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浅谈窑变壶收藏价值

浅谈窑变壶收藏价值

古代瓷器壶 古代瓷器价值 古代瓷器收藏

2020-10-10

古代瓷器壶。

近几年紫砂窑变壶作为收藏潜力股,具价值增长潜力,随着人们收藏热潮,更是显收藏价值。那么,窑变壶为什么会具有收藏价值呢?下面紫砂之家小编为大家解析一下。

第一、原料稀少。紫砂窑变壶必须用宜兴黄龙山的优质紫砂原料才能烧成,无论在品质或市场价格上,黄龙山的优质紫砂原料均不可与市面上泛泛所指的“宜兴紫砂泥”等同视之,由于其属于资源稀缺性矿物,因此在市场上日趋稀少,用它所制之壶定将愈加珍贵。

第二、工艺精妙。工艺品创作由“生”到“熟”易,由“熟”到“巧”难,而“巧”中有“变”尤难,“变”后还要能变化出“美妙”则难上加难。紫砂窑变壶为独门绝技,它除了具备原料上“原生态”和造型上君子般“气度”之外,还特别彰显于窑变后呈现的绚丽多彩之“美感”,它是紫砂壶问世600年来在环保意识、工艺品制作和审美趋向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第三、养壶享受。紫砂窑变壶正常泡茶一年后,壶表面会呈现如古玉精光内蕴样的色泽,并富有油性滋润感,手摸之有如丝绸般软润光滑,给人以温馨的心理享受;随着泡茶次数增多,颜色还可黄中泛绿,绿中泛黄、泛红,黄变橙,绿渐翠,紫泛青,红更沉,妙不可言。taoCI52.coM

用紫砂壶泡茶,发茶效果最好,它不仅可使茶汤的色、香、味俱佳,给人以特别舒适的口感,还能将茶中的多种有益成分,充分地激发出来供人享用,且窑变的紫砂壶色、香、味保留的更加浓郁和逼真,可见窑变壶的收藏价值。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浅谈陶瓷笔筒收藏


唐朝著名诗人岑参在《山房春事》中留下了“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的经典诗句。

笔床,就是笔筒的前身,唐时的笔床是将毛笔横卧其上,如人卧床。一个笔床上至多可放三四管笔,虽然造型新巧,但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明代以后被大量兴起的笔筒取而代之,至今盛行不衰。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笔筒就钟爱有加。

笔筒虽是古玩“小器”,但它包含着很多的人文气息,细节处甚至令人叹为观止。每个笔筒因为不同人的诗、书、画、印或者雕塑不同各异,所以每一个笔筒都是一件个性化的工艺品。如果藏家想把所有的精品笔筒一网收尽,那是很难的,因此藏家最好集中精力收集某一种材质的笔筒。

目前笔筒收藏品中具有价值的,其材质大致分为五大类:瓷、竹、木、漆、玉和象牙。陶瓷笔筒,讲究水墨韵味,往往由文人雅士直接参与设计制作,造型典雅古朴,书卷气息浓厚;竹笔筒,在文人心中是雅趣,是道德,是自己人品的体现,因此在文人的世界里风行一时;木笔筒,主要材质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力木等。最具价值的是紫檀木、黄花梨这些材质的笔筒。漆笔筒,它的收藏价值在于笔筒制作工匠的名气,其中镶嵌百宝的,还要看其是否完整,有无后镶添补痕迹。象牙、玉质笔筒,目前市场上较为少见,其价值也很高。鉴定方法与一般鉴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按时代风格,表面包浆,雕工技艺依次鉴定。

荷花笔筒|王国华大师作品

明末具收藏价值的德化瓷——窑变“孩儿红”及象牙白瓷


龙虎纹杯(孩儿红)

龙虎纹杯(象牙白)

潘先生收藏的这一对明末犀角杯,共两件,一为孩儿红瓷,一为象牙白瓷,胎薄细腻,雕像栩栩如生,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可谓是奇珍异品。龙虎纹杯口径为13.8cm,高为10.2cm,大约呈椭圆形,雕有各种动植物等浮雕纹饰。传统观念认为,杯的上面部分为天,下面部分为地或海,因此,此龙虎纹杯也不例外,上面部分沿口雕有松树、梅花树、龙头等,下面部分雕有老虎、鹿、鲤鱼等,采集世间美好的事物表达最美好的祝愿。

