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 导航 >

清乾隆粉彩镂空套瓶

清乾隆粉彩镂空套瓶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乾隆官窑瓷器粉彩鉴别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2020-07-15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2004年,在日本举办了一场“中国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展”,展览中,许多精美的中国瓷器令异国游客赞不绝口,其中有一件粉彩镂空套瓶格外引人注目。

这件乾隆年间的瓷器,通身绚丽的粉彩,繁复精美的镂空技法。以及圆润的造型和浓重的色调,充分体现了满清皇室贵族崇尚华贵的时尚风气。

这只瓷瓶高27.1厘米,口径6.7厘米。分内外两层,造型别致。透过外瓶的镂空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内瓶上精美的青花山水。令人称奇的是,轻轻对着瓶内吹口气,内瓶就能徐徐转动起来,上面的山水图案,随着瓷瓶的转动呈现在眼前。 WWw.TAoci52.cOM

原来,在外层的镂空瓷瓶上,有一根可以转动的轴连接内瓶,而且内层瓷瓶瓷壁非常薄,只要轻轻吹口气,它就能象走马灯一样转动起来。这件瓷瓶呈送到皇宫,乾隆皇帝见到瓷瓶真的动了起来,龙颜大悦,视若珍宝。

由于这件粉彩镂空套瓶能够转动的特点,深得乾隆皇帝喜爱。透过镂空的外瓶,可以看见内瓶上转动的山水图案;双耳别致的螭龙造型,腹部由福、寿、万字组成吉祥图案,红黄釉彩衬托各种缠枝、万字、如意、莲瓣等图案;并配以各种姿态的龙纹组合,纹样处采用镂空工艺,被雕削得玲珑剔透,无处不在散发着皇族贵气。乾隆皇帝将它悉心收藏在宝库中,而且还曾专门为这件瓷瓶题诗一首:

白玉金边素瓷胎, 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 静中见动青山来。真是一语道破了粉彩镂空套瓶的奇巧玲珑。

taoci52.com小编推荐

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下)


中国陶瓷工艺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至清朝乾隆时期达到历史顶峰。此时的陶瓷制人穷极工巧、品种翻新,许多品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件外粉彩内青花镂空六方套瓶即为这一时期的登峰造极之作。

琢器比圆器工艺难度大,六方瓶不能上圆盘拉坯。成型困难;镂空工艺要求极高,镂空后的瓷胎由于应力改变,烧造中极易变形;另外,内青花外粉彩套瓶工艺须二次人窑烧成,成品率极低:诸多不利因素使得这件传世作品极为罕见,目前已知仅存两件,另一件现藏台北鸿禧美术馆。

中国瓷器制作在清雍乾盛世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康熙晚期甚至雍正一朝,瓷器生产在恢复、仿制、创新上步伐坚实;进入乾隆初年,为迎合乾隆皇帝的嗜好,督陶官唐英又创烧了一些奇特的品种,供宫廷陈设。在乾隆八年唐英的奏折称"夹层玲珑交泰瓶”等九种新拟式样中,就包括这件外粉彩内青花六方套瓶。

这件作品通体施紫金釉,在口足部施金釉,包括镂空都在表明仿金属工艺效果。纹饰中西合壁,双钩西番莲,镂空灵芝、佛手、寿桃纹.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陶瓷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此瓶贴有“FonnthillHeirlooms”的收藏标记,仅此即可证明,此瓶为1860年英法联军人侵中国期间,洛克爵士掠得后售与莫里逊氏的圆明园遗物。

一百四十年来,此瓶漂泊海外、多次易手。今天,终于荣归故里。可谓祖国之幸事,民族之幸事。

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中)


中国陶瓷工艺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至清朝乾隆时期达到历史顶峰。此时的陶瓷制人穷极工巧、品种翻新,许多品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件外粉彩内青花镂空六方套瓶即为这一时期的登峰造极之作。

琢器比圆器工艺难度大,六方瓶不能上圆盘拉坯。成型困难;镂空工艺要求极高,镂空后的瓷胎由于应力改变,烧造中极易变形;另外,内青花外粉彩套瓶工艺须二次人窑烧成,成品率极低:诸多不利因素使得这件传世作品极为罕见,目前已知仅存两件,另一件现藏台北鸿禧美术馆。

中国瓷器制作在清雍乾盛世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康熙晚期甚至雍正一朝,瓷器生产在恢复、仿制、创新上步伐坚实;进入乾隆初年,为迎合乾隆皇帝的嗜好,督陶官唐英又创烧了一些奇特的品种,供宫廷陈设。在乾隆八年唐英的奏折称"夹层玲珑交泰瓶”等九种新拟式样中,就包括这件外粉彩内青花六方套瓶。

这件作品通体施紫金釉,在口足部施金釉,包括镂空都在表明仿金属工艺效果。纹饰中西合壁,双钩西番莲,镂空灵芝、佛手、寿桃纹.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陶瓷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此瓶贴有“FonnthillHeirlooms”的收藏标记,仅此即可证明,此瓶为1860年英法联军人侵中国期间,洛克爵士掠得后售与莫里逊氏的圆明园遗物。

