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 导航 >

敏求精舍藏品與眾共賞 340件文物涵蓋各朝代

敏求精舍藏品與眾共賞 340件文物涵蓋各朝代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古代瓷器上各种花纹

2020-08-10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圖:元至明初製「黑漆嵌螺鈿仕女圖九瓣菱口盤」巧奪天工

一個人的珍藏只是一種嗜好,一群人的珍藏卻能連綿歷史的長河。成立至今已五十週年,雲集不少著名收藏家的敏求精舍,每五年都會舉辦大型展覽,與眾樂樂,分享收藏所得。展覽名為「博古存珍」,參觀過整個展覽,就恍如瀏覽了一次自古至今的中國文化歷史歷程。

340件文物涵蓋各朝代

這次展覽共有三百四十件文物之多,種類包括書畫、陶瓷、玉器、銅器、金銀器、漆器、竹木角雕、玻璃、鼻煙壺、傢具、文房雅玩等,涵蓋各個朝代的工藝品特色。其中陶瓷展品由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到唐三彩,宋代各個名,元代青花,到明清的釉下彩、粉彩及瑯彩,都能讓觀者細看我國手工藝由原始到精緻的演變。

香港藝術館館長(中國文物)李穎莊介紹説,敏求精捨得成員大都愛好文化藝術,這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九六○年成立了敏求精舍,開始時會員間只是舉行一些交流活動,大家帶各自的藏品互相觀摩,到了一九六六年,該精舍首次與香港藝術館合作舉行展覽,之後便每五年舉辦一次,過往大都是專題展如陶瓷等;該舍也推出刊物及研究,在國際上有一定名氣。

陶瓷方面,李穎莊介紹説,有遠在西周時期的作品,上面還有印文,例如「蛋殼黑陶杯」,杯身薄透,展現山東龍山文化的特質。到了漢代,一些陶器人物、用具都有上彩,當時大都是低溫釉,部分器物用啡綠色釉,模倣青銅器的色澤。現場又展出了不少唐三彩的作品,如「三彩陶馬」、一對「三彩陶牛」等,反映了唐代這種複雜的陶藝文化。其中上了較多青色釉的「三彩貼花鳳首陶壺」,受到波斯金銀器的風格影響,玻璃製品也有類似造型作品,而壺口的蓮珠紋也受到波斯紋樣影響。北宋至金朝的青釉,帶有氣泡,如展出的「汝青釉筆洗」,專門給宮廷用,非常講究。青釉作品全世界只有七十件完整的,以台北故宮收藏最多,本港則有羅桂祥收藏。

玻璃蓋碗全球僅三件

南宋的官在製作過程中有誤,釉與陶器收縮的速度不同,遂發現了冰裂紋。到了元代,更成功研製青花及釉裡紅;明代的禦由青花燒成了鬥彩;清代陶瓷發展更達到高峰,皆因乾隆喜愛。當時用不同物料製成倣石的釉彩,還有以銅胎製成的瑯等。

玻璃方面,到了清代才發展得較快,由一些傳教士把西洋科技帶來中國,在雍正時期已在宮廷中設玻璃作坊,現場展出的「透明淺藍玻璃描金螭龍紋壽字蓋碗」,非常珍貴,全世界同樣的只有三件。

展覽還包括一些漆器工藝品,我國的雕漆工藝,不少都有鑲嵌螺鈿,那些螺鈿是將貝殼煮軟,切成薄片,再按圖樣逐片拼貼上去,之後再上漆、打磨,這種工藝在宋元明清都很流行,而日本、越南、韓國等鄰國的鑲嵌螺鈿工藝,都是學自我國。現場展出的「黑漆嵌螺鈿仕女圖九瓣菱口盤」便是製作精巧的例子。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唐之后各朝代瓷器底部特点(图片)


唐代之前的瓷器都是高古瓷,唐朝是中国从陶瓷到瓷器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陶瓷底部基本上都是平底,有麻纱底,线割底是现代仿品所有不具有的瓷器底部特征的。

