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仿品绞胎瓷器鉴别 > 导航 >

磁州窑瓷真仿品辨伪要点

磁州窑瓷真仿品辨伪要点

仿品绞胎瓷器鉴别 磁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磁州窑瓷器

2020-07-27

仿品绞胎瓷器鉴别。

要善于抓住工艺程序、工艺方法、工艺手段上细微的变化,即抓住仿制者们本身难以克服的漏洞与仿制者本身素质在制瓷中的反映,磁州窑瓷器真仿品辨识要点如下:

一、看胎骨成型方法:采用浆胎者均为伪作。磁州窑注浆成型技术采用的时间约在1948年之后,如是浆胎,必为后仿无疑。

二、看模印痕:模印痕是在瓷器的口部,圆形器身的最大直径处,有明显的对接痕,或凸或凹,是用模制胎后,虽修平但烧成后仍存留的痕迹。今仿器多数采用模制,此痕难以消除、古代也有接口,工艺上是拍打衔接,并有粘接口、耳者。

三、看足的工艺处理:足部有明显的印坯成型特征,或有意在足内造作旋坯刀痕,慢轮加工,呈不规则刀痕,或非旋刀痕者均为伪作。

四、看支钉痕:支钉痕是古代叠烧、摞烧时防止粘连的支钉遗留在瓷器的底、口、肩部的痕,有此痕者真者多。现代采用油、电、气烧,器物因平摆在棚板上平烧,多不叠摞,且支垫铝粉,故无此痕留。

五、看粘疤:古代陶瓷烧制过程中经常出现倒窑、倾斜或叠烧不当造成的粘疤或疤痕。今因装窑太密,造成口沿与身上的粘痕,粘痕多在最大直径处。

六、看火刺痕:火刺是煤烧的特征之一、宋、金时代观台窑的白釉,多为细密的米子开裂,釉层厚处呈微黄色、微黄绿色。而今仿品,釉开裂纹大,釉透明而色亮,釉层厚处呈乳浊白色或称鼻涕釉。

七、看黑釉:磁州窑古代黑籼是当地特有黄土所淘制的釉。黑釉的采选、炮制十分严谨,烧成后呈色乌黑油亮而今之釉多为适应快速烧成,添加了熔剂与呈色剂,釉光亮又黑,但釉质硬度差,釉表面易有划痕。

八、看绘料:磁州窑白地黑花彩绘用料为氧化铁矿物(俗称斑花石)。古代有釉下彩绘、釉上彩绘的区分,又有厚料、薄料之分。又因烧成火焰气氛不同,铁的还原呈色产生不同的色调,俗称褐色或铁锈色等。今仿者,所用料多采用购买别人已制好的成品,大多数仿者不会配制特殊的黑料,因而采用厚料的彩绘方法,在釉面上有凸感的黑花者少,实际上现代的白地黑花瓷以薄彩者众多。

九、看珍珠地:珍珠地是磁州窑特有的一种装饰方法,占瓷上这种纹饰表面平滑,色朱红或暗红或黑褐色今刻划表面凹凸不平,手绘珠地大小不一,呈色为胎的原色或填充黑彩、褐红彩于划痕内。

十、看刀功:特别是瓷枕枕边之刀功,古代制枕多为专职,刀工技术精湛而今仿者多以模制,少量生产,品种多样,故不精于刀功。

十一、看齿痕:古陶瓷在粘接处多用篦子加工,留下篦纹。而今采用竹签、锯条或钢锯条,纹饰有明显的区别。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宋钧与后世仿品辨伪


