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清代瓷器上的纹饰故事

清代瓷器上的纹饰故事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清代雍正瓷器纹饰的鉴别 清代瓷器鉴别

2020-11-30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蟾宫折桂

4111 清康熙 青花蟾宫折桂图罐一对

4346 清顺治 青花五彩蟾宫折桂图将军罐一对

蟾宫折桂寓意登科及第,此两对拍品画面构图相似,蟾宫之中,嫦娥及侍女正将手中桂枝给予青云直上的三名书生。

相传月中有蟾,故名“蟾宫”。《淮南子》中记载“羿妻姮娥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折桂”最早用来形容出众的人才,《晋书·郤诜传》中记载“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至唐代由于科举盛行,又因相传蟾宫中有桂树,逐渐将“蟾宫折桂”一词用来比喻登科及第。

和合二仙

4121清雍正 青花加彩和合二仙摇钱树图观音瓶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主婚姻和谐的神仙,常以蓬头笑面形象出现,手持荷花和圆盒,寓意和合美满,因寓意美好,深受喜爱。本品以通景绘和合二仙立于巨大摇钱树之下,具有和谐美满、财源广进的双重寓意。

关于和合二仙的传说有不同版本:一说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二人情同手足,至雍正时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由此扬名;一说唐代僧人“万回”,一日往返万里带回远方兄长的家书,亦称“和合”。

桃花源记

4322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盘口琵琶尊

本品画面中,一男子居于左侧,身旁有船桨。与之对立四人,其中一高士呈迎接姿态,老妪侧坐,身后女子正在与小童玩耍,一派安宁和乐景象。四人身后洞石旁更有一株桃花,为确定故事主题提供重要线索,即为《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为东晋陶渊明代表作,为《桃花源诗》序言,借武陵渔人(本品画面中男子即为武陵渔人,身侧船桨为身份标识)行踪,引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将现实与理想联系起来。画面中高士或为作者陶渊明,身后老小共享天伦,体现出桃花源中和谐美满的生活状态,表达出《桃花源记》中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麻姑献寿

4355 清光绪 洒蓝釉描金麻姑献寿图观音瓶

本品以洒蓝地描金技法绘制麻姑献寿图,金彩保存较好,颇为难得。

麻姑献寿是非常常见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其寓意美好,故而备受喜爱。葛洪《神仙传·麻姑传》中有关于麻姑的记载,麻姑应东汉时仙人方平之召唤,降于蔡经家,自称见过东海三次桑田变化,故而由此以麻姑比喻高寿。另外,还有西王母寿辰时其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故有麻姑献寿之谓。

羲之爱鹅

4072 清康熙 青花淡描羲之爱鹅图高足杯

本品以淡描之法绘高士端坐,相向一童子捧鹅前行,画面简洁明快,寥寥数笔便描绘出一幅羲之爱鹅图。

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尤爱鹅,据说其精研书法体势,得益于鹅之体势。而其爱鹅之事广为流传,是因为他曾给一位山阴道士书《黄庭经》后“笼鹅而归”。而“羲之爱鹅”属于“四爱”之一,关于“四爱”之说有多种不同说法,主流者有两种,其一为“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其二为“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

木兰秋狝

4317 清雍正 粉彩木兰秋狝图大盘

通过本品画面中的大帐、旌旗、侍卫和马上男子手上的猎鹰,可以判断此图为围猎场景。画面中人物均着清装,由此可进一步判断应为木兰秋狝的场景。

木兰秋狝,是清代皇室权贵秋季围猎的盛事,木兰为满语,意为猎鹿。古时四季围猎均有不同称谓,春日称搜、夏日称苗、秋日称狝、冬日称狩。而猎鹿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故称“秋狝”。为了举行“木兰秋狝”,清政府还专门在内蒙古昭乌达盟、卓索图盟、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蒙古四旗的接壤处设置了木兰围场。

耕织图

4446 清康熙 青花耕织图之择茧图大碗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细记录耕作与蚕织过程的系列图谱,最早由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此后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清康熙帝南巡时见到《耕织图》后,感慨于耕织劳作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氏基础上,重绘《御制耕织全图》,并亲撰序文,于每图上亲笔题写七言诗,首开清代皇帝亲颁《耕织图》的先河。康熙《御制耕织全图》共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本品所绘择茧图为织图第十一图,焦秉贞所绘之图与器上所绘十分相似,可资比较。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明清瓷器上的梵文纹饰


明清瓷器上有一种常见的纹饰是梵文字。这种文字没有一定的梵文知识,很难识别。许多玩瓷器的人,碰到这种纹饰或者避而不谈,或者望字生义瞎扯一气,很少有人能把它讲清楚的。事实上,明清瓷器起初以梵文作为纹饰有它宗教上的用意,但瓷画工匠未必真正懂得梵文,因此后来写错、瞎写一气也是常见的现象。所以,要弄清楚明清瓷器上梵文的含义,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本文对这种瓷器上的梵文谈不上全面解读,只是一种浅谈。

要研究梵文纹饰,有必要先对梵文文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梵文原本是古代印度地区产生的文字,也是印度佛教使用的文字。梵文的书写方式自古以来发生过较多变化,作为常识,我们需要知道它有三种影响较大的写法:悉昙体、兰札体与天城体。

