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唐代越窑狗形埙欣赏

唐代越窑狗形埙欣赏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唐朝形窑白釉瓷器鉴别

2020-07-10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埙属吹孔气鸣乐器,是中国古老的吹孔乐器,用陶土烧制而成,又称陶埙。它可能来源于古代先民狩猎用的投击鸟兽或摹仿鸟类鸣叫,诱捕鸟兽的工具“石流星”(一种能发出哨声的球形飞弹)。以后有了制陶工艺,石器工具逐步被陶器工具代替,石流星逐步发展衍变为陶埙。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山西万荣县、甘肃玉门火烧沟等新石器时代遗址都有发现,经考古测定距今均有7000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产物。从一音孔、二音孔和三音孔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出一个完整的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材料制作有石、骨、玉、象牙和陶土等,形状从球形、梨形、鱼形到唐代以动物形状制成的陶埙已很普遍。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埙以它那种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士,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在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

由于埙的历史悠久,能保存下来的当属用陶土制成的埙乐器。至今能保存完好的也是凤毛麟角,笔者收藏的这件狗形青釉点褐彩埙 见图 ,为唐代婺州青瓷,釉面亮光莹润,有细密的小开片纹,釉不到底,造型饱满丰肥,形同坐卧在地,狗首平视毛发丰满,两耳后平,嗅觉灵敏的鼻子又大又圆,两只眼睛在长毛内炯炯有神,毛茸茸的尾巴高高耸立着显得生机勃勃,釉面点上的褐彩突出它是一只有斑纹的花狮子狗,器型生动逼真,又能吹奏出动听的声音,实为民间艺人的创意;作品形音兼备和谐统一,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审美效果,又具备实用功能,体现了当时陶埙的制作水平。该器物虽不及各朝官窑器那么精细,但玲珑、生动、华贵的风韵依然可见,唐代时尚特点一目了然。它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件小型陈设陶瓷工艺品,有着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唐代越窑瓷器特点和鉴定方法


中国唐代越州所属的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瓷窑烧制的瓷器。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越窑窑址于1934年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经过多次调查,已初步弄清了越窑的分布范围、烧瓷的历史以及烧制器物的主要特征。

唐代越窑窑址的分布以浙江慈溪市上林湖一带为中心(见上林湖越窑遗址)。东边的上岙湖、白洋湖及上虞等地也有不少瓷窑。上虞窑的代表瓷窑寺前窑所烧制的青瓷与上林湖的基本相同。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品种增多,有“如冰似玉”

......越窑/瓷器......(33张)

之誉。主要器物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10余种。这些器物中,一部分继承了前代的造型,而又有所变化,如前期常见的鸡头壶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执壶;盘口壶变成了大口长颈的瓷罂;碗也由深形平底变成玉璧底和矮圈足2种,晚期以后,碗式更加丰富,有玉璧底碗、敛口浅腹平底碗、荷花碗、荷叶碗、菱形花口碗等;盘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敞口玉璧底盘、葵瓣口盘和方盘等,变化多端;另有一部分器物明显地仿效当时的金银器皿,如:各式杯、盖盒、盏托等。有的执壶腹部做成瓜棱形;碗、盘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莲花瓣形;盏托做成荷叶形;盖盒小巧,盖与盒子母口相合,盖面刻划有简单的花纹等。这些器物的造型均与唐代金、银器皿有着密切关系。从上述越窑青瓷的器形演变以及食用器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可以看出金、银器皿正在逐渐为瓷器所替代,故陆羽《茶经》里才有“邢瓷类银”,“越瓷类玉”的评语。

