瓷除白瓷和三彩瓷外,有大量的单色釉器。大多胎质疏松,属于陶胎或接近陶胎,釉质含铅,釉层较厚,色彩艳丽,并以黄、绿色为多。但即此二色,却由浅到深,各有几个层次。另有酱红、深茶诸色,而以酱黑色为少见。绿釉凤首瓶,器形应渊源于唐。通体施翼绿釉,杯式口下面饰凤首,口、目、耳、颈皆具,张喙衔珠,十分生动。肩部又作出颈羽披拂,极见巧思。

辽代瓷器与西夏瓷器的特征特点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的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西夏瓷器的生产受宋、金定窑和磁州窑的影响较大。品种主要有白瓷、黑瓷、青瓷、黑釉剔花瓷等。它们的特点是:瓷胎较粗,多数呈浅黄褐色;白瓷釉面有冰裂纹,釉面不甚光洁,胎釉之间常施有化妆土。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颈瓶、杯、小釜、扁壶等,有些造型与宋、金瓷器相似,也有些具有当地特色。例如长颈瓶,造型与宋悔瓶相仿,但它的特点是小口、折肩、暗圈足,与梅瓶圆肩的做法显然不同。再如扁壶,壶身为圆型,上有小口,除底圈足外,正反两面正中还各有一圈足,壶的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供系绳用。另外,西夏一些盘、碗类器物还有“挖足过肩”(即圈足内侧高于外侧)的做法,也比较有特色。鸡冠壶、穿带壶都是仿游牧民族游牧时放在乌背上用皮子缝制的皮囊壶的造型。

陶瓷文化:西夏时期的瓷器特点


西夏瓷器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所生产的瓷器毕竟与中原瓷器有所区别。区别表现在常见瓷器局部造型和装饰处理与中原不同,另一方面不少瓷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属性。

(一)西夏瓷器的总体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器物外壁多挂半釉,施釉较薄。白釉碗、盘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则为涩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在宁夏灵武崇兴乡西夏窖藏中出土的112件西夏瓷,器物多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盘和白瓷碟等,内壁光滑,外壁较粗糙,胎细壁薄,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

(二)西夏瓷的民族属性

瓷器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夏瓷在造型、装饰、用途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反映出党项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是比较常见的器物,产量较大,壶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它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上吊挂携带。另外,如瓷钩、瓷铃是游牧民族常需的用具,牛头瓷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瓷骆驼、马、羊、狗等工艺品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物塑像多作秃发状,说明景宗元昊所下“秃发令”在西夏各代均严格执行。磁窑堡窑还出土有力士、擦擦、金刚杵、如意轮、圆形花饰、伞、莲花座、数珠和摩羯鱼脊饰等,这些器物都是佛教中的吉祥物或功德物,反映出西夏境内佛教非常盛行。

瓷器纹饰


婴戏纹 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行乐图 即今日俗说的“生活照片”。在园林庭院场景中,有画一人独坐品茶或酌饮赏景,旁衬婢女童仆烹茶或侍立者;有画三五名流雅聚,或合家欢庆者。

渔家乐图 “渔家乐”图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现。有渔夫们边捕鱼边交谈的画面,有渔舟唱晚、渔翁举杯共庆丰收的画面等等,均为表现渔家劳动欢快的场景。

仕女图 仕女图在五彩瓷器上比较常见,有游园的,执扇的,乘凉的,戏婴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画一个仕女。飘逸凌云,形象优美,画笔传神,栩栩如生。

鹤纹 瓷器上的鹤纹初见于唐代,但为数甚少。宋耀州窑青釉碗有双鹤展翅、群鹤飞舞以及飞鹤与古图案相间的画面。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项鹤。因其体形优美,潇洒秀丽,常为文人墨客诗画题材。又因丹顶鹤的寿命可达50一60年,所以绘有鹤纹的瓷器,多用作祝寿的礼品。

鹿纹 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所以也是官“禄”的象征。定瓷双鹿盘,盘面两鹿奔跃在枝叶缠绕的石榴花丛,前鹿回首顾盼,后鹿追赶呼唤。磁州窑瓷枕的鹿纹更多,描绘了小鹿的种种形态,或立、或卧,或奔跑于山间,或漫步于林莽,均极秀美生动。吉州窑小鹿衔灵芝纹,风格则古朴典雅。

花鸟纹 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 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缠枝纹 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牡丹纹 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明清两代的牡丹花纹更加丰富多彩。

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

岁寒三友图 松、竹、梅称“岁寒三友”,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宋以后则常用作瓷器的装饰图。

