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 导航 >

中国瓷器的发展史极其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瓷器的发展史极其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

2020-07-23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珐琅彩瓷器的发展史与鉴定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图:浪漫三色堇珐琅彩炫金咖啡杯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

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

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图:清乾隆珐琅缠枝花卉蒜头瓶

七、款识。

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字,这个“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陶瓷知识:中国瓷器发展史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囗就叫瓷器。但目前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第四,瓷器烧成之后,胎体必须坚硬结实,组织细密,叩之能发出清脆悦耳的金属声。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出土实物进行的科学测定证明,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的灰陶。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石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于器表无釉,所以称之为“原始素烧瓷”。在商周时代,又能普遍地制造一种青釉器物。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能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特别是器表施有一层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看起来它与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与瓷器颇多一致处。经化学分析,其胎质、釉料、烧成温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项数据都说明它已具备瓷器的标准条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这种青釉器就是我国最早的青瓷。但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同时胞料中的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色也不稳定等等,与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较,便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从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个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与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别。经过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长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出现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洛阳的中州路、烧沟、河北安平逯家庄、安徽亳县、湖南益阳、湖北当阳刘家家子等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而尤以江西、浙江发现的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纪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墓内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墓中发现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元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确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发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末,把它定为东汉晚期,不仅有大量的考古资料作为依据,也是比较确切的。浙江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瓷土矿藏,而且瓷石矿的埋藏一般距地表不深,易于开采。浙江的瓷土,主要是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岩风化后的岩石矿物。风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长石,风化程度高的则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就形成了天然有利的条件,只要用这种瓷石作为主要原料就可以制成瓷胎,这类矿物的含铁量较高,适宜用还原烧成。在还原气氛影响下,高价铁被还原为低价铁,低价铁的助熔作用很强,有助于瓷胎在较低的温度下烧结。瓷窑工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胚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成等技术,在东汉晚期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为瓷器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从瓷窑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观察,一般都具备着较为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当时已普遍采用脚踏难和水碓的情况,所以这时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和生产效率。在上虞帐子山东汉窑址的发掘中,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这种轴顶碗内作臼状,壁面施以均匀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镶嵌在轮盘的正中部位,加于轴顶上,一经外力推动,即可使轮盘作快速而持续的旋转。这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与熟练的拉坯技术的紧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规整而功效提高。这一切说明,浙江成为我国的青瓷发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细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得相当牢固;釉层透明,萤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此外,在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还发现有烧制黑釉瓷器。在湖北、江苏、安徽等地的汉代墓葬中也曾出凉谟源善鳎乇鹗前不帐『料亟辏?70年)等纪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证明它的烧造时间应在东汉的中晚期。很显然,这种创新产品,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在工艺技术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12345678下一页

珐琅彩瓷器的发展史与鉴定


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 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的与粉彩的区别。

现介绍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鉴别参考:

一、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二、造形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三、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四、珐琅彩色。

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五、色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六、绘画与纹饰。

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的风格,但枝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枝艺。于是乎珐琅彩有些退后,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

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

康熙四十年后才开放禁令让其落款。不过必将原用“熙”字改写成“熙 ”字,这个“ 熙”仅出现在康熙的瓷器上。

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器上均用色料写款,有红、兰、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匡。四字款有三种形式,其区别在于“康”字和“御”字各有两种不同用笔。

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匡,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只见兰科款。 

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匡形一种,其特点见图七,乾隆有兰料也有赫色料款。

青花瓷器发展史


青花瓷器产生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是从事实出发吧。

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一件书有“至正十一年”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瓷瓶。从此以后,国内外研究我国古瓷器的人,便根据这件瓷器的造型、胎、釉、料色与纹饰方面的特征,把许多传世的、或出土的和这件瓷器的工艺与装饰风格相近的青花瓷器,确定为元代的青花。这只带有年款的瓶子公诸于世以后,中外研究古陶瓷的作为元代创始青花的依据。但是这些青花瓷器纹饰精美,料色浓艳,气势宏伟,无论是装饰还是工艺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TodayHot}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元代已普遍出现,而风格固定趋于成熟,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样成熟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它一定经历了一个草创的阶段而逐步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青花瓷器的创始时期,近年来有些人根据元代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宋代的青白瓷盛传江湖,造成景德镇瓷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推定青花瓷萌芽于当时已具有质地优良、能清晰以发显青花蓝色透明釉的景德镇宋窑场。

