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钧瓷的前身——唐代花釉瓷

钧瓷的前身——唐代花釉瓷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上常用的花 古代钧瓷器

2020-08-12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钧瓷始于唐,初名道玄瓷,后名“花釉瓷”,又名拓釉花瓷和花瓷。这种花瓷由于在黑釉、褐釉,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班,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突破了唐代以前单色釉一统的局面。唐代“花釉瓷”和宋代“钧瓷”有相似之处,据唐人南卓《羯鼓录》记载“该瓷产于河南鲁山”,经故宫博物院1977年三次派员赴河南调查,在鲁山段店和禹县的上白峪发现了唐代窑址。因禹县是宋代“钧窑”的故乡,与唐代“花釉瓷”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被陶瓷史学界称之谓“唐钧” 瓷。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它以色彩绚丽富于变化而闻名于世,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唐三彩”并称唐代两大彩瓷成就,与“密色瓷”“唐三彩”共称唐代三大名瓷,存世量比宋代五大名窑还要稀少。

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动,使它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表似无形,妙趣横生,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声。”赵青云、许天申在《钧瓷的兴起及其工艺持片》一文中也说:“唐代花瓷出现,为宋钧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钧瓷在北宋成为五大名窑之一是与唐钧的引导作用密不可分的。”从上述可知,唐代花瓷与宋代钧窑有渊源关系,是钧窑的前身。钧瓷始于唐,已得到陶瓷史学界的公认,并载入史册。“唐钧”瓷产于禹州市神垕镇,因禹州建有夏朝举行开国大典的钧台而得名。自唐宋历代皇室都把钧瓷列为皇家贡品,并御封为“神钧宝瓷”、“奇珍异宝”、“精妙绝品”,一直为皇家御用珍品,直到宋代末期才传入民间,发展成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是,从近几年公开的报导、资料显示,“唐钧” 瓷器,大多为腰鼓、罐、缸、水注类,都是一般民用日常用具,很难与皇室御用精品联系在一起。因此,“皇室专用唐钧”只是传说而已。

在钧瓷创烧之前,一直是南青北白的瓷业现状,南方以越窑的秘色瓷千峰翠色著称,北方以邢窑的似冰类银著称,一直是素裹淡妆。到了唐代,因有了唐三彩的绚丽色彩的启示,瓷业界人士一直试图有所突破,最终有了黑底泼斑的黑唐钧瓷诞生。

民间有一种传说:“唐钧” 瓷的出现把一位钧瓷艺人横空出世密切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给绘画奠定基石的巨擎人物——一代画圣吴道子。唐开元年间,神垕一带出了个大名人画圣吴道子,据说钧瓷就是由他帮助神垕艺人创烧成功的。为了纪念他的功劳,当时的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道玄瓷”。(详见王锡玉、耿花玲编著的《神州之宝——中国钧瓷》)画圣吴道子,唐玄宗赐名“道玄”。他辞官退隐回故乡神垕后,受唐三彩多彩釉和邛窑窑变釉的启发,帮助神垕民间艺人创制了彩釉配料,并创烧成功一种釉色绝妙、自然天成、玉润生辉、巧夺天工的高温宝瓷。正是基于吴道子的神来之巧,一种别具风格的高温窑变、自然天成的颜色瓷终于诞生了,从此改写了青白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当时民间人们为纪念吴道子,故以其号“道玄”而称为“道玄瓷”。真正将钧窑定名的当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看到道玄瓷的釉色鲜艳夺目,图案千变万化,赞誉曰:“君子之瓷,瓷中君子,惟我独尊,王者风范”。并改名为“君王之瓷”,简称“君瓷”,定为宫廷御用珍品,严禁民间拥有。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宫廷经验、结合道玄瓷的特定审美体验,效仿唐太宗的三镜为鉴的典例,御封了“精警惊尊”四大特征,昭诰王孙、借此谨行,诰封为“君王之瓷”。(详见温剑博《钧瓷的理念》、《惚兮恍矣,其中有象——钧瓷审美二论》)并立令“钧不随葬”,以示“美妙神绝”。故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没有钧瓷踪影,这也是传世品稀少的原因。据说唐玄宗李隆基御览了神钧宝瓷后,亲书立令“钧不随葬”,不能像唐三彩一样作冥品,此说虽然离奇,但从现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的确还没有一件殉葬品, “钧不随葬”是不是唐玄宗所立,暂歇不谈,但钧瓷的地位到宋徽宗时,已经不是普通地御用品和一般的文化艺术品了。它被赋予了“王室”的尊贵、“儒家”的治世、“佛家”的大气、“道家”的通玄。时有“儒门释户道相能,三教从来一祖风”之说,一祖便是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祖宗。在宋理学思想的支持下,最高的王室权力象征——钧瓷,便自然而然地雄踞朝廷,不能入土随葬,自取灭亡了。

