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鸡冠壶——契丹族的历史

鸡冠壶——契丹族的历史

古代瓷器壶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古代瓷器毒酒子母壶

2020-08-10

古代瓷器壶。

鸡冠壶是辽代的典型壶式之一,摹仿契丹族使用的各种皮囊容器而烧造的,亦称皮囊壶。因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穿孔,故称鸡冠壶。又因形似马蹬,俗称马蹬壶。鸡冠壶的烧制,体现了辽代统治者不忘自己是马背上的民族,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能忘本。

契丹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目前所知的契丹族的历史,原是东部鲜卑的一支。344年,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攻破宇文部,契丹遂从鲜卑族中分裂出来。后游牧与潢河与土河一带。契丹在北朝时分为八部,隋唐时期分十部。在唐朝初年,契丹人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北方草原突厥称雄,契丹酋长就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酋长窟哥率部内属,唐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授窟哥为使持节十州诸军事松漠都督,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首领称可汗,依附于后突厥汗国。745年,后突厥汗国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汗国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907年即可汗位,916年称皇帝,年号神册,国号契丹,民间或称大蕃。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改国号为大辽,984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人们习惯上把契丹人建立的王朝统称为辽朝。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1125年灭亡。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在1218年为蒙古所灭。后契丹人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契丹”民族从此消逝。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鉴藏:皮囊壶与契丹往事


《契丹风土歌》中有云: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这两句粗犷奇崛,气势不凡,颇能体现北方草原民族的特色。其实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在一个无比富饶的北宋王朝之外,还有一个神秘的民族在北方与其对峙抗争,平分天下。它的名字叫做契丹,它所建立的辽朝与北宋和平共处长达百年。契丹的历史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之中,让后人难以揣度,而我们或可以通过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特有的生活器具——皮囊壶,去追溯那些契丹往事。

皮囊壶是契丹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与金银器齐名,常被作为辽代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皮囊壶自然是壶的一种样式,因形如皮革缝制的水囊,故名。后来,契丹人受汉人使用陶土烧制陶器的启发,也开始烧制陶制品。于是,就有了陶器皮囊壶,并且成为辽代契丹族特有的陶瓷用器。陶瓷皮囊壶造型为扁体,直身,下部丰满,壶两面随形起线,如缝合皮革的痕迹,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间凹下,另一端翘起与流口平齐,形似驼峰,两侧有圆孔,可系绳提拿。陶瓷皮囊壶多施绿釉,在辽宁及内蒙古出土较多;也有白瓷者,为辽代早期产品。早期作品壶身较短,下部肥硕,因形如马蹬,故又称马蹬壶;中期以后壶身增高,缝合痕也逐渐消失。

契丹族不同时期的陶瓷皮囊壶均体现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并跟随其疆域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断代特征。契丹最强盛的时期,它的疆域曾经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叶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通路曾一度被暂时阻断。以至于那时亚欧大陆中西部的许多国家都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辽的统治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皮囊壶也得以流传四方。笔者手中收藏的几件辽代契丹族陶瓷皮囊壶精品,均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之作,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特性和审美趣味。其中一件辽代凤纹白釉皮囊壶最为珍贵。契丹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同样也继承了中原文化中龙凤至尊的文化色彩。此壶形制优雅,釉色纯正,包浆漂亮,提梁及流口均有装饰,堪为精品。我们能够发现,瓷质皮囊壶有许多是白釉的,一个原因是北方少数民族多尚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定窑影响,定窑精美的白瓷极受契丹人的喜爱。许多贵族墓和窖藏中都有白瓷器出土,一些遗址亦出土大批白瓷片。所以据此可以断定,白釉皮囊壶大部分在辽早期,此凤纹白釉皮囊壶当属辽代契丹族征伐四方初创大业的巅峰之作。在笔者的藏品中,还有一件褐釉皮囊壶和一对绿釉鸡首皮囊壶,因这类辽代陶釉皮囊壶属于当时的热销产品,也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器具,且造价低廉制作简单,很能反映当时的民俗风情。同时,辽代釉陶发达,辽三彩器是继唐三彩后的又一独具特色的工艺品,不同于唐三彩的是,辽三彩主要用黄、绿、白三色,这也会影响瓷器的用釉,作为辽代釉陶的代表,三彩皮囊壶自然也有不少精品传世。笔者有一件辽代三彩花卉纹皮囊壶,器形端正,纹饰精美,釉色干净,每每令我爱不释手。