梵文悉昙体是一种古老的字体,使用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六世纪到十二世纪。南朝时期这种梵文开始传入中国。到唐代开元年间,随着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印度密教僧人的到来,悉昙体书写的密教佛经在中国传播。唐后期,日本留学僧空海来中国学习密教,又把密教和悉昙体梵文传到日本。唐末、五代时,佛教在中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悉昙体梵文也随之消亡。但空海传到日本去的悉昙体梵文却一直作为国宝传承了下来。所以今天,正宗的悉昙体梵文,印度学不到,中国学不到,只有日本能学到。

瓷器上的梵文纹饰

瓷器上的梵文纹饰

梵文兰札体出现于十一世纪左右。大约十世纪时,印度密教再次传到西藏地区形成藏传密教,藏族密教信徒书写梵文时创造了兰札体写法。元代时,随着藏传密教传入汉地,兰札体梵文也在全国流行起来。藏传密教在元、明、清三朝一直对中国社会有影响,尤其是对皇家影响巨大,因此兰札体梵文也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中,明清瓷器上的各种梵文字,基本上都是兰札体也就不奇怪了。如今,兰札体梵文在西藏地区仍然广泛使用,比如密教寺庙的壁画、转经轮上的六字大明咒等等,都用兰札体书写。

瓷器上的几何纹饰的来历


中国陶瓷发展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的人类已经能捏土烧陶。据说,一开始是一不留神在陶器上留下了花纹,后来就成了有意识的绘刻装饰。而且随着人类的脑洞大开,陶瓷器上的画片也从线条点点,变得越来越丰富、复杂。

几何纹是出现最早、也最简洁的纹饰,属于原始装饰纹样。它以点线面组成多种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得名,在商周时期是陶瓷中的主角,秦汉后便逐渐沦落为辅助纹饰了。现在绝大多数瓷器上都能看到几何纹的身影。

绳纹

解说:绳子在陶器上压出的印痕,有粗绳纹和细绳纹。

粗绳纹

细绳纹

历史:绳纹是原始纹饰之一,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了。当时的人比较随意,所以会看到纵向、横向、斜向、交叉、重叠、中断等等不同情况。

垂幛纹

解说:形似垂悬的幕帐,就是表演台幕帘上方的垂帘。

历史:新石器时代彩陶器常见的纹样之一。

编织纹

解说: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后来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纹样有:席状、人字状、米筛状、叶脉状、方格状等。

历史:一种具有浓厚传承性的原始装饰纹样,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陶器就有了。在商周、汉代,编织纹已属于常用装饰。唐代至清代,也一直流行不衰,常用作器物的底纹或边饰,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

网纹

解说:也称“网格纹”、“方格纹”。将方格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边疆形式展开似鱼网,有直线网格、斜线网格和曲线网格。

历史: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灵感源于当时的人打猎捕鱼。

条纹

解说:又称“条形纹”、“线纹”,简单说就是线条组成的花纹。有独立的,竖线、横线、斜线、弧线、宽线、窄线、单线、复线等;有打组合的,与圆点纹、漩涡纹等形成复合纹样。其实篮纹也可视作一种条纹。

历史: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汉代以后主要成为辅助装饰。

篦纹

解说:用篦(如图篦梳的形状)状工具刻、压出纹饰而得名,还有称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称“篦点纹”;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称“篦划纹”。

历史:商周陶器上多见;宋元时期的东南沿海地区,瓷器上大量采用,以青瓷和青白瓷器最为多见。

剔刺纹

解说:也称“刺剔纹”、“锥刺纹”、“针刺纹”、“戳刺纹”,用工具在器坯上成片剔刺得名。通常工具不同或操作方法不同,便产生不同形状的纹样。如:用指甲剔刺的纹样,称“指甲纹”。

历史: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剔刺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

云雷纹

解说:云雷纹是云纹和雷纹的统称。图案呈圆弧形卷曲(云纹)或方折的回旋线条(雷纹),有时也根据图形单独称呼。

历史:一种原始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推测是从漩涡纹发展而来的。

回纹

解说:纹样如“回”字。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亦可视为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

历史:回纹最早在马家窑文化类型陶器上普遍出现。从元代至今,回纹常作为边饰出现。

弦纹

解说:细长的线条形,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有单线弦纹与复线弦纹。

历史:是原始陶瓷装饰的一种纹样。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

带状纹

解说:陶瓷器上带状纹样的统称。带状——其外形为环绕器物的二方连续图案,上下压以边线。其内容形形色色,包括带状鱼鸟纹、带状网格纹、带状云雷纹、带状曲折纹、带状几何纹等等。带状纹可装饰在器物的口沿、颈、肩、腹、胫等部位,有作辅助性边饰的,也有作纹饰主题的。习惯上多将作为边饰的称作 “带状纹”。

历史:一种极具传统的纹样。单一的带状纹饰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常见,一般是口沿处一道红、黑宽带纹,简单醒目。内涵复杂的带状纹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元代盛行的多层纹饰实质上是由一道道内容不同的带状纹饰组合。