唐代瓷器,不仅在做工工艺上有所发展,在釉面上也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利用玛瑙石制造瓷器釉,称之为:“玛瑙釉“。从上图可以看出,唐代瓷器采用平底的比较多,垫支烧、线刮底很明显。痕迹清澈。

唐代陶瓷底足图片如下图:

宋代瓷器的底足特点

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很多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占大多数。宋代陶瓷窑以材料,工艺分很多瓷窑系,有时一个地区出现很多窑系,从生产性质而言,有官窑与民窑之分。以地域而言,受唐朝制瓷业影响,有“南青北白”之说,南方以越窑、龙泉窑、景德镇影青等青瓷为主,北方以邢窑、定窑等白瓷为主。宋代瓷器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当时的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瓷器底部修足时因各代工艺方法有异,就产生乳丁、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的不同状况。

宋代瓷器的底足,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底使釉了,其他窑如:龙泉窑、越窑、等等瓷器的底,基本上都是使釉,而北方窑、地方窑的瓷器,基本上底不使釉,如越窑瓷器的底:

元代瓷器的底足特点鉴赏

元代瓷器的底足,上面介绍的窑口外,我们主要来研究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底足,元代景德镇瓷器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足底:二元胎土,挖底留下挖痕,修足留有跑刀痕迹,火石红自然、散釉漂亮,做工一流。元代景德镇瓷器,基本上都是出口瓷器,在国内,大多使用的是地方窑瓷器,总之,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艺基本上是一致的,采用的是挖底,修足,不上釉。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元代瓷器的底足工艺,是必须具备图片中的特征的。

明代瓷器底足特点

从明代中期,瓷器底足又有了新的突破,瓷器接底工艺一直到民国。什么叫做“接底“,就是一个瓷器的身子做好后,再将胎土做成一个带,接得瓷器的底上,成为底足,才后进行修边。 从明代宣德开始,到民国时期,瓷器的底足基本上都是接底,就是说:将胎泥制成带,接到瓷器底上,如图片:

明代洪武时期的瓷器底足与元代瓷器的底足,基本是一致的,到了永乐时期,瓷器的底足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鸡心底,也有一些玉碧底,由于这阶段就几十年,存世明朝的瓷器不是很多,所以,藏品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如图片: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点:

清代瓷器的底足,修边后,成为半圆形,现在我们称之为:“泥鳅背“。明代瓷器的底足修边后,还是平足底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如今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一共多少件


汝窑是北宋宋徽宗取代定窑白瓷的官窑瓷器,汝窑烧造历史仅有短暂的20多年,如今北宋汝窑烧造遗址还没有找到,据说在北宋都城汴梁。目前传是的汝窑瓷器有多少件呢?

汝窑瓷器可以统计的是90件,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共21件,北京故宫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这四家拥有汝窑瓷器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其它的都是收藏在美国、日本、丹麦、中国其它的博物馆,加上个人收藏的7件,一共90多件,当然了,肯定流传的不只这些,需要以后发掘和登记。

物以稀为贵,由于北宋汝窑自古价格就贵,所以每次出现在拍卖行都是以亿元价格拍卖,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汝窑天青釉圆洗】

汝窑天青釉圆洗,宋,高3.3cm,口径13cm,足径8.9cm。

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并有镌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文献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的原料,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玛瑙的加入对釉的性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明烧造宫廷用瓷之不惜工本。 “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定窑瓷器七件藏品值得欣赏


一说到瓷器,各大藏家脱口而出:官哥汝定钧!

