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冠瓷砖 > 导航 >

僧帽壶|莲生紫瓯上 虚冠见佛心

僧帽壶|莲生紫瓯上 虚冠见佛心

冠瓷砖 冠冠珠瓷砖 古代瓷器壶

2020-09-23

冠瓷砖。

僧帽壶为中国元代创制的瓷器造型的壶式之一。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

僧帽壶

僧帽壶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元代,最早出现时的载体为瓷器。明以后随着大量瓷器工匠转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将此器形移植了过来。并且根据以上原因来看,紫砂圆形僧帽壶的出现时间要早于李茂林,更早于时大彬款,时款应为紫砂工艺成熟后,由制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据紫砂壶成型特点加以改良后出现的结果。

茶具·僧帽壶

李茂林款僧帽壶应和其它两种是没有传承关系的,其出现的理由可以做以下两点考虑:一,李根据汉地佛寺内僧人实际使用后产生灵感设计而来;二、李根据当时出现的瓷器僧帽壶款式所启发,进而独立创作的。通过从历史的角度,证明了僧帽壶在历史上有着并且也应该有它独特的地位:

其一,解释了壶名的由来,揭示了其与少数民族器用品有着直接联系,并且反映出一段各民间交流的历史。

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僧帽壶制作工艺,设计思路转变的过程。通过它能够比较清晰的反映紫砂在中国历史大环境中不断变化的历程,说明了“飞把”工艺设计的出处。

其三、也展现了佛教传统中从无帽到有帽,以至于到帽子成为法器的一种演变过程。通过这次对僧帽壶的研究后更发现僧帽壶与传统文化分不开,它是折射出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一面镜子。

精美僧帽壶

李茂林款僧帽壶嘴短直,嵌盖,壶肩上平面有篆文一圈,可回旋倒读均成文。壶底刻“万历丁丑子京先生索,文嘉铭”。(万历丁丑为公元1577年)壶身上贴的莲瓣花纹装饰应该是根据佛教习惯而来。此壶在僧帽壶中的地位是比较独特的,因为如将嘴、把不做考虑的话,壶身与当今和尚们冬天所带之帽子最为相象。因此可以说在遍查佛教典籍后,没有发现有关对僧帽的具体形制记载的情况下,此壶和僧帽这个名字的原始意义(《四分律》中载僧人因天气寒冷而佛祖准许带帽之语),并和现实情况下(净土、禅宗等中原佛教僧侣所带之帽子)最相符。

佛教典籍中,佛祖虽然规定了是否可以佩带帽子,但是却没有为它规定具体形制。因而流传到后世佛教中帽子的形状不单有宗派之分还有国籍之别。中国僧帽壶根据传器型制主要分三种,其一为明代李茂林款式,其二为时大彬款式,其三为最早出现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壶——“高”僧帽壶。经比较以上三款都叫僧帽壶,同一名称的器形差别却很大。

僧帽壶瓷器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从上古陶器、青铜器的使用,汉之后由漆器到瓷器,至紫砂的兴起和进步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的更加复杂。从作品的角度来说每个朝代都会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风格而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变化,比较同一时期的器物是无法找出它们的传承点和变化原因的时候,转移到历史文化的角度上来,而不能仅仅从工艺设计这一点来看问题。

小编推荐

莲壶与荷塘月色


你很难想象,因为一把壶而生出的灵感,演绎了一段壶文化与建筑文化的纠葛。“操盘手”发哥把莲子壶、荷塘月色这并无瓜葛的一盘散沙撮合,上演了一段紫砂藏家的新创意。

话说在数年前的某个秋日,发哥照例玩他的定期“失踪”游戏。此番作黄侠客状独行于武夷山水之间。沐秋雨、吃野菜,与山语。那天,信步于桃花洞天的道庵里,与庵主谈得投缘,于是,在御茶园取出珍藏紫砂茶具,沏上大红袍,聊起禅宗茶艺。俄倾,秋风徐来,茶香袭人,禅语娓娓道来,心境渐渐开去,再看那把紫砂壶,在沸水冲泡中,温润柔婉,随着热气腾起,壶盖嵌入的八粒莲子如玉珠滚动,尽显灵气,壶身是一颗莲蓬,亭亭净植,壶嘴呈荷叶状,壶把得力,出水流畅而无落帽(壶盖掉下)之忧。

