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 导航 >

清代的“福禄寿”祥符纹饰

清代的“福禄寿”祥符纹饰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清代瓷器鉴别

2020-07-23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民窑陶瓷上的吉语祥符纹样所涉及到“福禄寿”的内容十分丰富,如用蝙蝠、龙凤、瑞日喻意福,用鹿、冠、元宝喻意禄,用仙鹤、寿桃、松柏喻意寿。人物“福禄寿”三星在民窑各类型瓷器上的绘画,更被人们所喜闻乐见。单用文字式“福”与“寿”做纹饰,在明代的实用器物上已广泛采用,清代在明代原有的基础上繁荣发展,所书写的文字及形状,有方、有圆,有行草、有正楷,或茂密、或疏朗,或变体、或规范。康熙青花尊上的万个“寿”字和数不清的吉语,给清代陶瓷纹饰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笔者收集的残瓷标本中,一件雍正年青花梵文碗残底,足内书“大清雍正年制”民窑纪年款,碗心部绘由篆文减画连笔组合成的“福禄寿”团形祥符图案纹样,用笔简练,左边是“衣”字旁,中间为共用偏旁的“上福下禄”,右边为“寿”字,清晰易读,用笔画做圆形轮廓,直径1.7厘米图一左 。另一件雍正青花“寿”字纹碗残底,足内绘“方形双框窗花”款,碗心绘制风格独特,构思巧妙的带团形连体文字内容的纹样,外置双圈,直径3.8厘米图一右 。文字笔画采用双线勾描,左边竖“衣”偏旁,右边有明显的“五王”二字,“五”是“福”谐音,也有五福的含义,《书·洪范》记“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日考终命”。图案中间的“王”应与官禄有关,而“寿”字则由“王”与下边的简笔凑合而成。此类纹样作为古瓷的装饰和延续,甚少见到。图二为清中期青花龙凤纹鼎式香炉的颈部连体式“福禄寿”图案纹样,从客观上反映了古人祈祷追求家道昌盛,多子多福,升迁,发财,成名成家,长寿康宁的愿望与憧憬。

福象、禄象、寿象的祥符图案内容寄托着时代的面貌和民族的信仰。作为一种历史特定的通达民族情感和思想的独到艺术手法,在明、清两朝陶瓷绘画书写艺术中得以充分完善的表现。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什么样的福禄寿纹瓷器价值高


中国人谈“吉祥”,绕不开的就是福、禄、寿,所以以“福禄寿”为主题的瓷器纹饰自然也被广泛地运用于瓷器之上,特别是在清朝,福禄寿纹瓷器风靡一时,不仅观赏性极佳,寓意也极好。那什么样的福禄寿纹瓷器价值最高呢?

首先应该明确一点,那就是福禄寿纹究竟是哪几种纹饰组合而成的,一般来说,清福禄寿纹瓷器上呈现出来的都是三种纹饰——蝙蝠,取“福”字的谐音;梅花鹿,取“禄”字的谐音;最后则是象征着长寿无疆的仙鹤、青松。这几种纹饰组合在一起,势必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画面景物多,容易造成冗杂、繁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乾隆年间的确有过,但在其后嘉庆时期的福禄寿纹瓷器上,已经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福禄寿”三者的纹饰各自布局合宜、搭配巧妙,青松巍峨而仙鹤悠闲、其上有细细绘制的蝙蝠,松下还有矫健优美的梅花鹿,画面层次分明、对比自然,是福禄寿纹瓷器中的佼佼者。

而从技法上来说,福禄寿纹瓷器也是以嘉庆时期为上,康熙年间所出次之。因为福禄寿纹瓷器主要为青花与彩绘,而技法上青花又略胜一筹。青花典雅,适合福禄寿的主题,且清青花出品稳定,绘制手法也颇多创新,且不论青料的多种创新,仅仅是线条勾勒的流畅度、粗细变化的自然性等方面,较之前朝已有提升。所以,嘉庆时期的福禄寿纹多在青花瓷上绘制,色泽温静、笔法细腻典雅,康熙年间的也如是,更多一分大气、端丽,所以这两个时期的福禄寿纹瓷器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但若论及色彩鲜明富贵、喜气吉祥,却又是以乾隆时期所出为上了。这一时期的福禄寿纹瓷器重颜色鲜丽,特别是粉彩与珐琅彩的运用,不同于青花的素净典雅,辉煌的金、粉、宝蓝、明黄、彩色的应用,再加上福禄寿纹本身的丰富层次与内容,乾隆时期的“福禄寿”纹饰,在吉祥寓意之外,更多了几分绚烂,非常富贵华丽。

