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汝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汝窑二十年考察记实

汝窑二十年考察记实

汝窑瓷器鉴别 汝窑瓷器气泡鉴别 北宋汝窑瓷器鉴别

2020-08-05

汝窑瓷器鉴别。

汝窑的窑址所在,原来被认为是在河南临汝境内,但一直未能寻获。五十年代初,陈万里先生即曾发其嚆矢,六十年代初,我们也曾进行过窑址调查,均未发现典型的“汝窑”瓷片。1983年我再去临汝深入考察,仍无满意的结果。为了编写《中国陶瓷史》,1977年与冯先铭同志赴豫南一带调查古窑时,偶于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讹称“青龙寺”)窑址附近拾得一片“汝窑”天青釉残片。后经上海硅研所郭演仪同志化验结果,与周仁先生二十年前对故宫所藏汝窑盘的化验数据基本相符。为了提供大家共同探讨,以期群策群力特别是在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们的合作下,早日解决这一悬之已久的疑团,特意在1985年郑州举行的‘中国古陶瓷年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钧汝二窑摭遗》的论文摘要,分致出席年会的会员和单位代表。文中参考了《直隶汝州 全寺》(清道光本)与《宝丰县志》(清乾隆本)等历史 文献,明确提出在宝丰青龙寺(清凉寺)所得天青釉残片“虽是吉光片羽,然而连系文献看来,未必不是寻觅汝窑窑址的一条有力线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勘察。联想定窑、邢窑之先后发现经过,也不妨打开思路,因为地理沿革多有变迁,这一点不必赘述。”

1986年9月我应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上次男博士之邀赴日作专题讲演时,曾在京都同志社大学就宝丰清凉寺汝窑问题,结合当地过去盛产玛瑙与前人文献所谓“汝窑玛瑙为釉”的记载,进一步加以闸明。同年10月在西安举行‘中国古陶瓷年会’时,亦有数篇论文引用了我的观点。并且有人根据这一线索,在宝丰清凉寺附近征得一件“汝窑天青釉盘”,带来会上请我与故宫专家及上海博物馆专业人员鉴定无误(图1,见插页四)。从而再次肯定了宝丰清凉寺是汝窑窑址所在的判断正确性。

为了寻求更多的论据和实物标本,今年重到宝丰、临汝、鲁山一带进行宏观与微观的综合考察。现将多年的研究心得及最新的几点收获略述于后,以求教于博雅方家。

一、 宝丰清凉寺“汝窑”产品的种类及其属性

十年前的4月23日来到宝丰时正值细雨菲菲。而此次旧地重来又值一夜风雨乍晴,天时相似,人事已非。而且地貌变化极为悬殊。昔日印象中河沟两岸堆积窑具、残瓷高约一丈,断断续续长达三五百米之遥。其壮观为个人所到河南许多窑址中所仅见,堪与河北曲阳的定窑窑址堆积场面相媲美。据当地文化馆资料测估,其“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从清凉寺到韩庄的五华里面积上,瓷片、窑具堆积如丘,窑址交错毗邻,遗物相当丰富。据在清凉寺南河岸断崖处测量,文化层厚度最多为12米,其中有三个小山包全为瓷片堆积层。”当时所得瓷片以白釉、黑釉、青釉、赭(酱)釉居多,其次为白地绿彩,白地绘黑花、白釉刻划花(其中以白地划水波纹和柳斗纹者较为特殊)、珍珠地划花、黑釉凸白线、黑釉白口边、黑釉剔花、黑釉印柳斗纹、黑釉划米粒纹、青釉印花、青釉刻 花、蛋青釉、绿釉、祸釉、宋三彩以及“汝窑”天青釉(一片)等不下二十种之多。器形则有杯、碗、盘、瓶、罐、枕、盒、壶,乃至棋子、器座、儿童玩具等。至今记忆犹 新,大有如入宝山,目不暇接之感。

然而,此行却已不见十年前的宏伟景象。只有偶尔出现的河边少量的瓷片堆积,而两 岸多已犁为农田或建起房屋。仅能在田塍和道边寻得一部分上述的瓷片,品种远不及以前那般丰富多彩。但在个别器物上则有前所未见之物,如天蓝釉、黄釉、青釉印柳斗纹、青地加白釉花、黑釉褐斑(铁锈花),皆制作精美,独具风格。尤其是黑釉瓷片中有的釉亮如漆,光可鉴人;有的还出现兔毫或油滴,而且胎质细白、薄如“黑定”。当地乡民对此类完整器物颇为珍贵,传说“放入食物数日不馊”。虽属无稽之谈,然而足见该窑技术之精不同于一般,以及其制品深受人民欢迎的程度。此外,还有一些别处罕见的作法,如里绿(釉下划篦点纹)外黄釉、黑白外赭釉、青釉赭口边、青釉镂孔、白釉黑口边等,亦为十年前在此地所未见(图2,见插页四)。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河沟东岸一片农田约三百米的范围内,便是出土有典型的“汝窑”瓷片之处。当时正值麦收期间,又逢阴雨连绵,虽仔细在田间搜寻所得青瓷百余片,而用放大镜观察具有所谓“气泡寥若晨星”者不过数片,或为天青、粉青或为豆绿色,光泽内含并有细小开片(图3,见插页四),与十年前在附近所得者完全相符。其余大多数则为印花、刻花青瓷以及上述若干品种之物。结合昔日在此所得数百片中不过一片的比例看来,清凉寺可称品类繁多、精粗具备,而其“供御”者不过区区之数。难怪昔人已有所谓“宋时汝磁已与商彝周盘同其珍重”的说法不为无因了。从它的质量来看,胎质坚细且薄,釉光莹润如玉。尤其是青瓷釉厚多有气泡,这一点几乎已成南北名窑如官、哥、龙泉和钧窑等共有的特征。惟独汝窑青瓷釉色既美且气泡稀少,实为难能可贵。足以说明在配料加工和烧成方法上较之其它名窑尤胜一筹。因此孙灏诗中所称“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的赞语非过誉之谈。

