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浅谈紫砂僧帽壶

浅谈紫砂僧帽壶

古代瓷器壶 古代瓷器毒酒子母壶 古代龙柄瓷器鸡头壶

2020-11-05

古代瓷器壶。

紫砂壶有众多壶型,其中有一种壶型是僧帽壶。

中国最早的僧帽壶出现在元朝时期,在那个时候,主要以瓷器作为载体。直到明代紫砂被人们发现,并且逐渐成为老百姓们日常泡茶的重要工具。于是制壶工匠们开始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开始把瓷器的器形慢慢迁徙到紫砂壶的制作当中,创制烧造紫砂僧帽壶。

紫砂僧帽壶的造型看上去非常特别,明明看上去小小的一只壶,却蕴含相当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囊括了少数民族习俗、佛教信仰、瓷器发展历史等多个元素。它不仅仅是紫砂壶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点睛之笔,还是我国瓷器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见证。

紫砂僧帽壶的文化底蕴非常特殊,佛教典籍中,对僧帽的解释是冬天里僧人头上所戴的布制品:头巾、禅巾、菩萨巾。简而言之,所谓“僧帽”指的是佛教僧人冬天戴在头上的帽子。关于僧帽形状的记载是总长五尺三寸,前长二尺八寸,后长二尺五寸。当然,南传佛教的僧人们由于冬天天气并不怎么冷,一般都不戴僧帽。除此之外,我们国家佛教的其他宗派僧人们的帽子形状也各不相同。譬如说,韩传佛教和密宗的帽制就有所区别。我国的僧帽壶主要有三个款式,分别是传统僧帽款、济公款、唐僧款。

紫砂僧帽壶的壶口形状酷似僧帽,由此得名。它的壶身的形状为六角形。紫砂僧帽壶的口沿向外延伸出五片荷花花瓣,壶盖看上去也是六角形,壶盖的边缘在五片荷花花瓣中若隐若现。壶盖上的壶扭呈小球状,就像是僧帽的顶部,它的风格古朴素雅。紫砂僧帽壶的壶颈紧紧贴合着荷花花瓣,看上去就像是僧帽的帽檐。紫衫僧帽壶壶口犹如鸭子的嘴巴,它的手把犹如一只耳朵,上面还设置着一个小扳手。紫砂僧帽壶的壶嘴设计得妙不可言,它和此壶的把手形成呼应,为壶身添上了一种别样的风采。紫砂僧帽壶壶底的形状也是六角形。

紫砂僧帽壶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见证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从佛教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紫砂僧帽壶的出现象征着佛教在中国已经本土化。从制壶工艺发展的角度来看,紫砂僧帽壶展示了那个时候我国古代工匠们制壶水平已经非常出色。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


据有关文献记载,娇黄釉创烧于明代宣德时期,曾名噪一时。明代弘治时期,娇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公认为历史最高水平,与宣德时期娇黄釉相比,更精细油润。

弘治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极为少见,整器里外皆施黄釉,按《国朝宫史》所载,仅供帝后使用,以彰显身份尊贵,任何人不得僭越。

由此得知黄釉器皿属于首禁之物,其独尊地位不容冒犯。越是严法禁止,越是彰显黄釉瓷器的尊贵和无比稀缺。弘治黄釉在其“宣黄”的基础上竭力改进技术,颜色更显清亮匀净,透明度高,更因其时烧造数量甚少,流传至今更是难能可贵。

此壶黄釉釉面光亮,淡雅悦目,通体清逸明朗,自然流畅,器形端庄秀雅胎坚质密,胎体厚重,釉面腴厚,白晰亮丽,具有典型明代弘治黄釉特征。

整体造型大气端庄,静谧之中赋予动态美感,静中生威,雍容华丽;造型为口沿平直,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弘治 黄釉暗刻龙凤纹僧帽壶 尺寸:

口径:11cm

高:21.5cm

足径:8.3cm

清宫的贲巴壶、藏草瓶、多穆壶、僧帽壶


流行于西藏地区的贲巴壶、藏草瓶、多穆壶和僧帽壶,清代宫廷都有仿制,清宫珍藏的这些精美的藏域特点的文物,是汉藏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

