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艺术瓷砖 > 导航 >

紫砂壶艺术及其格律

紫砂壶艺术及其格律

艺术瓷砖 陶瓷艺术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07-21

艺术瓷砖。

说到格律,到知道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完善,分别到唐代和宋代形成了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并出现了李白、杜甫、苏轼、柳永等一大批艺术巨匠。达到了艺术水平的高峰,成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十分独特而又完美的艺术形式。唐诗宋词对字数、句数、读音的平仄、句子的对仗及押韵等都有十分规范而又严格的规定,这些便是格律。格律作为其艺术形式,一方面严格地制约着艺术家创作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形成了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家们凭借自身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在这十分有限的艺术空间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意和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永载史册,成为千古绝唱。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紫砂壶艺与唐诗宋词,在其艺术形式上具有十分惊人的相似性。与唐诗宋词一样,紫砂壶艺经过了较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也形成了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她那有限的艺术空间,特别的成型方法,特定的使用功能,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创意,在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特定的艺术要求,也成为壶艺自身的艺术格律。这些格律,一方面极大地制约了艺术创作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又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点。

格律之一:特别的成型方法

泥片镶接成型法,是壶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宜兴地区早期生产的坛罐之类的器皿,都是用拉坯的成型方法成型的。拉坯的成型方法,因为其工艺的要求,泥料含水率较高。这样就会造成收缩率较大,继而造成变形较大。同时,拉坯这一工艺的特性决定了只能生产圆形的器皿,在造型上不可能有较多较大的变化。随着泡茶、品茶的出现,对其器皿在工艺上和艺术上不断提高更高的要求,显然拉坯这种工艺不能适应壶艺工艺和艺术要求的需要。泥片镶接成型法,因其成型工艺的特性,要求泥料含水率较低。同时,又要经过打泥片工艺的用力拍打,使坯体更加紧密坚固。这样就使得收缩率较小,变形更小。并且,在制作各种不同的造型上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更适宜壶艺艺术造型千变万化的需要。因此,壶艺把泥片镶接法作为其主要的成型手段,为壶艺工艺和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

泥片镶接成型法可以使用许多变化丰富的造型,但不可能无限制地适应任何造型,因此对造型的要求要尽可能的简洁。因为造型越复杂,工艺难度越大,作品的成活率也越低。因此,在创作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其成型工艺的特殊性,使其造型既有艺术创意又可适应这种成型工艺。这种成型工艺的制约性,给作者的创作,即思想内涵和艺术创意的充分发挥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和限制。这就象格律诗词一样,在较少的字数、平仄、押韵的制约下,必须字酌句斟,反复推敲。壶艺也必须在其成型特性的制约下,最大限度地追求“言简意赅”。简练既是工艺所必须,又成为壶艺的艺术特色。

格律之二:特定的使用功能

使用功能的舒适性,是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艺是从泡茶的使用功能上逐步发展而来的,泡茶的使用功能成为其艺术形式的天然属性。品茶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和精神上的享受,人们也就必然会对茶具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就是其中之一。在泡茶时,滴子、口盖、把手、壶嘴等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壶体作为冲泡和盛装茶水的容器,滴子开盖,口盖作为茶叶、开水进出之处,把手端拿茶壶,壶嘴倒茶,都要追求最大限度的方便和舒适,使人在使用和享受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满意足之感,这是不同于艺术美感而又与艺术美感紧密相连的一种美感。人们会觉得一件使用舒适的作品会更美。

然而,使用功能的舒适性,对艺术创作却又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所创作的壶艺作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舒适性的同时,而没有使用功能的痕迹,这是壶艺作品创作的最高境界。有许多成功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成功的作品,将其实用功能的属性完全剥离,而作为一件没有使用功能的纯艺术作品来欣赏时,您将能惊奇地发现,从其壶体到口盖、滴子、咀把一切都是相互有机组成的一个艺术整体。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具有极大的难度。这也正是壶艺之“格律”之一。在这样“格律”的约束下,进行“填词”创作,迫使作者对作品的创作不得不“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竭力追求使用功能的舒适性而又不露使用功能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格律之三:精湛的制作工艺