总体而言,什么样的福禄寿纹瓷器价值最大,主要还是看年代与品相,虽然同为清瓷,但康熙与嘉庆年间的福禄寿纹瓷器多青花,重手法与意境;而乾隆年间的则重色彩,富丽堂皇,侧重不同,都有比较高的收藏价值。

瓷器上面的龙凤呈祥纹饰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认为凤凰是百鸟之王,四灵之一。在《孔丛子·记问》有一句话足以证明龙凤之间的关系密切,那就是“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所以,古代手工艺人们多把龙纹和凤纹结合起来装饰工艺品,龙凤纹不但象征着了至高的权力,也寓意着吉祥如意,也就是“龙凤呈祥”。

我们把元明清三代官窑瓷器表面常见的五种龙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螭龙、夔龙都是没有鱼状鳞片的,并且都是兽足造型,专家推测这和古代文献记录两者为兽不无相关。

依照螭龙、夔龙、应龙以及秃尾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我们可以简单描述它们的造型特点,螭龙:四足,没有鱼状鳞片、没有翼;夔龙:双足、没有鱼状鳞片、有翼;应龙:部分有足部分无足,龙爪有二爪和四爪,有鱼状鳞片,有翼;秃尾龙:除尾巴光秃秃之外,其他地方和角龙别无二致。

从龙纹造型在元代、明代以及清代瓷器上的应用情况来看,在明代宣德时期运用螭龙纹、应龙纹、夔龙纹。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官窑制瓷工艺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承袭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和变革。

即便说在这之后,官窑的制瓷业发展兴盛,但是主要的龙纹造型还是由明代宣德时期的龙纹造型发展起来的。因此,明代宣德在官窑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段时期,它当时的成就为后来兴盛的制瓷业埋下了伏笔。各种各样龙纹造型接连不断的出现,印证了官窑瓷器纹饰的设计,是在不断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基础上一直创新和变革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龙凤在汉族文化中非常重要,作为四圣兽多用来表达一种祥瑞之意。在明清两代,龙象征着皇帝,凤象征着皇后,龙纹彰显王者霸气,凤纹流露雍容高贵。

御窑厂的匠人们创造了更多的龙纹,譬如说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纹,与此同时,和龙凤纹饰搭配的相应纹饰也渐渐出现。由最先定型角龙凤纹,再到之后的应龙凤纹和螭龙凤纹,基本上凤纹都是靠左边,凤头朝下,龙纹靠右边,龙头向上。这种独具特色的格局,恰好反映了封建社会里老尊女卑的落后思想,从中我们也可窥得古代文化风俗的一些特征。

清代瓷器上的纹饰故事


蟾宫折桂

4111 清康熙 青花蟾宫折桂图罐一对

4346 清顺治 青花五彩蟾宫折桂图将军罐一对

蟾宫折桂寓意登科及第,此两对拍品画面构图相似,蟾宫之中,嫦娥及侍女正将手中桂枝给予青云直上的三名书生。

相传月中有蟾,故名“蟾宫”。《淮南子》中记载“羿妻姮娥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折桂”最早用来形容出众的人才,《晋书·郤诜传》中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至唐代由于科举盛行,又因相传蟾宫中有桂树,逐渐将“蟾宫折桂”一词用来比喻登科及第。

和合二仙

4121清雍正 青花加彩和合二仙摇钱树图观音瓶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主婚姻和谐的神仙,常以蓬头笑面形象出现,手持荷花和圆盒,寓意和合美满,因寓意美好,深受喜爱。本品以通景绘和合二仙立于巨大摇钱树之下,具有和谐美满、财源广进的双重寓意。

关于和合二仙的传说有不同版本:一说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二人情同手足,至雍正时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由此扬名;一说唐代僧人“万回”,一日往返万里带回远方兄长的家书,亦称“和合”。