2特点编辑

1978年,浙江宁波遵义路出土的越窑执壶,叭口,腹作瓜棱形,肩部一侧贴多角形短流,另一侧在颈与肩之间连一曲柄,圈足宽矮,廓线柔和,棱角挺拔,各部分的比例适度,配以匀净滋润的青釉,显得十分优雅秀致。嵊县升高工村出土的唐元和十四年(819)龙纹罂,大叭口、长颈、椭圆腹、平底,颈与肩连四系,外口沿雕贴盘龙纹饰,这种罂虽然与前期的“盘口壶”有较大区别,然而不难看出它是从“盘口壶”发展而来。1958年,浙江慈溪县上林湖出土的蟠龙四罂,形制上也与此大体相同。这时的盏托,盏底较小,圈足向外撇出,口张开。口沿及腹壁五处凹进,托边翻卷,胎质细薄,釉色青绿,全器犹如一朵出水的荷叶托着怒放的荷花,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表现出匠师们的高度艺术造诣。水盂式样很多,有敛口、短直口和盖,腹部扁圆形,或圆球形,或方形圆角,细巧幽雅。[1]

唐代越窑瓷器以美丽的釉色著称,采用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洗练,寥寥几笔便展现出一朵盛开的荷花,一枚风吹叶卷的荷叶,或花朵舒展、枝叶对称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于碗底、盘底等处,花纹有云龙、寿鹤和花卉,一般拘谨呆板,不像划花那样奔放有力。晚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釉下褐彩装饰,如1980年浙江省临安县两市街明堂山唐天复元年(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云纹镂孔炉就是一例。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五代。1970年,临安县板桥五代墓出土的褐彩云纹四罂与水邱氏墓出土的装饰具有同样风格但这种釉下彩装饰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快就消失了。刻划花装饰则仍占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发展下来。

3销售地点编辑

唐五代是中国瓷器大量外销的重要时期。越窑青瓷不仅销往邻近的朝鲜、日本,还远销东南亚、巴基斯坦、印度、波斯湾沿岸、埃及等国和地区,成为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在“丝绸之路”与航海线路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发现了不少越窑青瓷,说明越窑青瓷外销的盛况。

2015大型秋季拍卖会,法国罗浮宫,新加坡,韩国,希腊火热征集中,瓷器专场,玉器专场,字画专场,杂项专场。

征集送拍流程:

a:业务部门初审,联系送拍人,约定当面咨询时间

b:专家现场进行专业甄别,评估是否签订委托合同

c:审核通过后,达成合作意识,签订双方合同,人执手一份,具有法律效益。再决定是否需要将委托拍品直接送往收拍地(注:或可选择高清图片拍)

d:拍卖会会前预展,拍卖会现场日期地点,告知送拍人是否参加。

e:结款周期:拍品交割完成,于七日保真期后,次日我方即结算打款。(注:拍品成交后,个人所得税由送拍人自己承当)

参展拍卖联系方式:天下收藏

微信服务号:15997101623

有相关问题需解决可以联系小编微信:18521599346欢迎前来咨询!(为你的藏品鉴定评估)朱先生

唐代越窑秘色瓷长颈瓶


越窑秘色瓷长颈瓶器形完整,造型优美,且式样与西安咸通十二年出土瓷器一般无二,由此可断定这件秘色瓷是唐代器物。长颈,颈上窄下宽,圆鼓的腹部,大而浅的圈足,具有唐代瓷器圆润丰腴的特色,然而,腹上部直立的细管状长颈却是唐瓷造型中少见的,使瓶体增添了挺劲之美,别具一格。

秘色瓷是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用以进贡宫廷的。唐代越窑秘色瓷长颈瓶高22.4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7.3厘米。瓷器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称于世,为当时全国青瓷之冠。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当时许多文人纷纷吟诗作赋予以赞美。唐人陆羽《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

赏析唐代越窑秘色瓷荷花托盏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地承接茶盏,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开的整体,构成了一幅轻风吹卷的荷叶载着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摇曳的画景。整个托盏青翠莹润如玉,青釉亮洁均匀、如冰似玉,胎釉结合紧密,胎为浅灰色,造型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无疑是越窑上品。

这件越窑秘色瓷荷形托盏,折射出了唐代宁波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兴盛,可谓是“禅茶一味”。

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足见莲花与佛教关系之密切。荷形托盏的莲花、荷叶造型,无疑为其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