“唐钧” 瓷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但为数寥寥无几。流传民间的更是凤毛麟角,极为难得,历朝历代身受藏家的追宠。虽然在“唐钧”瓷诞生以前就出现了邛窑窑变釉和三彩多彩釉,后来各窑口还出现蓝彩窑变釉。但是,它们的视觉效果都不理想,都不能称为高温窑变瓷釉。邛窑窑变釉虽烧造温度较高,但窑变技术和艺术效果还不能同“唐钧”瓷相提并论。到了宋代,钧窑瓷得到了蓬勃发展,制作数量上也略有增加,已经发展成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正如历代藏家流传的顺口溜“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家有万金,难买唐钧”,可见它的珍贵。因有“唐钧”瓷不入葬的习俗,历代藏家将其称为“圣阳之瓷”“圣洁之瓷”“辟邪圣瓷”,所传世品级少。由于“唐钧”瓷的出现,预示着唐代瓷业发展到了顶峰,为后来宋代高温陶瓷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正因为唐代出现真正的钧瓷,才为酷爱瓷器的后周柴世宗提供了作品的理想、欲望——即“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作将来”,成就了柴钧一家窑的可能;也因此宋代钧官窑卓立汝定官哥之前。这一理论的成立与否,尚需考古学家进一步论证。

“唐钧”釉色独特,以釉致胜,釉色主要以黑色、褐色、黄色为主。由于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大块彩斑,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斑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潇洒自然,莹润典雅,形态各异,变化万千,这与宋代钧釉有相似之处,因此,陶瓷专家、古玩界称之谓“唐钧”。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花釉瓷……利用釉的自然流动使其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也似无意,似有形,也似无形,妙趣横生,变幻莫测,开启了后来钧釉彩斑的先声”。“唐钧”的造型丰满,古朴高雅,体现了唐朝的时代特征,其作品主要包括双系罐、执壶、注子等,器物有罐、壶、盆、盘、碗、钵等。建国后,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市区内征集收藏较完整的唐代花瓷10余件,其中定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的8件。70年代在苌庄乡龙福寺和火龙乡瓦店村出土的两件唐花瓷注子,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鲁山文化馆、郏县文化馆也收藏做少量较完整的器物。再加之国外藏馆和民间藏家手里的藏品,现世的数量不到30件,而完整器也只不过10几件而已,因此“唐钧”是非常珍贵的品种。

1977年冬,在神垕钧窑集中产区下白峪村的赵家发现的唐代花瓷古窑遗址。该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区内有很多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窑炉上部已坍塌,只有半个窑底,是在平地上深挖的土质窑。靠近窑炉旁泥池内的泥料为浅黄色,主要有拍鼓及各种罐、盘、碗、钵等,胎骨较厚。碗、钵、罐均为平底。釉色以黑、褐居多,也有少数黄色釉。由于受窑温的影响,彩斑多不规则,有的稳定,有的从器物口部流淌到足部。斑块有月白色、灰白色、蓝色,潇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感。也有的蓝白相间,莹润典雅,耐人寻味。在堆积层内,发现有窑具、瓷器残片和木炭灰,没有煤碴,也没有匣钵,系用木柴烧制。此后不久河南禹县……在小白峪(实为下白峪)也发现了1处唐代瓷窑遗址。在采集的标本中,也有不少腰鼓残片,釉色班点、形质与鲁山段店窑的基本一致。由此得知河南唐代烧腰鼓的除鲁山窑外,还有禹县小白峪窑……提示了钧窑早期历史与唐代花瓷有关。”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瓷器生产规模扩大,一些新的技术和风格开始萌发。花釉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花釉瓷基本上是一件作品一种釉色,而唐代烧制的花釉,已经出现了两种以上的釉色。这种釉色的形成,在技术上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类。高温花釉,是在1200度左右的窑内烧成,器身上的釉色是窑变形成的,所以高温花釉也叫窑变花釉。