一百四十年来,此瓶漂泊海外、多次易手。今天,终于荣归故里。可谓祖国之幸事,民族之幸事。

乾隆粉彩六方套瓶(上)


中国陶瓷工艺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至清朝乾隆时期达到历史顶峰。此时的陶瓷制人穷极工巧、品种翻新,许多品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件外粉彩内青花镂空六方套瓶即为这一时期的登峰造极之作。

琢器比圆器工艺难度大,六方瓶不能上圆盘拉坯。成型困难;镂空工艺要求极高,镂空后的瓷胎由于应力改变,烧造中极易变形;另外,内青花外粉彩套瓶工艺须二次人窑烧成,成品率极低:诸多不利因素使得这件传世作品极为罕见,目前已知仅存两件,另一件现藏台北鸿禧美术馆。

中国瓷器制作在清雍乾盛世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康熙晚期甚至雍正一朝,瓷器生产在恢复、仿制、创新上步伐坚实;进入乾隆初年,为迎合乾隆皇帝的嗜好,督陶官唐英又创烧了一些奇特的品种,供宫廷陈设。在乾隆八年唐英的奏折称"夹层玲珑交泰瓶”等九种新拟式样中,就包括这件外粉彩内青花六方套瓶。

这件作品通体施紫金釉,在口足部施金釉,包括镂空都在表明仿金属工艺效果。纹饰中西合壁,双钩西番莲,镂空灵芝、佛手、寿桃纹.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陶瓷所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此瓶贴有“FonnthillHeirlooms”的收藏标记,仅此即可证明,此瓶为1860年英法联军人侵中国期间,洛克爵士掠得后售与莫里逊氏的圆明园遗物。

一百四十年来,此瓶漂泊海外、多次易手。今天,终于荣归故里。可谓祖国之幸事,民族之幸事。

乾隆粉彩描金轧道镂空转心瓶


本品佳作,端庄大气,技艺卓绝,取玉壶春瓶之形,承赏瓶古韵,集粉彩、轧道、镂空、纹饰、转心等装饰融于一身,完美诠释乾隆瓷艺之炉火纯青,堪称世间孤品。

乾隆皇帝尤其喜爱繁缛之风,对瓷之要求也是精益求精,更将瓷器烧造作为体现其圣王理想途径之一,上有此好,则下必尽心为之,在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督陶官唐英等努力下,此器艺术造诣臻于巅峰。

为便于看见瓶内变幻莫测的景物,腹部施镂空工艺,纹饰为如意形与蝙蝠形交织融合,环环相扣,精彩异常。“转心瓶”由内瓶、外瓶、底座三部分分别烧制组成。每个部件尺寸都经过精心计算,反复烧制,得出实际样品,并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成样品,纹饰、色彩、样式全部获得皇帝首肯后才正式烧造。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烧造时的温度火候控制,一旦出现少许变形便会使整器的制造前功尽弃,内外均以粉彩彩绘之转心瓶需二次烧作,若内外不合,当即废弃,故此轧道镂空转心瓶是“百里挑一”,不计成本的珍品,其价值可见一斑。

瓶颈与底座内施以黄地轧道卷草纹,上面以粉彩饰有缠枝宝相花纹,如意纹;瓶肩与底座外部施以红地轧道卷草纹,而上饰如意纹,宝相花纹;纹饰绘画繁密有序,色彩艳丽。

内瓶以白釉为地,粉彩绘矾红蝙蝠祥云纹,笔法工致,不乏灵动之气,透过镂空处旋转瓶体,可窥见数只红蝠穿梭于云海之中,五彩祥云色泽饱满典雅,红蝠栩栩如生,两者吉祥之物相得益彰,彰显了吉祥富贵之征兆,恰到好处地映衬了此转心瓶所蕴含的吉祥之意。

作为帝王专用赏玩之物,御用级别甚高,御窑竭尽巧思,力求出新,鲜见相类者。传世品中与之近似者,可见两岸故宫典藏二件,均属乾隆本朝装饰风格的典范之作。

乾隆蓝釉描金镂空内粉彩转心瓶


乾隆朝国力强盛,弘历又极爱珍瓷雅器,文献上亦见多处档案记载,如《造办处各活记清文件》记录乾隆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奉旨烧制一批摹古瓷器其中一件便是“蓝釉描金镂空内粉彩转心瓶”。作为乾隆贺寿之礼,由御窑场历经重重困难特意烧作而成,代表了御窑场巧夺天工的工艺,以及对一代明君的敬仰之意。

此瓶造型秀丽隽永,大气尊贵。胎质紧实细腻,观胎体修足渗透出悠久的时代感。釉面光莹肥厚,罄润自然;蓝釉颜色纯正深沉,呈现出强烈的厚重感,如同蓝宝石一样闪耀夺目。装饰均以大量描金点缀,纯正的金黄色与深邃的宝蓝色搭配,视觉冲击力十足,但也相得益彰。

