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黄釉瓷器 > 导航 >

明清黄釉成为皇家专属的釉色

明清黄釉成为皇家专属的釉色

古代黄釉瓷器 古代黄釉瓷器鉴别 乾隆黄釉瓷器鉴别

2020-07-13

古代黄釉瓷器。

图中这套对碗为清光绪官窑器中的精品,口径15厘米,斜弧腹下收,圈足。内壁及底施白釉,莹亮光润,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三只羊在树下休息,寓意“三羊开泰”,青花圈外饰折枝花卉及石榴、鱼、如意等吉祥图案。外壁以黄釉轧道为地,上饰杂花瓶、石榴、如意等杂宝纹,留三个圆形开光,其内分别绘三只羊,或站或卧,姿态各异,与碗心三羊相呼应。轧道,又叫雕地,宫中称锦上添花,景德镇艺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绣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纹,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而粉彩轧道工艺就是把粉彩和轧道两种工艺有机结合,形成珠联璧合的惊艳效果。

黄釉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当时由于工艺不够纯熟,器物比较粗糙,品质也不稳定,因此以民间使用为主。但到了明清两代,黄釉成为皇家专属的釉色,这两朝对于黄色的使用有着十分明确的界定,比如在清,里外黄釉为皇太后、皇后用,里白釉外黄釉为皇贵妃用,黄地绿龙为贵妃用,以下嫔妃、贵人、常在则不许用黄釉瓷器。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于乾隆时曾奏明皇帝将破损的黄釉器都押运京城处理,以防技术外传,可见黄釉价值不菲。黄釉地轧道粉彩三阳(羊)开泰碗的有序烧制从清代自乾隆朝开始,据《清档》记载,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传旨:“交唐英烧造,其碗外面俱烧五彩各色地杖,花样各按时令分别吉祥花样,碗内仍照外面花样,俱要青花白地,年节用三羊开泰。”此一成法沿袭至晚清光绪年间,清各朝均以乾隆为范本仿效,一直沿用至光绪,以后则少见。因此这是一类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瓷器。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温润娇黄釉


笔者收藏一件明弘治款娇黄釉暗刻龙凤纹罐。该罐高21.5厘米,唇口,黄釉娇嫩温润如鸡油一般,通体呈色一致,均匀润泽,细细体察,聚釉处稍闪橙红色,釉表开细密纹片,蛤蜊光遍体闪烁,自然呈现的蛤蜊光不到一定年限是不会出现的。

罐内遍施白釉,器表釉面可见若干细小的黑色小点,似在入窑时杂质落入釉面所致。器底釉色稍泛青,底足露胎,修切良好,整器手感轻重适度,罐肩部为环绕并相互追逐的三凤纹,凤眼为丹凤目,细颈,三凤展翅翱翔,飘飘若仙。腹部主题纹饰则为龙赶珠纹,火珠周边烈焰腾腾,龙周祥云朵朵,龙为扁头,上冲发,瘦颈,细长身,风轮式五爪,矫健猛龙奔腾咆哮穿行云间,皇家气派一览无余。胫部为一周共用边线的仰莲瓣纹,底足露胎处胎质细腻,手抚滑润,底部青花双圈竖排“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官款。所有纹饰均先以利器刻划后上釉,手法娴熟,刻划干净利落,纹饰清晰明朗。

纯正的黄釉烧成于大明永乐年间,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的黄釉,嫩黄似鸡油,习称鸡油黄,聚釉处稍闪红。古陶瓷界公认,弘治黄釉是有明一代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准,其各项制瓷工艺完全承袭成化朝,甚为讲究,以后各朝虽多有烧制,但釉色及名声均不及弘治。

冷门明清瓷会成为黑马


在海外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拍卖市场,价格最稳定、坚挺的数明清瓷器。中国古代书画因外国人研究、鉴定的水准有限,部分赝品的出现影响了中国古代书画的声誉,故苏富比在美国纽约已暂停拍卖中国古书画,但在香港依然开拍,一年仍有两个专场。中国的明清硬木家具,八十年代中后期始至九十年代早期,海外拍卖价格也曾急速高扬。但如今如你再问中国的明清硬木家具收藏家,他们只能一脸无奈地叹息,明清硬木家具在上海的各红木家具店价格都下跌了一半以上,原来的高价格有人为炒作的嫌疑。而价廉物美的江、浙地区、山西地区等地的白木雕花家具却受到欧美人士青睐,令中国传统、保守的硬木家具收藏家百思而不得其解。

