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钧瓷器 > 导航 >

钧瓷点斑的魅力

钧瓷点斑的魅力

古代钧瓷器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2020-08-06

古代钧瓷器。

钧瓷除了窑变色彩,千变万化,魅力无穷,还有一种变化,犹如画龙点睛之美,让钧瓷更加多姿多彩,这种变化就是钧瓷的点斑,情况主要有三种:

一、烧斑

烧斑也叫做开斑、自然天成斑、窑变斑,这是在还原气氛中的一中突变,俗称窑变。在器物上出现一块或者多块紫斑,或者意向不到的各种图案。这种斑块和图案边沿模糊、散射、活脱,有的像大写意的国画,或者印象派的油画。

二、画斑

画斑也是一种点斑,是匠师用麻线或麻团沾上铜红釉抹上的。这种涂抹,是匠师有意抹上一种鱼、虫、鸟、鸭、花、草、树、木的形状。因为钧瓷是高温瓷器,釉汁流动飘逸、弥漫,并不能按照匠师的意愿成型,有时反而弄巧成拙,此法成功者不多,因此一般匠师不用此法。

三、点斑

点斑又称抹斑。点斑是匠师有意抹上的铜釉,因为神垕钧瓷匠师一般分没有学习国系统的绘画,只是用麻线捆绑起来,沾一下铜釉在铁釉的器物上随手一抹就成,入窑一烧,出不出色斑,那就看天意了。点斑在蓝釉之下,也叫做阴斑,这种斑成品率低,斑块隐约可见,给人一朦胧的感觉。点斑在蓝釉上面的叫做阳斑,这种斑成品率高,斑的边缘清晰,有的斑块不仅红的纯正,而且五光十色。

钧瓷自问世以来,千百年来,就以不可控制的独特窑变,深深吸引着一大批钧瓷爱好者,更是激励着一代代匠人们去探索研究窑变的规律。我相信在匠人们不断的钻研下,以后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丰富艳丽的钧瓷窑变色彩和别具风格的窑变形象。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浅谈禹州钧瓷自然美的魅力所在


钧瓷的自然美取决于特殊的制瓷工艺——窑变。窑变是指釉料在烧成过程中由于受燃料、烧成温度的影响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的、充满装饰性的釉面流纹、色彩、图案等视觉效果。

浅谈禹州钧瓷自然美的魅力所在

流纹奇特丰富,色彩艳丽多彩,图案造型丰富逼真,或抽象、或具象,或艳丽、或素雅,或象形、或神似,俨然是一幅幅美丽的天然图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特别的艺术效果。

一、钧瓷自然美之流纹

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受釉层厚度和烧成温度等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熔化、流动、呈色等物理、化学变化,再加上烧成后釉面开片,产生多种流纹,比较常见的有蚯蚓走泥纹、莬丝纹、冰裂纹、蟹爪纹、鱼子纹、珍珠点、龟背纹等珍贵纹路,意境高雅、深邃,或实或虚,似像非像,浑然天成。

钧瓷流纹之美,经典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在钧瓷的釉层里呈现出的一条条如蚯蚓走泥的不规则痕迹就是蚯蚓走泥纹,其弯弯曲曲,形象逼真,耐人寻味。

钧瓷流纹一般出现在釉层温度偏低的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玫瑰色、暗红色、紫红色、青色等。这些纹理是线条,是符号,是文字,是图案,带给观者美的享受,同时又充满无限的趣味。

二、钧瓷自然美之色彩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成功地烧出了铜红釉,开拓了瓷器艺术的新境界,改变了过去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使瓷器的釉色呈现出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孔雀蓝,形成“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神奇景象,其瑰丽神奇全在于火的艺术。

钧瓷颜色之美,气势恢宏,紫蓝交错

钧瓷器形紫中泛蓝、蓝里有青、青蓝交错、紫红掩映,犹如夕阳西下的晚霞一般瑰丽,铸成了大自然神奇幻化之美。一件钧瓷瓷器,可纯净一色,也可几色辉映,与变幻莫测的流纹相搭配,其自然色彩效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

