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陶瓷器 > 导航 >

中国陶瓷还剩什么

中国陶瓷还剩什么

中国古代陶瓷器 瓷砖什么好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2020-07-06

中国古代陶瓷器。

在北京的家居用品店特力屋,所有百元价格以上的陶瓷杯几乎都来自日本、韩国,而玻璃用品则清一色地来自欧洲,国产的陶瓷杯成堆码放价格不超过10元。令国内的消费者汗颜。

千百年来,陶瓷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们都是通过陶瓷而认识中国的。时光掠过千年,中国陶瓷这个千年文明的标志却陷入重重尴尬。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在被誉为“世界陶瓷第一展”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建筑卫浴陶瓷展览会上,偌大的展区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大国,中国只有来自佛山的“鹰牌”占据着角落里一个不大的席位,其余的4000多家中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只能在这场世界建筑陶瓷的豪门盛宴中充当看客。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甚至农贸市场,都可以看到自称“景德镇制造”的陶瓷产品,粗糙的做工,低俗的设计,无法让人想到这是中国文明的传承,为“景德镇”陶瓷的沦落而黯然神伤。

缺乏独创设计、仿冒成风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由陶瓷大国迈向陶瓷强国的最大绊脚石。资料显示,来自台湾地区的法蓝瓷是21世纪初世界顶级陶瓷工艺品中一个新品牌,在2002年纽约礼品展中以“蝶舞”系列获得这个展览年度最佳收藏品第一名,改变了近百年来世界顶级工艺品陶瓷产业由欧洲名窑独领风骚的历史。可就是这样一家把全球最大生产基地设在景德镇的台资企业,在今年春季广交会中,其刚刚设计出来的产品竟然被近20家国内企业仿冒,一些仿冒产品的价格仅为法蓝瓷同类产品的1/10。

有千年文明和悠久历史的陶瓷文化,抛弃了文化,过多地进行掠夺,不知中国陶瓷还剩什么?

taoci52.com编辑推荐

评论: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动力是什么?


即使是按现有的考证,从粗陶出现算起,已有上万年历史,从原始瓷算起,也有二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不管陶与瓷是同源还是不同源,中国人做陶瓷的窑火从没有中止过。当代,中国更是世界陶瓷生产基地、制造中心、最发达的国家。这样一个从农耕时代靠手工和天然资源为起端的产业能延续这么长久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有广阔前景,其发展动力是什么?我认为其根本答案可以用“前拉后推”四个字来概括。

拉就靠是消费市场拉动。陶瓷的实用性与中国人喜欢欣赏、寄望和使用陶瓷器皿所形成的长久不衰的大市场使这个产业自古至今延续下来。中国有几个家庭没有陶瓷的?

推,就是有人、有资源、有天时地利的条件来支持这个产业。水、火、土毕竟是大自然随处可见可取的,考察中国的古产地,无一不是处于有山有水有泥巴矿石的地方。即便是当代生产基地的选择,也离不开要么靠近市场,要么靠近资源二大原则。

这因果关系的拉与推条件,是其它产业很难具备或找到的,也是陶瓷业的优势,陶瓷业肯定是世界上生命力最顽强的产业,尽管其经济总量不会很大,有些毛病给人说三道四,但连说这种话的人也离不开陶瓷。更何况,随着科技进步,毛病是可以解决的。

对陶瓷产业的发展动力的平淡评论,可以提供一个有用的结论与启迪:当代的中国陶瓷业要做得更好,大到一个产业,具体到一个企业,还是二件大事:抓好市场的开拓和建设,抓好科技进步与人才建设。有市场有生产能力的产业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为什么中国被称为CHINA?


中国的瓷器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瓷器与中国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以至英文CHINA一词,就有“中国”和“瓷器”的双重意义。

在我们进一步了解英文“CHINA”一词的双重涵义之前,先来简略叙述一下瓷器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HINA与中国

进入十七世纪,西欧皇室和宫廷开始兴起收藏中国瓷器之风。现藏德国卡赛尔(Keisel)郎德博物馆的一件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有年代标识的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黑森家族的传家宝。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之后,瓷器也成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瓦斯伽·达·伽马、阿尔曼达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纽埃尔一世的欢心。现存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JoseCortes)中印有曼纽埃尔一世(1469-1521)纹章的青花执壶,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订货制造的外外销瓷。正德、嘉靖年间,这类订货大多经葡萄牙贩往欧洲。1604年荷兰人洗劫了装载瓷器返回欧洲的葡萄牙大帆船圣·卡特林号(SantaCaterina),将这批中国瓷器取名Kraaksporeleint,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购买,于是中国陶瓷的影响在欧洲不胫而走。