公元1125年,辽被金所灭,一段波澜壮阔的契丹传奇就此落下帷幕,而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我们从这些造型各异、釉色惊艳的皮囊壶中总会窥探到一些契丹历史的风流痕迹。

鸡首壶发展历史及其特点


西晋时期的越窑工匠们创制了鸡首壶,此壶因鸡首形装饰在壶口而得名。

在东晋时期,鸡首的实用性渐渐大于原本的装饰性。鸡首变成了出水口,和壶腹相连接。直到唐朝时期,工匠们创制的执壶更加方便,鸡首壶渐渐被其取代,慢慢走向衰亡。

在中国“鸡”是“吉”的谐音字。说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家禽,大多数人应该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鸡,最早开始养鸡的国家正是中国,因此鸡在很久以前就和炎黄子孙的生活紧密相连。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就曾经发现家鸡的祖先原鸡的骨头,汉代文人也将鸡称作“德禽”,考古专家们在西晋和东晋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很多陶瓷鸡和鸡窝,由此可见,鸡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的印迹并不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鸡首壶最受人们的喜爱,在那个年代里,制瓷产业正在大力发展,与此同时战争祸乱也接连不断,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们络绎不绝地逃往南方避难,南方地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南方地区制瓷行业的兴盛,带动了北方制瓷行业的发展,预示中国的制瓷业出现了两大系统——南方瓷系和北方瓷系,它们彼此相辅相成。这件壶之所以能被人们延用几百年时间,主要是因为老百姓们在那个社会时局动荡的岁月里,对安详生活有着深深的期盼和向往。

鸡首壶大多都出自于越窑和瓯窑,鸡首壶的器型和盘口壶比较接近,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鸡尾壶肩处一边设鸡首,而另外一边装饰鸡尾,前后相互呼应。鸡首的样式具体可以分为空心和失信,空心的鸡首一般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而实心的鸡首仅仅只具有装饰性,三国末期的时候,制瓷业比较衰落,因此在这个时期生产的器皿非常少。而到了西晋时期,制瓷行业发展很快,鸡首壶的壶身和壶颈非常短,鸡首大多都是没有脖颈的,鸡尾非常小。东晋时期的鸡首壶的壶体就要高一些,鸡首也有所变化,添上颈部,去掉鸡尾。

青釉瓷器是我国瓷器的鼻祖,而白釉瓷器正是在青釉瓷器发展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根据专家对范粹墓考证,我国白瓷雏形最早出现在北朝后期,但是真正烧制成功的白瓷出现在隋朝,李静训墓就出土了十七件瓷器,其中有六件瓷器都是白瓷。因此,制瓷工匠们在有些隋朝时期的鸡首壶上施以白釉。总而言之,鸡首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紧跟时代的潮流,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进行创新的。

瓷器中的老牌貴族:元青花收藏趨勢


元青花瓷器,自1985年前后就己有出土了。因為當時國際市場有收藏需求,香港、澳門的商家和收藏家也相當重視,不斷的到內地偷偷的尋覓。但那個時候信息閉塞,內地商販的眼力相對還比較差,對國外的行情價格也不太了解。因此被眼力好的港澳古玩商以及藏家,以幾百、幾千元的價格買了便宜撿了漏,走私到了港澳。1995年之前的幾年中,內地與港澳己形成了地下走私網絡,如果不是行家,不進入這個極小范圍的網絡商圈,是絕對看不到真品、買到真品的。實際上那個時候也並不是經常有元青花瓷器出土,出土數量是極少的,幾年能出一件己經是難得了,而且有些瓷器品位並不高,有不少缺肉或殘破的。但是隻要有出土,賣家便迅速尋找買家。買家也立即看貨出價,這時消息也不經而走,很快在行內傳開。雖然消息被泄露了,但是在行裡知道此事的絕沒有通風報官的。