唐代花釉双系罐

唐代花釉执壶

唐代花釉拍鼓

延伸阅读

钧瓷的历史及钧瓷的欣赏


钧瓷史话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宋徽宗时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钧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从此,历代朝臣前来观瞻者络绎不绝。宾客纷至、车来轿往、兴师动众,已成为禹州地方士绅的沉重负担。唐代,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因地名“钧台窑”,或谓其产品曰“钧瓷”。宋以后,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在发现的百余处钧瓷窑址中,无论是烧造规模或产品质量,钧台窑均为禹州诸窑之冠。

钧瓷至宋代达到鼎盛阶段,成为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窑并驾齐驱。由于钧瓷盛名一时,宋室南迁后,钧瓷又得以复苏。金元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元代,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由于历史变动等种种原因,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停烧。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在她的故乡禹县得到恢复。如今钧瓷已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发展旅游、对外文化交流、开发和振兴禹州经济的重要载体。

钧瓷说宝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它创造性地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宛如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一片彩霞,五彩渗化,相映交辉。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

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彻底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恰似“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这种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尤其是钧红釉的烧制成功为元代的釉里红,明清时期著名的宝石红、祭红、郎窑红以及美人醉等新品种的烧成,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字串9

钧瓷以釉色美妙而著称,而它的完美造型更为钧瓷增光添彩,端庄浑厚的造型,简洁明朗的线条,更适于釉子的溢彩流动,经过高温还原气氛,使厚釉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类似兔毛的色线或蚯蚓走泥的痕迹,还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纵横流淌的釉色组成各种奇异的画面,鬼斧神工又自然天成,随着人们丰富的想象而成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如高山云雾、峡谷飞瀑、星辰满天、翠竹生烟、节日礼花、浪激飞舟,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堪称国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钧瓷谈美

钧瓷之所以备受世人喜爱,驰名中外,主要原因是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他瓷器截然不同。她不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使瓷器表面的釉料涂层的颜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因而颇受青睐,身价不菲。

钧瓷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加上变化莫测的流纹,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体现出典雅大方,斑斓夺目、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浩然之气。

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香炉、宝象瓶、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出戟尊、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碗等。德-化-陶-瓷-总-站

新创品种有几十个品种,主要有鱼瓶、天球瓶、日月瓶、观音、弥勒、钟馗、十二生肖、动物、花插、文具、茶具、挂盘等。字串7

欣赏钧瓷要关注以下几点。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字串6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最为人称道的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有时多种颜色集于一身,“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有时还会出现珍珠点。因此有“画家笔拙,丹青难绘”之说。而且“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对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窑变如画的效果,早被文人墨客所赞美。如“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典型的如: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特别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冰裂纹,俗称“开片”。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历来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由于这种纹路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冰裂纹是烧制完成以后开裂造成的,不是在烧制中产生的隐于釉面之中,因此在开片形成的过程中,会产生裂开的声音,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奇妙现象,一边听着轻灵而噼啪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审美意境。

因此,把玩欣赏钧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其中心是一个“变”字,除了静止的诸多变化外,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变”的核心是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鉴赏要“手把、眼观、耳听、心仪”,至少从上述四个方面整体把握,常赏常新。正如古人诗云:“层卷当受益,赏钧眼更新”。

唐代以前的茶器


茶器的品类繁多,造型优美,兼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为历代品饮者所青睐。茶器的发展和饮茶方式的变更关系相当密切。

据文献记载,唐代以前的饮茶方式与今日不同,茶叶常配以姜、葱、胡桃、松子及其他食物或药物混煮成汤以供药用。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茶器,首先有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杯,以防烫指之用器。据现有考古资料证明,盏托是从托盘演变而来。东晋、南北朝时期的茶盏,有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的构思巧妙。这时期的茶盏的显著特点多为饼足,底部露胎。虽然此时的茶器种类不多,但为唐宋以后茶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除上述茶盏外,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叫“鸡头流子”(壶嘴称为“流子”)的青瓷盛水、注水的容器。这种汤壶质地和形状都有讲究,大致上,容积要适中,壶嘴要呈抛物线形,出水口要圆而小,以使出水有力、落水准。它的出现对唐宋以后壶的形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鸡首汤壶最初只是在壶的肩部一侧置鸡首,仅起装饰作用;东晋以后,鸡首中空成管状,作流通入壶内;到南朝时,壶形略大而高,颈部加长,器腹丰满;隋代壶身更加修长,颈亦细长,鸡首形象较前期生动。隋、唐初期,越窑仍有鸡首汤壶生产,唐中期以后,鸡首汤壶逐渐为执瓶所替代。