这把清新脱俗的紫砂壶,一下激活了这位美院出身的“黄侠客”审美情趣,他从这器皿之美,感受到了禅宗之美,山水之美,意境之美……遂打听这把莲子壶的“身世”,庵主告知,此壶出自紫砂名家束凤英之手,近年来,御茶园接待过的多位中央主要领导,均由此壶泡茶,这把经武夷山溪水及禅宗茶艺滋养了10余年的紫砂壶,早已退却火气,温和而内敛,冲茶时,可令人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韵味。

历经几番穷追不舍,曾高居御茶园“第一把交椅”的莲子壶终于易主“黄侠客”,从此,紫砂圈便多了一位黄道友。

黄道友云游武夷山,抱得美壶归,悉听庵主“壶要养啊”之忠告,那日,正待候着他的莲子壶,忽发奇想,莲,系跨越了千年的圣洁和美丽,“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大哲人、大诗人周敦颐一千年前在他的《爱莲说》中发出的呼唤,诱发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荷莲文化延伸至洁净文化的思考和向往,曲院风荷,成为人们追逐的清静之所,由此,而想到园林云水两相忘的佳境、进而想到了荷塘月色!于是,作为近水楼台可揽月的“操盘手”,黄道友将奇想付诸笔端,信笔画去,在白云山麓的立体式如水江南般赋予诗意的建筑文化载体———荷塘月色便应运而生。

如是,便有了秋风中,莲子壶与荷塘月色三者之间的瓜葛,壶文化与建筑文化便有了这样一段美妙的缠绵。

听罢黄道友的壶楼之缘,颇有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千年古木,不但根深蒂固而且盘根错节,小到京剧表演艺术与国画表现方式“大写意”的相同语汇,大到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异曲同工之处,总之,沾亲带故,都在传承着古老的东方文化。因此,把玩着紫砂壶,旁观其丰富多彩的姊妹文化,我觉得壶中道友们的文化内涵也会像被滋养着的紫砂壶,不断地湿润起来……

曼生十八壶式考证


陈鸿寿(1768~1822)清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别号种榆道人.浙江钱塘人.“西冷八家之一”.善书法,能画山水、花卉、兰竹.任溧阳县令时,曾趁公余之暇和幕客江听香、郭麟等,手绘十八壶式,(后人称曼生十八壶式)请紫砂名匠杨彭年、邵二泉,为制茶具,经其作铭,各镌铭于上,或间以花草,风行于时,称“曼生壶”.

曼生壶的造型设计简洁、明快、新颖、美观.一改过去繁锁、守旧、题材狭窄的局面,有着与庆不同的风格,形制有仿古,也有勇于创新,造型线面结合较多,形体特点明确,线角转折清晰有力,石塑、横云壶体以扁三角为主要形态,造型充满变化.流的设计体现了对使用功能的要求,把的造型体现了设计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大面积空白留的干净利索,好让其诗、书、画尽情发挥,从而将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的统一.所以曼生与诸名匠的合作也就成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这在茗壶设计.

但就目前所见到的曼生壶,己远不止传说的十八壶式,仅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就有四十一式之多.其中造型形态多有重复,变化不大,壶生相同,流、的、把有些不同,而且还有些款式属仿古,雷同前人都已有过,象这类壶均不应属曼生壶之例.

就笔者掌握的现有资料,来加以考证.