隨著1997年的香港回歸,以及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市場逐步轉換到國內。這個時候業內的商家行家,己經具備了收藏實力。隻要遇到出土,在消息還未被傳出去的第一時間便買下,然后立刻密藏,從此絕不再曝光。

這就是后來為什麼專家們不承認民間有元青花出土事實的原因。不單單是元青花,凡是民間出土流散的古玩文物,都不能讓專家們獲得任何信息。這還包括其他一些原因。但也並不說明民間有很多元青花瓷器。自2000年以后,愛好者開始收藏元青花,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場,但是找到真正的元青花談何容易呀。可是尋找元青花的藏者多,出的價錢也高,真品又沒有,而且極難找到,為了賺錢隻能造假,因此這個時期大量的贗品開始泛濫。由於愛好者入門時間不長,又缺乏知識眼力和市場經驗,心裡面又總盼望買到國之重器。發現拍賣的和博物館的都是大器物,所以也都喜歡大件器物,也幻想收藏精品。造假者們為了賺錢也就專門為他們制造大瓶、大?、大碗、大盤子。並且以不貴也不便宜的中間價格售出,讓藏者誤以為是摟薄撿漏的價錢買下。短短的幾年裡,很多收藏家手裡都有三五件元青花精品,而且都堅定的認為自己的才是真品。

通過對愛好者的大量藏品考查后發現,實際上幾乎沒有一件是真元青花。經過與藏者們的交流才知道,原來他們收藏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就不正確。他們不知道買古玩要走什麼渠道,買賣的交易方式和方法是怎樣的,。以及行情價格。這些都有專業規制的。

如果不懂不了解這些復雜的隱秘環節和過程,便極難買到真品,這也是收藏古玩必須懂得的重要前提條件。對於喜歡但不精通的藏者,按老古玩行業的話說,不懂也沒關系,隻要花錢不多,瞎買、,瞎藏、瞎玩,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专家谈陶瓷收藏市场上的“冷板凳”一族


清代单色釉瓷:市场一直低迷

市场状况:大概去年价格稍微回落,但远没有书画幅度那么大。

董国强:现在市场上的单色釉瓷器,大多以乾隆后期的居多。清三代的官窑瓷器整体还是看涨,尤其是其中的彩瓷。但市场上真迹古玩流通得很频繁,现在的造假水平影响了收藏者的信心。跟风而起的赝品可说是真假难辨。比如人们买书画,最好是买市场上没露过面的作品,但是买瓷器人们的心理就不同,希望是老面孔,最好是哪年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公司曾经拍过的东西,这样才感觉保险。

高祥:单色釉的仿制的确要比彩瓷简单一些,这也导致它的造假相当多。但单色釉本来价格就一直不高,没有出现过大幅上涨或者回落,它一直是收藏中的小品种。

元青花:天价扰乱市场

市场状况:2005年,一件绘有鬼谷下山的元青花在英国佳士得拍出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创出中国艺术品有史以来的天价,令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之一震。除了2006年翰海把一件元青花拍了640万元,一般的青花也就十几万元,近两年再没有出现过类似高点。

高祥:元青花是独特品种,原来藏界都认定元朝是没有瓷器的,把一些元代瓷器都认为是宋朝作品。但自从英国拍卖了那个瓶子以后,国内藏界出现“元青花热”,同时造成国内的疯狂造假,一时,市场上的元青花真假难辨。像我们百工坊,一般不愿意接受这品种,对市面上的元青花,鉴定专家们一般也不认可,真正买的人也很少。但只要经专家认可,青花瓷里涨得最高的就数元青花。

但如英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出的元青花世界纪录,此后的一两年内恐怕难以突破。

高古瓷器:藏家为其“建仓”

市场状况:香港佳士得在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一件重量级的书法作品,即王羲之《妹至帖》(唐摹本),当价格达到2100万港元时便无人竞价,这件拍品最终遗憾地流拍。但是其他随便一个清代瓷器2000多万的多得是。在市场中,高古的瓷器、玉器、书画作品,买的人普遍还比较少。“老窑卖不过清三代瓷,清三代瓷里,青花卖不过彩瓷”是圈内的共识。