精湛的制作工艺也是壶艺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紫砂壶艺这一品茶欣赏的艺术特性,决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各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壶艺作品追求完美的心理,促使制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也就是说一件完美的壶艺作品,必须具有精湛的制作工艺。几何形体的标准正作,嘴把的端正对称,口盖的严丝合缝,线面的匀净挺括,细部的精致细腻,处处都体现出一种一丝不苟、十分严谨的制作工艺。这样的作品能给人以十分完美赏心悦目和十分满足的美感。制作工艺的独特规范、严谨,是紫砂壶艺有别于其它陶艺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的作品,并不仅仅是作者高超的技艺,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实现其精湛工艺的制约因素、方法和设计的艺术技巧之相互关系上。人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用工具是紫砂壶艺秘密武器”。结合作品简洁合理的外形结构,方便使用特定的工具,是实现精湛工艺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创作设计作品的同时,必须从艺术效果与制作工艺的结合上充分考虑实现“精湛工艺”的造型结构及细部处理。这是一种工艺的制约,同时又是实现其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精湛的工艺,也是壶艺的重要格律之一。

格律之四:深厚的文化内涵taOci52.COM

文化(思想)内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各个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这是各个民族长期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各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艺术则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紫砂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必须具有文化内涵。这既是艺术作品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艺术作品的天然特性。因此,文化思想内涵是所有艺术的共同格律,当然更是紫砂壶艺的重要格律之一。

最初的泡茶器皿,仅仅用于日用泡茶。随着人们品茶、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壶艺的艺术特性也越来越明显,最后发展为具有自身完整艺术体系的艺术门类。人们在壶的造型、书画、图案等装饰中都注入了各种思想。这些思想使得壶艺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正是这些思想和文化的存在,才使得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美感,使得作品的美感更具立体感,使人品之有味,赏之更美。

格律之五:独特的艺术创意

艺术创意是艺术的特性,更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科学家的职责是研究自然,从中发现新的自然规律,并将其应用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而艺术家的职责要同时研究自然和社会,将自然中存在的美的因素从“矿石”中“提炼”出来,与社会思想美共同融炼,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从中获得各种美的享受。这就如同人们在品尝美味佳肴一样。潮州菜的清淡鲜美,四川菜的浓艳重味,各有美味。同是潮州菜的各种不同菜肴,也各有美味。同时,每件作品不同的艺术创意,既体现了独一无二的珍贵性,又充分显示了作者特有的天赋和机敏才智,闪烁着人的创造性的光辉。这些体现了艺术创意的重要价值。艺术作品的这些特性和价值,决定了紫砂壶艺作为一种高品位的艺术门类,其每件作品必须追求艺术的创意,使每件作品真正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也促使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不断的追求,不断地发现新的美感,不断创作新的艺术作品,使人们从艺术家的作品中不断地得到更多更美的艺术享受。

紫砂壶艺,在不断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这些“格律”,组成了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成为一种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正如唐诗宋词的艺术格律和艺术形式诞生了李白、杜甫、苏轼、柳永等艺术巨匠一样,在紫砂壶的艺术格律和艺术形式中,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艺术天赋和艺术智慧,创造一件件壶艺杰作,永远放射着艺术的光辉。

编辑推荐

紫砂壶文化推动紫砂艺术发展


成书于一九三七年,由李景康、张虹编着的《阳羡砂壶图考》,以十二类别,分考证、补遗、增添、体例等章节,内容有发展,只是下卷图考本因时局急变没有出刊(前些年曾在台湾杂志上见到了据称为此书原稿的拓印本)。