贲巴壶、多穆壶和僧帽壶等是极具藏族特色的器物,有的来自生活用器,有的直接成为藏传佛教的法器。

“贲巴”为藏语音译,梵音原作“军持”。密宗《千手千眼观音大悲心经》曰:“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持手。”其手印图解为握水瓶。贲巴壶则从军持演变而来。在2001年8月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西藏文物展》中,有一件包银的贲巴壶,是为神像和信徒本人沐浴时所用的。

多穆壶原是西藏、青海地区藏胞盛奶茶或酒的一种银制品,藏语称为“勒木”,内地称为“多穆壶”。在《西藏文物展》中,有一件达赖喇嘛曾用的象牙多穆壶,是达赖夏宫罗布林卡所藏之物。

僧帽壶因其形似僧侣之帽而得名。有人认为是外来之物,有人认为是西藏地区的茶壶,后成为藏传佛教法器。

藏草瓶,亦称“甘露瓶”。为藏传佛教用于盛水或插草,作为礼佛陈设。

这些器物地方风格明显,在清廷备受推崇,成为皇帝命烧之器。清廷所仿的瓷质品有斗彩、红彩、青花及各色地粉彩贲巴壶,三彩、五彩、洒蓝釉、黄釉多穆壶,霁红釉、红釉、白釉、粉青釉、斗彩僧帽壶,红彩和各色地藏草瓶等。

下面就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代表器介绍如下:

康熙洒蓝釉多穆壶

通高44.5厘米,足径13.5厘米。壶为竹节式,器身有四道凸弦纹,一侧为弯流,另一侧无柄,上下有两个凸起的狮头,嘴有孔可系带,无盖。通体施洒蓝釉,釉色凝重而深沉。

雍正粉青釉僧帽壶

高19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8厘米。上部略似僧帽,一面有流,流口与长颈二流相通,另一面有长柄,两端连接口与肩部,柄两端为如意头形,圆腹。通体施粉青釉,釉汁纯厚似青玉。外底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粉彩八宝勾莲纹多穆壶

高47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14厘米。壶为筒形,口部如僧帽状,两侧各置龙柄和凤流,盖为隆起圆台形,狮钮,圈足。壶内施松石绿釉。壶身有四道彩箍,壶外通体施白地粉彩缠枝花及八宝图案。外底松石绿釉地上有用青花书写的“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青花八宝纹贲巴壶

通高23.5厘米、口径9.1厘米。壶呈塔形,口与流均有盖,弯流衔接于球形腹部,下承覆钵形底座。用青花描绘,腹部为莲托八宝纹,底座为缠枝莲纹,颈部为蕉叶纹。外底青花双框内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壶为乾隆皇帝与国师修持密法时所用。

乾隆粉彩绿地勾莲纹藏草瓶

高15.3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5.1厘米。瓶小口,细长颈,颈下有一小扁腹,其下为大扁圆腹,束胫,覆盘式足。瓶体绿地上饰勾莲纹。底足内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瓶是清廷赐给西藏僧侣的特别器皿,用做插草供佛。

以上这些器具,有的成为高级陈设器,有的成为藏传佛教法器,有的赐予西藏高级僧侣,无一不与雪域高原有着密切关系,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它显示出清廷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与文化上的认同,这种尊崇与认同,对于联络民族感情,提高藏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起了很大作用。

