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皮囊壶与契丹往事

皮囊壶与契丹往事

古代瓷器壶 瓷砖与地板 地板与瓷砖

2020-03-16

古代瓷器壶。

《契丹风土歌》中有云: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这两句粗犷奇崛,气势不凡,颇能体现北方草原民族的特色。其 实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在一个无比富饶的北宋王朝之外,还有一个神秘的民族在北方与其对峙抗争,平分天下。它的名字叫做契丹,它所建立的辽朝 与北宋和平共处长达百年。契丹的历史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之中,让后人难以揣度,而我们或可以通过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特有的生活器具--皮囊壶,去追溯那些契 丹往事。

陶瓷:陶瓷鉴赏taocI52.Com

皮囊壶是契丹工艺品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品种,与金银器齐名,常被作为辽代墓葬断代的重要依据。皮囊壶自然是壶的一种样式,因形如 皮革缝制的水囊,故名。后来,契丹人受汉人使用陶土烧制陶器的启发,也开始烧制陶制品。于是,就有了陶器皮囊壶,并且成为辽代契丹族特有的陶瓷用器。陶瓷 皮囊壶造型为扁体,直身,下部丰满,壶两面随形起线,如缝合皮革的痕迹,口部一端有直立的短流,中间凹下,另一端翘起与流口平齐,形似驼峰,两侧有圆孔, 可系绳提拿。陶瓷皮囊壶多施绿釉,在辽宁及内蒙古出土较多;也有白瓷者,为辽代早期产品。早期作品壶身较短,下部肥硕,因形如马蹬,故又称马蹬壶;中期以 后壶身增高,缝合痕也逐渐消失。

皮囊壶

契丹族不同时期的陶瓷皮囊壶均体现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并跟随其疆域的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断代特征。契丹 最强盛的时期,它的疆域曾经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叶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通路曾 一度被暂时阻断。以至于那时亚欧大陆中西部的许多国家都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辽的统治下,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皮囊壶也得以流传四方。笔者手中收藏 的几件辽代契丹族陶瓷皮囊壶精品,均为不同时期的代表之作,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特性和审美趣味。其中一件辽代凤纹白釉皮囊壶最为珍贵。契丹受到中原文化的 熏陶,同样也继承了中原文化中龙凤至尊的文化色彩。此壶形制优雅,釉色纯正,包浆漂亮,提梁及流口均有装饰,堪为精品。我们能够发现,瓷质皮囊壶有许多是 白釉的,一个原因是北方少数民族多尚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定窑影响,定窑精美的白瓷极受契丹人的喜爱。许多贵族墓和窖藏中都有白瓷器出土,一些遗址亦出 土大批白瓷片。所以据此可以断定,白釉皮囊壶大部分在辽早期,此凤纹白釉皮囊壶当属辽代契丹族征伐四方初创大业的巅峰之作。在笔者的藏品中,还有一件褐釉 皮囊壶和一对绿釉鸡首皮囊壶,因这类辽代陶釉皮囊壶属于当时的热销产品,也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器具,且造价低廉制作简单,很能反映当时的民俗风情。同 时,辽代釉陶发达,辽三彩器是继唐三彩后的又一独具特色的工艺品,不同于唐三彩的是,辽三彩主要用黄、绿、白三色,这也会影响瓷器的用釉,作为辽代釉陶的 代表,三彩皮囊壶自然也有不少精品传世。笔者有一件辽代三彩花卉纹皮囊壶,器形端正,纹饰精美,釉色干净,每每令我爱不释手。

公元1125年,辽被金所灭,一段波澜壮阔的契丹传奇就此落下帷幕,而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我们从这些造型各异、釉色惊艳的皮囊壶中总会窥探到一些契丹历史的风流痕迹。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壶”、“瓶”与“榼”


唐宋以前的古人称“壶”和“瓶”,与我们今人“壶”和“瓶”的称呼正好相反。古人所谓的“壶”和今人称之为“瓶”的形象相似;反之,唐朝人称之为“瓶”的器物上却有柄曰“錾”,有嘴曰“流”,与今天的“壶”的形象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世事沧桑,斗转星移,竟然连器物的名称也倒转了过来。