曲折纹

解说:又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曲带纹”。以连续线条折曲而成。用短直线、横线、斜线、连续或间断组成的单纯与复合带状的曲折纹也归入此类。

历史:一种常见的陶瓷器装饰纹样,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产生,明清开始主要为边饰。

水纹

解说: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波状纹”,形象是摹拟水流动的形态。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也称“海水纹”或 “海涛纹”;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也称“漩涡纹”或“涡纹”。

历史: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其后一直流行。

螺旋纹

解说:形似螺旋,有的也似流水漩涡。在器物成型过程中由于旋削而留于器底的螺旋状线痕,习惯上也称螺旋纹。

历史: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遗存中,螺旋纹分布广泛。

云头纹

解说:属云纹的一种。其形状犹似下垂的如意,因此又称“如意云”。装饰在瓶、罐、壶器物的肩部,亦称“云肩纹”;装饰在盘、碗的内心部位的,称作“垂云纹”。

历史:清代云头纹主要作为辅助纹饰,其作用有些类似“开光”。

瓷器上的纹饰有何特点?


瓷器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一般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隅饰纹样,边饰纹样、散点纹样、连续纹样等。不论东西方艺术,想了解装饰纹样,就必须探讨纹样根源。从陶瓷的装饰到器物的装饰,都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从图像学或符号学角度而言,其装饰纹样的真正价值,为纹样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若忽略的器物上的装饰价值那纹样将变成无意义的抽象线条组合排列。所以对于装饰纹样的研究重点着重于:装饰纹样的意义;装饰纹样主题形成背景;装饰纹样的造型与风格。以西方图像学研究方法来了解中国纹样的内涵,乃至于形成的背景,在以图像造型风格观点,藉由纹饰主题的造型风格了解装饰纹样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的传承与如何的改变,使之更具有民族传统风格来作为此纹样研究的方法。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

瓷器上梵文纹饰的含义特征


梵语是在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颗活化石。梵文在我国的明清瓷器上一种常见的文字纹饰,在公元六世纪到十二世纪盛行,而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梵文传入了中国,但由于当时受到的关注比较少所以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唐代开元年间随着印度密教的大量僧人到来,“悉昙体”的书写方式在我国开始传播,到了我国的唐朝末年佛教在我国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悉昙体梵文”也遭到灭亡,直到明朝时期再次发展受到了关注,所以在瓷器上外部加入了梵文来修饰,梵文在瓷器上有着传播藏传密教的意义,因为明朝时期因统一全国的需要,所以藏传密教的地位很高,所以在明清时期的官窑瓷器上出现了许多与藏传密教的有关纹饰,然后民窑的瓷器在进行大量的模仿,其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就是“兰札体梵文字”。

在瓷器的梵文上,信徒的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对佛、菩萨显现的形象,在进行诵经时将自己融入到佛、菩萨的境界当中去。当时制作瓷器的工匠也懂不梵文,所以在进行雕刻是字体出现了大量的错误。在我国的明清时期的瓷器瓷器上梵文的内容一般有两大门类,一方面是“种子字”,有着清净觉海的比喻,象征的独一无二、与世无争的一种超脱状态;另一方面就是“真言咒轮”,所谓的“咒轮”就是指密教所看重的佛、菩萨所说的真言咒语,有着随身佩戴就可以带来福气,避灾,四处张贴还可以消除不好的事物,在当时平民百姓的心中有着很高地位,因为在密教看来,咒轮中的咒语是佛、菩萨所说的真言,对于佛、菩萨所说的话就要一丝不豪的执行,后世的信徒就要照着去诵经和想象,而且文字要与最初的文字相近,这样才可以让自己融入到佛、菩萨的境界当中,这是我们俗称的“口蜜”加持法。

所以至今在我国的明清时期的瓷器中梵文纹饰受到很大的关注度,同时在现挖掘的已有瓷器中梵文纹饰的瓷器受到许多收藏者的喜爱,具有极其强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明清时期的梵文纹饰的瓷器存世量比较少,做工精细的、用料上乘所烧制出的瓷器又少之又少,所以现在的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仿瓷的明清梵文纹饰的瓷器,在瓷器烧制的用料方面、梵文的雕刻方面都是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从外观上看,看不出显著的差别,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仿制的梵文纹饰瓷器就会出现开裂、颜色变化的现象。现在在我国明清时期的梵文纹饰瓷器较为稀少,而且有着很大的收藏价值和珍藏价值,许多收藏爱好者都会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走访去寻找自己心仪的梵文纹饰的瓷器。

瓷器上常见的九种纹饰


在收藏一件瓷器时,纹饰是决定其价值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瓷器的纹饰不仅决定了自个儿的颜值,而且还充分地给人们传达出了藏品蕴藏的艺术和社会价值。玩收藏,玩的是情趣和高雅,这些纹饰可并不是空有颜值,其中包含的内涵可不少呢!今儿咱来聊一下九种瓷器上常见的纹饰。

