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弘治黄釉瓷器鉴别 > 导航 >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

弘治黄釉瓷器鉴别 大明弘治黄釉瓷器怎样鉴别 古代瓷器刻牡丹纹

2020-11-30

弘治黄釉瓷器鉴别。

据有关文献记载,娇黄釉创烧于明代宣德时期,曾名噪一时。明代弘治时期,娇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公认为历史最高水平,与宣德时期娇黄釉相比,更精细油润。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极为少见,整器里外皆施黄釉,按《国朝宫史》所载,仅供帝后使用,以彰显身份尊贵,任何人不得僭越。

由此得知黄釉器皿属于首禁之物,其独尊地位不容冒犯。越是严法禁止,越是彰显黄釉瓷器的尊贵和无比稀缺。弘治黄釉在其“宣黄”的基础上竭力改进技术,颜色更显清亮匀净,透明度高,更因其时烧造数量甚少,流传至今更是难能可贵。

此壶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通体清逸明朗,自然流畅,器形端庄秀雅胎坚质密,胎体厚重,釉面腴厚,白晰亮丽,具有典型明代弘治黄釉特征。

整体造型大气端庄,静谧之中赋予动态美感,静中生威,雍容华丽;造型为口沿平直,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弘治 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 尺寸:

口径:11cm

高:21.5cm

足径:8.3cm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大明弘治年制黄釉暗刻云鹤纹马蹄尊


黄釉因其谐音“皇”,故素为明清时期严格控制的釉色,或为最高统治者们御用,或为祭神所用,《大明会典》载,“洪武九年定,私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可见黄色专用于祭地。

黄釉作为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釉色,早在唐三彩上就已出现。纯粹的黄釉器见于成化时期,弘治朝继承并发扬光大,呈色稳定、釉面光亮,较之成化的淡黄釉显得深厚,较之后来正德黄釉浅淡适中,遂成一代名品,代表着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最高水平。

弘治黄釉器的釉色是鉴辨本朝真伪器的最重要依据,此时釉料配料特殊,玻化程度特别高,因此弘治黄釉不但像鸡油一样润而且非常亮,又因其釉料与胎泥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窑内就产生细微的爆裂现象。在一些暗刻花纹处积釉较深呈褐色,放大镜细看往往有流釉随裂走向,因而刻纹有呈锯齿的现象,又因其施釉方法采用淋浇法在凸线纹路上方积釉较厚,沉色也较深。

所以在历朝黄釉瓷器中有极高的声誉,为明清黄釉的典范,其烧造技术已臻炉火纯青。此器即是一例,其胎质坚致,通体施黄釉,釉下有暗刻如意云鹤纹,近底足处为变体仰莲瓣,寓意“祥云瑞气,形美寿长”。纹饰刻划线条纤细巧致,用力均匀,刻纹掩于黄釉之下,时隐时现,内秀不彰,乃皇家专用官窑器物。

本品造型为广口,溜肩广腹,形似马蹄,故得名马蹄尊。浅圈足,足底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两行黑彩楷书款。此尊造型规整,线条优美,釉色匀净淡雅,幽雅滋润,釉面光洁似一泓清水,赏心悦目,不负弘治黄釉之盛名。

“大明弘治年制”是弘治黄釉标准款字,从已出土的弘治器归纳均在器物底部分白底蓝字(青花款)和黄底墨字(墨彩款)两种,均为双行竖排;用较为苗条的馆阁体书写,字之间间隔适中,字字规范,笔笔见锋,而伪器款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

雍正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雍正时期御窑瓷器的烧制,不仅展现出康乾盛世帝王的审美意识,也代表了清代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杨献谷记有:“瓷品精进,无过清代康雍乾之御窑。”端庄别致的造型、纤柔流畅的刻画与瑰丽明艳的黄釉浑然一体,展现了雍正御窑高超的制瓷技艺。

《通典》注有:“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因“黄”与“皇”谐音,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据清代文献记载,不同等级的皇室成员所使用的器物颜色、纹样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黄色龙纹的瓷器为天子用器,故此器应为雍正皇帝御用,弥足珍贵。

此对花觚,通体内外浸明黄釉,亮丽晶莹,匀称玲珑。口部作特大喇叭状,造型清奇独特,别具一格,中部凸起成筒状,暗刻羽尾双凤纹,筒身上、下暗刻俯、仰蕉叶纹,参差有致,与斜口浑然天成,自然流畅。大内供器,确与众不同。

雍正 黄釉暗刻凤纹花觚 尺寸:

口径:15.9cm

高度:22.7cm

足径:5.60cm

清雍正松石绿釉暗刻花卉纹碗


出自官窑的瓷器是不是就该完美无瑕才是真的呢?我之前一直以为如此,可事实又是这样的吗?这个清雍正时期松石绿釉暗刻花卉纹碗实在是美不胜收。这是我家里祖传的瓷器,1918年到了爷爷奶奶手里,是明国时期收藏的宝物。它内里素白,碗的暗刻花卉描绘精细,外是雍正时期的松石绿釉,而且松石绿釉保存完好,底部有雍正年制的款制,猜也认定这一定是个昂贵的瓷器。

正是我得意之时,一波冷水却浇在了心尖上。

一些藏友认为,如果这个真是官窑的玩意,保存得实在是太好了,堪称完美,缺少了历史感,和自己在家里用的当代茶具别无一二,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一个现代工艺品。

难道真的是有问题的?我有些不敢相信,我前去请教了专家,得到了答案。

专家告诉我,这个碗的造型没问题,装饰风格也没有问题,款识也是没有问题的。毛病就在于上面的描金,碗上用的是纯金并不是化学金。可是现在金在现在并不贵,买个金戒指研成粉那不就能用了?金粉加上点溶剂往上以烧出来就是这个描金了。古代的瓷器,怎么也会有使用的痕迹,就算没有使用的痕迹也会有轻微的擦洗留下的摩擦痕。可是这个碗没有一点痕迹,看着十分厚重,所以这肯定是现代生产的仿古工艺瓷。

看来这个瓷器是假的了,虽然不忍,但是也用我的经验告诉大家在选藏品的时候一定要看好是否有摩擦痕,而且越美的却也不一定是真的,一定要擦亮眼睛。

弘治黄地鹧鸪斑高脚杯


鹧鸪鸟的羽毛为紫赤相间的条纹,外观同鹌鹑、沙鸡相像,胸羽白点正圆如珠,为其他鸟类所没有,“鹧鸪斑”就是鹧鸪鸟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斑所独具的风韵。“鹧鸪斑”的烧成比“兔毫”难,因此比“兔毫”更名贵。

鹧鸪斑因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黄地彩釉窑变鹧鸪斑。成为极为稀少的名贵品种。此品种的实物较为罕见,虽经近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几经仿制。终不成功,因此显此品种的珍贵。本品撇口曲腹、高足,瓷胎坚实细密、釉质莹润如凝脂,釉的颜色为帝王黄釉也可称为浇黄釉,黄釉高贵霸气体现出明代帝王的皇权威严。外壁为不规则如鹧鸪鸟的斑纹一样,仿施曜变天目釉,光彩夺目。

此高脚杯能达到如此完美及清晰的纹饰实为难得。据科学鉴定分析,鹧鸪斑纹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形成的,当温度达到1300度以上时,釉层中产生的气泡将其中的铁质带到了釉层表面;当温度下降到1000度时,则从中析出富铁的小晶体,发生自然窑变,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逸出釉面,向下垂流,冷却时金属介质结晶并留在釉层表面,形成了细长似兔毫的条纹。变成天然的卵点斑,形成了鹧鸪斑。此种装饰是瓷器中的名贵品种之一。目前市场上存世量并不多,很多被珍藏于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家手中。

弘治 黄地早鸪斑高脚杯 尺寸:

口径:9.9cm

高:9 cm

足径:3.6 cm

浅谈紫砂僧帽壶


紫砂壶有众多壶型,其中有一种壶型是僧帽壶。

中国最早的僧帽壶出现在元朝时期,在那个时候,主要以瓷器作为载体。直到明代紫砂被人们发现,并且逐渐成为老百姓们日常泡茶的重要工具。于是制壶工匠们开始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开始把瓷器的器形慢慢迁徙到紫砂壶的制作当中,创制烧造紫砂僧帽壶。

紫砂僧帽壶的造型看上去非常特别,明明看上去小小的一只壶,却蕴含相当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囊括了少数民族习俗、佛教信仰、瓷器发展历史等多个元素。它不仅仅是紫砂壶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点睛之笔,还是我国瓷器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见证。

紫砂僧帽壶的文化底蕴非常特殊,佛教典籍中,对僧帽的解释是冬天里僧人头上所戴的布制品:头巾、禅巾、菩萨巾。简而言之,所谓“僧帽”指的是佛教僧人冬天戴在头上的帽子。关于僧帽形状的记载是总长五尺三寸,前长二尺八寸,后长二尺五寸。当然,南传佛教的僧人们由于冬天天气并不怎么冷,一般都不戴僧帽。除此之外,我们国家佛教的其他宗派僧人们的帽子形状也各不相同。譬如说,韩传佛教和密宗的帽制就有所区别。我国的僧帽壶主要有三个款式,分别是传统僧帽款、济公款、唐僧款。