再看中国古代瓷器,八十年代中期,海外收藏家确有人炒作过唐三彩,一匹唐三彩马炒到50万美元不等,后又炒过晋瓷,一尊晋瓷辟邪怪兽,拍卖价也高达数万美元。九十年代初中期,也有人操作过宋、元、明龙泉窑拍卖专场。以上凡此种种,均是随潮流所动,价格高低起伏颇大的收藏品。唯有明清官窑瓷,价格稳定,呈缓慢上升的势头。如海外拍卖行每次拍卖,大都是少量的元末明初的青花,明清的斗彩、五彩、粉彩唱主角,近日苏富比在香港拍卖的中国瓷器古玩专场,情况也大致如此。明清官窑瓷如以上所说的斗彩、五彩、粉彩瓶、盘、碗、杯,可以说是国内外拍卖场上的硬通货,拍进来易,拍出去也易。

然而,明清官窑瓷,动辄数万元数十万元的价格,这不是民间工薪族收藏家所能承受的。偶尔咬咬牙收进一二件小件器物,还可以,再去拍卖会现场,只能去看风景了。纵然国内有一些先富起来的白领、私营企业者,股票投资者,也只能在拍卖会上称雄一二次而已。因为以上这些新兴的明清瓷器收藏家,终究还缺乏鉴赏研究及心理与经济上的准备,除非是企业集团行为,个人财力终究有限。

那么如何收藏明清官窑器及精品民窑瓷呢?笔者的观点是寻找能增值的收藏品“黑马”。如近期上海拍出清宫廷流出来的清雍正胭脂红小盖碗高达101万元,清雍正黄釉小杯一对高达88万元,清康熙白釉对碗25.5万元。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信息:明清单色釉瓷器已被人悄悄地在追捧,有望找到一个收藏的方向,去寻找价廉物美又有可能升值的单色釉明清瓷器,说不定几年后你再上拍卖行会有一个意外的惊喜。

当然拍卖行上被追捧的器物的价格,包含着很多水分。如以上所说的胭脂红、黄釉、白釉瓷器,在民间市场上的价格行情远低于被追捧的拍卖价。如有心在一些小型的拍卖会上,你还能觅到价廉的收藏品。如近期在北京报国寺,有一藏家在拍卖会上拍到一件5万多元的清雍正官窑矾红花瓶,乐得笑不拢嘴。该藏家说此瓶的真正拍卖价应该在50万元左右,真让他在小拍卖会上捡了一个“大漏”。至于工薪族收藏家,去寻找一些民窑的胭脂红、黄釉、白釉明清瓷,价格也在数百数千上万元之间,完全能承受得起。他们无力在拍卖会上掀风作浪,但却能在民间收藏品市场穿梭其间,凭眼力捡到一件件目前冷门,以后有望升值的瓷器“准黑马”,这无疑也是一种乐趣,一种投资,从而引发一阵自发的收藏研究热,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民间工薪族收藏家来说,纯收藏是占第一位的,作为未来的投资是占第二位的。当然将来收藏加投资结合起来,这将是最合理的收藏选择。风云突变的收藏拍卖品市场,有眼力的民间收藏家不露声色瞄准收藏品的“黑马”,施展出浑身的才智去逮住它,去抓住一次次收藏良机。

这就是新一代年轻的民间收藏家的自得其乐,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当众多收藏爱好者明白这一道理时,形势又突变了,又让人难瞄准方向了。收藏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胆力,是一种挑战。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你选择什么藏品来挑战?这里面的悬念太迷人了。古玩是联接现实的历史隧道,它的通道很幽深。

玲珑晶莹黄釉碟


色釉瓷也称单色釉瓷,它是在瓷胎外仅施一种颜色釉的瓷器。

我收藏着一对黄釉刻划云龙纹小方碟,经常把玩,爱不释手。

这对小方碟系正方形倭角,呈八角形。正面全为细碎开片,碟心方框内刻划出一条龙纹,这是一种3爪龙纹,较为少见。龙的周围饰有9朵不同形式飞云纹,描绘出巨龙腾飞彩云间的生动画面。背面亦为细碎开片,无纹饰。方碟系为方足,足高约4毫米,外边内斜,底足无釉,露胎处可见“火石红”。

两只小方碟略有大小轻重之别,一只92×91毫米,重88克,一只89×87毫米,重80.60克。通高均18毫米,亦均无任何款识。

这对小方碟制作精致,确是一件难得的民窑精品。

故宫博物馆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看后,认为这是光绪年间的民窑精品,值得收藏。

据考,黄釉瓷是色釉瓷中烧制难度较高的品种之一,始于唐代,明代弘治年间烧制的黄釉瓷,风格独特,别具一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后历代都有烧制。

宋代哥窑黄釉的气泡特征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哥窑所烧制的瓷器胎色一般有铁黑色、黑色、黄褐色。釉为失透乳浊釉,它的釉面泛着一层如同炒米色的酥光,灰青色也较为多见。宋代哥窑的釉面因为有大大小小的裂纹结合,经染色之后,这些碎纹又呈现出深褐色或黄褐色,人们将此称为“金丝铁线”“叶脉纹”“墨纹梅花片”等等,这些特征,让哥窑所烧制的瓷器有相当高的识别度。其器形多为碗、碟、瓶、炉、等等,造型多为传统样式,而且底足不规整,与其他官窑烧制的瓷器相比,哥窑属于更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类型。