三、钧瓷自然美之开片

钧瓷釉层迸裂的无规则细小裂纹被称为开片。一般瓷器出现的裂纹被认为是陶瓷损坏的缺陷,而钧瓷开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春暖冰河”“看似冰裂手摸无痕”即说明了钧瓷开片的灵动美。开片图形与线条具有多样性、易变性,有着极强的静态美、灵动美”。

钧瓷开片-看似冰裂手摸无痕

钧瓷常见的开片有冰裂纹、牛毛纹、蛛网纹、鱼子纹、叶脉纹、蟹爪纹、袈裟片等众多肌理艺术效果。

钧瓷开片会延续几年甚至几十年,陶瓷界流传钧瓷开片 60年的说法。家中若收藏了几件钧瓷,说不定夜深人静时钧瓷会发出脆响,撩人心弦。这也是人们惊叹钧瓷是具有生命之瓷的缘由。

四、钧瓷自然美之意境

自然美的意境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相互沟通、相互契合的产物。

钧瓷窑变意境:鹿回首,逐鹿天下

钧瓷作为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具有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的流纹肌理、色彩图案,其举世无双、尤为神奇的窑变现象,或如雪积南岭、玉暖冰河,或如峡谷飞瀑、江湖万里,或如群山叠翠、幽潭帆影,或如星辰满天、寒鸦归林,或如仙山环阁、飞云流水,皆惟妙惟肖,如泼墨写意而胜之,其神妙绝非世间丹青妙手心思所能及者,其色其形皆为天成,正所谓道法自然者也。

钧瓷窑变之美,位居五大名瓷之首的魅力所在


钧瓷是泥土与火的艺术,一方面,火把泥土、岩石变成强度极高的实用器皿或陈设性艺术品。另一方面,钧釉中含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在不同的窑炉气氛中变化出五彩缤纷的色泽效果,是为窑变。

泥与火,釉与釉色是窑变的全过程,其实质主要是釉色的变化。从科学角度看,窑变现象是指钧釉的乳浊度和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从而使釉变得绚丽多彩的想象,构成各种美妙的流纹和意境;古代文人常以“夕阳紫翠忽成凤”“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等诗句来赞誉这种窑变之美。《》

插图:大荷口玉壶春瓶(高57公分)高子文作品

在众多陶瓷的典籍中,对钧瓷的赞美不能不让人注目,钧瓷是如此的珍贵:“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雅室无钧,不可自夸富”其珍贵的缘由就是因为窑变,“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钧瓷以意想不到的窑变艺术区别于汝、哥、官、定等名瓷,长期以来,“南青北白”“雨过天晴”“千峰翠”“秘色”等单色釉占据中国陶瓷的主导地位,而钧瓷在通体一色的艺术世界里产生了变异,打破了恒一的色彩感觉,给人以超凡脱俗的视觉享受,造就了陶瓷艺术品特殊的艺术价值。

民国郭葆昌在《瓷器概说》中对钧瓷色彩的演变做了较多详尽的说明:“钧窑建于宋初,在今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窑,至今尚存。”“钧窑器备众色,而其初旨为天青,以其色重而蓝,后人遂名之曰天蓝。又以青料中含有铜质,锻炼而变绿或红紫者,于是窑变之名生焉。后乃利用铜质而制红紫器,此由变而演进也。”这段文字揭示了钧瓷成为五大名瓷之首的根源,钧瓷吸纳单色釉瓷的精华,又具备窑变釉瓷的灵魂,“器备众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等九种颜色,包容天下万物,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插图:直口洗(杨文杰传统煤烧作品)

清代佚名之《南窑笔记》向人们说明“窑宝”的可遇不可求:“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暗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火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直观地道出钧瓷珍品一件难求。

钧瓷窑变之美打破了传统瓷器单一的色彩视觉,有了宛如曙光和晚霞般的色彩,给人意想不到的视觉享受,这就是钧瓷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他瓷器种类无法望其项背的原因,也是引领五大名瓷之首的魅力所在。

禅学的钧瓷


日前去宋钧研究所潘世豪处探访,展厅内佛教内容的钧瓷产品不少,或钵或炉或佛像。得知潘君近年来为寺庙等地创作了一些作品,瓷品端庄大气,颇显其对禅学的理解,并通过钧瓷这一特定物化形态对禅学进行了诠释。继而清茶一杯、禅茶一味,坐而论道,引发了一些禅学对钧瓷创作的作用和影响的思考。

