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舞翩跹演绎瓷文化

舞翩跹演绎瓷文化

陶瓷文化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2020-07-24

陶瓷文化。

唯美高雅的舞蹈《青花牡丹》,一展瓷文化的魅力;轻快悠扬的《药王养生》用舞姿讲述孙思邈的养生文化;艳丽多姿的舞蹈《玉华飞红》,展示了玉华宫避暑胜地的自然风光……昨日,西安世园会铜川活动周在蝶恋花舞台正式拉开序幕,用激昂的歌声和美丽的舞蹈,向广大游人展示了铜川的文化和魅力。

铜川位于我省中部,处于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重要经济文化名城。铜川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特别是耀州窑遗址、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和唐高僧玄奘法师译经圆寂之地玉华宫、隋唐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隐居行医之地药王山、佛教圣地大香山寺院等人文景观闻名于世。本次铜川活动周包括耀州瓷展览和文艺演出等内容。

据介绍,耀州窑是我国宋代名窑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是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瓷展览在铜川展园内进行,记者看到在一间不大的展厅内集中展示了龙凤倒装壶、公道杯、倒流壶、雕花大瓷盘等百余件耀州瓷代表作品。

铜川活动周的文艺演出,也紧扣铜川风土人情的展示。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一曲男女生合唱的《魅力铜川》拉开了整场文艺演出的序幕,紧接着展示铜川文化的《青花牡丹》《药王养生》《玉华飞红》等歌舞联袂登场,给游客奉献出一组精美的文化大餐。特别是舞蹈《青花牡丹》,演员们身穿青花样式的服饰,服饰中融入了青花花瓶、瓷盘等古典瓷器造型,唯美漂亮。“服饰舞蹈《青花牡丹》主要展示我们铜川的陶瓷文化,著名的耀州窑就位于铜川黄堡镇;情景舞蹈《药王养生》展示的是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文化,孙思邈隐居行医之地药王山就在铜川;乐舞《玉华飞红》主要展示玉华宫避暑胜地的自然风光,玉华宫景区在铜川市西北郊玉华镇,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演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这些文艺节目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记者了解到,铜川活动周从7月2日正式开始,7月4日结束,持续3天。活动周期间,在世园会蝶恋花舞台有3场铜川活动周文艺演出,铜川展园内有耀州窑瓷器展。

铜川歌舞团表演的舞蹈《玉华飞红》,一经亮相便引起现场一片轰动,世园游客纷纷将目光和相机聚焦到舞台上。

扩展阅读

耀州瓷文化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中国的古陶瓷研究者就在铜川黄堡地区发现了耀州窑遗址,并对该窑及立地坡窑、上店窑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发掘,对陈炉窑也进行了初步的科学考证。尽管对耀州窑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引起了古陶瓷界人士的关注。七十年代中期,陈炉陶瓷厂成功地恢复了失传八百余年的北宋耀州青瓷的生产,再次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对耀州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国陶瓷史》(1982年版)称,宋代中华大地形成了六大窑系,即定窑系、磁州窑瓷系、耀州窑系、钧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及浙江龙泉玉瓷系。耀州窑作为独立的、有广泛影响和独具物色的陶瓷体系在中国陶瓷史上树起了一面旗帜。八十年代中后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力量,再次对耀州窑进行了大面积、长时间的科学发掘,终于揭开了耀州窑一层层神秘而丰富多彩的面纱。向世人展现了耀州窑匠工创造的绚丽壮观的物质文明和民族的、科学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耀州窑陶瓷文化。一、耀州窑陶瓷所表现出刚健朴实的艺术风格是耀州窑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内涵.二、造型的丰富性、装饰手法的多样性和装饰图案的艺术性是耀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耀州窑匠工的开拓进取精神是耀瓷文化的“魂”。尤其是他们在宋代就具有的开放意识,使现今的人们仍能从中受到启迪.四、耀州窑陶瓷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陈炉镇绽开的民间陶瓷艺术之花,是耀瓷文化的延伸,正在迈出国界,向世界各地传播.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陈炉镇的的匠工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法,在瓷件上因型施艺,取已之长,随心所欲,久而久之,便演进成为一种艺术。如绘画装饰,有的酷似泼墨山水;有的流畅自如,花纹神采飞扬,尤其是半个菊花头的绘制,一笔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匠工把对美的理解,凝练在出神的几笔之中。又如题字装饰。它的美不在于字迹的雅俗,而在于字体的夸张变态以及与器物用途的结合,在于民众心理愿望的表达。“香”、“福”、“寿”、“取之不尽”、“闻香下马”、“梦见周公”、“喜庆有余、”“四季平安”、“常春富贵”等字的题写很为普遍。民谚口语、古诗也常常融入画面。是民众真情的流露,给人以淳朴、亲切的感觉和诗情画意的享受。装饰手法还有拨花装饰、堆贴装饰等等;装饰的题材也更见丰富,但无论花卉翎毛、山水人物,还是民间传说、生活小景,艺人们广阔的取材视野无不兼具吉祥喜庆之意和美好的祝愿,因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借蝠寓福,画鹿喻禄。游鱼兆“吉祥有余”,莲花盼“连生贵子”。猛虎能除邪镇宅,凤竹示高风亮节,视龙凤为吉祥,更把喜鹊当作报喜的使者。那小桥流水,渔樵耕读,雁阵行云,蝴蝶花丛任观赏者去尽情地品味大自然的无限静谧恬淡风光。 有一位外籍华人美术家在陈炉镇住了几天,感慨无限,吟道:“瓷镇多有精品出,满自皆为艺术品”。是的,陈炉是一座民间陶瓷艺术宝库,植根于民间的艺术生命是不朽的。