钧窑为我国宋代名瓷之一,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在河南省禹县、临汝、宝丰、郏县、鹤壁、辉县、林县、安阳、新安、宜阳、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内蒙包头、浙江金华均有窑址发现。钧窑源于唐代花釉瓷,鼎盛于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有钧窑瓷器。 宋代的钧窑瓷器由于釉料中掺有少量的铜,并使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成功地烧出了铜红釉,这是宋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与突破,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铜红釉的烧成对烧成温度、开温曲线,冷却保温时间都十分敏感,条件稍偏离规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大。宋代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为以后红色高温釉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如元代釉下釉里红,明清宝石红,郎窑红等。 蓝色乳光釉是钧瓷的又一大特色。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谈的称为月白,这向中釉都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色泽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奁,花盆等。器物外形优美流畅,极富韵味,胎质坚实细腻,叩之,其声圆润悦耳,胎有深灰色胎,紫褐色胎等,以深灰色多见。器物外底部常涂以芝麻酱色釉,并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宋钧窑釉汁凝厚施釉均净,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 釉表面是否有棕眼和蚯蚓走泥纹是鉴定真假宋钧窑瓷的重要依据。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在棕眼的现象。钧窑器在上釉前为了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成破裂或变形,只用较低温度素烧坯体,以便于挂厚釉。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袭,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如象蚯蚓在泥中游走,因此称为蚯蚓走泥纹。传世器形较大的器物无一例外有这种现象。很小的碗,碟类器物上少风这一现象。 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是宋钧瓷的又一明显特征。这种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蟹甲壳"色青釉,或称"龟裙"色,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厚块层。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代钧窑瓷器带铭文的很少,仅见"奉华"及"省府"两种。另外刻一到十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一是最低口径最小的。金代制作的钧窑瓷一般器皿内里施满釉,器外常施半截釉,器底心施满釉,胎质细灰紧密,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有晕斑或带小墨点,制作不甚规整。胎釉结合不紧密,经常有脱釉现象。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少数出现紫红斑窑变。造型较宋代简单,有碗,盘,罐,瓶,香炉等。釉色较单调,与宋钧艳丽多彩的丰富窑变相比,略逊一筹。 元代仿钧瓷器以碗,盘,炉为主,不见盆,奁,洗,尊等陈设物件,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胎体修胎较粗糙,不规整,工艺不精细,胎质粗松,瓷土杂质多,淘洗不纯净,瓷胎烧成温度较低,叩之其声沙哑,个别的因为叠烧,碗内心亦露胎成素烧圈。底心多露胎且有明显凸起的鸡心点。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色单一,仅见天青,天蓝两种,施釉不到底。 明代景德镇窖窑仿钧瓷从宣德开始。传世品有炉,盘,碗。炉胎骨厚重,器内施白釉,外壁挂玫瑰紫色釉,碗均为浅式,口外撇,里外施紫红色釉,底部无釉,修胎留有旋纹,圈足平削,盘,敞口,圈足,内外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无釉,釉面泛橘皮纹。但明代仿品只注重釉色,造型为明代窖窑瓷器典型样式。 清代雍正七年,恢复了钧瓷的制作,一是仿北宋红釉,底部无釉,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雍正窖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但雍正仿钧瓷器红釉色较谈而釉色较薄,有的器物有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 晚清民国直到现代,仿造宋代钧瓷之风甚盛。现代仿品胎细白,火候较高,叩之声脆。器物形态一种是比例失真,如瓶类,不是东歪,就是西斜,或是器腹过大,二是造型线条生硬拘谨,失却宋钧窑瓷器造型端庄厚重,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的韵味。仿品总体施釉薄且大多薄厚不匀。仿品火气较重,釉色大部分泛亮光,玻璃感强烈。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辨真识伪古陶器


我主张打破古陶瓷收藏的神秘感,将自己弄清的告诉瓷友,将自己不懂的请教瓷友,以诚相待,互相切磋,才能与时俱进。我不迷宫窑器,崇尚唐宋瓷,兴趣老紫砂。与瓷友打交道,发现有两个极端:一是认为自己的东西件件是官窑、件件是真品;一是看别人的东西,件件是假的,不可能有官窑。实际上,这于收藏都无益。有的瓷友看东西凭感觉,判人家藏品新的却说不出道理。也有的收藏家走入了误区,投入了一二十万,没有一件真的。现在仿品遍及全国,什么地方买都一样,还是仿品。有的高仿已采用模型注浆。实际上,真假还是能看得出来。模型注浆的看起来,外观还可以,如宋代的瓷器拉坯成形,而注浆的虽也有旋痕,但与拉坯的还是有区别。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找到辨伪识真的感觉。其实东西会说话,拿着什么样的藏品,就大致可判断出对方收藏在不在状态,真假心里有数,我所做的仅是给有些瓷友善意的提醒。光请专家掌眼,眼力永远不会提高,光输血不行,要增强造血功能,才能健体。

古陶瓷片是最好的老师。说到底,我不是收藏瓷片,而是收集标本,练眼力,辨真识伪而已。实际上,从书本人手,与从瓷片人手,辨真识伪的能力是不同的。最好能从窑址直接捡到标本,这样才可比照。否则标本出了问题,会误导以后的收藏。收藏要在状态,心悟要有感受。如果有捷径的话,就是从瓷片人手,而且瓷片先要取自工地,亲手得到,等识瓷了,再举一反三。