中国人爱瓷,古今皆然。至今,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从新时期时代,就有了原始的陶瓷,到唐代,瓷器的制作已经成形。而到宋代,由于皇家、士大夫阶层的喜好,瓷器则发展到一个高峰。

长期以来,人们公认宋代汝、官、哥、定、钧为五大名窑。作为其中之一,定窑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在唐代时它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当今的观点认为,可列入定窑系的诸窑除曲阳涧磁村的窑外,在今山西境内,如平定窑、阳城定窑、介休窑。此外还有四川的彭县窑也烧定窑风格的白瓷器。

定窑作为著名瓷窑之一,人们总是对其不吝溢美之词。那么定瓷美在哪里?我以为主要在这么几个方面

1、质感之美

宋到金,定窑的白瓷烧造工艺极高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00摄氏度以上,高于一般成瓷的1250摄氏度,这样的烧造水平使定瓷比其他窑烧出的瓷胎更坚致。而定瓷的胎料加工细致,故此,胎质极其细腻。以主要产品白瓷为例,器物多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般的质感,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

2、装饰之美

定窑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主要有塑贴、刻花、划花、印花和描金花、剔花、黑剔花等。以金代的装饰手法最丰富。其中,印花最为人称道,在宋、金时期所有使用的印花装饰的瓷窑中,定窑以高超的技艺独占鳌头,被推为印花之冠。

3、色彩之美

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白釉黑彩、黑釉、酱釉和低温铅绿釉、铅黄釉两色釉彩瓷等,定窑还生产三彩器物。黑酱、芝麻酱色釉瓷即是文献记载的“黑定”和“紫定”,更受时人的欢迎,价格皆高于白定。

近年,人们收藏瓷器的目光,变得更为广阔。定瓷的收藏开始愈发升温。2014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当中,克拉克旧藏定窑大碗于亮相。最终,该定窑划花八棱大碗以1亿4,684万港元成交,创定窑瓷器拍卖最高价。而今年6月,澳门舍得拍卖首拍中,一件宋代定窑美人枕更是以3.5亿港元的高价落槌,定窑瓷器的价格蹿升快得让人咋舌。

今天推荐的这几件定窑瓷器虽均属定窑系,但釉色、胎质、样式等均有不同,这里我们对其一一鉴评。

北宋定窑白瓷小笔洗

这件白瓷笔洗,为北宋定窑,尺寸:直径约9厘米,造型优美,釉水莹润,胎质细腻胎壁很薄,有残缺,从残缺的部位看釉和胎,做工考究,整个笔洗施满釉,难得,在北宋定窑白瓷里面,这种精致的小笔洗,实不多见。至少玩老窑的圈子里,没见过几个类似的。应为窑址出土货。

北宋定窑刻花大盘标本

此藏品釉色黄中带白,胎质坚硬而轻薄,刻花手法洗练,图案精美,口沿处泪痕堆积清晰可辨,具有北宋典型定窑特征,从全面工艺上讲,当达到馆藏级别。虽为残器,但确可作为定窑研究的标本进行收藏。

南宋定窑黑釉茶盏

此藏品尺寸:高6cm,口径10cm,器型为茶盏、胎质颜色较黄,质地略显粗糙,胎较厚,烧结坚硬,釉面平整秀润,足外壁流釉,不整齐,露胎。釉色黝黑,那庄重、沉静的感觉直透眼帘,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南宋黑定,值得收藏。

南宋定窑碗

此器尺寸较大,直径23cm。釉色白中带黄,胎体非常薄,质地细密,通体无装饰图案。但釉面上有很明显的自上而下的泪痕,碗外侧胎体有清晰而自然的竹刷纹,这些特征都佐证了这件藏品就是南宋早期的一件定瓷。年代久远,器型硕大,保存完整,存世量已经很少了!