紫砂僧帽壶的壶口形状酷似僧帽,由此得名。它的壶身的形状为六角形。紫砂僧帽壶的口沿向外延伸出五片荷花花瓣,壶盖看上去也是六角形,壶盖的边缘在五片荷花花瓣中若隐若现。壶盖上的壶扭呈小球状,就像是僧帽的顶部,它的风格古朴素雅。紫砂僧帽壶的壶颈紧紧贴合着荷花花瓣,看上去就像是僧帽的帽檐。紫衫僧帽壶壶口犹如鸭子的嘴巴,它的手把犹如一只耳朵,上面还设置着一个小扳手。紫砂僧帽壶的壶嘴设计得妙不可言,它和此壶的把手形成呼应,为壶身添上了一种别样的风采。紫砂僧帽壶壶底的形状也是六角形。

紫砂僧帽壶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见证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从佛教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紫砂僧帽壶的出现象征着佛教在中国已经本土化。从制壶工艺发展的角度来看,紫砂僧帽壶展示了那个时候我国古代工匠们制壶水平已经非常出色。

明清瓷器僧帽壶鉴别


僧帽壶是景德镇于元代时创烧的瓷器新造型,因口、颈形似藏传佛教中僧侣的帽子而得名,明永乐、宣德时期十分流行,有红釉、青釉等品种。清康熙、雍正时期官窑都生产仿明永乐僧帽壶。

甜白釉僧帽壶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甜白釉僧帽壶,明永乐,高19.7cm,通流长16.7cm,足径7.5cm。

 甜白釉僧帽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甜白釉僧帽壶壶式借鉴于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质器皿,瓷制品始见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器厂曾大量烧造僧帽壶,其中以白釉和红釉制品最为名贵。清代康熙朝曾仿烧永乐和宣德时的白釉、红釉僧帽壶。

鲜红釉僧帽壶

 鲜红釉僧帽壶,明宣德,高20cm,口径16.1cm,足径17.2cm。

壶阔颈,溜肩,鼓腹,瘦底,圈足。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附圆纽伞形盖,盖边和壶口后部各置一个小圆系,可供穿绳连接。外壁施红釉,釉色明艳纯正。圈足内和器里施白釉,无款识。

康熙五彩僧帽壶

五彩僧帽壶,清康熙,高16.8cm,足径6.6cm。

壶缺柄,直腹,圈足。通体五彩纹饰,口下饰花叶纹,腹饰双龙纹,近足处绘花卉卷叶纹,足内白釉,无款识。康熙时期景德镇大量仿制僧帽壶。

僧帽壶瓷器鉴别

僧帽壶瓷器怎么鉴别?明代宣德僧帽壶瓷器的颈部轮廓线呈内倾弧线状,较为秀气;康熙器的颈部近于直筒状,略显臃肿。宣德器腹部上宽下窄,最大腹径在上腹部,有变化之巧;康熙器的最大腹径在中腹,故显得浑圆。

如何鉴定明代大明弘治黄釉瓷器真伪


自从隋唐以来,黄色作为皇帝的御用颜色广泛使用于象征皇权的一切物品之中,如朝服、瓷器,就连宫墙都是由黄色和红色渲染的,就比如明代黄釉瓷器,它就是皇权的一种象征,始终代表着皇帝的至上地位,至今都拥有着丰厚的历史价值,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收藏,但由于明代黄釉瓷器历史久远,并且难以完整保存,所以十分罕见,也难免会有人作假,下面这篇文章就来帮助大家学一学鉴定明代大明弘治黄釉瓷器真伪的方法。

第一、根据黄釉瓷器造型判断

明代大明弘治黄釉瓷器作为御用器物,造型定然会十分规整精致,讲究单色釉瓷的素雅之美,一些玉壶春和梅瓶的八棱常常更改为荷口,并加以瑞兽附耳贴首,寓意着臣民的安居乐业,举国太平安稳,并且瓷胎精细整洁,瓶罐类的瓷器浅圈平修足,外部及口面精修施釉,琢器内洁白无釉。