发端于十七世纪末,延续至十八世纪末叶的欧洲罗科科(Rococo)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轻倩、自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殊途同归。罗科科风格盛行于法国,法国人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尤为偏爱。那时法国正是欧洲文艺、美术、戏剧、礼节、服饰、装潢仿效的中心,所以具有“中国风格”的物品流传整个欧洲社会。

瓷器初入欧洲,法国人用当时社会流行的小说《牧羊女爱丝坦莱》中的男主人公赛拉同(Celadon)来称呼青瓷。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到广东订造标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凡尔赛宫内列有专室收藏中国陶瓷;而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也醉心华瓷,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于是英国社会以华瓷装饰和日用的风气便流行起来,瓷器渐成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另据《英汉词海TheEnglish-ChineseWord-OceanDictionary》(王同亿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China词条介绍,China做为瓷器的涵义,是源于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由于受到China表示中国这种表示法的影响,产生了元音音变,由chini变为china,成为瓷器的专有名词。

至于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最后确定下来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

中国红瓷有什么特点?


“中国红”因其瓷种独特、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而受到各方的好评,产品相当高档。中国红瓷有什么特点?

特点一、难:红瓷工艺难

中国红瓷烧制难度很高,工艺复杂,通常是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烧;三是红烧;四是金烧。每一环节不可偏差。通常情况下,中国红瓷器在烧制多件中才能出一件成品,大型成品的合格率更低,所谓“十窑九不成”。近乎苛刻的制造工艺与极低的成品率,彰显中国红瓷稀缺性与珍贵性。

红瓷的形成难。铜红在800℃要分解,中国红在1450℃的高温下成瓷,难中之难。

特点二、贵:红瓷材料贵

红釉现在是用稀有金属钽烧制而成的,金属钽是比黄金还贵的稀有金属,且红瓷上的金色图案是用纯度在99%以上的纯金烤制而成,可以说中国红瓷是用黄金烧成的。中国红瓷从用材方面就体现了高贵艺术品的品味与内含的现实价值。

特点三、好:红瓷瓷质好

陶瓷通常以烧制温度来划分其优劣

低温陶重

中温精陶

中-高温白瓷、强化瓷

高温细白瓷、玉瓷轻

中国红瓷在1450度的高温下烧成,玉如凝脂,足显珍贵。

简约雅致、细致白润、胎薄如纸、击声如磬是其真实写照。自其诞生之日起,红瓷以其“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瓷质细腻通透,器形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成就了它洁白的质地和华贵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是收藏与赠友的珍品。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中国红瓷有什么特点”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评论:“中国名牌”之后陶瓷企业还争什么?


建筑陶瓷“中国名牌”在各方斡旋下终于转危为安,原建筑陶瓷中国名牌产品标识可以继续使用到08年8月。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秘书长傅维杰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质检总局蒲长城明确表示,明年建筑陶瓷企业将继续参评“中国名牌”。“如果不评的话,正如你们所说,对行业的损失就太大了(本报770期头版)”。这些消息的释放,对未来建筑陶瓷企业继续参评“中国名牌”极具正面与积极意义。

若将此次“中国名牌”事件放在行业大的背景下进行思考,此次“中国名牌”事件的爆发,虽像面照妖镜一样,将陶瓷行业中一些虚假、扭曲,甚至丑恶的东西“摊在了阳光下”,甚至引发各界对“中国名牌”评选机制及组织主体展开了“口诛笔伐”,但可以预测的是,在明年甚至未来,建筑陶瓷企业追逐“中国名牌”的热情肯定不减。

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是“中国名牌”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存在,虽然其合理性及公正性屡遭诟病,但经过多次“碰壁”之后,其自我修复与完善功能必定得到加强。尤其是此次与建筑陶瓷行业直接发生对撞后,建筑陶瓷企业能够继续沿用该标识,实质是“中国名牌”在与市场对接过程中的一种妥协与让步。而这种妥协与让步的市场化过程,客观上将促使其体制及标准将会更加“公正、客观、透明”。这种自我进步的嬗变性,将意味着“中国名牌”的“稀缺”特性不但不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弭,而且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得到加强。