然而直到现在,宋代哥窑的地址具体在何处,依然不为世人所知,历史文献也没有相关窑址记载。因此,宋代哥窑在五大名窑之中,又是最具神秘色彩的。长期以来,人们始终对宋代哥窑保持着一种好奇。哥窑的这种神秘感让它更加显得有价值,相关考古单位也从未停止过对哥窑窑址的寻觅,对于它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宋代哥窑黄釉因为色泽古朴,光泽莹润,如同桃树上的凝脂一般而被世人所喜爱。哥窑黄釉不仅视觉上给人沧桑而矜贵的感觉,它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前人说过的“攒珠聚球”,孙瀛洲曾经在它的相关书籍上指出过,哥釉釉内的气泡犹如一颗颗水珠一样多。哥窑的这种气泡密密麻麻布满它的釉器表上,不知是不是巧合,因为这种特质,使得哥窑及不易与被模仿,而且传世的哥窑黄釉,制作非常规整,所呈现出的外观效果可与官窑相媲美。

宋代哥窑黄釉的气泡特征具体是什么样的呢?通过显微你会发现,哥窑瓷釉中所含有的气泡,就像聚沫串珠一样,布满器表的裂纹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或密或疏,犹如一张金丝网裹在器表之上。又如某种动物的鳞片贴满釉身,哥窑黄釉的裂缝会微微凸出,犹如平原隆起的高山一般。若将哥窑黄釉的高清照片放大60倍,还能看到密密麻麻的气泡有变色的迹象,那是因为年底久远,受损的气泡发生腐蚀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正是哥窑瓷器所表现的特征。

宋代哥窑黄釉内所含有的气泡,有大气泡、中气泡和小气泡,这些不规整的气泡还会出现变混的情况,在一些区域,因为氧化或有过摩擦受损的情况,气泡还会出现损坏和变色的现象,颜色以黑色和黄色居多。这些现象,正是证明哥窑具有年代价值的直接证据;只有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会拥有这些人难以伪造的现象发生。

弘治时黄釉青花


黄釉青花是在青花瓷器上罩低温黄釉,色泽凝重鲜亮,呈深蛋黄色。此品种从选的传至嘉靖时期。弘治时的黄釉青花盘,其黄釉凝厚光亮,青花色调黑蓝,器型及纹饰与前后各期基本相同。其黄釉浓厚且光润柔和,青花色调黑蓝,娇黄与黑蓝相映成趣。盘心以青花描绘的栀子花作饰,围以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实,盘以壁饰以缠枝花图案。弘治黄釉青花瓷为釉底写款,多为“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官款,及“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

明弘治 景德镇窑黄釉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此收藏品撇口,圈足。盘裹口、裹心外围分别绘青花双绕纹。盘中心绘折枝花卉一枝,盘内壁绘拆枝石榴、柿子、葡萄、把莲。盘外壁绘缠枝牡丹纹一周。纹饰以外施黄釉。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有“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黄釉青花品种明初宣德时期已有烧制,纹饰有几种,均为花果纹。此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各朝均有仿制。这类盘的口径多在二十至三十厘米之间,个别如宣德时期有三十八厘米大的。后代仿宣德的虽然纹饰相似,但各个时期所用青料、胎釉不同,又有每个时期不同的风格。

明清黄釉瓷器的品种及宫廷配用


一、黄釉瓷器概说

我国古代的颜色釉瓷器以其迷人多变的色彩,丰富的象征意义而给人们留下品味不尽的韵致,黄釉瓷器正是这其中最具贵族气质的一朵奇葩。

明弘治 黄釉双耳尊

在古代社会中,黄色具有极为特殊的象征意义,尤其是明清两代对黄色的使用则有更为严格的限制,据《明史??舆服制》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再度重申禁令,将黄色服装的禁止范围扩大到皇族以外所有人的身上。又《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载:“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由此可见,不仅衣服不许用黄颜色,就是黄色的瓷器也是绝对不许民间私自生产的。到了清代,黄色在皇族内部的使用也是有着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的,任何人不得僭越。

明正德 黄釉碗 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万历 黄釉五彩双龙纹盘 广东省博物馆藏

黄釉瓷器除了作为陈设观赏、日常生活的用器外,还是宫廷祭祀用器。《大明会典》“器用”一章叙及祭祀用器时曾提到:“洪武元年,多以金造……二年祭器皆用瓷……嘉靖九年,朝廷规定四郊各陵瓷,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以青、黄、红、白四色主祭天、地、日、月。清代沿用明制。但明清两代对黄釉瓷器的使用也略有不同,明代的黄釉瓷器主要是作为皇室的祭器,在传世品中祭祀用瓷所占的比重很大,明代的方丘即清代的地坛,它和明清两代的社稷坛,所用的主祭器物都是黄釉器物,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弘治黄釉牛头尊,也称“牺尊”(图二),这种器形与乾隆十三年(1748年)奉敕编著的《皇朝礼器图式》中的地坛正位尊的形制基本一致,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乾隆黄釉牛头尊大致一样,说明这种器形是分属明代方丘和清代地坛或社稷坛的正位祭器。