董国强:高古文物、古玩在国内还属于小众收藏。像王羲之这幅《妹至帖》,虽然是唐摹本,但搁民国时期,像张伯驹这样的大收藏家也许砸锅卖铁也是要买的。对于高古时期的文物,懂得欣赏的人还不多。比如,一般人都喜欢图案漂亮的,就是觉得明清的彩瓷比宋代朴素的单色釉瓷器好看。明清的粉彩、五彩、青花,一路价格被哄抬得很快,清代的粉彩瓷瓶在海内外拍卖场上拍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但一只宋代青瓷瓶价格却不过几十万元。

其实同样是一样的瓶子,好看不好看是看的人决定的,如果人们懂得欣赏它就是好看的。现在国内的收藏富豪里也有很多受过很好教育的,但这群人里真正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太少了。民国以前的收藏家最看重的这类东西,现在是海外在大量收藏。

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宋代堪称瓷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定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五大名窑,宋瓷以其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独树一帜。无论从质量还是品种来说,宋瓷都堪称中国瓷器中最顶尖的代表,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当之无愧为个中极品。虽然宋代窑口众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却非常稀少。

苦乐年华的“知青壶”


知名壶艺家谈桃林对早年知识青年“插队落户”苦难生活所演绎的许多感人故事颇感兴趣,很想用紫砂艺术来塑造它。一次,在纪念“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活动上,他把设想与著名作家叶辛一谈,很快就卯榫相合了。

此款“知青壶”由叶辛创意,文学创作对叶辛来说是行家,但对紫砂艺术设计还是初次尝试,好在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经几番斟酌,最终在贵州一款“知青酒”瓶上得到启发,他想,水桶不仅是农家生活用具,更是必备的农具。不久,当笔者在桃林处见到样壶时,眼睛为之一亮,四十年前的往事即浮现在眼前……《知青壶》的正面镌刻着选自叶辛小说《三年五载》的封面画,画上这间土屋是画家根据叶辛插队时居住多年的贵州修文县砂锅寨的知青户而创作的,土屋被坚石垒起的院坝圈围着,屋后是层次分明的梯田,一条青岗石级铺成的寨路从坝前的小门蜿蜒通向远方。壶的另一面是叶辛手书“苦乐年华”,这飘逸洒脱的题词也许是他与上千万知青的共同心声吧,往事回首,虽有过苦闷、孤独,甚至绝望,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苦难的经历也成了知青后半生挑战生活的基石,思索人生的基础,战胜困难的基柱,叶辛是特殊年代里苦中作乐的成功典范,他把这段亲身经历转化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数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先后出版了《蹉跎岁月》及三部曲《孽债1》、《孽债2》、《过客亭》等大量作品,成了知青文学的领军人物。

“知青壶”选用的黄泥料,正称:宜兴黄龙山段泥,它与水桶的水杉木料不仅匹配,而且和壶上那幅乡土气息浓重的山寨图浑然一体。在造型上艺术地把水桶双耳夸张地延伸,一条竹扁担穿插于双耳间作桶把,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知青壶”的提梁了,从细微之处不难看出制作者——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陈建平的匠心了,他不负紫砂大师徐秀棠弟子之名,秉承师傅真传同时又融入自身的创新理念和独到的雕塑艺术,在“知青壶”上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艺术地把扁担竹节、桶板接缝、桶箍、细木纹雕塑得疏密有致,张弛得当,逼真的艺术造型,令人拍案叫绝。日前,这把“知青壶”已被上海知青博物馆正式收藏。

唐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唐代瓷器是中国陶瓷从陶逐渐发展到瓷器的过渡阶段,是中国瓷器从原始实用器到瓷器工艺艺术品的过渡阶段。