1.婴戏纹

婴戏纹是陶瓷上非常常见的纹饰,瓷器上装饰的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绘一肩负莲杖、手挽飘带的胖娃,外罩青釉。装饰方法为刻划、印花、绘画等。图案有童子戏花、婴戏三果、双婴划船、骑竹马、抽陀螺、钓鱼、玩鸟、蹴鞠、赶鸭、放鹌鹑、攀树折花等,笔划简练流畅,构图生动活泼,天真可爱。所谓婴戏,即以婴儿为画面的主角,描写儿童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放鹌鹑、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种种活动,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古人认为婴戏图可以象征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特别是青花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各式婴孩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稚趣可爱,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犹如一幅画平民百姓的风俗画,形成“平淡天真”的艺术格律。

2.缠枝纹

缠枝纹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盛行于元代以后。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循环往复,婉转流动,变化无穷。缠枝纹在明代时也被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3.莲花纹

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南北朝以后流行的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南北朝至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心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也见雕刻成立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莲花被誉为“佛门圣花”,具有宗教意义。元至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一起,如:莲池水禽、莲池游鱼等。

4.牡丹纹

元代青花瓷上多见,牡丹往往画成缠枝花,花瓣不填满色,留白边。牡丹叶多画成葫芦形。明代:变化多而迅速,各朝几乎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几句话所能归纳得了的。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多同各式凤组合成凤穿花,寓富贵无边的吉祥意。清代:也有牡丹与凤同画的。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贵”之意。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并把它作为装饰题材广泛应用在各种工艺品上。宋瓷中的瓶、罐、盘、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构图多样的牡丹纹。或茎蔓缠绕,花叶连绵,或花朵环抱,或一枝独放……工匠们因器施画,千姿百态,极尽其华丽妖娆之美。

5.山水画

在元青花、釉里红中,山水画开始显露头角。明代民窑青花,山水装饰已矗立于陶瓷艺术之林。山川乡气、楼台亭阁、田园风光、庭园小景均饶有情趣,且笔势洒脱,意境深远。清雍正、乾隆以来,多仿宋、元、明、清诸名家绘画笔意。在画风上,康熙青花、五彩山水画中的山石,山石呈劈开的片状,系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而雍正时期,则逐渐改用“披麻皴”,这是绘画界追随元代四王画派对制瓷工艺的影响。乾隆时期山水画的题材大量减少,而常以西湖十景及私人园钵之类,用写实的手法画在瓷器上。

6.八吉祥

八吉祥图案为: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八吉祥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它们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7.福禄寿图

福寿禄图在明清时十分流行,又被叫做“三星”。画面绘蝙蝠、鹿桃或松、鹤、寿星老人等内容。蝠、鹿音同“富”、“禄”,分别代表富贵和高官厚禄,松、鹤、寿桃、寿星均寓有长寿之意。瓷器上装饰此图,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表达了世人的美好愿望。

8.海水龙纹

瓷器纹饰之一。流行于宋代。海水布局为圆圈形式,多为八至十圈,中心为海螺纹或饰一朵花。各窑均有,而风格不同。海龙纹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画面为游龙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斗彩海龙纹龙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黄彩,行云与海水均以青花和绿彩组成,浪涛则不施彩,显出浪涛天的气势。

9.花鸟纹

花鸟纹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 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其余,小鸟琢果、鹊噪枝头,以及双系瓶上的草花飞燕等等,都各具特色。面师们抓住了瞬间的动态,意到笔随,情景交融,颇为佳作。

瓷器上的植物纹饰有什么特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是表现各种植物的总称。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河姆湄文化遗址已有刻划谷穗纹的陶器。商周陆器和原始青瓷上有叶脉纹饰,是抽象的植物纹样。战国、秦汉至六朝时期,陶瓷器上有柿蒂、卷草等图案化的植物纹。历代瓷器上的植物纹饰丰富多彩,以磁州窑的竹纹、占苇、花卉等植物纹为经典。元、明、清各代的植物纹丰富多彩,既有写实的植物纹,又有抽象的图案化纹样。这时用植物表现占祥图案也很多,如寿桃、灵芝、松竹悔等,这些部诎赋予人文含义。

以马家窑文化彩陶彩绘植物纹最为丰富,叶形纹种类最多。商周在陶器和原始青瓷上流行的叶脉纹,是抽象性植物纹样。战国、秦汉至六朝前期,陶瓷器上常见柿蔕、卷草等图案化的植物纹,南朝时期佛教盛行,莲纹风靡,给植物纹饰赋予了意识形态的含义。隋唐时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西域风格的花卉纹、叶纹、草纹使中国瓷器装饰面目一新。宋代瓷器上的植物纹饰堪称典范。定窑、耀州窑、吉州窑等名窑以印花、刻划、绘画等各种技法更加丰富。清代瓷器上的植物纹饰既有精致的图案,又有写实的绘画。

以植物为纹饰的。大多以松、竹、梅、兰、牡丹、莲花、桂花、桃、柿、石榴等植物为纹饰图案。

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松、竹、梅、兰。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宁折不屈,虚怀大度;梅,不惧风雪严寒,故称“岁寒三友”、“岁寒四友”。寓意人的高尚品德和气节。万事顺心。图案为几个柿子和寿桃。柿子寓为“诸事”或“万事”,桃其形状似心。寓意做什么事情都顺心如意。