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田(一八三六——一八九七年)曾任日本东京商业会议副会长、汉学家、收藏家编写出版了《茗壶图录》一书,该书从一位收藏者、爱好者的角度分十四个章目作了表述,以白描作图,以拟人的手法给茶壶题名,赋予了十分贴切的个性,图文并茂,特色鲜明。

以上2篇紫砂专着,为提高紫砂茗壶的艺术品位、文化内涵、情趣理念、欣赏价值及经济价位作出了理论性的定格,为紫砂文化的继续研究、发扬提高提供了文史依据,在近年来众多的文稿里被广泛的引用或论述。

还有在一九三二年出版(早于《阳羡砂壶图考》)的《宜兴陶器概要》。这是首次由紫砂业内人士周润生和在上海报业界工作的儿子周幽东撰写的,故除艺术品论外,书中增加了业内有关原料、色釉、应用、仿造及宜兴整个陶业中粗货、黄货、砂货、黑货、溪货、紫砂等六大类别陶业的情况,提出了要兴办学校、陶瓷研究所和开设工厂,培养人才,以科学振兴陶业等先进观点,可贵之处在于它有业内人士的心声与观点。

紫砂壶艺的社会影响自抗日战争开始没落到七十年代前,一直处于低潮。八十年代中、后期紫砂壶艺热潮的兴起,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功不可没,他以伯乐之明举以重金在世界各地收集了紫砂名人名作,并捐赠于香港茶具文物馆举办展览。又于一九八0年编着出版了《宜兴陶艺》一书,该书除紫砂壶、器图谱外,还有美国旧金山博物馆的谢瑞华女士撰写的很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章,她把紫砂的发展过程分为草创期、典范期、繁荣期、转化期、衰落期和复兴期等几个章节,它开辟了紫砂发展过程,新的理论总结,非常可贵,以后也一直在一些论文中被引用。应该说是罗桂祥先生组织的文化先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紫砂茗壶在港、台掀起了一股热潮,这完全可以证明紫砂壶文化推动紫砂艺术发展的内在作用。

紫砂文化:紫砂壶包括哪些艺术体系?


紫砂壶自明代以来传程有序的发展历史,使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体系。紫砂艺人对于泥料的采矿,筛选以及练泥,在明代时大彬等大家就已经对宜兴地区所产的特殊泥土形成了独特的处理方法,并且对各种紫砂泥土的调配,烧成温度及各种细微变化和呈色有着系统而科学的经验积累。

(2)工艺体系。从粗陶中诞生的紫砂壶,运用了独特的拍打成型和镶接成型的方法,这一工艺是对紫砂泥特性的挖掘,大约在明代中晚期,制作紫砂壶的工具已与现代工具基本一样,已十分完备。而紫砂手工艺中的拍打,哑光以及啄壶嘴,把等工艺也同时完备。这一工艺充满着陶瓷艺术的手工制作魅力,至今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来到宜兴学习和参观。

(3)烧成的科学体系。从与粗陶混烧到采用盒子装烧,不粘杂质,到完全掌握温度的高低,以及窑内气氛的把握,使各种泥质的茶壶能够有最佳的呈现。

以上三个紫砂壶体系看似与艺术性关系不大,实际上他们是整个紫砂壶艺术体系的基础,而且紫砂壶艺术的欣赏都建立在对泥土的质感之美,工艺的纯熟和流畅,烧成的火候恰到好处等方面。

(4)造型体系。紫砂壶在造型上可谓千变万化,但其中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造型分类紫砂壶可分为光货,花货,筋囊货,而按不同的形态特征,又可以分为圆器,方器,素器等几类。

(5)装饰体系。宜兴紫砂壶原则上主要是充分利用紫砂泥料固有的机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特点表现其装饰效果。紫砂壶往往在成型过程中同时完成装饰工艺,如线条的装饰以及造型上弧面反弧面的利用等。除了造型自体装饰外,还有印章款识,彩釉装饰,泥绘装饰和普遍使用的书画陶刻装饰等。装饰图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负载的种种人生,历史,审美体验等,使紫砂壶的艺术体系形成了日益丰富的文化底蕴。