综观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青花瓷器是景德镇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罪证。历代统治者均在景德镇设立专为统治阶级烧造奢侈品的御器厂,并设有督陶官吏驻厂造办。它是当时劳动人民一项沉重的负担,据邑志记载:“大小工匠约有五百,奔走之力不下千计,”以致“民以陶病久矣。”可见御器厂每年要役使一千余人替皇家卖力,沉重压榨人民。督陶官吏“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对景德镇的劳动人民横征暴敛,百般压榨。元代著名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就是{HotTag}劳动人民深受灾难的真实写照。明嘉靖末期,地方上加派随粮带征的银两,弄得“公私苦匮”,民穷财尽,成为扰民的苛政。万历十九年一次就加派瓷器二十三万九千多套、件。万历二十七所宦官潘相来镇督理陶务,潘相和他的爪牙王四到处滥征商税,盘剥窑工,因烧造青花龙缸,致逼陶工童宾赴火而死。万历时期有个叫王敬民的官员曾上疏皇帝"奏罢烧造奇器淫巧。这种疏奏,并没有使统治阶级减轻对景德镇劳动人员的压榨,反而变本加厉,仅在嘉靖二十五年所烧造“御器”追加的费用就高达十二万两白银,合大米205,480石,相当于当时贫苦农民的一十三万七千人一年多的口粮。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缸,就是当时景德镇陶工烧造的,烧造这口龙缸,需银五十两,等于当时一个陶工六年的工资。

皇家的御窑厂,劳动人民的地狱。御窑厂的成就,是建筑在残酷的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浮梁县志》沈怀?“窑民行”,对当时景德镇陶工生活的写照是:陶工们吃的是“粝食克苦肠,不敢问齑韭”,而工作方面则还是"心向主人倾,力不辞抖擞”。到了老、病,毫元元保障,他们有的“服务二十年,病老逢阳九。飦粥先谁供,死况思槥车卯。弃我青山阳,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微茫。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异乡“。清代民谣:”坯房佬,坯房佬,淘泥作坯双手拢,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根草。“这些都是景德镇陶工生活的血泪写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加紧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也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明、清两代中,几乎年年都有规模大小不等反抗发生。如从明万历二十七年由烧造龙缸逼死陶工童宾而激起民变起,景德镇劳动人民就坚持了四年之久的反封建专制斗争,至到万历三年,陶工一万余人包围了御窑厂,火烧御窑厂,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清嘉庆期间御窑厂青花画坯工人王子真领导?毛银改纹银"运动,清乾隆间茭草工人的"白围裙运动"嘉道间的"知四肉"运动等,都显示了景德镇陶工们斗争的顽强性。

历史事实清楚的告诉我们,是谁发明创造了青花瓷器?是谁使青花瓷器得到发展?发明它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人;不是那个督陶官史,而是千百个劳动的陶工。青花瓷器是几个世纪以来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劳动、发明与坚强斗争的产物。当我们了解青花瓷器的历史时,绝不能为这些名称所拘泥,误认是统治阶级、督陶官吏、御窑厂的成就。

清代顺治八年,江西道额造龙碗,官书上说:“得旨方与民休息。龙碗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这是清初入关收买人心的冠冕话,其实北京雍和宫佛座前之青花云龙香炉,上楷书“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政敬造,”又有青龙大碗数件,都是顺治八年额造的东西,并非名胜官书所说:“与民休息”了。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文物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为我们弄清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元大都遗址时,和景德镇陶瓷馆试掘湖田古瓷窑遗址中,都出土了有确切地层关系的青花瓷器。如景德镇陶瓷馆在试掘湖田古瓷窑遗址时,发现有青黑釉下彩绘的影青碗底心残片一块,及影青釉下加褐斑点黑彩的虎形枕等遗物,对研究景德镇瓷器釉下彩绘的起源和青花瓷器的萌芽问题,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由于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早期青花瓷器都是元代景德镇生产的,而景德镇湖田古瓷窑遗址出土的元代青花又与国内外传世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青花瓷器在世界上出现。最晚在我国元代(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并为我国的陶工所制作。

瓷砖发展史


China is china。瓷器的英文与中国的英文是一样的,中国陶瓷博大精深。但是关于瓷砖,从明朝的第一片青花釉面砖到现在流行起来的仿古砖、柔光砖,你又知道多少呢?