五世同堂。图案为五个柿子和海棠花。这种图案以谐音寓意,表示长命百岁,五世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

玉堂富贵。图案为玉兰花,海棠花和牡丹花。以玉兰花(玉)、海棠花(堂)、牡丹花(富贵)寓意“玉堂富贵”。

榴开百子。图案为笑开嘴的石榴和葡萄。古代人希望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故以石榴、葡萄象征着子女众多,香火兴旺。也有“莲生贵子”等。

为官清廉。图案为鸡冠花、莲花纹。鸡冠花(为官),莲花(清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寓意为官清廉。

以植物寓意的还有竹梅双喜,牡丹天香,翠竹有节,丹桂飘香,仙桃庆寿,万花献瑞等。

瓷器上的动物纹饰有哪些种类?


瓷器上的动物纹饰有哪些种类?

鱼纹

广义上可包含由鱼纹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如鱼藻纹、鱼鸟纹等;狭义上仅指纯粹的鱼纹或以鱼纹为主体的纹饰。鱼纹的表现手法有深刻、彩绘、模印、塑贴等。

鱼水组合的画面称为海水鱼纹或水波游鱼纹。如耀州窑青釉花口碗内壁上的海水鱼纹,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刻划细密的水波纹,以粗健的线条勾勒出游鱼,动态真切自然。鱼与莲组成的画面,称为鱼莲纹或莲池游鱼纹;鱼与水藻相配称为鱼藻纹。磁州窑的鱼藻纹最为生动,水藻飘动,鱼儿浮游,水藻飘指显示水的流向,令人感受到鱼逆流而上的动态。元、明、清瓷器中鱼藻纹饰更为普遍,多用青花、釉里红、五彩表现单尾或双尾鱼纹,鲭、鲢、鲤、鳜或鲭、鲐、鲤、鲫鱼四鱼与水草组成的寓意纹饰。明宣德蓝釉鱼藻纹盘,以晶莹艳丽的宝石蓝色釉托起洁白如玉的鱼藻,清丽动人。

民窑瓷器·青花釉里红鱼纹执壶

鱼藻纹

“鱼”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意思。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陶瓷装饰图案。鱼纹种类繁多,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或单或双,或三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的构图,在器壁用对称法,两两相对;若在器心,则两鱼并排而游。三五尾单数鱼的构图,多是顺向追逐游动,空间饰以浮萍、水草、莲花之类花草。

摩羯纹

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传说中的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公元4世纪末传人中国。经隋唐,摩羯形象融入龙首的特征。宋代瓷器上的摩羯纹多见于耀州窑瓷器。往往在青瓷碗的内壁刻划头上长角、鼻子长而上卷、鱼体鱼尾的鱼形摩羯,或在碗心的莲池中盘旋,或在碗壁的碧波中对游。摩羯纹有的作为主题纹饰出现,也有作辅助纹饰的,与水波、莲荷、荷叶等组成带状纹,衬托婴戏主题纹饰。

马纹

广义上可包含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归在鸟纹类属。鸟纹的表现技法有刻划、彩绘、模印、塑贴等。唐宋以后,受中国画影响的鸟纹多与花卉纹相配为饰,习称花鸟纹。

花鸟纹

宋代北方民窑常用的装饰题材,笔触流利生动,风格活泼豪放。如磁州窑残荷秋叶纹枕,枕面画野塘芦鸦、残荷败草、大雁南飞,呈现一派深秋景色。格调与此相反的竹雀图,只是草草几笔,便描绘了白头鸟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摇颤,充满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机。

凤纹

凤是远古氏族图腾的一种标志,是远古传说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的神鸟,其形象在传说中十分神秘奇异。

唐长沙窑青釉注子上釉下彩绘展翅之凤,侧题“飞风”二字。唐三彩陶器上也多有印花凤鸟纹。宋代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瓷器常见印花凤纹,多与牡丹相配,形成风衔牡丹、凤穿牡丹等典型画面,还有双飞凤、双凤穿云等形象。宋吉州窑窑变釉剪纸贴花凤戏朵花纹,新颖别致。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青花凤纹扁壶,以凤首作流,壶身绘展翅飞翔的凤体,凤尾卷起作柄,融实用与美观于一体,构思精妙。

凤尾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因图案形似凤尾而得名。风纹多作为地纹,或作为辅助纹饰,有锥风尾和画风尾两种装饰方法。锥凤尾系用锐器在红、蓝、黄、绿等粉彩地色上划出凤尾纹,俗称压风尾,作为地纹。画凤尾系用彩笔描绘而成,作为辅助纹饰。凤尾纹盛行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彩瓷上,清乾隆蓝地粉彩风尾纹开光山水图碗等是其典型作。

龙凤纹

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纹。明万历五彩龙凤纹笔盒、清康熙斗彩龙凤纹盖罐等都是典型之作。乾隆粉彩龙风纹盒的盖面上饰龙风对舞戏珠的纹样,别有情致。