此次所得“汝窑”瓷片中,除在传世品常见的天青、粉青釉色外,尚有豆青、豆绿釉色者,光泽较强而平滑如镜,若非同出自一地,而且其它特征也相同,则很难令人相信为其同窑产品。故宫博物院以前没收的一批“汝窑”瓷片内亦有类似之物,而长期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于今对比窑址所出实例似可消除疑虑。因为青瓷的烧成气氛稍有变化即能导致釉调、釉色的差异,从而产生优劣成败的结果。何况窑址残存者多属废弃之物,有此等釉色不同者似亦不足为奇。另二片近似“钧窑”的天青、灰青釉残片,也具有类似前者的特征精彩非凡。以上这些无论从胎质、釉色乃至光泽看来,几乎与龙泉窑、钧窑精品难以区分,说明当时名窑制品往往有所雷同。尤其钧、汝二窑比邻接壤,矿脉相近,加以时尚风行,互相观摩,因而在文物鉴定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

关于汝窑的釉色多种多样,在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叙述比较全面。他说“汝窑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脉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者,有棕眼隐若蟹爪纹者优佳。豆青、duan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所谓豆青、duan青、天青以及粉青等釉色现在当地所出汝窑瓷片内均已得见,惟“茶末”釉色尚 未看到。但从烧制技术的角度想来,青瓷一旦过于氧化自然会出现黄褐之色。许氏当初所见是否即此种劣品仰或别有所指姑且存疑。

根据同一地点所得不同的多种瓷片来看,大部分是近似磁州窑或耀州窑的产品,而上述典型的“汝窑”瓷精致之作数量极少。由此推想,汝窑的属性究应算作宫廷垄断的“官窑”?还是属于部分“供御”、“拣退方许出卖”即面向广大群众的“民窑”?对于这一问题我倾向于后者的性质。北方名窑如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等均曾在一定时期内曾向宫廷贡献其精品,却未损其民窑的根本属性。又如南方著名的龙泉窑,据《鸡肋篇》记述说“宣和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然而从未见有人将它列入“官窑”或冠以“官龙泉”之称。至于早在三十年代国外即已出现而近几年来国内甚为流行的“官汝”或“汝官”的名称,我在《钧汝二窑摭遗》一文内已明确表示不同意见。如果上述的看法能够成立,则此问题自可迎刃而解,故不赘述。

二、 临汝境内的“汝窑”窑址究竟何在

由于历来文献和传说多认为“汝窑”窑址是在河南临汝县,然而始终无人找见,故此形成长期悬而未决的谜团。加以最近有人根据上述公开的线索跑去宝丰清凉寺窑址拾得较多的“汝窑”瓷片,即大肆宣称“中外陶瓷专家半个世纪多方寻觅的汝窑窑址,最近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发现。”并且认为“汝窑窑址长期未被发现,是因为人们把寻找范围只局限于古汝州州治所在地,即现在的河南省临汝县。”因此哄动一时,甚至诩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悬案了结”、“中国陶瓷史上的大事”云云。我读到这些报导,首先是为汝窑窑址的发现又找到较多的物证并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论断而高兴。其瓷是对某些片面和夸张的说法,感到缺乏足够的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据文献记载,“古汝州”在唐宋时期曾先后包括梁县、襄城、叶县、郏县、鲁山、龙兴(宝丰)、临汝等县在内。多年以来我国陶瓷考古工作者们不知耗费了多少苦心和劳动。例如陈万里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即曾到临汝、宝丰、鲁山一带考察古窑,发表了《汝窑的我见》等具有开拓作用的重要论文。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时与冯先铭同志于64年、77年两次到临汝、禹县、郏县、宝丰一带考察汝窑和钧窑,并且取得了上述一系列的成果。而地方从事陶瓷考古工作的许多同志们,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获得了无数的珍贵资料与经验,发表了不少有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怎能说“是因为人们把寻找范围只局限于古汝州州治所在地,即现在的河南省临汝县”呢?