禅学的钧瓷

禅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也可称谓“思维修”或“静虑”。大意是指一心思维研修,得以定心。参禅则是通过虚灵宁静的环境空间,把外在事物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禅学的精髓也就是用直接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

宗教信仰是人们的自由选择。但是宗教中的一些思想精髓和行为方式却有着普世的作用和意义。如佛教中的禅学就是其中的一种。特别是禅学中的静修,尤值得借鉴。纵观钧瓷历史沿革,前些年,可称得上是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鼎盛辉煌的时期。钧瓷市场日益火爆繁荣,钧瓷声音响遍大江南北。耀目的荣誉桂冠,纷纷花落钧瓷之家。大大小小的展会,琳琅满目的金奖银奖,总能见到钧瓷的身影。或为生计,或为市场,或为荣誉,或为金钱。于是,总有人在忙碌地追捧着、紧张地劳作着……繁荣昌盛的背后,却掩藏着喧嚣和浮躁。人们难得静下心来,进行一些深入的静虑和思考。近些年来,钧瓷市场日趋平稳,甚至有些冷清。而这又恰好为忙碌紧张数十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静修”的时机。

静修是一种修为方式,更是一种思想境界。学习它,运用它,不必拘泥于它的形式。菩提本无树,静修在心中。毕竟在钧瓷从业者当中,有佛教信仰的人并非众多。或双掌合一,盘腿静坐;或闭关修炼,数年累月,这只是外在的形式,关键是要领悟静修的精髓和实质。静修是一种心悟,是一种为了内在的安宁和超越所做的操练。它要求的是人们将物欲暂时抛弃身外,将金钱、地位、荣誉等已获得的物欲视为浮云,而用思考的方法来滋润自己的心灵,开启本具的智慧。静修,实质上是为今后的超越奠定思想理念的保障。

总体上说,静修是一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陶冶性情的方法和途径。具体到钧瓷世界,从宏观而言,静修之机,不妨思考静虑一下钧瓷的本源问题。前些时就有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即钧瓷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钧瓷的特征究竟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当然,由于个人的角度和理念各异,其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但思考一下这样的问题,不仅是理论上的探讨,也会对实际制作者在理念上有一个指导作用。本质和特征的厘清,会对以后实践的走向提供方向性的途径。从微观而言,作为自我,认真地安静下来,剖析一下自己,想明白心底追寻的最终目标,不必计较前面的得失,不必在乎取得的功名利禄,从头做起,以一种最本真的心态去看待当下,放眼未来,分析出自己的技术特点,梳理一下自己的制作理念,瞻望一下自己的发展态势,这样才能从我做起,从本真做起,使思想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静修是一种力量的储备,智慧的启迪;静修是一种对过去的否定,也是对明天的希冀。历史总是以一种曲折的态势向前发展,眼下的钧瓷冷清意味着未来的更大爆发。因此,静修更是为超越进行的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蜕变。从这个角度理解静修,就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寂寞,抛除杂念,去深入地进行一些问题的思考。把一些问题和道理想清、想透、想明白,这也就达到了静修的作用。

钧瓷的鉴定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条件下烧制出窑变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等多种窑变色彩,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里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宛如蔚蓝的天空中出现的一片彩霞,五彩渗化,交相辉映。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钧窑瓷器不但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窑变流纹。加之其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达到了类翠似玉赛玛瑙的美丽程度,形成了钧釉无可比拟的独有特色,确有巧夺天工之美,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钧窑瓷器丰富多彩的铜红窑变釉的成功烧制,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一览无余的单色格局,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并为以后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钧窑瓷器以其蕴润雅致,五彩斑斓的釉色著称于世,同时它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结合的产物。钧瓷造型既要讲究实用功能,符合生活的客观规律,还要考虑到艺术美,钧窑瓷器的釉层丰满且有流动性,为了适应钧釉的这种特点,在造型上除了注意圆、扁、方、长、曲、直、缩、张格局合称和虚实得当之外,还必须做到浑厚端庄,典雅大方,装饰简练,线条明朗,棱角突出,起伏得当,以增强钧釉的艺术美。其主要表现在:釉色美,铜红釉的成功运用以及窑内温度和还原气氛的恰到好处;纹路美,釉在器型的不同位置就会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兔丝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和珍珠点等名贵纹路;流动美,厚釉在相应的器型上,经煅烧熔融流动,釉色与纹路相交出奇,浑然构成一幅幅神异的图画,这些流动的画面,变幻莫测,犹如鬼斧神工,又如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各种绝纱奇景,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满山翠竹、星辰满天、寒鸦归林等,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