黄釉瓷器是氧化铁或氧化锑为呈色剂,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釉色。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自明初洪武年间,到弘治时期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明晚期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釉瓷主要是以仿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在沿襲明代黃釉的基礎上,勇於創新,把暗刻、劃、印、雕等各種裝飾工藝以及釉上彩繪共同運用到黃釉瓷器上,豐富了黃釉瓷器的品種,壹改單色黃釉瓷以素取勝的面貌,形成黃釉瓷發展史上的又壹個高峰,晚清時期則以光緒黃釉瓷為代表,精品多為光緒朝慈喜太後禦用的官窯瓷器。由於“黃”與“皇”諧音,故成為皇家至尊之色,惟皇帝才能使用。

清雍正 淡黄釉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釉的滥觞期在唐代,其时黄釉瓷器发色不稳定,也较为粗糙,故只在民间使用,在当时并不神秘,也不特别名贵。但值得注意的是,毕竟唐代离现在已很遥远,物以稀为贵。对于十分稀少的、带有当时信息遗存的黄釉瓷器,当然会有很高的价值。

辽 黄釉绿彩刻花莲菊纹盘 首都博物馆藏

辽 黄釉龙柄洗 首都博物馆藏

永乐、宣德时期虽烧制瓷器众多,但成熟的黄釉瓷因刚烧制成功,因此,黄釉瓷并不多见,传世品更加少见。

明永乐朝黄釉葫芦执壶

弘治时期最著名的品种是黄釉,换句话说,弘治的黄釉瓷器是明代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其黄色娇嫩如鸡油一般,人称“鸡油黄”。器型主要有盘、碗、尊等。这一时期的黄釉瓷与成化时期的黄釉相比,颜色深,釉面光亮,似一泓清水,较之成化时期那类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與正德、嘉靖時期的黃釉相比顏色要淺淡,可以說弘治時期的黃釉深淺適中,恰到好處,因此在陶瓷歷史上常把它作為明代黃釉的典型。

明弘治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

明正德、嘉靖黄釉变深,为“鹅黄”和“麦芽黄”。比“麦芽黄”深者,又称“蜜蜡黄”。除单色黄釉外,还出现以黄釉为地,在花纹上加施绿釉。这种绿彩图案花纹大多在器胎上刻为图案轮廓,再施绿彩,也有青花、礬红并列一器的制品,如黄地黄花和礬红地黄彩釉图绘等制品,款识也为青花六字二排双圈楷书款。

二、明清时期黄釉瓷器的主要品种

1、浇黄釉瓷器,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烧造而成。

2、米黄釉瓷器,也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烧造而成。

3、淡黄釉瓷器,又称蛋黄釉、柠檬黄、西洋黄瓷器,是以氧化锑为呈色剂烧造而成。

清乾隆款 蛋黄釉白里七格带盖颜色盒

4、鸡油黄瓷器,是因为这种黄釉瓷器的釉色近似鸡油而得名。

三、黄釉瓷器在皇家的配用

封建社会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皇家对颜色釉瓷的垄断,也抬高了官窑颜色釉瓷的身价,限制了民窑颜色瓷的发展。清代色地釉瓷的使用,以法典的形式更加明确地固定下来,成为祖制,不得僭越。

《大清会典》记载宫中在用瓷方面,不但祭器的形式有严格规定,日用瓷的颜色、纹饰和数量也按宫廷中人员身份、等级加以明文限制。《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了后宫用瓷标准:

皇太后“黄瓷盘二百五十,各色瓷盘百;黄瓷碟四十五,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后“黄瓷盘二百二十,各色瓷盘八十;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贵妃“白里黄瓷盘四,各色瓷盘四十;白里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黄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贵妃“黄地绿龙瓷盘四,各色瓷盘三十;黄地绿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十;黄地绿龙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嫔“蓝地黄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八;蓝地黄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蓝地黄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

贵人“绿地紫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绿地紫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绿地紫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

常在“绿地红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八;五彩红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红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这段文献清楚的表明除了皇帝、皇太后、皇后可配享纯黄釉瓷,皇贵妃可用里白外黄瓷外,其余人等均不得使用黄釉器物。此时的黄色已成为帝王之色,黄釉瓷器顺理成章地成为帝王的御用瓷。

此外,皇帝对巩固自己江山基业有特殊贡献的文、武重臣,颁赏一件黄色马褂,以示恩宠,嘉以殊勋,受领之人三叩九拜,山呼万岁,感激涕零,无限风光,世代相袭。可见黄色的至尊、至贵。

下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库房传下来的黄釉瓷器整理

黄太后、皇后用黃瓷碗

皇貴妃用白里黃瓷碗

明清御用黄釉瓷有哪些分类?