现实中,我与不少藏家和瓷友打过交道,发现从瓷片人手的,和从书本人手的,其辨真识伪的能力明显不同。有些藏家,书读了不少,图谱也烂熟于心,从地摊上找到与图谱相同的“国宝”,自我安慰,兴奋不已。经常出示元青花整器(实为仿品),再翻出书谱,说是标准元至正型典型器。问其可有元青花瓷片标本?答曰:瓷片不集,只藏整器。我叹喟的是,连元青花瓷片都不曾上过手,怎能悟出自己收藏了仿品,我想,一般爱好者初人此道,太迷信官窑,太迷恋完整器,不注意收集研究瓷片标本,往往走眼吃药。

古玩收藏品完美无缺的越来越少,有些古陶瓷虽然小残,但韵味十足,仍有收藏价值。拥有平常心,去掉“国宝”、“值多少钱”的心理,照样可收藏出一番新天地。现在市场上不少仿宋影青的划花碗,粗看有点像,但破绽明显,主要是划花无神。宋代窑工对手划的纹饰已烂熟于心,随心所欲,一刻而就,有划上万只碗的底子。而现在模仿者充其量模仿上不了千,功底差,且要一笔笔临摹。所以划出的花纹失神,婴戏的宋孩儿像个怪胎妖怪。瓷友不妨看看,这宋人影青划花纹,蹈海戏婴的神来之笔,再去分辨地摊货,要容易得多。

观在藏家应该走精品之路,有时十件不如一件,要的就是这一件精品。藏家的精品,有三四件就行了!不凑窑口,一定要真、精、美、绝。其实,古玩收藏要有眼力、财力、心力。三力俱佳,能收到官窑完整器最好。一般工薪阶层,有眼力、有心力,少点财力,收集一点占陶瓷标本,雅玩,不亦乐平!

收藏在大多的情况下,要冷静,切忌头脑发热,有时一激动就要走眼上当吃药。我也亲身经历过二事。一次,逛本地古玩市场,在一店铺里,兜一圈,看见柜台里有一钧釉钵,是雨淋墙翠毛绿的那种。口沿有一处略残。看钵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有“奇石宝鼎之珍”楷书款。因平时集有此类康熙青花款式的标本,略细辨,不是一般常见的电脑款,是书写款,笔画之间有浓淡,转折处也清晰可见。因与店主有点熟,便问怎么得来的。店主说是一个收旧的人送上来的,来自城区某旧房改造拆迁处。问价,店主开价两百。因手头没带钱,便急匆匆赶回家取钱,后与店主讨价还价,一百二十—元成交。以为捡了大漏。当时,另有一瓷友在场,看到这件东西,为失之交臂后悔。他说可能不到康熙,是雍正的。得知价钱后,连说便宜。

我习惯于反向思维,回家后,清洗一遍(钵内有作笔冼时的墨积垢)。看了很长一阵,款式书写应该是很到位了。但底釉不是亮青釉,这是一疑;青花双圈看不出浓淡及起始连接处,为常见仿品的手法,这是二疑。再过几天后,我便把它枪毙,判为新仿。估猜当时的主人买来后,曾作为笔洗使用,房屋拆迁时,便给了收旧的,后打听,店主吃进时为二十元。我并不忌讳自己吃假药,关键是要把自己每——件购进的藏品弄清楚为止。一百二十块钱,买一个教训,得一个见识也值。同时,我也对当今模仿者的能力表示钦佩,书写款的青花发色,已接近康熙朝的款识,并且一笔一画还像那么一回事。据说,现在景德镇有专门写款作伪的。能模写上千个款识,也烂熟于心了。此事给我的教训是,觅到再好的东西,也不要头脑发热,要冷静,要反向思维,找破绽。才能少付学费。当然,适当付些学费也在情理之中。

瓷器不是青铜器、古钱币需要包浆皮壳。我对古瓷器喜欢除去皮壳,真东西用不着残留它作为佐证。而对布满皮壳的瓷器则要多研究,以防作伪。瓷器在中华大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土层,所出来的面貌也不同。我们这里从水坑(古运河道)里出的瓷器瓷片,有的没有一点皮壳,光亮如新,但温润如玉,不是那种火光气扎眼。也有在土里出来的瓷器(越窑器、吉州窑器等)严重腐蚀,连釉面伞脱落了,釉面已去,何来皮壳?我们在洗瓷片肘,对有附属粘结物的,开始听信瓷友的话,用洁瓷净泡,结果附属物去了,釉面也变了色。后来,在清洗时采用钢丝球刷,用点力也能除去。对整器上的附属物(主要是瓷器,不包括低温釉的)采用刀片或美工刀,小心铲去即可。我想,自然的与人工作伪的粘附物相比较,前者粘附在瓷面上,牢一点,后者则没那么牢。有的用指甲就能刮去。至于人1作伪的粘附物,是用什么东西做的,那最好到现代作坊去参考,或者请作伪者坦白交待。我想,不是我们瓷友去精研细究的了。