清代瓷器具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时代特征。本品通体描金绘卷草宝相花纹饰,线条婉转流畅,寓意吉祥如意。连为一体的内瓶别具一格,上部分施蓝釉精绘卷草宝相花卉纹,下部施白釉绘数条五彩缤纷的金鱼及水草纹,图案采用乾隆时期特有的“墨彩淡描”工艺。其构图简洁大部留白,但却洋溢着潇洒典雅的笔墨趣味,颇具新意。

腹部四面开光,转动内胆时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内胆白釉上的五彩金鱼,造型灵动,逼真,色彩鲜丽,宛如游戈于荡漾的水波中。在配色上,五彩金鱼和幽绿的水草相得益彰,与晶莹滋润的白釉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丽幽雅、生趣盎然之感。

乾隆 蓝釉描金镂空内粉彩转心瓶 尺寸:

口径:9cm

高:40cm

足径:13.7cm

乾隆粉彩描金开光镂空花卉纹转心瓶


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清瓷至乾隆而极盛,器式之多亦莫与伦比”。 御窑厂为迎合皇室标新立异的追求,器形屡有新创,奇巧之物层出不穷,转心瓶为此一潮流之下的产物,且存世十分稀少。

清代文献记有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窑厂曾经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转心瓶多为粉彩器,为清代瓷器中的名品。清末民国时期有仿此类乾隆时期的转心瓶制品,但工艺较粗糙,彩釉不精细。

清代瓷器更具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时代特征。此器大量彩绘缠枝莲宝相花,莲花为佛教标志。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圣洁清正、廉洁清雅的象征。

连为一体的内瓶,上部分施黄地绘精描缠枝莲宝相花,下部施白釉采用乾隆时期特有的“墨彩淡描”工艺。其构图简洁,但却洋溢着潇洒典雅的笔墨趣味,颇具新意。外瓶以红釉为地,器身金彩描绘花纹,有如意云头、仰覆莲瓣、宝相花纹等。腹部镂空开光螭龙纹,并饰以淡彩绘制,外底施松绿釉矾红书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器新颖别致,工艺高超,镂雕、刻花、彩绘等工艺技法相结合,令人称绝,充分体现出这类器型“新奇精巧”的特点,极为罕见。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赞叹有:“……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乾隆粉彩描金镂空轧道八卦转心方瓶


轧道瓷创烧于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和御窑厂工匠的不懈努力下,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轧道工艺是在瓷器色地上用一种状如绣针的工具拨划出细如毫芒、宛如锦纹,细小的诸如凤尾型卷草凹纹,从此处隐隐可见白胎,传世名品并不多见。

此外,在轧道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不过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御窑厂艺人谓扒花。

整件作品无论内与外,相接的部分皆分别分开烧造之后再拼接成一件整器。以手触动瓶颈,内瓶亦随之旋转,彼此维持着巧妙的套和关系,有象征天地上下交融,国泰民安之意。

此器通体施红釉,釉面以针刻绘出纤细的锦地轧道纹,纹路之上再以黄、粉绿、深绿、橘红等釉彩描画缠枝莲宝相花、十字花纹,虽花朵形状大同小异,但在不同釉彩的装饰下,显得错落有致。每一朵花、每一片叶的经脉皆巨细无遗的描绘出来,而敷染的色泽亦有深浅浓淡的层次感。

瓶体绘有八卦图案。在《周易》中有八种图形。以“-”为阳,“--”为阴,变化组成☰(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种卦象。《易经》作者认为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此外、器身周身为方形。在中国人的天地宇宙观中,有“天圆地方”之说,故此瓶自然也是口圆下方。而“瓶”与“平”同音,正是象征了国家“乾坤盛世”、“社稷平安”之意。八卦纹及镂空的如意云纹,亦能将观者的视线引至内瓶,表达穿透玲珑之感,同时也炫耀不同凡响的技艺,实乃乾隆朝传世之珍品。

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工艺,由于色调淡雅而又粉润之美,故而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粉绘画纹样,然后用低温炉火烧制而成。

乾隆朝时粉彩极为盛行,在瓷器领域中已取代五彩,趋于主导地位。器物以新、奇、巧而闻名,呈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玲珑精致的风格。题材内容广泛,在传统的花卉、禽鸟、山水、人物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寓意福禄寿、太平盛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很多纹饰运用谐音来表达吉祥的祝愿,脍炙人口。

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因口径之小仅能插梅枝而得名。本文介绍的这件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以其典雅、秀美的造型,体态曲线,深受世人喜爱。该梅瓶形躯饱满,丰艳的粉彩釉色及完美的手工让此器成为存世乾隆官窑瓷器中最令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之一。这件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勾莲纹梅瓶的制造过程十分繁复,烧好瓶胎后,工匠继而用一种状如绣针的金属工具在彩色釉地上拨画出一种细如毫芒的凤尾纹,俗称“轧道”工艺,再以粉彩料加绘出勾莲纹花卉图案,被称为“锦上添花”。中国国家博物馆全程监督高仿过程,每件高仿品底款均为两款,既有瓷器的原款又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字样款,同时附有纪年和绝版编号,国博为每件高仿瓷器颁发监制证书。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乾隆粉彩镂空套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乾隆粉彩镂空套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