桃花源记

4322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盘口琵琶尊

本品画面中,一男子居于左侧,身旁有船桨。与之对立四人,其中一高士呈迎接姿态,老妪侧坐,身后女子正在与小童玩耍,一派安宁和乐景象。四人身后洞石旁更有一株桃花,为确定故事主题提供重要线索,即为《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为东晋陶渊明代表作,为《桃花源诗》序言,借武陵渔人(本品画面中男子即为武陵渔人,身侧船桨为身份标识)行踪,引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将现实与理想联系起来。画面中高士或为作者陶渊明,身后老小共享天伦,体现出桃花源中和谐美满的生活状态,表达出《桃花源记》中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麻姑献寿

4355 清光绪 洒蓝釉描金麻姑献寿图观音瓶

本品以洒蓝地描金技法绘制麻姑献寿图,金彩保存较好,颇为难得。

麻姑献寿是非常常见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寓意美好,故而备受喜爱。葛洪《神仙传·麻姑传》中有关于麻姑的记载,麻姑应东汉时仙人方平之召唤,降于蔡经家,自称见过东海三次桑田变化,故而由此以麻姑比喻高寿。另外,还有西王母寿辰时其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故有麻姑献寿之谓。

羲之爱鹅

4072 清康熙 青花淡描羲之爱鹅图高足杯

本品以淡描之法绘高士端坐,相向一童子捧鹅前行,画面简洁明快,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幅羲之爱鹅图。

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尤爱鹅,据说其精研书法体势,得益于鹅之体势。而其爱鹅之事广为流传,是因为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黄庭经》后“笼鹅而归”。而“羲之爱鹅”属于“四爱”之一,关于“四爱”之说有多种不同说法,主流者有两种,其一为“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其二为“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

木兰秋狝

4317 清雍正 粉彩木兰秋狝图大盘

通过本品画面中的大帐、旌旗、侍卫和马上男子手上的猎鹰,可以判断此图为围猎场景。画面中人物均着清装,由此可进一步判断应为木兰秋狝的场景。

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室权贵秋季围猎的盛事,木兰为满语,意为猎鹿。古时四季围猎均有不同称谓,春日称搜、夏日称苗、秋日称狝、冬日称狩。而猎鹿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称“秋狝”。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

耕织图

4446 清康熙 青花耕织图之择茧图大碗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细记录耕作与蚕织过程的系列图谱,最早由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此后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清康熙帝南巡时见到《耕织图》后,感慨于耕织劳作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氏基础上,重绘《御制耕织全图》,并亲撰序文,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言诗,首开清代皇帝亲颁《耕织图》的先河。康熙《御制耕织全图》共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本品所绘择茧图为织图第十一图,焦秉贞所绘之图与器上所绘十分相似,可资比较。

新奇釉色说祥陶


又一家新奇陶瓷作品,显出异样光华。那釉色,如火树银花,如浮水泛起,如梅开满树,如月下云飞。亦有紫玉晶莹,亦有宝石呈碧。还古朴清淳,如魏晋时文物重光,如唐宋期珍品再现,研究制作这异乎导常陶瓷作品的 葛明祥 先生,本是一介书生;曾从医,却又对陶瓷情有独钟,于是设厂制陶。不愿与人雷同,于是潜心釉色,潜心艺术,反复揣摩,拉坯制陶器,经两千个日日夜夜,终于将他自己的土与火的艺术,烧炼得光华灿烂,由于窑变的不可捉摸,所以,他的产品,色彩斑烂,百态千恣,几乎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人类的创造是精进不息的,艺术祥陶,也是这样。

走过祥陶陈列室,云纺釉天柱瓶,水纹釉窑变,釉里红窑变,亚光朱砂结晶釉,亚光梅花皮釉,仿古结晶釉,均花釉,古陶釉……各种各样的釉色装饰的瓶、罐、杯、碟、各类茶具酒具,或小巧玲珑,光华四溢。或明丽高雅,巧拙兼容。或柔和深沉,含蓄精美。或新颖奇特,令人欣喜。而且,所有产品,高温无铅,理化指标符合国际最高标准。在科技、视觉、工艺与艺术内涵上,都是理想化的产品。