有些高仿品,的确需要借助放大镜。我们也碰到一些藏家,拿着放大镜转地摊,实际上,是摆造型,唬人而已。陕西的马老师曾对瓷器的气泡作了研究,并告诉了瓷友。他发现,柴窑烧的与气窑、电炉烧的瓷器的气泡是不同的。前者因为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地添柴,每次添柴炉温便有所下降,反映在瓷器上釉面的气泡,大小不一,有密有疏,且有层次。而用气窑烧的瓷器,因温度高,釉面沸腾,气泡大小相同,且没有层次。他到景德镇考察时,在一些店里,很轻易地将柴窑和气窑烧的瓷器甄别出来。店主惊讶不已。后来,到高仿的店家一看,已无法区分。这些高仿者,已有所悟,人为控制窑温,研究透了,什么时候升温,什么时候适当降温。所以,用气窑烧出来的瓷器,与柴窑烧出来的瓷器别无二致。

我们洗瓷片,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从土里出来的瓷片,放入水中清理时,有一种滑腻腻的感觉,像上了猪油一样。开始,我们拿到完整器,也在水中清洗,找这种感觉。可是,没过多少年,新仿的也有这种滑腻腻的感觉,可见,仿者也在与时俱进。我们瓷友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不精研细究,那免不了吃药。

搞古陶瓷收藏,除了看器形、胎质、釉水、款识、痕迹、气泡等外,还有用鼻子闻的。我们不少搞老窑的瓷友均有此感受。听说,现在有一些仿者,将新品分别埋入不同的土层。如汉代瓷器,就埋入汉墓的泥土中,宋代瓷器,就找宋墓的泥土掩埋,等几个月或半年取出后,不知是否也能达到真品的那种泥土味道。

(1)关于成本。有的藏友认为100多元不可能做赔本的“元青花”。现实中有些仿品是不计成本的(小窑、农民廉价劳动力),有河南人运来两黄鱼车钧瓷,瓶、碗、盘、壶,什么都有,开始30元一件。后来二三米高的大瓶只花10元一只,小的碗只合3—5元一只。钧瓷要两次烧成,怎么这样便宜?就呈做个泥的也不止这价。朋友说,这比在当地卖得还便宜。在宜兴,紫砂壶一只,5元就买到,运到各地,二三十元一只仍有钱赚。如用“成本”来思考,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走出用成本来判真假的误区。

(2)关于捡漏。有的藏友认为100多元买到的元青花是捡漏。据统计全世界的元青花器就 200多件,目前在国内地摊上捡漏元青花器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这种机会不可能总让你碰上。有的藏友说他们那里这东西常有,这可能吗?捡漏要有眼力,没有眼力,上当吃药。

(3)关于参照物。买古玩光看书谱图片不行,要多看实物和标本。有的藏友手头没有元青花标本,却有元青花整器,仔细比一下,就可找出殊同。也有收藏者说,我只玩整器,不玩瓷片。那光参照书,是悟不出来的。有关元青花的论述,可以写几本书,简而言之,有三点:一是用苏麻泥青料的发色如蓝宝石,通俗一点讲,像是纯蓝墨水(玉溪窑的除外,与晚清洋蓝发邑不同);二是铁锈斑成小片状,成点状的是后来清代做铁锈斑时人为点出来的。新做的铁锈斑也有不少是人为点的。元代及明永宣铁锈斑是釉料中的颗粒没有磨碎,在烧造时自然生成的。后人刻意而为,总不自然;三是手抚釉面,绘青花处凹下不平。元青花是在半干的胎上,直接绘的,与清代的水拓法不同,

(4)关于藏友看法。有的藏友对你收藏的东西,发表看法是“友情演出”,大多出于善意。看你听得进,就多说一点,听不进就阎声大发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主意由你自己拿。搞收藏的,谁都吃过药。如果听得进别人话,有悟不迷,吃过的药,强身健体;如果听不进别人话,执迷不晤,就离不开药,没治了。

宋钧窑器与后世仿品辨伪


钧窑为我国宋代名瓷之一,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在河南省禹县、临汝、宝丰、郏县、鹤壁、辉县、林县、安阳、新安、宜阳、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内蒙包头、浙江金华均有窑址发现。钧窑源于唐代花釉瓷,鼎盛于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有钧窑瓷器。