单从文字上讲,“壶”字的流传要比“瓶”字早。“瓶”是形声字,并音从瓦;“壶”则是象形字,商代的青铜壶,形状上简直就与“壶”的字形是一模一样的。后来,“壶”字由象形文字经篆、隶发展成楷书甚至是电脑上的印刷体,一直沿用下来,并没有演变成形声字,也没有因器物名称的转变而增加錾或流,字形上始终保留着最古老的体态,这在汉字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本文所谈论的主要是唐朝的器物,为了叙述的方便,仍然沿用唐朝时器物的名称,将无柄无嘴的器物称为壶,反之则称为瓶。

长沙窑器是瓶多而壶少的,瓶上常见有釉下褐彩的题字,壶上却极为罕见。瓶和壶都是盛装液体的容器,瓶上有銴有流便于单手执用,十分方便;壶就不然,光溜溜的无錾无流,肩部有系,而且腹上急剧收颈且带有盘口。瓶有流便于日常使用,饮酒煮茶倒油十分方便;壶因无流,不容易泼撒所盛之物,利于长期储存。所以,壶与瓶虽同盛液体,功能却是各不相同的,由于功能的不同,壶少瓶多的现象也就有合理的解释了。

在长沙窑的瓶上有题“油瓶”字样的,可能是标明为盛油器物,亦有题“茶瓶”的,自然是用来盛茶汤,不过惟独没有见到题字为“酒瓶”的实物,令人常常感到遗憾而困惑。虽然如此,长沙窑瓷瓶上关于饮酒的诗还是不少的,信手拈来几首,就十分有趣,足以使人认为应有盛酒的瓶了。“二月春丰酒,红泥小火炉。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同是饮酒,豪饮之士就另有一番情怀。“主人不相识,独坐对林泉。莫忧愁酤酒,怀中自有钱。”怀中有酒钱的人就显得安逸而自信。而“去岁无田种,今朝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则饱含着尴尬的心酸,这些吟酒的诗都是唐人题在长沙窑“瓶”上的。

面对着这些长沙窑的题酒诗瓶,笔者不禁想知道唐朝人把盛酒器物叫作什么。查阅了一些古文献,从中发现了唐人的饮酒诗中多有用“榼”字的。壶与瓶是清楚的,而“榼”究竟是什么呢?是不是唐朝人对装酒的瓶的另一种称呼呢?白居易有首《葺池上旧亭》的诗中提到榼,“软火深土炉,香醪小瓷榼”;另一首《招东邻》中也有“榼小二升酒,新簟六尺床”的诗句。从白诗中可以知道他饮酒时用的是“瓷榼”,而且“小瓷榼”能盛“二升酒”,折合成现行公制升,唐代二升的酒是1.2公升。实测一下,大约也就是长沙窑一般酒诗瓶的容积。不仅长沙窑如此,其他窑口的瓷瓶,都是这般大小,这是为方便执用而约定俗成的形制。由此看来唐人不仅常用瓶、壶盛酒,而且也用“榼”来盛酒。《搜神记》中就有“车上有壶榼”的句子。由此可见榼是酒瓶的另一名称,瓶和壶在用于盛酒时也被称为“榼”,还可以分别称为“瓶榼”或“壶榼”,而“酒瓶”或“酒壶”的名称在唐朝时反而是不大用的。如唐朝笔记《开天传信记》中有“化为瓶榼,美酒盈瓶”的句子,这就是讲瓶是可以盛酒的,一般就称为瓶榼。

弄清楚了“榼”的含义,我们就会发现唐朝的诗文中除了李群玉的《石渚》诗外,还有许多可能是描写长沙窑的诗文。

例如唐朝著名诗人章孝标的《少年行》:

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薰。

画榼倒悬鹦鹉嘴,花衫对舞凤凰文。

手抬白马嘶春雪,臂竦青骹入暮云。

落日胡姬楼上饮,风吹箫管满楼闻。

其中那句“画榼倒悬鹦鹉嘴,花衫对舞凤凰文”就颇似描写长沙窑的瓷器。“榼”是盛酒的瓶,而唐朝时在瓶上绘画的屈指可数;这倒悬的“鹦鹉嘴”就是瓶上的“流”,现在我们也将它称为“壶嘴”;“花衫对舞凤凰文”,写的是身上的花衣衫与“画榼”上的“凤凰”相对如舞。他诗中带“鹦鹉嘴”的“画”“凤凰文”的“榼”,仿佛是对长沙窑彩绘瓶的艺术写照。因为长沙窑的瓷器上画有凤凰的图纹很多,而当时的其他彩瓷窑口,如邛崃窑就绝无画有凤凰的器物。推测起来,简直就是描述长沙窑瓷绘的酒瓶一般,小小的嘴,斑斓的画……不过,诗人章孝标接触得到长沙窑的器物吗?

章孝标,桐庐人,元和十四年进士,大半生在江南度过,有人称他钱塘诗人。当年中进士后,荣归江南,还有诗得意洋洋地写道“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可见他是到过扬州的,而从扬州出土的大量彩瓷器物,展示了当时长沙窑器物的流行,所以章孝标完全有可能接触和使用这类东西。以我看来,虽然这个遐想近于诗境,但我宁肯相信这一切是真实的,因为有着客观的历史为这个真实奠定了基础。

再如白居易的《家园三绝》:

篱下先生时得醉,瓮间吏部暂偷闲。

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

其中提到了有双鱼形象的榼,笔者觉得也像是描写长沙窑的器物,因为双鱼形象的盛酒具在长沙窑的壶、瓶中有两种,一种是双鱼瓶,在流的正下方有双鱼形的贴塑装饰;另一种是双鱼壶,两条翻跃挺立的鲤鱼,鱼体肥硕,鱼嘴被巧妙地塑成壶口,两边多半还有背带的穿纽,其实无论是双鱼瓶还是双鱼壶,都可称为双鱼榼。白居易的另一首《东城晚归》中又提到其他形状的榼“一条邛杖悬龟榼,双角吴童控马衔。”这次不是双鱼而是龟形的能悬提的榼,也像长沙窑诸多壶、瓶中的一种。龟榼似乎就是穿背带的扁壶,可能由于形状如龟而得其名,易于提携,是长沙窑的壶、瓶中常能见到的一种。

独具特点的辽代契丹瓷器


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 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随著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五代以来,在我国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市)、磁(今河北磁县)、定三州内,先后出现了制瓷业。定州在最北方,与辽接近。辽代的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和渤海人发展起来的,辽代的制瓷业当然也不例外。

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这一期间,辽对定州曾进行多次的掠夺。而定州所属的曲阳县境,是定窑窑址所在地。所以辽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州的定窑。

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为什么?穷,国土上没什么资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著不行,得过来拿点儿,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显三年(西元928年),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瞭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 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辽瓷为什麽做成方的呢?因为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代陶瓷器製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

器物造型有其独创的风格,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罕见。有些品种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的游猎生活的形迹。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来,零散地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这些瓷器当年都是披髮左衽的契丹人在这片土地上简朴生活的普通拥有。千百年后被农人在民间偶然遇到并挖掘。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文保部门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个小村徵集文物,人们纷纷把这些宝贝拿了出来。杯盘碗盏、碟盆盂盒、壶瓶坛罐……这数百件精美的辽瓷,数以千计的辽瓷残品和标本,演示过当年辽代一幅多么立体而又庞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不管是装酒,盛水,储存马奶和牛乳,还是用作餐饮,那些茶、绿、黄、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纹饰繁杂、颜色用途不一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灵性地陪 伴过人们的生活。可以想像,当一个弥漫著水汽的早晨悄然来临,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静静绽放在毡帐内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长颈瓶到河边取水,闪烁不息的水波漫过瓶沿,溅湿了古代的一片阳光;打猎男子背起箭囊跨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装满了水的鸡冠壶格外耀眼;一大户人家的毡帐裡,一男侍已立身恭候 在陈设有盛满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来,桌上的盛食器品类上乘,釉色簇新。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 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製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徵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辽代契丹瓷器——独具特点


