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人形贴塑彩陶壶

人形贴塑彩陶壶

古代瓷器壶 贴瓷砖怎么贴 古代瓷器毒酒子母壶

2020-07-16

古代瓷器壶。

人的艺术

人形贴塑彩陶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高33.4厘米

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采集taOci52.com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众多远古文化遗存中,人体造型艺术及其传统是一个有趣而又带点神秘色彩的话题。人是万物之精,以人为模型塑造的作品,反映了原始人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创造。这件彩陶壶不是单纯地塑造人体,而是将人形贴塑于壶上,可能具有更加复杂的意义。

夸张造型

壶用细泥红陶制成。敞口鼓腹小平底,腹下部有双耳。颈部略歪,正面塑人头像,其余为曲折线。腹部两耳上方绘两大圆圈纹,其间填以网纹,前后又施有蛙纹。唯正面中部蛙纹略去,在空档处浮塑彩绘人体像。

人体正面全裸,头部贴塑在壶颈上,五官齐全,招风耳和张着的嘴特别突出。手脚由泥条对称贴塑,双手经过仔细刻画,两足则较粗略,躯体上有突出的肚脐和双乳,乳头特意用黑彩描绘。女性生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被夸张地放在躯体正中央,也是陶壶的正中位置。

母神崇拜

在陶器上表现女性人体,可能出于一种对母神的崇拜心理,采用这种装饰与人类繁衍生殖的观念有关,腹部隆鼓的陶容器(如壶),则是储种丰产的象征。陶壶上贴塑人形,成了神秘观念和生存丰产愿望的载体,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为中国史前工艺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紫砂的贴塑及泥绘装饰


泥绘装饰

泥绘流行于清朝初期,是运用色泥浆料以堆积、雕琢的方式,在紫砂坯体表面进行书画绘制。泥料的厚薄变化给画面带来了鲜明的层次感,是紫砂与中国书画相结合的—种艺术形式。

贴塑装饰

贴塑是用紫砂坯件本色或异色的泥料,预先捏塑好构件或雏形,然后以粘贴的方法进行装饰,再运用镂、雕等手法,完成整体的造型。

张记款紫砂贴塑葡萄纹藤把提梁壶 清末

紫砂器素面素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运用紫砂材质本身的装饰性能与造型,工艺技巧等高度结合,使作品获得良好的整体艺术效果,也赋予作品神、形、气兼备的艺术感染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紫砂泥料用于装饰的魅力。有的作品会同时使用多种装饰手法,只要运用得当,达到紫砂器造型与装饰的高度结合,既可提升艺术品味,也扩大了它对不同喜好人群的适应性。而且用于装饰的泥料属于天然矿物料,经高温烧成后发色沉着,古色古香,具有经久不褪的特点。紫砂艺人呕心沥血不断努力,从多个方面体现着紫砂器的材质美。

乾隆粉彩描金塑贴福寿跪人足香薰


葫芦文化起源于何时?古籍典章中未有记载,但它确实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是中国文字读声谐音而衍生来的吉祥文化。

因为它的实用功能,及形状特性,人们将它赋予了新的寓意功能,两者兼容并蓄,完美结合,并融为一体。例如清代家具的抽屉上、靠背上,玉石珠宝多以葫芦为造型,挂在胸前,何等吉祥惬意。

连当代中成药的丸、散、膏、丹,“六神丸”、“速效救心丸”等都用葫芦作为装具,可见影响之久远。总之都是以“福禄”为取意,深深刻上了葫芦文化的烙印。

粉彩描金塑贴福寿跪人足香薰,可谓造型独特精美异常,用料不惜工本,此器除装饰绘画外通身塑贴描金吉祥葫芦纹饰,彩绘颜色丰富艳丽而且对比强烈,与大片描金极为融洽自然,显得富丽堂皇,毫无违和之感。

颈部有一条似锦缎包裹并打结的带子紧系。这种工艺十分复杂,要用到雕刻工艺方能完成,也称为“包袱瓶”。望形生意,“包”与“保”字谐音,“带”与“代”字同音,故予有“保代万福”、“保代福联”的寓意象征。

彩绘葫芦多姿多彩,生动而又形象。因形似“吉”字,象征着吉祥如意,荣华富贵之意。人们常以葫芦的谐音读为“福、禄”,有 “长寿吉祥,和谐美满”之深刻寓意。

玉跪人起源于商朝,谐音遇贵人,即人生顺利,处处受赏识、朋友等帮助,遇到贵人之意。古书记载“玉坚不可摧也。”古人将玉雕成玉跪人,可使主人不受小人影响和陷害,故宫廷常供奉玉跪人为神玉。

此熏小跪人即有上述含义,并塑贴六具跪人与器型之上,塑型准确的表现了人物身躯比例、神情姿态、衣着打扮。尤其是神态,要刻画的栩栩如生、恰到好处并非轻而易举,且直接的反映了古人的艺术审美意识。