这套龙虎纹杯保存较为完好,沉淀了几百年的历史,焕发着历史韵味与智慧,似乎在诉说着那古老的故事。龙虎纹杯出产于德化窑,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一千多年的陶瓷生产历史,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在当代,德化亦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瓷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等。

德化陶瓷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德化窑白瓷生产在明代达到一个高峰,以其“白如雪、润如玉、敲如磬、薄如纸”而驰名中外,法国人誉为“中国白”(BlancdeChina)。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德化窑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德化窑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但在这些白瓷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瓷种“孩儿红”,它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釉色白中蕴红,器物在光线下肉眼看去就像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由于其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且要在一定气氛下偶然产生,因而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

自清代康熙以后,“孩儿红”渐渐失传,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博物馆才收藏有这种明代德化窑的极品,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德国的德累斯顿收藏馆以及德化窑所在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清代以来,很多业内专家倾力研究,但均无法再现这一工艺。

“象牙白”由氧化焰烧成,白中泛微黄,色如象牙,极其温润,迎光照视,即使胎厚也能透明,焕发出烨烨宝气。胎釉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

明朝时期因“天下共宝之”的瓷圣何朝宗的瓷观音等人物佛像和窑变瓷而将德化白瓷推向另一高峰。此套龙虎纹杯经《收藏盛世》进行鉴定,被鉴定为明末的艺术品,在德化窑中之窑变为佼佼者,窑变的不可捉摸注定了它的价值连城。(小侠、小米)

浅谈收藏界的尴尬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收藏品界正处在风口浪尖之势上,中国艺术收藏界红火的现象也是有根可循的。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即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求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统治时期,对书画的搜求不遗余力,极一时之盛;宋徽宗尽管政治上比较昏庸,但在书画上却是个天才,对书画的收藏更是如醉如痴,并设置了专门的装裱样式“宣和装”,编定《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至于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的内府收藏,可谓达到封建时期的高峰,乾隆时期所编的卷轶浩繁的书画著录书《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证。

艺术品的散失与收藏是此消彼长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后,接着是一次次大规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艺术品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因此,历代以来的收藏,整体上呈逐代锐减的趋势。但由于帝王能凭一国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多少弥补历代的损失。同时,每一时代出现的一些代表作品,得到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使书画文物的收藏,日渐丰富。特别是建国以后,各大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和鉴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广州嘉德刚结束的拍卖会上,出现了一批中小型新买家。他们是一批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提名牌包、戴名牌表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身份,他们开始比谁家别墅楼梯转角悬挂了什么画,出自哪个名家之手。现在艺术收藏界的人身份变了,他们的爱好与以往投资者很不同,中国开始出现了按主题收藏的投资者,这当然能提升收藏价值。

据了解,在购买艺术品的买家中有相当部分投资者有投资心理。但不少投资者兴冲冲买回去的画,原以为是艺术品,实际上是商品艺术,非但不能增值,甚至不能保值。艺术品投资必须要懂,要对艺术有领悟力,这种源自内心的领悟力通过学习也未必就能获得。懂艺术的人是少数。这注定了艺术品投资一定是小众市场,永远是小众市场。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仅抱着增值的目的投资艺术品是危险的,所以要正式艺术品收藏,不可盲目。

宝珍商城的负责人安先生说,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懂如何把投资与艺术规律结合起来。很大部分投资者还停留在以作者的官职高低、是否是什么会员、或者作者的年纪大小来判断作品是否值钱,实际上一些名气比较小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品质上优,并且也具有十足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对于收藏的新人来说,往往欠缺投资判断的知识,采取投资没有名气的艺术家或是在校学生的作品,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投资之举。

一些初入艺术品收藏的门外汉,在投资艺术品之前首先应明白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商品,什么是商品艺术。这三个概念专指当代艺术,古代、近现代艺术属于另一范畴。