对于陶瓷企业而言,在目前大肆扩张、四处“圈地”的背景下,未来的产品销往哪里才是企业真正考虑,甚至焦虑的问题。很简单,举个例子,一个目前销售5个亿的陶瓷企业一举圈地1000亩后,将意味着这家企业在未来几年内,其整体产能将达到十几亿的数量级。而为了消化如此“跃进式”的产能,企业必须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是极力拉升自身品牌高度,最大限度地影响终端消费者;二是执行多品牌战略,“以东方西方全面亮”的方式尽可能地占有市场。而“中国名牌”在终端消费群体中的背书作用,显然是这些企业玩转市场所绕不开的槛。

尤为重要的是,陶业竞争目前已经进入了新的境界,展现大格局、大气势,以“服务、品牌、文化“为核心的立体竞争已经摆在了品牌企业面前,并且这场竞争已有演化为“龙头”之争的趋势。在这个状态上,“中国名牌”所具有的高度肯定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更是“龙头”陶瓷企业超越对手不可或缺的。

“中国名牌”已经成功回归到陶瓷行业,而面对咄咄逼人的竞争趋势,对优秀的陶瓷企业而言,“扩张、品牌、上市、中国名牌”等,似乎一个都不能少。

评论:中国的日用陶瓷产业为什么做不大


陈设美术瓷、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工业陶瓷、陶瓷原料、陶瓷辅料、陶瓷技术装备,几经大半个世纪的大浪淘选,作为世界硅酸盐工业的一个重要支系和产业的分工已经很明朗了。这些在同一学科但又不同品种、用途发展起来的产品的技术进步总是相互推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是很清楚的了。热工窑炉与装备的自主创新国产化,为整个中国陶瓷业的高速发展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建筑卫生陶瓷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也影响和带动其它陶瓷业的发展。如果有些人将个别行业的先行壮大以为可以居功自傲,那真是一种低俗的对行业的无知了。

中国的日用陶瓷业近三十年的提高发展与进步是很大很大的,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了很多世界品牌级的日用陶瓷企业,但中国的企业不但站稳并有所发展。现在人们到各大城市的现代化超市去,可以看到很多国产精美的成套餐具、茶具。然而,联想到当代中国日用陶瓷的状况时总有如下的印象——

第一是经济总量较小、规模小。偌大的中国要找一家企业或集团超过十亿元的很难。如此缺乏“大龙头”的行业要拿出大动作行为是很难的,这也是中国建陶发展的一条经验。近一二十年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能快步走,其中就因为有十几个“龙头企业”在引领。

第二是这个行业的几十年发展思路没有什么新东西,缺乏走现代化道路的气息。人是从协会到企业是“老陶瓷”,生产是在“老基地”,产品是被动开发的。总之,没有走出一条新路。

第三是工艺技术与装备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化程度很低。现在在中国几乎找不到一家像样的日用陶瓷装备生产厂。在中国瓷都的潮州市连一个小厂也找不到了。这一结果就是国产装备很落后,要进口又太贵进不来(例如一台4头等静压成形机主机上千万元,加配套就是1300万了)。

第四是人才与工业设计等这些行业十分重要的“软件”配套不足。例如现在很多餐具、杯具的器型是传统留下来的,没有工业化生产年代定型下来的,器型设计不变,自动化工业化生产就无从做起,又美又实用又科学的设计这时显得非常重要。当然有一些器型可以当作美术品做就是了。

以上四点是我先期想到的答案,但愿引发一场议论。

中国红陶瓷


中国红

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数千年来,华夏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创造出精湛绝妙、光致茂美的中国瓷器,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陶瓷是人类最早运用物理与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中国人献给全世界人类的第一份厚礼。在世界陶瓷史上,日本的陶艺只有一万年历史,西亚只有9000 年,南美和欧洲只有8000 年。唯独中国人发明的制陶历史,可追溯到一万五千年前。瓷器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国宝,早在距今6500 年前,洞庭湖畔的汤家岗人,就已懂得了用浩白的瓷土来烧制白陶了。商代,中国人就发明了在陶器内外涂釉的技术,解决了泥质和施釉这两大难题,烧制瓷器就不困难了,原始瓷器大约就发生于这段时期。东汉时期,长沙窑就已烧出了白瓷,东晋时期,湘阴窑则烧出了青瓷。到初唐时期,长沙铜官窑不但发明了釉下彩,还烧出了通体红釉的瓷壶..特别是从宋代开始,随着中国陶瓷工艺水平的突飞猛进,红色在陶瓷艺术中的地位格外突出,钧窑烧出了玫瑰红、玫瑰紫等红釉瓷器,景德镇陶瓷的.釉里红.更是闻名天下。据《饮流斋说瓷》一书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最流行的红色就有祭红、云红、积红、醉红、鸡红、朱红、鲜红、抹红、珊瑚红、宝石红、胭脂红、豇豆红、桃花浪、桃花片、海棠红、娃娃脸、美人脸、杨妃色等一百多个品种。