按“河南汝州直隶州历代统属考”解释“汝州”说“唐代于太宗初改郡为州,天宝初年改为‘临汝郡’,乾元初年复为州。当时领有梁县、叶县、襄城、龙兴、郏县、鲁山、临汝等七县。宋代汝州因近京辅,亦名‘辅州’,领有梁县、叶县、襄城、宝丰、鲁山五县。金代汝州领有梁县、鲁山、襄城、宝丰四县。”(此处在宋金时期忽然不见临汝之名。但在北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内则记载说“龙兴下有废临汝县。”所谓“废临汝县”即今 日临汝县的临汝镇,故当时的龙兴(即宝丰)县应辖有今临汝县之大部。至于“临汝县”的名称始自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属汝州郡。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始更名为“临汝郡”,属河东道。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改临汝县为镇,入梁县。宋复为汝州。金、元时期仍为汝州。明洪武初,废梁县,并入汝州。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改为“直隶州”,领鲁山、郏县。十年(公元1474年)增领宝丰县,十二年(公元1476年)增领伊阳(即今之汝阳)。清代仍为直隶州,领鲁、宝、郏、伊四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复改为临汝县。这便是所谓“古汝州 州治所在地,即现在的河南临汝县”的一段历史沿革。

此外,不妨再看看宝丰县的历史。按“龙兴县”之名始自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曾名“中兴县”,寓唐室中兴之意。天宝元年改属临汝郡。五代时期仍名龙兴,隶汝州。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降为“龙兴镇”,归鲁山辖。元佑元年(公元086年)复为“龙兴县”,并置“青岭镇”(即今日清凉寺窑址所在的“大营 镇”)。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始改龙兴县为“宝丰县”。

在《宝丰县志》(清乾隆本)‘青岭镇’条内写道“《宋史、食货志》:‘提辖京西矿治,此当政和初。因青岭镇界产玛瑙,宝货兴发,蒙朝廷赐名“兴宝镇”。宣和二年以县有冶铁场故曰“宝丰”’。

金代仍名宝丰,隶临汝郡。元世祖至元三年(公元1265年)县废,改名“宝丰镇”,归梁县,隶汝州。至明代初期,镇亦废去,地仍属汝州。成化十年复置“宝丰县”。明末曾一 度改称“宝州”,清代复名“宝丰县”(17)。

另据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民告知,“大营镇在1924年以前一直属于临汝县。而且在1929~1931年间曾有大批古董商和官僚们到当地挖宝,将清凉寺窑址深翻多次,出土过不少完整器物”。而另一老农指告“地点就在那几座坟墓附近”。结合前面文献仔细想来,今日所谓“中外陶瓷专家半个多世纪多方寻觅的汝窑窑址,最近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发现”,其实正是以往文献和传说中的临汝县汝窑窑址“。如果明白这一段历史沿革和地理变迁,自然对于原来人们多云临汝县寻觅汝窑之举,不会感到大惊小怪或以五十步笑百步了。

总之,通过二十年来曲折迂迥、契而不舍的多次实地考察和文献参考,至今虽已初步窥见其庐山真面目,但 我觉得像这样名铄古今、驰誉中外的“汝窑”,对其研究仍然有待深入进行。例如它的上下年限、窑址范围、烧制品种、胎釉特征,以及主要供应对象等许多问题,都还需要再作宏观与微观的比较研究和全面探讨。即使在中外古陶瓷学界已非新鲜事物,而今只凭地面俯首可拾之物忽然放言“窑址发现”且是“一大悬案了结”,则恐未免言之尚早。因为毕竟还未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

三 、 汝窑的烧造历史及其范畴

我们十年前调查宝丰清凉寺和韩庄一带窑址时,曾听到当地流行的一句民谚说“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而今仍然如此盛传不衰。并且连鲁山段店的人们也是异口同声一样说法(只是有人将“万贯”说成“万万”而已)。实际上这一带窑址林立,北起上李庄、清凉寺、琉璃堂、张八桥、韩庄、外岭、顾庄、魏庄、高庄、梁洼,南至段店分布甚 广,多已经过当地同志们作过详细检查并取得了大量的标本。结合个人两次在清凉寺、韩庄窑址所得瓷片比较看来,无论数量、质量乃至品种和时限均难分轩轾。特别是此次在鲁山文化馆所藏段店窑址所出残器中,有一件粉青釉“裹底支烧”的槐式方斗杯残片,用30倍放大镜观察其釉内气泡同样具有“寥若晨星”的典型汝窑特征。虽然也属于“吉光片羽”,但如连想当年在宝丰清凉寺所得一片汝窑天青釉残片,竟然成为今日寻找汝窑窑址的重要线索一事,则恐对其重要意义同样不可忽视。况且“鲁山花瓷”早在唐代即已闻名于世,而自唐宋至清代一向属于汝州。既然宝丰、临汝都已列入“汝窑”的范畴,那么鲁山的归属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还记得二十年前当我们首次去临汝、禹县调查汝、钧二窑时,曾在路过郏县的道边偶然发现不少唐代花瓷残片。因而揭开了郏县黄道 窑花瓷及以后对鲁山段店窑、禹县苌庄窑乃至陕西耀州窑等花瓷研究的序幕。由于郏县亦属汝州范畴,因此在考虑广义的“汝窑”历史和品种时似应与“鲁山花瓷”并列于唐代名品之内,同时也可暂视为汝窑的上限。