神秘的西夏瓷文化


唐末、五代时期,陕北夏州等地的党项族人迁到宁夏地区聚居,于1038年建国,号为大夏。西夏王朝立国190年,留下众多令人猜测之谜。如今仅存少量出土文物,透露出西夏王朝昔日的壮观辉煌。如何解读这个神秘王国,这里向读者提供一把钥匙,请看——

4月初,在宁夏日报老友杨山虎先生和西夏瓷收藏专家白滔先生、米向军先生的帮助下,我来到心仪已久的宁夏灵武磁窑堡窑址考察。我们驱车来到灵武县郊区一睹西夏古国最大的造瓷基地——灵武窑的风采。那种茫苍苍的感觉,令人不禁大发怀古之幽思。

白釉剔刻花三开光折枝牡丹纹罐瓷质,高29厘米,口径24.5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20厘米。直口卷唇,短颈丰肩,鼓腹下收,暗圈足,以弧线及花叶纹衬托,腹部剔刻三开光牡丹纹,层次分明,剔刻手法娴熟,白釉剔刻花完整,在西夏瓷器中极为罕见,此器当为大珍。

漫步古窑址,我们捡到了不少宋、西夏、元、明的陶瓷标本,包括一批难得的刻花、剔花、划花、印花标本以及窑具,而更为难得的是一批大型陶瓷建筑构件。

据西夏瓷专家鉴定,这批陶瓷构件十分罕见,其中孔雀蓝釉和素三彩构件尤为珍贵,它们应是西夏晚期宫廷大型建筑使用的陶瓷构件的残件。在现场,我们同时还发现了一枚黄色琉璃瓦当残件。据此,我们推测,这个古窑址应是当年西夏国宫廷用瓷和宫廷建筑用瓷构件的烧造基地,如果这一推测成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字串4

汝瓷文化的发展历史


汝州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隋文帝开皇初置临汝为伊州,炀帝大业初始改为汝州《汝州之名从此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伊州,领承休、梁、郏城三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以废鲁州之鲁山县来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伊州为汝州,领梁、郏城、鲁山三县。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置武兴县。先天年《公元712年》在令临汝镇置临汝县。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又以梁县西界二乡补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驿。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以仙州之叶县来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许州之襄城来属。改汝州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梁县、叶县、襄城、郏城、鲁山、龙兴(今宝丰)、临汝七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汝州。

五代时,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废临汝县《变为镇》,划归梁县。

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升为陆海军节度,属京西北路,领梁、襄城、叶、鲁山、宝丰《原叫过武兴、龙兴》五县《郏县于崇宁四年,即公元1105年划归颍昌府》。到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

金废军事建制,州、县仍隶河南路,汝州仍领梁、郏城、鲁山、宝丰四县。

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据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推论:“从宋微宗崇宁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统治者认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选为皇室御用珍品,亦称汝官瓷。

北宋时间,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时属直隶州即现今的汝州市),当时(公元1102—1127年)汝州辖管郏县、龙兴县(现今宝丰县)、鲁山县、汝阳县(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据《中国美术史》记载)。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唐代,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汝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1988年9月于鲁山县段店古窑址,亦发现残破天蓝釉汝瓷缸,属唐代早期产品)。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宋·周辉《清波杂志》、陆游《老学庵笔记》、周密《武林旧事》、杜绾《石谱》、欧阳修《归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论》、《正德汝州志》等书,曾记载有汝瓷的始况。“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清说郛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的赞语。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陶瓷文化:宋元磁州窑瓷辨识


磁州窑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重要的窑口除了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和彭城镇以外,还包括河南的鹤壁窑、禹县扒村窑、修武当阳峪窑、登封曲河窑,和江西的吉州窑等。这其中,磁县的磁州窑烧造时间最长,瓷器品种最为丰富,也最具代表性,是其他诸窑口的集大成者,其产品也令其他一批瓷窑相继模仿。现下,通常说的磁州窑器主要指的就是河北磁县的出品。在这个窑系之内,烧造的瓷器以黑瓷、白瓷、白地黑彩、白地褐彩等几个瓷品为主,其中以白地黑花的品种影响最为广泛。