紫砂壶原产地及其历史文化介绍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实用器具。紫砂壶因其悠久的制作历史和古朴而精美的艺术造型成为目前收藏品中一种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在显微镜下的紫砂壶既是周身布满气孔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大多数是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岭石等单一矿物组成;团聚体内部的为闭口气孔,而包在起周围的为气孔群,即开口气孔。紫砂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就因这种特殊结构的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而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开口气孔群。据测试,紫砂陶器的气孔率约为5%。紫砂壶的气孔率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正因其这种独特的质地,使紫砂壶极适于沏茶。紫砂壶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使品茶达到完美的境界。

据《阳羡瓷壶赋·序》记载,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还有三位制壶名家: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他们所制的各种名壶,风格高雅、造型灵活,古朴精致的艺术韵味,妙不可言。清代的制壶名家有陈鸣远、惠孟臣、陈鸿寿、杨彭年和邵大亨等。在当代也涌现了一批制壶大师,如顾景舟,由他仿制的供春紫砂壶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价曾达20万港币,可以想象,供春的真品该是怎样的天价!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南亚等地出现一股收藏紫砂壶的热潮,紫砂器皿市场极为火爆,价格飚升,明清名家的作品升至数万甚至数十万港币。受海外市场的影响,国内紫砂壶的价格一直较为坚挺,名壶一般约1万—8万元人民币,珍品的价位要更高一些。因紫砂名壶存世量有限,所以港台地区及东南亚的商人纷纷来大陆“淘金”,他们走遍大江南北,搜集名家旧壶,之后又开始转向订制当代名家新壶,紫砂的收藏热潮漫至大陆,同时也推动了宜兴紫砂企业的快速发展。但就在这股收藏的热潮中,一股暗流也正伴随而行,大量仿制的明清旧壶流入交易市场,致使海内外真正紫砂壶的收藏者和爱好者的热情大受挫伤,紫砂壶的收藏也转入了低潮,真品的市场价位也随之跌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或许正是收藏和投资的良机呢。

紫砂壶:艺德就是真诚对待艺术


做紫砂壶是做艺,做艺也是做人。一个做壶的人,假如仅仅是为了吃饭、生计,为了养家生活,那么,做做好、有市场就可以了。假如要想成为一个壶艺家,作品传世留人,青史留名,就应该做工考究、技艺精湛、晋升品位。壶是人做的,壶与人又有不少相似之处,专心观察,你会发现同样造型的壶,不同的人做,就会产生不同的韵味,有高雅、粗俗之分,有霸道、儒雅之别。

做壶是做艺,做艺如做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要当真做人,当真做艺,不要把造型、工艺委曲带得过的作品给人,这样对珍藏者是极不负责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不要看今天带得过去了,跟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这把壶,也会评价做壶人的艺品。紫砂艺术上对别人负责,实际是对自己负责。

作品能不能传世,能不能青史留名,历史上有很多典故,可供我们鉴戒。如古代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千年留传,万古不朽;当代字画家徐悲鸿、林散之等人的作品都被后人视为至宝,不仅仅是由于作品的艺术品水准高,而且他们的人品也值得称颂,人们保藏他们的作品往往在赏识中感到荣耀。另一种情况截然不同,如宋朝的秦桧、明代的严嵩,据史料记载,他们的书法水平也极高,但至今不见作品留传,究其原因,专家一语即中,恰是由于他们的名声,试问有哪一个珍藏家愿意珍藏遗臭万年之奸臣、坏人的作品呢?同样,当代又有哪一个人愿意珍藏大贪官胡长青的书法呢?假如真有人愿意,亦和他们同流合污了。认当真真做艺,清清白白做人,是艺术家的艺德。