当时我们根据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曾调查过的临汝12处窑址,重点考察了其中东沟、陈家庄、黄窑、石板河、蜈蚣山、陈沟、桃木沟、岗窑、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等11处。1983年重去临汝严和店复查时,在县文化馆看到他们陈列的26处窑址出土瓷片。除上述的东沟、黄窑、桃木沟、陈沟、岗窑、严和店6处外,其余多为新的发现。计有班庄、焦村、何堂、苇子园、毛窝、波池、罗圈、棉花窑、大泉、大堰头、龙王庙、吴家窑、大碗沟、大郭庄、齐沟、杨沟、唐沟、张沟、河东、王庄等窑址,所出瓷片多呈豆绿、天兰类似钧釉的色调。只有个别如焦村窑尚有白釉、白 地绘黑花、白地刻划花的品种。苇子园则全是印花青瓷。今年三到临汝考察时,又在汝窑博物馆所陈瓷片中见有不少新的发现。连同前面26处共有43处之多。新增古窑址有杨庄、东黎元、唐沟南、大堰沟、缸岗、窑洞、寺沟、宋庵、西何庄、上下瓦石桥兰沟、罗圈寺、罗圈南、西河庄南、杨沟西、戴湾桐木沟、内乡等,所出仍以豆绿、天兰釉色居多。其中制作较精者以东沟、班庄、大泉、龙王、唐沟、大堰头、冈窑、大郭庄、唐沟南窑址为最。而唐沟东一带所出不但釉色精美,且有“裹足支烧”者,另一板沿盘素烧坯残片,质地坚细薄如定器。上瓦石桥所出残片内有一灰青釉下写字迹可惜已不能辩识。内乡所出宋三彩残片,结合当地馆藏数件宋三彩瓷枕看来,临汝窑品种丰富多彩,更填补了以往知识上的不足。

根据该馆对以上各处所作调查的时代统计,其中宋代窑址6处,宋元窑址11处,元代窑址23处。而元代以后的窑址和制品则未见到。连系三次考察所得标本看来,其下限亦是如此。

在《明会典》中曾有“宣德年间命钧、磁两州每年奉献酒缸”的记载,而不提及汝窑,可见它到明代已经衰微。结合传世的器皿果然也未见到此时之物。

当1977年去宝丰调查窑址时,曾听到过民间传闻所谓“洪水没市”的说法,同时也有另一种传说为“金兵入境”。今日仔细推敲这两种传说纵然是实,但未必会嘎然而止。因为在上述出土“汝窑”精品的麦田里仍散布有一些黑釉鸡腿瓶残片与黑釉凸白线瓷片。这些都是今日公认的金代常见的造型和装饰特征。另在宝丰文化馆藏品内还有当地出土的黑釉划花瓮和天兰釉大碗,则是典型的元代制品。这种情况正如其它名窑(定窑、钧窑等)一般。揆情度理最多只是“供御”的精品因王室南迁而停烧甚至技术失传而已。

在《宋志补》督学孙灏诗中虽有所谓“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的感慨,然而恐是暂时的停烧现象。至于汝窑的鼎盛时期大体可推测在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至宣和末年(公元1125年),即哲宗、徽宗时期。因为从文献上看,元佑元年曾将“龙兴镇”恢复为“龙兴县”,并置“青岭镇”(即今之“大营镇”-----清凉寺“汝窑”所在地)。到宣和二年又‘“奉敕”改龙兴县为“宝丰县”,归汝州辖’。这说明它已得到皇帝的重视。而改名“宝丰”的原因是‘当政和初,因青岭镇界产玛瑙,宝货兴发,蒙朝廷赐名“兴宝镇”。’似与所谓“以玛瑙为釉”的汝窑瓷器的供御有一定的关系。宣和六年徐竞出使高丽归来所撰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内,曾提到“汝州新窑器”。可见当时正在烧造并且成为青瓷的典范,所以他称之为“新窑器”以此相比喻。以后“金兵入境”自然暂时停烧,随同宋室的偏安江左,岌岌可危,汝窑御用精品当然也成为明日黄花,度过了它那四十年来的鼎盛春秋。然而,仍需要供应当地广大群众生活用瓷,即今日地面遗留的五光十色具有民间气息的各种“粗器”。从历史的长河来说,这些才是它的主流。尽管它曾昙花一现地在陶瓷史上留下了灿烂光辉的一页,永远值得人们珍视和宝藏。但在全面探索其历史与范畴,公平衡量其成就和意义时,岂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作为“汝州窑”的广义解释,则举凡鲁山、郏县、临汝、宝丰等数县所产历代精粗陶瓷器均应包括在内。正如邢窑之包括内丘、临城两县所有窑址在内;越窑之包括上虞、余姚、宁波、乃至绍兴、鄞县、黄岩等多处窑址一般。因此,我现在有一个新的疑问及设想,即以往由于对汝窑的认识不一,从而缺乏比较认真的探讨。往往将宝丰窑列入“耀州窑系”,临汝窑则被分置于“耀州与钧窑系”内,甚至对鲁山窑、郏县窑也只作为唐代“花瓷”产地而略提数笔,都反映出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个人对此也限于所知而熟视无睹。于今随同汝窑所在地及产品的相继确认,则“宝丰窑”的名称将置于何地?面临汝窑、鲁山窑、郏县窑等究应归属于“汝窑系”抑或仍任其附属于其它窑系?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初步意见是应该让它们认祖归宗,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名正言顺地称作“汝窑”或“汝窑系”,如此方不悖乎情理,而且容易使人理解。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汝窑


宋代几个大名窑的得名,可能始于明代宣德年间,为宫廷编制藏器目录的《宣德鼎彝谱》中关于宫廷用器的记载有所谓:“内库所藏:柴、汝-哥、钧、定”。柴窑之有无姑且不论,它不属宋代。宋代诸窑则以为首。宋人记载虽也有“汝窑为魁”的说法,但宋人是与同时的青瓷系统诸民窑比较而言。实际上,汝窑由于烧瓷时间短促,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故为后世谈瓷者所津津乐道。目前已经发现的临汝窑,主要烧造民用瓷,属于耀州窑体系,不能为本节所讨论的汝瓷提供多少材料。下文主要就传世汝窑瓷吕与文献记载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汝窑主要器型与胎釉特征