明清御用黄釉瓷有哪些分类?明清两代时处封建社会末期,君主集权达到顶峰,一个显著表征便是森严的等级。除皇帝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外,外朝官宦细分九品十八阶,内宫后妃名目繁多,尽皆泾渭分明。不仅如此,中国古代避帝王名讳之习由来已久,无论皇亲贵戚还是庶民百姓均须严从,少有例外。同样道理,由于谐音之故,“黄”逐渐演变成一种神圣的颜色,专为皇室所垄断,其范围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有臣民弗得僭越,否则便会有性命之虞。翻检有关瓷器烧造的明清史料,此类记录可谓屡见不鲜。

明清两代时处封建社会末期,君主集权达到顶峰,一个显著表征便是森严的等级。除皇帝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外,外朝官宦细分九品十八阶,内宫后妃名目繁多,尽皆泾渭分明。不仅如此,中国古代避帝王名讳之习由来已久,无论皇亲贵戚还是庶民百姓均须严从,少有例外。同样道理,由于谐音之故,“黄”逐渐演变成一种神圣的颜色,专为皇室所垄断,其范围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有臣民弗得僭越,否则便会有性命之虞。翻检有关瓷器烧造的明清史料,此类记录可谓屡见不鲜。

唐英写于雍正十三年的《陶成纪事碑记》对景德镇御窑厂制瓷品种作了集大成的总结,其中各类黄釉彩瓷器有数种之多。如果从烧造原理上对其中的御用黄釉瓷器进行区分,则可分为铁黄釉和锑黄釉两种。

一、铁黄釉

以铁为着色剂,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明洪武朝即有烧制,此后明清两代历朝延烧,几乎从未间断,是为黄釉瓷器中的大宗和主流品种。

洪武黄釉瓷未见完整器传世,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和北京地区均曾出土过这一时期的黄釉盘残片。内里施白釉,外壁施黄釉,色泽较深,见有细微开片,近足处一圈积釉呈深黄色,外底无釉,火石红较重。内壁印云龙纹,内底刻三朵云纹排成“品”字状,装饰风格同洪武青花、矾红彩云龙纹盘一致。

永宣时期的黄釉器以盘类居多,内外均施黄釉,外底施白釉。此时制作工艺较之前朝有所改进,不再直接施釉于涩胎上,而是先挂一层甜白釉,烧成后再覆盖黄釉,釉面往往显得浅薄,色泽淡雅,橘皮纹现象较为明显。除盘类外,景德镇珠山还见有宣德黄釉梨形小壶出土。

成化黄釉盘碗较之永宣又有了显著进步,造型规整,釉面匀净肥润,色泽有深浅之分,为其后弘治黄釉的登峰造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弘治黄釉瓷被后人誉为明清之冠,除了釉色超凡绝伦的原因外,还在于此时突破了品种上的局限,开始出现诸如牺耳尊、绳耳尊、飘带耳尊等体量较大的琢器。由于名气太大,尽管此前各朝已然采用浇釉法施釉,但每每提及“浇黄”之名,人们首先想到的总会是弘治黄釉。和成化器相比,弘治黄釉的釉色更显娇嫩,宛似鸡油,故又称作“娇黄”、“鸡油黄”。弘治黄釉瓷以素取胜,不事雕琢,唯多用金彩,施之于清澈如水、莹润若酥的釉面上,尤显富丽堂皇。

正所谓盛极而衰,正德黄釉虽承继了前朝遗韵,却怎么也烧不出弘治时期的味道和感觉,其黄色较之弘治器略深,有干老之嫌。嘉靖黄釉釉色更深,娇嫩之感已逊许多,鲜有质量上乘的佳作。隆万两朝黄釉器釉色浓郁,釉层较厚,釉面不平,工艺水平明显难逮成弘时期。明末二十多年间,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御器厂辍烧停工,黄釉瓷器再无只片存世。

清朝定鼎北京后,迅速恢复御窑厂,重启窑火,顺治时已有黄釉器生产,釉色偏深,与晚明时期相仿。康雍乾三代,黄釉瓷器海量烧制,釉面光亮,淡雅匀净,工艺水平十分精湛,堪与弘治黄釉相媲美。嘉庆以降,黄釉器质量渐趋低劣,但较同时期其他色釉品种仍高出一筹。