今天小V为大家科普一下中国瓷砖的进化史:

中国建筑陶瓷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原始的制陶术。

殷商时期人们用粗陶制作建筑物的地下排水道和建筑物饰物;

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精美的陶质铺地砖;

秦砖汉瓦的大量应用,是中国对世界建筑发展的重要贡献;

(秦砖 狩猎图)

明代早期,景德镇开始生产青花釉面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质墙地砖。

而在近现代,建陶行业发展迅猛。

1926 陶瓷墙地砖

第一片陶瓷墙地砖——民族资本家黄首民在上海创办了泰山砖瓦股份有限公司,其“泰山”牌陶瓷砖成功开启建陶发展先河。

1943 釉面砖

第一片釉面砖——温州的西山窑业厂研发了“西山”牌釉面砖和铺地砖,作坊式瓷砖生产企业逐渐冒出。

1978 彩釉地砖

第一片釉面砖——佛山市陶瓷工业公司下属的石湾化工陶瓷厂推出了我国第一块彩釉地砖,规格为100mm×200mm。

1989 耐磨砖

第一片耐磨砖——石湾工业陶瓷厂在彩釉砖的基础上推出300×300mm大规格耐磨砖。

1990 抛光砖

第一块抛光砖——石湾工业陶瓷厂于1990年1月引进全国最大的玻化砖生产线,开始生产抛光砖(最初名为磨光砖)。因其产品表面光亮平面得名,但其纹理单一局限,未能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装饰的需求。

1997 仿古砖

第一片仿古砖——1997年,唯美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发生产仿古砖。20世纪90年代,上釉瓷砖即仿古砖逐渐受到市场关注,在抛光砖同质化日渐严重的背景下,仿古砖以其丰富的色彩及文化内涵,让消费者初尝个性化装饰体验。

2002年前后 微晶石

21世纪初期,第一批具备微晶石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几乎同时开发投产,微晶石兼采抛光砖、仿古砖的优越性,成为瓷砖市场新宠,但其亮光表面容易刮花磨损。

2005年 艺术瓷砖

艺术瓷砖就是运用当代最新的印刷技术,加上特殊的制作工艺,可以把任意所喜爱的艺术品印制到我们日常所见的不同材质的普普通通瓷砖上,让每一片常规的瓷砖成为一件件艺术品。艺术瓷砖的艺术图案可以来源于名家油画、国画、书法、摄影作品或者任意创作的艺术图案,把此类图案制作到瓷砖上都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瓷砖。

2008年前后 全抛釉

全抛釉的出现,将瓷砖装饰的光洁亮丽、富丽堂皇效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喷墨技术更是一场颠覆行业的革命。花色图案纹理效果,应有尽有。

2009年 大理石瓷砖

大理石瓷砖是模仿天然大理石逼真纹理、色彩和质感的一类瓷砖产品。在实用性方面能摒弃天然石材色差大、瑕疵多以及辐射等缺陷,在装饰效果上满足了更多的消费者。

2010年 抛晶砖

抛晶砖是在坯体表面施一层透明釉,经艺术创作而成的一类瓷砖产品,其色彩斑斓的图案和千变万化的纹理,开拓了追求瓷砖个性化、时尚化的新境界,突显空间的奢华感觉。

2012年亚光砖

亚光瓷砖最大的优点是相对高亮瓷砖光反射系数比较低,不会造成光污染。过亮的瓷砖,不仅会影响家居环境的温馨、舒适,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家人的视力健康。装修时使用亚光砖则能一定程度上呵护视力。