汝窑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中经北宋未年金人南侵,南宋人已有“近尤难得”之叹,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瓷窑。汝窑传世品造型也不如定、钧等窑丰富,所见到的以盘、碟一类器皿较多,有大小深浅等形式;怨较少。仅见有十瓣瓜棱形及撇口卷足者两种;洗有圆形、椭形及三足者三种形式;有仿汉代铜樽的弦纹三足樽,盏托极少见。传世品仅只见到一件;瓶青有玉壶春、胆式及纸槌形三种造型;仿铜器的出戟尊,传世品亦仅只一件;还有椭圆形四足盆,这种盆在其他名窑还未见过,可以说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无大件器皿,器皿的高度没有超过30厘米的,一般的在20厘米左右;盘、盌、洗有圆器的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超过20厘米以上是极个别的。这可以说是汝窑的一个特点。

南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书中抄录了一份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赵构的宠臣张俊向宋高宗进奉礼物的清单。其中供奉的汝窑瓷器有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盒一、香球一、盏四、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共十六种。这是见于文献著录的最多的一批汝窑瓷器。历代文献谈汝窑都着重形容釉色与质感,关于胎的颜色则一概不提。从传世品看,汝窑瓷胎多数像点燃过的香的香灰色,透过釉处呈出微微带些粉色,其色讯与官窑有些近似。论及汝窑釉色的宋《咸淳起居注》说是天青色:明人《归田集》认为与柴窑的雨过天青相似,高濂《遵生八牋》说:“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张应文:《清秘藏》亦沿袭此说;田艺衡:《留留青》认为“色如哥而深,微带黄”;清代《南窑笔记》说:“有深淡月白二种”,唐铨衡:《文房肆考》又认为是“淡青色”。上面所列宋、明、清书中谈汝窑釉色,形容的色调达八种之多,但就故宫博物院及国内各地博物馆所藏汝窑瓷器而论,其釉色不同于其他同时期的青瓷,而有它独有的特殊风格,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一些,有的稍淡一些,但不离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青的色调比较稳定,变化较少;釉面无光泽的较多,有光泽的只占少数;《格古要论》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遵生八牋》及《清秘藏》二书又据此加以引申,说“汁中棕眼陷起若蟹爪”,这就使人难于理解,棕眼本来是釉面上一种缺陷,小小的如棕毛孔大小的棕点又怎能隐起若蟹爪!高濂没有理解曹昭关天蟹爪纹的愿意,因此错误地予以引申,以致使人如坠五里雾中。高濂的《遵生八牋》,说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传世宋汝窑瓷器的器底都留有支钉痕,无一例外。而且支钉的痕点又都很小,故高濂用芝麻大小来形容。汝窑支钉以单数居多,小件器物用三个支钉支烧,稍大的用五个支钉支烧,用六个支钉烧的有椭圆形的盆。用支钉支烧瓷器比汝窑早的有湖南地区的五代北宋时期岳州窑,用支钉支烧的瓷窑发现不多,汝窑有较在可能是受到岳州窑的启发,但汝窑支钉细小,器物仍达到完整不变形的目的,在支烧方法上是有改进与发展的。

汝窑瓷器铭文

汝窑瓷器仅见现两种铭文,一为“奉华”,奉华堂系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为高宗宠妃刘妃所居。带“奉华”字铭的有三件,铭文是宫廷玉作工匠后刻的。另一种铭文刻一“蔡”字,共两件,一为盘,一为碟,分别收藏故宫博物院及台湾省故宫博物院。刻“蔡”字铭文的是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恐怕有两种可能,一为蔡京,微宗时京位极人臣,居一个之下,万人之上,可能性较大;一为蔡京之了蔡绦,绦为驸马,微宗七次至其府第,赐予珍宝无数,其中必有珍贵的汝窑瓷器在内。

国外书刊图录多次发表的一件汝窑圆环形火照,上有“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瓷窑务萧服视合青泑初试火照“三十三字铭文,这件带铭文的火照长时间以来被当成中国陶瓷史上珍贵资料,这里应当指出,这件火照伪造的。宋代烧窑都用火照测定窑内温度五十年代以来在宋代窑址里发现了不少。是利用碗坯改做的,把碗坯削成上平下尖形状。下部尖形是为了便于插入放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钵放于炉前的观火孔内,火照上端有一圆孔,当烧窑工测定窑内温度时,用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钵里钩出,每烧一窑要验一次,就钩出一个火照:火照都上半截釉,每烧窑一次火照即废弃不用。带大观铭文的火照为圆环形,历来瓷窑就没有这种形式。同时把印有瓷窑务官萧服视的名字放入窑内去烧,这是不合情理的。类似匣钵、印模、辗轮等一类生产工具,凡带铭文的都出于工匠之手,字体比较生硬了草,而这件火照也一反寻常,字体规整,决非出于工匠之手,是煞费心机与挖空心思精制出来的一件骗人的假古董。