梅花皮釉为祥陶独有,釉白如雪,又凝结与分裂成特殊的纹理,如冰山春日,雪山春日,冰雪既融化又不融化。融化处,雪水奔流,冰水奔流,将冰雪分割成不可规范的百态千恣。若说它新颖,还真新颖。若说它奇特,还真奇特。

还有青翠的绿釉,红灿的祭红釉,蓝里透白的均花釉,都色泽优雅,令人赏心悦目。

陈设釉陶,因施釉的变化与窑变丰富,更有各不相同的妙处,各不相同的珍品。在陈列室,有两只水纹窑变釉瓶,一只釉色如白云漫卷,一只则让感到云涌风狂。还有亚光朱砂,釉窑变,仿古结晶窑变,及其他各种窑变,似乎都不是人的智力所能创造。

祥陶亦制作紫砂器皿、有单壶、有小套茶具,有精美的曼生十八式。部分精品,饰以名家书画,文义幽深,画蕴情趣,刻划精良,是高档紫砂艺术。

祥陶艺术的品位是很高的。在第八届全国陶瓷评比中,梅花皮釉产品获银奖,而且,祥陶的作品还在不断翻新,不断精进。

潜心钻研古今陶瓷艺术。经常并接受日本陶艺大师斋藤井、永濑的启发与指点,受益非浅。为追求超越,全身心扑进陶瓷艺术高难度的釉与火之探索。废寝忘食艰苦劳累,致使罹患重疾。忍受着巨大的病痛,顽强拼搏,终于获得了全方位陶艺成就。经历了泥土的研究,制坏的研究,经历了由普通釉发展到高档釉,然后提高到特殊釉的上千次失败的艰辛复杂过程。对窑火的探险究也极其精到。最出色的是从未见过的在陶胎上高温烧制成立体厚釉、多层次窑变鸡血红。无铅无镉无毒。肌理天然,丰富精彩。令人震撼、令方家拍案叫绝……。

每件成功之作都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每件成功之作都是人类智慧无法复制的奇妙幻景……。

葛明祥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陶艺之路。

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


金桂飘香的九月二十六日,位于上海浦东的御承堂博物馆开馆了,其中一只高一米的康熙青花万寿字大罐最引人注目:不光是它那高大魁伟的器型和油润的包浆令人赞叹,主要是那通体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同的篆书寿字让人惊诧不已!查阅清宫档案,康熙四十四年,任郎廷极为景德镇御窑厂的督御官。他生性机警敏捷,擅长创新,常会做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故深得皇上赏识。他从康熙四十四年任督窑官至康熙五十一年止,在短短的七年时间中,创烧出了瓷坛奇葩——郎窑红。它取法于宣红,但又更胜宣红,被古陶瓷界誉为“脱口垂足郎不流”的珍贵名品,是康熙朝后历代藏家竞相争藏的稀有品种,也有“若要穷,烧郎红”的传言,说明它的珍贵。

今天要说的不是郎窑红,而是这只全世界至今唯一发现的恢宏的通体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的魁伟大罐。每一个寿字的书写都不一样。试想,单单要将一个寿字化成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不一样的篆字,不知要花费多少心思?变化完成后,找人书写,即使再优秀的书家,面对这些生疏的新字结构,稍一不慎,也会写错,而钴料又有深入胎骨的特性,一笔写错就无法擦去或修改,只有再换另一个胎体重新书写,别说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就是用现代的书写工具钢笔抄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汉字,要一字不错也属不易。用柔软的毛笔书写,又要写得一行一行那么直,不但字与字的行直,而且行与行之间的留白也那么直,真是非鬼斧神工而莫为。