浅谈两晋鸡首壶


今年“五一”节,笔者早早就赶到了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发现有一个摊主卖的基本都是高古瓷器,有晋瓷、宋瓷,有整有破。只见一个买主正在和卖家为一只东晋四系罐讨价还价。我眼睛一闪,摊上一只好像西晋盘口鸡首壶的残件立刻跃入眼帘,造型古朴。见买家和卖家依然激烈地讨价还价,旁边人都在看着这两个人,我这时蹲下来,从人缝中把那只破鸡壶从里面给钩了出来。上手细看,一只典型的西晋盘口鸡首壶(见图),用手一量约高28cm,此壶残缺盘口,圆腹如球形,腹身带有一条连结鸡首、鸡尾及双系的装饰带,宽约2厘米,遍布压印的斜方格纹和两圈太阳花。胎骨灰白,釉色偏黄,吃土较重,施釉到底,罐底有明显的支烧火石红痕迹。罐身正面塑贴一个母鸡头,正作张口鸣叫之态,在与鸡头相对的另一端塑出鸡尾,罐自然成为鸡身状。此刻我心中大乐,询问价钱,卖家也顾不得与我讨价还价,我最终以不高的价钱将之拿下,收入囊中,继续逛其他地摊去了。

回家后将此器洗净,土沁之味久久不能散去。晾干后再仔细对比自己收藏的几件鸡首壶,最得意之处莫过于这只鸡壶算是其中最大的一只,加上盘口测量共30cm,此器可算得上是鸡首壶中的“大哥大”。查阅古陶瓷书籍得知,鸡首壶是一种酒具,又作盛水器。出现于三国西晋,至唐宋时逐渐被执壶所替代。鸡首壶始则在越窑、瓯窑生产,后于其他许多窑口相继烧造,器身亦从圆形向瘦长形变化发展。因其身饰生动灵现的鸡头,又或附饰鸡尾、弯柄形或龙首形执 ,艺术造型俊美,诸种釉色又着实可人,故深受当时和后代人的喜爱。一般区分鸡首壶是东晋还是西晋,往往是通过区别鸡首(流)有无流孔来区分,认为无流孔是西晋鸡首壶,有流孔是东晋。其实西晋一样有带流孔的,西晋无流孔鸡首壶应该称为鸡首罐,有流孔才为鸡首壶,只不过后人统称鸡首壶了。我们区分鸡首壶是西晋还是东晋不但要考虑是否有流孔,还要考虑它的造型!西晋鸡首壶圆矮,而东晋鸡首壶就变得修长,鸡尾演变成执柄;另外,东晋的瓯窑鸡首壶在青绿色的釉面点上褐彩,形成绚烂的装饰效果;而西晋往往压印太阳花和网格纹进行装饰。

目前市场上两晋鸡首壶价格很高,造成赝品泛滥,仿品多来自浙江一带。鉴别主要通过胎、釉、造型和底来仔细鉴别。曾见过一玩友带着大大小小四五个鸡壶前来指教,结果无一真品,让他大失所望。一般两晋鸡壶胎土为灰白胎,分量较重,仿品有石灰胎和白胎两种。釉色有青和青中偏黄两种,现代仿品釉色过于青甚至发绿,与当时的釉色存在一定距离,仔细对比可以鉴别出。另外,两晋鸡首壶都带有支烧火石红痕迹,现代仿品火石红要么没有,要么红得怕人,为人为涂抹。再次,一般两晋鸡首壶多为出土之物,有一定的吃土痕迹,用水洗后土沁味道久久不能散去。现代多为酸做土咬,埋入地下时间不长,土沁容易剥落,洗后也无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土壤味道。最后,装饰上,西晋鸡首多为实心,比较写实,鸡冠较小,眼睛突出,往往有装饰带连接首尾(猜测可能象征羽毛);东晋鸡首为空心流口,鸡冠高耸,但与执柄比例协调。综合以上几点去鉴定两晋鸡首壶一般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了。

收藏是一件辛苦的事,著名收藏家王先生告诉我,要想做一名真正的鉴赏收藏家,没有学富五车的本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紫砂壶新壶如何开壶?紫砂壶如何养壶


紫砂壶新壶如何开壶?紫砂壶如何养壶。

1、新壶新泡首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重香气茶或重滋味的,如果讲究的话,都应专门有备泡的壶,同时也可使新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把壶淹没,用小火煮壶,将茶叶同时放入锅中同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再稍等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随自然阴干后即可使用。