据《阳羡砂壶图考》所载,对曼生题铭的八件传器分别作了介绍比较明确的有:

〈1〉井栏壶“邓秋梅砂壶全形拓本刊紫砂大壶一具腹镌曼公督造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屏泉清玩共十八字底有阿曼陀室印板下有彭年小章”

〈2〉合笠壶“不耽阁藏台笠形紫砂大壶一具铭日笠荫喝茶去喝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款署曼生铭三字底印阿曼陀室印板下有彭年小章”

〈3〉匏壶“碧山壶馆藏淡紫砂瓜形中壶一事铭日无用之用八音所重款署曼生铭底有阿曼陀室印板有彭年小章”

〈4〉方壶“碧山壶馆藏粗砂方壶一具左锓铭日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铭右镌款识日喜庆丙子秋七月杨彭年造”

〈5〉提梁石铫壶“邓秋梅砂壶全形拓本刊曼生提壶一具铭识凡七行皆隶书日左供水右供洒学仙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室铭提梁壶底有阿曼陀室印印上有眉字隶书尤为别致板下有彭年小章”

还有二十二条题铭

一、“石铫”铫之制搏之工自我作非周种

二、“汲直”苦而旨直其体公孙丞相甘如醴

三、“却月”月满则亏置之座右以为我规

四、“横云”此云之腴餐之不曜

五、“百衲”勿轻短褐其中有物倾之活活

六、“合欢”蠲去忿去渴眉寿无割

七、“春胜”宜春日强饮吉

八、“古春”春何供供茶事谁云者两丫髻

九、“饮虹”当熊熊气若虹朝阊阖乘清风

十、“井栏”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

十一、“钿盒”钿合丁宁致注茶经

十二、“覆斗”一勺水八斗才引活活词源来

十三、“瓜形”饮之吉匏瓜无匹

十四、“牛铎”蟹眼鸣和以牛铎清

十五、“井形”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

十六、“延年半瓦”合之则全偕壶公以延年

十七、“葫芦”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活

十八、“区鸿延年”鸿渐于磐饮食衍衍是为桑芋之器垂名不刊

十九、“天鸡”天鸡鸣宝露盈

二十、“合斗”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浑阑干挂

二十一、“提梁”提壶相呼松风竹炉

以上除第十七条形不详还剩二十一条题铭

与前面八件传器相比较,有四件壶名相同即:合欢、井栏、瓜形(匏壶)、提梁石铫壶,这样《阳羡砂壶图考》就提供了二十六件不同的曼生壶形,尚有三件不明确.

〈6〉谢瑞华所著《宜兴陶器》中,刊出她整理的曼生十八壶式,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资料加以证明,谢女士也未加肯定.与《阳羡砂壶图考》相对照,仅有十件壶形基本上相同.

〈7〉又据《陶冶性灵》手稿所述,此稿中二十种壶形与谢瑞华女士的十八壶式相比较,仅有五种相同.再与《阳羡砂壶图考》中曼生传器及二十二条铭文相对照,壶铭与壶名基本相同的共有十六式.如果将上述三份资料中各种不同的壶式集中一起,就有三十八种曼生壶造型了.

另笔者还发现除上述三十八种壶式外还有三式未加进去.

即:〈8〉提梁石瓢壶式、〈9〉环把台笠壶式、〈10〉盘螭传炉壶式.再将这三种壶式加上,共有曼生壶式四十一种.

即:石瓢壶一、二,台笠壶一、二,提梁壶一、二,扁石壶,乳鼎壶,井栏壶,高井栏壶,葫芦壶一、二,圆珠壶一、二,飞鸿延年壶,百衲壶,合欢壶一、二,合盘壶,棋奁壶,匏壶一、二,半瓜壶,横云壶,天鸡壶,传炉壶,却月壶,觚棱壶,方壶,春胜壶,四方壶,合斗壶,半瓦壶,柱础壶,六方壶,吉直壶,古春壶,饮虹壶,乳钉壶,镜瓦壶,盘螭传炉壶.

笔者再将这四十一壶式现曼生前人的已有壶式相比较:

一、扁石壶与李仲芳<11>紫砂圆壶<12>

两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前者的是桥形,后者为扁圆柱形.

前者流、把扁圆两边有一线与壶身壶肩转折线相连.后者流、把略带棱角与壶身转角线明接相连.

前者流、把与壶身暗接,后者流、把与壶身是明接.

盖同为压盖.

整个壶形大致相同,只是曼生扁石壶将李仲芳紫砂圆壶虚掉了一些线条,变明为暗,化繁为简.