唐代中国瓷器开始出口

中国瓷器出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在日本、韩国、印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等地,考古学家们对九世纪前后的城镇遗址的发掘中,都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唐代瓷器碎片。中国的宁波市古称明州,是唐代通往日本和韩国的主要通商口岸。1974年,在宁波余姚江唐代出海口附近发现一艘唐代沉船,其中有几百件越窑和长沙窑的青瓷、青釉褐彩瓷和黑釉器,并有"乾宁五年"(898年)刻款的方砖一块。这些瓷器与在韩国和日本发现的唐代瓷器,在器型、釉色和装饰上都明显属于同一窑口。中国唐代瓷器的出口有海路和陆路之分。陆路即著名的丝绸之路,而海路则直通日本、韩国、南亚、西亚、北非和东非各地。日本学者曾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线称为"瓷器之路"。

唐代瓷器名窑:

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县,唐代属邢州,故名。以烧制白瓷为主。器物分粗细两类,细的一类胎制细腻洁白,造型规整,露胎部分滑润如糯米粉。粗的一类器物多施化妆土。邢窑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白瓷碗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声誉。所产瓷瓶在唐代亦极著名,时称"内丘瓶"。邢窑白瓷因与同时代著名的越越窑青瓷齐名,从而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末五代时期,邢窑在白瓷生产中的地位逐渐为曲阳定窑所代替。

耀州窑

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宋属耀州,故名。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达于鼎盛,终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烧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酱色釉瓷等品种,以青瓷最负盛名。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所含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或圈足周围呈现一种姜黄色斑块,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技法以刻花、印花为主,刀法犀利,线条刚劲流畅。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及广东广州西村窑,广西永福窑等都烧制相似的青瓷,从而形成耀州窑系。

磁州窑

在今河北磁县,宋属磁州,故名。始烧于五代,盛于宋。产品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线斑、褐斑及珍珠地划花等。白釉釉下黑彩、褐彩划花器是磁州窑的优质瓷。器物除碗、盘、瓶、罐等日用器外,所产瓷枕极为著名。枕底常见张家、李家、王家和陈家造印记。图案内容除一般花鸟禽兽外,还有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清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瓷枕上还往往书写宋、金流行的词牌、曲牌等。宋磁州窑对各地制瓷业的影响极大,河南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禹县扒村窑、登丰曲河窑及山西介休窑、江西吉州窑等都烧制相类的产品,从而形成磁州窑系。元以后磁州窑大形器增多,精致的产品少见,明以后更趋衰退。

长沙窑

是唐代南方重要的青瓷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首先发现,故又称"铜官窑"。创烧于唐代,晚唐至五代是极盛期,五代以后衰落。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线釉、蓝釉瓷器。器物造型繁多,各种日常用器均有烧造, 以罐和壶的形式最为多样,,短嘴多角壶是其典型器。

陶窑与霍窑

陶窑与霍窑相传是景德镇最早的两座瓷窑。据清人兰浦所著《景德镇陶线》卷五"历代窑考"载:"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浇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戴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满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戴唐武德四年诏新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但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各文物考古单位对景德镇地区的古代瓷器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调查,均未发现有任何唐代遗存。五十年代发现的胜梅亭和石虎湾两处五代(AD906~960)窑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景德镇瓷窑遗址。不过,另据宋本《柳河东集》注《代人进御器状》载,当时所进瓷器是景德镇地区(饶州)所产。如果属实,则至少可以把景德镇的瓷业史提前到唐代中期。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唐三彩

唐代彩色釉陶的统称。唐三彩器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置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度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也可先烧素胎,在施彩色釉二次烧成。其颜色并不仅限于三色,但以黄、绿、白为主。唐三彩器主要见于随葬的明器。器物有普通的瓶、罐、钵等,亦有动物、人俑、建筑等陶塑。始创于唐高宗时,开元朝时为极盛期,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迄今为止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有河南巩县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

瓷盒

贮盛器皿。瓷盒出现在唐代,多为日用品,有钱盒、药盒,盛装妇女化妆品用的油盒、粉盒、黛盒和盛装各种香料的香盒。器型以圆为主,附盖,器身一般比器盖高或等高,盖面微鼓,近底处多折腰。宋代各瓷窑均烧造,以景德镇影青制品为佳。明嘉靖、万历时器型多样,有圆形、桃形、长方、四方、六方、八方形、带屉式、银锭式、方胜式、牛眼式、串铃式以及镂空器物等。有青花和五彩品种。以龙凤纹为主,也有花卉、草虫、婴戏等纹饰。清代继续烧造。