要关心、培养中青年的紫砂艺术人才,鼓励他(她)们在艺术上的追求探索,认可他(她)们各种风格的竞争,为他(她)们一点一滴的成长、成功而喝彩,这应该是我们这些已经有一些名望的紫砂老艺人应该具备的艺德。

良心是对自己行为的规范,艺德就是真诚对待艺术,真诚对待珍藏家,随时保持清醒的艺术品格,保持真诚待人的品德,能让昆裔人真心说一声好,实在很不轻易,这也就是为下一代、为后代树了楷模,树立风范,让艺德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紫砂壶艺术如何继承和发展


美国有个学者叫希尔斯,他有一段论传统的名言:“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紫砂艺术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民族瑰宝,把传统继承好是我们从事紫砂艺术人士的共同职责,但传统靠什么来继承呢?大多数认为要靠创新来继承,要靠发展来继承,今天的传统在昨天是创新,那么今天的创新到明天也成了传统,一代一代的紫砂人不断创新不断地把传统这个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传统,如果我们不去创新,那么,这个艺术就将枯萎。

紫砂花器流派,源远流长,最早的是供春,以及清代的陈鸣远、杨凤年等,他们都各自以自己的创新,发展了传统。很多致力于紫砂壶七十余年的老壶艺家,也一直致力于创新,比如创作了《荷花茶具》、《芒果壶》、《牡丹壶》、《莲藕酒具》等等许多原创性的、有影响的作品,创新的意义从文化总体而言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

紫砂的技艺是反映紫砂语言的基本功,需要一代一代的继承,紫砂应更多的向文化方向发展,赞成后辈紫砂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多方面与文化艺术界的名人、书画家合作,提高紫砂的文化含量,提高紫砂的文化品位。

专家认为,传统是民族艺术的根脉,创新是传统艺术的生命,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并促成传统的发展,这就是紫砂壶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紫砂壶别具气韵的艺术珍品


对于紫砂壶,除了造型千姿百态,泥色丰润古雅,功能奇异独特之外,还集诗、书、画、印于一壶。因此,每一只壶,都是一件别具气韵的艺术珍品。

中国人爱吃茶、赏壶、品茗、吟诗,风雅之至,留传下来的赏茶诗也不少,其中有宋代欧阳修“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佳句,还有梅尧臣的“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等等,但当时还没把这些诗句铭刻于紫砂陶中。直至明清时期,宜兴陶瓷蓬勃兴起,紫砂壶才吸引了众多书画名家来到宜兴,他们或亲自挥笔兼刻,或与艺人合作镌刻,使紫砂壶成为“字随壶传、壶以字贵”的雅玩。

有的壶身镌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脾”;也有镌“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的;还有人借铭文渲发胸怀。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紫砂壶上刻一诗云:

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乾隆帝也曾为紫砂题诗一首:

锦校不藉无孙掷,练影中堆万簇花。

设与水仙作春波,天边风月傲清华。

 此壶至今还在北京故宫收藏 

紫砂壶禅语


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欢那些造型流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成了一把倾斜的紫砂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注入到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这幅画您满意吗?”

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与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年轻人思忖良久,终于恍然大悟。

龙鼎紫砂壶

紫砂壶的线条装饰的艺术手段


线条装饰在我国陶器上的使用可谓积厚流光。彩陶纹饰中的线条运用变化万端,主要以它的二维平面形态,如折线、曲线、直线、点线来适应造型的变化。这种蕴涵着主体审美情感及想象力的线条,为中国绘画线条划定了最原始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对我国的青铜器、玉器的纹饰乃至其后丰硕的工艺美术作品,天然撚也包括紫砂陶的装饰用线,起到开山的作用。紫砂壶的线条装饰,实在是茶壶造型不可分割的一部门,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20余种。这些线纹的运用,既是一种装饰的艺术手段,又起到确保器体质量的作用,可以增强成型时粘接处及边沿部门的应力,也就是增加了实用功能。