2、新壶使用时应首先用茶汤烫煮一番,一则可除新的烟土味和洗涤除污后即可使用。

3、旧壶重新使用,应做到每次泡完茶后,将茶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

4、注意“壶内茶山”。有些人泡用完后,往往只除去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在壶内随壶阴干,日久后累积茶山,但如果维护不当,壶内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

5、把茶渣摆存在壶内来养壶,这种方法绝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内易发酸馊异味,有害于壶,另一方面紫砂壶能吸附热香茶味,所以残渣剩味实无益于紫砂壶。

6、壶在使用时应做到经常擦试,并应不断用手抚摸,久后不仅手感舒服,而且能焕发出紫砂陶质本身的自然光泽,浑朴润雅,更能耐人寻味。

7、在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可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较柔细的布擦试,然后放于干燥通风又无异味处阴干,久而久之,你自然会与这把壶发生较深厚的感情。

浅谈紫砂壶的档次


紫砂壶的档次,全在于紫砂作者的制作技巧和文化艺术含量,从作品或产品制作的精粗,去归类紫砂茶壶和其他紫砂产品,大致可分三类:大路货、细货、特种工艺品(包括艺术品)。

紫砂壶的档次

大路货:

是指面向群众的大批量产品,价格低廉,但制作粗糙、简略,易于生产且成本较低。其造型就目前市场所见也是千变万化,但为同型号的大批量生产。历史上,大路货产品以实用为主,使用于茶馆及农村,造型简单利于生产;现今以实用和欣赏陈设相结合,造型多样,符合大众口味,但从艺术角度看相对比较俗气,使用对象亦多为江南茶馆和初涉紫砂的一般群众。这类产品,不讲“艺”,只讲“用”。通俗、欠雅,因此历来不在鉴赏、收藏之列品论。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即历史上经济萧条时期,独具功力的高手也只能做些大路货产品,藉以谋生;或名人成名之前所制作的大路货作品。而且历史上曾大理生产的产品流传到现在已廖廖无几,同样也有收藏、研究价值。

细货:

指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兼具实用性的艺品,有一定的工艺水平,既讲“用”也讲“艺”。其作者多为技术娴熟的良工巧匠,以复制传统造型为主,有批量的出品,也有相当的制作水平,但不属精心制作,不是创新的特艺品。总体上讲,是有欣赏价值的“产品”,而非个人的“作品”。

特种工艺品(包括艺术品) :

指出于名艺人之手的手工作品,它不仅讲究造型的完美,而且特别讲究制作过程中的工艺质量。是艺人(作者)赋予泥土感情及其创造意识的结晶物,它是(作品),而非通过相对固定的生产流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特种工艺茶壶,是收藏爱好者渴求的对象,价格不菲;历史作品为文物,其价格更为惊人。典籍记载,古代名艺人的工艺杰作有“珍重比流黄”、“贵重如珩璜”、“价拟璆琳”之誉。“景陵铜鼎半百清,荆溪瓦注十千余”,就是说景陵产的铜铫五十可买,而荆溪的砂壶要值一万多。紫砂专著《茗壶图录》中也提到“明朝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足见名家作品价值之高。

浅谈唐代邢窑白瓷注壶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图为唐代白釉执壶,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5厘米。壶为广口,短流,饼形平底,柄连接于口,壶身修长,造型规整,形体丰满,健实大气,胎体厚实,胎色灰白,质地粗松,白色化妆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匀。略有漏釉现象,釉色乳白,聚釉处呈闪乳黄色。釉层开片不均匀,光泽温润,腐蚀痕迹明显,柄接连处胎骨有窑裂,边沿处剥釉明显,下部胎质严重脱落,另外,在柄身下垂处柄尾上添加一小块类似纽扣(帽钉)的堆贴装饰,这可能是古人从服装上得到启发,效仿将工体牢牢扣在一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唐代邢窑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脱离了前期的那种古朴的特色,出现了样式新颖的格局。壶的造型主要以轮制、堆塑、分段制作接连的方法制作,壶为盘口、广口、短流、鼓腹,造型优美,形体饱满,是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紫砂纪念壶收藏攻略