执壶

中唐出现的一种酒器,亦称注子。喇叭口,短嘴,腹部硕大,把手宽扁。晚唐时,颈部加高,嘴延长,孔加大,椭圆形腹上有四条内凹的直线。五代时,流与口平,容量增大,壶底改为圈足。宋时,壶身多呈瓜棱形,流、口和柄等高,柄较长。元时,用玉壶春瓶作壶身,流贴于腹上,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并向外倾斜。明嘉靖时出现一种长颈、扁腹、高圈足外撇者。产品以景德镇窑烧造的为佳。

花釉

指瓷器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颜色釉,在一定温度下,任其自然流淌形成的釉色。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宋。有高温和低温两类,高温花釉在窑内烧成,故又叫窑变花釉,如火焰青、火焰红等。低温花釉是在瓷瓶上挂釉后,放在低温炉中烧成,如炉均花釉等。花釉装饰使釉层凝厚,呈现多种颜色相互交错,发出针壮、放射状的光点,一般都光彩夺目,灿烂异常。

官窑瓷器的演变历史


官窑瓷器因为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面均净,工艺好历代收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官窑在我们今天人的概念就是给皇帝用得瓷器,因为我们受到清朝瓷器的影响,认为只有皇帝年号款识的瓷器才是官窑瓷器,也不是相对应民窑的称呼。官窑瓷器名称和由来是经过几个朝代慢慢演变成今天的官窑瓷器的,是有一个漫长发展过程,今天让你正确认识官窑瓷器的概念。

官窑瓷器在宋代之前没有官窑瓷器之说,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

唐代官窑瓷器

唐代瓷器对官窑有两个定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官窑大多数指的的是贡器,官窑瓷器的最初含义形成,而官厂就很少了。唐代官窑瓷器是千里挑一为皇上使用的瓷器,唐代邢窑瓷器出现了刻有“盈”、“官”、“翰林”字款的瓷器都是官窑瓷器,即为当时贡器。盈”字铭文瓷器均为细白瓷,“盈”字铭文的几种不同的刻画和器物足部工艺处理的差异,说明邢窑在唐早期至五代一直为宫中烧制官窑瓷器。盈字款在瓷器饼足底、微侈直口的浅腹盏(唐早期),有玉璧底、唇口浅腹盏(唐中期),有带圈足“盈”字铭文的圆口茶碗瓷器(唐晚期至五代)。“盈”字款的瓷器,应为唐代宫中大盈库的定烧器,专供皇帝宴饮赏赐之用。可以说盈字款是刑窑瓷器最早的官窑了。

宋代官窑瓷器

宋代官窑瓷器专门是设立了官窑,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在宋代,官窑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控制的御用窑场,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即北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汴京官窑,后者即宋室南迁后分别设于杭州凤凰山和乌龟山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

官窑青釉盏托

元代官窑瓷器

元代官窑瓷器出现了枢府款识的瓷器。元代烧瓷瓷器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元代的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而枢府款识的瓷器就是根据枢密院而得名的。元代贵族及社会上层使用的枢府瓷。那些饰三爪、四爪龙纹的器物应该是宫廷、亲王、贵族类显赫类人物使用的。还有“王”、“玉”、“德”、“国用”、“江夏”等特殊铭款的器物。

明代官窑瓷器

明代采取“官办民窑”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一般采用皇帝纪年款方式记录官窑瓷器,以后的清代也效仿明代款识。景德镇瓷器就是因为当时南宋都城南迁,加上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让景德镇成为御用官窑。明朝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清代官窑瓷器

清代官窑瓷器是中国瓷器烧造历史鼎盛时期,出现了我们今天官窑的概念,有了年号的款识比如“康熙年制”“雍正年制”“乾隆年制”“光绪年制”这些年号款式的肯定是官窑瓷器,专门为皇帝使用的。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而且清代出现了督窑官这一官职,专门去景德镇监督烧瓷。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唐英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乾,因此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