钧瓷的传说


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以其"釉俱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是众多收藏品爱好者竞相收藏的珍品。关于钧瓷的赞美之词颇多,如“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金银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等。这些赞美的由来也是有一些小典故的,今天小编就给您讲讲关于钧瓷的传说故事。

相传宋徽宗时期,禹州官员将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钧瓷珍品进献朝廷,徽宗看了之后称赞其“奇珍异宝,精妙绝品。”遂命内侍将这些贡品尊、洗、壶、花瓶陈设于福寿宫中,并召皇亲大臣前来观赏。徽宗对其中一件八宝龙柄花浇壶尤为喜爱。一日爱女茂德公主与驸马蔡修进宫朝觐,被此壶的精妙技艺和神奇窑变吸引,观赏多时,不忍离去,想要又不敢开口,徽宗看在眼里,从案上几次拿起又放下,最后忍痛割爱,将壶赐予爱女和驸马。自此,公主每天用花浇壶灌上清泉水浇花,爱如至宝,而痛失至宝的徽宗却整天闷闷不乐。

一日,徽宗令太监先导,微服驾幸蔡京府第,见爱女茂德公主双手执壶正在浇花,徽宗两眼凝视花浇壶呆立不语。待公主放下花浇壶,叩头接驾时,徽宗才如梦初醒,令其免礼,但还是眼巴巴地望着花浇壶。茂德公主很聪明,见此情景早已会意,忙与驸马耳语,又回奏徽宗:“父皇喜爱花石,此壶浇花甚妙,宫中仅此一件,儿臣拿来,上渎天颜。况且儿臣观赏数日,已饱眼福,故奏请父皇,送回此宝以尽孝意。父皇何不令阳翟(今禹州市)官员设窑造瓷,广为流传。”徽宗顿时喜笑颜开,当即答道:“尔等陈词甚合朕意,当善视之。”次日临朝即传旨让阳翟官员召集名匠在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瓷器专用于进贡朝廷。

后来,每当王公大臣立下显赫战功,金银珠宝、土地美女也不足以表达皇恩浩荡时,君王就会赐予钧瓷作信物,于是便有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君赐一件”的说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

钧瓷的分类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钧瓷作为一种被研究的对象,当应从不同角度把握,也即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地研究。分类是研究的基础,结合钧瓷自身的特征,可作以下分类:

钧瓷茶壶

一、从年代分:

传说中的钧瓷:民间传说中的钧瓷;

历史上的钧瓷:从史载真正的钧瓷开始到新中国的建立,包括唐宋元明清民国等;

建国后的钧瓷:从1949年始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当代钧瓷:自1994年至今,以液化汽为代表的钧瓷业的兴起。

二、从造型方面分:

1、器皿类

2、异型类

3、人物类

三、从烧制燃料方面分:

1、柴烧

2、煤烧

3、液化气烧

四、从窑炉结构分:

1、龙窑

2、炉膛窑

3、倒焰窑

4、梭式窑

五、从窑炉的形状分:

1、馒头窑

2、炉式窑

3、圆形窑

4、方形窑

5、乳膛窑

六、从钧釉呈色分:

1、蓝钧类:包括天青、月白等。

2、红钧类:包括各式红釉紫釉等。

3、钧花类:包括各式钧花釉类。

4、彩钧类:包括各式杂色釉类。

七、从施釉方式去分

1、汗浸施釉即底釉、面釉一次均匀施釉。

2、点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有意识点染釉斑。

3、泼斑施釉即在完成施釉后,再进行泼釉,刷釉处理。

4、渲斑施釉即在完成底釉后,对面釉进行渲染和间疏施釉。

八、从钧瓷借鉴和继承方面分:

1、钧瓷

2、仿钧以当地窑区优势、借鉴钧瓷而烧制的类钧瓷产品。

3、钧仿以禹州神后镇钧窑区的工艺手段,借鉴其它窑口的成就而生产的类钧瓷品。

九、从烧成工艺来分

1、中性——还原类。

2、氧化——还原类。

十、从钧瓷审美来分

1、极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并有诗情画意,灵性寄托者。

2、珍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鲜明,可收藏。

3、精品工艺完整,窑变成景,可欣赏。

4、礼品工艺完整,窑变成就一般者。

5、正品负有工艺缺陷,但不明显者。

6、次品工艺缺陷明显,不可入大堂之上的。

注:工艺存在稍微缺陷,但窑变尚可时,当退一级。

十一、从工艺方面分

1、特级工艺完整,窑变呈景。

2、甲级工艺完整。

3、乙级工艺缺陷存在,在50公分外,不明显者。

4、级外工艺缺陷存在,但不同时具备三处者。

5、残品工艺缺陷,超过三处以上者。

十二、从足部处理方面分

1、满釉支钉烧钧瓷

2、满足垫饼支烧钧瓷

3、圈足支烧钧瓷

4、圈足满釉支烧钧瓷

5、半釉钧瓷

6、无釉钧瓷

十三、从底款方面分

1、无款钧瓷

2、数字款钧瓷

3、殿名款钧瓷

4、姓氏款钧瓷

5、窑厂款钧瓷

6、题款钧瓷

十四、从底款设计上分

1、阴刻式

2、阳刻式

3、印章式

4、印纸式

5、钤印式

十五、从铁足成否来分

1、本色无釉呈铁足

2、施酱底釉呈铁足

3、本色无釉,非铁足

十六、从修饰部位上来分

1、口饰

2、颈饰

3、腹饰

4、足饰

十七、从修饰方法来

1、附饰

2、阴饰

3、无饰

十八、从大小尺寸分

小件20公分以下,中件45公分以下,大件60公分以下,超大件,80公分以上,特型180公分以上。

十九、从功能上分

1、实用类

2、审美类

3、兼具类

二十、从摆放位置分

1、壁挂类

2、架柜类

3、厅堂类

总之钧瓷的分类,是认知、研究钧瓷的有效途径,把握了这些,可能会尽快地上升到一个层次。对鉴别钧瓷收藏品的真伪也有一定的帮助。

金代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的区别


元代天青釉钧瓷双系罐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

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

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唐代以前的泉州陶瓷


史前

在泉州新石器遗址,伴随着石器出土的陶器,属于东南沿海印纹陶的文化系统。1956年在永春牛头寨、鳌山,1960年在南安丰州狮子山、寨仔山等地遗址,就出土不少印纹“硬陶”。

1974年,在南安水头大盈村后寨山,唯一发现福建省成批周代青铜器遗址,遗物中不少原始青釉器。器表有青绿色、豆绿色、深绿色和黄绿色等。说明在3000年前泉州已有烧制青釉器的技术。不过,当时烧成温度不高,釉水与器体不甚密贴,出土时釉层多已斑驳,露出胎骨,有的近似于釉陶,是原始瓷器。

早期的陶器为粗陶,用陶土以手工捏制,内外不施釉,直接入窑以阳火烧制。质地粗糙,耐火实用。主要产品有饭钵、“茶鼓”(茶壶)、风炉、药罐、火钵等。

另一类为釉陶,质地较细,制作较精,多带花纹图案装饰,装匣钵入窑,以阴火烧成。产品多为生活用品,如大小缸、瓮、钵、罐、瓶、碗、碟、杯、盏等。

由于粗陶和釉陶价廉实用,易于烧制,其技术在泉州沿用至今。

西晋——南朝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在泉州之南的古镇晋江磁灶,出现烧制小型生活用陶技术,南朝、隋、唐以后进一步发展,“故磁灶是以陶瓷而得名”(据清《西山杂志》)。

溪口山古窑址:1956年,在晋江市磁灶镇下官路村西双溪口小山坡发现一座古窑,出土物有盘、盘口壶等,年代始于南朝晚期延续至初唐,是迄今为止在泉州地区发现的最古老的窑址。该窑址命名为“溪口山窑址”,1961年5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串6

西晋至南朝时期,青瓷器不但用作生活用的器皿,也作为墓葬中的主要随葬品。

九日山六朝古墓:1956年,厦大历史系林惠祥教授带领考古实习队在南安丰州九日山下,发现六朝古墓,其后又多次发现。其中有东晋·咸康元年(335年)墓葬,随葬品中有双耳罐、四耳罐、碗、钵、带盘小杯、花插、小瓶、虎子、鐎斗、博山炉、浅圆盘等19件瓷器。内有青瓷小盂1件,平底小碗1件,为浙江传来的青瓷器。