2014年 柔光瓷砖

柔光瓷砖兼收亮光与哑光的优点,专注柔和的感官享受,还原自然的视觉光感和柔润的细腻触感,仿石材效果出众,更多地去考虑健康、舒适、品味与个性的本源需求。

2015年 喷墨抛光砖(瓷抛砖):

瓷抛砖开创了瓷砖的新品类,它兼具了抛光砖的特性、釉抛砖的花色,克服了普通抛光砖花色简单、釉抛砖耐磨性差的缺点,实现了装饰性和功能性的完美统一。

2016 现代仿古砖

现代仿古砖是在传统仿古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相对于传统仿古砖整体风格偏重、风格特征明显的表现来说,现代仿古砖风格更简约,更随意,更工业风,但工艺又不简单,在表面效果的处理、细节处理上更亲近自然效果。

2018

威尼斯商人瓷砖将推出全新瓷砖品类,打破传统,开创先河,引领潮流,为您打造美好新生活。

威尼斯商人瓷砖现已经拥有艺术瓷砖、仿古砖、大理石瓷砖、柔光砖等多个类型瓷砖,可以满足不同的家居空间需求。在即将到来的威尼斯商人瓷砖新品发布会上,我们将发布2018新产品,敬请期待!

小结: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瓷砖行业近四十年的时间经历过三代产品的变革。第一代产品是以抛光砖为主的“亮光”时代,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又大、又平、又直、又亮统治了中国大多数公共建筑。经销商上门抢货,抢到什么直接拉走,厂家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不过,突然,有人感慨“你说,抛光砖为什么就不好卖了呢?”

第二代是仿古砖的异军突起,那是属于“亚光”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整个社会审美不再局限于又大又亮的材质,人们开始怀念那些返璞归真,充满着田园诗意的情境,仿古砖用低调内敛的色调,质朴隽永的纹理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仿古砖以陈旧为美,强调历史记忆。

不过仿古砖离不开一个仿字,仿石纹、仿木纹、仿布纹……当“仿”成为流行趋势这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第三代产品呢?在我们看来,是以威尼斯商人瓷砖为代表的艺术瓷砖。将中国的家居装饰水准带到了一个更好的水平,在我们看来家居装修的最终目的是组织生活、表达背景,满足基本使用功能、满足美学观点,从而表现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的目的是教育后代,传承后人。如果说,苹果让人们看到的是科技的人文之美,那么威尼斯商人瓷砖则是让世人见识了瓷砖的艺术之美。

禹州陶瓷发展史


禹州的钧瓷,被称为“国宝”、“瑰宝”。这些美名对禹州和钧瓷来说不是偶然的。据统计,自1964年以来,在禹州146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发现古代窑炉遗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窑炉是陶、陶瓷、钧瓷的母体,有窑炉的地方就会有或陶或陶瓷或钧瓷的烧制。在这些窑炉中,专家们根据烧制陶瓷用的燃料、窑具以及在古窑遗址附近发掘的瓷器或残片,可以较为准确地推断出古窑的建筑和使用朝代。要认识禹州与陶瓷的渊源关系,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禹州历史及禹州陶瓷发展史。

夏邑与夏陶鼎

众所周知,因大禹治水13年有功,舜封禹为夏伯,封当时的禹地为夏邑。这是历史典籍上的记载,要证明这些记载的正确性,从地下发掘的实物是最好的证明。

在禹州市火龙镇瓦店村发现的夏禹文化遗址,引起全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2007年、2008年实施的文明探源工程中,瓦店遗址成了重要考古之地。

在这一遗址中,发掘出土了500多件夏代及以降的器物标本,一件夏陶鼎就成了夏文化遗址的重要证据。夏陶鼎现被河南省文物管理所收藏。瓦店遗址发掘后,国家、河南省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编著出版了专著《禹州瓦店》,详细介绍了这一举世瞩目、具有重大发现的夏文化遗存。由此可以得出,禹州的文明史是与华夏同步的,同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阳翟与阳翟瓦当