从唐代到清代详细介绍了几个朝代官窑瓷器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希望你对官窑瓷器有了一定了解,更加喜欢收藏瓷器,收藏瓷器不是为了投资,更是了解中国瓷器文化。

康熙官窑粉彩团蝶纹碗

宋代瓷器的发展历史


宋代瓷器 (公元960~1279年)的瓷艺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有"瓷的时代"之说。北宋(公元960-1127年)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六大名窑。所产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装饰上均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其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品种有青瓷、白瓷和黑瓷,景德镇的青白瓷亦有巧夺天工之美。北宋晚期建立官窑,开创了釉色变化和开片装饰的新途径。钧窑的青红窑便是它的一大创造。南宋(公元1127-1279年)是我国瓷器大量外销的时期,也是瓷器由单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发展的时期。钧瓷产生出海棠红和玫瑰紫,龙泉窑产生出梅子青,另外还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等结晶釉和乳浊釉等新产品。南宋官窑在造型上多仿古器型,注重釉色美。为了釉色深沉,就必须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窑产品的一大特色。

宋瓷的出口

宋代,中国瓷器出口开始迅速增加,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南京赵汝适在《诸番志》中所提到的从中国直接进口瓷器的国家和地区就有十五个之多,转口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应远过此数。为此,朝廷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口岸城市设立了市舶司,以增加税收。据文献记载,绍兴末期(约1160年前后)广、泉二市舶司抽分及和买所得,每年多达二百万缗。可见当时贸易量之巨大。宋瓷出口的品种主要有景德镇的青白瓷、龙泉窑的青瓷、磁州窑的黑瓷、越窑的划花器,以及广东和福建等地的青瓷和青白瓷长品等。

景德镇

景德镇古名新平,又名昌南,宋景德年间(AD1004-1007)改名景德镇。据文献记载,景德镇从南朝陈时起就开始了"埏植以为器"的制瓷事业。宋时已成全国著名的瓷窑之一,其独特的青白瓷文明海外。元以后成为中国的瓷都,既是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又是最大的瓷器贸易集散地,并向海外大量输出瓷器。元明清三代相继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和御器厂,带动了当地的制瓷业达到极盛。它所生产的青花,彩瓷和颜色釉瓷都独步天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宋代瓷器名窑:

龙泉窑

宋元时期著名瓷窑之一。在浙江龙泉,故名。龙泉窑是在北宋早期兴起的专烧青瓷的瓷窑,以大窑、金村的产品为代表。早期的制品极似越窑或甄窑,以大窑、金村的产品为代表。早期的制品极似越窑或甄窑。南宋中期,烧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宋末至元代初年,白色薄胎厚釉的梅子青釉烧成,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器型除盘、碗、盏、壶、盆、罐、渣斗等日用品外,水盂、笔架、笔筒等文房用具及各式仿铜、仿玉的器物也为习见。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南宋晚期产品可分为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称"铁国"。釉色青。多纹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隐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则呈色铁黑,俗称"紫口铁足"。黑胎器与郊坛下官窑瓷器有很多共同之处。明以后,龙泉窑渐趋衰落。

湖田窑

宋、元、明时著名瓷窑。在今江西景德镇市郊,一般将其归属于景德镇窑。五代开始烧造青瓷和白瓷,装饰手法采用刻划花。造型多样,各类日用品几乎齐备,尤以注碗、盏盘托、油盒最为突出,是青白瓷中的代表作。元代创烧出卵白釉,青花瓷器是湖田窑的最大成就。元代青花制品绝大多数使用"苏青"。早期以大盘为主,纹饰繁缛华丽。晚期以高足杯、折腰碗、小酒杯为多,纹饰简洁、疏朗、草率。入明以后,以生产青花和白瓷为主,但于景德镇官窑和其它民窑相比,质量较差。明嘉靖、万历时衰败。