宋代定窑围棋子和骰子

这几个棋子和骰子,全手工捏坯,棋子面模印花卉纹,胎质坚细白糯,釉质润泽,有纹饰的印面淸晰.虽然不是整套全子,为宋定无疑。但历经千年的棋子和骰子却也难得,物虽小,然可现宋定昔日之功。作为文人雅玩,是不错的选择。

宋代定窑系白釉盘

此盘口径20cm,胎体莹白细腻,釉色洁白中略带微黄,粉质优美,有很强的玉质感;以上均为宋定特征,然而却底部露胎,施釉不全,修胎不够完美,故此判断不是典型的宋定窑器,但却应属定窑系的范畴。此物最打动人的是它的釉色和器型,属于不多见的定窑系器物,值得研究收藏。

宋金时期定窑系行炉

此行炉高11厘米,口径10厘米,造型为典型宋金时期。胎体坚实,较白,略显粗糙;釉面却异常平整,施釉极薄,可看到胎。作为实用器,原本是一种可以移动的小火炉。定窑全器本就难得,黑定就更难得,故此品真的是喜爱定瓷人士的案上之物。

藏品鉴定:纵览清朝各代瓷器的特点


( 韶颜)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五当召近2000件文物鉴定归档


近日,由包头博物馆协助五当召景区管理局将历时一年多完成的可移动文物档案交付五当召景区管理局。

近年来,五当召寺藏文物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原有文物档案已不适应现代管理,寺藏文物亟待鉴定级别,以便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

2010年,包头博物馆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建档、鉴定工作,五当召管理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寺教管会负责人、僧人配合此项工作。从盛夏到寒冬腊月,五当召文物建档历时一年,从文物拍照、名称确定、器物描述、尺寸、重量到考证时代等都倾注了建档业务人员的大量心血和执着的专业精神。2011年6月,五当召近2000件文物信息采集基本完成。2011年7月15日至7月18日,专家经过对实物和图片的筛选,从近2000件文物中精选出437件套各类文物定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文物143件套、二级文物112件套、三级文物182件套,从中发现了许多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的重要文物,按建档分类,五当召文物分为金属造像、非金属造像、唐卡、法器、塔、曼陀罗、柱毯、杂项等,五当召三级以上可移动文物中,有高达十米的弥勒佛铜像,九米高的宗喀巴铜像,两座高1.3米,直径近2米的鎏金曼陀罗铜城,多件清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等,而金铜佛像达331尊,其中元、明时期的佛像达19尊。唐卡保存近500幅,其中有多套数十幅为一套的组画唐卡,绘制精美,画法细腻,这些文物使五当召文物收藏数量、品相、等级都位列于自治区文物收藏前列,有些在全国都是少有的文物精品。

一件藏品上的两种工艺


□文/图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张秋焱

“不管是瓷器收藏还是铜器收藏,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要是从一件东西上同时欣赏两种不同材质收藏品的外形、做工,那就必须提到瓷器上面的包镶”,市民崔建华向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个瓷罐,罐身用四道金属框架箍住,盖子完全用金属制造,十分有趣。

崔先生说这是自己家传下来的一个小瓷罐,大概是清代中早期的器物,小罐约有拳头大小,罐体乳白,罐身上用红色颜料绘有狮子图案,罐身上用金属箍住,三足落地,狮头衔环,金属制罐盖上的罐钮为狮子立雕,四周有三只蟾蜍环绕,狮子扬尾有须,五官分明,较为精细。但是罐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它原本只是一个民窑瓷器,盖子也是瓷的。

一个普通的瓷器是怎么变成这样的?“这个罐子原本是有盖子的,可在很早以前就损坏了。听父亲说爷爷觉得没了盖子的瓷罐不好看,就将罐子拿出去用金属包了口,做了一个金属罐盖,做工很精细。这个包铜的时间离现在也有好几十年,铜的质地很软,可能是白铜,也有可能是纯度不太高的白银,因为罐底的包铜上刻有‘纹银宣’三字。”

瓷器为什么要包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瓷器损坏后需要修复,一种是追求外形美观和使用方便,比如说包口包底。金工包口这种手工艺大致出现在隋唐,盛行于宋代,直至清代玩包镶瓷器的还大有人在。瓷器、玉器、木器等等一切都可以用铜或银,甚至金来包镶。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一则因口沿多为芒口,其中以碗、盘、盏、碟、杯等餐饮用具为最常见。芒口太粗糙,直接与人的口唇接触,不舒适,在瓷器口沿包金银能够弥补这样的缺陷,其次,无芒口瓷器镶金银或因口沿有磕伤,包金银能够弥补遗憾。此外,在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等金属作为装饰,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就像崔先生家中这个瓷器上的包铜工艺也是由此逐渐发展而来的。