尤为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时刻,河南省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原悠久历史与璀璨文明的钧瓷,制作成名为“豫象送宝”的特大钧瓷瓶,作为贺礼送往香港,表达了河南9600万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良好祝愿。整件贺礼由瓶、座、墩、展台四部分组成,高贵的窑变紫红釉钧瓷瓶和宝石蓝色的座墩上下叠放,三个部分总高1997毫米,寓意1997年香港回归。其中墩为鼓形,饰有鼓钉。钧瓷瓶的造型则借鉴于传统的观音瓶造型,古朴端庄,浑厚肃穆。整体釉色经红色为主,红中泛紫,紫中透蓝,呈现出一派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

钧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之后的今天,它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发展,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如今的钧瓷生产无论是造型设计,烧成工艺,还是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日臻完美。当代钧瓷取“宋钧”釉厚均匀,采“元钧”聚色成形,继千年传统技艺,融现代美学情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陶瓷爱好者所珍藏,收藏界也历来就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当我们欣赏它的时候,不仅会为它乳光晶莹,五光十色的釉色感到惊奇,而且更会为它浑然天成,极富有诗情画意,绚丽多彩的窑变景观所折服,它的可贵之处也就体现在这一点,钧瓷的窑变釉色是任何美术大师也不可能设计绘画出来的,“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便是对钧瓷窑变的形象说明。

钧窑瓷器不仅具有强烈的古典魅力,使人产生出民族自豪感,而且它还把自然艺术、科学和历史浑然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含蓄、柔和之美。“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愿这灵性天地的钧瓷珍品,能给世人增添无限的艺术享受。

辨别高古陶瓷可看土斑


现在高古陶瓷赝品极多,如何辨别呢,制假者无法仿造的“土斑”是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所谓高古陶瓷主要是元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由于是土中而来,自然会留下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表面的土斑就是最主要的特定依据。

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有机质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有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 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有些器物上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象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物。收藏者对这种土斑不应该人为清除,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人造土斑,一是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二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再取出现。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冲就能洗清。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相差很大。

如何鉴别钧瓷的好坏?钧瓷鉴定技巧!


如何鉴别钧瓷的好坏?钧瓷鉴定技巧有哪些?买到一件钧瓷作品,我们应该如何评定其好坏及价值?小编就本文从钧瓷质量标准及常见的瑕疵来教您如何识别钧瓷的好坏!让您轻松掌握现代钧瓷鉴定技巧!

作为经常接触钧瓷的朋友,建议首先准备一个30-100倍的放大镜一个,用于查看钧瓷釉质、釉色、开片、气泡等细微特征,没有也没关系,通过阅读本文您也可以判断各大概!

鉴别钧瓷好坏第一步:

到手一件钧瓷,首先我们从做工上观察是否存在瑕疵,一旦存在明显的瑕疵的,价格也就不会太高,价值就无从谈起,这也是钧瓷珍品少之又少的原因(十窑九不成),那么常见的钧瓷瑕疵有哪些呢?(这里的瑕疵指的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无需放大镜):

1.器型变形明显(比如歪、口部或耳饰变形);

2.器型表面明显出现泥渣、坯泡、疙瘩的,用手抚触感觉明显的(因厚釉形成的局部釉面突起为正常现象,而非瑕疵);

3.釉面流足超过足底1/2(二分之一)的(钧瓷讲究釉不过足);

4.表面出现明显漏出胎体的凹坑(即脱釉、缩釉形成的暴露胎体的现象);

5.表面出现明显影响艺术效果的小孔的;

6.表面出现明显缺釉漏出胎体的;

7.表面出现明显的突出的杂质的;

8.釉面出现明显的划手的破裂气泡或开裂的;(注意区分开片与开裂:什么是钧瓷开片?)