二、乳鼎壶与李仲芳紫砂圆壶

两壶的子相似,并无多大变化.

壶颈变明线为暗线,流、把将棱角变为圆形,壶底装了三只钉足

笔者认为以上两壶式壶形均来源于李仲芳紫砂圆壶.

三、六方壶与时大彬<13>六方壶<14>

两壶相比,前者的为桥形,后者的为倒三角形.

壶身相同.

流、前者为直流,后者六棱形二弯流.

前者为嵌盖,后者略带壶颈为压盖.

曼生六方壶,显得造型简洁,线角转折清晰有力.但基本形来源于大彬六方壶.

另据《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记载:沈子澈<15>擅长各种壶式,其中就有六方壶.

四、觚棱壶与李仲芳觚棱壶<16>

两壶的同属桥形,略有变化.流前者是四方二弯嘴,后者四方一弯嘴.

把:前者为四方环把,后者为四方环把上端略起翘.

曼生觚棱壶少了一条与壶口相平行的线,两壶相比曼生壶显得更干净利索.但形基本上与李仲芳觚棱壶相同.

五、圆珠壶,曼生圆珠壶共有二式,相差无几,仅壶身一个略扁圆,一个呈圆形,流一个短流,一个二弯流,把一个粗一个细.

圆珠壶曼生前人做的较多,仅资料中记载的就有:

明:周高起《阳羡名壶系》雅流.

陈用卿〈17〉式尚工致,如……圆珠诸器…….

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

邵盖〈18〉传器二、李风廷尝藏沙梨皮小朱壶一具作圆珠式底镌邵盖二字书法半行楷.

〈19〉刘汝礼《宜兴紫砂工艺史》

徐友泉创作壶式,可分为八类:

之六圆形类,……有圆珠诸式.

日、奥兰田《茗壶图录》

陈和之〈20〉紫泥圆壶,号梁园遗老.壶形与曼生圆珠壶都及为相似.

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

沈子澈,擅长各种壶式,有圆珠壶.

〈21〉还有镇江博物馆藏,江苏丹徒出土的球形壶(宋伯胤说此壶为南宋),〈22〉(梁白泉《宜兴紫砂》说为明代).都与曼生壶相似,所变化的仅仅是流.

六、〈23〉方壶与沈子澈方壶

两壶形态相近,曼生方壶略高于沈子澈方壶.

的、前者略为扁梯形,后者呈扁长方形.

把、两壶把上端相同下端前者呈圆角后者为方角.

流、前者为四方二弯嘴,后者为四方直嘴.

另据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陈远、传器六:

艺术丛编载鸣远方壶一具底锓衍斋真赏鸣远六字.可见方壶除沈子澈做过,陈鸣远也做过.

七、〈24〉四方壶与沈子澈长方壶

两壶形态各异,但同出四方,只具前者呈长梯形,后者呈长方形,前者的为桥式,后者的为扁长方,把、前者为四方环形,后者为四方形,两流相同毫无区别.

八、天鸡壶,无传器相比,多见史料记载

清·吴骞《阳羡名陶录》

吴骞日:……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细砂作,紫棠色…….

徐友泉〈25〉创作壶式可分为八类:

之五,模状动物类,有天鸡……诸式.

詹勋华《宜兴陶器图谱》别传

沈子澈,……桃溪客话云:“子澈胜国名手,至其品类,则有龙且、圆珠、天鸡……”.

由此可见,曼生之前已有很多人做过天鸡壶式.

九、合欢壶

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记载

陈和之、传器二、李风廷尝藏**粗砂中壶一具形扁如合欢底镌陈和之三字楷书旁有和之篆印.

十、春胜壶与沈子澈方壶

两壶壶身相似,只是前者方形壶形加四角直角支点,流与把装在方形身简的对角线上.两者的盖相同.其实并无多少变化.