德-化-陶-瓷-总-站

松仔岭隋墓:1950年,厦大考古队在南安丰州前埔头北松仔岭下发现隋墓,墓砖文为开皇十六年(596年),随葬品中有注水式瓷罐、双耳瓷瓮。字串6

古代钧瓷的介绍


赵青云先生从钧窑汝窑方向谈起。宋代为中国瓷器的高峰期,而宋代五大名窑中三大名窑就在河南。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并且发现了36万蛊方米的窑址,并划分了四个区域。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尊贵名声。其一直被宫廷所垄断,禁止民间收藏。

汝瓷源于隋唐,盛名于宋,雄居“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誉。

钧瓷发展的的沉浮


一,创烧时期

禹州市有发展陶瓷的天然资源。远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人已从事陶器生产。境内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曾出土大量古陶器。经过漫长的岁月和先人们的不断创造,在陶器的基础上,又采用瓷土作原料烧造出瓷器。1988年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郭连乡岗胡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了早期青瓷残器。后又在三峰山南麓杨庄村西晋墓葬发掘中,出土两件完整的青瓷罐。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禹州的陶瓷业到了唐代,发展更加迅速,不仅窑场增多,而且瓷器质量提高,釉色品种也显著增多,在河南乃至全国占重要地位。目前已发现唐代古窑址4处,其中苌庄乡3处,神垕镇1处。苌庄乡的3处古窑址分布在苌庄村、玩花台村和磨河村。这里西接登封市,北连新密市,陶瓷原料丰富,交通比较发达,3处古窑址,相距不到4华里,是唐代禹州的一个陶瓷集中产区,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该窑址的文化堆积层中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窑具、瓷器残片等遗物。器物有碗、罐、壶、盆等。釉色有黑、黄、褐、白四种。器物造型丰满、平底。在装饰艺主上,有白釉饰绿色彩斑,有黑、褐釉饰蓝斑或白斑。磨河西岸的窑址内涵丰富,瓷片、窑具俯拾皆是,有黄釉阔腹平底钵,有平底淘澄器。最引人注目的是有大量的黑釉蓝斑残片。1984年5月经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心家冯先铭等鉴一,确认系唐代烧制。

1977年冬,在神垕钧窑集中产区下白峪村的赵家发现1处唐代花瓷古窑遗址。该窑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窑区内有很多花瓷器残片、窑具、炉灰等。窑炉上部已坍塌,只有半个窑底,是在平地上深挖的土质窑。靠近窑炉旁泥池内的泥料为浅黄色,主要有拍鼓及各种罐、盘、碗、钵等,胎骨较厚。碗、钵、罐均为平底。釉色以黑、褐居多,也有少数黄色釉。由于受窑温的影响,彩斑多不规则,有的稳定,有的从器物口部流淌到足部。斑块有月白色、灰白色、蓝色,潇洒自然,有烟云变化之美感。也有的蓝白相间,莹润典雅,耐人寻味。在堆积层内,发现有窑具、瓷器残片和木炭灰,没有煤碴,也没有匣钵,系用木柴烧制。这一窑址的发现,使陶瓷介的专家学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曾亲临现场考察,都认为这是一次重大发现。这个窑口的产品,质地优良,和鲁山段店、郏县黄道窑的唐代花瓷属同一类型,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新资料。如《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下同)内记有:“此后不久河南禹县……在小白峪(实为下白峪)也发现了1处唐代瓷窑遗址。在采集的标本中,也有不少腰鼓残片,釉色班点、形质与鲁山段店窑的基本一致。由此得知河南唐代烧腰鼓的除鲁山窑外,还有禹县小白峪窑……提示了钧窑早期历史与唐代花瓷有关。”