9.胎体出现明显的炸裂的;

10.出现磕碰造成的釉面破损的;

如果存在以上任何一项瑕疵且非常明显已至严重影响艺术审美效果的,则为次品,无价值或价格从低论!

另外,《中国钧瓷年鉴·第一卷》中载有禹州官方的“钧瓷等级标准及质量分级图表”(读者可以点击查看)

鉴别钧瓷好坏第二步:

看是否是名师名窑作品:具体通过钧瓷器型底部的底款来判断,大师作品一般是手签款(在泥胎未烧前手工书写的字),名窑底款一般为窑口名称的印章或相应文字,钧瓷名师名窑作品价格一般高出同类市场价格数倍甚至数十倍、几十倍。具体可以百度搜索“禹州钧瓷大师”名录看看有哪些大师!大师又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认证的大师,相应价格也有悬殊!

鉴别钧瓷好坏第三步:

看钧瓷烧制工艺判断其价值:钧瓷的烧制工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柴烧钧瓷 ≥ 煤烧钧瓷 > 碳烧钧瓷 > 气烧钧瓷,在同师同窑产品下,价格从左至右递减。主要还是不同的烧制工艺其烧制成品率(市场存有率)不一样及艺术效果差异影响价格。

然而:对于没有钧瓷收藏经验的朋友,很难直接辨别一件钧瓷作品到底是煤烧、柴烧、还是气烧,这就需要在观察钧瓷的釉色上有一定基本功,具体可以百度查询相关文章。(推荐文章:钧瓷的柴烧、煤烧、气烧工艺有哪些区别?收藏价值如何?)(这里需要使用放大镜观察相应釉质、釉色、气泡、开片、纹路等特征,不同烧制工艺相应特征各有区别,也是钧瓷鉴定技巧所在!)

钧瓷窑变色彩纹路高清

鉴别钧瓷好坏第四步:

看钧瓷釉色窑变效果、意境:到这一步已经说明这件钧瓷作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了,奇特的窑变画面或意境将再次升华此件钧瓷作品的价值。

首先看窑变色彩是否丰富、窑变色彩间过渡是否自然(使用放大镜观察更为美妙),如果出现钧瓷少见的窑变色彩也是其加分的因素。

再看整体突出的窑变意境,简单来说,就是看到这件瓷器的整体色彩,你第一眼是否能联想到什么画面?比如大河儿女电视剧中的龙凤盘,比如任星航的凤凰涅槃,看上去其窑变画面非常神似一只凤凰展翅的画面,正因为如此,他的凤凰涅槃(钧瓷龙凤盘)已有人出到无法触及的价格高度,曾珍藏一直钧瓷赏盘(龙凤和鸣)也已被有缘人高价收藏!

鉴别钧瓷好坏第五步:

最后说下作品烧制年代,其实笔者一直认为现代钧瓷无所谓年代,清末至以前的出土钧瓷非常稀少,少到就不可能出现在民间,更不可能出现在古玩市场,真正的出土完整的钧瓷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而近代也就是七八十年代禹州一厂、二厂的新工艺钧瓷,虽然收藏火热,价格持续攀升,但不乏人为炒作的可能,对于不懂或不能识别七八十年代新工艺钧瓷的朋友,还是寻找较为有价值的现代钧瓷比较靠谱!(推荐:禹州钧瓷商城)

如果您对本文“如何鉴别钧瓷的好坏?”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欢迎在下面评论出留言!本文由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钧友批评指正)

您可能对这些文章还感兴趣:

文章1:钧瓷气烧、煤烧、柴烧风格特征

文章2:钧瓷的柴烧、煤烧、气烧工艺有哪些区别?(图文)

钧瓷猜想:关于新钧瓷概念的提出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钧瓷是世界上的高温变瓷,其最大的特点是用铜元素为发色剂,通过还原气氛成功烧制出高温窑变钧红釉,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铜红釉之先河。高温火中钧瓷的窑变器面给人带来了无限遐想和新的审美观念。