二、锑黄釉

以锑为着色剂,同样在低温氧化气氛中烧成。锑黄是康熙年间从西洋引进的釉料,在康熙珐琅彩瓷器上多有使用,甚至被大面积用作地色。雍正时期,御窑厂成功运用其创烧出新的黄釉品种。由于呈色浅淡幽雅,具有粉质感,所以这种黄釉被称为淡黄釉,又因相似之故,亦名柠檬黄釉,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中提到的“西洋黄色器皿”即指这一品种。锑黄釉的釉层为乳浊状,透明度较差,具有与铁黄釉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锑黄以雍正朝制品为最佳,且由于釉料珍稀,烧制技术难度较大,故烧成数量极其有限,可谓件件珠玑。乾嘉以后,锑黄釉瓷器几乎不再生产。

与红釉、蓝釉、青釉瓷器相比,黄釉瓷器的色泽区分并不十分显著。饶是如此,好事的文人墨客仍充分发挥想象力,给黄釉总结出林林总总的雅称。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列举黄色有鹅黄、蛋黄、密蜡黄、鸡油黄、鱼子黄、牙色淡黄、金酱、芝麻酱、茶叶水、鼻烟、菜尾、鳝鱼皮、黄褐色、老僧衣之别,划分极细,当然这其中包含了未在本文谈论范围内的结晶釉瓷器。许氏并对这些黄色作了简易明了的说明:“黄亦宣德时所尚之色,其时色深,有同密蜡,故有宣黄之称。至嘉靖始夹青花,色同鱼子。深者又别之为鸡油黄矣。康熙以后,专尚淡黄,统称蛋黄也。其稍深者谓之熟蛋黄,稍浅者谓之生蛋黄……”需要说明的是,颜色的深浅程度无法量化共识,所以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黄釉瓷器会生发不同的感官刺激,难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同样是民国年间成书的《瓷鉴》中亦多处谈及黄色,并在鉴别真伪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兹选录于下,以为参考。

鱼子黄色,发明于雍正,兴于乾隆。雍正时之鱼子黄,其釉润而且细,其色宛如煮熟之鸡蛋黄。釉中有柳纹开片。至乾隆之鱼子黄,其釉厚而且粗,釉中所有开片多系格纹,其纹亦不若雍正之细,惟其色尚与雍正无异耳。——“鱼子黄”条

明时之黄,有纯似金箔者,有纯似松香者。松香之黄后人尚能仿造,惟不能造金箔之黄耳。康熙之时,虽似金箔而其色略淡。至于雍正后发明一种浆黄料釉,遂与鱼子黄之色同矣。至黄色之玻璃釉,乾隆时固仍似金箔也。若新造之物,其色或黄中发绿,或略发红,且黄釉亦略混,与天然之金箔黄其光润透亮迥乎不同矣。——“黄色之分别”条

鱼子黄之旧者,其色干黄,其釉滋润,开片纹内亦不发黑,与新者全然相反。新造者之釉,其色淡而发灰,或黄中发绿,或黄中发青,其亮亦系火光。——“鱼子黄色之分别”条

以上对明清两代皇室御用黄釉瓷进行了简要论述,很多方面都没有展开甚至没有涉及,如皇家祭祀方丘和地坛使用的黄釉器,又如同样是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米黄釉器,再如各类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黄地彩绘器或色地黄彩器等等。总之,皇天后土,率皆为黄,黄釉瓷器以其尊贵典雅气质彰显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和丰实的文化内涵,令人心生敬慕。

专家学者带你一起揭秘中国皇家专用瓷“秘色瓷”


字幕:19世纪30年代

70多年前,在江浙地区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时常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身影,从长相和衣着上看,他并不是当地村民,手拿肩背的工具显然也不是用来耕作的,当地人很好奇,不知这个外乡人为什么会不时出现在自家的田埂上,也不知道他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找什么。这位个子不高、面庞瘦削的书生,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他来浙江,是要寻找一种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相传,在唐代,有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瓷器,这种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仑美奂所倾倒。要烧成这种瓷器,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个秘密配方和这种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几百年来,再也没有人亲眼见过

“秘色瓷”。 人们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诗赋中,想象它的神奇美妙。 传说中的秘色瓷和那个神秘的配方真的存在吗?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知道,要寻找秘色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产地,也就是窑址。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的是一种颜色青绿的茶具,这首诗的题目“秘色越器”一语道破了天机!如果“秘器”指的是秘色瓷,那么越窑就是这种瓷器的产地,找到了越窑,就应该能够找到秘色瓷!史籍上记载着越窑在浙江,那里,应该就是那个传说的诞生地!可是,偌大一个浙江,到底哪一个田间土埂或者荒野山坡会是越窑窑址呢?

靠猜是没有答案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处一处的找。陈万里已经下定决心,实地走访,为了寻找真相,宁可踏破铁鞋!