鹤纹

古人以鹤为仙禽,喻意长寿,用鹤纹蕴涵延年益寿之意。瓷器装饰中的鹤纹始见于唐代,越窑青瓷上有刻划鹤在云问飞翔的图案,习称“云鹤纹”。明、清瓷器上多画丹顶鹤,景德镇窑青花瓷、五彩瓷、黄釉绿彩瓷上多见。有云鹤纹葫芦瓶,鹤纹与寿字相配,组成长寿画面。有黄绿彩鹤纹碗,鹤衔葫芦穿云而飞,寓意福、禄、寿。还有仙鹤衔筹飞向海上瑶台祝寿,称作“海屋添筹”纹。

雁纹

广义上包含以雁纹为主配合其他景物的纹饰,狭义上仅指单独的雁纹。雁纹常以其憩息环境芦苇为衬景,俗称“芦雁纹”。元代服饰制度上称雁衔芦,所以又称“雁衔芦纹”。变为口衔芦苇展翅飞翔状,并成为一种定式。如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釉里红匝,在适合纹样的圆形画心部位描绘一只红色衔芦之雁。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纹样上将雁置于芦苇滩汀上,充溢着一种野逸气息。

鸳鸯纹

古人视鸳鸯为爱情的象征,《古今注》说鸳鸯为“鸟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必思而死,故日匹鸟”。瓷器装饰中的鸳鸯皆成双成对出现,而且多与莲池相配,习称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莲池鸳鸯纹。宋代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的碗、盘、盘、枕等器物上普遍采用鸳鸯纹。典型器物有西藏萨迦寺藏明宣德青花五彩鸳鸯莲花纹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鸳鸯莲花纹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万历五彩鸳鸯池纹瓶等,均为传世之作。

鹦鹉纹

始见于唐代瓷器,流行于晚唐至北宋。在构图方法上无论是表现展翅飞舞的单体鹦鹉,还是首尾相对的成对鹦鹉,都考虑器物造型特征,处理成适合纹样。这些都是因为深受金银器装饰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方法是彩绘、刻划。唐长沙窑出土的鹦鹉纹枕,笔法流利、生动自然。北宋越窑青釉碗、盘等器物上,常刻划首尾相逐的两只鹦鹉,装饰更具韵味。

鸭纹

包括单独的鸭纹和以鸭主体的组合纹饰。鸭纹多配以荷莲或芦苇,更奇者与雄鹰相配。宋代受中国花鸟画题材影响,瓷器上的鸭纹最为丰富,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多以此为装饰题材,画面上多是两只或四只鸭成双成对,周围莲草相问。尤以老鹰逐鸭最为精彩,黑鹰从天飞扑而下,一鸭仓皇逃窜,一鸭急钻入水,尚露腚尾,水花四溅,芦苇摇曳,画面真切动人。

蝴蝶纹

广义上包含以蝴蝶为主配以其他内容的纹饰,狭义上仅指独立的蝴蝶纹。受宋代花鸟画成熟的影响,瓷器装饰中花鸟虫鱼题材大增,蝴蝶纹开始盛行。宋瓷上蝴蝶纹多取蝴蝶对飞纹样作圆形构图。典型器物有明成化斗彩团蝶纹罐、万历五彩花鸟花蝶纹蒜头瓶等。雍正以后瓷器上还盛行一种瓜蝶纹,即以瓜蔓与蝶纹相配,谐音“瓜瓞”,习称“瓜瓞绵绵”,寓意子孙万代连绵不绝,乾隆粉彩瓜蝶纹瓶即为代表之作。

饕餮纹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纹应视作兽面纹中的一种。清代名品有康熙青花饕餮纹瓶、五彩加金饕餮纹方熏、五彩加金饕餮纹尊等等。

鹿纹

鹿纹是一种反映原始渔猎生活的传统陶瓷装饰纹样。唐代长沙窑有青釉鹿纹褐绿彩注壶,小鹿体态轻盈,边跑边顺盼,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宋代缂丝上的天鹿纹移植于瓷器,典型纹饰如定窑白釉盘上的印花鹿纹,画面上两只长角鹿奔跑在枝叶缠绕的花丛中,前一只鹿回首张望,后一只鹿追赶呜叫。磁州窑枕面上所绘鹿纹动态不同,或在山中奔跑、或在草莽间漫步、或卧于灌木中惊望、或立于路途上徘徊,线条流畅写意。明代晚期流行以谐音和寓意象征吉祥的纹样,鹿纹作为“禄”的替代形象常与蝠(福)、寿桃组合成“福禄寿”吉祥图案出现在青花瓷器上。乾隆朝创烧的粉彩百鹿纹尊,把鹿纹的人文含义推到了极致,乾隆以后及近代仿制品较多

狮纹

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传统陶瓷装饰纹样,包含以狮为主的组合纹饰,如狮子与绣球、狮子与人物等。入宋以后盛行狮子与绣球的配合纹饰,习称“狮球纹”。南京博物馆藏明永乐至宣德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狮纹琉璃建筑构件,狮作为佛教中的护法神出现,造型奇伟,制作精湛。其他典型器有“永乐年制”篆款青花压手杯,杯心绘画双狮滚球,为永乐压手杯的上品。