即使全部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全写完,经检查一字一划未出差错,送进窑炉中还有个不以人的意志为左右的偶然因素,因此,它的成功是人工和天意的两相结合,缺一不可。据说,郎廷极自进景德镇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酝酿烧制这一大罐。他要为康熙六十大寿时献上“天下第一寿礼”,以博皇上的欢心。整整七年,几乎耗尽了他的晚年心血,终于烧制成功了这一大罐。送到宫中的那一年正是康熙五十九岁。中国历来有做九不做十的风俗,康熙内心自然异常兴奋,但他面对罐体上密密麻麻的寿字又觉得不可思议?一,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字中的每一个篆字都不一样,不可想象。二,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篆书寿字正好通体排满,难道会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又难以想象。好奇性驱使下,下旨命五位手巧心细的官员,分头点数,足足数了七天,但最后得出的结果无二人是一样的,一个说是一万零二个,一个说是九千九百九十八个,也有说是一万零一个的……皇帝犯难了,最后还是责问郎廷极,究竟是多少?怎么数才能没差错?郎叩首奏道“陛下要一字不差地数清这罐上的寿字,只有一法,即边数边用容易擦去的丹笔作记号,数一个点去一个,这样才不会有差错。”皇上立即命下官如法炮制,果然连数三遍,均得出同一结果: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结果有了,皇上心中不免有些遗憾,既然祝我万寿无疆,为什么不再多书一个寿字?难道真的到了连再多书一字的余地都没有了吗?天子说话是从来不用顾忌的,就直截了当地将此意责问郎廷极。郎伏地胸有成竹地奏道:“皇帝陛下本身是个寿星,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寿字,加上皇上一寿星,不是正好为万寿了吗?”康熙大帝闻说,龙颜大悦——这就是万寿大罐的由来。

据查,郎廷圾当时共烧制了一对,现一只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国民党退守台湾前,聘专家组挑选运台藏品时,因为器型太大,有人提出如果少运这一件可多运上百件小巧的精品,此意见被采纳后才幸存下来,另一件存放圆明园的那件终于回到了故乡。

清代乾隆粉彩描金龙首百福百寿镂空香筒


清代故宫内的乾清宫、养心殿、储秀宫等都陈设着高达三四尺的巨大薰炉,形式多种多样。多为瓷器、掐丝珐琅等精品,也有铸铜、鎏金、錾刻精美的极品,彰显着皇家豪华高贵的气派。

其后宫正堂规格,必于前方左、右置香筒一对。将特制香料或香花放入香筒内,香气从筒壁、筒盖之气孔溢出,香盈满室;而做工装饰讲究,并配以各种吉祥图案,不同材质等。

此对“福寿香筒”用于宫内喜庆之日,筒身为柱状,宝盖上塑一蟠龙,全身鎏金,五色灵芝祥云饶萦而上,如意吉祥。以缠枝莲作莲台纹饰,二道金环之中填满锦地缠枝灵芝蝙蝠,下配连环灵芝捧宝相花纹,象征“多福多寿、继往开来”之意。

筒身主体施绿松釉为底,以各种变体篆书凸雕十行十字,共一百个“福”字,一百个“寿”字,并且每字描金,以作“百福百寿”之颂。每行之间以金钱形镂空,之间又以米粒及珍珠状镂空,谓之玲珑也。除有溢香之实际作用外,尚有“富足长荣”之意。

底座为八角形,塑仿木栏杆,配以仿生云石纹。上下九层塔基,中段饰以宝相花一圈,其余梅花间竹饰以俯、仰蕉叶纹,及描金螭龙纹,龙纹弯曲有致,为乾隆时期之流行纹饰。螭龙有“镇家护宅”之寓意;蕉叶为叶中至大者,谓之“大业”;宝相花乃“圣洁祯祥”之兆。

此香薰是一件烧成难度极大的器物,需多次试烧,方可为器,颇费工本,及人力及物。

目前,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类似之珍藏品外,此器则是民间存世之第三件,可谓珍贵异常。

紫砂名家华凤祥与他的汉方壶


关于清初紫砂名家华凤祥,如今并没有确切的生卒记载,仅见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所撰的《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载:“凤翔,或云康熙间人,善仿古器,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别臻绝诣”,以及《宜兴陶瓷发展史》中记录他“并擅长紫砂炉均” 。即使资料非常有限,但是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些华凤祥及其紫砂壶作品的特征。

根据《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所载来看,华凤祥是康熙朝人士,结合其他考据,可以证实他活动于康雍年间,是当时的紫砂制壶名家,曾为宫廷做事。而文献中说他“善仿古器”,是因为华凤祥做的紫砂壶,造型基本都是仿汉代青铜方壶而来的汉方壶,主要有素面和彩绘两类,目前华凤祥的非汉方壶仅见一只素面茄紫梨形圆壶。那么,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汉方壶究竟是什么。