宋代的钧窑瓷器由于釉料中掺有少量的铜,并使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成功地烧出了铜红釉,这是宋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与突破,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铜红釉的烧成对烧成温度、开温曲线,冷却保温时间都十分敏感,条件稍偏离规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大。宋代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为以后红色高温釉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如元代釉下釉里红,明清宝石红,郎窑红等。

钧窑月白釉

紫斑莲花式碗(北宋)

蓝色乳光釉是钧瓷的又一大特色。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谈的称为月白,这向中釉都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色泽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奁,花盆等。器物外形优美流畅,极富韵味,胎质坚实细腻,叩之,其声圆润悦耳,胎有深灰色胎,紫褐色胎等,以深灰色多见。器物外底部常涂以芝麻酱色釉,并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宋钧窑釉汁凝厚施釉均净,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

钧窑鼓钉洗(北宋)

釉表面是否有棕眼和蚯蚓走泥纹是鉴定真假宋钧窑瓷的重要依据。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在棕眼的现象。钧窑器在上釉前为了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成破裂或变形,只用较低温度素烧坯体,以便于挂厚釉。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袭,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如象蚯蚓在泥中游走,因此称为蚯蚓走泥纹。传世器形较大的器物无一例外有这种现象。很小的碗,碟类器物上少风这一现象。

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是宋钧瓷的又一明显特征。这种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蟹甲壳"色青釉,或称“龟裙”色,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厚块层。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代钧窑瓷器带铭文的很少,仅见“奉华”及“省府”两种。另外刻一到十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一是最低口径最小的。金代制作的钧窑瓷一般器皿内里施满釉,器外常施半截釉,器底心施满釉,胎质细灰紧密,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有晕斑或带小墨点,制作不甚规整。胎釉结合不紧密,经常有脱釉现象。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少数出现紫红斑窑变。造型较宋代简单,有碗,盘,罐,瓶,香炉等。釉色较单调,与宋钧艳丽多彩的丰富窑变相比,略逊一筹。

钧窑天蓝釉梅瓶(元)

元代仿钧瓷器以碗,盘,炉为主,不见盆,奁,洗,尊等陈设物件,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胎体修胎较粗糙,不规整,工艺不精细,胎质粗松,瓷土杂质多,淘洗不纯净,瓷胎烧成温度较低,叩之其声沙哑,个别的因为叠烧,碗内心亦露胎成素烧圈。底心多露胎且有明显凸起的鸡心点。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色单一,仅见天青,天蓝两种,施釉不到底。

钧窑天青釉紫斑碗(元)

明代景德镇窖窑仿钧瓷从宣德开始。传世品有炉,盘,碗。炉胎骨厚重,器内施白釉,外壁挂玫瑰紫色釉,碗均为浅式,口外撇,里外施紫红色釉,底部无釉,修胎留有旋纹,圈足平削,盘,敞口,圈足,内外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无釉,釉面泛橘皮纹。但明代仿品只注重釉色,造型为明代窖窑瓷器典型样式。

清代雍正七年,恢复了钧瓷的制作,一是仿北宋红釉,底部无釉,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雍正窖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但雍正仿钧瓷器红釉色较谈而釉色较薄,有的器物有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

仿宋钧玫瑰紫釉瓶(现代)

晚清民国直到现代,仿造宋代钧瓷之风甚盛。现代仿品胎细白,火候较高,叩之声脆。器物形态一种是比例失真,如瓶类,不是东歪,就是西斜,或是器腹过大,二是造型线条生硬拘谨,失却宋钧窑瓷器造型端庄厚重,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的韵味。仿品总体施釉薄且大多薄厚不匀。仿品火气较重,釉色大部分泛亮光,玻璃感强烈。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蚯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宋代钧窑瓷器与后世仿品辨伪


钧窑为我国宋代名瓷之一,以“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在河南省禹县、临汝、宝丰、郏县、鹤壁、辉县、林县、安阳、新安、宜阳、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内蒙包头、浙江金华均有窑址发现。钧窑源于唐代花釉瓷,鼎盛于宋代,以后历代都仿烧有钧窑瓷器。

宋代的钧窑瓷器由于釉料中掺有少量的铜,并使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成功地烧出了铜红釉,这是宋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创造与突破,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境界。铜红釉的烧成对烧成温度、开温曲线,冷却保温时间都十分敏感,条件稍偏离规定要求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大。宋代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为以后红色高温釉的烧制奠定了基础,如元代釉下釉里红,明清宝石红,郎窑红等。

钧窑月白釉

紫斑莲花式碗(北宋)