麒麟纹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神兽,被视作吉祥象征,是古代麟凤龟龙“四灵”之一。形象略似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尾像牛尾,简称“麒”。典型作品有元青花麒麟花果纹菱口大盘、元青花麟凤纹四系扁壶等。

海马纹

初见于唐代三彩器上,元代盛行。白马又称玉马,特征是两膊有火焰。元代常在瓶、罐上部的云肩形纹饰中绘白马海水纹,习称“海马纹”。如元青花大罐的肩部所绘海马纹,画一匹两膊火焰上飘的白马,不加渲染,配以蓝线勾画的起伏不断的海浪,加强了白马的神奇感。

云龙纹

是龙纹的一种,因其构图上以龙和云组成而得名。龙为主纹,云为辅纹,龙或作驾云疾驰状,或在云间舞动。始见于唐宋瓷器上,如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瓶上的云龙纹、宋定窑印花盘上在祥云间蟠曲舞动的龙纹等。兀、明、清瓷器上云龙纹更为多见。

海水龙纹

是一种典型的龙纹,以龙与海水组成,表现龙游在海水中。北宋越窑青瓷碗上刻划海水龙纹为典型纹饰。元、明、清瓷器上海水龙纹很多,有单龙、双龙、四龙乃至九龙,穿游腾跃于海水之问,多用绘画方法表现,也有用彩绘结合划花的手法。

穿花龙纹

又称“串花龙纹”、“花间龙纹”,表现龙在花枝间穿行。五代越窑青瓷已见龙与蔓草相配的纹饰。明代穿花龙纹运用较多,主要以青花描绘,也有用五彩的。明宣德青花扁瓶,以青花描绘缠绕的花枝和穿行其间的龙纹。正德时穿花龙纹最盛行,盘、碗、渣斗、壶、花觚上较为常见。弘治朝青花瓷器中有龙游戏于莲塘中的纹饰,称“莲池龙纹"或”连池游龙纹”。

龙戏珠纹

以龙和宝珠组成画面,通常宝珠在前方,龙在后追逐;也有宝珠在中间,左右二龙相对戏游,习称双龙戏珠纹或二龙戏珠纹。五代越窑青釉龙纹四系壶,腹部浮雕双龙戏珠及卷云纹,足口前所见最早的龙戏珠纹饰。

夔纹

夔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仪有一足。《庄子·秋水》中记载:“夔谓炫日:‘吾以一足黔踔而行。”’汉代许慎<说义解宁》也谓夔“如龙一足”。瓷器上的夔纹主要流行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二,如宣德青花夔龙纹罐、嘉庆青花夔龙福禄万代瓜棱肜龙耳瓶等。

螭纹

螭是占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蛟龙类。躯体比较粗壮,有的作双尾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红螭瓶,以一一条蟠螭盘绕白瓶颈肩处,红白辉映,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万历黄釉紫彩二螭足炉,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为炉腹上的堆塑装饰,构思精巧、风格古朴、令人赞绝。晚明民窑青花瓷器上螭纹大量涌现,逸笔草草却颇有神彩。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上则是以细线刻划团螭纹,尽显盛世之时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审美情趣。

瓷器上的特殊纹饰有多少种?


瓷器上的特殊纹饰有多少种?

工艺品上面的纹饰,属于装饰的一部分,它能使器型更加完美,还可以弥补造型上的一些不足,通过画面上的题材还能更具体、更形象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面貌。

早期玛雅几何纹彩绘锅

几何纹

几何纹是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因其是以点、线、面组成多种有规则的几何图形而得名。包括网纹、三角纹、八角纹、菱形纹、曲折纹、雷纹、回纹、弧线纹、窄条纹、漩涡纹、圆圈纹、回旋钩连纹等。也可专指那些难以名状的抽象图案。到了商周时期,陶器上的几何纹十分突出,吴越地区几何印纹硬陶文化尤为发达。秦汉以后各代,几何纹始终是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或辅助纹饰。

编织纹

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后来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是一种具有浓厚传承性的原始装饰纹样。编织纹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陶瓷。在商周时期,编织纹在原始青瓷、印纹硬陶及灰陶器上已作为常用装饰。纹样有:席状、人字状、米筛状、叶脉状、方格状等。汉代陶瓷器承袭了这一传统纹饰。自唐代至清代,编织纹一直流行不衰,常用作器物的地纹或边饰,也有作为主题纹饰的。

网纹

又称“网格纹”、“方格纹”,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是:将方格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边疆形式展开似鱼网,有直线网格、斜线网格和曲线网格之分。网纹的出现正是新石器时代渔猎经济生活在原始制陶及其审美意识上的反映。网纹的表现方法有刻划、拍印、压印、镂孔、彩绘等多种形式,以彩陶上的彩绘网纹最为生动。

条纹

又称“条形纹”、“线纹”,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由较短的相对独立的线条构成,有竖线、横线、斜线、弧线、宽线、窄线、单线、复线等多种形状。篮纹也可视作一种条纹。条纹有的单独成立,也有与圆点纹、漩涡纹等组成复合纹样的。表现技法主要是刻划、压印、拍印、彩绘等。