钧瓷就名称之说有均窑、钧窑、禹州窑;就产地之说有钧州、均州、钧台、禹州;就时间之说有唐代、北宋、金、元、明之说。还有始于唐,盛于宋,普及于元,断烧于明,恢复于清末。就燃料之说有柴烧、煤烧、液化气烧、天然气烧。就釉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朱砂红、胭脂红、玫瑰紫、葡萄紫、黝紫、葱翠绿、鹦哥绿、猪肝、驴肝、马肺、鼻涎。就纹线之说有兔丝纹、蚯蚓纹。火候有高温低温之别,氧化火还原火之分。这一切像像是一根根蚕丝堆揉成一团,拧绞在一起,谁也难分清,谁也理不出个头绪。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 从钧瓷的传承与流变存在的历史疑问,首先需要厘清钧瓷与元瓷界说。清末寂园叟的《匋雅》一书中提到过元瓷。曾多面举证:其一,在谈及宋钧与元瓷的区别时写道:“宋钧之紫,汗浸全体,元瓷之紫,聚于二鱼。”其二,在介绍汝窑器物时云:“见一小茶碗,当时皆称为元瓷,其实亦汝窑也。”这样的元瓷小茶碗近人多称为元钧。一定是天蓝或淡蓝色,故此才能与青色汝窑相混淆。其三,在谈及釉料时云:“元瓷之胭脂红宝石料,有者盖寡,珍惜备至,是以仅仅作鱼形。”元瓷之红斑是因为釉料稀缺,不能饰其全器。仅能点抹一两块红斑而已。现存元瓷(近人称元钧)之标本,天蓝红斑器确实极少;其四,在谈到出处时云:“元瓷之紫釉双鱼,即釉里红之始业。”这里指出釉里红与元瓷双鱼是承袭关系,与钧红无关。其五,在谈及器物时云:“元瓷大盘,中晕紫色一大片,殊为艳绝,不必为其鱼也。”另有民国刘子芬的《竹园陶说》中“说器”一章云:“炉以定窑、哥窑、均窑、龙泉窑为最,元瓷、广瓷,建窑已有佳者”这里的均窑炉器应指定宋代,元瓷炉器应指元代。钧瓷、元瓷是两个不同概念。在“辨色”一章中云:“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谓雨过天晴之青。均窑、元瓷之青皆近蓝色。”近代藏家因为宋钧瓷与元瓷之青釉都近蓝色。所以,把元瓷称元钧。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只知元钧,不知元瓷。有云:“宋时紫定,紫均其器皆纯色,元瓷则于青釉中夹紫釉数片。市上流行于均窑类似之天青夹紫片瓷器,今人概以元瓷目之。”民国时余戟门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卷二专述元瓷云:“今市,见胎厚,式拙紫口铁足或黄泥足,釉似汝或似钧之品,均称之为元瓷。”这里所云”紫口铁足“乃元瓷之特点,由以上所述,新中国之前并无元钧之说。全部文献皆言“元瓷”。于是,元代的钧瓷这因“釉里红”工艺的普及而混淆在元瓷中。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中国陶瓷史》第八章元代陶瓷第二节釉里红中陈述:“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工业的重要发明之一,用铜料,需在高温下烧成,对窑室的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这与钧红釉的铜呈色工艺完全一样。”这里的钧红釉没有时间上的界定,是元以前的宋代,也可能是元之后的明初。《中国陶瓷》第五编第一章第四节云:“我国最早使用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红色,是唐代的长沙窑,这时的釉里红器尚处于原始阶段。随着唐代长沙窑釉里红的衰落,目前还没发现宋代有任何窑场曾烧过釉里红器,元代景德镇烧成功了釉里红器,并且创制了青花釉里红这一新品种。”接着又云:“目前已发现湖南长沙窑有通体高温红釉的制品,宋代钧窑则使红釉的烧造达到了一个新境界,但它的胎釉制备都远逊色于元末、明初景德镇的制品釉里红。”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古代文献最早记载钧瓷的,是明代弘治年间宋诩撰写的《宋氏家规部》,书中记述:“均州窑,深紫者,粉青带红斑者,质甚厚。”明代万历朝高濂撰写的《尊生八笺》书中记述:“若均窑有朱砂红、葱翠青、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清代嘉庆朝蓝蒲撰写的《景德镇陶录》一书记述:“禹州士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清代郭葆昌撰写的《瓷器概述》中记述:“均窑青料中含有铜质,煅炼而变绿(氧化焰)或红紫(还原焰),于是窑变生焉,后乃用铜红釉而制器。“民国刘子芬编著的《竹园陶说》一书记述:”唐宋人尚青,明清人尚红,近日西商则重紫,均窑紫器一枚价值千金。“许之衡,守白合力编著之《饮流斋说瓷》一书。专列有“均紫”一条,“均紫”最浓丽,为古今所艳称。初制时较浓,有类长熟之葡萄;后制则鲜,有类开透之玫瑰,故有葡萄紫、玫瑰紫等其名也。全器纯紫者近已不易一见。