中国瓷器之美妙,西方人叹为观之!公元1540 年,当中国的龙泉青瓷第一次传入英伦时,立马就轰动了全英国,传入法国后,法国皇帝路易十五竟发布诏令,废除了法国使用银制器皿的传统,改用中国瓷器。西方人不知该怎样去形容中国瓷器之完美,便干脆把中国瓷器称作.china.。

中国陶瓷尽管五彩纷呈,享誉全球,但却因烧窑过程中.窑变.因素的不可控制,而一直无法烧制出大红色系的陶瓷,而这也正是全世界陶瓷专家努力的方向。

红色是全人类最喜爱的色彩之一,因为红色象征着太阳、火焰、热血、生命、光彩、亮丽、鲜花、丰收、吉祥、如意等一切美好的事物。陶瓷艺术是天生的红色艺术,火焰使它一出世便长了一张红色的面孔。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红色瓷釉都是铜红色,这种釉虽然能烧制出美丽的枣红色、棕红色等近似的红色,但却烧制不出纯正的大红色。因为铜红釉的质量极不稳定,谁也不能掌握它在窑中烧制时的.窑变.规律。是.国宝.还是.废品.,全靠不可捉摸的.窑变.来决定它的命运。

红色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它的光泽颜色俱佳外,更因为它.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而成为瓷中珍品,如均红瓷、祭红瓷、郎红瓷等,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家才能享用。就是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烧出钧红、祭红、郎红也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蜚声中外的钧红、祭红、郎红瓷,其颜色色相与枣红色或棕红色相近,而不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红色。多少年来,中外陶瓷专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试图烧制出人们梦以求的大红色瓷器,但都没有成功,原因是陶瓷大红颜料不耐高温,当温度升至800℃以上,大红色全部褪去,而瓷器的生产烧成温度一般在1200℃.1380℃,能否烧制出1200℃以上的高温大红瓷器,这是摆在各国陶瓷专家面前的一个重大科技难题。为了解决这一国际难题,我国陶瓷专家通过十余年的努力,采用高科技手段,经过上千次实验,终于筛选出了能耐1200℃.1300℃高温的陶瓷釉配方,在高温下烧制出了颜色鲜艳,发色均匀,光泽度高,色相与国旗、国徽一致的大红色瓷器,填补了国际陶瓷史上的空白,把国内外陶瓷专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大红色,这一中国人民最喜爱的颜色,它高贵、华丽、热烈、吉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古往今来,人们对它倾注了无限的爱恋,专家们怀着无比神圣、虔诚、欢欣和自豪的心情将研制出的高温陶瓷大红色命名为.中国红.。

中国红陶瓷的研制成功不仅给陶瓷领域增加了一个极其名贵的品种,更重要的是,它向世人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光辉灿烂的陶瓷文化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不可动摇。.中国红.的诞生,引起了中外媒体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中国文人雅士的高度重视。现在.中国红.成了大师级艺术家室内的雅玩,成了各国收藏家追求的宝货。

阅读延伸: 中国瓷器之王——奥运瓷 中国红

景德镇陶瓷企业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视频】陶瓷三人行:金牌亚洲陶瓷——掏出金牌王者智慧精髓