汝窑的玛瑙釉

南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此可知:汝窑虽不同于专为供御宫廷使用瓷器的官窑,但接受官督,所烧瓷器,供御拣退的次货方许出卖。因此民间流传甚少,所以“近尤难得”。汝窑供御的瓷器是否以玛瑙作釉的原料。实际上玛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与一般石英砂作釉料关无区别。玛瑙往往含有铁等着色原素,以玛瑙作釉料右能对汝瓷的特殊色泽有一定作用。宫廷用器不计成本,以奢侈豪华为尚。汝州确也产玛瑙石。宋·杜绾《云林石谱》汝州石条云:“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汝窑釉中有玛瑙石是右能的。

汝窑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

宋人有一些含胡的记载。陆游《老学庵笔记》:“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陆游是南宋人,他说的“故都时”,应是陆游见闻所及的北宋晚期。已故的陈万里先生曾经根据北宋人徐竞《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年)以及书中有“汝州新窑器”一语,推断汝州烧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元祐(1086年)到微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二十年之间。他还指出“新窑器”是对“旧窑器”而言。但是个窑器为何物,他也没说。“旧窑器”,我们从文献上可以找到根据的是,宋人王存的《元丰九域志》,记耀州窑自神宗元丰(1078年)到微宗崇宁(1102年)之间也烧造宫廷用瓷,它的实物标本,我们已在耀州窑遗址及北京广安门外发现。很可能“旧窑器”即是耀州青瓷。

此外,宋人叶置的《坦斋笔衡》也说到汝州青瓷问题。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有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这是南宋人的通论,已见上引陆游《老学庵笔记》文。但他下文接着说“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则显然是作者不曾详考的私见。根据陶瓷考古所得的材料,耀窑始烧青瓷是在唐代晚期。邓窑,即内乡大窑店窑,就窑址所见标本考察,至少与汝窑同时。故叶置《坦斋笔衡》所记不可信。

彭州市陶瓷产业考察组来福建龙岩考察


近日,以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军乐镇挂钩领导冯廷会为组长的陶瓷产业考察组来龙岩考察陶瓷产业。龙岩市召开龙岩市对口支援彭州市陶瓷产业调研座谈会,受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黄晓炎的委托,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对口援建办主任邓振春在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

会议指出,龙岩市对口支援彭州市隆丰、军乐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局良好、运作有序、成效明显。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龙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对口援建工作的结果,是龙岩市前方指挥部同志和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彭州市和隆丰、军乐两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考察组一行来岩考察是积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灾后重建,抓项目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特别是生产性项目更是保证灾后恢复生产,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希望龙岩市与彭州市及军乐镇能在陶瓷产业及其他产业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实现双方共赢,共同发展。

考察组一行还参观了龙岩高岭土公司。

青岛市政协考察团来滨州考察


青岛市政协考察团来滨州考察

10月10日,青岛市政协主席孙德汉,副主席郄晋生率领青岛市政协代表团来滨州考察工作,孙德汉同志03主政滨州期间,大胆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在担任青岛市政协主席工作后,对滨州的发展仍然给予高度关注。上午,青岛市政协一行参观了惠民南湖、孙子兵法城等景点,对当地旅游发展情况作了详细调查工作。

下午,考察团一行又特意来到无棣县山东珍贝瓷业有限公司。据悉,海洋贝瓷展厅“海玉馆”,就是在孙德汉主席亲自统筹下建设的。看着展厅里面陈列的各类产品以及获得的荣誉证书,他回忆起了以前在此工作的许多往事,叮嘱大家一定要分外珍惜目前取得的成果。在仔细听取了郭春森董事长的近期工作情况汇报之后,孙主席对海洋贝瓷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工作业绩倍感欣慰。他还重点了解了中国海瓷艺术产业园项目建设情况,对公司继续由高档酒店瓷、礼品瓷向高端艺术品推进的战略十分赞赏,一定紧抓黄三角经济区大开发的发展契机,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将海洋贝瓷事业做大做强。

此次考察团一行有一百六十多人,除本届和上届市、区政协主要领导外,政协内美术界人士及许多特约画家也悉数到场,他们来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亲自看一下海瓷艺术品创作,青岛市政协常委、市美协主席杨越,市政协常委、美协副主席戴淑娟等人认真了解了艺术品宣瓷和釉下彩等详细工艺,表示不虚此行。

考察团还对大觉寺、吴世芬故居及新区进行参观,了解当地发展近况。

青岛市政协主席孙德汉参观公司展厅

青岛市政协常委、美协副主席戴淑娟

中华汝窑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过去一直以为汝窑窑址在临汝县境内,则考古工作者在河南临汝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发掘工作后, 仍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1986年底,考古工作者再一次进行实地调查,终于在与临汝相邻的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汝窑窑址,并出土了宫廷使用的完整瓷器22件,从而揭开了汝宫瓷之谜。宝丰县在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

汝窑是宋代为满足宫廷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窑场,又称汝官窑。陆游《老学庵笔记》内曾有“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器”的记载。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北宋出现“弃定用汝”,可能与宋微宗赵佶个人的审美观有关。因为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青色的幽玄,正合微宗之意,史籍中曾有赵佶作青词的多种记载。“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的审美观的反映。