第二、根据胎土判断真伪

由于黄釉瓷器属于皇帝的御用瓷器,因此制作原材料和制作工艺都属于上成品,一般明代的黄釉瓷器使用麻仓土制胎,土质细腻,烧制而成的胎体灰白致密,色泽范灰白色。

第三、根据釉色辨别

大明弘治黄釉瓷器所呈现的釉色是辨别瓷器真伪的最主要依据,通常情况下,弘治黄釉瓷表面色泽光亮温润,类似于动物油的光泽,部分暗刻花纹处会呈现出深褐色光泽,由于明代弘治黄釉瓷器保存完整的真品十分罕见,因此鉴定专家们对于釉体的色泽描述各不相同,光泽或浅或深,或明或暗,众说纷纭,参照博物馆的珍藏黄釉瓷色泽来说,基本上叫大多数人都认可的颜色为浅色似鹅黄,表面油润、透亮,有迎光色泽变换的特点,无光或者光泽无变换即为赝品。

第四、根据落款辨别

只要是皇室用品一般都会有明确的落款,“大明弘治年制”是黄釉瓷器最为标准的款字,这是毋庸置疑的,以双行竖排排列,用馆阁体书写。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大明弘治黄釉瓷器的鉴别方法已经心里有谱了,其实无论您鉴别那种器物,都要先去了解一下它的历史,知道它是何时何地何人制造,又为谁制作,用于何处,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了解黄釉瓷器,才能对其真伪做出准确的判断。

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欣赏


黄堡窑是耀州窑的前身,宋代黄堡属耀州治,故宋以后称耀州窑。长久以来,人们对耀州窑的青釉刻花瓷熟知,并公认其为耀州窑鼎盛时期的代表产品,但宋代以前尤其是五代时期黄堡窑的生产状况和内涵知之不详。80年代以后,经对黄堡地区大规模发掘,第一次确定了五代地层,揭露出了五代足迹和遗物,对五代黄堡窑的产品风格和生产状况有了认识。出土遗物中一批胎体细薄、釉色粉青或天青的标本,及底刻“官”款的标本引起了学术界对五代黄堡窑青瓷的广泛关注。

铜川黄堡位于陕西西安以北,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北向南倾斜,海拔高度一般为700一1600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相间,川原山丘交错,大部分为黄土覆盖的丘陵山地。漆水河自铜川市由东北往西南流,至黄堡地段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有较宽的川道。黄堡附近盛产煤炭、陶瓷粘土和耐火粘土,古时森林茂密,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里自古宜陶,据《德应侯碑》记载,铜川黄堡烧造瓷器的历史可早至东晋,这虽然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来证实,但铜川黄堡早在唐代已有发达的陶瓷业已为考古发现所证明。五代瓷业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不断创新,其窑场仍分布在黄堡镇。

唐黄堡窑黑釉剔刻花填白花卉纹壶,小唇口、直颈、修长腹、平底;肩上有鋬与口相连,另面出短直流,流下采用剔刻花填白形式饰花卉纹;通体施黑釉,釉层近底,釉色略带酱色,为唐晚期物。

镶嵌瓷和青釉白彩瓷是晚唐时期陕西黄堡窑特有的产品,其中镶嵌瓷就是人们通常称呼的黑釉剔刻花填白彩瓷。其加工方法是,先在生坯上加施黑釉,晾干后划出纹饰轮廓,将轮廓中的釉和部分坯胎剔刻掉形成凹槽,然后将白色的粉状材料填入剔刻后的凹槽处,再入窑烧制。这种装饰手段使得瓷器表面具有立体感,黑白对比分明,装饰效果很好。

中国工艺品制作中的镶嵌技术由来已早,它的发展是从“线”到“点”再到“面”。战国青铜器加工制作上就有错金银的方法,这种方法镶嵌的是“线”,唐代金银器中就有“点”的镶嵌方法了,如镶嵌宝石、镶嵌玉等等,而黄堡窑陶瓷工匠就借鉴了这种金银器的加工方法,发明了陶瓷剔刻填白的装饰技巧。到宋代,磁州窑工匠更进一步将这种技术发展,将轮廓线内所有的胎釉剔去,再用白色化妆土充填后入窑烧制,这就发展到“面”了。明代以后的“景泰蓝”则更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技术,将“线”和“面”结合起来,以镶嵌的“线”框轮廓,以填彩的“面”突出图案和色彩,装饰效果更加绚丽多姿。所以,一切工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均是累积的结果。

黄堡窑的这种剔刻花填白的装饰方法对高丽瓷器制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宋代高丽青瓷发展出镶嵌填白青瓷,其源头就与唐黄堡窑剔刻花填白瓷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弘治黄釉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