仙居古陶瓷博物馆馆主拿“国宝级藏品”邀人共鉴


进入仙居县的管山村,过河埠大桥,再拐个弯,然后往前走500米,记者总算找到了张海的古陶瓷博物馆。从外观上看,这个博物馆看上去并不算大。这地方对于博物馆来说,会不会偏了点儿,不担心人气吗?对此,张海并不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将记者领进藏馆,原来内有乾坤。“古玩和商品文化氛围不同,我看中的是这里依山傍水,环境雅致。至于能否吸引人来藏馆,关键是藏品是否有吸引力。”张海对馆内的藏品很自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张海的古陶瓷博物馆里,记者看到,藏品几乎囊括了唐、宋、元、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古陶瓷精品,其中的“镇馆之宝”更是让人大开眼界。镇馆之宝:明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塔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张海的民间古陶瓷博物馆再贴切不过。馆内的古陶瓷年代跨度大,品种也非常丰富,囊括了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青花五彩、粉彩、斗彩、唐三彩、元三彩、祭红釉等品种。在这些藏品中,最为醒目的要数一座宝塔。只见六层约半米高的塔身,上面用青花和釉里红画满了各种图案,在灯光下泛着明亮的色泽,煞是好看。“这是明洪武时期的青花釉里红塔,是我的‘镇馆之宝’,也算得上是国宝级的藏品。”讲起这件藏品,张海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这上面的青花并非普通青花,用的是当时通过丝绸之路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通过当时娴熟的烧制工艺,这种钴料的青花发色特别纯正,蓝得就像宝石。”瓶身图案是青花和釉里红相结合,非常漂亮,但是由于青花和釉里红的熔点不一样,要想掌握好这个工艺非常难。“青花要是烧得不好,就容易呈现灰黑的颜色,釉里红的颜色没有掌握好的话,容易‘烧飞’,即花纹模糊。但是在这件宝塔上,两者的工艺得到完美的结合,可见当时陶瓷烧制的工艺是何等高超。”张海介绍。古陶瓷,最难辨别的就是年代。为什么张海那么肯定这一定是明洪武时期的陶瓷?张海将宝塔倒过来,只见宝塔底部被刷了一层红浆。“这是朱元璋独特的个人爱好,他特别喜欢赭红,因此那个时期出土的很多瓷器,都可以看到这种独特的工艺,底部会刷上赭红或者是釉浆。”除了工艺上的特点,这个宝塔还和朱元璋个人经历的一个典故有关。“传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天下大战鄱阳湖,朱元璋沿昌江败退,躲到景德镇的红塔顶上,陈友谅带追兵进县城搜查,唯独没有上红塔,一方面是因为塔是佛教圣地,一般兵家不进入;另一方面朱元璋入塔时没有弄破门口的蜘蛛网,追兵认为没有人进塔,就撤兵了。这个宝塔的形状还是按照景德镇的红塔所建,当时庙宇里出现了很多这种宝塔状的供器。”张海说。“十多年前,我在一个收藏家那里一眼相中,足足磨了三年,才让对方忍痛割爱。”张海说。

200余件藏品展现菏泽民间收藏文化


9月17日,由菏泽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文联、市收藏家协会承办的首届菏泽民间博物馆收藏精品展,在菏泽市博物馆隆重开幕。我市十余家民间博物馆精心收藏的陶器、铜器、瓷器、玉器、钱币等共200余件惊艳亮相。有关市领导、国内著名专家,及来自全省各地博物馆、收藏家协会的百余位人士相聚一堂,在欣赏大美藏品的同时,共同梳理、探讨菏泽民间收藏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国运盛世助助推民间收藏