在这三个概念中,艺术品是最高层次。投资当代艺术品的风险在于艺术品离大家很远,艺术品属于未来时,需用时间证明。它的艺术特征超越了当下社会层面的审美。真正的艺术品是超越时代的,它超越的程度与关注的领域均可超越国界、种族。投资当代艺术品门槛极高,需要极高的艺术直觉。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包容性。

把握中产阶级人群心理及情感的能力,作品通常很能打动人,这类作品往往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适合家庭悬挂,可以体现主人的品位和身份,有钱人往往首选此类作品。其次是升值快,市场稳定,每年大约可升值20%左右。比如陈逸飞的作品不管市场好坏,每年都在涨。

最好从当代艺术开始。当代艺术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与你的生活有联系,投资者容易与其进行交流,也不存在辨别真假。中国富人目前仅有10%对当代艺术感兴趣,开始动手的人不到5%。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投资才刚刚开始,拍卖市场的未来应是当代艺术。

初参与艺术品投资的人,千万不要仅凭个人的喜好买作品,要多学习、多看、多了解,增加审美实践,提高鉴赏力,还要多咨询专业人士。另外,心态要好。一开始参与艺术品,不要单纯以投资获利为目的,而应当成爱好。

浅谈六朝青釉瓷鸡首壶


鸡首壶是指以雕塑鸡头为装饰成壶嘴的瓷壶,创制于三国时期,盛行于两晋、南朝,进入隋代鸡首壶更加修长俏丽,鸡头以雕塑精美逼真而著称,唐以后,鸡首壶便被酒注子(执壶)所取代。

考古资料显示鸡首壶是三国中晚期越窑、瓯窑烧制的一种新产品。起初,鸡首壶多数是在小小的盘口壶的肩部,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头尾对称,鸡头为实心,完全是一种装饰。东晋时期鸡首壶,盘口较小,细颈,壶腹圆鼓,肩部雕塑鸡头,鸡头上有冠,下有颈,鸡头呈空心状,通壶腹而成流嘴,鸡尾变成弯曲的把手,有的把手上端饰龙头,成为一种器型优美的酒壶。南朝时期,鸡首壶器身修长,口颈加高,造型更加适合于实用。鸡首壶是现在人的叫法,这种器物在六朝时并不叫鸡首壶。1972年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一件鸡首壶,其底部铭刻“罂主姓黄名齐之”,鸡首壶在东晋时称作“罂”。汉·王充《论衡·谴告》说:“酿酒于罂,烹肉于鼎”,刘伶《酒德颂》有:“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双手捧罂在酒床的流槽下接酒,说明鸡首壶是盛酒器。

镇江扬中永鑫堂收藏有几件六朝时期鸡首壶。今选出两件介绍如下:

东晋越窑青釉点彩鸡首壶,高19厘米,口径8.1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9厘米。盘口,长颈,鼓腹,平底,肩部饰鸡首,对称处饰一柄,柄高于壶口,两侧设环形系。口沿、柄部、鸡冠上均点有褐彩,褐彩相间交错,和谐自然,疏密得体,打破了青釉单调的格局。胎浅灰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器型优美。

越窑主要产地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东汉中晚期,成功烧制出成熟的青釉瓷,领青釉瓷创烧风气之先。

南朝洪州窑青釉莲瓣纹鸡首壶,高21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10厘米。高盘口,长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鸡首,鸡首双目圆瞪,高冠,流嘴呈管状,与壶身相通,对称处为龙首柄,柄高于口沿,两侧设桥形系。腹部刻划覆莲纹,莲瓣较短,刻划线条流畅,简洁明快。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已渗透到陶瓷手工业领域。就像这件青釉莲瓣纹鸡首壶,极好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题材特征。这是因为莲花为“佛门圣花”,莲花在佛教中地位很高,莲瓣的形象几乎无器不有。胎灰色,较疏松,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黄。

洪州窑位于江西省丰城市,1992年—1994年考古工作者在丰城市赣江与赣江相通的清丰山溪、药湖岸畔的山坡和岗阜地带发现洪州窑遗址31处,始烧年代于东汉晚期,东晋、南朝进入兴盛期,唐代中期达到鼎盛,至晚唐、五代逐渐衰落。