茶盏为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型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著名。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唐代饮茶方式主要为煎煮法,即将以茶叶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后用开水煎煮,煮浓后盛到茶盏中饮用,饮用时将汤及茶末一起喝下。为防止茶汤烫手且兼顾敬茶礼节的庄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盏托。

据陆羽《茶经》载,至中唐时,全国种茶已遍及42个州和一个郡,其中包括明州(即今宁波)。2009年,《宁波日报》曾报道:在日本金泽大学举行的宁波余姚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日方成果报告会上,专家宣布田螺山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种植的古茶树,为世界最早种茶之发现!可见宁波种茶的历史悠久。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很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使茶成了养生正心之物。到唐代,“饮后三碗茶”成了“和尚家风”,饮茶成了寺院制度之一,逐渐把茶与佛教清规、养心悟性、人生哲学融为一体,“吃茶去”成了禅林法语,使茶与禅在精神上达到互通而“禅茶一味”。

宁波是“海天佛国”,唐僧鉴真由明州东渡日本,日僧最澄来天台山研究佛学,并带回茶籽传播到日本。可以说,是唐代的禅文化、茶文化,再加上冠绝当时的越窑青瓷工艺,催生了这精巧绝伦的“越窑秘色瓷荷形托盏”。

名瓷欣赏—越窑青釉绳索纹罐


越窑青釉绳索纹罐 东汉

圆口、溜肩、鼓腹、圈足,肩部堆塑交错排列的绳索纹样。通施青釉,釉面光润,胎釉结合紧密,瓷化程度已接近于现代瓷器水平。它是东汉晚期瓷器由原始瓷向近代瓷器过渡的一个标志。

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由于含铁元素,所以呈青绿、黄绿。灰绿、褐绿等颜色。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主要器型有:尊、豆、葫、盂、罐、盖罐、提梁壶、鼎、瓮、算簋、酹、杯、钵等,绝大部分器型仿当时的青铜器器型而作。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陶瓷日用品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唐代黑瓷的欣赏和鉴定


在唐代陶瓷工艺取得许多成就方面,黑瓷的成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内容。黑瓷出现的历史很早,战国时期南方原始瓷器中有的器物釉层为褐黑色或暗褐色,可能不是专门为烧黑瓷提高釉Fe2O3的含量配方作出的,应该是制作原始青瓷时偶尔出现配料中多加了含铁物质所致。东汉时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一些窑场生产出黑瓷,与青瓷是两个不同的品种。从汉墓出土的黑瓷器物看有的有相当水平。到东晋时浙江德清窑系使黑瓷工艺水平大大提高,黑瓷鸡头壶、盘口四系壶、四系罐等作品造型规整,胎体明显变细,釉层细腻明亮,完全表阴黑瓷已进入艺术瓷的领域。北方黑瓷是在北朝后期烧成,釉层虽然比较厚但多数为褐黑色或茶褐色。

唐朝是中国陶瓷工艺全面发展的时期,黑瓷尤其是北方黑瓷取得很大成就。青瓷白瓷黑瓷三大瓷系应该同时成长。从唐墓出土瓷器情况看,黑瓷器物的种类、数量和艺术性方面不比青瓷和白瓷差,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唐墓黑瓷出土不少。多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见黑瓷与社会各阶层联系的密切。黑瓷从制作工艺来说对原料的要求没有青瓷白瓷和彩釉瓷那么严格,由于黑釉对胎体表面的掩盖性很强,因而为瓷器用具以价廉物美的方式在让会普及创造了条件。从黑瓷用具的造型和器物组合方面可以更多的分析出唐代社会的生活习俗状况。唐代生产黑瓷的窑址有河北的内丘和临城宫,即著名的邢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禹县的下白峪窑、鹤壁县唐代瓷窑、郏县窑,陕西省铜川黄堡窑,山西省的浑源窑,山东淄博的磁村窑,安徽的寿州窑等等。其中以邢窑黑瓷水平最高,有用白瓷的胎体施黑釉作出的黑瓷造型特点,胎体质地虽然没有邢窑白瓷白,也没有那么细,但相当致密,尤其造型的端庄,线条结构的硬挺方面。黑釉的凝厚深沉、莹润等方面独具特色。有的器物外面施黑釉、黑面施白釉,很实用,艺术效果上里外壁都一样,可以说相得益彰。