“民间收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收藏活动的兴起与时代息息相关。”谈起举办此次民间收藏展的初衷,菏泽收藏家协会会长宋新明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社会安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菏泽民间收藏的规模和影响都在不断扩大,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市文博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市人大副主任丁志刚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由菏泽收藏家协会首次与民间收藏爱好者联手举办的收藏精品展,借助于民间收藏力量,挖掘散落在民间的宝贵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让这些具有浓郁地域文化、又难得一见的特色民间藏品,作为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奉献给广大群众共同享受,同时也为民间文物藏品提供一个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

菏泽民间博物馆迅速崛起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民间收藏活动的规模和影响一直在不断扩大,涌现出了一批有实力的民间收藏单位,这些单位横跨多个行业,有博物馆、美术馆、会所、研究会及各类古玩店等,涉及艺术品收藏的多个领域,如陶瓷器、玉石器、铜器、家具、字画等门类。”菏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岳介绍说,此次展览吸引了天华博物馆、曹州博物馆、善古楼博物馆、华夏博物馆、秦汉博物馆、三和博物馆、怡菏博物馆、春秋博物馆、根源博物馆、南华博物馆、铜镜博物馆等全市十余家主要的民间收藏博物馆的倾力支持和踊跃参展,覆盖了全市收藏界。

民间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的补充和延伸,是国家文物保护的又一道防线。记者了解到,在菏泽曹州、天华、善古楼等博物馆带头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后,全市正式登记注册的民间博物馆已达12家。另外,正在等待审批的民间博物馆还有10家。在各县区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据不完全统计有6家,非正式注册但已馆藏化的家庭收藏馆更多。截至目前,菏泽民间博物馆收藏质量已具相当规格和水平,比如三代的烧彩陶俑、官窑的瓷器等多件藏品可填补菏泽博物馆空白,还有一些专业藏馆更是在国内领军。

藏品全宝贝多,让人惊讶

“我为菏泽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骄傲。我去全国很多地方参加藏品展览活动,遇到的藏品百分之八九十是赝品,而在菏泽这次收藏精品展活动中,其真品率让我非常惊讶,由此可见菏泽民间藏友收藏水平之高。”来自北京的一位收藏界权威在参观后感叹道。

此次展会上展出的200多件藏品,涉及陶瓷器、玉石器、书画、铜杂、钱币等多个品类,基本反映了菏泽民间收藏的结构和偏好。藏品涵盖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大系,既有官窑的瓷器,又有商周的青铜器,既有秦汉的彩陶、石刻,又有历代钱币、铜镜和历史上的书画名家墨宝,更有竹木牙角类极具艺术和经济价值的藏品,呈现出“博”、“特”、“真”、“精”的特点。如明螭龙纹犀角杯、战国错金铭文甬钟、西汉大乐富贵博局蟠螭纹镜、明鎏金三拿佛像、宋磁州窑高足杯、清青花釉里红福禄寿喜纹盘口瓶、清光绪青花缠枝花卉赏瓶、汉烧彩男俑、清张灿章山水画、明紫檀笔筒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藏品,受到参观者的一致认可。

牡丹之都成民间收藏“沃土”

“近年来,菏泽民间收藏的热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平台,使更多收藏家和民间藏品得到充分的交流与展示,也使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收藏学识及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宋新明表示,“收藏并不是说一定要收藏经济价值很高的稀世之宝,艺术品涵盖很多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就是要通过藏品了解它背后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性,从中得到乐趣,陶冶性情。”目前,菏泽市收藏家协会会员已达700余名,近年来多次举办全国性和区域性收藏品展览、交流、论坛、拍卖、鉴宝大赛等收藏活动,形成了很好的市场成熟度,体现了底蕴深厚的菏泽民间收藏文化。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爱好收藏的人越多,收藏的市场就越大。我们相信,首届菏泽民间博物馆收藏精品展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众多藏家和观众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也使菏泽的民间收藏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菏泽的民间收藏一定会蒸蒸日上,民间收藏文化也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