紫砂茗壶收藏正热


自2010年紫砂壶大师顾景舟与吴湖帆合作的石瓢壶以1232万元高价创下世界纪录之后,今年又有几件顾景舟紫砂壶作品拍出千万元的天价,带动其他的紫砂壶名家作品也水涨船高。据了解,从2000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玩壶赏壶的队伍不断扩大,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紫砂艺人队伍的扩大。所以,近日第八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的消息一经传播,已在紫砂壶的原产地江苏宜兴引起了巨大反响。

日前,在宜兴丁山的中国第八届十大紫砂茗壶展评启动仪式上,原故宫主管业务的副院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主席肖燕翼说:到了2013年,十大紫砂茗壶展评满十届,欢迎鸿运斋携100把当代紫砂茗壶入故宫。而故宫也将拿出100把历代紫砂茗壶,与此对展,然后择优入藏。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至今的591年间,共收藏历代瓷器9000多种,30余万件,而紫砂类的壶、罐、盆、砚台、瓶、雕塑等不满十种,且还不到千件。所以这就为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入藏故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窑变釉


窑变釉是清代雍正朝时期仿钧窑瓷器时所繁衍出来的一个新品种,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的方法烧成。所施釉料中除铜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的氧化物呈色后相互交融,使釉面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其中釉色偏红的称“火焰红”、偏蓝的称“火焰青”。窑变釉将各种不同颜色的釉融合为一体, 在不同的窑内气氛中呈现出多种美丽的釉色,交织在一起,形成千变万化的缕丝状线条或斑片,奇妙无比。窑变釉一直延续烧制至晚清。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清雍正,高25.5cm,口径7.3cm,足径12cm。

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尤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钧窑因其变幻莫测的釉色被后世追仿,雍正时期督陶官唐英为了仿烧钧窑瓷器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钧州,调查钧窑釉料配制法。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已做得仿钧窑瓶,十月年希尧呈进仿钧窑瓷炉大小十二件,受到皇帝的赞赏“此炉烧造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由此说明,雍正时期由于唐英的努力,仿烧钧窑瓷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此瓶釉面仿宋代钧窑瓷器窑变釉,器形却是宋代钧窑瓷器中所不见,为雍正时期创新之作。

窑变釉弦纹撇口瓶

窑变釉带耳双环瓶.jpg

窑变釉梅瓶

窑变釉瓷器


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窑变釉瓷器是不正常的瓷器釉色变化,是烧造不成功的瓷器,但是后来也成为一种另类美的瓷器。

窑变釉是有了彩釉瓷器以后才出现的,中古最早发现的彩釉瓷器是北齐时期的黄釉绿彩四系罐彩釉瓷器。说明窑变釉开始肯定是在唐朝之前的时候了。因为窑变釉是因为在烧造瓷器的时候因为釉色或者温度等原因造成瓷器烧造失败而出现的变异的瓷器釉色。在古代发现窑变釉瓷器都是要销毁的,所以窑变釉很少有历史记载的,窑变釉更是很少被保留下来。

窑变釉瓷器在唐代时候窑中出现窑变曾被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

宋代钧窑生产的铜红窑变在历史上也有记载,

明代的时候,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统统销毁。

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也是多被捣毁。

但是随着清代瓷器烧造工艺的提升,单色彩釉瓷器郎窑红、豇豆红、绿釉、蓝釉瓷器大量增加,清代的窑变釉,虽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但已经能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清代瓷器烧造鼎盛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对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变釉又因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气势磅薄,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所以窑变釉瓷器后来有人被定名为美人记、娃娃面等美称,在当代窑变釉瓷器拍卖会上窑变釉瓷器也价格不菲。

浅谈高古瓷的收藏之道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窑一片”,这句在收藏圈内流传了数百年的名言,说明了宋瓷在中国收藏界中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以唐宋为代表的高古瓷,在收藏市场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5年前买的耀州窑、磁州窑等瓷器,如今已经涨价至少10倍以上,高古瓷到底魅力何在?本刊记者走访了著名瓷器鉴定家、古道美术馆馆长宋涛。