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年)建立了…

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随著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五代以来,在我国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市)、磁(今河北磁县)、定三州内,先后出现了制瓷业。定州在最北方,与辽接近。辽代的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和渤海人发展起来的,辽代的制瓷业当然也不例外。

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这一期间,辽对定州曾进行多次的掠夺。而定州所属的曲阳县境,是定窑窑址所在地。所以辽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州的定窑。

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为什麽?穷,国土上没什麽资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著不行,得过来拿点儿,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显三年(西元928年),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瞭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辽瓷为什麽做成方的呢?因为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代陶瓷器製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

器物造型有其独创的风格,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罕见。有些品种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的游猎生活的形迹。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剽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来,零散地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这些瓷器当年都是披髮左衽的契丹人在这片土地上简朴生活的普通拥有。千百年后被农人在民间偶然遇到并挖掘。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文保部门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个小村徵集文物,人们纷纷把这些宝贝拿了出来。杯盘碗盏、碟盆盂盒、壶瓶坛罐……这数百件精美的辽瓷,数以千计的辽瓷残品和标本,演示过当年辽代一幅多麽立体而又庞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不管是装酒,盛水,储存马奶和牛乳,还是用作餐饮,那些茶、绿、黄、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纹饰繁杂、颜色用途不一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灵性地陪伴过人们的生活。可以想像,当一个弥漫著水汽的早晨悄然来临,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静静绽放在毡帐内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长颈瓶到河边取水,闪烁不息的水波漫过瓶沿,溅湿了古代的一片阳光;打猎男子背起箭囊跨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装满了水的鸡冠壶格外耀眼;一大户人家的毡帐裡,一男侍已立身恭候在陈设有盛满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来,桌上的盛食器品类上乘,釉色簇新。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製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徵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茶与壶不解之缘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主要是就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香味比较低沉。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

谈到茶与壶质的关系,壶内不上釉的,这层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得"、"失"就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使用同一把壶在同一类茶上,用久了,"茶"、"壶"间会有相辅相成的效用,使用过的茶壶比新壶泡出来的茶汤,味道要饱和些。但壶的吸水性不能太大,否则吸了满肚子的茶汤,用后陈放,容易有霉味。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使用内侧不上釉的茶壶冲泡不同风味的茶,则会有相互干扰的缺点,尤其是使用久了的老壶或是吸水性大的壶。有次茶道教室的泡茶考试课上,一位同学使用了一把久泡重火乌龙茶的未上釉陶壶冲泡当天的考试茶─白毫乌龙,第一泡几乎喝不出是什么茶来。如果只能有一把壶,而要冲泡各种茶类,最好使用内侧上釉的壶,每次使用后彻底洗干净,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扰下一种茶。所以评茶师用以鉴定各种茶叶的标准杯,都采用内外上釉的瓷器。

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火石、陶三大类,瓷质茶器的感觉是细致、高频的,与不发酵的绿茶、重发酵的白毫乌龙、全发酵红茶的感觉颇为一致。火石质茶器的感觉较为坚实阳刚,与不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冻顶、铁观音、水仙的感觉颇为一致。陶质茶器的感觉较为粗犷低沉,与焙重火的半发酵茶、陈年普洱茶的感觉颇为一致。

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茶器的颜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装饰其上的釉色或颜料。白瓷土显得亮洁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器显得甘饴,可配以黄茶或白茶。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制成的茶器显得高香、厚实,可配以铁观音、冻顶等轻、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以稍重焙火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若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药,釉色的变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觉,如淡绿色系列的青瓷,用以冲泡绿茶、清茶,感觉上颇为协调。有种乳白色的釉彩如"凝脂",很适合冲泡白茶与黄茶。青花、彩绘的茶器可以表现白毫乌龙、红茶或熏茶、调味的茶类。铁红、紫金、钧窑之类的釉色则用以搭冻顶、铁观音、水仙之属的茶叶。茶叶末、天目与咸菜色系的釉色,就用来表现黑茶。 就视觉效果而言,茶具的外形应与茶叶相搭配,如用一把紫砂松干壶泡龙井,就没有青瓷番瓜来得协调,然而紫砂松干泡起铁观音就显得非常够味。 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壶形仅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壶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摄氏)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壶口宽大的壶与盖碗在置茶、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盖碗或是壶口大到几乎像盖碗形制的壶,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耿宝昌与耀州窑壶