唐代南卓《羯鼓录》前录成书于唐太宗二年(628年),后录成书于唐太宗四年(630年)。由于禹州唐代花瓷窑址发现较晚,古书无记载,但其生产时间并不晚于河南其它唐代瓷区。建国后,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在市区内征集收藏较完整的唐代花瓷10余件,其中定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的8件。70年代在苌庄乡龙福寺和火龙乡瓦店村出土的两件唐花瓷注子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鲁山文化馆、郏县文化馆收藏的注子形质基本一致,都是我国唐代花瓷的典型作品,也是国家的稀有珍品。1988年5月,在禹州市浅井乡横山村,唐代阳翟镇遏兵马使郭超岸的墓中出土了唐瓷双系罐3件,造型古朴高雅,彩斑挥洒淋漓,分别定为一级和二级文物。据该墓出土的墓志记载,郭超岩死于唐元和二年(807年),葬于唐元和五年(810年),证实了禹州生产唐代花瓷的时间下限。唐元和五年属唐代中晚期,这时花瓷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可证唐代花瓷的始烧时间应在唐代中期或早期。唐代陶瓷手工业“以釉致胜”的独特装饰技术是我国颜色釉陶瓷蓬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种花瓷由于在黑釉、褐釉、茶叶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烧制而泛现出灰蓝、乳白色的大块彩班,或蓝、白、绿、灰相间的流纹,形态各异为化万千,突破了单色釉的局面,发展为多样装饰,和宋代钧釉有相似之处,陶瓷史学界称之谓“唐钧”。根据《中国陶瓷史》记载:“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动,使它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表似无形,妙趣横生,变纪晨测,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声。”赵青云、许天申在《钧瓷的兴起及其工艺持片》一文中也说:“唐代花瓷出现,为钧窑之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钧瓷在北宋成为五大名窑之一是与唐钧的无导作用密不可分的。”从上述可知,唐代花瓷与宋代钧窑有渊源关系,是钧窑的前身。钧瓷始于唐,已得到陶瓷史学界的公认,并载入史册

二、成熟时期

神垕唐代花瓷区的下白峪村,地处大刘山下、清龙河之滨,瓷土、釉料储量极其丰富。这里河水潺潺长流不断,古时山上森林茂密,煤的覆盖层薄,易开采,有发燕尾服陶瓷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和此地毗邻的禹州市磨街乡,唐、宋时期冶炼业比较发达,有“四十五里黄砂镇(指铁矿绵延45里长),七十二座分金炉(指炼铁炉之多)”的传说。至今古冶铁遗址犹存。碗药山(产釉料的矿山)和产铜矿石的大红寨山都距此地不远。这里又和烧唐代花瓷的黄道窑、烧青瓷的汝州窑,仅一山之隔,有博采众长的优越条件。匠师们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经过潜心研究,利用当地原料,在青釉中加入少量铜质,在还原气扮下,成功地烧制成高温窑变钧红釉,可谓“水到渠成”了。下白峪唐代花瓷窑址周围,宋代早期钧窑遗址很多,又和于沟、上白峪、刘庄等古钧窑遗址连接在一起,成为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的大瓷区。且唐、宋、金元时连续烧制,产品质精釉美,是钧窑的发祥地,也是民窑的中心。建国后,研究古陶瓷的专家学者都把这里作为考察重战火炎。出土的标本,造型丰富多姿,古朴典雅,胎骨细腻,切削规整,釉色多样,质地莹润,宝光内蕴,工艺精细,达到类翠似玉的程度。在该遗址中,还发现有薄胎厚釉,晶莹似玉,天青挂红斑,胎体厚度仅2毫米,两面釉比胎厚1/3的钧瓷钱片。釉色之佳,制做之精,不愧为“雨过天晴泛红霞”之美称。建国后,这里又出土了完整的带把洗、莲花式大碗、香炉等工艺精细、釉色莹润的珍品。1988年又在该窑遗址中,发现连座瓶残片,其造型和釉色与传世的宋代连座瓶完全一样。

经过近年来的多次调查,神垕镇的刘庄窑、下白峪窑遗址中,均发现有底刻数码字和“郗”“朱”“李”等标记,釉色和帛作工艺与“传世宋钧”相似的器物残片。可证当时钧窑高超的技艺水平已为达官权贵所赏识,为钧窑由民窑升格为官窑铺平了道路。

关于钧窑和柴窑的关系,过去陶瓷专著曾有不少记述。清朱琰《陶说》中说:“后周柴窑,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时督瓷官吏请示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才(这)般颜色作将来。”清陈浏《陶雅》云:“宋钧之无紫而有异我发现者,盖仿柴天青之佳品也,何必玫瑰紫始为悦哉!今以月白俗名污之,谬亡甚矣。盖世人俚语,不知世有柴窑者也。”又云:“钧窑有紫、青两种,青者俗谓之月白,实渊源于柴周之雨过天青。”民国许之衡《钦流斋说瓷》中说:“钧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之为月白,盖仿柴之雨过天青也。”中国历史博物馆傅振伦先生在《陶说注释》中也谈到:“明已有‘片柴值千金’之谚。传世品除见于高澹人《宋钧窑瓶歌注》、王淦洋《香祖笔记》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七颂堂识小录》,但窑址迄今尚未发现。”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赵青云、许天申在《钧窑的兴起及其工艺特征》一文中也说:“柴窑这种精良的瓷片,也为北宋瓷业的发展,准备了有利条件。”上述史料说明,柴窑和钧窑关系极为密切。相传钧窑原为柴窑故有工匠所组成,所制器物已较柴窑为优。而且钧窑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设立的柴窑相距不远,迨赵宋工周,柴窑工匠无所依归,遂群趋颍川经营钧窑是有可能的。但迄今尚未发现此要窑旧址和器物,尚不能定论。柴窑的真相,有待考证。