汝宫窑的特点是胎质细腻,俗称“香灰胎”。釉色天青,开有细小纹片,通体施釉,底部有用细钉支烧的痕迹。

传世的汝窑器常见器型有碗、盘、洗、瓶、尊等日用品。盘有大小深浅之区分,以卷足者为多,也有的卧足。洗有敞口和直口两种,前者圈足外卷,后者口与底垂直,至近底处则为内敛平底,其中有椭圆形的四足洗,这类洗在其它窑尚未见过。汝窑制品素身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造型端庄,釉色晶莹似玉。

汝宫窑的烧制时间短,一直都作为贡品,所以民间流传甚少,南宋时已属“难得”之物,视为珍品。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现,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时古雅大方。

为了区别宝丰和临汝两地产品,现称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为汝窑或汝官窑,而后者称为临汝窑。

不是汝窑的临汝窑瓷器


临汝窑不是汝窑,但是临汝窑施釉的厚度及温润程度又和汝窑相似,很多人以为是一样的瓷器,其实不然。汝窑是宋代朝廷的贡品,临汝窑多用于民间。临汝窑产于河南省临汝县,是宋代青瓷系中一个窑址。主要窑址在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大谷店等地。

临汝窑瓷釉颜色以青中闪绿为主,釉泡大而多,釉面不太光亮,有开片亦有不开片的。瓷器施釉薄厚不匀,且不规整,常出现缺釉和沾有窑渣现象。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

临汝窑豆绿釉敛口碗口径18.9cm,足径5.5cm,高7.8cm,质量463g。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临汝窑月白釉荷花碗 口径22.4厘米,通高10.3厘米,底径9.7厘米,重量975克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

临汝窑青釉缠枝花纹碗通高4、口径11、底径3.4cm

汝窑简史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由于为宫廷烧制时限很短,产量有限,流传很少,南宋时已“近尤难得”。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 目前,传世汝官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从2000年至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汝州张公巷窑遗址先后三次进行发掘,出土了大批青釉瓷片、完整或可复原的青釉瓷器、素烧器和汝窑。从发掘的情况看,张公巷窑遗址呈现如下特点:

1. 张公巷窑的烧制年代为北宋末年,与宝丰清凉寺汝窑烧制年代相近。

2. 产品很单一,皆为类似宝丰清凉寺汝窑的青釉瓷器,但比汝窑瓷器更规整,制作更精良。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玻璃质感比清凉寺汝窑强;器物表面布满冰裂纹开片,较汝窑细碎、显著;胎质细腻坚实,胎色有粉白、灰白,不同于汝窑的香灰胎;器底有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痕。

3. 从素烧器残片看,与汝窑瓷器一样,也是先经过素烧后,再施釉入窑二次烧成。

4. 窑具以匣钵、垫饼、垫圈和支钉为主。匣钵外壁多涂有一层耐火泥,此种做法在中国已发掘的古窑址中,仅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张公巷窑具备了生产御用瓷器的官窑的基本特征:产品单一,制作精良,流向明确。

汝州张公巷窑与宝丰清凉寺汝窑地域接近,南北相距仅30公里,同处瓷器产区;在北宋时期同属汝州管辖,但张公巷窑位于州府所在地,而宝丰清凉寺汝窑地处偏远;两窑的制瓷风格相近,制瓷工艺一脉相承。这些充分表明了两窑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汝窑的高超技艺,不仅为宫中禁烧,更由于要求严格,产量有限,为一般人所难得,所以到南宋时,就已“近尤难得。”为了不断满足宋皇室的需求,继汝窑之后,又在北宋京都汴梁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然,大观政和间在京都置窑烧造的官窑器,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技巧,所以北京故宫物院收藏汝窑三足洗与北宋官窑的冲耳足炉,两者釉色极相似,风格也类同。 北宋末年,宋金对峙,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皇南迁至临安后,仍在郊坛下设官窑烧造瓷器,史称南宋官窑,当然,南宋官窑更直接受到北宋官窑的直接影响,其中部分来自北方的制瓷匠师。随着北宋南迁到达临安,制瓷匠师也将原有的汝瓷与北宋官窑的烧造技术带到了南方,加上当地制瓷原料和条件,使南宋官窑更加兴旺发达起来。所以,北宋汝窑、汴京官窑与南宋官窑,不仅一脉相承,而且各有千秋,并有发展与创新。由于汝窑以玛瑙为釉,形成特殊色泽,还以香灰胎满釉裹足支烧,为其它窑所不及,更受到北宋皇宫的偏爱与赞赏,因而汝瓷成为“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得以流芳百世。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冠,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王朝的建立,拨乱反正,社会稳定,手工业进步,陶瓷业繁荣昌盛,制瓷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到宋徽宗大观年间,以定白瓷有芒(边沿无釉)不堪用,则改用汝青瓷,命汝州建青瓷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品,即把汝官窑称汝窑,把汝窑称临汝窑。

汝官窑独居众瓷之首,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掺玛瑙末,其色有天青、豆青、虾青,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最为名贵,有“雨过天晴无去处”之称,釉汁淳厚,犹如堆脂滴泪,视如碧玉,叩声如磬,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真正的汝官窑烧制时间很短,产品全供宫廷,所以汝官瓷有“近龙难得”的说法。汝官窑址在何处?是一大悬案。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为寻找汝官窑遗址,曾在汝州市、联郏县、鲁山、宝丰、宜阳、新安等10多个县市,发现多处窑址,均属于汝窑系统。

景德镇考察组赴广西考察学习 力推陶瓷博览会


7月16日至20日,江西景德镇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兴超率瓷博会执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一行,赶赴广西北流、钦州等地考察知名陶瓷企业,高位推动瓷博会招商招展。