蓝色乳光釉是钧瓷的又一大特色。蓝色较淡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谈的称为月白,这向中釉都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色泽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北宋钧窑瓷器造型秀丽,古朴端庄,器形有碗,碟,洗盆,炉,瓶,缸,出戟尊,奁,花盆等。器物外形优美流畅,极富韵味,胎质坚实细腻,叩之,其声圆润悦耳,胎有深灰色胎,紫褐色胎等,以深灰色多见。器物外底部常涂以芝麻酱色釉,并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宋钧窑釉汁凝厚施釉均净,窑变美妙,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胭脂红,鹦哥绿和天青,月白等。釉色绚丽多彩,光亮莹润,表现出一种优雅含蓄之美。

钧窑鼓钉洗(北宋)釉表面是否有棕眼和蚯蚓走泥纹是鉴定真假宋钧窑瓷的重要依据。棕眼原本指动物表皮粗糙的毛孔。借喻到瓷器上指釉表皮细密的小坑点。宋代钧窑大多数都在棕眼的现象。钧窑器在上釉前为了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成破裂或变形,只用较低温度素烧坯体,以便于挂厚釉。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袭,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如象蚯蚓在泥中游走,因此称为蚯蚓走泥纹。传世器形较大的器物无一例外有这种现象。很小的碗,碟类器物上少风这一现象。

器物底部涂以芝麻酱色釉是宋钧瓷的又一明显特征。这种釉上聚集一块块不均匀的“蟹甲壳”色青釉,或称“龟裙”色,这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釉厚块层。是否有“龟裙”色也是鉴定真假宋钧瓷的重要依据。

宋代钧窑瓷器带铭文的很少,仅见“奉华”及“省府”两种。另外刻一到十数目字,数字越小,器物越大,一是同类器中最高或口径最大的,一是最低口径最小的。金代制作的钧窑瓷一般器皿内里施满釉,器外常施半截釉,器底心施满釉,胎质细灰紧密,釉面润泽有开片,有的有晕斑或带小墨点,制作不甚规整。胎釉结合不紧密,经常有脱釉现象。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少数出现紫红斑窑变。造型较宋代简单,有碗,盘,罐,瓶,香炉等。釉色较单调,与宋钧艳丽多彩的丰富窑变相比,略逊一筹。

钧窑天蓝釉梅瓶

元代仿钧瓷器以碗,盘,炉为主,不见盆,奁,洗,尊等陈设物件,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用品。胎体修胎较粗糙,不规整,工艺不精细,胎质粗松,瓷土杂质多,淘洗不纯净,瓷胎烧成温度较低,叩之其声沙哑,个别的因为叠烧,碗内心亦露胎成素烧圈。底心多露胎且有明显凸起的鸡心点。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釉色单一,仅见天青,天蓝两种,施釉不到底。钧窑天青釉紫斑碗(元)明代景德镇窖窑仿钧瓷从宣德开始。传世品有炉,盘,碗。炉胎骨厚重,器内施白釉,外壁挂玫瑰紫色釉,碗均为浅式,口外撇,里外施紫红色釉,底部无釉,修胎留有旋纹,圈足平削,盘,敞口,圈足,内外施玫瑰紫色釉,外底无釉,釉面泛橘皮纹。但明代仿品只注重釉色,造型为明代窖窑瓷器典型样式。

清代雍正七年,恢复了钧瓷的制作,一是仿北宋红釉,底部无釉,二是以天蓝,月白为主,雍正窖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较易识别。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但雍正仿钧瓷器红釉色较谈而釉色较薄,有的器物有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但胎土却为白色,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

仿宋钧玫瑰紫釉瓶(现代)

晚清民国直到现代,仿造宋代钧瓷之风甚盛。现代仿品胎细白,火候较高,叩之声脆。器物形态一种是比例失真,如瓶类,不是东歪,就是西斜,或是器腹过大,二是造型线条生硬拘谨,失却宋钧窑瓷器造型端庄厚重,线条流畅,形态优雅的韵味。仿品总体施釉薄且大多薄厚不匀。仿品火气较重,釉色大部分泛亮光,玻璃感强烈。少部分的仿品釉面因弱酸蚀或涂抹黄土等做旧处理,釉色呆滞,缺少宋钧瓷釉面那种熔化流动,厚润浑拙的质感。明代以前的钧窑产品均通过还原焰气氛烧成,施釉前先将坯胎烧素胎,待冷却后再在熟胎上施2-3次釉,然后再入窑烧成。面现代仿品基本上是氧化焰一次烧成。宋钧瓷窑变自然,各种色彩过渡无固定边缘,而现代仿品大多窑变无过渡,有固定边缘,人为痕迹较明显。