这种特征在筋囊器和光货茶壶上表现特别显著,有的线、纹应用于器口、器底和器足,可以增强体的牢固,使造型更趋于安定和稳重,有的是增强造型的韵律和节奏,使之质感完美;有的是导致造型的端庄大方以及各个镶接处牢固;有的是一种以瑜掩瑕的艺术手段;有的则使方形器形的凸起部门“匿角藏锋”,气韵潇然。

紫砂陶的装饰线多种多样,如皮带线、凹线、圆线、鳝肚线、碗口线、鲫背线(分单双)、推迭线、飞线(亦称活线)、翻线、云肩线、弄堂线、隐线、侧角线、阴角线、阳角线、方线、盖口线、盖口上翻线、腹线(凸线、凹线、双复线)等20余种,具有代表性的线条则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

紫砂文化:紫砂壶的艺术价值鉴赏之我见


紫砂壶已成为古老东方民族艺苑中的…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壶风千秋,品种万样,造型变换无穷。近年来,随着茶文化和陶文化的进一步推广,紫砂茶具更是饮誉海内外,成为文人雅士竭诚挚爱,热切追求的艺术珍品。一件朴实的泥壶,何以如此登上大雅之堂而众首翘之,此中不仅有着紫砂的朴质真情,更有一番泥人的拳拳心语。茫茫壶海中,如何鉴赏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是所有喜爱紫砂人士都关心的问题,笔者对其要点来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鉴赏紫砂壶的几个方面一件佳美的作品,必需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就实用性而论,自古已有多词赞美紫砂,有语日:“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说明,紫砂性能的宜茶性,同时是壶,必需把手舒适,出水流畅,稳重得当,用之赏之兼备。就砂壶艺术性而论,又需千变万化的造型,精湛熟娴的技艺,深邃丰富的内涵三者合而为一。紫砂陶艺的造型千变万化,体现了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我们今天听见各种艺壶的巧思之作,按其不同形态特征,可分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几何形体由各种不同的曲弧线或直线构成圆器、方器。圆器柔括朴玉,曲折圆润,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方器则线面平整,轮廓分明,表现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自然形体即花塑,取材于生活之中各种肖像形态,如花果、动物用浮雕手法装饰在器皿上。花塑的完成需形、色、工的巧妙配合,方达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形”即造型设计的奇巧,既肖形,又不落俗套,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有触觉上的舒适,功能合理,理趣兼顾。“色”即利用紫砂泥的天然色及其混合拼制后的调色,来充分突出主题,丰富自然色的需要。“工”即艺人们运用高超的塑技,琢出自然物的心语,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筋纹形体是艺人们将自然界中花卉、瓜果、天象等自然形态的线条规范化,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线条纳入结构严谨的形体中,设计要求上下对应,左右对称,准缝严密,体现一种秩序之美。由于紫砂泥的结构特点是鳞片状分子,与众不同,制壶成型工艺也是独特的方式一一打身筒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这两种方法在成型制作时首先将泥块打成一定厚薄均匀的泥片,然后一点一点逐步拼接粘成一件完整的器皿。由于全过程均是手工操作,成型制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设计想象力,使得独特艺术构思与手工艺在形体上得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同时,更由于是全手工操作,各人的艺术构思及工艺操作各不一式,便成就了砂壶的各自独特性与珍藏价值。在砂壶的艺术价值中,深邃丰富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砂壶的内涵,包括神、气、力三个要素。“神”砂壶的神意,通过象形的实体抒发,表达着一种悠悠的内在生命气息,一切事物的“话”,就在于它内在生命的迸发。