唐代黑瓷有日常生活用具,也有恃神用的供器和艺术陈设瓷。例如陕西铜川唐黄堡窑出上的一件黑瓷塔形罐,通高51.5厘米,器盖为尖塔形,尖端塑一个顽皮的猴子坐上面,猴儿曲腿直身,一手抚摸头顶,一手抚膝,作舒目远眺状。罐口微侈,翻沿圆唇,短颈,肩腰圆鼓,下腹较长,平底,底座边沿切成不规则多边形。罐下腹堆贴尖长形莲花瓣并列一周,底座四壁挖成壁龛状,塑有佛和供养人等内容。这件作品气魄宏大,黑釉漆黑光亮,是很好的祭器。黑釉三足罐,侈口,翻沿,唇沿较薄,肩部宽肥,桶形腹、宽短,十道粗浅的弦纹组成瓦沟状装饰,环形底,下承以三兽蹄足,白胎,黑釉,这是一件供器。生活用具中壶类作品很多,有的艺术性也很强,如一件高16.6厘米高的执壶,小口呈喇叭形外修,细短颈,用极为夸张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构成肩和腹,底宽平,下承圆饼状足,肩腹间安国管形流,另一侧安龙头形柄,栖部安三个圆饼形装饰。有的执壶作成花口形,细长颈,肩腹圆鼓,下腹比卜腹宽肥,下承以喇叭形足,壶一侧安龙头形柄,龙嘴衔住壶口将其提起,使之成为花口,其前端成宽肥的流槽,巧妙而精致。唐代黑瓷的特点是胎体较厚,坚固耐用。造型粗犷雄放,在敦实中突出其刚阳之美。造型线条简练,而器物整体也很少装饰。黑釉凝厚,釉光温润含蓄,庄重典雅,体现大唐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青瓷、白瓷、彩瓷、三彩釉陶相比从另一个侧表现唐代陶瓷的艺术美。

在河南、陕西仿古瓷器中有黑瓷制作,在文物艺术品市场出现不多。这些新作胎体较薄,胎面有刚出窑的亮光,没有古瓷老化后的特有光泽。在胎和釉的交接面往往出现淡淡的褐黑现象,新出窑的火光在这个部位显现。鉴定唐代黑瓷总体上领会时代气质,再注意古瓷胎釉的老化特征,新瓷难以克服的浮亮光泽容易引起我们警惕。

越窑和越窑窑系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越窑位于浙江省,唐代越窑的烧造地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以后逐渐扩展,形成越窑窑系。按越窑器型和风格可分为初唐时期和中晚唐时期。

初唐时期越窑的瓷器基本沿袭了南朝和隋代的风格,胎质粗松,胎色灰白,釉色青黄,胎、釉结合不紧密,易剥落。器型的种类也比较单一,有瓷盅和鸡首壶等,还盛行折腹碗。

中晚唐时期的越窑生产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烧瓷的窑场大量增加,器物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瓷土经过了更为细致的粉碎和淘洗,坯泥在使用前也是几经揉炼,制作的瓷胎细腻致密,胎面光滑,浑然一体,气孔很少,胎色有灰、淡灰、淡紫等。釉色黄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透明,釉层匀净,开片或剥釉的现象很少见,器型中规中矩。

中唐以后,越窑普遍采用匣钵装烧,为高质量瓷器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唐代晚期,制作更加精细,胎体明显减轻,圈足纤细或外撇,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面也更加滋润光滑。

中晚唐越窑青瓷的造型在影响其他窑口的同时,也广泛吸取了它们精品的样式,又吸取玉、石、陶艺的风格,尤其是仿制金银器的工艺效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比如碗,这时流行撇口碗,碗的口腹外撇,玉壁底,是中唐时出现的新品种。同时还有翻口碗,口沿外翻,碗壁近于斜直,矮圈足和敛口浅腹平底碗等。晚唐时,碗的形式越来越多,荷叶形碗,碗口起伏,状如荷叶;海棠形碗,曲折生姿,形若海棠。