龙泉青瓷美如玉

近代瓷器成抢手货 五年价格翻了十倍

瓷器“大众情人”青花瓷 被誉中华收藏之灵魂

德化窑为什么叫中国白


说到中国的特产,很多人会想到中国的瓷器,中国的陶瓷艺术可谓是名扬海内外。其中就有一种瓷器,被称为中国白,那就是德化瓷。

德化瓷位于德化,是中国很名扬海外的瓷器之城,与江西景德镇还有广东潮州名声一样大。为什么叫中国白呢?第一,德化素以被烧白釉瓷器为主且出名,质地属于坚硬的,温润如玉,广为人知,在明代还给皇家进贡,也有外销,外国人也非常喜欢,因为以被烧白釉瓷器最出名出口的最多,给外国人印象也是最深刻,“中国白”就是法国人给德化瓷起的美称。第二,其实德化出口白瓷器多不只是因为白瓷器做得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关于国外的宗教。佛教自从东汉的时候由印度的僧人带入到中国之后,伴随着中日文化的交流的越来越深入和频繁又传到了日本;与其同时呢南洋群岛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信仰佛教。也就是说亚洲这一代佛教盛行,是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而德化瓷用材优良,最为著名的白瓷又是非常适合佛教里面地位尊崇,为很多人所叩拜祈求保佑的观音的制作。观音本来就是一袭白衣,飘若仙子,白釉瓷器呢又是光洁如玉,洁白似雪。用白釉瓷器制作观音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完美的把观音的圣洁大气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了其超凡脱俗、慈悲为怀的大度气韵,给人以佛教的信仰的力量。所以当年以白釉瓷器制作而成的观音菩萨运送到亚洲别的地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饱受人们的美誉,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是非常喜爱。特别是日本有一批基督信徒,看到之后格外的喜欢,购买了许多玛利亚的圣像,大大促进了中国德化瓷业的发展。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白釉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这也是中国德化瓷与景德镇等别的瓷器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前者多是以出口海外为主,所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比较大一些,当年很多亚洲国家说到中国瓷器第一反应就是德化瓷,所以说是”中国白“自然也是实至名归。

其实德化瓷被称为中国白不止是因为做工精妙,适宜宗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瓷器结合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多传统文化的影子在里面,甚至可以反映那一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水平。图案花纹和中国国画题材有些相似,以山水,花鸟,石林居多。而且种类也有很多,有梅花杯,瓶,香炉,壶,洗及瓷塑等,特别是瓷塑名声最大。

所以说德化瓷特色是白釉瓷器,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在国际上名声显赫,当然就被称为”中国白“了。

中国的瓷器为什么叫china


讯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瓷器叫china,但是为什么中国的瓷器叫china呢?今天由瓷库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原因。

说china最初是昌南地名译音,我觉得很新鲜。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年起)改名景德镇。此时所制瓷器已负盛名,特供御用。按照“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推论,其后本镇瓷器外销朝鲜、日本、越南,又其后经阿拉伯远销到欧洲,皆以产地昌南作为商品名称。昌南两音,口碑远播,写成法文便是chine,写成英文便是china。china又回译成汉文瓷器。瓷器名声响遍全球,欧洲人就把中国也叫作瓷器,而大写其字头,成了China。这个推论亦能自圆其说。

然有极大障碍,景德镇人难以克服。就是至今无人能够否认英文China起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这个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想想三千年前是什么意思吧。那就是说,什么昌南,什么瓷器,还得在娘胎里静待两千多年,方能一朝分娩出世。资格太嫩了,昌南瓷器争什么。三千年前,不但焚书坑儒的秦朝,就连春秋五霸的秦国,都还不存在,China怎么能是秦的译音呢?论资格,支那之名比周朝还要老,怎轮得上替暴秦争面子呢?

请容详说支那由来。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云:“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他显然不同意China与昌南瓷器或与秦朝挂钩。隋代慧苑法师《华严经音义》云:“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他则直探古梵文“支那”的原义。两位僧人生在隋唐,那时昌南尚名新平,所制瓷器亦未颖出。

二十世纪之初,China一词起源问题,学界曾经讨论,众说纷纭,未定一是。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来指我华夏。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著作,其原义为“智巧”。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王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想系词义因时代而演变所致。

外邦对我华夏称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后曰拓跋Tabac,最后曰契丹Kitai。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国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称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汉译应该是“支那瓦”。陶瓷产品,古称瓦器。此处ware应是瓦之译音。支那瓦者,中国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可知China国名,初无瓷器一义。后来省掉ware,简称为China,才小写其字头,获得瓷器之义。这已经是晚近的事了。

景德镇人不必失望。你们不是还有浮梁县的高岭村吗?没人替它争取,它却进入洋文。在英文里,Kaolin义为瓷土。景德镇瓷器最初用高岭村出产的粳米白泥作原料,称高岭土。Kaolin乃高岭之译音也。后来欧洲人制瓷器,凡是瓷土,不管哪里产的,皆以高岭称之。贵村之名于焉“走向世界”,不亦壮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陶瓷还剩什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陶瓷还剩什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陶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