何谓“高古瓷”,或许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答案。在市场上,有人将“高古瓷”划定为宋元朝,有人将它定为宋朝以前,还有人将唐宋时期烧成的瓷器列为“高古瓷”。不过,无论怎么划分,它往往是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由于年代久远,不少“高古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如宋时的汝窑瓷。目前,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收藏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7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收藏1件,天津博物馆收藏1件,另有3件在私人手中。也就是说,全世界现存的汝窑数量十分有限,而且绝大多数在博物馆中。

高古瓷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跨度年限大,是中国陶瓷史上辉煌的一页,重要的一环。郭沫若曾说过,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新发现的窑址或者瓷片都有可能填补陶瓷史上的一项空白,世界上绝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一套系统的、完整的中国高古瓷的收藏,这也就是说,博物馆需要高古瓷去添补。陶瓷是时代的产物,高古瓷的研究,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生产工艺及历史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艺术的角度看,高古瓷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含蓄、内敛的美,它不像明清瓷器通过图案色彩等直观元素去表现美感。高古瓷的艺术美感是超越了工艺的美感。它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美丽和诱惑。就拿宋代的青瓷来说,单一的釉色,朴素的质感,它并不张扬华丽,体现出的却是内在的美,体现出宋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意境,是能让人深思、感叹的美。这种内在、含蓄的美相比直观上的美,更让人回味无穷。而高古瓷这种含蓄、内敛的美感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价值的,含蓄而不尚外露,自然而不尚雕琢,质朴而不尚奢华,和谐而不尚冲突。

高古瓷的收藏门槛要高于明清瓷器,对藏家的专业知识、眼界、经验的要求也更高。在学术界,高古瓷的研究远不如明清瓷发达,即便是钧窑这样的品种,很多传世器的断代也存在一些疑问和争论。例如,有些明代的官钧前些年被某些顶尖拍卖行当作宋钧拍卖。钧窑自宋代兴盛于河南以来,不但皇家烧造,民间也烧造,绵延数百年,窑口遍布全国各地。如果想收藏钧窑瓷器,必然要对这数百年全国各地的窑口进行一番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但是,收藏高古瓷的乐趣,也不是收藏明清瓷可以比拟的。赏玩新瓷者,总是先被新瓷上的彩绘图案所吸引,当藏家赏玩到元明清青花之后,就会感觉到明清官窑、民窑彩瓷太喧闹,即青花比五彩、粉彩、斗彩清静。而当藏家赏玩到宋五大名窑、宋龙泉窑、耀州窑青瓷、宋建窑、吉州窑里瓷、唐三彩、三国魏晋越窑青瓷之后,你又会感觉到宋代及以前的单色釉青瓷、白瓷、黑瓷,比元明清青花深沉,唐三彩恢弘的造型和浓烈的颜色,远比明清瓷更具吸引力。

在高古瓷中,特别是北宋汝官窑在国际拍卖场上极为罕见,1992年苏富比拍卖行在纽约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仅8厘米的汝窑小盘曾以154万美元成交。宋瓷本身存世的数量就很少,进入市场中的数量就更少。2005年9月21日在纽约苏富比的“白马轩藏中国陶瓷专拍”推出了55件白马轩主人收藏的唐宋陶瓷名品。这也是近年来中国陶瓷市场出现宋瓷拍品最多的一次。这样的专拍可以使宋瓷市场的透明度加大,提高宋瓷的市场地位。

进入2008年后,高古瓷的价格更是一路上扬。在2008年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件五代北宋时期的耀州窑刻牡丹花纹水注以18.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3月19日纽约佳士得推出的一件宋代龙泉窑青瓷双耳瓶以228.1万美元成交,这是迄今所知全球范围内成交价格最高的龙泉瓷,一举打破了龙泉瓷器拍卖成交的千万元大关。国内在今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拍出了全球范围内宋瓷的最高成交价。

宋瓷精品的天价成交,得益于其存世量的稀少。以汝窑瓷为例,有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藏有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1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1件,天津博物馆1件,另有两三件在私人手中收藏。也许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汝窑瓷器存世,但数量也多不到哪里去。稀缺性,决定了以宋瓷为代表的高古瓷未来的升值潜力,在这个市场尚未全面启动之前出手,是百年难遇的良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