磁州窑始烧于五代到北宋前期,宋中期是其发展期,在金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到元代,由于烧造方法趋于随便,制作粗糙而走向式微。由此可看到,宋代时,磁州窑胎质较坚硬和精细,一般胎壁见厚,胎色是青灰白色的。元代胎质就不如宋代坚硬了,较粗松,胎色呈灰黄色。磁州窑的瓷釉大部分是透明白色釉,在器物上看起来,白中微闪黄色,部分器微闪湖绿色。也有一部分黑釉器和绿釉器。磁州窑黑釉不是纯黑的,而是黑中透出褐色。磁州窑的白釉黑彩器都是釉下彩,黑彩貌似全黑,其实也不是纯黑的,而是在黑中微闪赭色。这种赭色较吉州窑器要显得深些(吉州窑器上更要偏酱红些),但也不到纯黑,特别是在起笔和运笔之处,放大镜下可清晰看出。磁州窑器器物釉面光润,彩上也能见润光。凡彩上无润光者,要谨慎。

磁州窑器一般都入过土,器物上应有被腐蚀的痕迹露出。釉面常见有细小开片出现,开片纹内可见土侵和腐蚀之痕。这种痕迹很自然,与用酸泡出的迥然不同。现代仿品也常故意制造这种腐蚀痕迹,但常会露出人工作伪的痕迹。仿品其器物釉面的光泽是死板的,或犹如油漆过一般,毫无灵气可言。腐蚀之痕常在刻花纹和转折之处出现。真品土侵由纹路侵入,常达于彩面,造成有一种白色云雾状物质覆盖其上,这种覆盖有多有少,无规律可循。由于是出土之物,露胎处点上一些热水,可嗅到土气。真品露胎处放大镜下看有一种似玉质的肥膩感,伪品则显干枯。

磁州窑的装饰工艺非常丰富,一种是运用刀具在器物上进行剔、刻、划的装饰工艺,一种是用毛笔在釉下画彩,还有一种就是黑釉器和低温颜色釉器等。在宋代,主要是黑彩绘画为常见品。在刻、印的纹饰中,以白地黑花为多见,也有素白刻花的。在鉴识刻、剔类器物时,要特别注意其剔露的胎体上要能见到有一些细小的裂缝不经意地散布在四处,这是一个重要特征。此外,在刻剔的胎体上应留有刀痕,这种刀痕应是下刀干脆利落且刚劲有力的,在放大镜下,能见到在开裂的地方胎体呈肥膩状,且其中有褐色的铁质点子,这也是一个鉴识的特征。

磁州窑在明清到民国均有仿造,眼下更是有增无減。尤其是新仿之品,胎釉均与真品有很大差距,大部分以化学药品来伪造土侵和腐蚀之痕。伪品胎质常过细、过白,烧成温度过高,敲起来音质清脆。仿品釉色常过于清亮,化妆土也常过细过白,常成石膏或奶油状。伪品的绘彩和刻画生硬、拙劣,极易露出马脚。印花品线条模糊,珍珠地刻花颗粒大而均匀等等。总之,伪品缺少灵气,一般都表现得呆板、拙劣。因此,平时要多看真品,才能在市场上淘宝时,从比较中进行识别。

陶瓷文化鉴赏-汝瓷起源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演绎了茶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中国的古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中国人喝茶是最讲究的,喝茶也要有一套好的器皿。每一种茶所搭配的器皿对茶叶冲泡出来的口感和观感都有很大的影响。又因为茶是雅物,亦是俗物。当它进入官场,与政治结缘,便演出一幕幕雄壮的、悲壮的、伟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历史活剧,演绎了茶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中国的古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

唐代,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请国,一借此打开外交局面,都城长安能成为世界大都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劳。

唐代,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一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为抗议榷茶制度,江南茶农打死了榷茶使王涯,这就是茶农斗争史上著名的"甘露事变"。

史书记载,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礼法延诈七年八家与夏议和,宋封元是为夏国王,并每年给以“银七万两,纲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

宋朝国人将茶贡给朝廷,朝廷又将它贡给西夏,以取悦强敌。茶负载的不是友谊,而是对强权的屈服。

明代,朝廷将茶输边易马,作为杀手铜,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磋码。

清代,左宗棠收复新疆,趁机输入湖茶,并作为一项固边的经济措施。

茶壶、茶具、茶是个灵物,随国家政治的举措而升沉起伏,辉煌过,也晦气过。

在我国清代,官场钦荣有特殊的程序和含义,有别于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场合。如拜谒上司或长者,仆人献上的盖碗茶照例不能取饮,主客同然。若贸然取饮,便视为无礼。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马上告辞,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换茶”,表示留客,这叫“留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