在上个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还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而是笼统的被称作金石学。大多数对此感兴趣的人,只是就手边玩物进行讨论琢磨,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30岁的陈万里迈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

一个时代过去了,陈万里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反复的调查、对比、走访,考古界渐渐形成了统一的看法:在浙江的余姚、上虞、慈溪一带,有一“上林湖”,那里,就是越窑的中心窑址!

这一带在战国时属越国,唐代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自此开始,无数仁人志士,追随陈万里的脚步,在上林湖越窑的遗迹废墟中,年复一年的寻找着关于秘色瓷的蛛丝马迹。

在方圆数十公里的上林湖区域内,分布着几百处窑址遗迹,破碎的瓷片和废弃的窑具残片堆成了山岭,俯拾即是。然而,在这些碎片中,人们即没找到带有“秘色瓷”字样的残片,更找不到任何与秘密配方有关的证据。除了破碎窑具之外,只有青瓷碎片。

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瓷器。而这种瓷器,就是越窑创烧的!

古人诗赋里把秘色瓷比作薄冰上的青云,说明秘色瓷也是一种颜色青绿的瓷器,文献中又说秘色瓷在越窑,这是不是意味着,秘色瓷就是青瓷呢?那又为什么要给它取个秘色瓷的名字,还有秘密配方一说呢?

在找不到任何实物证据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解释秘色瓷。一些学者认为,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并没有其它特别的含义,只是带文学色彩的形容词,实际就是碧色、青色的意思。

采访李纲:秘色就是神奇之色,而且秘不是禾字旁,是礻字旁,将秘念成碧,从后来的文章看,秘已经不是神奇之色了,而是更多的将它与碧玉的碧联系起来。

还有的学者认为秘色瓷作为一种青瓷中的精品,专供皇室使用,当然要与一般的青瓷区别开,因此在烧造时,就特意取了个“秘色瓷”的名字,而至于所谓的秘密配方,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采访李纲:他们都是民间文人,他们都能看到,能说是秘密的吗?各处分布的窑场,窑工也是村里人,能保住秘密吗?进贡后剩下的还能做商品出售,能说是秘密的吗?

一时间,各种观点和猜测层出不穷,秘色瓷就是青瓷?还是用不为人知的神秘配方烧造出来的特殊瓷器?抑或根本就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在中国陶瓷史上,根本就没有出过秘色瓷?层层迷雾缭绕,真相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在学术界此消彼长的争论声中,时光已经流逝了近半个世纪。步入80年代,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考察范围触及到古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埋藏在地下的古老文明,用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视线,曾经由秘色瓷引发的学术界大讨论,在接二连三的各种惊喜中似乎早已

寻找传说中的秘色瓷

字幕:1987年 陕西扶风

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已经持续了数月,这在一向干旱少雨的陕西是极少见的。在中国最大的佛教寺院——陕西扶风法门寺内,方丈正在安排弟子修葺破损的院墙,前些天的一场地震使寺内的一些院墙垮塌了。

忽然间,院内又传来一声巨响,人们慌忙寻声而至,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冲天的黄土中,法门寺的标志性建筑,传说中供奉着佛祖释伽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塔,竞从中轴裂开,其中的一半轰然倒塌了!

宝塔坍塌,对于法门寺方丈来说是一场不言而喻的灾难,但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则有了一个揭示秘密的机会。史籍中记载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一直未被证实。

2月27日,考古人员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

4月2日上午,当人们清理完塔基下的埋土后,一个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显露出来。隐藏在宝塔下的大理石盖,这会是地宫的入口吗?人们小心翼翼的将石盖掀开一条缝,借着光线向里观望……

采访法门寺发掘主持人韩伟:他们说得很激动,但是很简略,金碧辉煌,金碧辉煌。

法门寺地宫内有重要文物的消息立即被汇报到省考古所,经验丰富的资深考古学家韩伟被派到现场接替后继的考古工作。

采访:过去我一看,不对了,这一块方方的石头是房屋的顶,是造井,如果有那么多金银珠宝,不可能从顶上放下去,肯定还应该有别的门。

果然,人们按照韩伟的推测,在据塔基正南方14米的地方发现了进入地宫的甬道口!阶梯状的甬道将人们一步步带入地下,19级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

采访:大铁锁,门头有两只凤鸟,应是中唐或盛唐的风格。有人说是宋代,看来是唐代的。

人们小心翼翼的接近第一道石门,地震加上塔的重量,已经使地宫变形,一时间还无法顺利的将门打开,考古人员只能透过石缝,向里观望。在一条窄长的甬道尽头,又是一道石门。在这道石门前,考古人员隐隐约约看到两块石碑。

采访:都是卧式的,就是横档着门,离我们近的这块,就是后来称为衣物帐的碑。

只见在第二道石门前,交叠横卧着两块石碑。其中的一块记载着印度的阿育王将佛指舍利赠送法门寺,中国历朝供养的盛况;而另一块石碑上则刻满了唐代皇帝为供奉佛指舍利所进献的各种珍宝的种类和数目,也就是所供物品的账单。这两块石碑告诉人们,那个神秘的佛指舍利和无数珍宝是存在的!