现年83岁的耿宝昌先生是国内瓷器界首屈一指的鉴赏大师。我的一篇《耀州窑,耀我九州》谈到了耀州窑青釉刻花倒装壶,引起了耿老的兴趣。耿老告诉我,耀州窑青釉刻花倒装壶当年就是他和冯先铭等先生鉴定的。这件国宝被誉为“华夏第一壶”,现已放大约30倍仿制成耀州窑博物馆的标志雕塑。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见过原物,精妙无比。

耿老回忆了当年鉴定的情景。他说:“陕西省博物馆派人来北京,请我们对它进行鉴定。根据它的釉质、造型风格及纹饰特点,我们确认它是北宋时期耀州窑烧制的。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装壶是迄今发现的绝品,上有宋代日用瓷中罕见的凤凰纹饰,看来是件贡品。壶高15.8厘米,直径13.9厘米,凤梁狮嘴,雕刻精美,充分表现了宋代耀州窑青瓷的艺术风格,这件稀世奇珍怎会轻易地流落民间,埋藏地下,迄今还是个谜。”

在耀州窑考察时,我听博物馆同志讲:1968年,铜川市西100公里处的陕西彬县,一位农民在城关镇的城墙根取土时意外挖出这件瓷壶。农民家有位高姓亲戚于1982年回乡探亲,在桌上看到了这件古色古香的瓷壶,认为是件文物,这位农民就让高带回西安交给省博物馆。这件国宝不仅造型独特,艺术价值更是无与伦比,更吸引人的是,壶内有着巧夺天工的设计。壶盖与壶身相连,作为实用器物,怎么向壶中灌水呢?原来壶底的中央有一个梅花形小孔,水从孔中灌入,壶内可盛水910毫升,再把壶放正,水就不会从梅花形的注水孔漏出来,当把壶嘴往下倾,水可从壶嘴里流出来,故名倒装壶。这件八九百年前的“高科技产品”,使今人称奇不已。

耿老眼光厉害是出名的,这得益于他年轻时下过的功夫。耿老与上海也是有缘分的,他在1942年来到上海这个号称收藏“半壁江山”的古玩界做事。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上海纱厂、五金、银行业等蓬勃发展起来,古玩界也相当活跃,每天一船船瓷器从全国各地运到上海这个大码头,生意异常火红。越窑、建窑、吉州窑、唐三彩及明清官窑等古陶瓷多得很,从他手里进出过的名瓷珍奇多得数不清。解放后他应聘到故宫博物院工作,长期从事研究中国历代古陶瓷。他受聘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硕导、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博导等,担任了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他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为国内重要的古陶瓷研究鉴定论著。他还将自己珍藏的瓷器、铜器等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手工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


爱茶如你。拥有一把心爱的紫砂壶,想必是所有爱茶之人所追求的美好。但是,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一把好的紫砂壶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手工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

化工泥是指在不是紫砂的泥料中或者纯度很低的紫砂泥料中通过加入化工色剂冒充紫砂,这和紫砂调入色剂不是一样的概念。而化工壶是通过模具来制作的,一般采用的着色剂无论从质量还是剂量都已经严重超过了早期的安全标准,对人体会产生较大危害。那紫砂壶与化工壶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定化工壶呢?先看看下面的视频了解下原矿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再说吧!