彩陶


装饰着彩绘图案的陶器,是我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一种精美的陶器。主要特征是在陶胎上描画红、黑、赭、白等色的彩绘,经过压磨,然后用火烧结,作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日常用具。中国北方生产彩陶最早的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南方最早的是浙江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彩陶生产遍布各地,比较着名的,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长江上游地区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黄河中上游地区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黄河下游地区有大汶口文化等等。常见的彩陶器物有饮食器、盛储器、汲水器等,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一些文化遗存中有少数炊器如夹砂陶罐也有简单的彩绘纹饰。彩陶不仅是实用品,而且是有很高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彩陶上的彩绘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图案和写实绘画两大类。图案主要包括植物花纹和几何形线条。人们在长期的采集与农业劳动中熟悉了许多植物,创造了变化多端的植物花纹,不但枝叶、花瓣、籽实等配置得体,匀称相宜,而且以各种形状表现出来,构成种种图案。几何线条的形状也很多,如水波纹、垂幛纹、平行条纹、弧线三角纹、圆圈纹、方格纹、葫芦形纹、锯齿纹、人字形纹等。图案结构优美,富有韵律感。许多纹样如水波纹、绳纹、网格纹,是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片断,反映出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彩绘中的写实形象虽少,但艺术价值很高,已经发现的有奔驰的野鹿,独立的云鹤,飞翔的野鸟,同窝对嘴相戏的雏鸟,长嘴啄鱼的猛禽,张口露齿吞噬食物的大鱼等;还有人面与成群鱼纹的组合,有伸肢爬伏的蛙类,屈肢爬伏的大龟,游划行进的小虫,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当时渔猎经济和种植经济的情景。只有在长期生产实践的活动中,仔细入微地观察生活,才能创造出如此优美而写实的作品。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彩陶器上的人像,滚圆的头形,戴尖顶饰物,细长的弯眉,双眼眯成一条线,倒丁字形鼻子,嘴作上下对顶的三角形,紧连耳部还各有一条小鱼,生活趣味浓郁而有神秘感。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上也有人物、动物形象。彩陶显示出中华民族祖先无穷的创造力,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史和美术史极为重要的资料。

瓷塑


用瓷器的原料和烧制工艺做出的雕塑艺术品,也包括实用瓷器上附加的装饰雕塑。瓷塑成型有的用瓷泥捏塑,有的用范模将泥料挤压成型,近代还有用石膏范注浆成型的。瓷器发明以后,开始都是生产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实用器物,如碗、盘、杯、瓶、罐等。随着工艺的成熟,逐渐做出一些满足人们意识形态需要的雕塑艺术品和陈设品。如东汉时的瓷灯、灯座塑成人物形象,身上还爬满偷油的老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谷仓罐,在一个瓷罐上塑出亭台楼阁、长廊列舍等多层建筑,上面有持械守卫的人物,有披麻戴孝作道场的送葬场面,庭园正中立看刻写年号和吉祥颂词的碑碣、周围还环绕着各种鸟兽。羊形器、牛形灯等也是以雕塑为丰的实用器具。西晋瓷塑有神兽尊、仙人骑狮、持械的部族武装、对坐的文人学士、各类动物、鸡笼狗舍模型、蛙形水孟等。隋、唐时期用雕塑手法或用陶范成型作出瓷俑,如镇墓兽、文吏武官、男仆女侍、明驼骏马、狮子,以及童于骑兽等玩具。宋、元、明、清时代的瓷塑包括瓷枕上塑出的人物、动物形象,还有童子拜观音、神仙故事、观音、达摩等。有的瓷塑还加彩饰,这些瓷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史上出现许多杰出的工匠,大多数没有留下姓名。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宋吉州窑的舒翁、舒娇,明末清初福建德化窑的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清代景德镇的六十四等人。其中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雕塑的白瓷观音、达摩形象,亨誉海内外,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见下图)

乾隆粉彩矾红描金塑贴双龙纹扁瓶


雍乾之际,伴随国力日隆,宫廷内外艺术皆崇仰三代古物,好之而后摹,摹制手段各异,造办处及御窑场纷纷将明代腾龙为原型,作为器形的蓝本,此件扁瓶即为一例证。

粉彩矾红描金塑贴双龙纹扁瓶,尊贵典雅,纹饰尊贵气息浓郁,胎体厚薄均匀细腻适中,修胎规整,釉面匀净润泽,玻璃质感强;色调柔和,层次清晰,釉彩妍美多姿,彰显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珍罕程度必为世人所推崇。