衣物帐上,罗列着各种金银器、琉璃器、丝织品的名称和数量,许多东西甚至闻所未闻,考古人员心中充满了无限喜悦,逐字逐句的仔细辨认着衣物帐上的记录,突然之间,石碑上的几个字碰触到韩伟敏感的神经:

考古人员清楚地看到一行字:“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

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令在场的人们心头一惊——难道在法门寺地宫里,就在这道石门后面,会意外收获早已失传于世的“秘色瓷” !

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发掘工作在难以抑制的兴奋心情中继续。

石碑后面的石门被打开了,考古人员来到前室。一千多年前的阿育王塔依旧色彩夺目,它用整块汉白玉雕成,四面雕刻着菩萨像。四周地上堆积着丝织品,历经千载,大部分已经碳化。

除了王塔和丝绸,前室没有发现其他器物。 第三道石门也被打开了。中室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一个巨大的汉白玉灵帐立在中间,被塌下来的房顶卡住,根本无法移动,只能先从周边的器物开始清理,工作人员心中忐忑,不知道坍塌下来的砖石碎块会不会砸毁放在地上的珍贵器物。即便在文物中有秘色瓷,要在潮湿的地下历经千年,又在强烈的地震后完好无损,似乎也不太可能。人们只能继续清理。

在汉白玉灵帐前方,出现了一尊金银质地的菩萨像,对照物帐碑,应该是“捧真身菩萨”。或许,在皇家迎奉佛骨时,佛指舍利就被放置在这位菩萨双手捧起的荷叶托盘内。

然而,除了这尊菩萨和汉白玉灵帐外,就只剩下砖石和瓦砾碎块了,工作人员清理了很久,也未发现有其它器物露头。人们不禁心头一紧:在不久前的地震中,是否有许多文物已经遭遇不测?不详的阴云笼罩在考古发掘的现场,大部分位置已经清理干净,只剩下汉白玉灵帐后方的一个小角落了。

寻找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拨开潮湿的泥土和破碎的砖瓦块,隐隐约约仿佛有什么东西在下面。沿着边缘继续清理,渐渐的,一个银质的风炉呈现在人们眼前。考古人员小心的挪动风炉,想要把它完整的取出来,然而,就在揭开风炉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

采访:有这么大一个圆盖,已经裂开了,一看就是瓷器。

一个用丝绸包裹着的木质圆盘,因为经年累月,木盘和丝绸已经腐朽,在它的左下方,露出了一叠细腻精致的淡粉绿色瓷器。

采访:打开以后,每一个碗都用纸包裹着,这个纸质地好,上面画着宫女图,都印在碗上了,足见唐人对它的珍视,衣物帐上没有别的瓷器记载啊,唯一一笔帐就是秘色瓷啊!

“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叠(碟)子共六枚。”清点眼前这些瓷碗瓷盘的数量,不多不少,正好13件!

圆口、花瓣形口的瓷碗、瓷盘一件件呈现在人们眼前,湖水般的瓷釉,玲珑剔透,如冰似玉,尘封千年仍旧莹润如新。迷雾缭绕的秘色瓷重现天日了!

半个世纪以来,秘色瓷一直是一个争议百出的话题。人们即想一睹这种瓷器的奇妙,也想考证那个古老的传说,然而,却始终没有结果,因为除了传说和古人美妙的赞叹之外,从没出现过一件确凿无疑的实物证据。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文字记载与实物严格对应,是古人烧制特供秘器的铁证!秘色瓷不再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唐代帝王曾经把它当作一种最高级别的礼品,深埋在不为人知的地下,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虔敬。

采访:你想你高兴不?看到了皇帝亲手用过的东西。地下埋起来又消失了时空,他刚摸了你摸。我们当时是夜以继日,每天都沉浸在发掘的喜悦中。

这就是当年盖在秘色瓷包裹上的银风炉,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它的保护,这些珍贵而脆弱的秘色瓷,才得以在地震中幸免于难,在千年之后仍能以最初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历经数月的法门寺地宫考古发掘结束了,无数珍宝一一呈现,其华美瑰丽令人惊叹。如今,这些珍宝连同秘色瓷器在内,都一并陈列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博物馆内,伴随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向人们讲述着一千多年前,在那个遥远而辉煌的王朝里,深藏着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失传已久的秘色瓷无意间惊现天日,这个绝难料到巧合对所有听闻过秘色瓷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喜讯,传说中的瓷器如今就在眼前,考古界的学者专家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切的想要一探究竟:这种瓷器就是青瓷吗?还是像传说中提到的那样:要烧成它,就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呢?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清黄釉成为皇家专属的釉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清黄釉成为皇家专属的釉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黄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