唐人陆羽,从饮茶出发,将越窑青瓷评为第一。他有一段品评茶碗的话:“碗越窑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由此可见越瓷受青睐的程度。

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


衡阳,位于湖南省的中南部;因其地处南岳衡山之南,且山南水北为“阳”,故名。而坐落于衡阳市珠晖区东阳渡镇蒋家祠、高山村一带,以烧造青瓷为主的窑口——衡州窑,其始烧于晚唐,盛烧于五代,终烧于宋。由于该窑在2004年于瓷片堆积层中出土了一件浮雕莲纹青瓷钵,其钵上有“衡州白竹窑中坊”的褐彩书款,因此名为“衡州窑”。该窑所施的青釉,主要有青黄、青绿这两种。胎色以灰白、浅灰、灰、铁灰,以及褐红、砖红、黑灰最为常见。胎体较薄,胎质较致密。器型有壶、瓶、罐、坛、钵、碗、碟、杯、盘、唾壶,及粉盒、洗、水盂、香炉、油灯盏、砚台、军持、茶碾等,极为丰富多彩。

这是一件衡州窑烧造的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见图),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它通高24.5、口径8.8、底径11.5厘米,是1957年7月,于笔者所在的单位——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出土的。此盖罐罐身为直口,短斜颈,溜肩,长筒形腹;瓶腹作四瓣瓜棱形、上下安装对称四系以便穿带。胫部下收,大平底。覆碗形的罐盖,罐盖两侧有对称双系。铁灰的胎色,胎体较重。上化妆土,施不到底的青釉,釉色青黄,另有较易剥落的细小开片。

衡州窑以青釉光素无纹为主,辅以刻、划花和印花。仰莲瓣纹是常见的刻、划花纹样,有的莲瓣瓣尖具有浅浮雕效果。印花装饰的时代稍晚于刻、划花,纹样有蝴碟、菊花等,另外极少数的青瓷上还有褐彩装饰。而本文介绍的这件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虽青釉光素无纹,无任何刻、划花和印花的纹样,观之却朴实无华、沉稳大气。

衡州窑是我国民窑中最具特色的窑口之一,而衡州(今衡阳)是茶的故乡。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的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还三次提到了衡州茶“山南衡州茶,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钦州茶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州同”。且唐代诗歌名家杜荀鹤、李繁,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梅尧臣、郑谷等,皆有赞咏衡州茶之诗句。故笔者大胆推测,此件衡州窑烧造的“唐代青釉瓜棱形穿带盖罐”,当时应作茶具之用。

名瓷欣赏—青釉熊形灯


青釉熊形灯

三国吴,高11.5厘米,口径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似兽形器,由灯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心,前足扶头,后肢紧缩,头顶灯盏。承盘折沿直壁,平底。幼熊着衣,衣上刻有布纹,如宠物,温顺可爱。通体施青釉,釉色土黄,胎体灰白。整个器物造型生动别致,比例和谐,既美观又实用。

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越窑青瓷以其素雅温润而闻名,咏越窑青瓷的诗句也体现了这种美。唐代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夤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来形容它,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越窑青瓷胎细腻坚致,叩之声脆,釉质腴润匀净,如碧玉翡翠。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直口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唐代孟郊)、“蕲簟曙香冷,越瓯秋水澄”(许浑)、“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偓)等等,都是典型之例。难怪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列为唐朝诸窑之首。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品为皇室、臣僚所属所用,有“秘色瓷”之称。秘色瓷质地细腻、釉色淡绿、光泽晶莹,堪称越窑青瓷的顶峰之作。1987年,在陕西唐代名寺法门寺塔地宫下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四件越窑青瓷,还出一方造物账碑,碑文称这些瓷器为“秘色瓷”。宋伯胤在法门寺博物馆看秘色瓷时说:“千年案断法门寺,秘色不秘自分明”。越窑青瓷与邢窑的白瓷相呼应,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