此瓶小口微敞,筒状颈,圆肩,扁圆腹,颈部与腹部之间附有对称弧形耳。整器严格遵循宫廷章制,通体取黄地彰显帝王之尊。黄釉明快可人,釉面平滑透明,有明代“娇黄”遗韵。

黄地之上通体绘缠枝莲宝相花及灵芝纹,画面虽繁密而不乱,疏密有致;花叶分布各有主次,枝叶缠绕翻卷,花形艳美,形态各异,婉转舒展,色彩富丽堂皇,颇见柔美之姿。

瓶腹矾红塑贴一只腾挪翻滚的腾龙,矾红色调宜人,浑厚凝重。龙身以下绘海水纹,波涛上下翻滚,汹涌澎湃,腾龙升空水珠激溅,有迎面而来的皇家威严之感。所绘龙身雄健壮硕,爪牙锋利,双眼有神,气宇非凡,呼之欲出,在满瓶花叶的衬托下更具气势,颇具前朝龙纹之气势,尤其是以墨彩点双睛,愈显神采。

底部施松绿釉,蓝料双框落“乾隆年制”四字两行楷书款。此瓶整体造型美观,浑厚凝重,为乾隆帝把玩陈设之佳品。

此式扁瓶器形、纹饰、釉色搭配独特,可谓摹古与创新并存,正是 “师古而不泥古,仿古而不忘新意”的集中体现。作为乾隆官窑顶级御瓷,存世至今确显珍罕!

乾隆 粉彩矾红描金塑贴双龙纹扁瓶 尺寸:

口径:3.4cm

高:15.8cm

足径:9.6×9.3cm

中国陶器-彩陶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彩陶

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乾隆粉彩描金塑贴洋犬山川纹溜肩瓶


郎世宁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入中国,开始了他宫廷画家的生活。他以严谨踏实的写实功底、明暗结果的绘画特色,以及作品团体具有浓重欧洲绘画风格和情调,建立了本身在宫廷画师中的职位。

其画作大多收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外很少传播。郎世宁是清廷终其一生的传教士画家,意味着一个期间的开始,无论其人其艺俱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段传奇!

此瓶乃乾隆近晚期所造。据传年八十高龄的乾隆帝,一日翻看《周礼》。看到“天官·医师”章节时,忽见有“十全”二字,不由感慨已经进入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也该给本身写个总结了。

此时,火线传来福康安大胜廓尔喀、尼泊尔王俯首称臣、卑词乞和的喜报。乾隆大喜,不由提笔写下宏文,内称本身一生立有“十全武功”,又给本身取个称呼为“十全老人”,又将该文题为“御制十全记”。

此瓶就是在如许配景下烧制,绘画由宫廷画师郎世宁所作,而他的门生为宫廷画师王幼学。西洋画和传统中国画在体现情势上有别,他的画作深得乾隆天子青睐。

本作品为郎世宁经典画法,造型正确,中规中矩,丝丝入扣。他笔下所绘景致生动、物象传神,以欧洲技法为主,注意布局、光影结果及三位立体感,又得当罗致的传统中国工笔绘画和写真武艺的体现伎俩。画法融中西,武艺精绝,将犬的模样形状刻画地笔底生花。

画面中奇石居多,“石”谐音“十”,另绘松石山川洋犬。“犬”谐音“全”,暗合主题“完美无缺”和“十全老人”,足部洋彩粉饰宝相花及蝙蝠数只,寓意“福祉到底”。此瓶乃乾隆时期不可多得的佳构之作。

乾隆黄釉粉彩矾红描金塑贴火焰云龙纹瓶


据清乾隆《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铺宫”记载,内廷对瓷器的使用有明确规定。皇帝、皇太后、皇后用裹外黄釉瓷;皇贵妃用黄釉白裹器;妃用黄地绿龙器;嫔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五彩红龙器。

此规定最早应该出现在康熙年间,顺治一朝未曾有,可能当时天下初定,内廷制度尚未有暇顾及,后至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四海升平,康熙帝参考前朝,复位礼制,制定出许多详细的内容,包括内廷后宫的各方规定,并为后世所遵循,终清一代不曾更迭。

黄釉粉彩矾红描金塑贴火焰云龙纹瓶,乃御窑场专为帝王烧制,严格遵循宫廷章制,取黄地为底彰显帝王至尊。而制作工艺较为不易,需要在瓷胎上以明黄釉为地,入窑低温烘烤,后经涂彩二次烧制而成,稍有不慎将前功尽弃。

此瓶造型典雅尊贵,胎骨细薄轻盈,外壁以黄釉为地,以彩云龙纹精描细绘。黄釉明快可人,釉面平滑透明,有明代“娇黄”遗韵,粉彩色调鲜亮,对比鲜明。塑贴矾红火焰云龙,龙形矫健, 头部至上而下盘于颈部,象征真龙天子下凡,意义深刻,为整件器型增色不少。

瓶身绘祥龙戏珠,各种龙形应有尽有,有的追风赶月,戏弄火珠与股掌之间;有的遨游于祥云缭绕之上;有的上下翻飞,双目如风驰电掣,龙爪如钢锋铁钩,威猛神勇无比。

“瓶”与“平”同音,正是隐喻“龙驭在天,四海平安”之含义。行龙刻画生动,游于海天之间象征皇权神圣,牢牢掌握江山社稷,天下一统。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人形贴塑彩陶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人形贴塑彩陶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