现代仿品中也偶见一些传统工艺方法仿制的精品,甚至也仿得“蚓走泥纹”的现象,其逼真程度高,容易迷惑大家,故当鉴别钧窑瓷器时要仔细观察,从器物的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和判断。

古陶瓷识真辨伪的“秘诀”


据统计,我国的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已经增长到7000多万,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人民币400亿元,以至少每年10%到20%的速度迅速递增。业界人士称,艺术品收藏将成为今后最赚钱的投资之一,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现在正是收藏的好时候。不少收藏家都这样感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讲,该如何鉴定古瓷器呢?

辨认古玩瓷器真伪的“秘诀”

要能在古玩市场的茫茫大海里寻找到有价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经磨难,不历练出一双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难识别的。而且由于历代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现今作伪手段不断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古玩,连很多行家都会上当。那么,初涉收藏界的朋友应该从何下手呢?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要学习收藏,一定要熟知历史知识。每件器物的材质、绘画艺术等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当你对那些重大时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术工艺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才能发掘到古玩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且很多声名显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也都是依靠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师所发现的。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

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龙泉瓷如何辨伪


说起我国老窑瓷器,人们往往首推宋时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龙泉青瓷,似乎品级要低一等。其实,优质的龙泉古瓷,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龙泉地区,与福建毗邻。汉代开始,已经有瓷窑,但真正让世人认可的是北宋时的青瓷。龙泉瓷是以地域而命名,以后便相沿袭。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此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

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为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作假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作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器型

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

2.胎釉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经过作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

3.纹饰

龙泉窑产品的伪品的刻划纹样,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伪品对这类产品的仿烧,提供了识别点。

4.装烧方法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仿古瓷色辨伪


瓷器仿古之风颇烈且流长而源远。

据说早在宋代,即有人模仿制作当时五大名窑瓷器。明清时,更有专仿宋代

名窑的名瓷器出现。晚清以迄民国,历史上诸般名瓷更成了仿制者追逐的目标。

瓷器辨伪也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这里仅就瓷器色彩方面的辨伪作一简述。

红色红为最难仿之色。光绪初中叶所仿者,只是薄施淡抹而已。民国时,则

无论大红、深红,以及胭脂红、豇豆红等难仿效之色,都无一不有仿制者。而且

所仿亦往往能达到六七成真。虽专家亦往往被其所欺。这类瓷器,色泽尽管可以

炫人,但行家里手则可从瓷质、瓷胎细加辨识,终可寻找出其中与真器不类之处

来。

绿色绿色之难仿更胜于红色。纯色釉中的绿色者则颇足乱真,但细察亦可见

其色仍乏深黝之致。至于仿康熙彩之硬绿,就更难形似,其釉色常常混而不清,

或者发黑,或者发黄;这是因为掺入有洋料之故。所以,凡是新仿制者,其有硬

绿处,莫不用砣去光,以掩其痕迹。这也往往成了辨伪之一要害。

紫色紫色也是最难仿之色。釉薄则色淡,厚则发混。而且,新仿制者,其色

往往紫中发红,或紫中发黑;这是因为由其它色配合而成的原故,与旧瓷之紫比

较起来,则一眼能见其差别。

黄色黄色之新仿制者,其色均匀,足以乱真。但是也有毛病,就是色泽过鲜。

假若是深黄,则釉色亦略显混浊,与天然之金珀黄光润透亮迥然不同;至于蛋黄

色,与旧者相比较,也能看出其差别。

蓝色蓝色是历来仿旧中最有成效者。光绪中,仿蓝瓷或蓝而带黑,或蓝而带

灰,都不难于判断。民国时,仿制康熙蓝工艺水平竟达十之七八,以致足以乱真。

对此辨识的办法,则只有从瓷器的胎质以及所绘画面加以辨别了。

白色白色是最难辨识的色彩。大概说来,新仿制者,其釉色近糠,火气十足,

要想像旧瓷那样的莹润美质,是很不容易的了。有人认为可以从白瓷的发青发黄

之点判断其年代,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尤其民国时新仿制的白瓷,其光致之极,

几乎与乾隆时所制一样。但在瓷器鉴赏家眼里,则能见出其细微差异:一则光由

内发,一则光由外铄,两者相去终为太远也。

黑色黑色瓷新制与旧制终难相混。旧瓷黑釉与彩浑成一片,新瓷之黑不但显

得浮光泛然,而且仔细辨认,即可见出釉与彩之间杂有明显痕迹,不能水乳交融。

瓷器制伪与辨伪的方法都很多,以上仅就瓷色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怎么辨识汝窑仿品与真器?