阳翟是禹州秦汉时期的名字。瓦当是当时建筑使用的瓦器,因其头为当,所以叫做瓦当。阳翟瓦当是前几年在禹州黉学广场附近出土的瓦头上带有“阳翟”二字的瓦当。有了“阳翟”二字,这一普通的瓦当就变成了文物中的瑰宝,它的文字信息、制作工艺、图饰等就证明了瓦当制作使用的大致年代。

在古代,瓦当上所用之字,多为“千秋万岁”、“国泰民安”等吉利语,基本上没有见到地名入瓦当的,这更使阳翟瓦当显得弥足珍贵。

2005年年初,在禹州市苌庄乡的古窑遗址上发掘出了青瓷罐。这是全国出土最早的青瓷。经陶瓷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共同认定,该青瓷罐为隋代所烧造。禹州这次考古发现,使青瓷史提前到隋代。青瓷是唐代禹州花瓷的前身。可以说,没有隋代青瓷,就没有唐代花瓷,就不会有宋代钧瓷。这一发现充分证明,禹州的青瓷比其他瓷区烧制的青瓷要早,烧制工艺要先进。

阳翟与花瓷

在陶瓷烧造史上,传统的观点是始于唐盛于宋。禹州钧瓷同样始于唐盛于宋。这符合历史事实,但青瓷开始更早。因为青瓷是花瓷、钧瓷的前身,禹州根据出土实物可以推出新结论:青瓷始于隋盛于唐,花瓷、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这一论断会更准确一些。

在禹州,文物管理所以及民间收藏唐代花瓷的数量较多,花瓷的产生为钧瓷的诞生做了前期基础工作。花瓷是在天目黑釉上零星施加一些或蓝或白或褐色釉料,烧窑时这些零星的釉上釉就会产生窑变,向器物底部流动,产生一些或蓝或白或黄或褐色斑点,使釉色有了变化。其实,这些变化既有人为的痕迹,又有自然窑变的成分。人们称这种由青瓷演变而来的瓷为花瓷,有人称之为“唐钧”。的确,这种瓷是钧瓷的前身,没有花瓷上的窑变斑点的启发,窑匠们就难以想到整体上的窑变。这是一种灵感启迪的作用,因而禹州艺人有了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明——钧瓷窑变。

钧州与钧瓷

受到花瓷局部窑变的启迪,钧州本地的能工巧匠们认识到瓷既然会产生窑变,如果把局部窑变化为整体窑变,就一定会产生新的效果。窑工们按照这个思路,试验、制作、烧造,结果奇迹真的发生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烧造出一种十窑九不成的新瓷种,一种通体能产生自然窑变的新瓷。那么,给这种新瓷起一个什么名字呢?古时官员的名字一般多用所管辖地方名命名,地名一般多用该地的山水名命名,可能有人提出这种瓷诞生在钧州,暂且叫做“钧瓷”吧,久而久之,这种花瓷之后的更加优秀、更加艺术的瓷就被称为“钧瓷”了。

钧州因禹州有古钧台而被命名为钧州,而更深层地考察钧瓷的命名,我们可以说钧州钧官窑在古钧台附近,叫钧瓷更能说明产地的华贵。

史上称禹县时,禹州制瓷已走过了繁荣时代, 清后期禹县人开始恢复古代繁荣时期的各个瓷种,尤其是对钧瓷开始了新的探索。

壶的早期发展史


壶,为古代的盛贮器,用途很广,基本造型为小口、长颈、圆腹,平底或有足。新时器时代至商周流行陶壶,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生产的陶壶为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泥质红陶小口双耳壶,可称为陶壶之鼻祖。

汉代以后,盛行瓷制器,瓷壶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器型多种多样,见于陶瓷专著的唐代以前的典型标准器主要有汉代的蒜头壶、匏壶、圈足壶、喇叭口壶;东汉至唐的盘口壶;三国至南朝的四系盘口壶;唐代的六系盘口壶;三国至宋时的唾壶;晋代至唐初的鸡头壶;西晋的铺首扁壶、鹰形壶;南朝的单柄壶、托盘壶;北齐的杏仁形扁壶、龙凤壶;唐代的凤头壶、短嘴注壶、銎口把壶、双耳鱼形壶以及注子。从宋代开始,全国各地的瓷窑生产了各式各样的壶,器型各异、种类繁多,难以描述,仅《中国陶瓷》一书描绘出宋代各式壶的标准器就有15种之多,实际的出土物及传世品应更多。