山水画 在元青花、釉里红中,山水画开始显露头角。明代民窑青花,山水装饰已矗立于陶瓷艺术之林。山川乡气、楼台亭阁、田园风光、庭园小景均饶有情趣,且笔势洒脱,意境深远。清雍正、乾隆以来,多仿宋、元、明、清诸名家绘画笔意。御窑制作大多工整精细,而民窑产品则有明显的装饰性和质朴的民间风格。在画风上,康熙青花、五彩山水画中的山石,山石呈劈开的片状,系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而雍正时期,则逐渐改用“披麻皴”,这是绘画界追随元代四王画派对制瓷工艺的影响。乾隆时期山水画的题材大量减少,而常以西湖十景及私人园钵之类,用写实的手法画在瓷器上。

吉祥纹祥 在古瓷纹饰中,有很大—部分是表示祝福和象征吉祥的;明清以来,特别流行以寓意谐音的方式来体现这一主题,如:鸳鸯——成双,牡丹——富贵,桃子——寿,石榴——多子,松鹤——长寿,喜鹊——喜庆,鹿——禄,蝙蝠——福,鱼——富足有余,鹌鹑——平安,戟、磐、瓶——喜庆平安等等。

同时,某一种花卉与其它花鸟虫鱼相配都能构成多种吉祥图饰。如,蝙蝠、桃子——福寿双全,梅花、竹子、喜鹊——“梅竹双喜”,梅花、竹子、绶带鸟——夫妻“齐眉祝寿”,梅花、喜鹊——“喜上眉梢”,牡丹、海棠一“富贵满堂”,牡丹、月季一“富贵长春”,牡丹、松树一“富贵不老”,牡丹、瓶——“富贵平安”,牡丹、柏树—“富贵高龄”,牡丹、玉兰一“玉堂富贵”,牡丹、白头翁一“富贵白头”等等

御题诗 清乾隆朝盛行,凡是刻有乾隆诗文的瓷器,都评价甚高,因为乾隆本人只对他最喜爱的宋代名窑和其它陶资精品才肯题诗。他一生所作有关瓷器的诗文—百九十九首,这些瓷器一向都视为内廷秘藏。外国人千方百计地想购买此种瓷器,于是刻“御题”的瓷器突然出现;但真品为数极少。

梵文 自明宣德开始,梵文就作为装饰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的画面上;嘉靖、万历以后,发展到用花朵环绕梵文构成一种特殊的“捧字”图案。

阿拉伯文 瓷器上书写阿拉伯文,在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中已有发现,到正德时期则更为流行。

宋、辽、金、西夏瓷器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宋代著名的窑系有:以生产白瓷为主的定窑系,以生产白瓷和釉下彩绘瓷为主的磁州窑系,以生产红,蓝窑变釉为主的钧窑系,北方生产青瓷的耀州窑系,南方生产青瓷的越窑和龙泉窑系,及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和生产黑瓷及各种黑色窑变釉的黑瓷系等。除了这些为数众多的民窑外,宋朝宫廷还建立了汝官窑、钧官窑、汴京官窑、南宋郊坛下官窑、修内司官窑、“哥窑”等官窑群。与宋朝同时,中国北方并立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即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和女真人建立的金,也都有各自的制瓷业。这些地区所生产的瓷器除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受到唐,宋北方诸窑影响的痕迹。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产白瓷而驰名。宋代是定窑的发展时期,产量、质量及制作工艺较五代又有明显提高。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宋代白釉颜色偏黄,唐代定窑白釉呈色偏青,在造型曲线转折变化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明显的青白色。这是区别唐宋定窑白瓷的重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淌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明显的偏黄色。无论是正烧,还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淌。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仔细观察的重要特征。

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品种,在定窑瓷器中占的比例不大,完整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收藏价值较高。定窑颜色釉品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完全一样,只是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其他窑口区别的重要标志。

定窑刻莲花纹盘 北宋 口径16厘米

估价:RMBlO00000一1200000 成交价:RMB1595850

敞口,圈足,芒口覆烧。盘心及内壁刻莲花纹饰,造型生动,布局疏朗典雅。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装饰技法,北宋定窑刻花以其线条纤细流畅、刀法娴熟精湛而为宋代刻花之冠。花纹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这种以复合线组成的刻花是定窑刻花器的一大特征。 定窑白瓷童子诵经壶 宋

定窑产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具。这件壶构思精巧,作人物造型,双目微闭沉思,双手捧经成流,身着通肩宽袖袍衣,衣纹刻划简洁流畅,线条优美,是宋代定窑瓷器中的精品。 定窑印花龙纹瓷盘 宋

此盘呈敞口,圈足,芒口覆烧。盘内壁印云纹一周,盘心是一龙戏珠。整个花纹繁缛精细。 白瓷剔花纹梅瓶 央

此瓶小凸唇,短颈丰肩,器身最大直径在上腹部,至腔渐内收,底内凹呈圈足,形制秀美颀长,为宋代流行的一种瓶式,俗称"梅瓶"。瓶的主题纹样为上腹部的缠枝花卉纹,纹样线条古拙,装饰性极强;剔花手法线条流畅,做工精致。刻花和剔花是定窑和磁州窑常用的装饰手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西夏瓷器的纹饰题材》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西夏瓷器的纹饰题材》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