北宋王朝由于采取了宽减赋税,鼓励农业、手工业生产等措施,从而使科技发展,商业繁荣,加之煤炭用于生产和冶炼业的推广,为陶瓷的高温烧制和在釉料中引入金属元素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宋代钧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当时宋都汴京已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城市及市场。随着经济的繁荣,茶馆酒楼急剧增加,一般都使用高档家具和名贵瓷器,以招徕顾客。同时,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首先是皇室、贵族、富商大贾装点居室和观赏收藏的陈设用瓷需要量的增多,对陶瓷生产和陶瓷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宋时,禹州称阳翟,属颍昌府,隶京西北路,东近首都开封,西通西京洛阳,钧瓷销售市场极为广阔,这都为钧瓷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禹境内现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属北宋早期的有:神垕镇内的刘庄(刘家门),上白峪,下白峪,于沟,张庄,苗家门,茶叶沟,槐树湾,里杜沟,红石桥,王家门,长春观等,共12处。属北宋中晚期的有:钧台窑,西寺,霍洞,邓禹寨,温家门,赵家洼,五洞口,五龙泉,花石,王桥,大涧,王家门,闵庄,吴庄,黄庄,神林店,接官亭,石峪,华沟,石圪节,铁炉沟,扒村,桃园,郭寨,方山,磨街,西柳树,鸿畅村等,共28处。这些窑址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山区,依山傍水建在蓝河上游,涌泉河、清龙河、潘家河、驺虞河之滨,以神垕镇的大刘山脚下最为集中。如禹州现存最早的《钧瓷志》中说:“磁窑在州西大刘山下。”《河南通志》(雍正本)中也说:“禹州瓷器出神垕山,山在州西六十里。”这里陶瓷原料储量丰富,煤、柴都可就地取材,生产陶瓷有着优越的便利条件。随着时代的推移,钧瓷生产由南向北逐步发展。生产规模南大北小,生产品种南繁北简。在考察中发现,宋早期钧窑遗址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品种最多的是神垕镇的刘庄窑。如叶哲民在《河南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中说:“刘家门(刘庄)所烧器物品种较多,水平也最高……”器物中尤以带把洗、菊花盘、折沿碟、盖盒等最为出色,真正估重叠了“葱倩肥厚,光彩夺目”的程度。这个窑址内的窑炉非常密集,从残留的遗迹看,其形体多为馒头式,高度已看不出来,直径为1.5米左右,也是就地挖筑的土质窑。

1982年以后,钧瓷研究者又对该窑址进行了复查,收集到不少实物标本。通过器物残片能看出造型的有盆、瓶、炉、洗、盘、碗、碟、罐、盒等九类,品种达40余种,且造型比例匀称,切削工艺考究,内施满釉,外施过足釉,部分足部涂褐色护胎薄汁。可以看出,刘庄窑轮制手拉坯的成型方法和烧造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1985年对神垕镇刘家沟遗址进行了复查,该窑址,东起崇音寺,西至小山头,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这里古窑址很多,以群众俗称“七么地”的地段内最为密集,残片和窑具的堆积层有2米多厚,釉多天蓝,和其他窑口相比有独到之处。同时发现的还有1个钧瓷小碗和一些古钱币,有开元通宝和大观钱、崇宁钱等。和刘家沟相连的有一个村,名叫霍垌,也是宋代钧瓷窑区,据传为了存放钧瓷,开挖土窑洞作为仓库,俗称该村为货垌,后易称“霍垌”(此村无一霍姓者)。足见这一窑区时代之早,范围之大,窑炉之多,产量之高。1988年在神垕镇北大办事处的王家门又新发现1处北宋钧窑遗址,这处古窑址,是群众烧砖现的。出土器物、残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釉色鑫豆绿色,且匀净纯正,釉、胎都较薄,匣钵有桶式和漏斗式两种,除烧钧瓷外,还烧白釉黑花等日用器皿。

唐代陶瓷文化


我国的瓷器制作到了唐代,逐渐发展成熟,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是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相关推荐