汉方壶,得名于其对于汉代青铜方壶的仿制,是宜兴紫砂方器中的典型造型。汉方壶为扁方体,造型上收下丰呈四方钟形,高耸修长,削肩平整,壶流以四分之三平贴身筒,壶把圆方,壶钮为桥梁式,壶盖与壶口吻合紧密。作为紫砂方器中的经典器型,汉方壶数自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创始以来,多有制作且长盛不衰。汉方壶采用“镶泥片成型法”工艺原理,以裁剪得当的泥片手工贴合而成,因此在工艺难度上,汉方壶作为方器典型,要大大超过一般的紫砂圆器。

华凤祥大师的紫砂事业中,汉方壶几乎占了全部,而在清初他的汉方壶就是当时汉方壶的最高水平代表,但是如今真正的传世品却不多,非常令人遗憾。华凤祥的汉方壶分素面和彩绘两种。素面汉方壶一般器形硕大,多以紫泥制作,故壶通身呈紫红色,壶身及盖面有的刻如意云纹,整体沉静端庄。至于华凤祥的彩绘汉方壶,则色彩丰富明艳、华贵富丽。并且作为清三代彩绘紫砂壶的领军人物,华凤祥还为雍正皇帝制作了一批绝世珍贵的宜均蓝釉汉方壶,其色彩灿烂又不失淡雅秀丽,存世稀少当属绝品。

就像《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所载的那样,华凤祥的汉方壶工艺精细,气韵典雅古朴,不仅是当时的典范,更广受现在藏家的欢迎。但是由于其珍品存世稀少,在拍卖市场上的情况并不火热,因为出现频率大的更多是华凤祥以后清代紫砂工匠的寄托款,价值比起真品还是差异较大,难以激起很大水花。如果是对于紫砂收藏有兴趣的朋友,在遇到疑似华凤祥汉方壶真品时,一定要谨慎,可以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以规避风险或者避免错失良机。

寿纹瓷片的光内光


开光让瓷器变得更丰富

开光,一种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指在瓷器的主要部位,以线条勾画出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云头形、花瓣形、扇形、蕉叶形、心形、桃形等各种形状的栏框,然后在栏框内施画图画。这种技法借鉴古建筑的“开窗”形式,以加强装饰效果。

寿,寓意长寿,常在古代瓷器上作吉语。一些瓷器开光“寿”字纹瓷片,奇妙的是于“寿”字纹中再次开光,光内绘寿星纹,成为光内光,在开光装饰技艺中,实属少见。

南宋吉州窑、金代耀州窑、元代磁州窑、元明清景德镇瓷器的“开光”更加普遍,形式也多种多样,俗称“斗方”。古瓷器不仅造型典雅、釉彩鲜艳晶莹,而且装饰图案也十分端庄精美。瓷器的装饰由主图、纹饰、题款三者组成,纹饰是衬托主图的辅助装饰,如绿叶之于牡丹,与主图交相辉映,达到高度和谐的审美境界。

瓷器上一般为白地开光,也有色地开光。在成型器物表面,贴上圆形或方形的湿纸,施色釉后把纸揭去,在没有釉的空白处,以色料绘花纹,干燥后即行吹釉或以其他方法施釉,高温烧成。还有一种洒蓝地开光五彩器的制作,先贴上长方形湿纸,然后用青料吹青,揭去贴纸,罩上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即为洒蓝地。再在白色开光内用五彩绘画,低温烤烧即成。

开光在景德镇的老艺人中又称“开堂子”,具有突出主体、对比强烈、以静衬动的特点。为了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留出某一形状的空间,然后在该空间里饰以山水、花纹、人物等。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窑口各有不同的装饰技法和纹饰特色。明以前称为素瓷时代,所产瓷器多为素瓷,不予任何装饰,只有少数档次较高的瓷品才饰以不同的花纹。但多为暗花、浮雕之类,与瓷品同一色调,少有彩绘。明代开始进入彩绘时代,各种彩绘纹饰色彩斑斓、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瓷品装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的“福禄寿”祥符纹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的“福禄寿”祥符纹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