五大名窑

宋代五个最著名的瓷窑,为官窑、哥窑、定窑、汝窑、钧窑。五大名窑之称为近人提出,不见于宋、元、明人文献。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成书的《宣德鼎彝谱》提到名瓷时,载"内府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后人可能由于柴窑器无法确定,因此提出五大名窑之说。五窑之中,官窑应包括北宋卞京官窑及南宋修内司窑和郊坛下官窑,但目前能够确认的仅有杭州乌龟山郊坛下官窑一处。郊坛下官窑专烧青瓷,产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两类,胎质较松,呈紫灰色。哥窑是否属宋代产品尚有争论,窑址也未确认,仅有器物传世。相传有兄弟两人,弟章生二所主为龙泉窑,哥章生一所主之窑即哥窑。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开片处多为黑褐色,开片内杂以黄色纹线,俗称"金丝铁线"。器物以瓶、炉、洗、盘、碗、罐为主。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定窑始自唐代晚期,终烧于元。以烧造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釉瓷和绿釉瓷。汝窑在今河南宝丰县,宋属汝州,故名。以烧青瓷为主。烧造年代极短,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到徽宗宁五年(公元1106年)的二十年间。器物有盘、碟、洗、出干尊等,多带支钉痕。传世器物极少。窑址目前尚未发现。钧窑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与钧台一带,金代属钧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以烧制乳浊釉青瓷为主,兼烧黑瓷和白地黑花瓷。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

宋代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

青白瓷

是景德镇窑在北宋初期独创的一种瓷。含铁量低,一般在1%左右。釉色白中泛青,青中泛白,颜色介于青白之间,故名。釉层细薄晶莹。如果瓷质亦薄,器的暗雕花纹内外可以映见。入元以后,青白釉略显青色,不象宋时清澈透亮。

玉壶春瓶

由"玉壶先春"的诗句而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由一条弯曲的弧线构成]瓶体,给人以柔和匀称的美感。宋代创制。元代早期承袭宋制。瓶体修长,晚期颈部变为粗短,腹下部趋向肥大。明、清式样大致相同,口侈,腹大足肥,并有各色彩釉装饰。

窑变釉

是一种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最复杂的釉。窑变釉的出现最初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人们意料之外的颜色变化,因此称之为"窑变"。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了窑变,如"钧红"便是钧窑产生的窑变釉。到清雍正、乾隆时,工匠已经基本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能烧出预期效果的窑变釉。

葫芦瓶

瓶身由两截粘合而成,上小下大,仿束腰的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时景德镇窑多见。多为陈设用瓷。葫芦接近福禄二字谐音,有上书"大吉"二字者,具有祈求吉祥福禄等意义。元代青花葫芦瓶呈八棱形,明代有四方、六方、上圆下方和多棱形等。文饰多带有道教色彩。

提梁壶

小口,球腹,器形稳重古雅,实惠大方,以局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而得名。宋时创制。明代隆庆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提梁壶,器形浑圆,色泽艳丽,文饰繁密,甚为著名;清代雍正时,烧制的斗彩蟠桃纽盖提梁壶制作精湛,更上一层。

注碗(酒温)

酒具,由注子和温碗组成。注子是盛酒器,温碗是温酒广口,碗壁直而深,圆筒状,有的通体呈莲花形,大小依注子而定。宋代始见,流行于南宋。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温碗内,倒入热水,即可温酒。景德镇窑制的青白釉制品雕工精细,稳重古雅,是此类器中的佳品。

胆瓶

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宋代钧窑创制。清代景德镇烧制较多,尤以乾隆年间产量最大。主要品种除仿宋器外,还创烧了郎窑红、天蓝、孔雀绿、珊瑚红、炉钧等新品种。

梅瓶

特点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因口与梅之瘦骨相称,或以口仅能插梅枝而得名。瓶体修长,体态俏丽,为盛酒用具。宋时称"经瓶",明清才称"梅瓶"。各代形制略有不同。宋代,颈部瘦削,形体挺拔。元代,有体为八方形的。明代,肩部丰满,胫部肥硕。清代,肩部挺阔,胫部内收,底处微撇。以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梅瓶最为精湛。还有带座的,瓶身与瓶座既浑然一体,又可以活动装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