而在制作工艺上特别讲究,产品质量精益求精,非上乘而不取。它既继承了隋唐釉下刻画和堆贴的工艺传统,又吸收了越窑的施釉工艺特点,还借鉴了定窑成熟的印花技术和耀州窑的支钉托烧技法,创出了汝窑特有的印花青瓷风格。加上它在瓷釉中掺进了玛瑙末,烧成后色彩丰富,为青瓷诸窑中所独有。

汝窑因河南省宋时的汝州而得名。宋元以来,在汝州地区民间烧造民用青瓷的有不少窑口,主要有宝丰窑、临汝窑、新安窑、宜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以及黄河以北的焦作窑、鹤壁窑、安阳窑等,这些窑口,规模不一,烧造技法和装饰风格也各有特色。但为后人推崇备至的御用汝窑瓷器则只在宝丰县的清凉寺窑烧造。御用汝瓷烧造时间短,前后仅约50年左右。因是供皇宫专用,质量要求极高,凡不合格之品,一律打碎,就地埋藏,因而,存世物品极少,所存下的就是珍品之中珍品。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存留的宋代御用汝窑瓷总共也不过在70件左右。据此可知,现下市场上偶而见到的所谓宋汝窑瓷,真品的几率是极少极少的。

那么,瓷库镇中国小编邀您一起如何去识别真正的宋代御用汝瓷以及其历代的仿品呢?下面对其鉴识的要领作一简单介绍。

一般的初步目鉴也就是从胎、釉、形制、装饰工艺等几个方面着手去鉴识。即:汝窑的胎一般都是所谓的“香灰胎”,即色如燃过之香的灰色,即灰中略带点黄(也有一些是土灰色),胎质细腻但不够坚硬致密,制胎较厚实,击之声音较低;釉色以天青色和蓝灰色的乳浊釉为主,内外均施满釉,薄而均匀,釉面是亚光的,可见细小的鱼鳞状或冰裂纹的开片,棕眼处可见细小的蟹爪纹。因为釉中有玛瑙末,因此,迎光在釉面可见一层微红色,釉薄处可隐见羊肝色;釉下气泡稀疏、细小,有“寥若晨星”之说,若在明亮的光线下,侧面稍作摆动看釉面,可见釉面上有点点气泡状,稀疏、细小(也有少数大如星斗的),就如辽阔天空中有几颗星星在闪烁。但,这只是釉面表层所见,如能从其断面看,在釉的中、下层接近胎体的地方,则有一层参差不齐、大小不等的气泡,用肉眼就见到;形制上须符合宋代瓷品的常规制式,大多数系仿照古代青铜器的形式,盘、洗等物的圈足常是卷曲外撇成八字形;制作工艺以模制为多,因此,形制规正,较少雕饰,绝大部分器物为素面无饰加“圆唇”,一般都采用支钉烧法,支钉数在3到5枚,不会更多,超过5枚的很可能就是仿品。

在这些都得到肯定之后,还要作进一步的辨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有没有玉质感。真正的汝窑器玉质感极强,釉面是亚光的,这是汝窑器有别于其他窑口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以玛瑙入釉,温度高了容易玻化,为了追求玉质感,在烧造中相对温度偏低,致使胎釉的玻化程度不高,在胎釉上有些特别之处可作为鉴识的一些依据。

由于烧造温度偏低,促使其胎的玻化程度不高,有微生烧现象,胎质就不如同期的越窑、定窑、龙泉窑来得坚硬致密,而相对显得疏松。为了保证其牢固度,胎体就做得相对较厚实。如是有残之器,则可在断面看到胎质较干枯和发涩,有许多间隙和空洞,若用少量的水抹上,可见很快就被涩胎所吸干。若反之,则就是后仿之品。

有研究证明,宋代御用汝窑用的是高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超过1220℃,因为超过了就得不到玉质感,而且釉会产生流淌。迁就了釉面,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于是,在不同的烧成温度下,各种釉面的表象如下:烧成温度在1050℃-1100℃的月白釉釉面呈完全失透感;烧成温度在1100℃-1200℃的粉青釉釉面玉质感最强;烧成温度在1200℃-1230℃的天青釉则开始出现玻璃质感;根据釉面玉质感的强弱,对应各种釉色的烧造温度,参考上面几方面的鉴定要素,即可大致判断是否真正的宋代御用汝窑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