砂壶的神意,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形体赋诸作者的情感,借以表达出来。借壶表心语,通过一件砂壶,将作者的内心情感,绵绵诉于人前,赋予砂壶的神意,不能仅限在壶的表面上寻索,更应在壶面的起伏,构思造型的深沉上探求。“气”即砂壶的气质。欲借壶语心,必欲壶能语。恰到好处的表达,这就是壶本身的气质。一件能语神意的砂壶,本身必定能给人有欲语在心实质性美的素质。紫砂壶是一件工艺美术的实用产品,要能够使人们在日用中既达神意,又获美感,从而陶冶性情,操练情愫,这就是气质的美感。“力”即砂壶的力度。一件事物有生命,但生命力不够,仍不达美。砂壶的神意表达不丰盛,气质美感不完善,那是因为砂壶的力度感不强,贯注砂壶力度时,须穿神意、气质于一线,从神意气质中出发,从线条块面里寻找,恰到好处,给予力度表达的赋注。一件力度感很强的作品,能给人以阳刚阴柔之美,从而使砂壶达到至尽完善,登峰造极。二、鉴赏紫砂壶的三个步骤1、看。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最主要是体现视觉上的美感。这种美感来自造型的得体,比例的恰当,由此显示出典雅端庄的气势风格,能给人以美的遐想。主题发挥突出,能激发人的一种希望和神思的追求。2、验。根据造型的归类,分为圆器和方器,圆器的形体简洁明了,质感敦厚温润,隽永耐看。嘴、把衔接浑然一体。口盖紧密而不凝滞,壶身内壁清爽利落。壶身书画的装饰应融紫砂陶艺于一体。既艺颠添锦,又不夺壶艺自然质朴的美感素质。印章款式大小应与壶身、壶盖适当,既为落款,又为点缀。方器表面挺括平整规方。线条交结明晰,轮廓清晰分明,口、盖与壶身比例恰当,壶身内外壁线条一致,给人以大方利落的质感。塑器,设计构思奇巧,既肖形,又不落自然主义俗套,视觉的美感和触觉的舒适感巧妙组合一体,色泽配饰合理,嘴把组合得当,口盖缝合巧妙。筋纹器,筋纹生动流畅,分布严谨精确,口盖筋纹准缝严密,嘴把曲线流畅一致,整体呈现一种秩序美。壶坯烧成的色泽,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关系到砂壶的质量,更能增添壶体成色的怡润质感。3、玩。玩壶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鉴赏的关键。触手舒适耐用,提手比重得当,放手稳定安定。口盖玩赏得手,用茶出水流畅。玩壶是视觉和触觉的快感,快感则引发出心灵的美感,其乐无穷矣。这就是我近期一直在研磨、探索,并用个性、情感相结合显示造型风格的一点收获。虽然目前还未达到炉火纯青,但期能在紫砂艺海中激起一朵浪花,增加个人艺术风格的色彩,以便更进一步地远涉艺海重洋。

紫砂壶灵魂:融合茶文化与艺术


作为我国独有的鉴赏兼顾实用的传统茶具,紫砂壶也是历朝文人墨客的赏玩之物。紫砂壶起源于宋代,到明代异军突起,清朝康乾盛世紫砂壶的制作、鉴赏与收藏达到了顶峰,突出了它自身的特点,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更是让紫砂壶拥有了灵魂。

品茶是我国民间自古而来的雅事,中唐以来,它已在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演成格调高雅的茶文化。

品茶需要茶具。起于宋兴于明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风。它不假釉饰,没有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品性的手工制品,蕴含一种情趣,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刨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着壶”。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这也是与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设计式样,杨来捏制,再由陈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

紫砂壶是与其他艺术相融合的,诗、书、画、印常常作为壶的画面构成因素;松、梅、竹、石,常常成为壶的基本造型。如今有人将壶制成“变型金钢”、“钱柜皮箱”及其他“新潮”模样,只能算是恶俗,不是什么“创新”。至于有些人一味摹占,却又偷工减料,才艺更逊前人,其壶只能置于地摊叫卖,更是让紫砂艺术的发展走上了曲折的道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