▲从矿石到美器,从货真价实、质量上乘的原料,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一把温润典雅的紫砂壶,就是这样诞生的。

一般区别手工紫砂壶与化工壶主要看五点

1、自然美

化工壶采用的是真空练泥,其颗粒大小划一,掺入的砂子又粒径一致,练出的泥固然比较纯净,烧成之后,从泥料的肌理角度看,有人为造作整齐划一的单调感。犹如一束美丽的鲜花,朵朵开放,看似美,但是这是通过人的选择采摘来的,是清一式的美,不能说是“完美”。自然美才是完美,手工泥全手工壶的材质就表现了这种自然美。而真空练泥制作的壶表现出的是整齐划一的做作美、营造美。

自然美才是完美,手工泥全手工壶的材质就表现了这种自然美。而真空练泥制作的壶表现出的是整齐划一的做作美、营造美。

2、包浆

由于手工泥全手工壶颗粒大小不一,内壁松而外表紧,内壁疏而外表密,透气性好。所以,沏泡时茶叶容易从壁内反渗透到全壶,初泡时,壶的全身热气直冒,而又不“出汗”,这与真空练泥制作的壶有极大的差异。真空练泥制作的壶在养壶时,茶汁一般是从壶面通过壶内水的高温烤干而逐渐包浆的。

因其材质密度太大,成型时又加上一道反面挡坯的力,因此茶汁由内壁渗透表面的成分极少。手工泥全手工壶用不到几天,其包浆效果,就像其它壶养了一个月一样。若长期沏泡,搓磨抚摸,那古雅的光泽,让人一见就爱不释手了。

3、气味

手工泥作全手工壶佳在何处?“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今人会友品茗,一天吃茶时间长,量又大,次日清晨,刷洗茶具,包括茶壶,从时间上说,不可能让茶具有“熟汤气”,即馊气。而在古代,尤其是农村小户人家,因为珍惜茶叶,往往总会喝隔夜茶,紫砂壶沏茶有无“熟汤气”就检验出来了。

用同样是底槽青的一把手工泥和一把真空泥的壶。以同样多的茶叶,沏茶一壶,两天后,真空泥壶已有一些变味,而手工泥全手工壶的茶味纯正如初。

4、价值

手工紫砂壶与化工壶是相反的,化工壶往往是通过模具来制作的,而手工壶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紫砂工艺师亲自动手制作的紫砂壶。

手工制作的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沿用古代的制壶工具来制作,可想而知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耗时也很长,所以手工紫砂壶的价格一般都很高,特别是名家手工紫砂壶的投资升值空间巨大。

5、传统工艺

紫砂壶是沏茶的最佳器具,而手工泥全手工壶就是当今沏茶的最佳器具。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多数人用真空练泥和模具成形法所制的砂器正规划一、漂亮。而在古代直至民国,连制作模具的石膏还没有出现,就不可能有“模型货”茶壶的生产条件。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手工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紫砂名家华凤祥与他的汉方壶


关于清初紫砂名家华凤祥,如今并没有确切的生卒记载,仅见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所撰的《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载:“凤翔,或云康熙间人,善仿古器,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别臻绝诣”,以及《宜兴陶瓷发展史》中记录他“并擅长紫砂炉均” 。即使资料非常有限,但是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一些华凤祥及其紫砂壶作品的特征。

根据《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所载来看,华凤祥是康熙朝人士,结合其他考据,可以证实他活动于康雍年间,是当时的紫砂制壶名家,曾为宫廷做事。而文献中说他“善仿古器”,是因为华凤祥做的紫砂壶,造型基本都是仿汉代青铜方壶而来的汉方壶,主要有素面和彩绘两类,目前华凤祥的非汉方壶仅见一只素面茄紫梨形圆壶。那么,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汉方壶究竟是什么。

汉方壶,得名于其对于汉代青铜方壶的仿制,是宜兴紫砂方器中的典型造型。汉方壶为扁方体,造型上收下丰呈四方钟形,高耸修长,削肩平整,壶流以四分之三平贴身筒,壶把圆方,壶钮为桥梁式,壶盖与壶口吻合紧密。作为紫砂方器中的经典器型,汉方壶数自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创始以来,多有制作且长盛不衰。汉方壶采用“镶泥片成型法”工艺原理,以裁剪得当的泥片手工贴合而成,因此在工艺难度上,汉方壶作为方器典型,要大大超过一般的紫砂圆器。