以上共例出曼生壶与前人相仿壶形有十一种,四十一种除去十一种,剩三十种.但就这三十种壶式中,局部略有变化的又有:

匏壶、葫芦壶、石瓢壶、提梁石铫壶、台笠壶、井栏壶与高井栏壶、飞鸿延年壶与百衲壶、传炉壶与却月壶八种再有三十种壶式除去八种、剩二十二种。

笔者认为曼生壶式粗分为三十种,细分为二十二种.这二十二种壶式中,有几种壶式已很难见到,仅凭资料为依据.由于研究者本身从事工作的性质不同,介入的角度不同,因而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观点也有所不同。

出土曼生竹节壶辨伪


上海博物馆藏有紫砂“竹节壶”一把,《紫砂赏玩》转录。《紫砂赏玩》著者良治,他称此书为“文物欣赏珍藏宝典”,是“根据古玖权威人士的考证造编”的,延边人民出版社发行,1997年6月初版,印数5000册。“竹节壶”彩色精印,有说明文字,说明此壶是出土的曼生壶。兹录其文字一段;

壶胎质细腻,色泽紫红。造型取材于竹,竹腹二节粗壮扁矮,稳重而挺拔,并贴塑竹叶配饰。图平盖面与壶口取平,吻合紧密,面上刻饰竹叶旁五竹钮自然盘曲。壶流三节,刚直苍劲,壶把五节,曲而不揉。全壶光洁莹润,朴实无华。宛如天成之志。壶腹撰“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落“曼生”铭款。盖内矜阳文篆书“万泉”印。

兹从该壶的“器形”、“题茗”和“作者”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 器形

据光绪十一年版徐晋《前尘梦影录》记载,曼生铭壶是陈曼生画十八式予之(予杨彭年)。其十八式是石铫、汲直、却月、横云、百衲、合欢、春胜、古春、饮虹、井栏、钿盒、覆斗、瓜形、牛铎、井形、延年半瓦、葫芦。这十八式曼生壶中没有“竹节”形壶。

这种“竹节壶”今称竹段壶,乃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在宜兴制造的一种壶形。制造这类壶形的名家是朱可心,他的作品十分精妙,现在他的高徒们都能制造。《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册中第53页有竹节壶照片,以之和此“竹节壶”相比,可见“竹节壶”之制造极为恶劣,制造者的艺术水平亦极差。

(二) 题铭

曼生壶上的题铭是:“其壶铭皆幕中友如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所作,亦有曼生自为之者。”(《前尘梦影录》)此“竹节壶”题铭是“单吴生作羊豆用享”八字,落“曼生”铭款。字句读法自左至右。现金所见曼生都是自右至左,与此不合,“竹节壶”题铭是古大篆书体,亦不规范,曼生未见有写这种书体。“豆”是“食肉器也”。见《说文》。《国语•吴语》:“觞酒豆肉”注:“豆、肉器”。豆,亦以为礼器,其制以木为之,有盖,黑漆饰,朱中,盛薤酱等濡物者也,后世惟用以祭祀。“享”《礼•祭义》:“死则敬享”。《诗•商颂殷武》:“莫敢不来享”。是为按祭祀及一切不奉物于上皆谓之享。这句题字是说单吴生制作此吉祥(祥古文作羊)之豆用以祭祀。于此可知这个“竹节壶”的制壶者是明清时某家庙中豆祭器上的题句,搬到此壶之上。他也不明了这句的含义,可见制壶者的文化水平极其有限。曼生壶铭的题句,大家都是切壶形的“饮之吉、a瓜无匹”(切瓜形)“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切井形)“作葫芦画,悦亲戚之情话”(切葫芦形)“提壶相呼,松风竹炉。”(切提梁壶)等。现在这个“竹节壶”刻了这个字句,把“壶”说成了“豆”,真是不伦不类。

(三)作者

曼生茗壶的制壶者是杨彭年:《前尘梦影录》:“陈曼生司马(鸿寿)在嘉庆年间官荆溪宰,适有良工杨彭年,善制砂壶,并为捏嘴不用模子,……一门眷属,并工此技。”“竹节壶”作壶者署名“万泉”(钤阳文篆书“万泉”印)说是万泉作品。《中国紫砂图录》中国商业出版社发行,2000年3月出版,新华书店经销。此书中有万泉制壶三枚,有图及说明文字,兹录其说明文字:

1、第60页“汉扁壶” 清咸丰、同治 把梢印款万泉,高95毫米,口径94毫米。此壶泥色润泽如酥,比例停匀,如大家闺秀,沉静娉婷,娴雅有度。

2、第61页“汉钟壶” 清同治八年(1869) 万泉制,周品珍书。高118毫米,口径61毫米。盖印“万泉”。此壶仿汉钟,泥色颇似古铜,质感逼真,比例也非常适合,是仿钟作品最成功的一例。

3、第73页“ 秦权壶” 清道光 高112毫米,口径92毫米。盖印万泉,此壶形仿秦权,厚重沉稳,坚实朴质,橙色典雅厚重,壶身茗“钿合丁宁,改注茶经”。此壶形仿钿盒,浑圆严谨。盖与壶扣口严密,实为精品。

此处万泉所作三壶,艺术水平极高,与“竹节壶”不能同日而语,可证“竹节壶”并不是万泉所作,十分明确。《紫砂赏玩》还说:“此壶出土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王坫山墓中,其制作年代当早于此年。”曼生“即陈曼生,……嘉庆二十年(1816年)才赴近阳羡的溧阳任县宰。据此,此壶当为他致仕前的早期作品。‘万泉’为制壶工匠,是为曼生制壶早期工匠之一。上海博物馆藏品。

我认为曼生制壶出名是在嘉庆二十一年及以后的事,他不是壶工,他只是和一些人一起设计壶形和撰壶茗,那里会有“早期创作品”?嘉庆五年之前,他还没有接触紫砂壶。万泉是清道光、同治间的壶工,不是“为曼生制壶的早期工匠之一。”

根据这些情况,“竹节壶”制造者是一个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均是极差的人,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作品没人喜爱,就随便找了名人的字做在壶上。他刻的壶铭,字句从左至右,这是全国解放以后的事,从他的作品来看,这是一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人,他的作品和陈曼生毫无关系。这个“竹节壶”的发现,倒是提供了一件做假的例子。据说此壶出土于王坫山墓中,只是传说,是不能为证的。

陶瓷名词:把莲纹


把莲纹——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将莲花、莲蓬、荷叶以带系成一把组成画面,故名。始于北宁耀州窑,在青瓷碗内饰有三束"把莲纹",并印有"三把莲"三字。明代宣德时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把莲纹瓷盘,较多见。

灌浆壶和手拉胚壶


用手工提炼泥料纯粹是个人的喜好问题。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颗粒分布不均匀,比较粗。机械提炼的泥料相对来说就比较细(真空炼泥)。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没有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要求高。不会影响到泥料的光泽。机械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要比手工提炼出来的泥料做的壶细腻些。

纯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模具壶和灌浆壶也有区别:灌浆壶用的泥料目数细,无颗粒成分,还掺有较多的玻璃水;模具壶一般来说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简单来说,模具壶有嘴巴模、身筒模的模型,其他是用手工来完成。灌浆壶用细沙浆灌制在模型里,再把模型拿掉烧制而成。

纯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所谓手拉胚壶就是:机械操作,下面一个马达,上面一个圆盘。把泥料放在圆盘上,开关一开,马达旋转,利用惯性离心力,用手拉出一个壶型来。拉出来后切下,放置晾干,再配壶嘴、壶把(都是灌浆制作),装成一把茶壶,放置晾干后再喷浆,经过烧制就可以成为手拉胚茶壶。(注:手拉胚成型一定要加一定量的高岭土) 所谓的手拉胚,它不属于紫砂成型工艺。而传统的紫砂壶,是用拍身桶和镶嵌身桶两种工艺形成各种形状的紫砂壶。这就是紫砂成型工艺。

灌浆壶: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就变成很细的摻瑪,然后再把浆灌到开好的模具里面,等1-2分钟拿出来,放置晾干,就可以加工成茶壶了。

一般来说,手拉胚壶里面有条纹,而灌浆壶里面就没有。手拉胚壶一个人一天可以拉200-300个;灌浆壶一个人一天可以灌300-500个。注意不是所有的壶制作时都要加入高岭土的。但是手拉胚制作时就需要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