唐代以前的壶无把柄,只在肩部安系或在颈部饰双耳。从唐开始,带把壶流行。大约从唐代中期开始,鸡首壶便不再多见而消失了,执壶便出现,俗称“短嘴注壶”,是唐人饮酒的典型器皿,特征是盘口为喇叭口,短颈,圆鼓腹,短嘴,嘴外壁一般为六边形或圆筒形,与嘴相对的一边安置宽扁形曲把柄。晚唐五代时壶颈加高,腹体作椭圆形或瓜形(腹部压有四条内凹直线)。嘴延长,五代时嘴变成较长的曲流。五代时,瓜形腹不再内凹而成凸棱线,成为很有时代特征的“瓜棱腹”,饼形足仍占绝大多数,把柄稍窄,把与颈腹间的距离(孔径)较前大些。唐、五代以青釉执壶为多见。

宋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瓷不仅器型轻巧优美,而且样式极为丰富,举凡日用器皿、酒器茶具、陈设用瓷、文房雅玩、宗教供器、瓷塑人物和动物应有尽有。品种之全为宋代诸窑所烧造的青白瓷之冠。执壶为宋代景德镇窑的大宗产品,多为撇口、溜肩、椭圆或瓜棱式腹、平底或浅圈足,肩腹一侧置长曲流,另一侧对称饰以宽扁带状曲柄与口沿相接。亦有盘口、喇叭口、直口、唇口以及葫芦形执壶。另常在壶颈两侧以及柄顶端和壶口沿饰有圆形管状的双系或四系壶。宋代早期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器类简单,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器型低矮,平底足或宽大圆足,卷沿唇口,器壁较厚。

这件宋代早期烧制的青白瓷盘口双系执壶,器型低矮,高9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4.7厘米,折沿、盘(洗)口、斜直颈、扁圆腹、肩颈处饰有对称的两个圆形管状系,肩一侧上腹饰长曲流,对称另一侧饰宽扁带状曲柄与口沿相连,流口稍残,平底无釉饼形足。

古今中外文人深爱笃好紫砂茶具的选购要点


“茗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渔对紫砂壶的总评价。紫砂茶具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奥玄宝《茗壶图录》紫砂壶与当时名震宫廷的景德镇瓷器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因而它博得古今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

中国茶具以“景瓷宜陶”为上品。“宜陶”指江苏宜兴所产紫砂茶具。紫砂是以石英为主要成分的一种陶土,紫砂壶是陶壶,主要产于中国江苏宜兴、浙江长兴等地。这里,主要介绍宜兴紫砂。按目前大多饮茶爱好者习惯,以100毫升左右最佳,手拿手提均一手之劳,亦称“一手壶”。

选购注意几点:

(1)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茶具之颜色:紫砂壶有几种基本颜色,即紫色、红色、黄色、绿色等。其中,高档绛紫色、墨绿色紫砂壶为上品。

(2)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茶具之外型:质地坚实,造型别致,色泽华润;无明显划痕、破损;壶嘴、壶钮、壶把应“三点成一线”。

(3)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茶具之声音:用壶盖轻轻敲击壶把2/3处,声音如金属般清脆悦耳者为好。

(4)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茶具之壶内:无明显损伤,无异味。

(5)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茶具之密封性:轻轻转动壶盖,壶盖与壶身嵌合严实,阻力小者为好;然后,在壶中装满水,用手指压住壶盖上的气孔,倾茶壶倒水,壶嘴不出水者为好。

(6)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茶具之“走水”:倾壶倒水,出水流畅,水柱无拧麻花状者为上。

(7)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茶具之“挂珠”:壶走水时,突然将其持平,壶嘴下沿不挂水珠者为好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瓷器的发展史极其与中外文化交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瓷器的发展史极其与中外文化交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