华凤祥大师的紫砂事业中,汉方壶几乎占了全部,而在清初他的汉方壶就是当时汉方壶的最高水平代表,但是如今真正的传世品却不多,非常令人遗憾。华凤祥的汉方壶分素面和彩绘两种。素面汉方壶一般器形硕大,多以紫泥制作,故壶通身呈紫红色,壶身及盖面有的刻如意云纹,整体沉静端庄。至于华凤祥的彩绘汉方壶,则色彩丰富明艳、华贵富丽。并且作为清三代彩绘紫砂壶的领军人物,华凤祥还为雍正皇帝制作了一批绝世珍贵的宜均蓝釉汉方壶,其色彩灿烂又不失淡雅秀丽,存世稀少当属绝品。

就像《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所载的那样,华凤祥的汉方壶工艺精细,气韵典雅古朴,不仅是当时的典范,更广受现在藏家的欢迎。但是由于其珍品存世稀少,在拍卖市场上的情况并不火热,因为出现频率大的更多是华凤祥以后清代紫砂工匠的寄托款,价值比起真品还是差异较大,难以激起很大水花。如果是对于紫砂收藏有兴趣的朋友,在遇到疑似华凤祥汉方壶真品时,一定要谨慎,可以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以规避风险或者避免错失良机。

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 2020化工壶的鉴别方法


市面上有很多假的紫砂壶,我们购买的时候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辨别。接下来,小编将要在下文中来告诉大家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和化工壶的鉴别方法相关知识。

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

1、自然美

化工壶采用的是真空练泥,其颗粒大小划一,掺入的砂子又粒径一致,练出的泥固然比较纯净,烧成之后,从泥料的肌理角度看,有人为造作整齐划一的单调感。犹如一束美丽的鲜花,朵朵开放,看似美,但是这是通过人的选择采摘来的,是清一式的美,不能说是“完美”。自然美才是完美,手工泥全手工壶的材质就表现了这种自然美。而真空练泥制作的壶表现出的是整齐划一的做作美、营造美。

2、包浆

由于手工泥全手工壶颗粒大小不一,内壁松而外表紧,内壁疏而外表密,透气性好。所以,沏泡时茶叶容易从壁内反渗透到全壶,初泡时,壶的全身热气直冒,而又不“出汗”,这与真空练泥制作的壶有极大的差异。真空练泥制作的壶在养壶时,茶汁一般是从壶面通过壶内水的高温烤干而逐渐包浆的。因其材质密度太大,成型时又加上一道反面挡坯的力,因此茶汁由内壁渗透表面的成分极少。手工泥全手工壶用不到几天,其包浆效果,就像其它壶养了一个月一样。若长期沏泡,搓磨抚摸,那古雅的光泽,让人一见就爱不释手了。

3、气味

手工泥作全手工壶佳在何处?“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今人会友品茗,一天吃茶时间长,量又大,次日清晨,刷洗茶具,包括茶壶,从时间上说,不可能让茶具有“熟汤气”,即馊气。而在古代,尤其是农村小户人家,因为珍惜茶叶,往往总会喝隔夜茶,紫砂壶沏茶有无“熟汤气”就检验出来了。用同样是底槽青的一把手工泥和一把真空泥的壶。以同样多的茶叶,沏茶一壶,两天后,真空泥壶已有一些变味,而手工泥全手工壶的茶味纯正如初。

4、价值

手工紫砂壶与化工壶是相反的,化工壶往往是通过模具来制作的,而手工壶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紫砂工艺师亲自动手制作的紫砂壶。手工制作的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沿用古代的制壶工具来制作,可想而知难度是很大的,而且耗时也很长,所以手工紫砂壶的价格一般都很高,特别是名家手工紫砂壶的投资升值空间巨大。