所谓紫砂“纪念壶”,是为某种纪念意义而特别制作、生产的茶壶。一般来说,纪念壶有数量上的限制,且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因此也有收藏价值。如顾景舟于1946年为江苏省农民银行定制的,“全国省级银行第六次座谈会”所作的纪念壶。又如民国初年,程寿珍为自己在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国际赛会上获奖而做 的壶。都是相当珍贵的纪念品。

纪念壶,顾名思义,应该是为纪念主题而设计制作的,而不是为商品推销为刻意造作的。离开这个前提就会使纪念壶的味道不正。纪念壶,既是茶壶,自然也 有质量高低的问题,以及附着在茶壶上的文化含量的高低,亦可注意一下纪念壶的发行质量,以及附着在茶壶上的文化含量的高低,亦要注意下纪念壶的发行数量。

纪念壶也有假壶,有些经销商往往借某种名义成批生产纪念壶,借用某名家之名,在收藏方面的报刊杂志大作宣传,以此操作经营,获取暴利,这样的茶壶就 不可取,更不在收藏之列,藏家要谨慎;还有不少专靠发行纪念壶的壶商及做壶人,操作经营此业,水平有高有低,因此对纪念壶的收藏,实际上也是对收藏者水平的检验。

宜兴窑紫砂提梁壶


紫砂器,是采用江苏宜兴特有的一种绛紫色澄泥陶制作而成。

宜兴古名荆溪、阳羡,位于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紫砂从宋代开始创烧至明代末期臻于成熟,历经千年,此后经久不衰,产品畅销国内外,宜兴也博得个陶都的美名。

紫砂原料,是颗粒较粗的陶土,土内除高岭、石英、云母之外,铁和硅的含量也较高。紫砂料从颜色分主要有三种: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肉眼就可以看见含有云母微粒,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绿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棕色,称作“红泥”,烧成后为灰黑色。

紫砂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茶壶类、花盆类、罐类和其他类。作为大宗的紫砂茶具,它的生产和发展与我国上千年的饮茶习俗密不可分。早在唐代,讲究饮茶已经形成理论,以后持续不断,这其中对茶具的要求也逐渐增高。宋人喜欢“斗茶”,对茶具的制法和色泽有特殊要求。明人认为“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品茶理论的发展,必然影响和促进茶具的生产,而茶具中,紫砂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清朝宫廷中,紫砂茶具更成为了皇家贡品。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紫砂器发展史的基本部分。

文献中确切记载的紫砂历史,是从明代正德年间供春学金沙寺僧制作茗壶开始的。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有明确纪年可考的紫砂实物,当首推南京市博物馆的——明代紫砂提梁壶。

这件紫砂壶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油坊桥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壶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器形较大,壶为球腹,近底部略收敛。提梁在壶肩上弯成拱形,后部有一个用来栓绳系盖的小系。壶流弯曲,盖子平直,有宝珠形盖纽。盖内不是常见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个“十字筋”,它也起到固定壶盖防止滑落的作用。壶的流与腹部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整个壶没有过多的装饰,但高高架起的提梁与器型简洁流畅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壶为褐红色,质地比较粗糙,近似缸胎,壶面上黏附着的点点“缸坛釉泪”证明当时紫砂器的烧制还没有另装匣钵,是与一般缸器同窑烧制,在窑内受到其它有釉器物的影响,粘着上的。提梁壶上的“缸坛釉泪”说明该器物是紫砂工艺早期的作品。这样的烧制方法在紫砂器发展史上时间很短,最晚在万历以前就得到改善。与该器物同时出土的砖地券表明,墓主人吴经葬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提供了该器物的下限时间,也就是说这件壶制作于嘉靖十二年以前。

我们所见到的紫砂器物多为传世品,加上后代不断仿造,鉴定真伪存在不少困难。地下出土物,特别是出自纪年墓的随葬品,对鉴定传世紫砂器,可以起到很好的比较作用。从全国收藏紫砂壶的情况看,这件提梁壶是目前时间最早的一把紫砂器物,因此有“天下第一壶”之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谈紫砂僧帽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谈紫砂僧帽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