考察招商期间,招商组一行在北流分别拜会了三环、仲礼、铭超、老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陶瓷企业,并与各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各企业负责人对2008瓷博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届时将携带本企业最具代表性和最新研发的产品在2008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进行展示。

在北流考察招商结束后,陈兴超一行又赶往广西钦州市,在广西知名陶制产品生产企业钦州坭兴陶有限公司进行学习考察,宾主双方进行了友好座谈和交流。该企业负责人在得知景德镇即将举办第五届瓷博会后,当即表示将携带最具特色的产品参加瓷博会。

据了解,钦州坭兴陶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两件宝之一,也是钦州最著名的地方特产之一,这也将是钦州坭兴陶首次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亮相。

:姹紫嫣红七十年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当时是一个几乎全部停产、奄奄一息的烂摊子。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景德镇瓷业工人迅速被组织起来,陶瓷生产很快得以恢复。

千百年来,“粉碎靠水碓、炼泥靠脚踩、成型靠手工、干燥靠太阳、烧炼靠松柴”,制瓷工艺传统落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中国成立伊始,为更好地发展陶瓷生产,党和政府就开始了对瓷业厂房设备的创新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初步把走架式生产改成作业线生产;煤烧隧道窑逐步取代了柴窑;宇宙、为民、景陶等近代化生产厂房陆续投入使用,生产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明显的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要发展生产力,技术设备必须更新换代。为此,党和政府对陶瓷的技术进步投下了更多的财力,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十大瓷厂”是的骨干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花重资分批改造了人民、建国、艺术、光明、红旗、红星、景兴、东风、新华、宇宙、为民共11个大中型国营瓷厂,创建了华风瓷厂。其中,新建了人民瓷厂以一条隧道窑,八条生产线为主体的青花瓷车间;宇宙瓷厂从原料、成型到彩绘包装进行了配套建设;光明瓷厂从德国雷特哈姆公司引进一条82米燃焦炉煤气的隧道窑,配套设置了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6条玲珑生产线;组建了建国瓷厂高温颜色釉瓷的烧炼成型综合大楼、红星瓷厂对美出口新花瓷的联合厂房及艺术瓷厂7层高档粉彩瓷综合大楼等等。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十大瓷厂”的现代化程度。

为了实现原料精制化,“七五计划”期间,在各瓷厂共改造原料精制车间17个,彻底淘汰了落后的水簸池工艺,全部选用先进的震动筛和除铁器,大大提高了原料精制的功效和质量。各企业还全面淘汰了瓷器质量难以保证且极易引起火灾的坑道烘房,逐步普及了成型链式干燥机,干燥时间比坑道烘房缩短了67%,热效率比坑道烘房提高2.5倍。

陶瓷辅助企业与瓷器质量休戚相关。改革开放后,景德镇重点打造了宁村、柳家湾、陈湾三个瓷石矿;为瓷用化工厂、石膏模具厂、窑具厂、耐火器材厂和陶瓷机械厂作了较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八五计划”期间,继续革新了原料标准化改造工程、高档Sic窑具改造工程、优质石膏粉改造工程、陶瓷机械厂改造工程、高档花纸改造工程。

景德镇自古以来都是烧柴窑。由于木材和环保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开始煤改柴的改革,以后逐步改为烧油、烧煤气,窑炉也由倒焰窑发展为隧道窑。“十大瓷厂”改制后,更加先进、小捷便灵的煤气梭式窑问世,目前已成了景德镇烧瓷的主要设备。至此,景德镇已经实现从烧柴—烧煤—烧油—烧气的四代能源烧制瓷器的工艺变革。

1992年后,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又投资新建了为民瓷厂高档釉中彩瓷生产线、红星瓷厂高档釉中彩强化瓷生产线、光明瓷厂高档玲珑瓷生产线和华风瓷厂磨光瓷板生产线,这些现代化设施的投入生产,使企业产品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1993年,陶瓷股份公司高档窑具厂与法国“圣戈班”集团签订了引进碳化硅窑具生产线项目,并在1998年9月顺利实现达产达标,促使企业生产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国有陶瓷企业改制后,景德镇在陶瓷工业园区建立了一座国内目前陶瓷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陶瓷工厂。工厂引进世界一流的德国SAMA等静压自动生产线,以及烤花辊道窑、素烧隧道窑、高温还原隧道窑、还原梭子窑等,运用等静压成型、自动施釉,电脑控制窑炉烧成进行瓷业生产。德国、法国、日本等世界顶尖一流的高端设备、国际先进的陶瓷技术与本国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我市陶瓷制作生产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的技术进步推动了陶瓷生产的迅猛发展,景德镇的陶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现已呈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良好局面,一批美轮美奂的产品如长青牌青花梧桐餐具、珠江牌颜色釉陈色瓷、福寿牌粉彩瓷、玩玉牌青花玲珑瓷、7501中南海用瓷、红楼梦十二金钗瓷、高岭牌45头西餐具米卡沙瓷等畅销国内外市场,并屡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评比会上获奖。还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了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礼品单上的常用产品,为景德镇争了光,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可以自豪地说,70年的巨大进步,铸就了瓷都千年辉煌历史中的又一个高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汝窑二十年考察记实》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汝窑二十年考察记实》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汝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