钧瓷钧窑烧制历史介绍:《大明会典》记述,明宣德至嘉靖年间,禹州奉命烧造缸、坛、瓶等器,上令光禄寺充用。是河南唯一官窑,列诸窑之首,傅振伦《陶说》译注,河南明代烧造瓷器一栏表中,特别注明禹州神垕(官窑)。可知,钧官窑始于明中期,清同治《禹州志》25卷记述:“禹州窑,旧名钧窑……窑器截止正、嘉间而止。”停烧原因是避讳万历皇帝朱翊钧名,改钧州为禹州,从此钧窑停烧。

凭土斑辨别高古瓷


辨别高古瓷器真伪的方法有多种,如器物的造型、胎质、工艺、纹饰和釉色等等,因为中国历代各时期所生产的瓷器都有各自的特点。然而,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制假者们已把这些仿造的如真一般。但有一点制假者们是无法仿造出来的,那就是高古瓷器上的“土斑”。

在古玩收藏界,人们通常把元代以前生产出来的瓷器称为高古瓷。由于高古瓷与现今年代相隔达千年之上,以至更远,目前在社会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应是从地下出土而来,传世品非常少。因此,高古瓷上的土斑就为收藏者们提供了一个辨别真伪的特定依据。

土斑,是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粘积在瓷器表面的一种混合物。土壤成份以矿物质为主,含钠、钾、钙、铁、镁、铅等元素的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是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天然络合剂。高古瓷在埋入泥土若干年后,受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从而形成了“土斑”。

土斑分两种,一种称“蚕卵斑”,另一种称“蚯蚓屎斑”。蚕卵斑是成颗粒状,它大面积地间隙粘积在瓷器剥釉处的胎体表面及其它露胎处。它的形状就象桑蚕产下的卵子…—粒粒聚结在一起,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一般是剥除不掉的。有这种土斑的高古瓷,大多数为低温釉地且出土前土壤所含的矿物质成份比较高。

“蚯蚓屎斑”是成条形曲线状,它小面积地粘积在瓷器釉面开裂的缝间处和露胎表面。它的形状尤如蚯蚓的屎很细,弯弯曲曲,表面光滑,手指用力的情况下才能去除。在正常情况下,收藏者对高古瓷上这种土斑不作清除,因为它不影响器物的外表美观,同时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见证。

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在出土的高古瓷器中,有些器物上至既有“蚕卵斑”又有“蚯蚓屎斑”,有这种现况的器物大多数是陪葬品。

目前在市场上看到的高古瓷上的人造土斑有两种:1、选择器物某个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蚀,然后涂上胶再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是块状形,不自然,剥釉处与有釉之间没有过度层次。2、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过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这种人造土斑粘贴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用水一冲就能洗清。这两种人造土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之状。

再者,制假者为了赝品能够卖出去,必须保持器物表面的品相。因而,在用硫酸腐蚀釉面作人造土斑时,都选择在器物不显眼的部位或在明显部位作微小斑迹,以不伤大体为掩盖来迷惑收藏者。

以土斑来辨别高古瓷真伪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许多方面可以加以辨别,如水锈斑、釉开裂的程度等等。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