5、传统工艺

紫砂壶是沏茶的最佳器具,而手工泥全手工壶就是当今沏茶的最佳器具。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多数人用真空练泥和模具成形法所制的砂器正规划一、漂亮。而在古代直至民国,连制作模具的石膏还没有出现,就不可能有“模型货”茶壶的生产条件。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以后又发明了真空练泥。紫砂从艺人员就像书法家有了瓶装的墨汁,不愿再去研磨写字一样。但是,从民国溯向古代,前辈先贤们都用手工泥作全手工壶。今人的此种做法,是延续古人与古人同一的传统的制壶手段。

化工壶的鉴别方法

1、价格

买壶,首先会遇到价格问题。价格与质量很大程度上是成正比的,若想以买白菜的钱买到猪肉,是不可能的。

一把质量上乘的紫砂壶,需要优质紫砂泥料、耗时上百个小时、花费大量心血、做工技艺纯熟,精工细作后方能成壶。这样的紫砂壶价格通常不会便宜到让人想买五六把。抛开名家如顾景舟、蒋蓉、徐汉棠这些大家之作,那些质优形美的紫砂壶,按原料、容积、美观度也分不同价位,最普通的也在三百块左右。要是有一百块以内的紫砂壶,就要小心它是不是真的紫砂壶。

化工壶的普通原料、模具工艺造成它的价格普遍不高,远低于紫砂壶。所以价格也是鉴别化工壶的方法之一。

2、闻气味

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的气味定然是好的味道。

第一个方法是将沸水淋于壶上,然后闻壶身被热水洗涤后所散发出的味道,若是紫砂壶,散发出的气味是带有泥土的土腥味;若是化工壶,所散发出的气味是特殊香味并且刺鼻。

第二个方法是将沸水注入壶内,静置15秒后,倒干壶内的水,闻此时壶内所散出的味道。紫砂壶的气味为纯正陶土味;化工壶的气味较混杂同时带有刺鼻感。

3、看壶的色泽和褶皱

色泽:

刚制成的紫砂壶色泽大多柔和不抢眼,虽以朱泥原料制成的紫砂壶色泽会较鲜亮,但并非那种刺眼的鲜亮,而是柔和、沉稳的舒适色泽。

化工壶的色泽鲜艳亮丽,属金属氧化物添加过多的迹象,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若是买到大红、大绿颜色的紫砂壶,就需要注意它是否是化工壶了。接下来用手去触碰,手能够较深的辨别出其属性。

褶皱:

紫砂壶握在手中,有明显褶皱感,用手摩挲整个壶,能够清晰感到泥料颗粒凸起,有质感。化工壶握在手中,无明显褶皱感,手感偏光滑细腻。

4、感壶的重量

真正的紫砂壶,因密度大,将其拿在手中会有一定的重量感,俗称厚实感。

化工壶密度小,拿于手中较轻,感觉不到厚实感,倒会有一种轻飘感。

5、察壶的吸水性

用红泥、段泥、朱泥、紫泥等不同泥料制成的紫砂壶,火候掌握恰到好处,将沸水淋于壶上,除了朱泥和部分段泥,其它泥料的紫砂壶会将部分水逐渐吸收,即为紫砂壶的吸水特性。

将沸水淋于化工壶上,水快速流过,很多化工壶不会产生吸水现象。

6、是否出现包浆

包浆指的是在紫砂壶表面经长年累月后,自然形成的一层特殊光泽。年代越久的紫砂壶其包浆越厚,是历经岁月的打磨后自然形成。就和普洱茶一般,在时光中自我转化,时光越久其厚度、香气越发沉稳。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农民伯伯先买的锄头,柄处没有出现包浆,而经过长期使用后,柄处现出一层柔和的亮光,这就是包浆。

化工壶的鉴别方法包括价格、看壶的色泽和褶皱、闻气味、察壶的吸水性、感壶的重量、是否出现包浆这几方面。紫砂壶的人文情怀和独特功用价值都是化工壶不可比拟的,但有的化工壶也符合安全使用标准,可用于生活中,只是不具备独特的人文情怀和良好的功用价值。

以上小编要告诉大家的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和化工壶的鉴别方法相关知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皮囊壶与契丹往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皮囊壶与契丹往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