篦纹

因其是用篦状工具刻、压出篦状纹而得名的一种装饰纹样。商周陶器上多见,瓷器上大量采用则是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地区瓷窑,青瓷和青白瓷器物上最为多见。用戳刺方法形成的成片点状纹样,习惯上称“篦点纹”;用划花方法形成的细密平行线条纹,习惯上称“篦划纹”。篦纹还有栉齿纹、梳篦纹、篦线纹等多种别称。

剔刺纹

也称“刺剔纹”、“锥刺纹”、“针刺纹”、“戳刺纹”等,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因其是用工具在器坯上成片剔刺而成,故得名“剔刺纹”。用指甲剔刺而成的纹样,旧称“指甲纹”,也应归入剔刺纹类属。工具不同或操作方法不同,便产生不同形状的纹样。剔刺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装饰手法极为原始。

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边疆或二方边疆式展开,表现技法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云雷纹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是从漩涡纹发展而来的。

回纹

因纹样如“回”字而得名。线条作方折形卷曲,回纹与雷纹同源同义,亦可视为雷纹形象的一种,有单体、一正一反相连成对和连续不断的带状形等,多用于装饰器物的口部或颈部。制作方法有彩绘、刻划、模印等。回纹最早在马家窑文化类型陶器上普遍出现,商代中期灰陶器上较盛行,商周原始青瓷上也多见。宋代复古风气较盛,回纹再度流行。宋代吉州窑、定窑、耀州I窑、磁州窑等广泛采用,景德镇窑烧制的瓶、罐、盘、碗、洗、炉、枕等器物上,回纹常作为边饰出现。

弦纹

一种原始的陶瓷装饰纹样,作细而长的线条形,水平展开并环绕器物周匝。弦纹的出现与原始制陶中轮制方法的产生有关,旋刻出来的弦纹又称旋纹。由于使用工具及处理方法的不同,有凹凸、粗细、尖方、圆弧等不同形状,也有单线弦纹与复线弦纹之别。此外,还有用彩绘、堆贴等方法形成的弦纹。

带状纹

一种传统的纹样,为陶瓷器上带状纹样的统称。带状是指其外形为环绕器物的二方连续图案,上下压以边线。其内容形形色色,包括带状鱼鸟纹、带状网格纹、带状云雷纹、带状曲折纹、带状几何纹等等。带状纹可装饰在器物的口沿、颈、肩、腹、胫等部位,有作辅助性边饰的,也有作纹饰主题的。习惯上多将作为边饰的称作“带状纹”。带状纹的原始表现方法主要有彩绘、刻划、镂空、压印等。

曲折纹

又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曲带纹”等,一种常见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以边连续条折曲而成。用短直线、横线、斜线、连续或间断组成的单纯与复合带状的曲折纹也归入此类。表现技法有刻划、拍印、彩绘等。

水纹

又称“水波纹”、“波浪纹’’或“波状纹’’等,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形象摹拟水流动形态的统称水纹。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习惯上称作“海水纹”或“海涛纹”。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习惯上称作“漩涡纹”或“涡纹”。水纹的表现技法主要有刻划、彩绘、拍印、模印等。战国秦汉时代彩绘陶和原始青瓷上,水波纹成为主要纹饰。

涡纹

又叫“漩涡纹”,水纹中的一种,摹拟水流产生的漩涡状。

海水纹

是水纹中着意表现海水波涛形态的一种纹样,多出现于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代的瓷器上。

海涛纹

是水纹中专门描绘海水浪涛的一种纹样,多出现在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瓷器上。

螺旋纹

是指形似螺旋的一种陶瓷器传统纹样,也似流水漩涡。在器物成型过程中由于旋削而留于器底的螺旋状线痕,习惯上也称螺旋纹。表现技法主要是彩绘及刻划。布局有个体纹饰左右排列的,也有四方连续的。采用黑红二色颜料,以红色为多,有的搭配较为复杂。

云纹

用云朵形纹饰象征高升和如意。云纹多与龙、凤、蝙蝠等相配,有时也单独使用。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云龙纹瓷器及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红釉、卵白釉等瓷器上均有云纹装饰。明、清景德镇及其他地方窑陶瓷上也普遍装饰云纹,且形式多样,如灵芝形云、蝌蚪形云、如意头形云、风带如意云、“壬”字形云、“★”字形云等。

云头纹

云纹的一种。其形状犹似下垂的如意,因此又称“如意云”。因多装饰在瓶、罐、壶器物的肩部,亦称“云肩纹”;也有装饰在盘、碗的内心部位的,称作“垂云纹”。清代云头纹主要作为辅助纹饰,其作用有些类似“开光”。

钱纹

因其图案呈现为圆圈中有内向弧形方格,似圆形方孔钱而得名。构图多作二方或四方连续排列,也绘作成串圆圈两相交套合的形象。表现手法主要为印花、刻花和绘画,多用于装饰盘、碗的边沿或瓶、罐的肩部或腹部。主要用作辅助纹饰,也有作主题纹饰的。辅助纹样多为单线二方连续展开,形成装饰带。主题纹样则由钱纹构成整个纹饰格局,并有在圆钱纹的中心填画花草等图案的。还有以钱纹作地,衬托主题纹饰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瓷器上的纹饰故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瓷器上的纹饰故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